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晋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晋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晋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继续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步伐,着力保持先发优势,着力创优人居环境,着力扩大开放引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先行区示范区,坚定不移争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坚定不移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把晋城建设成为山西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极和新兴产业重要支撑基地,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晋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概况

晋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晋城下辖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和沁水县六县(市、区)和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人口228万人。

城市名片:晋城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丰厚,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世界投资中国中小魅力城市、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等殊荣。

交通便利:晋城地处中原腹地,辐射周边三省,是我国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重要枢纽。太焦、侯月两条铁路线纵贯全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晋城距郑州、洛阳、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距天津、日照、连云港三个海港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未来几年,我市将新建9条高速公路,与郑州、洛阳等10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资源丰富:晋城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无烟煤、煤层气、白云岩、石灰岩、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无烟煤探明储量272亿吨,占全国的1/4多。煤层气总储量约为6.85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5、全省1/2。晋城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畜牧、蚕桑、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和山西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气候适宜:晋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均气温11.5摄氏度,森林覆盖量35.7%,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温和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人们工作和生活。

政策优惠:国家批准山西省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尤其是综改试验区的确定,赋予了我们“先行先试”这个最大的政策平台,为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期,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做到上级制定的优惠政策在晋城不打折扣,市里能给的各项优惠政策一定兑现,外地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我市学习借鉴,营造了“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经济发展迅猛:2011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4.1亿元,财政总收入181.8亿元,一

般预算收入67.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43元。“十一五”时期,我市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太原)。

晋城市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改造提升资源类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非资源类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重点发展以下八大类产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放大、带动、集聚、引领作用,形成扩张和倍加效应,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

光电子信息产业:晋城是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先生的故乡。随着富士康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我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讯连接器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光学镜头模组、精密模具和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等高科技核心技术的产业基地。在第六届中博会上,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我市签订了总投资达10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在我市建设全球最大的精密机构件、镜头模组、光通讯零组件、陶瓷结构件、精密刀具、铝合金部件、精密模治具、机器人等八大生产基地。此外,我市的LED照明、泡沫陶瓷、锂离子动力电

池、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我市鼓励发展半导体光源(LED)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依托乐百利特公司的技术优势,在LED原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及相关配套件等完整产业链中形成多环节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把我市建成中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平台作用,研发应用前沿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积极发展高性能功能陶瓷、反光材料、磁性材料、铝矾土基刚玉、木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依托兰花集团、鸿诺光电、融高太阳能等企业推进多晶硅、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发展。依托高平唐一新能源、皇城相府中道能源公司加快高科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根据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发展碳酸钙改性环保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高端纳米材料。积极引进我市尚处空白的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等新材料项目。

环保产业:提高以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为主的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围绕矿山生态治理开展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等服务。发展生活污水处理、化工废水处理,噪声治理及锅炉脱硫除尘等环保设备,引进生产洁净产品技术,增

加洁净产品种类。积极拓展农村环保市场。

二、装备制造业

晋城有名的“中国铸造之乡”,铸造产品占到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我市遵循“关小建大,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产业的转移,加速“冶炼”向“铸造”再向“制造”的转变步伐。2011年全市已形成861万吨生铁能力,400万吨钢材产能,250万吨铸管铸件产能,168万吨球墨铸管及管件产能,汽车空调等专用机械零部件产能36万吨、400万套,工程机械、机床配件产能15万吨、100万套,煤机产品产能2.25万吨、80万台。“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特色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以冶炼铸造为基础、以铸造类基础零部件和机械套件为主体,以整机和成套设备制造为延伸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立足我市冶炼铸造业的产业基础,围绕淘汰落后和整合提升,加快冶金产业集约化发展,努力形成铸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内燃机及机械配套件,实现由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的转变,建设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特色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到“十二五”末,铸造及各类配套件产能达到每年600万吨。

冶金:进一步整合重组冶炼资源,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高炉、转炉和电炉。重点发展优质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及各类建筑用棒、线、型材等系列钢材产品。

铸造:以泫氏铸业、春晨兴汇等企业为龙头,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抓手,整合带动周边中小铸管及管件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大口径城市地下供水和排水球墨铸管及配套管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以泽州南村为中心,高平三甲、陵川礼义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球墨铸管及管件产业基地,实现由铸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依托清慧、金工、福川、路宝、汉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气缸、变速箱体、轮毂、制动鼓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依托盛固精工、兴达铸造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压缩机铸件、内燃机、制冷压缩机、工程机械铸件等高档合金机械零部件产业。加快推进现有企业整合重组、上档升级、延伸拓展,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联合配套,促进我市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产业形成以通用性和大批量生产为特征的专业化配套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煤机成套设备:抓住煤矿机械化改造的有利时机,以金鼎煤机、昌平煤机、兰花汉斯、天泽太机、天巨重工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煤机制造资源整合,集中优势,优化布局,打造山西南部最大的煤机制造基地。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重点发

展瓦斯抑爆设备、高端液压支架、短壁采煤机、液压锚钻车、煤巷钻装锚机、刮板输送机、矿用架空乘人装置、矿井提升运输设备、煤炭洗选设备、煤矿安全设备等采煤装备系列产品。

三、商贸物流业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构筑辐射周边10多个城市的大商贸战略要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全力打造山西东南部乃至中原城市圈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文化中心和休闲娱乐度假中心。规划两期占地面积604亩的豪德光彩贸易广场项目一期已竣工,二期已开工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投资20亿元的兰花国际物流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兰花国际物流园区进口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已得到批准。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提高到30%和12%。

商贸服务业:完善和调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改善全市商业布局,改造提升以新市街为主轴的商业街,新建区域商业中心,推动县域商业网点规划,完善全市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的发展。引导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平稳发展。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增强农村购买力,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

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积极开展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继续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规范和引导拍卖、典当、茧丝绸、畜禽屠宰、酒类、成品油、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围绕“为中原经济区服务、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服务、为富士康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为导向,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物流中心为目标,积极加快四大物流体系建设,构筑四大物流平台。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和12%;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加强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建设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打破物流通道瓶颈,确保物流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晋东国际物流园区和晋西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启动晋城各县(市、区)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太原-晋城-焦作-郑州高速铁路,启动嘉南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依托晋城市工业支柱产业(煤炭、煤层气、煤化工、冶铸和装备制造、建材等),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新建一批重点行业具有较强区域物流辐射能力的专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各类工业品现货交易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新材料物流中心、资源型产品电子

商务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资源型产品交易平台”、“晋豫地区商品集散增值平台”、“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和“市场发展政府引导平台”建设。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电子交易中心、金融结算中心,逐步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引导商贸企业利用社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推进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产品供需对接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创新,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需要的社区性物流组织、专业性物流组织和综合性物流组织。建设一批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

四、文化旅游业

晋城市结合实际,提出建设“太行山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形成了《太行山文化产业园暨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纲。在第六届中博会和2011年中国(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晋城市泽州县二十八宿影视公司创作的《大耳朵爷爷历险记》获得了积极反响,并成功在央视播出。我市还涌现出了《西沟女儿》、《千秋长平》、《小二黑结婚》、《陵川风光》、《观灯》、《大登殿》、《潘杨讼》等优秀剧目。其中,《西沟女儿》在京汇演,受到全国各界的好评;《千秋长平》在“中博会”献演,并被授予“中国戏曲学会奖”;《小二黑结婚》在首届中国歌剧节演出中,一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集

体演出奖1项、编剧作曲荣誉奖2项、优秀导演奖1项、优秀表演奖1项、表演奖2项共7项大奖。

晋城地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和峻险奇秀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华夏始祖炎帝神农尝百草的羊头山,有决定华夏一统的长平之战古战场,有世界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有皇城相府、柳氏民居、湘峪古城等极具特色的古城堡、古村落,有“太行至尊”王莽岭,有“百里画廊”蟒河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市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

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知识产权、有市场影响的文化品牌。集中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业、动漫、工艺美术业、新闻传播业、广告会展业等六大行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平均增长37%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新增就业岗位12000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努力形成以10个年经营收入达5亿元、20个年经营收入达亿元、30个年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30个年经营收入达2000万元的企业为主导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

旅游业: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晋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市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带动现代服务

业发展的龙头以及富民工程来培育。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培育品牌旅游景区,提升晋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晋城建成太行山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依托精品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培育六个配套成型的景区,联合长治、焦作、济源等周边城市,形成环南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合作共建旅游互补、线路互通、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区域旅游市场,构建全市旅游“主干线”。

沁河古堡景区。以皇城相府为代表,提升景区联合经营管理运营模式、不同时期古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拓水平,形成体现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和水域风光的沁河古堡景区。包括郭峪古堡、海会寺、九女湖、相府生态园、湘峪古城、赵树理故居、砥洎城、上庄古堡、窦庄古堡、郭壁古堡、崦山自然保护区等。

太行云顶景区。以王莽岭为代表,抓好王莽岭主题文化公园、围棋展览馆和陵川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景区综合管理水平、旅游服务功能以及联合开拓市场水平,形成体现太行风光和围棋文化的南太行景区。包括棋子山、凤凰欢乐谷、锡崖沟、黄围山、秦家磨、红豆杉保护区、抱犊沟、上云台、武家湾、西溪二仙庙、崇安寺等。

城郊休闲景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珏山青莲寺景区为代表,提升景区休闲度假、娱乐服务、特色餐饮、特色农家乐、实景演艺以及会议接待等功能,打造近郊休闲景区。

包括太极湖、围滩以及府城玉皇庙、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丹河桥、洞头等。

蟒河山水景区。以蟒河为代表,提升环线交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以及自然科普陈列展等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体现晋城自然山水风光独特魅力的景区。包括析城山、杨柏大峡谷、小尖山、云蒙山、鳌背山、磨滩等。

历山生态景区。以历山舜王坪、柳氏民居为代表,提升市场联合开发能力以及旅游服务水平,形成以原始生态和人文景观为特色,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景区。包括东峡、西峡、张峰水库、历山溶洞群、下川遗址、沁水示范牧场等。

丹河文化景区。以炎帝陵和大粮山为重点,形成体现始祖文化和军事文化的景区。包括丹朱岭、廉颇庙、定林寺、开化寺、祁土贡墓、金峰寺、七佛寺、七佛山森林公园、游仙寺等。

五、现代农业

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发展特色,加工转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行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做大规模,提升品质,注重品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种植业、畜牧

业、蚕桑业等专业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园,引领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六大特色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制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规划,以工程项目为抓手,集聚多种生产要素,建设特色种植板块和特色养殖板块。

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抓好高平市和泽州县两个瘦肉型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到2015年,全市优质生猪出栏力争达到300万头。扩大肉羊、肉牛、奶牛等草食动物生产,加快鸡、兔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开展蜜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建设优质无公害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认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防疫检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程。完善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进“农旅一体”创意农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开

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300个以上。

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产品流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发展农产品联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新型业态,以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重点,以“放心粮油工程”、“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流通环境,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六、煤炭、煤层气产业

全市煤炭总储量808亿吨,已探明无烟煤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省的二分之一。未来几年,我市煤炭产业将以兰花集团为龙头,14个整合主体129座煤矿为骨干,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十二五”末将达到1.12亿吨的产能规模。

目前,晋城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煤层气产业化、商业化的开发利用,已建成地面抽采井3906口,年抽采能力达到30

亿立方米;集输管道5条245公里;液化厂3座,年液化能力3亿立方米;加气站9座,煤层气汽车达9000余辆,瓦斯发电厂28座,初步构建了抽采、液化、发电、管输、工业、民用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体系。

煤炭:继续推进和完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认真落实《晋城市矿区总体规划》,坚持以煤为基,抓好大型骨干矿井的建设。实施安全稳煤、集约兴煤、生态立煤、人才强煤战略,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大力提升煤炭产业装备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努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努力实现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抓好玉溪、东大、沟底、里必、郑庄、樊庄、龙湾、金海、车寨、胡底等大型骨干矿井的核准和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适度调控煤炭生产规模,实现产销基本平衡。集约发展煤炭产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战略,完成对整合重组矿井的技术改造工作,彻底关闭淘汰矿井,整合利用矿井存量土地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煤炭企业法人结构,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支持晋城煤业集团、晋城煤销集团、晋城煤炭进出口公司做大做强,加强企地合作,助推晋煤集团发展成为亿吨规模的大型综合煤炭企业,支持兰花集团、天泰集团、阳泰集团、沁和能源、科兴集团等企业建设超千

万吨规模的大型煤炭企业。鼓励煤炭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提高煤炭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煤炭科技的推广工作,成立研发机构,鼓励国有重点煤矿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制定采掘工业和装备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技术和产能,推进全市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优先建设特大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严禁新建120万吨/年以下矿井,淘汰生产能力在45万吨/年以下矿井。到2015年,力争我市煤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理念,以企业清洁化生产、产业一体化组织、区域全局化循环为途径,努力构建完善的、具有晋城特色的煤炭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矿井水重复利用率,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矿井瓦斯抽采

利用率达到70%。研究探索边角地带废弃煤资源和已无法开采的废弃矿埋藏的资源利用。大力扶持资源整合矿井选煤厂建设。

煤层气: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高起点规划煤层气产业,进一步加快煤层气保护、开发、利用、转化和加工步伐,有序推进煤层气产业的安全、健康、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煤层气年液化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煤层气管输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城乡煤层气普及率达到60%,煤层气加气站普及到全市主要集镇及交通干道,形成煤层气加气网络,在符合产业政策、具备条件的工商企业用户中全面推广使用煤层气,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到“十二五”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集输和利用基地。借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在晋城市建立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先试区。一是创新煤层气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煤炭与煤层气开发的有机结合和有序衔接,达到两种资源最优化、最合理的开发,实现煤炭产业和煤层气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二是建立煤层气开发补偿基金,实现国家、地方和群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逐渐解决因煤层气开采引起的社会、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

安全监管等问题,以调动地方发展煤层气的积极性,促进煤层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建设产、学、研、检一体化的国家煤层气质检中心,为煤层气开采、储存、运输、使用各个环节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

七、煤化工产业

目前,我市煤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化肥、甲醇为主的工业体系,以氮肥为基础的传统煤化工渐成气候,以合成油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已经起步。我市15户煤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产能:高浓度氮肥年产能达381万吨、甲醇111.5万吨、二甲醚20万吨、煤制油10万吨。“十二五”期间按照优化提升基础煤化工,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积极发展精细煤化工。开拓发展煤层气化工,探索发展低碳型煤化工的思路,由化肥到精细化工,实现煤变醇、变烯烃、变油,延长产业链条,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和综合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年转化煤炭将达到3000万吨。

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化肥行业,要合理控制尿素产能。逐步提高现有尿素生产装备技术水平,降低能源消耗,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先进、适用的煤气化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设备,逐步淘汰18万吨/年以下固定床合成氨装置。支持现有尿素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复合肥、缓释肥、专用肥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通过添加各种化肥添加剂,发展

增效尿素等高品质化肥产品。焦化行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和推广无烟煤配煤炼焦技术,支持兴高能源、三甲焦化等骨干企业按照国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进行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根据资源、环境容量条件,围绕“节能、环保、安全”的总体要求,规范整合,提升工艺,在规定区域适度发展二硫化碳、电石、甲酸钠、碳酸钙等化工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高端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向商业化运作阶段发展。在现有合成氨、甲醇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已内酰胺、三聚氰胺、脲醛胶、聚甲醛、有机硅单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烯烃衍生产品。到2015年,各类精细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

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立足水资源、环境容量和现有产业基础,以推动产业重心西移为导向,改造提升丹河产业带,重点发展沁河产业带,进一步整合巴公装备制造、高平煤焦化、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在已有化肥产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合成氨、尿素、甲醇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建芹池现代煤化工业园和沁水新能源工业园,重点建设煤制烯烃等大型煤化工项目。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对现有煤化工企业进行整合。推进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组织结构。

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虽然河北省具有许多优秀地文化旅游资源,但其文化旅游行业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地关度很低,旅游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调整结构、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发展建议.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地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地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简介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地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地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地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地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地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地质朴性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地气概,在河北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

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地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地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地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地.从北京南下地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15 条铁路干线.河北地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地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地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地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地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地发展还有很大地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地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地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地外围,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 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地各项条件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海南热带花卉产业现状及趋势

目录: 前言 1花卉产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2花卉产业的现状 3海南省发展花卉生产的有利条件 气候优势条件 资源优势条件 其他优势条件 4花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产品缺乏特色、品质不良 政府导向不力、发展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政策导向不力花卉科研、新品种开发滞后保鲜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组织不完善、缺乏中介机构信息不畅、缺乏销售平台5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特色产品定位——热带花卉区域布局、重点突出引种与科研相结合加强保鲜技术的应用、完 善交通网络 龙头企业、花协带动 完善信息体系、构建销售平台 6结语

摘要: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全球花卉热的形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花卉业的兴起,导致了花卉业的激烈竞争,这就迫使花卉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出特色产品、品牌产品,以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海南作为一个新兴的花卉大省,必须走特色之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热带花卉。然而,海南花卉业存在:由于起步晚、产业基础较差、产销分离、信息滞后、没有相应的销售平台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海南特有的地理、气候、花卉种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特点,就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浅议发展海南花卉产业应如何定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花卉产业市场定位热带花卉 前言 花卉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和21 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花卉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随着品种的改进,包装、保鲜技术的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花卉市场日趋国际化。花卉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产品系列化、周年供应等已成为花卉生产发展的主要特色。2000 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万 hm2,销售额540 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生产面积的1/3 以上。但产值却不到世界花卉总产值的1%。世界花卉出口贸易额为70 亿美元,荷兰占70%,而中国却占不足 4%[ 1]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花卉综合生产配套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差,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之前,先 来认识一下花卉这种活体商品的产业特性,以便于理解其市场、技术与生产的独特关系。在生产方面,花卉如一般农作物受气候、地理与生产技术的限制,尽管新的生产技术试图克服自然条件的束缚,但为价格竞争的生产成本考虑,适地适种仍是影响生产区位的基木因子。在市场方面,作为商品作物,花卉较蔬果更属非民生必须的奢侈性文化商品,因此对市场的消费能力至为敏感,一旦其市场面临经济停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化体制改革,促进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化产业园区和进驻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化艺术中介、旅游化服务、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

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化企业: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跟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和经营趋向、消费趋向的种种因素不断变化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世界旅游经济,旅游业将在新的变化中发展,在新世纪中呈现新的姿态。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入手,及就所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绪论旅游业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归奴隶主占有,他们已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在旅行中,其臣仆簇拥前后,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除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以求学为目的的教育旅行、以探险为目的的航海旅行、以经商为目的的跨国旅行等发展了起来。在这些旅游活动中,往往配有熟悉路途的人做向导,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歌的乐队跟随,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库克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社的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 “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资金投人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五、旅游经营服务中诚信危机的现象比较突出 尽管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旅游行业依然存在恶性竞争、欺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201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 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 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 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 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 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文章对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 ,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优越的条件 ,如花卉种质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廉价等。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成果转化慢、发展不平衡、生产盲目性大等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政策的保障性、法律的调控性来保证花卉、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花卉商品相关技术、信息的完善性 ,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花卉产业 ,为实现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针对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有利于我国花卉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当前花卉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花卉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花卉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深入调研国内外花卉业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国内花卉业的发展。 一、国内花卉产业的现状 1.花卉生产现状。我国花卉生产现状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面积逐步增大,在2000年已达14.8万公顷占同年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30%。二是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应量占全国鲜切花供应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三是花卉生产的技术与设施由传统型向采用新技术、新设施转变。 2.花卉贸易及消费现状。近年来,我国花卉出口贸易稳步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的全国花卉出口贸易额为2830.1万美元、2001年为8003.8万美元、2002年为8283.17万美元、2003年上升到了9756.8万美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244.75%、21.91%、17.79%。在我国花卉出口较稳定增长的同时,花卉进口量也迅速增加,并且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出口增长幅度。在消费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金额每年仅有0.7欧元,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中小城市的消费也比较少。 3.花卉科研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花卉科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基础研究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2-7 9:1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于民间,发展于民营”,通过广大农户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区选择了花卉生产种植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品种,10多年来一个新的农业种植品种----花卉已经成为农业种植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勃勃生机,产业前景明朗。 一、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花产业起步之时,只有几亩地、几万元的产值,发展到1994年,以呈贡县花农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为6000亩,鲜切花产量达到2.1亿枝,已排全国第一。 从二十世纪90时年代中期开始,特别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花卉产业开始从农户自发进行种植业调整,逐步转向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国家、省政府及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积极培育花卉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使花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导的新格局。 花卉产业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的发展,截止至2005年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花卉总产值60亿元。鲜切花产量36亿枝,鲜切花产量连续12年全国排名第一。花卉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5000万美元。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体,盆花、盆栽

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地方野生特色花卉等多品种产业化发展,以花卉企业为主导、花农为主体的生产格局。目前全省花卉企业1035家;花农合作组织115个;从事鲜切花、盆花及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生产种植的农户75662户。 省1998—2005年花卉种植情况 单位:公顷 省1998—2005年花卉种植情况趋势图 单位:公顷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