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安培定则的应用》习题课学案

公开课《安培定则的应用》习题课学案

公开课《安培定则的应用》习题课学案

《安培定则的应用》习题课

第20.2节《电生磁》习题课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知道电流的磁场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安培定则。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两端的极性。

一、知识管理

1.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实验: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__ __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__ __,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与__ __有关的__ __,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 __磁体的磁场相似。

极性: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螺线管中__ _的方向有关。

3.安培定则

内容:用__ __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__ __的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__ __极。

应用:用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_ __。

二、基础题

知识点1电流的磁效应:练习册P44-1

知识点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练习册P44-2、3

知识点3安培定则:练习册P44-4、5、6、7

方法归纳:

三、中档题:练习册P45-8、9、10、11、12、13、14、15

四、拓展题:练习册P45-16

当堂训练安培定则类作图

练习册P48-- 4、5、7、8、

练习册P49--9、10、11

本堂小结:我学会了什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普通高中课程人教社版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一册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的。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习内容包括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深入分析有丝分裂变化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胞分裂的整个生理过程是复杂而抽象的,学生仅凭借书上的几幅插图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遗传物质的变化规律,难度较大,教师要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模型或电教手段把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再现出来。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 (2)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3)说出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排列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形成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三、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以及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五、重难点突破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冠军西瓜”、“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等图片入手导入新课。 通过设问:“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引出有丝分裂。 图形分析:细胞周期的含义,并通过习题巩固,展开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告诉学生这是一堂生物美术课,考验大家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形前后对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高中第章第节 二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学案教案

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随堂巩固练习】 1、下列可以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番茄果实(B)洋葱鳞片叶(C)洋葱根尖(D)叶表皮细胞 2、下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据图回答: (1)A过程叫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 (2)C过程叫__________,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 (3)D过程中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以促使细胞_______ 。 (4)E过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的_____ 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观察。 (5)观察时,在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此时可以慢慢地移动,从邻近的区细胞中寻找。该区细胞的特点 是。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②使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为65%③使用的龙胆紫染 液的质量浓度为0.01g/mL④解离液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⑤解离的时间为10~15min ⑥漂洗的时间约为10min⑦染色的时间为3~5min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⑤⑥⑦(D)②③④⑥⑦ 4、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染色→解离→漂洗→制片(B)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漂洗→解离→染色→制片(D)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5、经过漂洗的洋葱根尖放入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被染色的是 () (A)整个细胞(B)整个细胞核(C)核仁(D)染色质和染色体 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看到解离后的根尖变酥软,原因是() (A)龙胆紫使细胞变软(B)酒精使细胞变软 (C)盐酸使组织细胞分散(D)根脱水变软 7、用光学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同一个视野里数目最多的是处在 的细胞。因为。 8、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形态是() 9、下表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所看到的一些状况,分析回答: (1)该细胞是根尖部位的细胞。 (2)这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期。 (3)若要把这个细胞进一步放大观察,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正确的操作步骤,并按顺序排列。 A.朝右下方移动装片,使需放大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朝左下方移动装片,使需放大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C.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D.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E.开大光圈,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F.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济南一中高中物理 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 6 节 超重和失重
学习目标: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引入新课:
演示 1:在纸带系挂一重物,现手拿纸带的一端,向上加速移动,观察现象。
演示 2:一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观察示数,然后该同学下蹲,另一同学观察示数 有什么变化?
一、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观察实验: 1.用弹簧称测重力时要求是什么状态?
T
2.钩码受哪几个力?
3.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4.T'和 T 是什么关系?
T ' mg
5.弹簧称的示数代表哪个力?
6.如果是台秤,示数代表哪个力?
让弹簧秤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再停止(注意观察示数),思考以下问题: 7.向上运动分为哪几个过程?

8.在每一过程,把弹簧秤示数与重力比较,有什么关系?示数表示物体对悬挂物 (弹簧)的拉力。
总结: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二、出现超重(失重)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两人一组) 任务:分工协作,一个做,一个观察,交流感受并记录表格; 让弹簧秤悬挂钩码分别处于: 1、静止;2、向上运动(包括突然上升和上升突然停止);3、向下运动(包括 突然下降和下降突然停止)。 问题:向上运动要读几次数?
怎样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钩码运动 状态
速度
加速度
方向
方向
视重与重 力比较
超失重 状态
加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三、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卤代烃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2. 以溴乙烷为例,掌握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溴乙烷的水解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出发,理解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发 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二、教学重点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检验卤代烃中卤元素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回顾】甲烷与氯气,乙烯与Br2、HBr的反应。它们的产物都可看作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我们将此类物质称为卤代烃。 【播放微课】1.卤代烃的分类 ①按分子中卤原子个数分: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②按所含卤原子种类分: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 ③按烃基种类分:饱和卤代烃和不饱和卤代烃,含苯环的为芳 香卤代烃. 3.卤代烃的用途:致冷剂、灭火剂、有机溶剂、麻醉剂,合成 有机物。 2.卤代烃的危害:DDT、氟利昂 【过渡】卤代烃化学性质通常比烃活泼,下面我们以溴乙烷作为代表物来介绍卤代烃的一些性质。 【板书】卤代烃——溴乙烷 (一)溴乙烷的结构 【讲】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由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请同学们写出溴乙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投影】(投影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板书】 结构简式CH3CH2Br 官能团—Br 【引言】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性质有什么影响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研究其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引导】观察溴乙烷,对比溴乙烷与乙烷的物理性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么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所以卤代烃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且大多数密度比水大。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三)化学性质 【分析】溴原子作为溴乙烷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变化应围绕着C—Br 键断裂去思考。C—Br键为什么能断裂呢在什么条件下断裂 【讲】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 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容易结合带负电的基团。 【引导】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 △ CH2CH2Br+NaOH —→CH3CH2OH+NaBr

有丝分裂学案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 命制人:袁庆红审核人:付强日期:2011-12-6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预习学案】 一、生物体的生长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______,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________,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______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的_____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 二.细胞增殖 1.意义: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2.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连续的过程。 3.方式: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___________的细胞,从__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分裂间期:主要变化:完成_______的复制和______________的合成。 四.无丝分裂 1.特点:没有出现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实例:_____________的分裂。五.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有关试剂及作用 ⑴解离所用药液是由质量分数为15﹪的______和体积分数为95﹪的________按1:1混合,其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 ⑵漂洗所用液体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便于染色。 ⑶染色用0.01g/ml或0.02g/ml的_________溶液,能使________着色。 2.装片制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装片的步骤 ⑴先放在________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________,排列紧密。 ⑵再用_________观察。⑶统计视野中__________的细胞数。 预习检测: 1、下列生物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看不到染色体的是() A.大肠杆菌、蓝藻 B.酵母菌、草履虫 C.洋葱、黑藻 D.蚯蚓、蛔虫2、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出现发生在() A.间期B.前期C.后期D.末期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公开课短文改错教学反思

高三复习课:短文改错》教学反思此次阳光杯课堂竞赛,我上了一节高三短文改错复习课。课后经过自己思考和听取听课老师的点评和之后,得出如下总结和反思: 一、课堂类型。这节课的主题是短文改错的做题方法。之所以选择这个作为上课的主题,是因为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平时做短文改错都是胡乱改,碰运气能得一两分。平常课堂上,我让学生总结短文改错的方法或者考试过后的短文改错讲评,总没能够在他们脑海留下太多印象。所以必须以一个专题课的形式,让他们更了解短文改错的做题方法并且有所领悟。 二、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短文改错的做题方法,这也是学生提高正确率的关键,平时的教学中已经和学生的总结过短文改错的考点和方法,但是学生印象不深刻,所以我以口诀的方式把短文改错的考点和做题方法呈现,学生容易记住。只要学生记住这个口诀,他们就能记住短文改错常考的错误类型。接着每一个口诀配套有会考和高考的真题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口诀的用法,并加深对考试真题的了解。 在讲解过口诀方法之后,就理论联系实践,配套做一整篇的短文改错练习,然后让学生分析用了什么口诀来帮助解题。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怎样运用方法来短文改错。

三、教学效果。整节课上课过程比较顺利,我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的环节基本能够顺利实施。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结构严谨,讲练结合,归纳总结,突出重难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面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开动脑筋,真正地去思考做短问改错的方法和怎样运用这些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教学重难点基本解决。这节课之后,我又上了两节配套的短文改错复习课,以检测学生在公开课上对做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事实证明,学生对我呈现给他们的做题口诀印象深刻。很多学生开始改变以前胡乱做题的习惯,形成了短文改错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找这个理念,并且已经开始学会用这些方法去解题。当然要真正提高,学生需要更多的练习。 四、不足和改进之处。由于是高三复习课,课堂偏重练习,我没能够设计出多样的上课形式,也没能找到更多相关英语复习课形式的多样参考素材。缺少游戏设计。今后还要向同事、同行多学习,讨论如何更加多样的进行英语课的复习。 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仍有待改进。一是,为了整节课能够如时上完没有能够在这一节课留出学生读书的时间。在个别学生遇到不会读单词,我只是教读了一遍,没能够面向全班教读。二是,最后的课堂总结略显仓促,没能够让学生当堂背出做题口诀,只能放到课后。所以今后的上课还要注意简洁和紧凑性。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5)

卤代烃(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3节《卤代烃》中的内容。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溴乙烷的结构、性质,以及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等;第二课时在此基础上学习卤代烃的相关知识。本案仅讨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溴乙烷的结构及其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理解溴乙烷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条件以及共价键的变化。 (3)掌握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溴乙烷中C—Br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理解有机反应中“条件”的影响,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卤代烃发生水解和消去反应的条件比较,以及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溴乙烷中溴元素检验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不同方案的对比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溴乙烷作为卤代烃代表物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四、主要教法及学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问题导学法、实验促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模型法及实验法等。 五、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铁架台,石棉网,圆底烧瓶,广口瓶,酒精灯,试管夹,胶头滴管,导管,球棍模型 药品:溴乙烷,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醇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电教硬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物展台 电教软件:《溴乙烷》PPT课件、足球比赛紧急救伤视频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模块一: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PPT封面的背景音乐(世界杯经典音乐《生命之杯》)。 投影:运动员受伤救助的场面(视频或图片)。 氯乙烷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卤代烃中的一种。 我们今天学习卤代烃的代表物——溴乙烷的相关知识。 (二)模块二:探究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投影:探究一、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 学生思考,然后交流。 学生小结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三)模块三:探究溴乙烷的结构 投影:溴乙烷C2H5Br 学生活动:动手搭建溴乙烷的球棍模型。 学生搭建好模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写溴乙烷的结构式。

有丝分裂导学案 - 2

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导学案2 编写人:李师登 审核人:高一生物组 编写时间:2018-2-4 班级: 组号: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画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并描述各时期的特征; 2.能根据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分析染色体、DNA 、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3.能说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能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知识链接】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绘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 → → → → →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两个子细胞 【学习过程】 一、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 → → → →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二、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___________经过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___________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1: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细胞器 作用时期 作用 核糖体 主要在间期 中心体 前期 高尔基体 末期 线粒体 各时期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 中心粒在间期___________,形成两组。 高等植物无中心体的复制, 低等植物存在中心体的复制。 分裂前期 (纺锤体形成 方式不同) 移动到细胞两级的___________周围发出许多 形成纺锤体 细胞两极发出 ,形 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分裂末期 (细胞质分裂 方式不同) 没有形成 , ,把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 在细胞的 处形成细 胞板,向细胞四周扩展成新细胞壁,将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有丝分裂的教学设计

有丝分裂的教学设计 官林中学任圆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客观的认识生命现象,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细胞分裂图象的观察、学习以及绘图练习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能力方面 通过对细胞周期内染色体变化图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视图、分析、判断等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3)有丝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2)以动态观点去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共分为2课时。“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也是细胞生命历程的起点,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本节是历年来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习后面几节内容如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及癌变的基础,乃至为学习必修二模块遗传和变异的中减数分裂和选修课程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章第二节中已经学习过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相互转换关系,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应该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细胞增殖的了解非常少,对于由受精卵发育成人体,一个细胞增殖为1014个细胞,学生知道其中有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但细胞分裂和细胞增殖是不同的概念,应给学生解释清楚。 四、教学方法和教前准备 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分析教学法提问法比较教学法,图形直观教学法,讲练结合的方法 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制的染色体一组 五、教学模式 问题-概念-题组互动-生成参与-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7-超重和失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7-超重和失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题名称】 超重失重课型新授课时1编号22 【学习目标】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学习难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教学法】 三步五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及关系式中各符号的含义2 物体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们通常怎样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呢?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放在电梯地板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力和竖直向上的________力,物体随电梯一起运动,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填写下表:物体随电梯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支持力重力大小关系静止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上升匀速

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下降匀速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3、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大小始终 _______,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或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 考考你:失重状态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完全失重,你认为完全失重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6.1.2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和相关曲线含答案

第2课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和相关曲线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2.用文字或图示的方式正确表达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3.正确使用工具进行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 |基础知识| 一、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和无丝分裂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时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 无中心粒的倍增完成中心粒的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粒移到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板扩展为细胞壁,分割细胞 细胞膜由中部向内凹陷,缢裂细胞 (1)概念:由于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叫做无丝分裂。 (2)过程: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细胞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3)实例:蛙的红细胞。 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1)选材依据的原理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适宜条件下有丝分裂旺盛,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易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观察依据的原理 ①分生区细胞的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些细胞正在分裂。 ②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不同。 ③染色体特性: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实验步骤 (1)装片的制作 ①取材:取洋葱根尖2~3 mm 。 ②解离: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浸泡3~5 min ,到根尖酥软。 ③漂洗: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 ④染色: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3~5 min 。 ⑤制片:用镊子将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压载玻片。 (2)观察????? ①低倍显微镜:据细胞特点找到分生区细胞②高倍显微镜:先找分裂中期细胞,后找前、后、末期细胞 (3)绘图:绘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简图。 |自查自纠| 1.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 ) 2.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 3.蛙受精卵发育过程中不能发生DNA 的复制( ) 4.无丝分裂过程中核膜不消失( ) 5.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 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 7.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板在末期形成( ) 8.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 9.要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板结构,应选取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 10.漂洗是为了洗去细胞内部的盐酸,因此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对染色体(质)的染色。(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案_超重与失重.doc

先变大后变小,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一直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先变小后变大,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一直变小,最后等于人的重力 考点18 超重与失重 一、基础知识: 1. 关于重力和视重: (1)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由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决定, 即6=o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如何运动,其重力不发生改变。 (2) 视重是指称量物体重力时的读数,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 或对悬挂物的—, 物体的视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它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 超重和失重: (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的现象 3. 超重失重的判断: 超重: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完全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等于g 4. 本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二典型例题 例1.演练3.某人站在一台秤上,在此人迅速下蹲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 ) 例2演练4.如图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 总 质量为肱,B 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挂于。点,在电磁铁 通电后, 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的拉力F 的大小为 (). A. F=mg B. 〃igvF<(M+fn )g C. F= (J/+ /ri ) g D. /*> (J/+ /〃) g 例题3,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 只能举起100 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 升降机内,此人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 m/s2) ///// C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0)

第三节《卤代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卤代烃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中间体,其本身也有重要的用途。本节知识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有机化学的考查重点。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卤代烃及溴乙烷重要性质的教学,第二课时巩固学生对卤代烃重要性质的掌握,了解卤代烃的用途与危害。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物理通性; 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实验; 3.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卤代烃的分类及重要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特点的思想; 2、通过学生对溴乙烷化学性质的学习,从而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哲学思想。 3、通过溴乙烷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实验,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 2、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实验操作及溴离子的检验. 难点: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质还是非电 解质? 结论:结论:结论: 请各小组试写出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 方程式: 【讲解】在碱性条件下溴乙烷与水反应生成了溴离子,说明了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实质是水中的羟基取代了溴原子,所以该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提问】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讲解】氢氧化钠中和水解产生的氢溴酸,使水解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溴乙烷水解方程式可以写成CH3CH2Br+NaOH →CH3CH2OH+NaBr 【总结性提问】怎么检验卤代烃的卤原子 【过渡】改变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将上面探究实验的条件“氢氧化钠水溶液”改为“氢氧化钠乙醇溶液”。 【教师实验】演示溴乙烷、氢氧化钠、乙醇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 1、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中溴乙烷的产物是: 试写出方程式: 2、反应时溴乙烷的断键、成键情况? 3、若其他卤代烃要发生消去反应,需具备什么结构特 点? 4、检验产物除了用溴水外还可用、试 剂,此时可选择一下哪个装置,理由? 【要求】学生用球棍模型展示溴乙烷的断键成键情况加深对水解反应的理 解 从取代的角度进一步 认识溴乙烷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总结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产物。 观察 思考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到讲台展示小组讨论 成果 掌握氢氧化钠对溴乙烷 反应的影响 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 法 加深学生对溴乙烷易溶 于有机溶剂的理解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 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 结想象的能力 △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4节超重与失重 1.认识超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认识失重现象,理解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能用超重、失重的观点分析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 4.了解常见的超重、失重现象。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1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02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3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04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①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05等于0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a=□06g,方向□07竖直向下。 想一想 向上运动就是超重状态,向下运动就是失重状态,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超重、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不是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而是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可能向上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可能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减速

运动。所以判断超重、失重现象要看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失重。 判一判 (1)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对悬绳的拉力都与重力大小相等。() (2)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中,可以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增大了。()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提示:(1)×(2)√(3)×(4)×(5)√(6)√ 课堂任务超重现象 对超重的分析 超重状态下,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不为零。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a,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为F时,在竖直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F=mg+ma>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F′=F>mg。 对应的运动状态有向上加速和向下减速。 例1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 3g,g为 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________,人处于________状态。 (1)如何求人对电梯的压力? 提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电梯的压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