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

在课堂教学告别了“满堂灌”之后,课堂小结又成了教师“独唱独舞”、“填鸭灌输”的重灾区。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课堂小结应当与整节课的“生本”基调一脉相承。

标签:课堂小结师生互动鱼渔兼顾

我们总会心不由己地通过操控课堂小结进行角色“复辟”,架空学生,独占舞台——罗列、梳理、归纳、灌输——唱起独角戏。“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师生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检验和总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应当与整节课的“生本”基调一脉相承,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共同完成课堂的拓展与升华。

一、课堂小结应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极利于教师“欺身上位”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应时刻避免“趟浑水”,要将自己定位为置身事外的局中人,为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而暗施“外力”。

1.布设疑阵,推波助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产生思维的动机”,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课堂小结时,恰当布设疑阵,?使学生因疑生趣,拨动学生探微索幽的心弦,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可将质疑引入课堂小结,一个好的问题,能引爆全班的“头脑风暴”,一个孩子的“糊涂”能换来全班的明白。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应有意创设质疑氛围,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会问,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将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内引外联,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投石激浪,激起论辩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精心营造“百家争鸣”的论辩氛围,激发学生辩斗的豪气。疑是争论的起点,学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争论激辩,在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豁然开朗”的效果。某教师在寓言《乌鸦与狐狸》的课堂小结时,让孩子们围绕“乌鸦愚蠢还是聪明”各抒己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乌鸦的愚蠢,而有的孩子却说乌鸦其实很聪明,并以学过的《乌鸦喝水》来证明。教师因势利导,将孩子

们的争论引向深入,“聪明的乌鸦在奉承面前变得愚蠢了”的结论便在争论中“浮出水面”,寓言的教育意义更是不言自明。辩论不仅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堂小结应“鱼”“渔”兼顾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一个好教师不仅奉送真理,而且教人怎样发现真理。”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一堂课中“鱼”和“渔”的总结和悟化,在课堂小结环节显得尤为关键。因此,要将只注重知识点与现成结论的罗列梳理和复制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和探究实践的回顾中去反思体悟,变被动复制为主动建构。

1.联系比较——鱼渔兼得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比较中“鱼”“渔”兼收。如果在《将相和》的课堂小结中引入《晏子使楚》,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蔺相如与晏子形象,让学生明确“两人都在与强国的外交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之同,和“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以命相拼,而晏子以退为进、明喻暗讽不辱使命”之异,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课文的理解。课堂小结中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比较、评析能力。长期坚持,必能使学生达到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迁移拓展——以渔得渔

所谓“迁移”,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拓展”的意思是“开拓扩展”(《现代汉语词典》),即开拓扩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展至广阔的生活天地。“迁移拓展”即将课堂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延伸至生活空间,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道出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因此,课堂小结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为“延伸生活,活学活用”创设情境,影响学生在与人交谈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书报杂志中习悟文字运用、情感表达,在电视广播中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在谜语对联中学习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学会写作……唤醒学生“语文·生活”意识,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

3.反刍回炉——悟其渔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渗透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教学中渗透的学法指导的感知和领悟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且是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对自身的学法状况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总结,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尽快提高的关键。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明确在不同情境的学习中怎样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慎终如始,重视课堂小结!让课堂小结告别“填鸭”,归于“生本”;让语文教学远离“灌输”,回归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