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

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趋势:

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

(一)反应时法

1、反应时相减法

(1)基本内容

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把反应时分成三种: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

(1)基本原理:

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

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3、开窗技术

(1)基本原理

通过对某些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是反应时方法的发展。用出声的方法表现出某些阶段的加工。

(2)局限性

出声的干扰作用

系列加工的假设

(二)口语记录法,又称出声思考法。

1、基本涵义:要求被试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大声讲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报告出来,从而让主试能记录了解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源于内省法。

2、应用的条件

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

出声思考过程中最好不要干预

提供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意识到的成分,对无意识的内容无法研究。

研究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不适应在事后的回忆。

(三)计算机模拟法

1、基本涵义: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2、基本假设:如果计算机与人在某种作业上的操作是一致的,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够说明人解决该问题的内部机制。

第二章注意

1、注意的研究历程及取向

对注意的研究表现出两种取向:

从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方面研究注意,表现为从行为角度对注意进行考察。

从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研究注意

20世纪50年代1958年英国布雷德本特采用双耳分听技术研究了注意现象,并提出了过滤器模型;此后特雷斯曼采用追随耳技术对注意进行研究,提出了注意衰减模型;多依奇提出后期选择模型。

卡尼曼中枢能量理论

2、选择性注意: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出现时,注意其中一个刺激,而忽视另外的刺激,这种注意称为选择性注意。

3、双耳分听实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

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追随耳)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非追随耳)的信息。

靶子词:

4、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含义与区别

⒈知觉选择模型:包括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⑴过滤器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评价: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它对信息采用的是一种“全”或者“无”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也无法解释鸡尾酒效应。

⑵衰减模型: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评价:将单通道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共同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调节;过滤器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阶段之间;过滤器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不同:过滤器模型的信息是以全或者无的方式进行,衰减模型则是以衰减的方式。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⒉反应选择模型: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这种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

区别:.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中,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意味着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而反应选择模型的注意机制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以为这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5、单一资源理论的理论假设及内容

观点:由卡尼曼提出,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认为人们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使得人们必须把有限得资源运用分配到不同得活动中。模型的主要成分有分配策略与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其中策略分配是关键。

其影响因素有:

1、受制于唤醒的可能能量;

2、当时的意愿;

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估;

4、个人的长期倾向

评价:它能较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模型的对立。但是这个理论主张的资源分配是着眼于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和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那样着眼于过程内部的加工阶段。

知觉

1、知觉基本的理论模型

(1)模式识别: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是复杂的感觉刺激结合。指确认所知觉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即有何独特之处)。

(2)模板匹配:储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成为模板。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缺陷:①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②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迅速识别不熟悉的刺激模式;③大脑内有无如此巨量的模板储存空间。

(3)特征匹配: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将之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得以识别。

2、直接知觉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足以产生知觉,知觉并不需要内部过程和表征的参与。主要论据来自空间知觉,如对距离的知觉、对空间梯度的知觉等。虽然视觉能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但低估了知觉加工的复杂性。

3、字体优势效应:是指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成绩优于识别单个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物体图形中的线段由于识别结构不严格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同一线段的现象。

4、自下而上: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即由过去经验所引导的较高水平的知觉加工。

第四章记忆

1、记忆的研究历程,有哪些阶段

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初创期。普遍认为记忆就是形成联想,这是对记忆的相对简单而贫乏的理解。自1885后H.Ebbinghaus开创通过实验研究记忆以来,人们把研究兴趣转向心理过程的高级阶段,此阶段人们主要倾向于研究长时记忆,且方法都较简单。1890年,W.James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认为前者是指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内容,并如实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1932年,F.Bartlett尝试用有意义材料来研究长时记忆,首次提出用图式来解释记忆。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记忆研究注入了活力。50年代中期掀起研究短时记忆的热潮,如米勒提出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结构所组成的。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

和提取过程。

3、20世纪80年代至今:深化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记忆研究注入了活力。50年代中期掀起研究短时记忆的热潮,如https://www.doczj.com/doc/3f17834592.html,ler提出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结构所组成的。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

2、记忆的水平加工模型与多储存模型的内容、优缺点

⑴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

观点:认为记忆的存储在编码这一加工水平维度上是连续变化的存在无穷多的加工水平。其观点是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分析。加工的早期水平上,来自外界的刺激受到感觉特征表征;较深的水平上,通过模式识别和意义抽取而得到确认;更深水平上,可能参与被试的长时联想。

评价:优点:提出了新看法,推动了记忆的研究。

缺点:这种观点没有给记忆的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有循环论证的特点(认为受到深度加工的东西记得好,反过来又把记得好归结于受到了深度的加工),含糊无法考证。

⑵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多存储模型):

概念:记忆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

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评价:优点:对所涉及的结构和过程给予了系统的解释;对三种系统的区分是有意义的,保持时间,储存容量,遗忘机制,脑损伤效应;许多当代记忆理论家都采用此理论模型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

缺点:以两种记忆说为核心,来自加工水平说的抨击;过于简单化(在解释长时记忆时也过于简单);短时记忆在感觉贮存和长时贮存间充当门槛也不科学;从短时贮存存移到长时贮存主要通过复述实现也不科学;此理论因过分强调记忆的结构特征而忽视记忆过程备受批评

3、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短时记忆的遗忘的实验设计,结果说明了短时记忆的哪些特点

㈠短时记忆编码:主要是听觉代码,而非言语材料短时记忆编码主要是视觉代码。

⑴听觉编码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试验中以视觉方式呈现一组字母并测量其即时回忆的错误次数。材料是六个字母组成的字母系列,自变量为刺激的组合和呈现方式,因变量为被试回忆的错误率。

结果发现,以视觉呈现的回忆错误主要表现为声音混淆;以听觉呈现的回忆错误也是声音混淆。结论为: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是听觉代码。

⑵视觉编码

波什那让被试判别两个字母是否是同一个字母。两个字母的呈现方式分为同时呈现和先后呈现。

两个字母的关系分为:同形关系,两个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样;同音关系,两个字母的音一样而形不一样;音和形都不同。

结果发现:同形匹配快于同音匹配,证明了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代码。

⑶语义代码

一种不带任何感觉通道的特性,只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

维肯斯的前摄抑制解除实验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和记忆对后继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㈡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斯腾伯格采用反应时法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实验分为学习和检索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数字序列,接着呈现一个探测数字。检索阶段,要求被试回答探测数字在数字序列中是否出现过,按键作出反应。

认为在作出反应前,被试须将探测数字与记忆中的数字序列进行比较,其过程有三种可能:

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同时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

完全系列扫描: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全部项目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

自我停止扫描:对短时记忆中的项目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立即停止比较

观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逐个进行比较的,进行系列扫描(逐个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且以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

评价:受广大支持并有多方面的验证;实验中最多出现了6个数字,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认为短时记忆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但无法正确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可从加工容量有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结果。

㈢短时记忆信息的遗忘研究

1、对短时记忆遗忘机制的研究

长时记忆研究中有关遗忘的两种机制(消退说和干扰说)也被引用到短时记忆遗忘研究中。即遗忘是记忆痕迹消退所引起的。

(1)消退说。认为短时记忆痕迹因得不到强化,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衰退乃至消失。遗忘成为时间的函数。基本上无实验证据,但它符合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所以很难推翻。

(2)干扰说。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因为其他任务的操作干扰而导致无法提取。

实验支持:1965年N.C.Waugh & D.A.Norman的实验(运用探测法)。自变量为间隔数字量、数字呈现速度;因变量为正确回忆率;结果发现,随干扰项目(数字)的增加,正确回忆率在减少。

4、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的内容、观点和分别解释哪些现象、不能解释哪些现象1、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用图示为圆点表一个概念,连线表从属关系,连线把代表各级概念的结点联系起来,并将概念与特征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的层次网络结构。

评价:优点:层次存储简洁经济,能说明范畴大小效应。

缺点:概念将联系的种类少一垂直、横向联系;分级存储虽节约了空间,但对提取增加了负担;无法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否定判断。

2、激活扩散模型:在语义记忆中,概念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组织起来的。

网络中节点代表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越短,表明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越多的共同特征;或者两个节点之间通过其共同特征有越多的连线,则两个概念的联系越紧密。

评价:优点:是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显得更加全面灵活;

能够说明范畴大小效用,而且能够说明层次网络模型所不能活难以解释的现象;

带有严格的逻辑性质,那么其更适宜于人,具有更多的弹性,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缺点:概念联系有限且不固定,太灵活不便于讨论加工过程及路线,个体差异大,无普遍意义。

5、知识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第六章思维:概念、推理、决策

1、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理论

认为人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概念的。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首先从关于概念的假设库中取出假设,并由此对样例作出反应,指出该样例是否符合假设,如果得到正确反馈,那么将继续使用这个假设,否则采用其他的假设再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或的某个正确的假设,即形成某个概念。

他们还认为概念形成过程是具有策略性的假设考验过程。一般会使用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

2、原型理论的发现及不足

认为人们通过原型对概念进行组织,由此对一个概念形成更清晰的理解。原型是在积累大量样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类别最典型的代表。

不足:解释概念时仅限于有表象的概念。

3、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在效用性和可能性这两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效用性是人们对假定结果所认定的价值,可能性是人们对一个选择将导致某结果的可能成都的估计。具有最大的期望效用值的方案将成为人们的选择。

前景理论: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赋予更大的权重,表现出对损失的厌恶与回避,使人们在决策时具有一个关于损失和收益的心理价值函数。人们对潜在的损失具有更大的敏感性。

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利用体验在自然状态决策的方式。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第七章思维:问题解决、专长和创造性

1、问题空间理论

怎样解释: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及问题解决中碰到的障碍

由纽厄尔和西蒙提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从建立问题的表征开始的,经一系列认知与程序操作,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涉及作业环境、对问题的心理表征(即问题空间)和对算子的选择三个方面。

作业环境:是指呈现给人们的问题的描述,包含了信息、假设、障碍及问题所处的背景等,对作业环境的完整理解能使人理解问题表征的所有方式。

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是作业环境的子集。随问题解决的进程不断改变,是问题解决的核心。

算子:是指是问题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一系列操作。

认为,问题解决是在一系列知识状态之间搜索解决路径从而通过问题空间的一种行为。效率取决于问题空间的性质和搜索模式两类因素;性质取决于作业环境的复杂程度。

第九章语言

1、言语结构

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依次是语音单位(音素)、构词单位(词素)和语句单位(句法)。音素:是由单个符号表示,是口语中最基本的单元,本身不具有意义。

词素: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单元,是一个单词或单词的一部分。

句法:是控制词素组成短语或句子的规则。

每种语言都是语音、字词、句子与意义的结合

2、语言习得的理论

⑴语言习得的强化理论

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认为,语言习得就是一个强化和模仿的过程。儿童学习语言一方面是儿童自主或无意发音受到父母或家人的强化。另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发音及对词汇和语法应用。儿童学说话实际上是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合适的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或口头上的鼓励。通过多次重复和强化,儿童就能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单词、词组及语法。儿童就是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习得语言的。

评价:过于简单、机械;仅靠模仿是不能掌握语言的

⑵LAD理论

语言习得的LAD理论是乔姆斯基提出来的,LAD是语言获得装置的简称,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学习语言的人类所特有的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获得装置上,只要儿童处于适当的环境中语言获得装置便会自动运作,促使儿童对其广泛接触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并逐步转换一套语言系统。

评价:过分强调遗传性、低估了环境的作用

第十二章认知神经科学

1、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

⑴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是与实际刺激或与预期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的脑反应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脑电波。

原理:主要通过计算机的平均叠加技术从自发电位中提取处反映认知过程的大脑神经电生理信号。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即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脑电图EGG:一种非线性的正弦曲线,是许多神经细胞突触后电位叠加的产物,借助电极可以从头皮表面记录到这种连续的电活动。

优:能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的电活动,并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可为认知加工过程及神经活动机制提供直接的证据。

缺:空间分辨率较低

⑵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

优: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提供功能运行时的结构图像

缺:造价高;时间分辨率低;工作时噪音大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实验2: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实验目的 本节实验的目的是: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工具/准备工作 在开始本实验之前,请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 需要准备一台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认知心理学的概念 1)查阅有关资料,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请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它存在于很多行业,像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绿色能源,混合动力以及等多种现代工业。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2)查阅有关资料,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请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实验 2 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2 人机交互技术 答: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3)查阅有关资料,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请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答:软件心理学,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软件心理学在人机交互中主要应用于用户模型以及可用性的设计与验证,关注用户描述,对用户的感知,认知动作进行建模,并研究感知人类使用软件的行为,倾向于具有高度目标性,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心理学影响。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答:了解认知心理学即是了解人的行为,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增强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友好程度,设计出在显示角度,界面的布局安排符合人观察习惯,在操作角度,减少动作能力要求,按钮符合用户想象的操作目的,消除用户识别鸿沟,友好、方便易用的用户界面。 5)请简单叙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① 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更倾向于把它看成左右两个整体来感知。 ②相似性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③连续性原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④完整和闭合性原则: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⑤对称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5项原则就没有对称性原则。 6)通过广泛阅读和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以下基本概念: 视错觉: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记忆结构: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差异。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指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最新认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2“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4.( )于1967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艾宾浩斯. B.托尔曼 C.奈瑟尔 D.巴特凯特 5.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6.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7.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前注意阶段()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9.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10.可以证明被试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关键的几何离子就可以迅速而准确的识别物() A模板匹配理论B成分识别理论C特征分析理论D原型匹配理论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 根据知觉的认知理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知觉过程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B.知觉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C.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D.知觉是直接从环境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E.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于选择性注意,正确的说法是 A.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 B.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 C.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仅仅在输入的物理特征水平上操作D.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晚期选择模型 3. 属于日常记忆研究关心对象的课题是 A.短时记忆中材料的编码方式 B.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C.前瞻性记忆 D.自传记忆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最新教育心理学试卷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解决,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多都经历相同的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评估结果。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差别在于前两个步骤。 (1)理解与表征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就因为没有理解问题。 (2)选择方法。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认知心理学音乐识别实验设计

音乐识别模式实验 研究的方向 主要研究大脑额叶对音乐模式识别的方式。 前人的工作与存在问题 圣地亚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Aniruddh D. Patel通过对声音识别的研究在其书《Music, Language, and the Brain》中提供了大脑对声音识别的基本方式。其同事Norman M. Weinberger在9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Patel的理论。 音乐的基本特征有音符的频率和强度,音符的排列顺序和时间间隔等。Patel和Weinberger在其研究中,他们针对细胞对单一频率的特异性反应进行研究,实验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刺激不同区域的声音感知皮层细胞,各频率特异性的细胞共同形成了“频率地图(frequency map)”。根据大脑神经学的研究,大脑额叶在音乐识别的过程中起到声音的调谐(syntax)和音乐特征如频率和响度排列的构建。Weinberger的实验主要刺激的是左右颞叶而非额叶,其研究更多是对于音符的频率和强度对声音识别的影响,而对音符的排列顺序因素研究甚少,所以大脑额叶对音乐识别的作用并没有深入研究。 研究要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实验要针对的是大脑额叶对音乐片段的构建和调谐的方式——即额叶对片段的构建是基于音符之间的相对频率变化排列,还是基于音符的绝对频率变化排列的问题。 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 特定频率的音符刺激了颞叶上负责处理这一频率的细胞区域,额叶的特定区域根据这些刺激信号进行重构,再传输给高等听觉加工区域进行其他加工和匹配。

(1)如果额叶是基于音符之间的相对频率变化排列进行加工,如图1所示,涉及额叶部分的加工流程为:颞叶的频率特异性细胞的刺激经过听觉神经传至大脑额叶,额叶负责构建的区域根据相邻音符之间的相对频率变化顺序构造出特定时间内(时间的长度有待讨论)声音的信号模式。然后信号模式传输给更高级的听觉加工区域,大脑提取记忆中的心理表象,和额叶中经过加工的知觉表象(即信号模式)进行特征比较,所比较的特征就是相邻音符之间的相对频率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将音乐经过调谐(统一降低特定数值的频率值)后播放,人将其知觉表象和心理表象匹配,人可以识别出这段音乐,但是无法判断与原片段的差别。 图1 基于音符之间的相对频率变化排列的额叶构建方式的音乐识别过程(片段) (2)如果额叶是基于音符的绝对频率变化排列进行加工,如图2所示,涉及额叶部分的加工流程为:颞叶的频率特异性细胞的刺激经过听觉神经传至大脑额叶,额叶负责构建的区域根据音符的绝对频率变化顺序构造出声音的信号模式。然后信号模式传输给更高级的听觉加工区域,大脑提取记忆中的心理表象,和额叶中经过加工的知觉表象(即信号模式)进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4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6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指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8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9图式: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1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12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行为。 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4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 15特殊学习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16高路学习迁移: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17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此外还有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18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9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创者是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2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1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2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2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 24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 25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 26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简答 1.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由其结果控制的。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 2.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消退: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行为塑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 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逐渐加深,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山东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1 当代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有反应时法、口语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脑成像技术。 2 结构优势效应主要包括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完型优势效应。 3 艾宾浩斯开创了用实验研究记忆的先河,使用了无意义音节、节省法对记忆进行了量化研究。 4图式是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的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是人们对事物典型特征及复杂关系的抽象表征。 5 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以产生式规则来表征和存储的。 6因素相加法假设一项认知作业需要花费的所有时间是每个认知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7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8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9 短时记忆是人脑对信息保持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 10心理学者在研究词汇识别时提出的一种假设,该假设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一个类似于词典的记忆仓库,并把该仓库称为心理词典。 11 语义启动效用指先前的语义加工是随后的语义性任务操作的反应时减少、准确率提高。 12目前认知科学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哪些。 第一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人脑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第二人工神经网络的角度,把人脑看作是一种神经网络;第三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运用此技术研究大脑功能以理解人类认知。 13.什么是过滤器模型,及模型的支持实验 过滤器模型的假设是,来自个体外部的信息量很大,为了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让其中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加工阶段。 支持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向北是左右两耳分别呈现627、493。呈现完要求被试再现,范闲以耳朵为单位进行报告的正确率最高。 14 语义网络模型指知识是按照层次语义网络来表征的。每个概念都具有其上一概念和下一级概念的特征。概念用节点表示,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概念可能的联系及联系程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 15心理表象的双重编码理论及实验支持 人脑中存在着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系统对信息进行表征和加工。言语系统负责处理言语信息,非言语系统负责处理基于表象的信息加工和表征。佩维奥的实验材料包括言语和图像,每种材料分为和谐和冲突,结果证明了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 16模板匹配理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缺陷是无法解释人类刺激识别的灵活性。 原型匹配理论,人的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一张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即可。波斯纳的实验证实了原型匹配理论。 特征分析理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成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成为特征。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有一些可分解的特征组成,通过抽取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模式进行匹配来完成模式识别。优点是减轻了记忆负担。字母搜索实验证实了特征分析理论。 17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觉知,即个体能够感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心状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