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息专题实验报告解读

全息专题实验报告解读

全息专题实验报告解读
全息专题实验报告解读

全息实验报告

【背景】

全息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光波波前的一种技术。Dennis Gabor是全息照相技术的发明者,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自此,全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近五十年来全息术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逐渐开辟了全息应用的新领域,成为近代光学一个重要分支。现如今全息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例如利用全息技术进行艺术品展示、防伪商标、3D全息显示屏等,在未来,全息技术还可能被用于全息电视。

【实验目的】

1.复习且巩固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与相片制作的处理方法。

2.掌握调节光路的方法。

3.掌握像面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原理,学会制作像面全息图;

4.观察像面全息图的再现像,比较其与普通三维全息图的不同之处;【实验仪器】

全息实验台,激光器,分束镜,反射镜,扩束镜,载物台,底片夹,被摄物体,全息干板,显影及定影器材,凸透镜

全息照相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全息照相过程:一.把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记录过程)。二.照明已被记录下来的全部信息的感光材料,使其再现原始物体的光波(再现过程)。

实验光路图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全息照相光路调整

按上图所示光路安排各光学元件,并作如下调整:

(a)使各元件中心点对应的法线平行于桌面并且基本等高;

(b)在底片架上夹一块玻片,使参考光均匀照在玻片上、入射光均匀照亮被摄物体,且其漫反射光能照射到白屏上,调节参考光与物光夹角在30°左右;

(c)使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大致相等,光程差小于2 cm;

(d)可分别挡住物光和参考光调节其光强比约1:3~1:10,两光束有足够大的重叠区;

(e)所有光学元件必须通过磁钢与平台保持稳定;

2.全息照片的记录

设置好曝光时间。拿下玻片,用挡光板挡住激光器的光束,在底片夹上装全息干板,使底片的药膜面对着物光和参考光,移开挡光板进行曝光。然后关闭激光器,取下底片待处理。(或者一次曝光后,移动全息干板一小段位移,再进行二次曝光。)

3.照相底片的冲洗

取下曝光后的底片,用清水打湿,放入显影液后,刚发现变色后,马上取出,并用清水冲洗,再放入定影液中定影,然后用流水冲洗,使多余的银粒冲去。再用电吹风吹干。

4.全息照片的再现观察

用经扩束后的激光照射底片,可观察到清晰的原物体(或者干涉条纹)。

【实验结果】

【误差分析】

1.扩束镜,反射镜等光学仪器调试不当有俯仰角度问题的出现导致

光路不平行引起光程差较大,导致图像不太明显。

2.定影显影时间把握不够。

3.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略大于三十度,导致分辨率降低。

像面全息

【实验原理】

像面全息图是一种可用白光再现的全息图,它记录的是物体的几何像,换言之是把成像光束作为物光波,相当于“物”与全息干板重合。白光再现时各波长所对应的再现象在空间几乎重叠,把像模糊抑制在最低水平。像面全息图再现时可得到立体感很强的像。

根据菲涅耳点源全息图理论,再现光源宽度的影响:

=(1)

式(1)中,为再现象在x方向的展宽,为再现光源在x方向的宽度,、分别为再现象、再现光源与全息图之间的距离;

而再现光源光谱宽度的影响:

=((2)

式(2)中,为再现光源光谱宽度,为拍摄全息图时激光的波长,、x0,xr分别为物体和参考光源与全息图平面在x方向的距离,z0、zr

分别为物体和参考光源与全息图平面在Z方向的距离,当

, 此时, 可克服上述二种影响,因此可用白光再现。

全息图可以看成是很多基元全息图的叠加,具有光栅结构。当用白光照明时,再现光的方向因波长而异,故再现像点的位置也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图平面的距离。可见,各波长的再现像将相互错开又交叠在一起,从而使像变得模糊不清,产生色模糊。然而,像面全息图的特征,是物体或物体的像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因而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平面上。此时,即使再现照明光的方向改变,像的位置也不发生变化,只是看起来颜色有所变化罢了。这就是像面全息图可以用白光照明再现的原因所在。

【实验内容与步骤】

见上文全息照相的实验内容,实验图如下:

【实验结果】

全息干板上的图像无论是在激光束下还是在白光下都比较难看出来。

【误差分析】

1.显影时间过短。

2.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和物干涉条纹,而这些条纹非常

细,在曝光过程中,极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模糊不清,甚至使干涉条纹不能完全记录下来。

3.参考光跟物光的光程差太大,两者不能很好地相干,导致图像不

能清晰地记录下。

4.物光比参考光强,降低了成像的光通量

【注意事项】

1)物光与参考光夹角要在30°左右。

2)物光与参考光的光程差要小于2cm。

3)光束等高且平行。

4)物光比参考光要强。照在全息干板上的物光与参考光要重叠。5)全息干板有药膜的一面对着物光与参考光。

6)底片冲洗的顺序不能乱:清水冲→显影→清水冲→定影→清水冲→吹干。

7)曝光时,避免空气流动与室内震动。

【实验总结与反思】

问题所在:1.物光过于弱;2.物光和参考光最强点聚焦于全息干板上;3.光程差调节不合理;4.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比较难调节;5.物体与干板的距离不合适;6.显影时间把握不好。

反思:实验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一开始的光路设计不够好,且在调节时还一边在改光路,导致效率太低而且上述的问题同时出现,因此下次实验我们将会着眼于光路的设计,然后先大致的调节好位置再细调节。谨记在光路调节好后再放扩束镜。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射频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混频器实验 一、实验内容 1.连接混频器实验板,将混频器设置为下变频模式。 2.用射频连接线将信号加至实验电路板,观测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以及中 频输出得波形,记录并分析。 3.观测中频输出未经过滤波电路与经过滤波电路得输出信号,分别记录信 号得波形并进行分析。 4.保持本振不变,改变射频信号得功率,测量得出混频器得1dB压缩点 二、实验记录 1.记录信号源产生得信号波形。 2.用示波器在测量点3、测量点4观测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得波形,记录并分析。 测量点3:本振信号

测量点4:射频信号 分析:设本振信号为:,射频信号为:,图可知对于本振信号为15MHZ,本振信号峰峰值为380mv。 对于射频信号为20MHZ,峰峰值为52mv。 3.用示波器在测量点5与输出2端分别观测未经过滤波电路与经过滤波电路得输出信号,分别记录信号得波形并进行分析。

测量点5输出信号波形: 分析:测试点5输出信号为中频信号,从频域角度瞧,变频就是一种频谱得线性搬移,输出中频信号与输入射频信号得频谱结构相同,唯一不同得就是载频。从时域波形瞧,输出中频信号得波形与输入射频信号得波形相同,不同得也就是载波频率。 输出2端输出信号波形:

分析:滤波前得输出信号波形有毛刺,有失真,说明有噪声干扰;滤波后波形比较光滑。输出信号通过滤波器,利用电路得幅频特性,其通带得范围设为有用信号得范围,而把其她频谱成分过滤掉,从而滤除无用信号与噪声干扰。 4·改变射频信号得功率,在产生射频信号得信号源输出端与输出3端分别测量射频输入信号得幅度VRF与中频放大输出信号得幅度VIF,分析计算混频器得1dB压缩点。 输入信号幅度VRF(单位mV):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 对应输出信号幅度VIF(单位mV):66,124,176,230,278,320,365,388,408,416,445,448,456,464,464,464,472则计算可得 输入功率PRF(单位*10^4mW):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 输出功率PIF(单位*10^3mW):4、356,15、376,30、976,52、9,77、284,102、4,133、225,150、544,166、464,173、056,198、025,200、704,207、936,215、296,215、296,215、296,222、784对应图像:由于其电阻值相同,故功率可直接写成信号幅度得平方,对前四个值进行拟合后得函数为w=3、2414*x+1、1146 转换为dBm后得图像为(w=0、9011*x1+0、3469):

完整word版,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学院土环学院班级采矿1502 学号41501556 姓名殷苑文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方法及底片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激光器,成套全息照相光具原件及隔振光学平台,白屏,硅光电池及电压表,全息干板,被照物体,显影液和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全息记录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和位相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5121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

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

(影视摄影造型)实验报告

(影视摄影造型)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影视摄影造型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规格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 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2. 不同景别、构图拍摄 3. 摄像机的运动造型 4. 演播室使用 5. 虚拟性电视节目的拍摄——MV拍摄 6. 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拍摄——电视新闻拍摄 8. 9. 10. 11. 12. 13. 14. 15.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

成绩 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实验一: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课程名称 电视摄像 二、实验项目名称 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摄像机原理、部件及其功能,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方法、操作 方法和技巧。 能使用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内容: 一、摄像机的原理 二、机身主要部件和功能参数 三、摄像机镜头调节 四、摄像机的准备 五、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原理:不论是什么样的摄像机,其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即把光学图象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像机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 指导老师何玲第4 页

摄影课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摄影技术与技巧 院系教育学院 班级教育技术学(师范类)1班 学号 20092299 姓名 ljh 报 告 规格 一、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照相机结构及种类 2.镜头及相机其他附件 3.摄影用光 4.取景构图 5.人物、风光及数字摄影 6.静物及运动摄影 7.照片后期处理及输出制作 8.指定主题作品创作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 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袁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 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 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实验日期 2010 年月日成绩 一、实验课程名称:摄影技术与技巧二、实验项目名称:照相机结构及种类三、实验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数字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功能,学会使用数字照相机熟练 运用它的部件功能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机背式取景照相机,其他类型照相机,照相机的使用和维护。数字照相机的结构与传统的胶片照相机相似,数字照相机工作原理,就是把景物的光影像转换为电子影像的成像技术。重点:照相机的种类、照片机的使用和维护。难点:照相机的使用。 五、主要仪器设备: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机 背式取景照相机,其他类型照相机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数字照相机的使用。数字相机跟传统相机在影像摄取部份大致相同,在操作上,首先检查相机是否安装了电池、内存卡,然后设置像素的大小,便可拍摄了。连接电脑,将内存卡所摄信息传入电脑。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心得 1、预先熟悉照相机的结构、掌握照相机的操作方法; 2、了解并学会了相机的各部件使用; 3、了解了相机的种类 4、初步学会简单的相机使用方法 指导老师:何玲 实验日期 2010 年月日成绩 一、实验课程名称:摄影技术与技巧二、实验项目名称:镜头及相机其他附件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数字照相机镜头及相机其他附件并了解及掌握其作用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1、光圈、景深、和超焦距的操作; 2、自动测光和曝光; 3、自动对焦。 4、自动测光和曝光,自动对焦。 五、主要仪器设备:数码单方照相机及其各焦段的镜头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通过看说明书或老师讲解了解各附件的功能。 1)选择纵向前后排列的一组景物,在镜头焦距、调焦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最大光圈、中等光圈、最小光圈各拍一张,比较景深变化 2)选择纵向前后排列的一组景物,在镜头光圈最大、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对远、近、中景物调焦,各拍一张,比较景深变化和前后景深的大小 3)选择纵向前后排列的一组景物,在镜头光圈最大、调焦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用长、中、短焦距镜头,各拍一张,比较景深变化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心得 认识了数字照相机镜头及相机其他附件并了解及掌握了其作用,掌握了用光圈、速度组合进行曝光量控制的方法,加深了对倒易律的理解,掌握了照相机的使用,了解了光圈、快门速度、调焦、变焦等机构在照片拍摄中的运用,了解了不同光圈、快门速度、镜头焦距、物距拍摄效果的区别 指导老师:何玲 实验日期 2010 年月日成绩 一、实验课程名称:摄影技术与技巧二、实验项目名称:摄影用光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测光表的使用和曝光控制技术,了解曝光量变化对拍摄效果的影响,掌握用光圈、速度组合进行曝光量控制的方法,加深对倒易律的理解,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了解光圈、快门速度、调焦、变焦等机构在照片拍摄中的运用,了解不同光圈、快门速度、镜头焦距、物距拍摄效果的区别。

RFID通讯技术实验报告

· RFID通讯技术试验 专业: 物流工程 班级: 物流1201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前言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RFID相关知识,了解RFID模块读写IC卡数据的原理与方法(电子钱包试验);

2. 模拟企业生产线上的物料跟踪情况,掌握RFID的应用(企业物流采集跟踪系统演示)。 三.实验原理 1. 利用RFID模块完成自动识别、读取IC卡信息,实现RFID电子钱包的功能,给IC卡充值、扣款(电子钱包试验); 2.利用4个RFID模块代替4个工位,并与软件系统绑定(添加,删除),由IC卡模拟物料的移动,并对物料在生产线上所经过的工位的记录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对物料的当前工位定位。 四.实验设备 《仓库状态数据检测开发系统》试验箱、IC卡、、锂电池、ZigBee通讯模块、RFID阅读器,ID卡、条码扫描器。 五.实验过程 5.1电子钱包试验 (1)先用电源线将试验箱连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然后打开Contex-A8电源开关,如图1所示。

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三十四全息照相 物理学院1300061311 二下 6 组 03 号 2015.4.15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 3 ?了解摄影暗室技术. 二.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He-Ne 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和 分束器,光功率计,全息底片,被摄物体,显微镜,暗室技术使用的设备. 三.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中所记录和重现的是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即全部信息,这是全 息照相名称的山来?但是,感光乳胶和一切光敬元件都是“相位盲S 不能直接记 录相位?必须借助于一束相干参考光,通过拍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间接 记录下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直接观察拍好的全息图,看不到像?只有照明光按一定 方向照在全息图上,通过全息图的衍射,才能重现物光波前,使我们看到物的立 体像?故全息照相包括波前的全息记录和重现两部分内容。下面是透射式全息照 相原理。 1?全息记录 如果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那就记录了底片所在位 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 物光一点发出的球面波波前: 〃0(如刃=人(忑y )exp [诫)(兀y )] 参考光波前: 则底片上总复振幅: 光强分布: Ig) = UU 感光底片在曝光后经显影和定影等暗室技术处理,成为全息图?适当控制曝光 量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与曝光量E (正比于光强1)成线性关 系,即 心,刃=山一例(九y ) ? 2兀 匕(兀 y) = A r exp[/ — ysina] Ug y) = U Q (x.y)+U r (x, y)

摄影测量实验报告

《摄影测量原理》 实 验 报 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预备知识 一、实验目得 1、了解4d得基本概念。 2、了解VirtuoZo NT系统得运行环境及软件模块得操作特点。 3、了解实习工作流程,从而能对4d产品生产实习有个整体概念。 二、实验内容 1、熟悉4D得基本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缩写DEM)就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得平面坐标(X,Y)及高程(Z)得数据集。 数字正射影像图(缩写DOM)就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得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得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就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与影像特征得图像,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 数字线划地图(缩写DLG)就是现有地形图要素得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得空间关系与相关得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数字栅格地图(缩写DRG)就是现有纸质地形图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得栅格数据文件。每一幅地形图在扫描数字化后,经几何纠正,并进行内容更新与数据压缩处理,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使每幅图像得色彩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与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 2、了解VirtuoZo NT系统,熟悉系统得运行环境及配置,主要软件模块以及作业方式等,了解系统目录。 3、系统启动。 4、4d产品制作流程

根据VirtuoZo制作4d产品得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三、实验方 法与步骤 通过阅读 实验指导书, 对制作DE M、DOM流 程以及基本知 识进行足够得 了解。 四、实验结 果 五、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摄影测量这门课,我已经了解4D得一些知识,现在又做了这次实验,使我对4D产品又加深了了解,此外,我也接触到了一个软件VirtuoZo NT,我开始就将这个软件进行练习,不断得去了解这个软件,通过实习指导书与视频,我对这个软件得又了更进一步得了解,这个软件就是做摄影测量实验得基础,在这个界面里能够做出一个完美得数字模型,能够将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地区得影像制作成地形图与正摄投影图,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得瞧出地区得整体景象,我们能够用它制作4D产品,我要理解这个软件得制作流程,能够更好得做出产品。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报告 专业: 学号: 姓名: 2015年11月30日

1 正弦信号的发生及频率、相位的测量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双路正弦波发生器,其相位差可调。 ●设计一个频率计 ●设计一个相位计 分两种情况测量频率和相位: ●不经过数据采集的仿真 ●经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卡为PCI9112〕 频率和相位的测量至少有两种方法 ●FFT及其他信号处理方法 ●直接方法 实验过程: 1、正弦波发生器,相位差可调 双路正弦波发生器设计程序:

相位差的设计方法:可以令正弦2的相位为0,正弦1的相位可调,这样调节正弦1的相位,即为两正弦波的相位差。 2设计频率计、相位计 方法一:直接读取 从调节旋钮处直接读取数值,再显示出来。 方法二:直接测量 使用单频测量模块进行频率、相位的测量。方法为将模块直接接到输出信号的端子,即可读取测量值。 方法三:利用FFT进行频率和相位的测量 在频率谱和相位谱上可以直接读取正弦信号的主频和相位。 也可通过FFT求得两正弦波的相位差。即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获得信号的想频特性,两信号的相位差即主频率处的相位差值,所以这一方法是针对单一频率信号的相位差。 前面板如下:

程序框图: 2幅频特性的扫频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BT3 D扫频仪的使用方法。 2、学会用扫频法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增益及带宽。 二、工作原理 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一般在中频段K中最大,而且基本上不随频率而变化。在中频段以外随着频率的升高或降低,放大倍数都将随之下降。一般规定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指标为3dB,即放大倍数下降到中频放大倍数的70.7%,相应的频率分别叫作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上下限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它是表征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放大电路的性能很差,在放大电路工作频带内的放大倍数变化很大,则会产生严重的频率失真,相应的

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皓景 学号:20111359069 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 任课教师:裴世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装置示意图 5底片 图1 全息照相光路 四、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

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2cos(t )r x A πω?λ =+- (1) 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1 2cos(t )n i i i i i r x A πω?λ==+- ∑ (2)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 )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的再现——光的衍射 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这样在原先拍摄时放置物体的方向上就能看到与原物形象完全一样的立体虚像。如图2 所示把拍摄好的全息底片放回原光路中,用参考光波照射全息片时,经过底片衍射后有三部分光波射出。 0 级衍射光——它是入射再现光波的衰减。 +1 级衍射光——它是发散光,将形成一个虚像。如果此光波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就等于接收了原被摄物发出的光波,因而能看到原物体的再现像。

射频实验报告一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射频电路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一选频回路 一、实验内容: 1.测试发放的滤波器实验板的通带。记录在不同频率的输入下输出信号的 幅度,并绘出幅频响应曲线。 2.设计带宽为5MHz,中心频率为39MHz,特征阻抗为50欧姆的5阶带 通滤波器。 3.在ADS软件上对设计出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仿真。 二、实验结果: (一)低通滤波器数据记录及幅频响应曲线 频率 1.0k 500k 1M 1.5M 2.0M 2.5M 3.0M 3.5M 4..0M 4.5M 5.0M /Hz Vpp/mv 1000 1010 1020 1020 1020 1050 952 890 832 776 736 频率/Hz 5.5M 6.0M 6.2M 6.4M 6.6M 6.8M 7.0M 7.2M 7.4M 7.6M 7.8M Vpp/mv 704 672 656 640 624 592 568 544 512 480 448 频率/Hz 8.0M 8.2M 8.4M 8.6M 8.8M 9.0M 9.2M 9.4M 9.6M 9.8M 10.0M Vpp/mv 416 400 368 376 320 288 272 256 224 208 192

(二)带通滤波器数据记录及幅频响应曲线 频率 /MHz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Vpp/mv 0.4 0.8 0.4 0.6 0.8 0.6 0.8 0.8 1.4 1.1 6.0 4.0 23. 8 频率 /MHz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Vpp/mv 79. 2 72. 8 66. 4 69. 6 77. 6 90. 4 108. 8 137. 6 183. 2 260 364 442 440 频率/MHz 9.6 9.8 10. 10. 2 10. 4 10. 6 10.8 11.0 11.2 11. 4 11. 6 11. 8 12. Vpp/mv 440 403 378 378 406 468 468 548 548 484 412 356 324 频率/MHz 12. 2 12. 4 12. 6 12. 8 13. 13. 2 13.4 13.6 13.8 14.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完全版).docx

实验5.5 全息照相 实验分析: 在这次光学实验中,拍出来的全息照片图像模糊,而且曝光范围小,基本算失败,对此我觉得我们必然在某处有错误,或者是由于实验仪器造成,因此我展开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可能有: 1.在曝光过程中有振动或位移,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 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 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 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2.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参考光和物光的光 程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能大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3.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假设全息干板上干涉 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 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关系为, 而干板分辨率 η 与d 的关系为。可以看出, θ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 θ不能太大。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像时的观察窗(视角) 有 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4.光路中使用过多反光镜导致光强过小,从而影响干涉效果。

5.曝光时间没有控制得很好,曝光时间太长, 导致干板太黑, 光 线的透过率降低。 C C 6.在用清水清洗干版时水温没有严格控制在30-32,影响 实验结果。 7.在显影定影时,冲洗时间不够,导致成像范围过小,成像不清 晰。 实验结论: 实验中获得清晰的再现像的关键是要选用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和稳定性的激光作为光源。光路的调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光路,既要使物光和参考光能够发生干涉,还要保证干涉条纹间隔清晰,反差合适。所以要首先调整好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以保证干涉能够发生,然后再调整物光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夹角及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 保证全息照片的清晰度和反差。另外,在曝光时系统要稳定。

(影视摄影造型)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影视摄影造型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规格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 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2. 不同景别、构图拍摄 3. 摄像机的运动造型 4. 演播室使用 5. 虚拟性电视节目的拍摄——MV拍摄 6. 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拍摄——电视新闻拍摄 8. 9. 10. 11. 12. 13. 14. 15.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成绩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实验一: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课程名称 电视摄像 二、实验项目名称 数码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摄像机原理、部件及其功能,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方法、操作 方法和技巧。 能使用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内容: 一、摄像机的原理 二、机身主要部件和功能参数 三、摄像机镜头调节 四、摄像机的准备 五、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原理:不论是什么样的摄像机,其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即把光学图象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像机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例如摄像管的靶面)上,再通过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即得到了“视频 指导老师何玲第3 页

射频技术RFID实验报告-wen

射频技术 RFID实训报告 班级: 指导老师: 实训课题: 组员: 实训时间: 实训地点:

一、实验目的 1、了解 RFID 的基本概念 2、掌握 RFID 系统硬件射频设计技术 3、了解防碰撞算法 4、熟练掌握 RFID应用系统设计技术 二、RFID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RFID 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最基本的 RFID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 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3. 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三、实验器材: 标签若干、计算机、工具箱、示波器,接线 四、实验步骤: 连接电源线及串口通讯连线。听到一声蜂鸣器响后,可进行如下操作: 1、打开 PC_Software_Setup 文件夹,按照里面的安装说明操作后,运行 Tag-Reader.exe打开操作界面,设置好本机正确的端口,这也可以根据情况在安装时进行设置。 软件操作界面如下图所示:

2、查询标签 ID 将标签放于仪器天线之上,或拿在手里离天线 30CM 之内处。确认系统已经和计算机连 接好,串口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选中“Inventory”command,点击“Run”,即可得到正常标签的UID。 UHF 900MHz module 的操作界面如下图所示:

3、通过示波器观测输出的编码信号:连接示波器,使用CH2 探头,地接到XP505,探针接到XP503的Pin2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2,其它的按照指导书设置,观察示波器出现的波形。 4、观测系统产生的载波信号:使用CH1 探头,地接到XP500的Pin2,探针接到XP500的Pin1,触发源选择CH1,其他设置参考指导书,启动连续Inventory测量,观察输出波形

【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R)(O*R*)OO*RR*OR*O*RIOIR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t0KI (式3)

摄影实验报告

摄影实验报告 本学期开设实验课程情况一览表 序号实验名称数码摄影学时数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实验报告 1 实验名称实验地点实验目的实验设备松下GF3微单,14-42变焦镜头,读卡器、储存卡德阳数码相机的使用试验报告实验日期 20XX年月26日成绩 1、了解数码相机的组成与主要器件。 2、了解数码相机的不同拍摄模式与设置。 3、掌握数码相机的拍摄与操作方法。实验内容与实验记录实验步骤 1、拿出摄像机,换上变焦镜头,旋开镜头盖,开机检查摄像机是否能正常使用。 2、设置摄像机,调整白平衡,设置为A 光圈优先档位,有效像素是1210万像素,总像素是1306万像素,图片比例4:3。 3、出门选景,本周刚好回老家看看,所以选择拍摄老家农村风光。 4、观察拍摄角度,九宫格构图,光圈值,最大光圈,曝光时间,1/800sec,曝光补偿0,感光度ISO-160,焦距。 5、第二张为老家豆荚架,斜线式构图,光圈值,最大光圈,曝光时间1/400sec,曝光补偿0,感光度ISO-160,焦距。 6、第三张为田边的一株蔬菜,向心式构图,光圈值,最大光圈。曝光时间1/125sec,曝光补偿0.感光度ISO-160,焦距。 7、观察拍摄角度,

调整光圈,对角线构图,光圈值,最大光圈,曝光时间1/169sec,曝光补偿0,感光度ISO-160,焦距。 8、拍摄完成,取出读卡器,导入照片到电脑,如有不满意可电脑调整修图。问题及解决办法 1、拍出晃动模糊的照片在1/8甚至1/80的快门速度下,相机对晃动非常敏感。办法:保持相机稳定,可以使用三脚架。目前很多相机都有房抖动功能,且相机高感效果都在不断提高,其次是可以提高ISO感光度。 2、画面影调模糊办法:在排除了相机无故障和手震等原因后,检查镜头是否被灰尘覆盖或污渍染涂。切记用嘴吹或毛巾擦。应用吹气球吹去镜头上的尘土,再用镜头刷拂去杂物。如仍有汗渍指纹等,要送去维修店用镜头液仔细清除。 3、画面构图缺乏视觉重心蓝天与山水是壮阔美丽的,但这不能是照片的全部,照片需要一个视觉重心以保持观众的兴趣。视觉重心可以是任何东西,一颗有趣的树,一条船,一片独特的云朵,一本笔记本等等。视觉重心往往与画面的其他内容互相映衬。画面里要有视觉中心,构图上尽量合理。 4、曝光不足如果天空太过明亮,或是晨昏时间太阳光直射入相机,相机就会被测光表欺骗,令画面整体曝光不足,照片整体发黑,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曝光补偿调整画面整体的曝光量。如果可以调整测光区域,也可命令其向场景中亮度适宜的位置测光。在风光摄影中,使用滤镜区域性地控制画面曝光量相当重要。 5、曝光过量光线

成都理工大学摄影摄像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摄影与摄像 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学号 姓名 教师 2012年10月制

目录 1、风光摄影的取景与构图 2、人像摄影取景与构图 3、各焦段练习,曝光组合练习 4、主题摄影创作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遵照实验安排,注意安全,严格遵照时间规定。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每人必须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目乱动,更不能损坏设备。

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报告 学号姓名同组姓名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2012.11.3 一、实验课程名称 《摄影与摄像》 二、实验项目名称 风光摄影的取景与构图 三、实验要求和目的 了解风光摄影的取景与构图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1.构图原则 2.风光的拍摄 五、主要设备 尼康D5100,富士x10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构图的含义 构图就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空间所组成的画面结构 形式。

2.构图中的景别 远景,具有宽阔的视野和比较广大的视觉空间。 全景,全景的范围要比远景稍小,一般对拍摄会 场、家居等有一定限制的场景适用。 中景,中景是一个只包容物体局部范围的画面。 近景,近景相对于中景的画面范围更小,在拍摄人像时,通常是表现胸部以上的部分。 特写,在比较近的距离上所看到的景物范围就属于特写。特写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清晰地反映事物,但同时在灯光、布局、影调、色彩上会要求比较严格。 常用的构图方法 九宫格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L形构图,三分法构图等 3.拍摄的作品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风光摄影的目的,就是通过摄影手段,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摄影的主题对象,把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表现在照片之上,从而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并给予观众美的感受。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班级:XXX :XXX 学号:XXX 时间:XXX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曝光定时器及快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 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 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 ,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O R I O R O R OO RR OR O R I I OR O R =++=+++=+++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 和R 的共轭量;I 。,IR 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 感光底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