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教后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积累运用 (共9题;共71分) 1. (12分)看拼音写词语 hú pàn nèn jiámài suìfèi f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9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________) 害怕——(________) 精致——(________) 狭小——(________) 饱食终日——(________) 喜出望外——(________) 3. (6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工具________的住宅________的本领 ________地选择________地铺开________地摆动 4. (9分) (2020六上·岳阳期末)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舍初到草原,看到草原的天空、绿地、羊群等景物,禁不住感叹:“这种境界,________。” (2)《浪淘沙》中包含着“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这句话里的“五行”是指________。

(4)《伯牙鼓琴》中我们知道了________是伯牙的知音。我们常用出自这个故事中的“________”一词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5. (13分)(2020·丰润模拟) 按照原文填空。 (1)一人虽________,________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繳而________。 (2)为________而死,就________:替法西斯卖力,替________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________。 (3)燕子去了,________ ;________,有再青的时候;________,有________。 (4)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 ________,任尔东南西北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 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书须用意,________。 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 6. (5分)按原文《日月潭》填空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________。这个岛把湖水________,北边像________叫日潭;南边像________,叫月潭。所以人们称它为________。 7. (8分)《为中华之端起而读书》一文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抱负。 8. (4分)读一读,判断下面对句子的理解。 (1)“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更是‘野’味十足。”这里的“野”是说索溪峪的自然环境很荒凉,这里的动物不驯服,野蛮。 (2)“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样具有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的自然环境中,我们也变得无拘无束、天真活泼起来。 (3)“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美得清秀,庐山美得俊俏,泰山美得威严,黄山美得高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古诗二首》中的想象能让人人情人境;《雾在哪里》中的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中的想象美好纯真。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隋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雪孩子》可以利用学习伙伴的提示,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美好的心灵。 本单元在《雪孩子》一课的课后题中,第一次提出了默读的要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默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是一种更常用的阅读方式。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 本单元安排了第三次写话练习,以猫和老鼠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猫和老鼠是学生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能从动画片、图画书中得到多角度的解读。通过想象类写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化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课文 1.认识3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 3.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4.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 (2)语文园地七 1.联系生活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4组词语,认识8 个生字。 2.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学习拟人句,体会句子的有趣。 3.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4.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 5.积累民谣《数九歌》。 6.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三、单元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10课时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景。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情操,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劳动场景。 2.感受田园生活,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辛苦。 一、导入 说一说什么叫“田园诗”,复习所学习的田园诗“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等。引出《四时田园杂兴》 二、学习 1.结合小资料介绍作者 2.质疑课题 四时:春日、夏日、秋日、冬日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3.齐读诗歌,理解字词 4.学习诗文内容,结合字词意思,理解句子。 抽生理解全诗 5.思考:农民劳动镜像,“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工作。 描述小孩的调皮可爱,体验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体会农村生活的乐趣 6.结合诗意,想象,背诵诗歌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4.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5.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景。 6.感受乡村生活,陶冶情操,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3.背诵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劳动场景。 4.感受田园生活,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辛苦。 一、导入 想象田园生活,除了农村的繁忙农耕,还有什么? 生:农村的景象,农作物…… 二、学习 1.齐声读诗歌,理解并读顺,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意思:篱落,蛱蝶,耘田 3.指名读,请生说你体会到的作者感情 4.结合诗句,词语意思,理解诗歌含义。

2020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组达标检测卷 一、基础训练营。(59分) 1.我会认,我会连。(8分) sǎnɡ嚷piàn 练 kànɡ帮biàn 骗 rǎnɡ嗓jiǎn便 bānɡ抗liàn 捡 2.读拼音,写词语。(12分) shíwùzǐxìzhézhǐ zhùhèzhènɡzhònɡxuān bù 3.我会组词。(6分) 折——()——()——() 宣——()——()——()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8分) (气哄哄)地说(ABB式) ()地走()地笑 (大摇大摆)地走(ABAC式) ()地看()地飞

5.用“\”划去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8分) (1)太阳地球日食月亮 (2)爷爷奶奶老人爸爸 (3)茄子香蕉葡萄鸭梨 (4)工人科学老师农民 6.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8分) (1)这种保护 ..弱者的感觉真好。() (2)小熊,我分得可公平 ..啦!() (3)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 乐.!”() (4)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7.我能把句子补充完整。(9分) (1)花园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多美啊! (3)同学们在教室里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4分) 8.同学们一定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做怎么说才不会被狐狸欺骗呢?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8分) 9.“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狐假虎威》的故

第一单元 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2课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2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修订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9 大象的耳朵 一、教学内容:大象的耳朵 二、教学目标: 1.会认“似、耷”等10个生字,会写“扇、慢”等8个生字,掌握“似、扇”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 3.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明白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2、查找资料,了解大象的情况。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课件出示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2.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动物就是大象。大家知道大象都有哪些特征吗?出示课题:大象的耳朵。(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多音字:扇:shān扇动 shàn风扇 (2)图片识字:竖、竿、撑、舞 (3)与生活体验结合识字:痛、烦、耷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和词语。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2、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4、遇:半包围结构,笔顺是“走之底”是三画,右边的笔顺要记清。5最:“耳”的首横要写长点,盖住“又”字,末笔横改提。 五、巩固练习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412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古诗二首 (一)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首先是把古诗当作读背材料加以读背,因为还没有理解诗意,读背也就基本上是死记硬背。其次才是鉴赏,我一直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翻译着手,然后赏析,最后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仔细思量,这样的鉴赏教学设计不仅琐碎而不连贯,教学的理念也是相当的落后。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常常使诗失去了固有的韵味;而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代价的,结果是吃力而不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古代诗歌教学,仅仅当作读背材料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也是不行的。必须教给学生古诗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欣赏品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积累,才能使古诗教学的目标真正达成。 二、成功之处:仅仅依靠教学设计的新颖有趣来促进课堂高效是难以持久的(教学设计虽然可以不止一种,但想永远的新颖有趣难以做到)。要促进课堂高效,必须有简单容易操作而又确实奏效的手段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所以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中,这种激趣手段就是奖励条例。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这样的奖励条例:凡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发言而能答对问题的;或注意听讲、主动订正出同学发言错误的;或能够主动进行诵读展示而能够赢得师生掌声的,均可免做本课学案。这条奖励条例在课堂上实施起来很简单,只要注意记下主动发言的就可以了。而这个条例能够奏效是基于对学情的正确把握。 三、不足之处: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的情感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

六年级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

课题:18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 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卡片,正音、释义。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2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3)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4 ):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5)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6):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新教材】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案

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

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 真高啊, 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古诗两首》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代(李白)还学过他的(《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哪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山寺的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不是说危险的楼,是很高的楼)2《敕勒歌》是(北朝名歌)描绘的是(草原)的景色,哪些诗句说明了草原辽阔,牛羊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第二课《雾在哪里》 1雾是个淘气的孩子,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城市)和(自己)藏了起来。 2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雾的变化多端和神秘以及自然现象的奇妙)我觉得雾很(神秘、神奇) 3标点 雾呢(?)不知道去哪里了(。)这是一句设问句,自问自答。 4造句 霎时...一声巨响,霎时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烟花。 台下霎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三课《雪孩子》 1雪孩子为什么变成云(为了救小白兔,遇火融化了)

2你觉得雪孩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舍己为人) 3造句;却...我很小,却能帮妈妈做很多事情。 弟弟5岁,却能背古诗。 园地七 (海滩,椰树,贝壳)都是大海的东西。 (沙漠,胡杨,骆驼)都是沙漠的东西。 (高原,雪莲,骏马)都是高原的东西。 (悬崖,青松,雄鹰)都是悬崖上的东西。 1下雨可以说(小雨点在唱歌)打雷可以说(雷公在打鼓) 闪电可以说(闪电在跳舞)刮风可以说(风在吼叫) 下雪可以说(雪花在跳舞) 2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云开雾散、微风习习、冰天雪地、风雨交加、云雾缭绕、寒风刺骨、鹅毛大雪、电闪雷鸣) 3拟人句 (1)桃花笑红了脸。(2)稻子小弯了腰。(3)风呼呼地哭泣 (2)调皮的风还拿走了我的(风筝)和(线)做过了游戏,(挂在了树上。) 4日积月累熟读熟背。 第七单元要注意的生字: 危(半包围,部首“斜刀头”)寺(上下,部首“土”) 辰(半包围,部首“辰”)于(独体字,部首“一”) 久(独体字,部首“竖撇”)步(上下,部首“止”)至(上下,

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黄河之水天上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诗二首》《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母亲河 单元课文:《古诗二首》《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增强朗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跟老师一起学:

1、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2、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3、理解词语: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4、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5、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 学习三、四两行。 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 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2019-2020年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一单元4 古诗二首语文版练习题第五十八篇

2019-2020年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一单元4 古诗二首语文版练习题第五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诗句属于描写春天的一项是( )。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答案】: ?第2题【判断题】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里“万条”指许多条柳枝。(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数笔画填空。 “诗”共______画,第5画是______,组词______。 “童”共______画,第5画是______,组词______。 “碧”共______画,第3画是______,组词______。 “剪”共______画,最后1画是______,组词______。 【答案】:

?第5题【填空题】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小荷______ 蜻蜓______ 晴柔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填入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丝带一______柳叶 一______剪刀一______柳树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查字典,填空。 “妆”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妆”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修饰,打扮;②妇女脸上、身上的装饰;③出嫁女子的陪送衣物。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妆”的解释应选______。 【答案】: ?第8题【填空题】 读古诗《咏柳》,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诗,通过赞美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 【答案】:

2019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优质课教案古诗二首

5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

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必记考点汇总 一、易读错的字 夜宿(sù) 山寺(sì) 星辰(chén ) 惊(jīng )恐 街(jiē)道 桥梁(liáng ) 甚至(zhì) 旺(wàng )火 渐(jiàn )渐 冒(mào )出 冲(chōng )进 烫(tàng )人 终(zhōng )于 浑(hún )身 水淋(lín )淋 哎呀(āi yā) 二、易写错的字 敢:右边是反文旁。 野:右边是“予”,不要多加一撇。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 论:右下方是“匕”。 旺:“日”要写得瘦长。 三、会写的词语 危楼 不敢 惊吓 阴天 田野 苍茫 岸边 房屋 散步 消失 船只 远方 海岸 不久 同时 行人 唱歌 赶快 兴旺 旁边 浑身 很轻 水汽 于是 无论 好似 一切 是谁 四、多音字 宿?????sù(住宿)xiù(星宿) 散? ????sàn (散步)sǎn (散文)藏?????cáng (捉迷藏)zàng (宝藏) 空?????kōng (空气)kòng (空地)呀?????yā( 哎呀)ya (飞呀)觉?????jiào ( 睡觉)jué (觉得) 五、形近字 ?????阴(阴天)朋(朋友) ?????似(似乎)以(以为) ?????惊(惊讶)掠(掠夺)

?????谁(是谁)准(准备) ?????汽(水汽)气(气体) ? ????敢(不敢)橄(橄榄) 六、近义词 嚷—叫 渐渐—逐渐 好奇—惊奇 连忙—赶忙 藏—躲 霎时—瞬间 无论—不管 悠闲—清闲 消失—消亡 七、反义词 暖和—寒冷 轻—重 飞快—缓慢 从前—以后 远方—近处 霎时—永久 八、词语搭配 (蓝色)的远方 (呛人)的烟 (烫人)的火 (美丽)的白云 (很轻很轻)的水汽 (激动)地说 (躺)在床上 (闭)上眼睛 (冒)出黑烟 (蹿)出火星 (冲)进屋里 九、词语积累 1.ABB 式词语: 天苍苍 野茫茫 水淋淋 2. 描写“风”的词语: 寒风 凉风 暖风 热风 微风 狂风 台风 暴风 和风细雨 3. 描写天气的词语: 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 寒风刺骨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 十、句子积累 1. 拟人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2. 夸张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利用导学案进行上课,孩子们开始敢于表现自己,认可自己,大胆发言了,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喜人场面,面对这一切,教师们兴奋之余也不得不思考,怎样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下去?目前使用的评价机制需不需要细化或者有所推陈出新?总是同一模式,孩子会不会天长日久而出现审美疲劳?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怎样在新模式中一样完美实现?带着重重思考,进入了古诗二首的教学。 传统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字义,连诗意,读诗句,悟诗情的方法,屡试不爽,孩子们学的轻松,记得牢靠。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喋喋不休,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同年级教师认为,这两首诗诗句意思一目了然,直接设置探究点两个即可,均从此诗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入手。集体备课时,大家没有太多意异议,真的一节课走下来,再次碰头的时候,无不后悔不已,很怀念传统上法的轻松、清晰和踏实。产生如此挫败感,细究其因: 1.我们将探究点定位过高,在没有学生对于诗意流畅的理解基础上就要体悟作者的写诗意图,有些空中建楼阁——设计者沾沾自喜,建筑工人愁眉不展。 2.传统教学一节课一首诗,而现在一节课两首诗,还要把表述角度完全不一样,说明道理几乎相同的两首诗同时解读。孩子大有思绪混乱,不知所晕的感觉。 3.具体操作中,关于两个探究点的学习,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让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产生思绪混乱,影响对每首诗清晰的认知。 课后,后悔不已。高效课堂的初衷是节省时间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徜徉,而我呢,却不得不再用一节课帮他们把混乱的思绪理顺。痛定思痛,不禁产生种种假想:如果在学案的设计中,讲第一个探究点设定为:你认为这两首诗各讲了什么?(利用已经习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工具书,同伴,老师解决),给一定的自学时间,然后对学,汇报,这样,好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后进同学也能在小不步子中走的踏实。当这一步成功后,设置第二个探究点:这两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重点探究一首。)教师为学生减轻量上的要求就是减轻了心理压力,如果真的自能深入的理解了一首的道理,在交流中第二首也能知晓。岂不发挥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可视听,可思考!如果在具体操作中,我对学案的操作细节做稍稍的调整:如,学完一首,同样的方法学第二首,是不是可以保证学生思路的清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表演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字,掌握汉字的读音、结构和书写规则。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你们知道世界第一高楼吗?那你们知道中国第一高楼吗?(出示课件解题)站在这样的高楼上,仿佛身在云端。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曾在山上的寺庙里住了一夜。这一夜,他便犹如站在云端,伸手便可摘来星辰。这位诗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夜宿山寺》这首诗(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你知道“夜宿山寺”中“夜”和“宿”是什么意思吗?“夜”指晚上;“宿”指住宿。“夜宿山寺”指晚上住在山间的寺庙里。(出示课题:夜宿山寺,齐读。) 3.熟读古诗:(1)教师范读。 (2)齐读,小组赛读。

(3)配乐朗诵。(出示课件《夜宿山寺》) 二、分析理解。 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2.随文识字。 (1)根据汉语拼音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出示课件)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5)注意“危”“敢”“惊”这几个字的结构和识记方法。(出示课件) 3.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出示课件) 师:听了朗诵,看了视频,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出示诗歌中词语的意思。借助词句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现在我们来回答,读了这首诗你对这座寺庙有怎样的印象? 生:高,可以摘到星星。 师:哪两句诗描写了寺庙的高呢?(出示课件)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出示课件)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呢? 生:李白登上一座高楼,站在这座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师:站在这样高的楼上,李白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出示课件)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呢? 生: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扰了天上住的神仙。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四、小结。 《夜宿山寺》通过描写诗人李白登上一处高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课时作业。 1.根据词语的意思,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2古诗二首

12.古诗二首 一、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首、踪、迹”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池上》《小池》两首古诗。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会想象诗歌中包含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包含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