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就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高,上缴的税收就越多,税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

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

1-β(1-t)

中得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就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

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1×1

1-0.8×(1-0.1)

=3.57美元,当边际税率增至0.25

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1×

1

1-0.8×(1-0.25)

=2.5美元,可见,边际税率

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

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3.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筹资。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 、Cu 、RR 和ER 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 和D 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 =C u +RR +ER

M =C u +D

即有M H =C u +D C u +RR +ER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 ,则得: 货币乘数= M H =C u /D +1C u /D +RR /D +ER /D =c d e c

1r r r r +++, 其中Cu/D 即rc 是现金—存款比率,RR/D 即rd 是法定准备率,ER/D 即re 是超额准备率。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5.在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1)不要干预思想。

在要不要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 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 法。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 人肯降低工资和非货币报酬要求,就总会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不会成为问题。政府不用为 此干预,干预也无能为力。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也相信市场会对经 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能带来一些坏处。理由主要有:

一是政府预测能力有限。政府预测经济,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由一些方程组成。然而这些方程的变量和参数并不会像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准确,它们是多变的、难以捉摸的,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否能正确调控经济就成问题。再说,政策实施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即时滞)才会影响经济,但政策制定者很难预测几个月后经济会怎样变化,可能是原以为要衰退,结果不仅不衰退反而走热起来,原以为要升温,结果反而衰退。总之,经济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的预测能力很有限,这给制定政策带来了难度。

二是政策的时滞。这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这种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指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政策

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经济政策实施到对经济发生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量,再由中间变量影响到目标变量,因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例如,减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到可支配收入(中间变量),然后才能影响到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目标变量)。通常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较长,尤其是决策时滞较长,而货币决策内在时滞较短,但其外在时滞较长,因为从变动货币供应量到影响利率,再到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需要较长时间。不管如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时滞。在此过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不同的变化,这就会影响经济政策效果。

三是公众对政策的反应。例如,政府制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关于未来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正确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事先就要求提高工资、利率等)。如果公众(经济当事人)作出这种理性预期的对策,那么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会变得无效。对于财政政策,根据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故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搞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作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的变动作出自动调整。

(2)需要干预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者则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有效的。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很快重新就业。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可见,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这种要不要采取稳定经济的政策的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时都是采取政策来调节的。

6.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解答: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要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干预?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第二种是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宣布一个名义GDP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更能维持产出的稳定。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与此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泰勒规则。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

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或降低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预。第二种和第三种规则的目标变量分别是GDP和通货膨胀率,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应量。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GDP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

7.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解答:凯恩斯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操纵的一种重要政策,即实行以管制工资—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侧重点是工资和物价,核心是收入,所以称收入政策。一般说来,收入政策包括如下不同措施:(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当局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企业和工会通过双方协商,自愿把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2)对某种具体的较快上涨的工资或者物价形势,由政府进行“权威性”劝说或者施加压力来扭转局势。(3)实行工资—物价的硬性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施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4)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者奖励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措施:发展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部门;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工人和非熟练工人,让他们从事社会有益事业,并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工人通过有用经验的传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能够干那些正规的永久性的工作;加强劳动力的重新训练;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劳工在地区或者职业方面的流动性等。

供给管理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滞胀,主张的侧重点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给予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为了增强激励,供给学派提出了一套供给管理的政策思想,其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在供给政策方面,除了减税政策这一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主张:

(1)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这不但可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

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靠私人投资,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

出,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2)货币供给的稳定、适度和可测,使

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

业家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

8.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 c =C u D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 =0.18,试问货币

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变动多少?(东南大学考研)

解答:货币乘数为k m =1+r c r c +r = 1.380.38+0.18

=2.46。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 =100×2.46=246亿美元。

9.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 =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 =10×

10.12

=83.33亿美元。

10. 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它与实际的预算盈余有何区别?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解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 *=ty *-G-TR ,y *指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 ,y 指实际国民收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二者差额为BS*-BS=t(y *-y)。

当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11.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解答: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 。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预算盈余不仅与财政政策(税

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有关,还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为了剔除国民收入对实际预算盈余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ty *-G-TR )这个概念。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有以下意义: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12. 什么是债务—收入比率? 这一比率的波动受哪些因素制约?

解答:一国债务与GDP 之比称为债务一收入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公债的实际利率、实际GDP 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在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利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低,债务一收入比率就越有可能上升。如果非利息预算能不断有盈余,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 不断有所增长,则债务一收入比率会逐步下降。

13.设某国的法定准备率是10%, 超额准备率是2.5%, 试求:(1) 实际准备率; (2)只与法定准备率相关的理论货币乘数;(3)既与法定准备率相关又与超额准备率相关的实际货币乘数。

解答:(1)实际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10%+2.5%=12.5%

(2)只与法定准备率相关的货币乘数k=1=1010%

(3)既与法定准备率相关又与超额准备率相关的实际货币乘数=

1=812.5%

14. 为什么货币乘数会随市场利率水平上升而提高 (变大), 随贴现率提高而下降

(变小)?

解答:若只考虑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法定准备金有关和超额准备金这两个因素,货币创造乘数k 是法定准备金率rd 有关和超额准备金率re 之和的倒数,即:d e

1k=r r 。一般说来,市场贷款利率(用r 表示)越高,银行越不愿多留超额准备金,

因为准备金不能生利。因此,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下降从而实际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数就会增大。

再贴现率或者说贴现率上升,表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自己多留准备金,从而会提高实际准备率。可见,当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

15. 为什么在严重的衰退中,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带来投资水平的提高?

解答: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而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偏好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

16. 假设某经济的货币市场上有货币供给M s =11000, 货币交易需求函数为M t = 0.25y,货币投机需求函数为

M s p=10000

1000

r-2

-, 2

试求: (1)y=40000时的货币需求函数。(2)r=6和r=12是否为均衡利率?(3)如果不是,利率将如何调整? (4)当收入为多少时,r=6和r=12成为均衡利率?

解答:(1)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交易需求函数+货币投机需求函数=0.25y+10000

1000 r-2

-

y=40000时的货币需求函数=0.25×40000+10000

1000

r-2

-=9000+

10000

r2

-

(2) y=40000,r=6的货币需求=9000+10000

r2

-

=11500>货币供给M s =11000,所以r=6不是均衡利率

y=40000,r=12的货币需求=9000+10000

r2

-

=10000<货币供给M s =11000,所以r=12不是均衡利率

(3) r=6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利率应该上升。

r=12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应该下降。

(4)当r=6时,0.25y+10000

1000

6-2

-=11000,解得y=38000

当r=12时,0.25y+10000

1000

12-2

-=11000,解得y=44000

17. 货币政策存在哪些局限性?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而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背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偏好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

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动的通货影胀,而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的,则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股会增加支出,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有在手中,而希望尽快花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元也许可完成2元交易的任务,这无异于在流通领域增加了1倍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1倍,也无法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可见,若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放慢,那么,用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影响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或打折扣。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在建的工程难以停建,已经雇用的员工要解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用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与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等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不是反衰退,而是对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若实行固定汇率,则中央银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18. 为什么政府在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好的政策需要政府官员来执行,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这种情况有时形成“政治经济周期”。例如,一本流行的教材写道:“政治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政策的决定和政治考虑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政治官员最关心能否在竞选中取胜,因此,他们对经济政策的执行往往以能否有利于竞选取胜,而不以能否对人民真正有利为前提。这样,在他当选以后的一段时期,由于照顾党派或与己有关的利益,他可以容忍对经济表现不利的政策,从

而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因为他可以把责任推给上一届的当权者。然而,当他快要面临再度竞选连任时,则必须迅速执行有利于经济的政策,使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面貌。如此循环交替,形成下降和上升的周期。所以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19. 什么是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而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研究发现,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就是一种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变化调整的准则。

泰勒提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i=i*+a(p-p*)-b(u-u*)

式中,p和p*是实际通胀率和目标通胀率,u和u*是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i 和i*是名义利率和名义目标利率,a和b是正的系数,表示央行对通胀和失业的关心程度。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地执行这个规则,但这个规则确实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思路。

20. 在公众与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博弈中,为什么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货币政策可以看成是政府(中央银行)与工会之间的一场博弈。政府为了达到低通货膨胀的目标,需要影响工人的工资协议,而这又取决于工会组织如何预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场博弈的规则是,工会组织以一致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作为第一步,工会须在增加名义工资还是不增加名义工资之间作出选择。政府走第二步,如果政府可以自由运用

相机抉择权,它可以在提高货币增长率和不提高货币增长率之间作出选择。于是,这场博奔存在

下面四种可能的结果(见图)

货币政策的博弈

(1)货币政策的博弈模型说明。

根据微观部分所介绍的博弈论的基本知识中知道,这里所给出的模型与“囚徒困境”的结构是一样的。于是,容易理解,从工会和政府共同的观点看,最好的选择显然是工会不要求增加货币工资,政府不增发货币。但是从博弈双方自身的利益看,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采取“增”这一策略总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一且博弈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选择“增”策略,工会和政府都会面对“更坏”的结果:双方所获得的支付都比他们同时选择“不增”策略时的支付要低。在单期静态博弈的情况下,这一模型的解,即策略组合(增,增)便构成纳什均衡。这一简单的博论模型刻画了政府(中央银行)和工会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复杂关系。

(2)时间不一致性

假定在工资谈判前,政府公布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希望它有助于节制工资上升。如果政府坚持这样做,那么,对工会来说最有利的选择是不要求与预期通货影胀相一致的工资上涨。这样将产生理想的结果: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若工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政府仍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失业率就会提高。

然而,工会还能设想出这样的问题:一且不要求工资上涨的工资协议定下来后,政府还会把不提高货币增长率作为最好的政策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实际的情况是。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常常倾向于采取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的政策。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工会同意不增加货币工资,政府很可能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减少失业。由于工资已经被盯住,更快的货币增长至少在短期内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结果,工人遭受实际工资下降的损失。

另一种情况是,假如工会签订了增加货币工资的合同,政府决策者面临的选择则是:或者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让失业率上升:或者放弃紧缩性政策,以减少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便会预期政府很可能放弃原来的紧缩性政策,而选择目前看来更好的政策:加快货币扩张,以降低失业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不一致性。借助于时间不一致性这一概念,可知政府最初的低通货膨胀政策因时间不一致性而受挫,如果工会意识到这一点,并预期货币将会更快地增长,愿么,签订增加货币工资的合同总会使他们的处境好一些,若真如预期的那样。中央银行放弃了紧缩性政策,其结果则很可能是高通货能胀率,而就业却不会增加。由此看来,如果政府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自由选择某个时期的政策,即使是最好的政策也存在着通货胀的倾向。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告诉人们,没有硬性规定政府必须执行其原来的计划,政府就有权选择目前看来更好的政策。问题在于,如果经济主体(在这里是工会)意识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预测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阻止决策者所设想的目的的实现。

因此,赢得信誉的可办法就是:借助于人人相信决策者必须遵从有约束力的理则来消除政府改变政策的可能性。在“时间不一致性”概念提出之前,赞成规则的人倾向于非干预主义,他们认为反通货膨胀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时间不一致性的概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启示人们,建立对规则的信任

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2020年(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壹、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充分就业 预算盈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判断题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于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和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8.当政府支出水平既定时,只有实际利率上升,赤字才会产生对投资的挤出效应。()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对政府来说,无论用货币筹资仍是债务筹资,其结果是相同的。()11.于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于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壹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15.于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于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于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20.货币政策的优点之壹是能够均衡地影响总需求的各个方面。()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22.政府预算于长期壹定是平衡的,但于短期不壹定平衡。() 23.于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要求财政年度收支保持平衡。()24.财政预算的盈余说明壹国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5.失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能起自动稳定的作用。() 26.壹般说来,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27.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灵活的政策。() 2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增发钞票。() 2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论于什么条件下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30.于宏观经济政策中,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3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四章 失 业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六章 开放经济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 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 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 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 第十三章 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 政府支出和税收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和需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章 导 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归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假设有: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进行调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 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 C Y ? ? <1。可是,平均 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 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挤出效应 4.货币政策5.存款准备6.公开市场业务 二、判断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间具有冲突性。()2.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两个目标一定可以同时实现。()3.按照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预算应该保持稳定。()4.内在稳定器与自主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 5.转移支付不是财政政策工具,而是收入政策的手段。( ) 6.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收入管理。( ) 7.松的财政政策的内涵是货币供给的增加。( ) 8.由于货币的流通性强,所以财政政策对收入影响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 ) 9.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 10.超额准备金是指法定准备金超过实际准备金的金额。( ) 11.当公众从中央银行手中购买政府证券时,货币供给增加。( ) 12.松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 ) 13.利息率的改变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大于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 14.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实际预算可能存在赤字。( ) 15.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50%时税收总额最大。( ) 16.由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起作用。( ) 17.存在货币投机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 18.财政政策虽然具有挤出效应,但对于总收入而言其效果可以比货币政策明显。( ) 19.投资预期比较悲观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削弱。( ) 20.对于“滞涨”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无能为力。( ) 三、单项选择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扩张B.政府规模扩大C.物价更稳定D.增加GDP 2.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紧缩B.政府规模缩小C.实现物价稳定D.减少GDP 3.以下( )不能视为自动稳定器。 A.失业救济B.累进税C.社会保障D.国防开支 4.财政盈余与( )对均衡GDP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同。 A.储蓄减少B.储蓄增加C.消费增加D.投资增加 5.投资支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 )。 A.使税收和政府支出相等B.使税收超过政府支出 C.使政府支出超过税收D.提高税率 6.如果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是消费1 000亿元,投资400亿元,净出口1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200亿元,充分就业的GDP为1 200亿元。为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政府应( )。 A.内在稳定器能部分地抵消经济波动B.内在稳定器无法缓解失业 C.内在稳定器可以完全抵消任何经济波动D.以上都不对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第14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14.1知识要点 1.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现代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用随时调整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2.供应学派“税收楔子” 拉弗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劳动力供求关系受到劳动力的市场报酬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制约。即市场报酬越高,劳动力供给量就越大,而劳动力要素成本即雇佣工人的成本费用越低,雇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大。拉弗指出,政府课征的税收,就如同一个“楔子”,直接影响着劳动力供求。在没课税以前,雇主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与工人的实际工资相等。但是,政府征税,尤其是征收高税率的工资税,就等于在劳动力供求之间加一个“楔子”,会减少就业机会,因为税收是缴纳给政府的,当提高税率时,不仅减少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即劳动力市场报酬会有实际下降),而且肯定增加雇佣劳动力的实际成本,这种雇佣成本高于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的分离状况,就是拉弗等供给学派称为的税收的“楔子。3.供应学派“拉弗曲线” 在原点O处税率为零时,将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时,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型。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超过图中E点时,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扩大税基,就必须降低税率。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拉弗曲线 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5.以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区域性分析 IS—LM模型表明,当政府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不一定必须是同方向的。根据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配合方式,如财政和货币的双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主要问题提示: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政策概论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经济主体按着确定的经济目标,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采用的各种手段。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经济主体、经济目标、各种手段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各种手段居于重要地位,具体包括了广泛的内容,诸如:方针、战略、原则、办法、措施等等,统称经济政策工具。 2.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前提和根据,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的必然结论、运用和现实表现。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中间桥梁和纽带,是解决经济矛盾和经济实践中问题的重要手段。经济实践是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念,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居统治地位,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一整套需求管理的政策。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西方先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然后才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了以凯恩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新古典综合派既不能解释又不能解决滞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复兴,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批评和指责。于是适应现实的要求,出现与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经济政策学 经济政策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史或经济学说史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一般是分不开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或学说体系。即研究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证理论和对经济体系进行社会评价的规范理论是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政策学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外,还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规范性表现为不能回避价值或伦理判断,不像宏观经济理论那样研究总量之间关系,而是研究经济运行是好是坏,应该怎样合理运行。实用性表现为,从经济实际的问题出发,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制定经济政策,作用于现实经济活动。 4.经济政策目标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看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仅考虑某一个目标,而是要同时兼顾这些目标。 (1)充分就业 ①充分就业的两种含义 a.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1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内容提示与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如何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本章的重点: (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3)货币政策; (4)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练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挤出效应 4. 自动稳定器 5. 公开市场业务 二、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通货膨胀率为零,经济加速增长 B.稳定通货,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 C.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为零 D.充分就业,实际工资的上升率等于或超过通货膨胀率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3.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相关4.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5.在经济衰退时期,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的话,()。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7.“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较少 8.下列()的情况不会增加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