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始发作用,侧重机制;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机能改变,强调结果。

例如:Ad(+)支气管平滑肌β2R 舒张支气管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可以相互通用,通常以效应替代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类型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1.调节功能:改变兴奋性

1)兴奋:增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2)抑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机体状态

麻痹抑制正常兴奋亢进

| | | |

病态病态

兴奋药(尼可刹米)

呼吸抑制惊厥

抑制药(苯巴比妥)

可见:兴奋药和抑制药在适量范围内有治疗意义,

但过量会导致不良后果。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化学治疗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药物无需吸收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又称全身作用或系统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别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

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

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

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用)

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例如:NE:升高血压——直接作用;减慢心率——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分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结构、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

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

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专一性化学反应而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重点)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致病因子、根治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一般而言,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症状危急时首先对症处理。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而较难恢复,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1)副作用(side reaction)

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药物在①治疗量时②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的③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④固有的作用,其⑤危害较轻,可恢复,⑥可以预知和预防,是由于⑦药物选择性低造成的,⑧与治疗作用可相互转化。

例:阿托品松弛平滑肌→缓解胃肠绞痛;口干为副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麻醉前给药;排尿困难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时,机体发生的损害性反应。

产生原因: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方式,其危害较大,应当积极防治,必要时减停和换用

药物。毒性反应机制与治疗作用机制可有性质的差别。

致畸(teratogenesis )、致突变(mutagenesis )、致癌(carcinogenesis ),通称为“三致作用”,可视为慢性毒性,与影响基因、遗传物质有关。

妊娠早期应禁用或慎用药物。

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 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出现与药理作用无关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与过敏体质有关,发生于少数个体。

4)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

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催眠醒后的头晕、乏力。

5)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 又称治疗矛盾,由于治疗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如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口服导致肠道敏感菌被杀抑,不敏感菌或耐药菌(病原体)大量增殖,菌群共生平衡破坏从而继发的感染。

6)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

机体因遗传学异常对药物出现的特殊反应。

产生原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反应与常人有量或质的差异。

7)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症状加剧的现象,又称为反跳反应(rebound reaction )。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8)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

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在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和(或)血药浓度 时 间

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可分为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成瘾性,addiction)。成瘾者中断用药,可致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主要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必须严格依据相应法规管理与使用,避免药物滥用(drug abuse)。

【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低于阈浓度治疗量时中毒量与剂量大小无关

后遗效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

四、药物的构效关系(了解)

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1.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与同一酶或受体结合,产生激动作用。

取代基团渐增大,内在活性渐减弱,乃至变成部分激动剂或拮抗剂。2.立体构象相似可有相似作用。

3.光学异构体,药理作用不全相同。

可有量的差异,如抗炎作用S-萘普生为R-萘普生的28倍。

可有质的差异,如左旋体的奎宁抗疟,右旋体的奎尼丁抗心律失常。

五、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重点)

1.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规律:多数药物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特点:两者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阈剂量,threshold dose)刚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

刚好引起轻度中毒的剂量。

耐量:不引起死亡的最大用量。

致死量(lethal dose ):引起死亡的剂量。

极量(maximum dose ,最大治疗量)

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 dose ,常用量)

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范围。

2.量效曲线

无效量 | 有效量 | 中毒量 |致死量 1)量效曲线的分类

(1)量反应量—效曲线

药物的效应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可用数量增减表示者,

如:HR 、BP 、尿量、呼吸、血糖。

决定效应的要素是剂量。

(2)质反应量—效曲线

效应 致死作用

中毒作用

有效作用

无作用 最小有效量 极量 最小中毒量

最小致死量 常用量 安 全 范 围 耐量

药物的效应指标以全或无即阳性或阴性表示者,

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发生惊厥,催眠与不发生催眠。

决定效应的因素主要是个体反应差异性。

量反应与质反应量—效曲线的比较

通过群体测试,获得频数分布,经

累加获得量效曲线。

2)量效曲线的参数

(1)效价(potency,效价强度)

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E max)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等效剂量或浓度越小,其效价越高。

(2)效能(efficacy)

表示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 max)。

在受体作用机制中,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效能反映药物对受体内在活性的大小。

两者关系:不确定。

效能高比效价高的药物更具临床意义

如右图

效价强度: a>b>c>d 效能: B>A=D>C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 50)和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 50)的比值。即TI=LD 50/ED 50。通常要求TI >3。

2.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SI )

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即SI = LD 5/ED 95。

3.安全界限(safety margin )

安全界限=(LD 1 - ED 99)/ED 99×100%。

4.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

药物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或5%致死量(LD 5)与95%有效量(ED 95)之间的距离。

上述指标,其值(比值、区间)越大,则药物越安全。

左图示安全性比较

治疗指数:A =B

斜率: A >B

安全性: A >B

效应

剂量

第二节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或称机理、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

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

一、受体机制

(一)受体理论

1.占领学说

2.备用受体学说

3.速率学说

4.变构学说

5.能动受体学说

(二)受体的概念

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上与配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药物

D + R ===== DR →??????→E

(三)受体的特性

1.特异性(specificity)

2.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

3.敏感性(sensitivity)

4.饱和性(saturality)

5.可逆性(reversibility)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药物作用性质及最大效应的决定因素。

【单独存在】(假设)

激动药,有较强的激动受体效应;

部分激动药,有较弱的激动受体效应。

该效应与内源性配体激动同一受体的效应性质相同。

拮抗药,无受体激动效应。

【共存】(与临床应用相符;内源性配体与受体事先共存)

激动药与内源性配体

激动药增强效应。

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部分激动药表现为两重性: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

拮抗药与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拮抗药阻断或削弱激动药/内源性配体的效应。

广义的受体激动剂包括外源性的受体激动药和内源性配体;

受体拮抗剂一般为外源性的受体拮抗药。

受体阻断药= 受体阻滞药= 受体拮抗药

效应比较(假设等剂量,相同亲和力)

激动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

(五)受体的调节

1.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如脱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下降,称为受体的下调(down- regulation)。

临床意义:出现耐受。

2.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如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上升,称为受体的上调(up-regulation)。

临床意义:停药反跳。

二、非受体机制

1.理化反应

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而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如:(1)渗透压作用硫酸镁导泻,甘露醇脱水

(2)脂溶作用全麻药对CNS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 抗酸药治疗溃疡(弱碱性化合物,中和胃酸)(4)络合作用络合剂解除金属、类金属的中毒

(5)沉淀蛋白醇、酚、醛、酸可致细菌蛋白变性、沉淀而杀菌2.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

利舍平耗竭神经末梢囊泡内的NE,降低血压

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发挥拟胆碱作用

格列齐特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3.影响细胞代谢

甲状腺激素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5-氟尿嘧啶干扰蛋白质合成而抗恶性肿瘤

4.作用于特定的靶位(受体是其中之一)

(1)影响酶

卡托普利抑制ACE,减少AngⅡ生成,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SMZ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而抑菌

(2)影响离子通道

硝苯地平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Ca2+通道,扩张血管

(3)影响转运体

呋塞米抑制髓襻升支Na+,K+-2Cl-共同转运载体而利尿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50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环磷鸟苷( )、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 A 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 A. 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 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 A. 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 A. 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D. 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A.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D.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B. 改变机体的生化功 能 E. 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 ) B.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E. 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C. 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C. 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 A.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 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 质反应中药物的 ED50 是指药物 (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 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 %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 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 半数致死量(LD50 )用以表示() A.药物的安全度 B.药物的治疗指数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 药物的极量 E.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13、 A 药的 LD50 比 B 药大,说明 ( ) A. A 药的毒性比 B 药大 B. A 药的毒性比 B 药小 C. A 药的效能比 B 药大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D. 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 预料以外的作用 A. 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 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9、 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E.副作用 A. 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始发作用,侧重机制;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机能改变,强调结果。 例如:Ad(+)支气管平滑肌β2R 舒张支气管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可以相互通用,通常以效应替代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类型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1.调节功能:改变兴奋性 1)兴奋:增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2)抑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机体状态 麻痹抑制正常兴奋亢进 | | | | 病态病态 兴奋药(尼可刹米) 呼吸抑制惊厥 抑制药(苯巴比妥) 可见:兴奋药和抑制药在适量范围内有治疗意义, 但过量会导致不良后果。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化学治疗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药物无需吸收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又称全身作用或系统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别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 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 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 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用) 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例如:NE:升高血压——直接作用;减慢心率——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分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结构、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 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 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专一性化学反应而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重点)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 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 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 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 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 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 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 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 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 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 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17.治疗指数:药物的安全性指标。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8.安全指数:指药物的LD5/ED95的比值。 19.药物的安全范围:ED5 (ED95) 和TD5之间的距离,其距离愈大愈安全。 20.受体:指能与药物,激素,递质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引起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成分。 2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需要亲和力 2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激动剂(完全激动剂): 与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能产生最大效 应。

药理学试题

第一章绪言自测题 一、单选题 1.药理学是(C) A.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 B.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 C.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D.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化学结构的科学 2.药效动力学是研究(D) 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B.药物作用原理的科学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E.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自测题 单选题 1.部分激动剂是(C) A.与受体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C.与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D.与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E.与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强 2.注射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是(E) A.副作用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继发效应E.变态反应 二、多选题 1.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有(ABCDE) 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致畸、致癌和致突变D.后遗效应E.变态反应 2.几种药物联合应用总的药效大于各药单独作用之和时,称为药物的(BE) A.相加作用B.增强作用C.拮抗作用D.联合作用E.协同作用 三、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3.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4.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5.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6.受体拮抗剂:(6)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自测题 一、单选题 1.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1.D ) A.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B.药物进入胃肠道C.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E.静脉给药 2.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2.D) A.药物的体内分布B.药物的代谢C.药物作用出现快慢D.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药理学 期末主观题

第一章绪论 二、名词解释 1.药物(drug):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三、填空题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包括间相互作用的和的科学。2.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共收载药物种,现已译成种文字。 3.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叫做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影响的科学叫做学。4.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及,可用以、、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5.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有药理学、药理学、药理学、药理学和药理学等。 四、简述题 1.试简述药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试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论述题 1.试论述药理学在防、治、诊断疾病中的意义。 2.试论述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规律对应用药物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名词解释 1.效应及作用(effect and action):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3.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4.效能(efficacy): 5.效价强度(potency): 6.半数有效剂量(ED ): 50 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8.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9.药物的受体(receptor): 10.激动药(agonist): 11.拮抗药(antagonist): l2.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 13.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l4.副作用(side effect): 15.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l6.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17.药物的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三、填空题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A.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A.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B.改变机体的生化功能 C.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D.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E.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 A.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B.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E.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预料以外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A.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E.副作用 9、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质反应中药物的ED50是指药物(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半数致死量(LD50)用以表示( ) A.药物的安全度 B.药物的治疗指数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药物的极量 E.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13、A药的LD50比B药大,说明( ) A. A药的毒性比B药大 B. A药的毒性比B药小 C. A药的效能比B药大 D. A药的效能比B药小 E. 以上都不是

《药理学》毕业考试题库

毕业生考试习题库 (适用于药学专业)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言 一、最佳选择题 1、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 A. 药物的临床疗效 B. 药物的作用机制 C.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E.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 A. 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B. 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C.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D. 药物作用时间随剂量变化的规律 E. 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 药物效应动力学 B. 药物代谢动力学 C. 药物的理化性质 D.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E. 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第二节药效学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属于局部作用的是 A. 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 B. 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C. 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D. 苯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 E. 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 2、麻黄碱短期内用药数次,效应降低,称为 A. 习惯性 B. 快速耐受性

C. 成瘾性 D. 抗药性 E. 依赖性 3、下列哪组药物可能发生竞争性对抗作用 A. 去甲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 B. 组胺与5-羟色胺 C. 毛果芸香碱与新斯的明 D. 间羟氨与异丙肾上腺素 E. 阿托品与乙酰胆碱 4、完全激动药的概念是 A.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 B. 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 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 D. 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E. 以上都不对 5、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A. 药物的作用强度 B. 药物剂量的大小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D. 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E. 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6、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B. 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 受体是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D.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都引起兴奋性效应 E. 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抑制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 7、下列药物中治疗指数最大的是 A. A 药LD5o=5Omg ED5o=5mg B. B 药LD50=100mg ED50=50mg C. C 药LD50=500mg ED50=250mg D. D 药LD50=50mg ED50=10mg E. E 药LD50=100mg ED50=25mg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是机体器官组织: A.功能升高或兴奋 B.功能降低或抑制 C.兴奋和/或抑制 D.产生新的功能 E.A和D 2.药物的副反应是与治疗效应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此时的药物剂量是: A.大于治疗量 B.小于治疗量 C.治疗剂量 D.极量 E.以上都不对 3.半数有效量是指: A.临床有效量 B.LD50 C.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 D.效应强度 E.以上都不是 4.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A.致死量的一半 B.中毒量的一半 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 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 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5.药物的极量是指: A.一次量 B.一日量 C.疗程总量 D.单位时间内注入量

E.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 A.ED50/LD50 B.LD50/ED50 C.LD5/ED95 D.ED99/LD1 E.ED95/LD5 8.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酸碱度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的极性大小 9.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E.以上均不是 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 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1.属于后遗效应的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 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 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

【医疗药品管理】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实际上,这是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一般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引起机体能改变的反应,即药物的效应。作用与效应两词经常是通的,如要严格加以区分,则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一接触时的初始作用,而药物的效应实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在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例如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它与心肌β受体的结合,其效应则是所继发的心肌收缩力的加强。此外,还有对入侵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补充机体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及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也属于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为化学刺激物,对机体的作用即引起机体反应不外乎以下两方面:一是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称为兴奋,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等;二是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称为抑制,如腺体分泌减少或停止、肌肉松弛等。但又可根据机体机能状态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如应用药物使过高的机能降低,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镇静;使低下的机能相对地提高,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强壮,或称回苏。必须指出:兴奋与抑制不是固定不变的,兴奋药用量过大或兴奋时间过久,便会转入超限抑制状态;过度抑制常使机体机能活动接近停止状态而不易恢复,称为麻痹;有些抑制药在产生抑制之前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兴奋。还有,同一药物作用于不同器官的同一类组织可能引起两种性质相反的效应,例如肾上腺素对小血管平滑肌表现收缩,而对支所管平滑肌表现松弛。 总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极其复杂的。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从药物作用的范围来看,当药物与机体接触,发生在用药部位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例如酒精对皮肤表面消毒。用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一般也指药物被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后发生的作用,用时也称全身作用,例如各种抗生素吸收后分布至全身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神经体液的联系,有时药物的局部作用亦可通过反射作用,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从药物作用的顺序来看,药物进入机体与器官组织接触首先或直接发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也称原发性作用。直接作用之后,药物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联系,继发远隔器官机能的变化,称为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例如洋地黄吸收后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是直接作用,由于直接作用的结果,血液循环改善,间接地继发肾脏泌尿量的增加,即为间接作用或继发性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并不一样,因此大多数药物吸收之后,仅仅表现出对某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效价、效能、向上调节、向下调节、激动药、拮抗药 2.熟悉药物作用的方式、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量效关系等。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和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药物效应: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作用:凡使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1.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 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4.药物的两重性(二重性):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2)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切随治疗目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机体产生不适感觉的作用。 ②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药物对机体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量变规律。 二、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而通过 l、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2、顺浓度差,不耗能。 3、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4、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 有关 酸性药(Acidic drug): HA + D H+ +A- - 碱性药(Alkaline drug): BH+ D H+ + B (分子型) 1、碱性环境平衡正向移动 2、酸性环境平衡逆向移动 离子障(ion trapping):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细胞膜 分子型药物: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细胞膜 PH值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 结论: ?弱酸性药物易从偏酸性环境转移到偏碱性环境 ?弱碱性药物易从偏碱性环境转移到偏酸性环境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跨膜转运的意义 1、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本质上是一种跨膜转运。 2、当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 使用碳酸氢纳碱化血液,促使药物排泄,是一种常用的解救措施。 3、哺乳妇女禁忌使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为什么?(提示:血液较乳汁偏碱性) 滤过(水溶性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1、逆浓度梯度,耗能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