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超敏反应

第十章 超敏反应

第十章 超敏反应
第十章 超敏反应

第十章超敏反应

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V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

(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

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

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我国北京地区的发病率高达37.7%。

(三)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

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5.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

二、IgE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一)IgE合成的调节

IgE合成受4个因素调节,即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抗原的性质和T H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

1.遗传因素:高IgE水平与特应症(atopy)发生之间有相关性,特应症是指一类与遗传密切相关的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就是过敏性素质(体质)或对环境中常见抗原产生IgE抗体应答的倾向性,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易感性。与正常人相比,他们血清IgE明显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而且胞膜上IgE受体也较多。

2.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接触变应原的机会是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反复接触某一变应原才会引起对该变应原的特应性反应。

3.抗原的性质:以相同途径进入人体的抗原,有的引起强速发型超敏反应,有的则不能,虽其确切原因尚不明,但与抗原本身的特性,特别是被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特性有关。

有些蛋白抗原与有利于IgE抗体合成的具有佐剂作用的物质天然共存,如在同寄生虫体内可能同时存在抗原和佐剂。

第二次接触抗原的途径与速发型反应的类型可能有关。

4.T H细胞和细胞因子:IgE抗体的类别转换(isotype switching)取决于T H 细胞,说明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不能诱发IgE抗体的产生。

T 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活性和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T 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形成及变态反应过程中起作用。IL-4促进IgE合成,而IFN-γ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说明T H1和T H2细胞均调控IgE的合成。变应原致敏B细胞合成IgE需IL-4的机制之一是IL-4为B细胞提供了活化信号,因而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除IL-4外,单核细胞、B细胞、内皮细胞和T细胞产生的IL-6也能增加IgE 合成,IL-6可能为增加IgE合成提供了一类非特异性信号。

IL-12是IgE抗体合成的强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加IFN-γ合成而抑制IgE合成;通过非IFN-γ依赖的机制使IgE合成下降;Ig类别转换因子样作用,可下调IgE合成。

能影响肥大细胞数目、活化状态及组胺等介质释放的细胞因子使变态反应加重。这些因子包括GM-CSF、IL-3、IL-4、IL-9和组胺释放因子(histamine releasing factors, HREs)。HRFs由多种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

释放组织胺。

(二)IgE Fc受体

IgE重链Fc段受体(FceR)有两类,第一类称高亲和力IgE受体,以FceR I 表示;第二类为低亲和力IgE受体,以FceR II表示。

1.FceR I FceR I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这两种细胞在I 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FceR II/CD23 FceR II/CD23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

FceR II/CD23不稳定,经蛋白水解酶作用可在体内自行裂解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其中位于羧基端能与IgE结合的25KD的片段较稳定,称为IgE结合因子(IgE-BF)。当IgE与FceR II/CD23结合后能防止FceR II降解成Scd23,而IL-4使B细胞表达FceR II增加并保其降解成sCD23,IFN-γ、-α和前列腺素E2能抑制IL-4所诱导的CD23表达和sCD23的释放。

FceR II/CD23和IgE-BF/sCD23对IgE合成具有正调节作用。IgE-BF/sCD23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合成IgE。

三、组织损伤机制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有大量Ige Fc受体,每个肥大细胞表面FceR I的数目约4万~10万。呼吸道和胃肠道粒膜及特应性反应的局部皮肤内均有大量肥大细胞。IgE抗体与FceR I高亲和力地结合,这时如不再接触相应的变应原则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一旦接触了相应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上的IgE抗体结合,从而使膜上两个相邻近的FceR I发生相互连接(桥联)。桥联后触发细胞膜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胞外Ca2+流入胞内。此时两个同时平行发生的过程被启动,即脱颗粒,释放出颗粒中预合成的介质和合成新的介质。是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和趋化因子。释放的介质立即直接作用于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引起速发的临床症状。桥联后细胞膜脂质发生磷脂甲基化代谢,在磷脂酶A2和甲基转移酶作用下膜磷脂降解,释放出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即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以两条途径继续代谢,其一环氧合酶途径(cyclooxygenase pathway),形成前列腺素(主要是PGD2)和血栓素A2;另一为脂氧合酶途径(lipoxygenase pathway),形成白细胞三烯(leukotrienes,LTs)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LTs包括LTB4、LTC4、LTD4和LTE4。LTC4、LTD4和LTE4即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low-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laxis,SRS-A)。

肥大细胞等所释放的介质按其作用方式可归成三类,即:趋化剂,包括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eutrophil chemotactic factor,NCF)、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ECF-A)和LTB4,其作用是将中性粒细胞等细胞吸引到酶,它们引起血管舒张、水肿和组织损伤;致痉剂,包括组胺、

PGD2、LTC4和LTD4,它们直接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枯草热,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因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引起,因此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在鼻、眼部和呼吸道。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眼结膜充血等。抗组胺药能显著控制临床症状,也可在鼻、眼局部应用类固醇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甘酸二钠等药物。花粉季节前脱敏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效果。

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粘膜水肿、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粘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也称异位皮炎,是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约70%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大多病人血清IgE水平升高。病变以皮疹为主,特点是剧烈瘙痒。急性期的病理改变是细胞间质水肿和上皮内疱疹形成,真皮浅层可有水肿,血管扩张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皮损表现有痒疹型和湿疹型两种。

食物变态反应一般出现于进食后数分钟~1小时。其症状有口周红斑、唇肿、口腔疼痛、舌咽肿、恶心、呕吐等。引起幼儿过敏的常见食物为鸡蛋、牛奶、鱼和坚果果仁等。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当IgG和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募集和激活炎症细胞及补体系统而引起靶细胞损伤,所以此型超敏反应也称抗体依赖的细胞毒超敏反应、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二、组织损伤机制

II型超敏反应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由直接针对细胞或组织上的抗原并能结合补体的IgG或IgM类抗体所引起。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导致细胞崩溃死亡,组织损伤功功能异常。

(一)抗原

II型反应中的靶细胞主要是血液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可成为反应的攻击目标。某些组织特点是肺基底膜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也是该型反应中的常见抗原。机体产生抗细胞表面抗原或组织抗原的原因可能有:1.同种异型抗原或抗体的输入;

2.感染: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感染可致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的抗原性改变,以致机体将它们视为外来异物发生免疫应答;

3.药物:多数药物为半抗原,它们可吸附在血细胞表面,成为新抗原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

4.免疫耐受机制的破坏。

(二)抗体

介导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属IgG和IgM类,是针对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的,因此多为自身抗体。

(三)抗体引起靶细胞或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

3.覆盖有抗体的靶细胞被吞噬;

4.依赖抗体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5.抗细胞表面受体、抗激素、抗交叉抗原等自身抗体也具有重要致病作用。

三、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同种不同个体间的II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ABO血型是人红细胞膜上最主要的系统。这些同族轿细胞凝集素一般为IgM类抗体,供血受血者间血型不符,则红细胞与同族血

细胞凝集素结合,补体被激活,红细胞被破坏,出现溶血、血红蛋白尿

等现象。

2.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为一重要抗原系统,其中RhD抗原最重要。

3.移植排斥反应。

(二)自身免疫性II型超敏反应

1.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

2.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3.自身免疫性受体病;重症肌无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

4.抗激素自身抗体所致的疾病。

(三)抗交叉反应性抗原的抗体所致的疾病

(四)II型药物反应

药物为半抗原,结合于血液有形成分的表面则成为细胞-药物复合物并导致细胞毒抗体的产生。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I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虽与II型超敏反应中的抗体相似,主要也是IgG和IgM 类抗体,但所不同之处是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φ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结果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此型超敏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

二、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一)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因很小的免疫复合物容易从肾排出,或在血液中循环,不易发生沉积,大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单个核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一般而言分子量约100万左右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及结合补体蛋白质的功能的完整性所决定。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特性。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5.炎症介质的作用。

(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和致病的机制

1.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是III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2.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聚合。

3.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Mφ吞噬后不易被消化。

三、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致的炎症损伤

1.Arthus Maurice用马血清皮内免疫家兔几周后发现,再次重复注射同样血清后在注射局部均出现红肿反应,3~6小时反应达高峰。红肿程度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加重,注射5~6次后,局部出现缺血性坏死,反应可自行消退或痊愈,此即Arthus反应。其机制是所注射的抗原与血管内的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注射部位的小动脉壁上,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补体活化迅速产生的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血小板聚合并释放出血管活性胺,使红肿加剧。

2.对吸入抗原的反应。

3.对内源性抗原的反应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的疾病

1.血清病:与Arthus反应不同,血清病是一种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用马抗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的抗血清被动免疫以预防和治疗这些严重疾病至今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有些病人在注射动物抗血清后7~10天出现体温升高、全身荨麻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等症状。有的还可有轻度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肌炎,血清中补体水平下降。该病主要因注射异种动物血清所致,故称为血清病。

由于一次注射大量异种蛋白抗原引起的血清病称急性血清病,其特征是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因反复注射异种蛋白抗原所致者称慢性血清病,复合物形成较少,并常沉积在肾、动脉和肺中。

血清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注射的抗原量过大、致使在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时血循环中仍存在有较多所注射的抗原,一旦抗原、抗体相遇就形成比例不等的可溶性复合物。

2.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在有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病情况下,因抗原持续存在而使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长期存在。很多肾小球肾炎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关。

4.复合物在身体其它部位的沉积:脉络膜丛是一个主要的过滤场所故也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的原因,脑脊液中C4水平常下降。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与上述的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种类型的超敏反应不同,IV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一种类型。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的DTH反应均可经CD4+T细胞被动转移。但最近证明,CD8+T细胞也可被动转移DTH样反应。如抗病毒的DTH反应主要是由CD8+T细胞介导的。而对注射入体内的蛋白或细胞外的抗原主要由CD4+T细胞所介导。DTH反应中的最终效应细胞是活化的单个核吞噬细胞。

该型反应均在接触抗原24小时后才出现反应,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1.Jones-Mote反应:是一种以可溶性抗原单独注射或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免疫动物后所出现的皮肤DTH反应。24小时反应达到高峰,红肿明显,但硬结持续时间较短,皮肤反应消退较早。其组织学改变的主要特征是皮损中有大量嗜碱性粒细胞浸润,故现亦称此反应为皮肤嗜碱性粒细胞超敏反应(cutaneous basophil hypersensit ivrity, CBH)。

2.结核菌素反应: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的结核菌素试验是DTH的原型。在被试者前臂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结核杆菌菌体脂蛋白)或分枝结核杆菌的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后,如被检者曾有结核感染史但已痊愈或接种过卡介苗,则在注射后约4小时,中性粒细胞聚焦在注射部位后毛细静脉周围,随继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迅速消退。约12小时,注射部位小静脉周围代之以T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各约占50%)。这些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细胞器生物合成增加,血浆大分子外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进入周围组织中后变成纤维蛋白。由于注射部位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T细胞及单

核细胞的聚集而引起组织红肿和硬结。硬结为DTH反应的最主要特征,注射后约18小时出现,24~48小时达高峰,之后红肿和硬结自行消退。

3.肉芽肿:肉芽肿样超敏反应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于致病因子持续存在于Mφ内而又不能被清除灭活,而引起的一种特征性炎症反应。

二、组织损伤机制

血清抗体不能从一致敏的个体将DTH反应转移给一正常个体。DTH的转移需要淋巴样细胞,特别是T细胞。在人类转移因子可能含有多种能刺激已致敏T 细胞介导DTH的物质。

DTH反应包括三个连续的过程,它们是:

1.识别相(cognitive phase):CD4+和某些CD8+T细胞识别存在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上的外来蛋白质抗原。

2.激活相(activation phase):为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增殖相。

3.效应相(effector phase):DTH中,效应相可分成炎症和消退两步。

三、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对环境中抗原的湿疹样皮肤病。外来半抗原物质可能与郎格罕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形成新抗原,富含MHC分子的郎格罕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病理特征为小静脉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包绕,上皮细胞有水疱和红肿和水疱,重症者可有剥脱性皮炎,慢性表现为丘疹和鳞屑。

(二)移植排斥反应

B细胞和T细胞均参与移植排斥反应,但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个显著临床表现是移植排斥反应。

(三)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引起自身免疫的主要机制有多克隆淋巴细胞的刺激,与自身抗原有部分交叉反应性外来抗原的侵入以及免疫调节的异常。

(四)与传染病的关系

IV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与感染关系密切,结核病时的肺空洞形成、干酪化和全身毒血症以及麻风病人皮肤肉芽肿均与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有关。

I型主要由IgE抗体介导,故补体不参与,由肥大细胞等释放的介质引起组织损伤,症状发生和消退在四个型中最快,与遗传关系也最明显。II型由抗组织和细胞表面抗原的IgG或IgM类抗体介导,血细胞是主要靶细胞,补体活化、白细胞聚集并活化以及受体功能异常为该型反应机制。III型由循环可溶性抗原与IgM或IgG类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介导,补体参与反应,白细胞聚集和被激活。I~III型均可经血清抗体转移。IV型超敏反应由CD4+T细胞介导,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是Mφ和淋巴细胞的局部浸润、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第二部分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无免疫排斥现象。

第一节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现知自身免疫现象在正常人体内可起维持机体生理自稳的作用。正常人血清可以测得多种天然自身抗体,诸如抗肌动蛋白、肌凝蛋白、角蛋白、DNA、细胞色素C、胶原蛋白、髓鞘碱性蛋白、白蛋白、铁蛋白、IgG、细胞因子、激素等抗体,但这些抗体起着维持机体自稳的作用。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有助于清除受损伤组织及其分解产物。

免疫应答过程各时相中自身MHC的限制作用更是说明机体在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排斥时,均须以对自身抗原识别为基础。

当自身免疫表现为质和量的异常,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细胞和组织,使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时,才形成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可能有三种情况:(1)自身免疫引起疾病;

(2)疾病引起自身免疫;

(3)某些因素同时引起前两者。

第二节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一、自身抗原与佐剂的作用

(一)隐蔽抗原的释放

隐蔽抗原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臵上处于隔绝部位的抗原成分。

(二)经改变的自身抗原

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因子均可使自身抗原成分改变以致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微生物感染机体,破坏组织、细胞造成自身组织抗原改变,使之成为非已物质而产生自身抗体。

化学药物引起自身抗原的改变也并不少见。

(三)交叉抗原

某些微生物的抗原与自身组织成分有共同抗原性。因此在感染这些微生物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有关的自身组织也可产生免疫反应。

(四)非特异免疫细胞刺激剂

二、机体因素

内因包括机体内各种重要条件因素,相同外因作用下,内因条件不同,后果也不同。

(一)遗传因素

临床上早就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家庭史倾向。

(二)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常

统计数字表明体液或细胞免疫缺陷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随机人群。胸腺功能不全、慢性病毒感染、增生性变化等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三)年龄、性别及内分泌的影响

临床观察老年人中自身抗体检出率增高,在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0%以上可以检出自身抗体。

第三节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一、禁忌株突变

通过体细胞突变可能产生被Burnet称为禁忌的细胞株,使在正常情况下已遭克隆清除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再现。

二、T、B细胞活化信号的出现

正常人体内存在一些自身反应性T、B细胞克隆,因缺乏足够的激活信号而处于无应答状态(失活或静止状态)。一旦获得足够的激活信号,便可产生正相应答。

三、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

在T细胞处于耐受的情况下,用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直接刺激B细胞,可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例如,给小鼠注射LPS与自身抗原并用,则可导致特异性自身抗体生成。甲状腺球蛋白与IPS合用可诱发抗甲状腺球蛋白特异抗体。

四、T H细胞旁路激活

此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机体对某些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仅是由于T细胞处于耐受状态,使B细胞缺少辅助信号而不能有效地活化。一旦通过旁路机制获取T 细胞辅助信号,B细胞即可活化,产生自身抗体。

五、自身反应克隆脱抑制

Ts细胞能抑制自身反应细胞,Ts细胞数量或功能降低,T H和(或)Tcs细胞数量增多或活跃,使自身反应细胞发生脱抑制而功能亢进,都可导致自身免疫的发生。

六、独特型网络激活

独特型-抗独特型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自身免疫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有时抑制(自身耐受),有时增强。外来或体内自身抗原均可通过此网络活化而造成自身免疫。根据独特型网络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四节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组织、细胞,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

(3)在动物实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使疾病被动转移。

(4)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

(5)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外,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常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6)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二、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已有大量的资料证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是由自身免疫应答的产物包括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引起的,后者造成病理损伤的机制与各型超敏反应相同,以II至V型多见。II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细胞膜或基底膜自身抗原结合,在膜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通过结合并激活补体链锁反应,在膜表面出现补体活化反应产物C56789,对膜产生破坏性攻击,造成靶细胞裂解或基底膜损伤。此外覆盖免疫复合物的靶细胞被天噬细胞加速吞噬(免疫调理)以及K细胞进行非吞噬性杀伤。III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在血循环中相遇,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于相应部位的组织间隙,局部免疫复合物结合并激活补体,补体活化反应产物导致局部发生炎症反应。IV型超敏反应中,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局部靶组织,造成局部炎症。V型超敏反应则由自身抗体结合并刺激靶细胞,使其功能亢进。

第五节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一)抗炎药物

大剂量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有效地抑制一些重症自身免疫病所致的炎症反应。其它抗炎药物如水杨酸制剂,各种合成的前列腺素抑制剂等也被广泛采用。淋巴因子和补体的拮抗剂亦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

(二)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cycrosporin A)是目前一种广为推荐的免疫抑制剂,它是一种不溶性的真菌代谢产物,能有效地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对T细胞的

作用主要是抑制某些基因特别是IL-2基因的转录,从而阻断IL-2的合成和分泌,使T细胞的扩增和分化受阻。

(三)免疫调节

1.清除或使某些免疫活性细胞失活。

2.独特型抑制:

(1)抗体的调控:抗独特型抗体在调节外来抗原诱发的抗体生成起重要作用,它可能对自身抗体的生成起抑制作用。

(2)T细胞疫苗:给动物注射髓鞘碱性蛋白特异的减活T细胞克隆(亚致病剂量),能有效地预防实验性变态反应性及脊髓炎的发

生。这可能是通过诱导生成针对效应T细胞受体独特型的抑制

性T细胞所致。

(3)抗原封阻或清除相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已有实验证明,设计与自身抗原类似的多肽片段,同自身抗原竞争性地结合到

抗原呈递细胞的MHC分子上,阻断自身抗原诱发的T细胞应

答,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效果。

(四)血浆臵换

此疗法的目的在于降低自身免疫病人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减轻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对于治疗有生命威胁的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血管炎、系统红斑狼疮、肺肾出血性综合征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若与抗有丝分裂的药物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五)对症治疗

通常在治疗某些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时,需调整器官损伤所造成的代谢障碍,即可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粘液性水肿患者可采用甲状腺素替代疗法,青年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恶性贫血患者用维生素B12,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用抗甲状腺素药物等。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复习要点: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I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与常见疾病。 3. 了解I 型超敏反应中IgE 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4. 掌握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5. 掌握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6. 掌握IV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7. 掌握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 嗜酸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单核细胞 D.T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释放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5.Ⅰ型超敏反应时,细胞内cAMP降低和(或)cGMP升高能引起:★ 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B. 淋巴细胞增殖 C.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D. Tc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 E. 以上都不是 6.Ⅰ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7.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9.磷酸酯酶D可以灭活:★★ A. 花生四烯酸 B. 缓激肽 C. 白三烯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BCG acid—fast bacilli OT(old tuberculin) 结核菌素试验传染性免疫麻风细胞 二、填空题 1、结核分枝杆菌常用染色,呈色。 2、对人有致病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和。 3、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培养基,形成菌落的时间需 4、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抵抗力较强。 5、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较敏感,在液体中加热0C min即可被杀死。 6、结核分枝杆菌成分中可引起机体发生超敏反应的是和。 7、卡介苗是用菌制备而成的疫苗。 8、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和。 9、最常见的结核病为。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10、抗结核免疫属于免疫,亦称免疫。 11、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和两种。 12、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有、、等。 13、麻风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与传播。 14、从麻风的临床病理表现分为型麻风和型麻风。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酸染色,呈红色 B、专性需氧,生长缓慢 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 D、耐酸碱,在6%H2S04或4%NaOH中可存活3Omin E、耐煮沸。1OO0C5min才死亡 2、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氏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3、结核分枝杆菌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是因为 A、所用的碳酸浓度过高,不易被脱色 B、结核分枝杆菌含脂质较多,盐酸酒精不易使之脱色 C、脱色所用盐酸酒精PH过低,不易使结核分枝杆菌脱色 D、美蓝不能用于染细菌 E、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糖多,不易被酒精脱色 4、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培养基主要应含有 A、足量的小分子蛋白 B、供给合成脂类的成分 C、大量无机碳源 D、表面活性物质协助营养物质进人菌体 E、微量元素 5、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腊质 E、硫酸脑育脂 6、与结核分枝杆菌抗干燥有关的是 A、胞壁致密 B、壁中脂质多 C、有芽胞 D、含耐热酶 E、以上都不是 7、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叮咬 8、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无关的是 A、磷脂 B、硫酸脑背脂 C、索状因子 D、腊质 E、内毒素 9、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10、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11、常用的卡介苗接种方法是 A、皮内注射 B、皮上划痕 C、口服 D、皮下注射 E、肌肉注射 12、结核分枝杆菌的哪种变异用于制备疫苗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5.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 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 抑制磷酸二酯酶 E. 激活磷酸二酯酶 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速发型超敏反应 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 8.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输血反应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第八章疾病营养(上)

第八章疾病与营养 第一节医院膳食 膳食是患者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 医院住院患者的膳食是根据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各种疾病治疗需要而制订的。 各种膳食的食谱应按膳食常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制(三准确、四必须)。 即:成本准确、投料准确、数量准确;必须每日设计食谱、必须按照食谱制作、必须色香味形俱全、必须清洁卫生和保暖。 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 治疗膳食 试验膳食 一、基本膳食(P202)---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 (一)普食 1.膳食特点 基本接近正常人饮食,属于平衡膳食。每日供应早、午、晚三餐,每餐间隔4-6小时。 2.适用对象 凡体温正常、咀嚼能力无问题、消化功能无障碍、治疗上无特殊膳食要求又不需任何膳食限制病人,都可应用(内外妇儿等)。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平衡膳食: 总能量为2100-2600Kcal/d,蛋白质占总能量 12%-14%,脂肪占总能量20%-25%,碳水化合物 占总能量的55%-65%。 (2.)合理调配: 早餐25%-30%,午餐40%,晚餐30%-35%; (3).品种多样化; (4).保证体积,以满足患者饱腹感。 4.食物选择 各种食物均可选用,忌用辛辣刺激食物和调味品等. (二)软食 .膳食特点 质地软、少渣、易咀嚼。是由半流食向普食过渡的中间膳食。 2.适用对象 适用于牙齿咀嚼不便、不能进食大块食物者,如牙病患者、老年人、幼儿等,也适用于体温正常或略高及消化吸收能力稍弱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平衡膳食 (2.)少渣,含水量高,质软 (3).制备方法得当,应易咀嚼、易消化 4.食物选择 软饭、水饺、包子、花卷、馒头等

细嫩的瘦肉、鱼虾、豆腐、煮蛋、卧蛋等 蔬菜可选用南瓜、冬瓜、黄瓜、菜花、番茄、茄子、胡萝卜、菜叶等 水果应去皮生吃或制成水果羹 (三)半流食 1.膳食特点* 半流食外观呈半流体状态,比较稀软,更易咀嚼吞咽和消化的过渡膳食。 2.适用对象* 适用于发热、身体虚弱、口腔疾病、咀嚼吞咽困难、消化不良、食欲不佳、某些外科术后等情况下的患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营养尽量充足平衡 食物稀软,植物纤维少,易咀嚼消化。 少量多餐,每日5-6餐。 半流食宜短期食用,最好不超过1周。 4.食物选择 粥类、乳类、面条、面片、馄饨、小蛋饺、蛋糕、面包、藕粉 肉泥、汆丸子、蒸蛋羹、豆腐、鲜果汁菜汁等,视病情可给予少许碎嫩菜叶 (四)流食 1.膳食特点 食物呈现液体状态,无渣,营养成分不平衡,属过度时期饮食,不宜长期应用。 2.适用对象 适用于高烧、身体虚弱、病情危重、肠道术前准备及术后患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一切食物均应为流体、易消化、易吞咽。 (2)注意烹调方法,咸甜相间,不含刺激性食物。 (3.)少量多餐,每日6-7餐,每餐200-250ml。 (4).营养不均衡、不全面,一般不宜超过3天。 4.食物选择 牛奶、米汤、米糊、面汤、绿豆汤 无油肉汤、蔬菜汁、果汁、藕粉、奶粉、豆浆、蒸蛋羹、酸奶等 二、治疗膳食 高蛋白膳食 低蛋白膳食 低脂肪膳食 低胆固醇膳食 限钠(盐)膳食 少渣膳食(低纤维膳食) 高纤维膳食 特殊治疗膳食(低嘌呤膳食、糖尿病膳食等) (一)低蛋白膳食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习 题) 点击:130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1 21:41:37 A 型题 1.下述关于NK 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IL-3 能增强其杀菌活性 2. 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3. C.可通过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 4. D.表面具有mIg 5.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2.发育早期的NK 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1. A.CD3 分子 2. B.IKAROS 基因 3. C.CD16 分子 4. D.CD56 分子 5. E.CD15 分子 3.促进NK 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1. A.KIR 2. B.KAR 3. C.CSF 4. D.TCR

5. E.CDR 4.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1. A.树突状细胞 2. B.B 细胞 3. C.T 细胞 4. D.造血干细胞 5. E.NK 细胞 5.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1. A.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2.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4. D.NK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和APC 6.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1. A.内皮细胞 2. B.NK 细胞 3. C.Kupffer 细胞 4. D.APC 5. E.肥大细胞 7.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1. A.分泌特异性抗体 2. B.抗原提呈作用 3.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 4. 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5.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8.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含有嗜天青颗粒 3. C.主要功能为巡视、清除病原微生物 4. D.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5. E.可与IgE结合 9.关于巨噬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具有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 3. C.静止时表达高水平MHC-Ⅱ类分子 4. D.具有ADCC效应 5. 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0.NK细胞的受体包括 1. A.KAR和KIR 2. B.TCR和CR 3. C.KAR和BCR

第八章 超敏反应

第八章超敏反应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二、问答题 1.注射青霉素过敏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变态反应,请阐述I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发病机制,并列举常见疾病。 答:(1)特点:①主要由IgE介导②发作快,消退也快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细胞损伤④发病与否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发病机制:①致敏阶段:IgE以Fc端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②发敏阶段:同种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迅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致敏的靶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表现的超敏反应。 (3)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破伤风过敏②呼吸道过敏反应:鼻炎、过敏性哮喘③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④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2.列举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答:(1)II型:①输血反应:输入异型血至溶血②新生儿溶血:主要见于母亲为Rh-,胎儿为Rh+ ③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④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⑤肺出血-肾炎综合症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III型:①血清病:如大剂量注射抗毒素②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群链球菌多见③类风湿关节炎④系统性红斑狼疮 (3)IV型:①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麻风、血吸虫病②接触性皮炎③移植排斥反应

3.请人比较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项目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抗体 产生免疫力时间慢(2~3周)快(输注即生效)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至数年2~3周 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doczj.com/doc/3f12744759.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分类 Ⅰ型 IgE介导 以组胺的释放为基础迅速发病 ( <1h ) Ⅱ型 IgG或IgM介导 直接针对靶细胞的免疫反应例如:输血反应 Ⅲ型 IgG和IgM介导 形成免疫复合物 Ⅳ型细胞介导 迟发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反应 IgG和IgM介导,形成与补体系统相关的循环抗体 抗原: 病毒抗原 细菌抗原 自身抗原((DNA, RNA, 等) 食物大分子 职业抗原 (鸟类, 霉菌, 等) 不耐受与真正的过敏,在发作时间和症状上均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其中没有特异性IgE的参与 !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作是有害物质,

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所有组织(包 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食物不耐受,一系列症状:头痛或偏头痛,疲劳和腹泻,就像一些由于精神情绪因素引起的症状一样。导致这一切的潜在机理是什么呢 理论上,所有的食物都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 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部分食物,或许就是我 们最喜欢吃的某一种,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它们 只能以多肽和其他分子的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作为外来物质识别, IgG/IgG4 介导了针对食物颗粒的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继发导致血 压的升高,胆固醇沉积,水肿和超重。因此导致的疾病类似于过敏,自身免 疫疾病,频繁感染,和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这一系列反应的 食物种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对特异性IgG4的检测判 断出来。 食物不耐受的特点 进食后24小时—数天发生;常伴随慢性症状,如“哮喘、湿疹、偏头痛、 肠道激惹征、关节炎、疲倦”等;可能由多种食物共同作用导致; 传统方法难以发现不耐受的食物源。 IgG介导的胃肠道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IBD) Chron’s病 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选择题 A 型题】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 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 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W 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 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 )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8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12. 属于n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4. 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 A. i 、n 、w 型超敏反应 B .i 、n 、川型超敏反应 C. I 、川、w 型超敏反应 D . n 、川、w 型超敏反应 E .n 、w 型超敏反应 15. 预 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 ) A .用抗 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 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 Rh 抗体 E .分娩 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 Rh 免疫血清 16. 脱敏治疗可用于 ( ) 17. 免疫复 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 T 细胞 D .细胞因子 is.n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 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2.介导 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LTs ) C .肝素 3.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 Fc & R I A .单 核细 胞、 巨噬细 胞 B .中 性粒细 胞、 () D.B 细胞 E. () 中性粒细胞 D . 腺苷酸环化酶 E. 前列腺素 () 肥大 细 胞 C . 中心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 E. 过敏性哮喘 9.W 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川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11.属于 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 血清 Ig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 )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 ()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

喘。 (二)IgE及其受体 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IgE的产生依赖于IL-4。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Ⅱ为低亲和力受体。两种受体表达于不同细胞,FcεRⅠ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而FcεRⅡ分布比较广泛。临床上,特应性个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εRⅡ,同时血清中存在高水平分泌型FcεRⅡ。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在形态学上非常类似,均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 14 章 分枝杆菌属 一、 填空题 1.预防结核病可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 。 2.结核分枝杆菌常用 染色,呈现 色。 3.对人有致病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 和 。 4.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敏感,经 ℃、 min即可被杀死。 5.麻风的临床病理表现分为 型麻风和 型麻风。 6.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 、 两种。 7.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 、 、 。 8.卡介苗是用 菌置备而成的 疫苗。 9.最常见的结核病为 。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 10.抗结核菌免疫属 免疫,亦称 免疫。 二.判断改错题 1. 结核分枝杆菌生长速度慢,一般是20min-30min分裂一次。 2. 结核分枝杆菌的只要致病物质是外毒素。 3. 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多途径感染机体。 4. 麻风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 5. 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人类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三.选择题 【A型题】 1. 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 EMB 培养基 B. SS 培养基 C. Korthof培养基 D. Lowenstien-Jensen E. 血平板培养基 2. 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性、致病性抵抗力密切相关的菌体成分是 A. 荚膜 B. 脂质 C. 蛋白质 D. 肽聚糖 E. 脂多糖 3. 既不以内毒素致病,又不以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 B. 脑膜炎球菌 C. 布氏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变形杆菌 4.在液体培养基种形成荚膜生长的细菌是 A. 布氏菌 B. 肉毒梭菌 C. 变形杆菌 D. 产气荚膜梭菌 E. 结核分枝杆菌 5.可以引起人类慢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 A. 大肠杆菌 B. 麻风分枝杆菌 C. 结核分枝杆菌 D. 肺炎杆菌 E. 伤寒杆菌 6. 从痰液中检出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腐生葡萄球菌 C. 链球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脑膜炎球菌 7. 细胞壁中含脂类最多的病原菌是

第十六章 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超敏反应是一种引起机体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免疫应答。 3.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属一种____,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______性。 4.在注射______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着,可采取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后。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________治疗。 5.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_______或_______超敏反应。 6.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7.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二、多选题 [A型题] 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真菌 E.青霉素 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传染性变态反应 4.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5.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6.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7.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8.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无补体参与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第14章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卡介苗(BCG) 2.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3.结核菌素试验 二、填空题 1.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主要包括和 . 2.分离培养结核杆菌常用培养基 ,形成菌落的时间需 . 3.结核杆菌常用染色 ,呈色. 4.结核杆菌对干燥、和抵抗力较强 ,但对、、较敏感 . 5结核杆菌与致病有关的类脂主要有、、、 .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等 .最常见的结核病为 .抗结核免疫为 ,属于 . 7.结核菌素有和两种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说明 ;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 8.结核杆菌对湿热较敏感 ,在液体中加热℃ min即可杀死 . 9.卡介苗是用菌制备而成的疫苗. 10.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和 . 三、单选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2.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布氏杆菌; C.肉毒梭菌; D.结核杆菌; E.产气荚膜杆菌 3.结核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沙保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 C.疱肉培养基; D.巧克力色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4.细胞壁含脂类最多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衣氏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 ,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的叮咬 7.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炭疽杆菌; C.结核杆菌; D.绿脓假单胞杆菌; E.布氏杆菌 8.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9.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 E. 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杆菌; 10.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C.严重结核病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患者;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C+D 11.有关结核菌素试验 ,下述错误的是 A.属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B.可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状况; C.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 ,硬结的直径为标准; 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E.12—18小时观察结果 12.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反应 ,下述情况可能错误的是 A.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B.表明机体接种卡介苗成功; C.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 D.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13.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表皮葡萄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结核杆菌 14.下列各细菌细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15.关于结合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专性需氧; B.抗酸染色呈红色; 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 D.耐酸碱; E.耐煮沸,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