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二十世纪已经通过它荒唐了一次,不过,很快就缓过气来了。而这位画家一旦清醒过来,就开始认真的思索。他关在自己的画室里,注视着周围的物品:桌子、长颈瓶、玻璃杯、香烟盒、报纸。他以那样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好象从未见过它们一样。他进到了它们之中,就象小说家

进入了他书中的角色。借助于一种既非爱情,也非狂热,而是完全赞同和尊重的感应,他待在对象之中。它们向他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他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

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图2)

《格尔尼卡》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

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

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毕加索是祖传的原则上和趣味上的巴洛克,既然人们已习惯于一切,习惯于例外,怪诞,奇异,甚至可憎,那末就必然会对他的狂暴哄抬高价,他的放任,莽撞,每幅作品的爆炸性力量,那发狂的素描,挑衅的形状,压抑紧张的构图都是出自于此。在这方面,他绝无对手。正是通过它,他放出了光彩,使人震惊,陶醉和信服。他的线条象带电一般,物体的凹处则埋藏着炸药。

不管他有多么非凡的生命力,他都不表现幸福、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而往往描绘一种不可医治的焦虑,写出与自然搏斗,反抗自己命运者的悲惨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当他显得淘气或戏谑时,不管是想悦人还是迷人,假面都很少能作到完全遮住死神的苍白面容。他的笑毋宁说是强作欢颜,狂喜乃是渎神之音响,戏言则在刻薄伤人,明智、克己、宁静、自然,在他身上丝毫没有。

他要用自己的源泉,个人的世界来替代永恒的世界。他起步了,当然是脆弱的,受到不断的威胁,这是一个努力使自己支配的领域退一步进两步的人。他想要吞噬一切,无疑这是因为他需要自己也被吞噬。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这个怪人的艺术所含有的反常现象。

那末,今天,他是不是一位更深入地进行革新,更坚决地抛弃一切过去的虚构和形式的画家呢?有谁能比他更勇敢地抨击传统的奉承者,那些靠方法、秘诀、公式苦苦支撑的人?

他所挥舞的武器正是他的敌人锻造出来的:用以进行破坏的已经失效的人道主义,这一在毕加索的顽念和疯狂中得到极端形式的人道主义。毕加索实际上是希腊-拉丁传统最后一位最狂热,最可怕的代表。他是戈雅,、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乌切罗之后的浪子。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反常现象在一件作品中响起的痛苦回声乃是任何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艺术又是浩瀚的,它应以其本来面目,把欠缺和光辉,不完善和伟大放在一起,让人接受。人们可以从中列举出许多粗坯,没有结论的经验,但也有热情的坦白,不可辩驳的

成就。难道我们会因为毕加索从未想要创作出永恒的杰作,便不再使用杰作一词了吗?

他对使用的工具确实毫不在乎,在随便什么东西上,在手头所有的一切东西上画着涂着:纸布、包装盒、白木头或胶合板、石棉水泥。他不介意画布的准备,颜色的质量,工具的锐利与否。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在他数量极多的作品中,有些是废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创作出《我的美人》、《弹曼陀林的姑娘》、《绿衣妇女》这些立体主义的精品,并以《格尔尼卡》、《战争与和平》、使表现主义达到不可思议的完美。在现代艺术馆所藏的《带有古代人头象的静物》和《有搪瓷锅的静物》以及昂蒂布博物馆所藏的伟大作品中,毕加索不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例外地表现出辛勤、耐心和思考。技术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尽管他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他从未用技术的高超取代对研究的热爱,以致于他的大胆从未向精湛的技术作出过让步。他并不蔑视效果,但是,为了得到它,他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真诚和诡计、决心和怀疑、供认不讳和狡猾老练,他的发现和伪造。这样,到头来,他还是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给他的艺术投下了一个有毒的阴影。

既然他的发现被新的一代应用得如此频繁,那他们会去否定它吗?尽管使那么多的年轻画家着迷,它都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们。在现代绘画上,肯定很容易在这里那里,找到带有他的印记的特征、形状、方法。不过,这都是些表面的借鉴和片断的,未能融会贯通的摹仿。

因为艺术,就象毕加索的个性,是独立的,不能传统、移交的,是一个关闭的世界。"我并不在找,但我在找到",他有一天这样咕道,他这个人不能被当作楷模,因为其生活不能作为榜样,作品不能作为教导。毕加索并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出一个的,但又有谁能不感到,我们的世纪如果没有他,将会更加平板,暗淡,缺点生活意义呢?

青少年时期的创作之《老渔夫》,1895年,82X62cm,藏于巴塞罗那蒙特塞拉特大教堂。

这是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几乎以写实路线为主,多半为环境及人事上的遭遇而心有所感的描绘。

《科学与博爱》,1897年,19。6X27。3cm,藏于巴塞罗那毕加索美术馆。

年少的毕加索在学院式的教育时期,曾出现一些为学院所赞扬的绘画主题。

《招魂—卡萨盖马斯的告别式》,1901年,150X90cm,藏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

此幅因为伤感好友去世而产生的画作,为毕加索的兰色时期揭开序幕。(图8)

《马戏班小丑》,1901年,82。8X61。3cm,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此幅画作代表毕加索在巴黎的学习时期结束,试图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人生》,1903年,196。5X128。5cm,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画面分割成四组空间,以象征性的手法,表达对人生无望无求的沉沦,是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代表作。

《穿衬衣的女子》,1905年,73X59。5cm,藏于伦敦泰德美术馆。

蓝色时期的弃世心态在粉红时期得到了解放,色调与主题的转变便是最明显的特色。

《亚威农姑娘》,1907年,243。9X233。7cm,现藏与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是一幅稍具雏形的立体派之作。尖锐敏感的主题,与打碎描写元素再予以重组的方式,引发极大的争议。

《翁布拉斯。佛拉画像》,1910年,92X65cm,现藏与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

分析立体派打破传统透视法的精神,在这一系列的作品里,真正实现出不规则的多面视点。

《吉他》,1913年,66。3X49。5cm,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些贴纸图案是一种“有形的”表现元素,对早些时候的抽象主义起了抗衡作用。

《镜前的女人》,1932年,162X130cm,现藏与纽约现代美术馆。

为了探求新的空间,毕加索在这里采用了立体主义画法,同时使用了旧式的绘画手段——镜子。

《女人与花》,1932年,162X130cm,私人收藏

这是另一幅玛丽。黛莉丝的画像,毕加索以当时巴黎盛行的超现实手法来处理画题。

《玛丽。黛莉丝的画像(戴帽的女人)》,1937年。

《赤足女孩》与《戴帽子的男人》

毕加索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对绘画的热情与天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在绘画的学习中。可以说,毕加索在早期接受的是学院派的绘画训练,并且很快就熟练了学院风行的技巧与风格。

毕加索在青少年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除了画幅较大的油画之外,也包括纸本的石膏像素描、人像、风景习作、以洗练的笔法速写的斗牛场景,以及局部变形的漫画式人物等。代表作品包括《赤足女孩》和《戴帽子的男人》等。

《赤足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墙壁前,乌黑的大眼睛凝视前方,衣着朴素,不太干净的围巾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脚显示出家境的贫寒。与粗手大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坐着,却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在对女孩衣裙的处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子颜色从红色到暗红色渐变起伏,使得二维画面具有了一种三维透视效果。

《戴帽子的男人》也是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的肖像画的代表,反映的是画家早年所学习的学院派绘画典范。

“蓝色时期”的创作

及《男子肖像》

毕加索自1900年起经常走访巴黎,到了1904年决定定居于此。从宗教生活与文化品味向来自外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到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都市,让毕加索眼界大开。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自杀了,这个忧伤的经验后来被描绘成《卡萨吉玛斯之死》。孤独与异乡人的心境,使毕加索的绘画主题渐渐转向穷人。他在

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这些阴郁的主题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这段期间的作品被称为“蓝色时期”的创作。

《男子肖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调较为统一之外,毕加索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运用,包括五官的刻画已不再具有圆润的立体感,眉毛和眼睑则直接以曲线描绘,背景墙上悬挂的画作则更明显地大量运用线条勾勒。

“玫瑰红时期”的创作

及《女子头像》

随着毕加索定居巴黎,遭遇爱情与费尔南黛·奥里威尔同居后,他在创作上的“蓝色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这正是他“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相较于绘画而言,探索者面对雕塑时不存在在画面上创造、重新组合空间的任务,但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认识和表现“本质上的形”作为自己的主要课题,因而在本身就是三度空间的雕塑艺术上,更加积极地从事于“本质的形”的研究。可以说,通过《女子头像》这件作品,毕加索首度在三度空间表现了立体主义风格。

《女子头像》是毕加索在巴黎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为费尔南黛·奥里威尔所作的一件泥塑头像,后来在他的西班牙籍朋友冈萨雷斯的帮助下翻成了青铜像。头像的处理手法明显地受到非洲雕刻的影响,他把自然形态下的头部按照本质构成的大小几何面,组合成有节奏的整体。这一点被后来的未来主义、构成主义雕塑家们加以发挥,从而创造了现代雕塑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美术鉴赏

李可染--我最喜欢的画家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大师的座右铭。 李可染画的“牛”也颇见功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画牛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补充,并逐渐形成风格。他自诉“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追求,也是受了他的老师齐白石的影响,与其画虾的手法颇有些相似,特别喜欢他的《万山红边》这幅画。 山水画 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故宫绘画馆,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他问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当有人告诉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时,这位国际友显得非常惊讶,他摇着稀疏的头发赞叹说:"不可思议!中国绘画反映生活为什么这样早!"有人以为山水画不能反映生活,这是不对的。中国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想要表现环境中美的事物。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到画山水、花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从前看见石涛一张画,题诗一首: 丹井不知处,药灶尚升烟。 何年来石虎,卧听呜弦泉。 刚开始怎么也看不懂,后来有个同学去黄山了,回来拍了好多照片,原来黄山的风景如此壮观。一看实际的黄山的风景便知,在黄山上,石涛是把黄山很多不同景点集中在一处:丹井、药灶、石虎、呜弦泉这许多地方,经过组织加工,画在一个小册页上。"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可以说已经参透山水画创作之奥妙。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创造一个艺

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都既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糜竺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时可想或许是她在想赶紧卸妆后赶快回家买菜、做饭或是接孩子…… 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有一个最了不起的传统,是讲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 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必然嫉贤妒能,整天想着压人家,必然有状元思想,总想自己什么都第一。德、智、体、美,德要放在第一位。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的。名誉的评价在人民,在于历史。 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什么名利吗?居里夫人做科学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发现了镭,人家奖给她勋章,她把勋章拿给小孩子玩,很看轻这些东西。 一个人完全没有一点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驼背老人,在树林里粘蝉,好像用手拿,一个也跑不掉。庄子问他本领哪里来?老人说,我练出来的。我用一根竿子顶一个球,后来加成两个球,再加成三个球,练来练去,从不间断,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粘蝉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翼上,宇宙之大,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庄子听了感慨地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国宝之一。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前接触过小写意,它比较注重用墨,强调画者的个性发挥。因此,写意画的绘画时,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洋,能够很直接的抒发画者的情感。这次初次解除了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工笔画是一种锻炼人细致和耐心的画法,每一笔线条的气息都要顺畅,都要柔美,有质感,有连贯性。中国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的变现出来,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并做示范。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实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国画给我的感受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达,要自己慢慢体会。虽然,这段短暂的学习暂时划上了句号,回想起来感觉很短暂也很留恋。同时,学习的道路还在继续,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虚心求学,好好学习中国画。学习中国画的兴

趣会一直支持着我,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寥寥几笔就画出了生动的画面,盛开的牡丹,有神的山水,雀跃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而这些也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但它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反复寻找着生命的起源,苦苦寻觅着心中的向往。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深远,它的博大,也许是我今生都无法彻底的探索,,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去发现、去创作。 其实国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有充满无限灵气的自然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向往的是一种复杂的美,绚烂多彩的美,既有西方的色彩又有东方的纯朴。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首先我学会了赏析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韵味儿。这就是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还有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说一个人注重自

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学习《国画》的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国画学习,我很感谢为举办这次《长安区中小学教师国画培训班》付出辛苦的老师,特别是杨主任、张主任、李曼老师,还有学识渊博的刘岚老师。我现谈点心得体会。 我琐碎的说三点: 一、近大远小:同样的物像近处的大远处的小,比如人物、树木、房屋、山峰。国画虽然是散点透视,但是国画也是讲究合情、合理。二、虚实:近实远虚,近处清晰色重、线多、点多,远处清淡、模糊线少、虚,一般远处色淡,但是如果不是分两个层次,而是多个层次,如近、中、远景,有时可以近处色重、清晰,中景色淡,远景色较重但是一定要虚,点和线都要虚要少。学画在基本技法掌握后,一定学布局,学整体,要学会虚实、避让,即是一个局部也要有虚实避让,也就是要有变化,在一些美的笔墨的基础上,要有虚实,多少,避让和变化。局部实大部分虚,画有画眼有重点,重点要实,次要点次之,其它要虚。不能对称要有虚实比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也就是说首先从整个画面上要有大的虚实,不可零散,不可杂乱的虚实,要气韵贯通。 三、勾、皱、擦、点、染是成熟起来的技法,因此初学者一定从此基础开始学习,这是国画成熟的程式,用笔勾、皱、擦、点用硬笔,且用笔适中,染用软笔,且用笔要大,为了画面连贯不留渍痕,而且有

时为了统一灰度,把淡墨一次调好。忌板、刻、结,用笔不活,手腕不灵,或不清楚笔意或所画的对象,拿不定主意。.不能生硬,荒、率,不好好多练,要沉实,要认真沉静的多练。只有当你把法技法学成熟了以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创造自已的作品。 xx年4月25日第二篇、关于中国画笔墨学习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学校:南马小学 姓名:李文静 职称:中小学二级 完成日期:xx年4月15日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我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理解,从对用笔用墨以及写生感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用笔;用墨;写生感受; 目录 一、概述 (1)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

(初中美术教案)《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 .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 .(课件)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 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 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美术欣赏的心得体会

学习美术欣赏的心得体会 美术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学习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我记得美术欣赏的前两节课欣赏的是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齐白石老爷爷的作品。齐白石老爷爷曾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经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齐爷爷一生作了无数画作,留下了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的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的画册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齐爷爷的《墨虾》。 齐白石老爷爷经过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了解到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老爷爷从小就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期开始着手画虾;大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经非常相似,但还不够“活”,于是就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放置在画案上,每天都仔细观察,画虾的手法也因此改变,他画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白石爷爷89岁时,他画虾已经出神入化,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于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画艺术的成熟。画虾这幅图表现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了一种动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体现出了虾腰由粗到细。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得僵硬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欣赏画的同时体会到了齐老爷爷作画时的认真与细腻,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心和毅力。也因为这样我觉得自己渐渐的喜欢上了美术欣赏这门课,不但是因为轻松,能欣赏到很多名人的画作,同时可以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作画时的心态,觉得是一种享受。我觉得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如果说美术欣赏是创造美术价值的活动,美术作品是美术价值的载体,那么美术欣赏和接受则是实现美术价值的活动,同时又是反作用于美术创作的活动。在本质意义上,美术家精心创造各种美术作品的目的,绝对不是纯粹的个人娱乐行为,而是通过美术欣赏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传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作品达到产生一定社会审美效应的目的。所以说没有美术欣赏活动,美术创作和美术产品就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完成自己的使命。

毕加索一生与他的艺术

毕加索与他的立体主义 摘要:就像没有人会怀疑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同样没有人会怀疑毕加索对人类美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所创造的立体主义艺术颠覆了人们过往的艺术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梦幻的崭新时代。人们有评价毕加索为疯子,有讽刺他老夫娶少妻,而他在我心中永远是一直为艺术奔波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白雪难和,他画苑冠冕。终其一生,他的艺术在西方以及中国的绘画史上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立体主义 正文: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经典的篇幅也是巨大的。在这白驹过隙转瞬千里的时代,还有谁能安下心来如老僧奉经般去苦读经典?而对于伟大的艺术品来说,能够真真正正读懂画家思想的又能有几个?拂去铅华,走进毕加索,我们能够有别一样的体会,能够亲身触摸到大师的风采,能够感悟优秀画作灵魂之所在。毕加索给我的体会是深刻的,他的一生让人崇敬,让人佩服,他的立体主义更是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现代西方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的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万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他为20世纪的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它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画风多变,不断创新。有时候倾向于原始艺术或写实主义创作,有时又追求形式上的奇异或浪漫主义氛围。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有《弹曼陀林的少女》、《阿尔夫人》、《手风琴师》、《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1904年)、“玫瑰时期”(1904—1906年)、“立体派时期”(1917—1924年)和“晚期”(1912—1972年)。 在“蓝色时期”,毕加索因为受到了他朋友自杀和他自己在西班牙孤单旅行的影响,使得他在这一时期的画作呈现出阴郁的感觉。在“玫瑰时期”,毕加索因为受到与费尔南德之间的甜蜜关系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画作大量采用鲜明、乐观的橘、粉红色系。在“立体派时期”,毕加索看到了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的,使得毕加索受到了极大地启发。毕加索的立体派,基本上不是纯美学的,而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我更新更深刻的感受。走进毕加索你能够感受到他的作品受当时社会情况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画风随着当时社会对他的影响而改变,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受当时社会风气和黑人品质的影响及其的大。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创新,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也能体现出他的才能,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浅析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浅析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他在童年时期就已发出了和别的孩子不同的艺术光芒,很小的时候就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那便是他的“童年时期”。接着他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在那一时期,他采用浓郁的蓝色,表现贫老与孤独的苦难。但当他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陷入爱河时,他的玫瑰时期也随之而来.毕加索不满于现在的成就,依旧不断努力,创作了《斯坦因画像》,它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当他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时,他又开始了古典主义时期。继而毕加索又开始了那超现实主义的画作。 1900年的2月1日,在朋友们的筹划下,举办了他在“四只猫”俱乐部的首次展览。毕加索的素描被挂在烟渍累累的墙上,150幅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那些画家、诗人与音乐家朋友们的速写。可惜出师不利,观众对此反应平平,外界对此也十分淡漠。从商业角度看更是收益甚微,卖出去的画少得可怜、价格也低得可怜。现在,毕加索比任何时候都向往巴黎。巴黎,世界艺术的中心,现代主义的营垒。 随着生活的稳定,他有更多的时间沉湎于艺术的海洋里。他终日流连于卢浮宫,贪婪的吮吸着各种各样流派的绘画风格和他所能吸取的养分。这种美学上的博采众长,使他的画面颜色渐淡亦使风格改变——从传统走向现代,绘画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1901年毕加索重返巴黎,此时的他已有足够的实力支付路费了。到巴黎后他的情绪趋于平静。随着风格的突破,创作数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觉到创作裸体画的自由,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以体现出在西班牙时受到压抑的性解放。 毕加索执着地探索着,实践着,正当毕加索感到精疲力竭并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一个蒙马特尔的艺术家邀请他去荷兰度假。毕加索欣然前往,并在荷兰创作了《美丽的荷兰女子》、《戴帽的荷兰女子》等画。荷兰度假,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欢迎的巨大转变,他已把那个已经衰落了的蓝色王国抛在了身后。这个转变,也加速了他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转变。 1905年,“野兽派”诞生了。马蒂斯是画派的代表。他们对于古典艺术的绘画方式提出质疑,强调主体的感觉,注重直觉的理念并试图用一些抽象概括的形体和夸张、强烈的颜色来表现直觉的感受。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明暗表现方式,用大线条、大色块和极其夸张概括的形体。这些作品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加索受他们的影响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土耳其装束的夫人》和《立着的裸女》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

毕加索作品赏析

自由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近现代主义的先锋。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我最喜欢的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这是在1937年的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创作的,也是毕加索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孩童仰天痛哭,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

《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

多样的。 2.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 2.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初在西方画界非常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立体视觉语言开创性画家。其一生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探索。他通过对抽象油画视觉立体语言的不断分析、整合,一变再变,最终形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Cubism。比如说,毕加索视觉绘画立体艺术语言能够形成的原因,这种新异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该语言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说毕加索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该项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是否就会不出现或者消亡。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自西方20世纪初由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所倡导的观念野兽主义在1928年出现松散消亡后,以致欧洲画界主流发展方向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然而事隔数月,一种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代替了野兽派这一主流位置,那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视觉表现风格。它不同于野兽主义并被世人接受认可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业已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信念、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受人尊敬卓越的该项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巴勃罗毕加索。其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公认为是绘画视觉立体语言的开山之作,在美术史上该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因此,从实质上看,毕加索的艺术充满了Cubism主流绘画视觉语言的传奇色彩,是Cubism绘画语言的中流砥柱。 一、画家对自身所创Cubism艺术语言的阐释 Cubism 绘画艺术运动发生于 1907 至1914年,它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并受塞尚、修拉思想,特别是非洲雕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即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各个物体内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物体的结构,在画面上表现自然物体重叠形成了无数的面等。Cubism这一概念的诞生、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1908年,毕加索和其他推崇立体视觉绘画的画家们在巴黎正式推出Cubism绘画。从作为画家方位角度讲他们知道自己所画的是一种继野兽派之后新的艺术风格,但具体叫什么他们也无从得知;其名称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评论家对其风格的一种评论之称。因此1908年末,毕加索公开表示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词,他并不是有意创立;对于他来说,其只是创立了这种Cubism艺术视觉绘画风格和体架;关于对待Cubism理论问题,毕加索认为Cubism绘画不应具有理论的指导性,而应是凭个人感性、个人理念思想去探索,去完成。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他对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代表作

毕加索作品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 价值连城的毕加索名画都有哪些?在移居巴黎以后,毕加索的画风开始变得忧郁悲伤,笔下的人物换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这些主题的选择可能反映出毕加索当时窘迫的经济状况。接下来小编带你去看看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图1

毕加索作品图2 毕加索作品图3 毕加索作品图4 毕加索作品图5 毕加索轶事

毕加索的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人到中年,在艺术上还无啥建树。为此,他寄希望于儿子。他想,凭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辅导一个孩子总该绰绰有余吧。这样,毕加索刚到入学年龄就开始了严格的基础训练,速写、素描、油画样样都画。一年后,他的艺术天赋就开始显露。八岁时,他不但画了许多简笔式的小鸟、动物,还画出了第一幅有主题的油画――《看斗牛》。 父亲为了使儿子能持之以恒地画下去,自己在家里也支起了画架,经常画这画那。毕加索十三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的画架上有幅未完成的画,便操起义亲的画笔,将这幅画完成了!父亲回家发现后,一下惊呆了!没想到儿子的色彩感觉、造型能力提高得这么快,几乎超过了自己。父亲自惭形秽,出于自尊,只好自动缴械,将全部画具都交给了儿子,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浪荡子 毕加索在巴塞罗那正规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十六岁时,他在叔父的资助下,独自往首都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按理,毕加索进了首都的高等学府,应该专心上课,接受更严格的训练。谁料,毕加索对学院的课程不屑一顾,天天在城里四处穿梭。豪华的大街、肮脏的小巷、美术馆、咖啡厅、吉普赛人、乞丐,他到处看,到处画。家里人以为他进城后学上

了坏样,变成了浪荡子,为此,叔父取消了对他的资助,父亲对他也不抱多大希望,偶尔寄点钱给他,只够他买少量的纸张。毕加索一时陷入了困境。对此,他没有气馁,也不作任何解释,唯有玩命地画。 事实上,毕加索并不是贪图玩乐,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在以后创作的许多传世之作,如《老犹太人》、《熨衣妇》等都是取材于这段生活。可以说,没有这段浪荡子生活,毕加索也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画家。 感谢您的阅读!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免费)毕加索传记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路兹一家欣喜若狂。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1898年毕加索因患

毕加索生平

毕加索简介: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 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 型能力。 毕加索全名: 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 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毕加

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 毕加索简介: 1881—1900年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 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备课讲稿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