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1、言必信,_________。(《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0、子曰:“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2、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3、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述而》)

24、莫春者,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论语?学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新题型28—29(附答案)

28、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小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

28、(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附:译文

①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②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9、(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一)《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1、厉王虐,国人谤王。?

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

如果堵住百姓的口,那赞许的人能有多呢??

(二)《鸿门宴》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东西),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会其怒,不敢献?。?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到厕所去,乘机招呼樊哙一起出去。?

正逢他发怒,没有敢献给他?。?

沛公逃身后,(张良估计)他已经从小路回到军营了。张良这时进去道歉……?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二、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2.《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人不 知而不愠”。 3.《论语》中,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 》中的句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在本课中,孔子对此的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9.《论语》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二篇: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是: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 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 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关于孔子《论语》的中考高考试题

孔子与《论语》(上) 一、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孔子 被尊为“”。孔子被中国人尊称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属体,“论”的意思就是的意思。南宋时,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四书包括《》《》《》《》;五经包括《》《》《》《》《》。 二、积累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思考 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2.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

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请结合程子的这段话,谈谈《论语》应怎样读? 四、综合性学习 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于丹(论语>心得》的讲座吗?学习了《<论语>十则》后,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 1.【辩论赛】 阅读后面链接资料中的[人物介绍]及[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方观点不能来自[相关言论]中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字,字数大致相同。 正方: 反方: 2.【座谈会】 下面两句话均来自《论语》,请你任选一句谈谈心得体会。(不超过30字)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选句,心得体会: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 目连续推出了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地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③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 动力。 孔子与《论语》(下) 一、填空 1. ,不亦说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

论语情景默写 答案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 《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1.《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写出《论语》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第一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第二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 什么用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 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7、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很 好的解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的原因是:。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性,可以提高观察力,还“,”,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最新--论语高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韩非子:

《论语孟子》背诵默写精选

高一《论语孟子选读》名句精选20180604 1.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3.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 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6.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7.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9.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0.孔子之谓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11.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1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 1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1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15.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1)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文艺所表现的情感要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2)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3)鸟将死的时候,叫声格外悲哀,而人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颜回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最深刻,他发自内心的对孔子赞美的话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7)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孔子称赞颜回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孔子用一句话来评价《诗经》,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孔子曾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强调要改变

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3)成语“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15)《圣经》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孔子如此称赞年轻人的句子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7)孔子认为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的句子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孔子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能仅凭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别人犯了错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19)孔子阐述启发教学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20)孔子谈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孔子主张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能恳切的提问,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考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2)孔子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 (23)高度概括孔子文质思想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4)孔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俗语“磨刀不误砍柴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 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 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 ________”自勉。 8.《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9.《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 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10.《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 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1.《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 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13.《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阐释为:___, ___。 14.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 自勉。 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常见《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

常见《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12至2016年高考《论语》题目汇编

2012——2016《论语》高考题集锦 2013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2014江西卷判断题 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 2013 江西卷判断题 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2015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015湖北卷填空题 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 2016江苏卷填空题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014山东卷填空题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 江苏卷填空题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013 广东卷填空题 子曰:“智者不惑,,。(《论语》)2013上海卷填空题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2015山东卷填空题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2012 广东卷填空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013浙江卷填空题 子曰:“志士仁人,,。”(《论语》)

2013 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2014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14四川卷 请紧扣下面划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2014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两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于孔子的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论语导读 名句默写答案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课本中出现的例句翻译)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2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2)

《论语》《孟子》《诗经》名句及翻译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算数。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上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考语文常考名句默写148句

语文丨高考语文常考名句默写148句,想拿高分就收藏,学霸早已倒背如流 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 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 6.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 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9.《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

10.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知汲取教训,必将让再后来的人为 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20.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 2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下令在全国范围 下赏。 游动的姿态。 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女羞怯的情态,她调弦校音,信手弹来。 2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 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