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热病疾病研究报告

黄热病疾病研究报告

黄热病疾病研究报告
黄热病疾病研究报告

黄热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黄热病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传染科

病症体征:发热,蛋白尿,缓脉,黄疸

疾病介绍:

黄热病是怎么回事?黄热病是黄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伊蚊传播,重型患者有发热,黄疸和蛋白尿等,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

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

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的报告

症状体征:

黄热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黄热病的症状介绍:

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

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

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

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患者只

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1、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

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

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

下降。本期持续3~4天。

2、缓解期发热部分或完全消退,症状缓解,持续数小时至24H。

3、中毒期(器官损伤期)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

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

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

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该期一般3~4天,少

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4、恢复期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和蛋白尿逐渐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或更久。此期仍需密切观察心脏情况,个别病例可因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死亡。存活病例一般无后遗症。

化验检查:

黄热病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黄热病的检查介绍:

(一)一般常规及生化检查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减少。血清胆红素、ALT、AST等升高。病程等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

5G/L。大便隐血常呈阳性。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正常。心电图可示ST-T 波异常、PR和QT间期改变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黄疸病例。

(二)病毒分离取病程4日以内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脑内或传代的VERO 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学进行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取急性期及发病后2~4周的恢复期血清作IGM抗获ELISA、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IGM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中抗体在发病后5~7天内出现,CF抗体在病后7~14天内出现。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诊为本病。由于IGM和CF抗体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效价升高时提示近期感染。如血清内有特异性IGG抗体且效价无动态变化,则提示病人过去曾感染过本病。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有助早期诊断,此方法特异,敏感性较高,可在数小时内获结果,在一般实验室均可采用。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应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黄病毒RN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国内外均有报道,为本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此项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条件,一般实验室难以推广。

(五)肝穿刺检查对患者不宜进行肝穿刺,因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对死亡病例可用内脏穿刺刀截取小块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小鼠接种和酶免疫测定(应用单克隆抗体或人多克隆IGM抗体)。

(六)心电图可见PR及QT间期延长及ST-T波异常。

鉴别诊断:

黄热病要做什么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回归热、病毒性肝炎、药物性或中毒性黄疸,以及立克次体病、伤寒、其他各种出血热(拉沙热、非洲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等)相区别。

疟疾可能与本病合并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涂片检出疟原虫,也不能除

外本病。应及早发现黄热病的散发、早期或轻症病例,忽视或漏诊常可导致本

病的爆发流行。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

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

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

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

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

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

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

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

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

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本世纪3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病率大大下降,至1992年全国发病人数降至7万。由于许多地区基层卫生

组织不健全,疫情漏报或不报的情况仍较严重,有关专家估计实际发病人数要

多1~3倍,但总的下降趋势是肯定的。还必须清楚看到的是,至今仍有约15

个省(自治区)546个县(市)近3亿人口还在疟疾威胁之中,且局部地区疫

情波动较大,小规模暴发不断,南部恶性疟病例增多,因此,疟疾的防治在传

染性疾病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

回归热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

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

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热。依传播媒介的不同本病分为两大类,

即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

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

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立克次体病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

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

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

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本病又称为肠热病。并发症:

黄热病的并发症有哪些?以下就是黄热病的并发症介绍:

黄热病可能会导致相关病发症的出现,重要并发症主要有休克、肠出血、心

脏损害、多脏器功能减退以及DIC、细菌性肺炎、腮腺炎等,因此,一旦感觉

身体出现上述不适或临床表现,万不可大意,以免当作感冒处理,贻误最佳治

疗时期。

休克是一种急性组织灌注量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各科严重疾病

中常见的并发症。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环量不足,组织和细胞的血液灌注

虽经代偿仍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良,导致

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脏器功能障碍和细胞的代谢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

理改变。因此,休克的发病规律一般是从代偿性低血压(组织灌注减少)发展

到微循环衰竭,最后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死亡。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

(20MMHG),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

全身无力,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肠出血是指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阻塞,致使肠道的血液来源

减少或丧失,不能供肠道的生理活动所需,肠壁发生淤血、水肿或溃疡,严重

者还可发生坏死、出血、穿孔和腹膜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

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

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凝血因数和血小板的大量

被消耗,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出血、溶血等一系列

严重的临床表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

往危及生命。

细菌性肺炎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细菌性肺

炎的预后一度显著改善,但自60年代以后病死率居高不降。目前细菌性肺炎出现一些新特点,包括病原谱变迁,特别是医院内肺炎G-杆菌比率显著上升,肺

炎链球菌虽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临床表现多趋于不

典型。细菌耐药率增高,所谓难治性肺炎屡见不鲜,尤其在儿童、老年人和免

疫抑制患者中病死率极高。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

菌出现,以及改善支持治疗是肺炎临床处理方面迫切需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

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治疗用药:

黄热病药物治疗有哪些?黄热病应该如何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曾试用于干扰素诱导剂POLYⅠ∶C和病毒唑于恒河猴的

早期实验性感染,未获明显效果。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即使轻症病例也不可忽视,以防止心血管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活动量宜逐渐增加。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发

生频繁呕吐时禁食,并于静脉内适量补液,给予5%~10%葡萄糖盐水或血浆,但需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治疗高热给予酒精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剧烈头痛可采用小量解热镇痛剂,但忌用可导致出血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吐可用胃复安5~

10MG口服或肌注,呃逆严重可肌注或静注利他林10~20MG等。肾上腺皮质

激素可试用于有心肌损害者,同时给氧吸入。有继发细菌感染或并发疟疾者给

予合适抗菌药物或抗疟药。休克、DIC、尿毒症、心力衰竭等的处理见有关各节。

重症病人如能进入重点监护室,则某些病例可能因而获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