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理论和概念总是极尽简化之能,以保证它们的普适性。简化后的理论就像一个个种子,把它交给不同的人,有人直接拿着煮了一锅粥(鸡汤),解了当下饥渴;有人则埋到生活的土壤里,历经数年,悉心浇灌,终于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回头再看那些煮粥的人,它们依然在寻寻觅觅,左冲右突,四处寻找新的种子,希望从种子本身汲取养分,依然不知种子的能量只有在土壤之中才能得到发挥。英国统计学家乔治·博斯(George Box)曾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以下是几年来积累的,影响我的思维模型或者富有哲理的话,是构筑我思维方式的基石。1、世界的底层是不确定性,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已定之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2、说服力的基础是非理性,人是非理性的;3、时间是价值最重要的维度,人最宝贵的是时间;4、资源是稀缺性;5、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6、对未知的恐惧,未知状态理性毫无用武之地;7、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现象;8、实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从本质解决问题,销落诸念,放下杂念,达到空的境界。每一次都是一种体验。9、蝴蝶效应:动态的系统中,初始系统的中微小变化带动了系统长期连锁反应,引起结果的迥然不同;10、非连续性,抛却经验的局限性(未来是不可预知的);11、

搞懂需求是解决问题的捷径;12、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并保证他们的质量,生活工作皆如此,例如人的需求,无论什么地位的人基础需求永远是一张舒适的床、良好的人际关系、美食、性生活;13、文化和基因共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14、理性是在感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15、在点上纠结是得不出本质的答案,要摆脱点上的情绪与痛苦,跳出来从线和面上来考虑如何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16、真实我们的思想、思维以言行的形式在现实中传递,会得到反馈,我们害怕自己的真实想法会得到批评,而隐藏或美化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对社会不认同的恐惧,让我们自欺欺人,得到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而失去的是根据反馈检验、调整自己的认知的机会。真实的思考表达,让我们可以进入进化的力量旋涡中,正向增益。17、反馈系统,有效的反馈机制包含时间节点,学习如此、工作亦如此,其核心是真实、客观18、进化的力量,生物、知识、文化都是进化的,将真实放入反馈系统之中,才能得到一个良性的进化系统19、直面恐惧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20、概念是知识的重要元素21、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2(曾国藩,世上之事唯勤与恒二字)22、生态思维:上帝视角(更高层面的思考、跳出点,从线面体等层面来思考)的客观真实性决定生态的

质量、进化是动力、反馈是进化的方向。生态的核心是开放,开放的本质是真实客观,真实客观要克服的是主观的自我与认知局限23、内控点:把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做好24、盲点的解决办法是开天眼与纳百家之言25、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角度看世界,自下而上是演化的力量,自上而下是宏观的力量26、深度的东西自带多样性,浅的东西用间隔,快乐的本质对变化的觉知而不是对刺激强度的觉知27、研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28、如果只听一个人说什么,而不去看他做什么,就会对世界的认知有偏差。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垃圾,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放屁。29、没有绝对好的评议标准,那到底什么评议标准好呢?这取决于你想干什么。你想赚钱,就是市场评议。你想追求最先进最高级,那就是同行评议。你想实用、有效,那就是时间评议。我们看到,这些好东西之间也是有矛盾的。30、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每个人都是代理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解释世界。31、知识是分层次的,知道了终极真理并不意味着无所不能。32、理性也是演化的产物,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

真正的决策者。那么如此说来,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在争论中取胜—> 获得快乐奖励—> 自身力量更强—> 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自控就是打破这种正反馈。33、目的论行为主义其一:看一个人要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其二:一个人的内在的想法和感情,并不能解释这个人的行为;其三:知行合一说明你的想法是真实的,知行不合一,也没关系;其四:改变现状的办法是逐渐养成新习惯,而不是纠结于内心;34、情绪是仪表盘,反应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言行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一个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说明对方产生了抵触心理35、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主观的现象要得到客观的认同,须有固定的规律,而其发生或出现,是有迹可循,现象和规律背后必有原因的;36、英国统计学家乔治·博斯(George Box)有句名言: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All models are wrong, some are useful.”)模型具有一定的不真实性,因为他有抽象成分,另外因为他必然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真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你根本就无法列举影响一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缘故。你必须做出各种取舍,你只能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缘故画在图上。图画完了,你并没有科学地、彻底地、逻辑完备地回答“为什么”,你只是说,根据你的猜测,应该是因为这几个缘故;37、关于目标的事情要坚持做,关于方法的事情要灵活的做;38、不败、

不战的思想强调固本为先,让失败有底线,然后再求胜利,与曾国藩的“拙诚”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响我的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个思维模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理论和概念总是极尽简化之能,以保证它们的普适性。简化后的理论就像一个个种子,把它交给不同的人,有人直接拿着煮了一锅粥(鸡汤),解了当下饥渴;有人则埋到生活的土壤里,历经数年,悉心浇灌,终于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回头再看那些煮粥的人,它们依然在寻寻觅觅,左冲右突,四处寻找新的种子,希望从种子本身汲取养分,依然不知种子的能量只有在土壤之中才能得到发挥。英国统计学家乔治·博斯(George Box)曾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以下是几年来积累的,影响我的思维模型或者富有哲理的话,是构筑我思维方式的基石。1、世界的底层是不确定性,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已定之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2、说服力的基础是非理性,人是非理性的;3、时间是价值最重要的维度,人最宝贵的是时间;4、资源是稀缺性;5、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6、对未知的恐惧,未知状态理性毫无用武之地;7、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现象;8、实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从本质解决问题,销落诸念,放下杂念,达到空的境界。每一次都是一种体验。9、蝴蝶效应:动态的系统中,初始系统的中微小变化带动了系统长期连锁反应,引起结果的迥然不同;10、非连续性,抛却

经验的局限性(未来是不可预知的);11、搞懂需求是解决问题的捷径;12、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并保证他们的质量,生活工作皆如此,例如人的需求,无论什么地位的人基础需求永远是一张舒适的床、良好的人际关系、美食、性生活;13、文化和基因共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14、理性是在感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15、在点上纠结是得不出本质的答案,要摆脱点上的情绪与痛苦,跳出来从线和面上来考虑如何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16、真实我们的思想、思维以言行的形式在现实中传递,会得到反馈,我们害怕自己的真实想法会得到批评,而隐藏或美化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对社会不认同的恐惧,让我们自欺欺人,得到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而失去的是根据反馈检验、调整自己的认知的机会。真实的思考表达,让我们可以进入进化的力量旋涡中,正向增益。17、反馈系统,有效的反馈机制包含时间节点,学习如此、工作亦如此,其核心是真实、客观18、进化的力量,生物、知识、文化都是进化的,将真实放入反馈系统之中,才能得到一个良性的进化系统19、直面恐惧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20、概念是知识的重要元素21、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2(曾国藩,世上之事唯勤与恒二字)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视角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视角(1) 作者:李慧来源:发布时间:01-06-26 浏览: 1 次 摘要:认知模式是一个出现在各领域的高频率的术语。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和认识认知模式,以期对其在这 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 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 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 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 ), 认知语法(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on ), 心理空间理论 (Fauconnier )。 (1)命题形式(Fillmore’s fr ame semantics )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 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见解

1.逻辑回归模型 1.1逻辑回归模型 考虑具有p个独立变量的向量,设条件概率为根据观测量相对于某事件发生的概率。逻辑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1.1) 上式右侧形式的函数称为称为逻辑函数。下图给出其函数图象形式。 其中。如果含有名义变量,则将其变为dummy变量。一个具有k个取值的名义变量,将变为k-1个dummy变量。这样,有 (1.2) 定义不发生事件的条件概率为 (1.3) 那么,事件发生与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 (1.4) 这个比值称为事件的发生比(the odds of experiencing an event),简称为odds。因为00。对odds取对数,即得到线性函数, (1.5) 1.2极大似然函数 假设有n个观测样本,观测值分别为设为给定条件下

得到的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得到的条件概率为。于是,得到一个观测值的概率为 (1.6) 因为各项观测独立,所以它们的联合分布可以表示为各边际分布的乘积。 (1.7) 上式称为n个观测的似然函数。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求出使这一似然函数的值最大的参数估计。于是,最大似然估计的关键就是求出参数,使上式取得最大值。 对上述函数求对数 (1.8) 上式称为对数似然函数。为了估计能使取得最大的参数的值。 对此函数求导,得到p+1个似然方程。 (1.9) ,j=1,2,..,p. 上式称为似然方程。为了解上述非线性方程,应用牛顿-拉斐森(Newton-Raphson)方法进行迭代求解。 1.3牛顿-拉斐森迭代法 对求二阶偏导数,即Hessian矩阵为 (1.10) 如果写成矩阵形式,以H表示Hessian矩阵,X表示 (1.11) 令

高考作文理论素材:受益终生的10个思维模型

高考作文理论素材:受益终生的10个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一个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他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比尔·盖茨说查理·芒格是他见过的最渊博的思想家。而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正是他所倚仗的“利器”。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因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 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 01. 多维视角思维模型 在生活中,我们倾向于用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然而有的时候,当拥有了多维视角,看待问题会更全面,更包容,更立体。 什么是多维视角?除了用自己本能的视角看待问题,还会用360度其他人的视角,对立面的视角,特定方式视角等。多维视角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 1.做决策获得更多信息做决策时,考虑不同角色可能会思考的,在意的,综合评估分析。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2.模拟验证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测试,去模拟,事后看这样的视角看待的事物是否正确。 3.整合成为信息流通过多维视角得到大量信息,将信息整合成为信息流,汇聚成新的观点,像无数小溪汇聚成了奔腾驶向大海的河流!虽然每人观点不同,但每个人都被大趋势,大环境所影响,每个人也会有基于人性的愿力。无数的小信息会整合出信息流。 如何具备多维视角: 1.了解不同视角的思维方式 2.修炼自己一秒变成傻瓜的能力,可以让自己短时间进入无的境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 3.知道不同角色在意的,喜欢的,痛苦的,知道每个角色的故事,可以快速进入不

同的世界去体验。 02. 机会成本思维模型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03. 启发式偏差思维模型 人类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可以减少思考,因为人的大脑运行的机制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比如,你怎么评价金融风险与处理方案,很多人本能的会联想到:金融骗子有多可恶,应该枪毙!怎么评价这件事情的完成情况,很多人会联想到:做这件事的人跟我的关系怎么样。也就是说,多数人会倾向于把一个复杂的事情感性化,近期化。 还可以应用:需要尽快做的决策,自动化思维情况下的判断等。 04. 左右互搏思维模型 我们在思考时,往往只是朝着一边去想,很少去论证每一步的合理性。而左右互博,就是让我们学会自己质疑自己,自己挑战自己。 左右互博可以用在哪儿呢? 1.自己按照演绎法去推理一件事情,里面的每一步都可以进行左右互博。 2.打算做一个决策,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这时,反过来想,完全反过来。 3.做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方案或产品,这时站在极为挑剔的角度给自己找问题找毛病。 4.当用惯性做一件事或看待一个事物时,挑战自己,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思考。 5.无视环境,背景,条件,天马行空地出现颠覆一切的一招。只一招,所有格局全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区别(HZQ)讲课教案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区别 (H Z Q)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区别 侯在钱 目录 1.模型种类 (3) 1.1.概念模型 (3) 1.2.逻辑模型 (4) 1.3.物理模型 (4) 1.4.模型区别 (4) 1.4.1.对象转换 (5) 1.4.2.其它对比 (5) 2.常用工具 (5) 2.1.ERWIN (5) 2.1.1.逻辑模型 (5) 2.1.2.物理模型 (6) 2.1.3.常用操作 (7) 2.2.PowerDesigner (9) 2.2.1.概念模型 (9) 2.2.2.逻辑模型 (10) 2.2.3.物理模型 (10) 2.2.4.常用操作 (10)

1.模型种类 一般在建立数据库模型时,会涉及到几种模型种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数据库设计中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区别比较模糊,所以在数据库设计工具ERWIN中只提供了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而在PowerDesigner早期版本中也只提供了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两种模型,只是在PowerDesigner15版本中提供了三种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1.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 表示概念模型最常用的是"实体-关系"图。 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在E-R图中,使用了下面几种基本的图形符号。 实体,矩形 E/R图三要素属性,椭圆形 关系,菱形

关系: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多关系。 E/R图中的子类(实体): 子类is a 超类 1.2.逻辑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反映的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对数据存储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模型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 1.3.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对真实数据库的描述。数据库中的一些对象如下:表,视图,字段,数据类型、长度、主键、外键、索引、是否可为空,默认值。 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即是把概念模型中的对象转换成物理模型的对象。 1.4.模型区别

查理芒格的12个思维模型

做决策、定战略、带团队:查理·芒格的12个思维模型作者l 異端Heresy “养成一个掌握多元思维模型的习惯是你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投资家、巴菲特的黄金拍档查理·芒格认为:“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与您分享查理·芒格的12种思维模型,对做决策、定战略以及领导团队都将有所启发。 一 做决策 1、沃伦·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系统 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在事业上依然有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Flint 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 个目标。于是Flint 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 5 个。Flint 也照做了。Flint 现在有了 2 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5 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 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 巴菲特问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Flint 回答道:“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 5 个目标。至于另外20 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Flint,你搞错了。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这让我想到了三件事: (1)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当有了具体的目标,你才能反复地推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在每天早上睁眼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围绕什么东西优化和努力。我听过的另外的一个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将开放式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而“什么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对于个人或是企业都是如此。 (2)专注很有力量。 在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如果有太多目标,那么很可能哪个都无法完成。尽管“专注”和“聚焦”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人提及得太多,但真正能做到准确地辨识自己的欲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人,还是少数的。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 理想化认知模式 谢 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 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 (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 (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 (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 (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 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 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而且基本上所 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 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 [收稿日期]2008-02-04 [作者简介]谢巧 (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 87??

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热考培优(七)|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热考解读]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 1.概念模型 含义:指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阐明。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免疫过程图解、过敏反应机理图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等。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图示比较直观化、模式化,由箭头等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关键词比较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2.物理模型 含义: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化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物理模型的特点是: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3.数学模型 含义:用来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如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图表模型,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和公式N t=N0λt,能量金字塔等。 [命题设计] 1.模型可以简化生物学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下列关于模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实物模型 B.用公式N t=N0λt表示单个种群的“S”型增长趋势 C.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描述光合作用主要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 D.“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是用物理模型再构建出概念模型 解析:选D。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的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不是实物模型,A错误。公式N t=N0λt表示的是单个种群的“J”型增长趋势,B错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概念模型,C错误。“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是把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看作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模拟活动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D正确。

高中物理常见的理想化模型

一理想化的定义 理想化方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是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理想化模型的优点 建立这种理想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忽略与当前考察不相关的因素,以及某些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借以化繁为简,以利于问题的分析、讨论,从而较方便地找出当前所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律,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和科学分析方法。 三理想化模型的分类 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方法和理想模型方法。 (1)理想实验方法 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伽利略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指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不会引起电场改变的电荷,考查场中各点F/q的值,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理想实验是在大量实验与观察基础上的理想归纳,是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上的科学抽象。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 (1)对象模型: 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光线、薄透镜以及关于原子结构的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等都属于对象模型。是对实物的一种理想简化。 (2)条件模型: 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都属于条件模型。是对相关环境的一种理想简化。 (3)过程模型: 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是对干扰因素的一种简化。 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在高度不大时,空气的作用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稳恒电流都属于过程模型。

完整版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见解

1.逻辑回归模型 1.1 逻辑回归模型 考虑具有p个独立变量的向量■',设条件概率卩;上二?丨门二广为根据观测 量相对于某事件发生的概率。逻辑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 1.1) 上式右侧形式的函数称为称为逻辑函数。下图给出其函数图象形式。 其中-" I' 1 c' ■-..【?。如果含有名义变量,则将其变为dummy 变量。一个具有k个取值的名义变量,将变为k-1个dummy 变量。这样,有 — I ( 1.2) 这个比值称为事件的发生比(the odds of experie ncing an event), 00 。对odds取对数,即得到线性函数, h ■ y —: j島一,厲-5 —+兀匸护9一 Q讣 1 p 上】(1.5) 假设有n个观测样本,观测值分别为设' 」I ■■-为给定条件下 (1.3) 简称为odds。因为定义不发生事件的条件概率为 那么,事件发生与事件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 1.2极大似然函数

得到I 的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得到-- 的条件概率为丨:一"。 得到一个观测值的概率为 因为各项观测独立,所以它们的联合分布可以表示为各边际分布的乘积。 (1.7) 上式称为n个观测的似然函数。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求出使这一似然函数的值最大的参数估 譏备心)( 」' (1.10 是, ◎ )*(1 ¥严(1.6 ) i-l 计。于是,最大似然估计的关键就是求出参数:- ,使上式取得最大值。 对上述函数求对数 — (1.8) 上式称为对数似然函数。为了估计能使亠取得最大的参数的值。 对此函数求导,得到p+1个似然方程。 Ei 片 n:—E L尹—心肿一时 (1.9 ) ^叶切迄尸,j=1,2,..,p. 上式称为似然方程。为了解上述非线性方程,应用牛顿-拉斐森 进行迭代求解。 (Newto n-Raphs on) 方法1.3 牛顿-拉斐森迭代法 对-八?求二阶偏导数,即Hessian矩阵为 如果写成矩阵形式,以H表示Hessian矩阵,X表示 (1.11 )

高中物理理想模型

题目: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 Title: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in the ideal model

目录 摘要................................................. - 2 - 1绪论 ............................................... - 3 - 1.1 开展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的背景 ............ - 5 - 1.2开展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的意义............. - 6 - 1.3 本论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 7 - 2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和举例 ........... - 7 - 2.1 如何建立物理理想模型及应注意什么问题 .......... - 7 - 2.2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举例................. - 11 - 3 物理理想模型的作用和特点.......................... - 12 - 3.1 物理理想模型的作用........................... - 12 - 3.2 物理理想模型的特点........................... - 13 - 4 物理理想模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 14 - 4.1 物理理想模型在课堂教学应用................... - 14 - 4.2 物理理想模型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15 - 参考文献............................................ - 17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纯物理经济与纯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 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 ?A、简约思维 ?B、极致思维 ?C、迭代思维 ?D、跨界思维 我的答案:D 2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永远会是一成不变的。这阐述了创新的() ?A、普遍性 ?B、永恒性 ?C、超前性 ?D、艰巨性 我的答案:A 3创造性动机会直接导致()。 ?A、创造性目标 ?B、创造性行为 ?C、创造性需求 ?D、创造性愿望 我的答案:B 4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5测量海底时,将声纳探测器与船体空间分离,用以防止干扰,提高测试精度,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A、空间分离 ?B、时间分离 ?C、条件分离 ?D、整体与部分分离 我的答案:A 6人们由冰想到冷,由风想到凉,由火想到热,由科技进步想到经济发展。就是运用的()。?A、相关联想 ?B、相似联想 ?C、类比联想 ?D、因果联想 我的答案:D 7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A、理想 ?B、创造力 ?C、财富 ?D、知识 我的答案:B 8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 ?A、创意 ?B、创新 ?C、创造 ?D发明 我的答案:B 9天猫的“旗舰店升级计划”,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块。这属于()。 ?A、极致思维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区别(专业教育)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区别 侯在钱 目录 1.模型种类 (2) 1.1.概念模型 (2) 1.2.逻辑模型 (3) 1.3.物理模型 (3) 1.4.模型区别 (4) 1.4.1.对象转换 (4) 1.4.2.其它对比 (4) 2.常用工具 (5) 2.1.ERWIN (5) 2.1.1.逻辑模型 (5) 2.1.2.物理模型 (6) 2.1.3.常用操作 (6) 2.2.PowerDesigner (8) 2.2.1.概念模型 (8) 2.2.2.逻辑模型 (9) 2.2.3.物理模型 (9) 2.2.4.常用操作 (10)

1.模型种类 一般在建立数据库模型时,会涉及到几种模型种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数据库设计中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区别比较模糊,所以在数据库设计工具ERWIN中只提供了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而在PowerDesigner早期版本中也只提供了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两种模型,只是在PowerDesigner15版本中提供了三种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1.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 表示概念模型最常用的是"实体-关系"图。 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在E-R图中,使用了下面几种基本的图形符号。 实体,矩形 E/R图三要素属性,椭圆形 关系,菱形

关系: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多关系。 E/R图中的子类(实体): 子类is a 超类 1.2.逻辑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反映的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对数据存储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模型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 1.3.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对真实数据库的描述。数据库中的一些对象如下:表,视图,字段,数据类型、长度、主键、外键、索引、是否可为空,默认值。 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即是把概念模型中的对象转换成物理模型的对象。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7855172.html,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红敏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要:在对理想模型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理想模型的意识 和方法,提高运用理想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模型;科学抽象;思维方法 一、理想化模型的概述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的物理问题的需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单、近似、直观的模型。具体地说,是对事物的各个物理因素加以分析,忽略与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突出对问题起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从而把问题简化。例如,力学上所研究的只有一定质量而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质点;分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气体;电学中所研究的没有空间大小的点电荷等,这些都是理想模型。 作为理想化模型的各种形态,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但是,理想模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客观事实存在为原型——有原型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一。理想模型作为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而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包含有许多矛盾,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而理想模型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近似反映,它突出地反映了客观事实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或特征——突出矛盾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二。例如,作为理想固体的刚体就是对固体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这一特征的突出反映;理想流体就是对流动性的突出反映等。物理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学家通过大胆的猜想,创建科学的理想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相吻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例如,有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才有了惯性的重大发现;有了质点这一理想模型,便有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想化模型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便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三。 二、理想化模型建立的原则 1.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们把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 2.理想化模型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定,并不是不变的

数学思维对我做人和做事的影响

数学思维对我做人和做事的影响 我是数学系毕业的。很惭愧,具体数学公式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的很多题目都不会做了。但幸运的是,很多思维方式却留下来了,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1、先确定可行性、存在性,再求解。 数学家经常研究解的存在性、求解的可行性。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影响很大。建立数学模型的时 候,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如果精度足够高,则如何如何”。我见模型的思维方式则是:先设法研究一下,精度的极限能多有高;如果精度就是这么高,该如何办?很多人没有这样思考,去做了做不成的事,花了大量冤枉时间。我很喜欢孔子的话:“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道什么做不成,才能做什么成什么。 2、注重发展。 学过微积分的人都知道导 数。在一个局部,导数对函 数值的影响不大,是“一阶无 穷小”。但是,一旦离开这个 局部的空间、向外扩张,“无 穷小”就变成了“无穷大”。 我知道这个道理,就很少计 较眼前的得失,而更关心一 件事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找 工作、选项目都是这样。 3、线性与非线性 我知道,线性关系往往意味着局部成立的关系;或者说:局部函数关系往往是线性的。知道这个道理,做研究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很多人用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建立局部模型、做了很多无用功。我很少走这样的弯路。当然,这条“弯路”可以用来发论文,但这却是我不耻的事情。 4、追求简单 学数学以后,对问题的复杂性有了很深的认识,知道复杂的东西想不清、容易出错。所以,我搞技术一直强调复杂问题简单化。追求简单的一个方面,是追求抽象、探求事物的本质、进而关注结论的可靠性。我对哲学有些喜欢,大概与此有关。 5、变化中的不变性 “变化中的不变性”是数学家特别喜欢的东西。我发现,要发现规律,其实就是要发现“变化中 的不变性”。我做数据分析时,常常故意让有些要素变化,看看某些特征是不是依然存在。用这种做法,我发现了很多规律。 6、讲道理、不迷信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模型在物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物理模型的构建当然地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物理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本文只对物理模型的构建中的理想化方法构建,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他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即将其理想化,找出他们在理想状况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1、构建理想的物理模型是科学理论的依据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伽利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感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倘若离开了物理模型,不仅物理研究无法进行,而且对物理学科的纵深发展必然会起阻碍束缚的作用。 2、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构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将物质形态自身理想化,如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二是将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如光滑、绝热等;三是将结构理想化,如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三是将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如匀速圆周运动、等压过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其四是将物理实验理想化,包括将实验条件理想化、实验器材理想化等。

影响我的个思维模型

影响我的38个思维模型 理论和概念总是极尽简化之能,以保证它们的普适性。简化后的理论就像一个个种子,把它交给不同的人,有人直接拿着煮了一锅粥(鸡汤),解了当下饥渴;有人则埋到生活的土壤里,历经数年,悉心浇灌,终于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回头再看那些煮粥的人,它们依然在寻寻觅觅,左冲右突,四处寻找新的种子,希望从种子本身汲取养分,依然不知种子的能量只有在土壤之中才能得到发挥。英国统计学家乔治·博斯(GeorgeBox)曾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以下是几年来积累的,影响我的思维模型或者富有哲理的话,是构筑我思维方式的基石。1、世界的底层是不确定性,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已定之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2、说服力的基础是非理性,人是非理性的;3、时间是价值最重要的维度,人最宝贵的是时间;4、资源是稀缺性;5、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6、对未知的恐惧,未知状态理性毫无用武之地; 7、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现象; 8、实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从本质解决问题,销落诸念,放下杂念,达到空的境界。每一次都是一种体验。 9、蝴蝶效应:动态的系统中,初始系统的中微小变化带动了系统长期连锁反应,引起结果的迥然不同;10、非连续性,抛却经验的局限性(未来是不可预知的);11、搞懂需求是解决问题的捷径;12、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并保证他们的质量,生活工作皆如此,例如人的需求,无论什么地位的人基础需求永远是一张舒适的床、良好的人际关系、美食、性生活;13、文化和基因共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14、理性是在感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15、在点上纠结是得不出本质

物理学中的模型和方法

第26卷第3期 2007年9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1.26,No.3 Sep.2007 浅议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及其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谢绍平 (凯里学院物理系,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理想模型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能简化物理问 题,帮助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理恕模型的能力和利用理想模型去思考和解决具体物理 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模型;物理学研究;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59一(2007)一03—0368—0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这些运动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 运动、原子及原子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等。由于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运动情况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常包含许 多矛盾,且各具特征,几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牵涉到诸多因素。因此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 盾,就必须要采用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 理想模型是根据物理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撇开、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起的 一个易于研究的、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实际上.物理学中的研究客体。许多都是利用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型。物理学中有很多理想模型,如力学中的质点、刚体,热学中的理想气体,电磁学中的点电荷,量子力 学中的黑体、无限深势阱、谐振子等等。理想模型无论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还是大学物理的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1 理想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1.1 理想模型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物理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各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结构及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结 构及相互作用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结构严谨的图画,以便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反映物 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物理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此即物理规律,并要求在此基

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

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 谭雪莲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认知语言学是近些年来引起各个语言学门派广泛注意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心理学的认知方法为基础,把语言学中的问题带到其中进行新的解释。范畴化是分类的心理过程。作为人类思想、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必然依赖于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模型的一般规律。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这四类模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形效应,达到对认知客体系统而合理的类属划分即范畴化。  [关键词]范畴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ly emerging science which arouses the wide interests of various linguistic fields. Categorization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capabilities among various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thought, language and inference, categorization has its own cognitive models, which can be present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 transformations. These four models produce their own prototypic effects and lead to a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that is , categorization.  Key Words: categorization, cognitive model,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aphoric model, metonymic model.  一、引言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1987:6)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范畴化问题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对范畴化的经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重新审视促使对语言的研究从形式转向认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催生了认知的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更为重要的是对范畴及范畴化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近十几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对范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结构特征方面。无疑,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范畴化本质属性以及范畴内部结构特征的理解。本文借助有关认知模型的理论,提出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即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分析各种模型在范畴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意义。  二、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关于特定认知对象的所有认知表征(Ungerer &schmid2001:51),它具有开放性及网络构建倾向性的特征。所谓开放性是指对某一特定概念范畴的认知描述尽管具有高度选择性,人类认知能力在逐步提高而认知手段亦不断丰富,因此相关的概念范畴在结构上甚至在内容上都有可能改变。所谓认知模型的网络构建倾向性指的是认知模型本身并不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形成一张认知模型的网络。Lakoff(1987:68)认为,人们是通过其所谓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s)来组织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而范畴结构以及范畴所表现的“原形效应”(prototype effects)只不过是该组织方式的副产品而已。同时,一个概念范畴可在其认知的模型在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应成分。用Langacker(1987)话说,概念范畴来源于对认知模型中的某人构型(configuration)以特定的方式勾勒出来的侧面(profile)。因此,每个ICMs便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感知整体(perceived whole)即完形(gestalt)。  感知整体或完形是通过何种认知手段获得并得以构建的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而人们正是通过诸如隐喻、转喻以及心理意象等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隐喻映射、转喻映射以及意象图式便成为完形感知最有力的认知手段。。既然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的范畴化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王寅,2001),它必然依赖于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此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下文将对这四种基本认知模型对范畴化作用及其意义作详细的阐述。  三、范畴化的四种认知模型  (一)命题模型  认知语言认为,作为认知模型的命题概括了特定概念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和信念,也就是说,范畴化不单依赖认知客体所处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context)同时依赖所有与之相关的语境(Ungerer & schmid 2001)。一个命题认知模型往往包括认知客体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英语中对“Tuesday”的范畴化过程。据Lakoff(1987:68-69)分析,对“Tuesday”  范畴化需依赖如下图素:太阳的移动规律:对一天结束第二天开始的确定标准以及七天为一周期约定。命题表述为:1)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2)一天为24小时,一点钟起为一天的开始,24点钟止为一天的结束:3)一周总是七天,在西方文化模型下,星期(week)是一个一分为七按线形顺序组织的过错形,其中每一部分为一天,而每星期的第三天便是“Tuesday”的范畴化命题认知模型为“所有”Tuesday”都是一星期的第三天。  正如Lakoff&Johnson(1999:47)所言:“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而后者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因而强调范畴应是对外部现实客观、镜像的反映。以上面“Tuesday”例,其中第一个命题表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就是一种感知经验的反映,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镜像反映,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相反,太阳是相对静止的而地球是绝对运动的。由此可见,命题是范畴存在的基本元素,正是有了这些元素,人们才可以作出各种判断、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及认知活动。  (二)意象图式模型  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Ungerer &Schmid2001:127)意象图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高度抽象性。意象图式与特定的环境无关,其形成以及呈现也是无意识的。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意象图式尽管与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心象”密切相关,它们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意象图式是完全独立于任何特定文化背景的高度抽象。(2)结构简单。典型的意象图式往往包含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其构成成分数目较少,关系也较简单。而其中的关系是:从起点移向终点的动力向量关系。(3)具有完形的特征。意象图式是由可辩识的部分和关系组成的内部结构一致的、有意义的统一体。(4)数量有限。意象图式的高度抽象性自然决定了其数量的有限性。  由此看出,意象图式代表的是抽象的认知结构而非具体的图像。从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象、概括。正是借助这些有限的意象图式,人类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才变得简单而有序,而思维及推  14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