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市辖区)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苏州市(市辖区)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苏州市(市辖区)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苏州市(市辖区)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苏州市(市辖区)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需注明出处。

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

数比重统计 (3)

四、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

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科学研究、技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7三、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图表目录

表1: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

表2: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4: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

表5: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

表6: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5 表9:苏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2: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7)

表13: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8表13: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9 表16: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苏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江苏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 1.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 2.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经济效益。 3.理清服务等级,建立完整服务体系。 4.重点与均衡相结合,完善基本功能,培育特色区域。 5.适应发展需要,适当超前布局。 1.1.2在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3个城市副中心、4个边缘组团中心。 1.市级中心包括:苏州主城中心、东部新城中心。苏州主城中心主要承担城市级的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东部新城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务办公、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同时配备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两大市级服务中心各自的主导功能应辐射至市域范围。 2.副中心包括:古城中心、平江片区中心、吴中片区中心。古城中心主要承担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相城区中心结合未来高速铁路车站建设,应具备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吴中区中心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功能,建设辐射范围覆盖南部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边缘组团中心包括:浒关片区中心、木渎片区中心、越溪片区中心、车坊片区中心。各片区中心为本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 1.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1.2.1现状及问题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为2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93%,人均1.19平方米。虽然比例适宜,但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苏州主城,尤其是原古城内的市属行政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混杂,既增加了古城交通压力,又不利于提

高行政办公效率,因此市属行政功能应逐步退出古城,向新的苏州主城中心集中。 1.2.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5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6%。 其中各级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规划如下: 1.市属行政办公功能逐步退出古城,集中布局在现高新技术开发区。 2.园区行政中心搬迁至金鸡湖东。在金鸡湖西商务中心集中布局市级办公用地。 3.相城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于相成区行政中心现址。 4.吴中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到大运河南岸。 1.3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1.3.1现状及问题 目前苏州商业业态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 1.长度在800米以上,或占地0.2平方公里的市级集中商业街或商业区,包括关前商业区、石路商业区。 2.长度在500米左右,或占地0.06平方公里的片区级商业中心区。例如南门商业区、园区中央商贸区、园区湖东文化水廊区、高新区狮山广场、吴中区东吴路商贸区等、相城区徐图路商贸区。 3.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主要位于城郊交通便利位置,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一般5000平方米以上,辐射半径3公里以上;仓储超市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公里以上。 4.邻里中心。一种小型的购物中心,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服务半径500米。缺乏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5.社区商业。一般是住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即列入社区商业重点建设区域,目前市区共有105个左右。住宅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规模1万以上,列为发展社区商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市区共有35个左右。 6.现状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主要有:相城区的蠡口国际家具城、苏州百安居装饰材料市场。建筑面积上万平米的大型百货商店主要有:苏州人民商场4.13万平方米,苏州美罗商城4.9万平方米,石路国际商城,苏州第一百货2.4万平方米,苏州长发商厦1.52万平方米,苏州大洋百货3.2万平方米。 7.其他商业类型。如专卖店、便利店、小型超市、专业市场、专业街等,

住宿和餐饮业公司经营范围

I 住宿和餐饮业公司经营范围 I 住宿和餐饮业 本类包括66和67大类。 66 住宿业 指有偿为顾客提供临时住宿的服务活动。 ◆不包括: —提供长期住宿场所的活动(如出租房屋、公寓等),列入7210(房地产开发经营)。 661 6610 旅游饭店 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的旅游饭店或具有同等质量、水平的饭店活动。 ◇包括: —被评定的星级宾馆、饭店、酒店; —被评定的旅游(涉外)宾馆、饭店、酒店; —具有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宾馆、饭店、酒店、旅馆; —具有旅游饭店同等水平的度假村、避暑山庄; —各单位办的具有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招待所; —以对外提供住宿服务(提供给散客、团组的旅游、出差、商务、休闲等住宿)为主,具有旅游饭店同等水平的会议中心、培训中心、疗养所。 ◆不包括: —以培训本单位职工为主的培训中心,列入8491(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供各种商务会议为主的会议中心,列入7491(会议及展览服务); —以提供疗养、康复、护理服务为主的疗养所,列入8516(疗养院); —在旅游景区办的老干部休养所,列入8711(干部休养所)。 662 6620 一般旅馆 指不具备评定旅游饭店和同等水平饭店的一般旅馆的活动。 ◇包括: —各种旅馆、旅社、客栈; —不具备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招待所(不论是否对外提供服务)。 669 6690 其他住宿服务 指上述未列明的住宿服务。 ◇包括: —城镇、乡村的家庭旅馆; —露营地、夏令营、临时帐篷驻地; —社会办的学生宿舍; —列车、渡船的临时住宿及其他住宿。 ◆不包括: —房屋出租活动,列入7210(房地产开发经营)。 67 餐饮业 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 产投资额进行深度剖析,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组织及个人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析报告 的数据来源于权威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 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 产投资额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同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量(2016-2017)变 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浙江省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浙江省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浙江省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比重统 计分析 (7) 四、浙江省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8)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地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配合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特编制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2条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按照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和《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实 施意见》编制。 第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和规划图纸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5条本规划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商贸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执行。解释权归苏州市贸易局和苏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的、依据 第6条规划目的 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良性发展,使苏州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城市面貌、强化城市功能、促进公平竞争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与凝聚力的目的。 第7条规划依据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国家商务部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7.5) 4、《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 5、《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2006.5) 6、《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一阶段成果2004.12) 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8、《江苏省社区商业建设规范(试行)》(2007.3) 9、《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二阶段)设计任务书 10、现状基础资料调研 第三章规划范围、规划对象、规划年限第8条规划范围 苏州市区7个行政辖区的范围,即平江区、金阊区、沧浪区、相城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古城圈层,以苏州古城护城河为界,面积约14.2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内城圈层,东至东环路,西、南至京杭大运河,北至沪宁高速公路,面积73.2平方公里。

I 住宿和餐饮业公司经营范围

I 住宿和餐饮业 本类包括66和67大类。 66 住宿业 指有偿为顾客提供临时住宿的服务活动。 ◆不包括: —提供长期住宿场所的活动(如出租房屋、公寓等),列入7210(房地产开发经营)。 661 6610 旅游饭店 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的旅游饭店或具有同等质量、水平的饭店活动。 ◇包括: —被评定的星级宾馆、饭店、酒店; —被评定的旅游(涉外)宾馆、饭店、酒店; —具有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宾馆、饭店、酒店、旅馆; —具有旅游饭店同等水平的度假村、避暑山庄; —各单位办的具有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招待所; —以对外提供住宿服务(提供给散客、团组的旅游、出差、商务、休闲等住宿)为主,具有旅游饭店同等水平的会议中心、培训中心、疗养所。 ◆不包括: —以培训本单位职工为主的培训中心,列入8491(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供各种商务会议为主的会议中心,列入7491(会议及展览服务); —以提供疗养、康复、护理服务为主的疗养所,列入8516(疗养院); —在旅游景区办的老干部休养所,列入8711(干部休养所)。 662 6620 一般旅馆 指不具备评定旅游饭店和同等水平饭店的一般旅馆的活动。 ◇包括: —各种旅馆、旅社、客栈; —不具备旅游饭店服务水平的招待所(不论是否对外提供服务)。

669 6690 其他住宿服务 指上述未列明的住宿服务。 ◇包括: —城镇、乡村的家庭旅馆; —露营地、夏令营、临时帐篷驻地; —社会办的学生宿舍; —列车、渡船的临时住宿及其他住宿。 ◆不包括: —房屋出租活动,列入7210(房地产开发经营)。 67 餐饮业 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 671 6710 正餐服务 ◇指提供各种中西式炒菜和主食,并由服务员送餐上桌的餐饮服务。 包括: —宾馆、饭店、酒店内独立(或相对独立)的酒楼、餐厅; —各种以正餐为主的酒楼、饭店、饭馆及其他用餐场所; —各种以涮、烤为主的餐饮服务; —车站、机场、码头内设的独立的餐饮服务; —火车、轮船上独立的餐饮服务。 ◆不包括: —提供单一类食品的餐饮服务(如饺子、包子、面条、米粉等),列入6790(其他餐饮服务)。 672 6720 快餐服务 指服务员不送餐上桌,由顾客自己领取食物的一种自我服务的餐饮活动。 ◇包括: —各种西式快餐服务; —中式快餐服务; —自助式餐饮服务。 ◆不包括: —各种特色小吃的餐饮服务(如清真小吃、四川小吃等),列入6790(其他餐饮服务)。 673 6730 饮料及冷饮服务 指以提供饮料和冷饮为主的服务。 ◇包括: —各类茶馆; —各类酒吧、酒馆; —各种咖啡厅(屋、馆); —冰激凌店、冷饮店; —以提供牛奶及饮料为主的乳品店; —其他形式的饮料服务。 ◆不包括: —以出售蛋糕、面包为主的乳品店、面包房,列入6522(糕点、面包零售);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

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南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

中国就业基本状况及解决青年就业的几类措施

中国就业基本状况及解决青年就业的几类措施 頼香萍 07国贸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一、人口与劳动力 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14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6.2%。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技术工人中,初级占61.5%,中级占35%,高级占3.5%。 二、就业总量 2003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万人(见图1),其中城镇25639万人,占34.4%(见图2),乡村48793万人,占65.6%。1990-2003年,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45万人。 三、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80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6%,从业人员达到1607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49.1%,从业人员为36546万人(见图3)。从城乡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73.7%下降到65.6%。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 1990-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470万人,为6876

住宿和餐饮业统计

○S住宿和餐饮业统计 报表制度 (2014年统计年报和2015年定期统计报表) 成都市统计局制定 2014年11月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成都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目录 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一)基层年报表式 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101-1表) (5) 2.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 (8) 3.财务状况(S103表) (9) 4.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S104-1表) (10) 5.信息化情况(109表) (11) 6.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情况(110表) (12) 7.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S104-3表) (13) 8.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情况调查表(S107表) (14) 9.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样本单位基本情况(S108表) (15) 10.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情况(S120-1表) (16) 11.住宿和餐饮业连锁门店及配送中心分布情况(S120-2表) (17) (二)基层定报表式 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201-1表) (19) 2.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202-1表) (21) 3.财务状况(S203表) (22) 4.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S204-1表) (23) 5.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S204-3表) (24) 6.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样本单位调查表(S204-4表) (24) (三)综合定报表式 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S401表) (25) 四、附录 (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住宿和餐饮业) (26) (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及实施办法 (27) (三)住宿和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 (31) (四)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住宿和餐饮业) (31) (五)主要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 (32)

重磅!苏州市规划局2018新规出台及概要解读

重磅!苏州市规划局2018新规出台及概要解读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 之一“指标核定规则”(2018年版)》通知近日出台,本次规定是继《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一“指标核定规则”(2015年版)》首次更新,相较于2015年版,本次出台的规范在计容规则上更为严苛。 同时值得关注的一点,本次规划的发布到执行时间极短,从2018年1月18日发布,2018年2月22日即执行,关门时间仅约35天,同时还跨越了传统的春节大长假,基本上没有给开发企业太多更改准备空间。而在《2015年版》,发布时间为2014年9月23日,执行时间为2015年1月1日,关门时间接近100天。 本次执行的区域为姑苏区、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市其他县市可参照执行。本文我们主要来看本次规范对住宅项目开发定位,影响最大的几条条款: 条款3.4.5 低层建筑中,分割单元内,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共享空间可不计入容积率:1、位于门厅、餐厅或起居厅上空;2、至少有一个边长与上层空间(走廊或起居厅等)连通;3、共享空间高度小于或等于两个自然层;4、每个单元内的共享空间不多余一个;5、开洞水平投影面积不超多下层总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共享部分)的20%;6、开洞部分

没有网络格梁等构件。超出以上规定的,超出部分按水平投影面积全额计入容积率。除低层住宅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设置的共享空间,除符合“3.4.9条”规定外,均按自然层计算容积率。 规划解读:本次条款与2015年版本的规范相比,在前面多两了个条件,一是“低层建筑中”,二是符合“3.4.9条款”的,而“3.4.9条”仅针对的是商业类型物业。换言之,除了1-3层外的建筑,多层、高层建筑中,凡是出现共享空间(也就是我们说的挑空部分),均需要全额计算容积率。也就是说,2016、2017大热的叠墅、复式高层产品在未来基本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核心附加值不在,该类产品的溢价空间将所剩无几。从未来的影响主要有几点:1.对目前已报建、在售的叠墅产品、复式高层项目有一定程度的利好,新规范一出意味着未来新出地块将无同类型产品竞争者。2.对已拿地块未报建项目,如在早期拿地可研阶段铺排过该物业类型项目,则会出现一定程度利空,定位及设计方案均需出现调整,同时大概率上无法避免预期货值下滑。3.对待拍的地块而言,特别是中低容积地块,开发企业选择物业类型进一步受限,整体预期一定程度下滑,地价将有微幅下降。4.对别墅项目和地块也是相对性利好,作为唯一可以设置共享空间(挑空空间)的物业、产品价值进一步提高。 条款3.2.5非住宅建筑中,在两个自然层(含两层)或9米

劳动合同(住宿和餐饮业)

劳动合同(住宿和餐饮业) (示范文本) 甲方: 乙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 签约须知 1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2.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元/ 月(小时)。(年度)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150 %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200 %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300 %的工资报酬。 5.当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投诉电话:。 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7.双方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劳动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范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 签约须知 1.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2.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元/月(小时)。(年度) 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5.当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投诉电话:。 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7.双方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劳动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本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甲、乙双方选择以下第___种形式确定劳动合同期限: 1. 有固定期限:自___年__月__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 2. 无固定期限:自___年__月__日起至止。 其中,试用期自___年__月__日至___年__月__日。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二)根据甲方工作需要和任职要求,乙方同意在__________岗位上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双方签署的变更协议或者通知书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三)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四)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甲方应当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1日。

劳动力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和人口总数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渐进,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其结构的失衡变化比较明显,有效地劳动力人口较人口总数逐年下降,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年青一代就业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中国的养老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等。这些都和中国的劳动结构有很大关系,未富先老,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如何在这场博弈中得到有效发展,使我国不至于由于相对的劳动力下降,而陷入窘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总数劳动力经济增长

第一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现状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引起学者系统地论述和关注,实际上始于工业革命之后,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轰动一时的《人口论》便是明证。人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关注,则应该始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马尔萨斯时代开始,人口就成为挥之不去、充满争论的议题。 进入21世纪,人口还将继续强烈吸引学者和世人的目光,还将继续为我们所关注。21世纪之交的1999年是人口学界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世界迎来了60亿人口日,这一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口现象——世界人口的空前规模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迅速展开的巧合,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及21世纪人口变化的特点与趋势。 日本人口学界著名学者黑田俊夫高度概括和前瞻了20世纪50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的特点,把1950~2050年这100年称为“人口世纪”,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黑田俊夫,1999)。1950~200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50年;2000~2050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50年。

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实用版

YF-ED-J393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实 用版 An Agreement Between Civil Subjects To Establish, Change And Terminate Civil Legal Relations. Please Sign After Consensus, So As To Solve And Prevent Disputes And Realize Common Interes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实用版 提示:该合同文档适合使用于民事主体之间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请经过一致协商再签订,从而达到解决和预防纠纷实现共同利益的效果。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签约须知 1.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2.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____元/月(小时)。(_____年度)

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5.当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投诉电话:_____________ 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7.双方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山东就业发)

青岛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 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一、青岛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㈠劳动力供给充足。据统计,2005年青岛市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72%。与2000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15万人,增长27.5%,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九五”期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上升了21.8个百分点。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2005年,全市劳动力供给达476.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74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不含在校学生)为471.2万人,增加了73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7万人,增加了1万人。 ㈡就业总量持续增长。随着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总量不断增长。2005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71万人,占总人口的63.6%。“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了7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7万人,增长18.5%。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3.2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70.2万人,增长49.1%,平均每年增加14.04万人。城镇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比2000年的61.9%提高到2005年的65.6%,保持较高水平。 ㈢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供给方面看,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随之持续增大。此外,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短缺,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据调查,全市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较低,仅占7.7%,远低于德国(23.8%)、加拿大(52.5%)、韩国(24.9%)等国家的水平。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服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 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构编制 【发文字号】苏府办[2010]108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4.12 【实施日期】2010.04.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苏府办〔2010〕10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一○年四月十二日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州市服务业 发展办公室、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苏委〔2009〕413号)和《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发〔2009〕56号),设立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挂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牌子,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处级建制。 一、职责调整 (一)划出的职责 1.将企业上市管理、金融运行管理相关职责划给市政府办公室。 2.将除电子政务以外的信息化管理职责划给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协调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职责划给市农业委员会。 4.将组织实施农产品(不含粮食、棉花)进出口计划职责划给市商务局。 (二)取消的职责 取消已由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新增的职责 1.增加能源规划建设管理职责。 2.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职责。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 2010-04-13 09:45 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制图胡建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T轴双城两片”结构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

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 【现状】 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 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城市亟须一个融合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的城市设计“蓝图”。于是总体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具体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四大分目标。苏州城市设计总体策略为: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协调各区发展,完善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个城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 同主办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8 新经济新就业》发布会在京举行。绿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速换挡的关键 时期。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紧跟着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新一代数 字技术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劳动力市 场。一方面,传统就业部门岗位消失在加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的出现,引起人机之争也日益激烈。 绿皮书指出,新经济正以数据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在我国快速发展,在赋予中国经济活动巨大能 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我国创新就业的能力。发展新经济,创造新就业, 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以及新制造等领域带 来就业岗位激增;要努力提升劳动者数字化应用等专业技能,弱化技术性失 业的恐慌;要完善监管和技术的关联体系,建立公开透明、安全可靠的就业 生态;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制度,增强社会福利保障能力;要优化职 业分类结构,增强技术等级,健全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度。 一是以数据技术基础服务领域为着力点,推动就业高速增长。数据技 术直接带动就业有限,但是间接支持的就业非常可观。根据BCG 测算,2014 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创造了约170 万个就业机会。假如将就业拓展放到整个新经济生态圈,那么围绕互联网产生的就业岗位将成倍增加。 二是加强数据技术应用的教育和培训,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 性失业增加的风险。数据技术对就业生态有增强和削弱的二元影响。有研究 指出,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在未来会因技能含量低而被机器智能化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