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中国文学史ppt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中国文学史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文学史(大一)精要概括

文史复习资料 一叶一菩提著 填空: 1.林传甲在京师学堂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2.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中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3.文学本位就是一体两翼。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一翼,文学传媒是另一翼。 4.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是一首农事祭歌。《吴越春秋》卷所载的《弹歌》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5.《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候人兮猗(是夏代歌谣旳遗文)。 6.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7.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8.《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 9.孔子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出:“兴、观、群、怨”说。 10.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出自《淮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由于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孔、墨、申、韩诸家之说,故列入杂家。 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12.“献诗”、“采诗”、“删诗”说,透露了《诗经》作品的来源和编订信息。 13.汉代出现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4.“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16.我国散文最早源头,可追溯到甲骨卜辞。 17.《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的记言文之祖。 18.《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述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9.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是对《战国策》的借鉴。 20.《战国策》之名始定于刘向。别名有《国策》、《国事》、《短长》。 21.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是荀子的《成相》辞和《赋》。 2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3.楚国文化可概括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4.《少司命》:“悲莫悲兮身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 25.《湘夫人》:“帝子隆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6.《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发端于《九辩》。 28.鸿都门学是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9.枚剩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东汉的两篇力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0.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诗歌部分 先秦两汉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6. 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7.《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

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文学(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建国) 当代文学(1949年建国至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分期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辽金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上古文学:先秦文学、秦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先秦社会与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它包括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夏代以及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集体进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用极简陋的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同时在这个为了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也开始创造了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 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应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以后的尧、舜、禹,当是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人物。 尧舜禅位,天下为公,应该是氏族部落会议推选氏族长和部落酋长的历史事实的反映。 “夏传子,家天下”,指的是禹年老后不再把部落联盟首领这一职位让给别人而是传给儿子启的事实。从这时起,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世袭制度,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我国原始时代的文学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大部分口头文学都已亡佚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少数的原始歌谣和一部分原始神话。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文学也没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 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人类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从此,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第一个有阶级存在的奴隶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可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即统治者的文化和被统治者的文化)斗争的序幕。 在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除了尧、舜的禅让制度,继承了禹的帝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献记载的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 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夏代作为有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对于当时阶级社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先秦: 1,中国文学源头概况及其特点 2,先秦文学形态特点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学文化背景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5,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6,《山海经》成书年代,分类,资料价值 7,《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上古神话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9,中国神话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10,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1,如何理解上古神话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思维特征 12,利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中国神话的特征 13,上古神话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散失和演化的 14,谈谈对神话历史化的理解 15,上古神话的文学艺术特色 16,上古神话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及意义 17,中西上古神话文本、内涵、叙述方式、思维特征的异同18,《诗经》的成书年代、编定方式 19,《诗经》的体制分类及其依据

20,《诗经》中诗歌的产生年代 21,《诗经》中哪几篇笙诗,什么是笙诗 22,《诗经》分类的历史论争 23,《诗经》的功用 24,《诗经》的传授 25,举例分析《诗经》中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的文学成就26,《诗经》中那几篇一般被认为是周朝史诗 27,《周颂生民》赏析 28,举例分析《诗经》中农事诗的艺术特色 29,《豳风七月》赏析 30,举例分析《诗经》中燕飨诗歌的文学特色 31,《小雅鹿鸣》赏析 32,举例分析《诗经》中怨刺诗歌的文学特色 33,什么是变风、变雅 34,举例分析《诗经》中战争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35,《小雅采薇》赏析 36,《豳风东山》赏析 37,《诗经》与西方古代战争诗描写特征的比较 38,举例分析《诗经》中徭役诗的艺术特色 39,《唐风鸨羽》赏析 40,《卫风伯兮》赏析 41,举例分析《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艺术特色

1、中国文学史 先秦和神话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1、中国文学演进的原因 a)外部因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汉代——汉赋、汉散文 汉末——建安文学 南北朝——南北文风 隋唐——文化繁荣(唐诗) 宋代——理学 元代——士人(元杂剧) 明中叶——商业经济、市民(小说) b)内部因素: i.文学发展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a)()和()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商代已经有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b)魏晋南北朝有时初具规模的()。唐代中期有了成熟的()。 c)宋金两代出现了()和(),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 2.朝代不平衡 a)汉代的赋、唐代的()、宋代的()、元代的()、明清两代的 ()。 3.地域的不平衡

a)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文体带有地方体色:()带有明显的楚 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ii.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 1.《诗经》中的( )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 释之后,就变雅。“国风” 2.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 宫体诗的产生。 3.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 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5.诗词:苏轼 6.词赋:周邦彦 7.文词:辛弃疾 8.传奇小说与诗词:词话、诗话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9.初唐:齐梁诗歌——( )复古:推动盛唐诗歌的发展 10.唐中业:六朝骈文——()复古(三代两汉的古文):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文 学语言和文体。陈子昂、韩、柳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11.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 )等优秀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腰

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 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 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作者 是。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 推、胡友信。 三、简答 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 一、解释:1、前七子 2、后七子 3、唐宋派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3.《春秋》与《左传》比较 二者都是鲁国的编年史。《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即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 比较:①记言 《春秋》记事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 、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 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 民》 2、农事诗《七 月》 3、燕飨诗《鹿 鸣》 4、怨刺诗《正 月》 5、战争诗《采 薇》 6、徭役诗《君子于役》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 2 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

中国文学史概述(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文学 1、战乱与分裂→文人心态的复杂;生死、游仙及隐逸等文学主题的相对集中;文学基调及风貌的多样化 2、门阀士族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士族的文化特权→寒士不平的文学主题 (2)文学的士族化倾向→创作队伍:文学家族大量出现。 创作内容:以炫耀门第、美化王权、向往声色为主。 审美情趣:崇尚虚浮,情感细腻,气质纤弱。 (3)文学的宫廷化倾向→创作内容:主要以吟咏月露风云、表现宫廷声色为主。 审美情趣:竞巧争奇,骈俪轻绮。 文学形式:注重声律,讲究技巧。 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与文学 1、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魏)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综合性的文学专论。 (西晋)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 (梁)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结自先秦、两汉至齐梁以来的创作经验,并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辉煌巨著。 (梁)萧统《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选录了从先秦到齐梁130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共700多篇。 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与文学 2、诸如“风骨”、“风韵”、“意象”、“兴象”等许多文学批评概念和术语出现,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范畴,再加上“意与象”、“形与神”等关系的探讨,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从“建安风骨”到“正始文学”,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诗”到梁陈“宫体诗”,文学的风尚、题材和风貌的潜隐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趋向,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与新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以诗歌为主要体裁 建安文学: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年(196-239),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忧时伤世,多慷慨悲凉之气。 正始文学:正始元年至魏末(240-264),主要作家为?°竹林七贤?±,多遗世独立与忧生之嗟。两晋文学: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280-289)为主,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 东晋文学自晋室南渡(317),终于刘裕篡晋(420),玄言诗长达百年之久,晋末陶渊明带来新的气息。 南北朝文学:南朝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盛,鲍照乐府诗的贡献,齐?°永明体?±的出现,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北朝乐府民歌和庾信的创作为人称道。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不断产生的时代,近四百年

中国文学史第一学期

㈠《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后人说屈原那种傲岸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像“香草美人”一样,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光辉灿烂。 ㈡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 ㈢①《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②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③《吕氏春秋》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④《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㈣乐府民歌: ①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三、讥刺达官显贵。四、抒写爱情、婚姻或反映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二、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