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基础巩固】

1、溶液是一种或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溶液是由和组成,溶液的特点有性和性。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质可以是体、体、体,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把叫溶剂,的一种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溶剂。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其有功能。用汽油除油污,是因为其能油污。

3、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吸收热量,另一种是,当吸收和放出热量不等时,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如NH4NO3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填升高/降低/不变),当NaOH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当NaCl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4、在下,里,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在下,

里,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

()

5、对于大多数物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6、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7、溶解度

Ⅰ、概念: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的质量。Ⅱ、四要素:(1)条件(2)标准(3)状态(4)单位

Ⅲ、固体的溶解度的含义:例:某物质在20oC的溶解度为25克,其含义是:在时,该物质在中达到状态时的质量为。或说:在时,该物质在水中最多能溶解25克。

Ⅳ、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1)(2)(3);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减少/不大,下同)如。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如。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 ) ( ) ( ) ( )

Ⅴ、溶解度(20℃)与溶解性的关系:

0.01g 1g 10g

8、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为和下时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随温度降低而。

9.结晶的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前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_____________的物质,后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_____________的物质。

10、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与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后,的质量不变。

1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以配制10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1)所需仪器:、、、、、

(2)实验步骤有:①计算:需氯化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

②称量:用称量氯化钠,左盘放右盘放。把氯化钠倒入中。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ml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用搅拌(其作用为)。

④装瓶:装入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写明药品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2)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3)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属于溶液。()

(4)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5)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6)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7)以下溶于水能够形成溶液的是②③⑤。()

①沙子②蔗糖③氯化钠④花生油⑤面粉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5)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有晶体析出。()

(6)下图所示的溶液①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在t2℃时,将15 g甲物质溶解于5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5 g。()

②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③将t2℃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2)完成下列填空:

①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②P点的意义是。

③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g,在t2℃时将25 g甲物质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④将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甲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⑤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⑥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例4】 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l)B 是 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20℃时,50g 水中溶解 gA 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在 ℃时,A 、C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4)将t 2

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5)将t 2℃时A 、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其它条件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 (6)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7)将t 10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 20C 时,三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 。 (8)若A 中混有少量B 物质,得到较纯净的A 宜采用的方法是 。

(9)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 和Na 2CO 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 (填“A ”或“B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相似。 (10)20℃时,70克A 的饱和溶液中,含A 物质的质量为 。

(11)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 或 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12)在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50 gA ,形成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若升温使A 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13)物质A 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 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

(14)t 10C 时,A 、C 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15)t 10C 时,A 、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16)A 物质的溶液,从t 2℃降温到t 10C (填一定或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17)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0C ,所得溶液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在实验室里配制65 g 10%的氯化钠溶液,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 g 。

(2)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3)图④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4)认真观察②,改正其中的错误操作 。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5)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6)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此10%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的氯化钠溶液,所需的操作步骤是:计算、 、溶解、装瓶贴标签。

(7)若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 的质量保持不变,需要选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 。

(8)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 3),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量取水

mL ,6%的氯化钠溶液 mL 。

(9)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C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2018·大理祥城一中模拟)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蔗糖

B .味精

C .食盐

D .面粉 2.(2018·红河州蒙自市一模)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 .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剂质量无关 3.(2018·云南民大附中期末)下列关于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B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C .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D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4.(2018·保山市腾冲县模拟)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常温下为气体的是( ) A .酒精溶液 B .盐酸 C .碘酒 D .硝酸钾溶液 5.(2018·嘉兴)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操作I 一定是降温

B .操作I 一定是加溶质

C .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 .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6.(2018·河南)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7.(2018·乌鲁木齐)如图是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

B C

0 t 1 20 t 2 温度/℃

(l)B 是 物质。(填 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20℃时,50g 水中溶解_ gA 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_ _。 (3)在___ _℃时,A 、C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4)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 g

40 溶

A

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

D.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溶质的质量相等

8.(2018·曲靖市罗平县二模)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9.(2018·昆明五华区模拟)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时,所得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将原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至t2℃,析出溶质的质量丙>乙>甲

C.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D.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多

10.(2018·昆明一中二模)若将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液的质量变大

11.(2014·云南·20题·2分)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18·云南·17题·3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仍然饱和

D.t1℃时,将5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13.(2018·昆明·19题·3分)如图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向Na2Cr2O7溶液中加入适量KCl,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之后得K2Cr2O7固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80 ℃时100 g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NaCl溶液

C.上述冷却结晶过程中,冷却到10 ℃时得到的K2Cr2O7固体比60 ℃时多

D.在0~100 ℃时,相同温度下,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均是Na2Cr2O7

14.(2015·曲靖·16题·2分)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将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2℃时50 g水中加入30 g A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80 g的A溶液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

15.(2015·云南·21题·2分)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④

X 双氧水水水水

Y 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e中的溶质质量D.溶液d和溶液e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二、填空题

16.(2018·昆明一中二模)2018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将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2)如图乙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物质。

(3)若a混中有少量的b,可用下列法提纯a(填序号)。

A.冷却热饱和溶液B.蒸发结晶

17.(2018·自贡)某同学配制50 g 9%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填序号);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A.10 mL B.25 mL C.50 mL D.100 mL

18.(2018·安顺)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溶解度/g

物质0

20 40 60 80

KNO313.3 31.6 63.9 110 16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1)随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根据上表推断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范围是。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 g分别放入20 ℃时的100 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a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1%);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4)如图2所示,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固体并使之充分溶解,在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9.(2016·云南·23(2)题·3分)(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5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若将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

③将60 ℃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 ℃,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0.(2018·曲靖·23(3)题·4分)(3)右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M点表示的含义是(合理即可)。

②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③t3℃时,将35 g甲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④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1.(2014·云南·30题·6分)为测定某Cu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取CuSO4溶液100 g,向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共用去NaOH溶液80 g,过滤,得到滤液175.1 g。请计算:

(1)该反应生成沉淀g;(1分)

(2)该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温馨提示:CuSO4+2NaOH===Cu(OH)2↓+Na2SO4]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9.269.26.202009:1009:10:49Sep-2009:10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六日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109.26.202009:109.26.202009:1009:10:499.26.202009:109.26.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9.26.20209.26.202009:1009:1009:10:4909:10:49

5、三军可夺帅也。Saturday, September 26, 2020September 20Saturday, September 26, 20209/26/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10分9时10分26-Sep-209.26.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9.2620.9.2620.9.26。2020

年9月26日星期六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1009:10:499.26.2020Saturday, September 26,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溶液的形成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 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学习溶液的形成, 对于溶液的概念及特征我们要理解, 并且要能够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考试中,溶液的概念出现频率较高,都属于容易题。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二、知识要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 , 指溶液形成以后, 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的混合物, 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 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 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CuSO 4·5H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 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论水的多少,都把水作为溶剂。 (3通常,溶液不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水溶液。 (4当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时,溶质是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不是原物质。如:将铁粉放入适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 而非硫酸铜。 4、乳浊液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归纳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注意:①凡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的物质就可看作溶液。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如空气是气体,合金是固体就符合上述三个特征也是溶液,但初中阶段只研究液态溶液。③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汽油、酒精等都可以做溶剂。如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都指水作溶剂) 注意:在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溶质。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溶质质量只有溶解的质量才算)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因为物质中分子间有间隔) 5、命名:前质后剂(若水作溶剂时,水可省略) 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 考点 2 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1.溶液:物质互相溶解,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固体和液体互不相溶,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沙与水或石与水的混合物) 3.乳浊液:液体和液体互不相溶,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油和水或汽油和水的混合物、牛奶) 乳浊液的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注意:清除油污的几种方法和原理 ①用洗涤剂清除油污——洗涤剂乳化油污后,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②用汽油清除油污——汽油溶解油污后,形成溶液 ③用NaOH清除油污——NaOH与油污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考点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溶液的温度会升高。如:NaOH固体溶于水、CaO固体溶于水、浓HSO稀释。4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如: NHNO固体溶于水。34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不变。如:食盐固体溶于水。 考点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 注意:①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量,因为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1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 、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 、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 c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9-2) d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 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 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 周期。 (2)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 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 H 2SO 4溶解时放出热量 b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 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 a 、明确前提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c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则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第九单元 溶液 练习题

第九单元溶液 方法指导: 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基础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不会再溶解任何物质。( )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3)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4)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多。( ) (5)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 (6)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饱和。( ) (7)有晶体析出的溶液,其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8)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 ) (9)25 ℃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 g水析出a g晶体,再蒸发10 g水又析出b g晶体,a与b的大小不一定相等。( ) 考点一:溶液的稀释 1、(2019·河南)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乙 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将a1℃时等质量甲、乙饱 和溶液升温到a2 ℃,溶质的质量为甲____乙(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a2 ℃时,65 g甲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 g。 2、(2017·河南)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将 t3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只 有甲的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乙的溶解度曲线为(填“X” 或“Y”);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t3 ℃时,将 30 g 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 质量为g。

3、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若要使一定质量 接近饱和的物质甲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是(写一种即可);t2 ℃时,将70 g甲物质的饱 和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g。 4、(2018·河南)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t2 ℃时,分别用甲、乙的固体配制相同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要水的质量关系为甲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 ℃时,将75 g甲的饱和溶液与50 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 ℃ 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 的甲、乙固体。升高温度至40 ℃,发现甲固体减少, 乙固体增多,则甲的溶解度曲线为(填“A”或“B”);40 ℃时甲、乙的溶液中含水较多的是; 40 ℃时向60 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40 g水,溶液的质 量分数为。 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甲和乙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_℃;分别将甲、 乙的饱和溶液从t1 ℃升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甲___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t3 ℃时,向x 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0 g水得到20% 的溶液,则x=______。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考试要求: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乙醇、汽油等常见溶剂 考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分散到形成的的、的,叫做溶液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FeSO4为色Fe2(SO4)3为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的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考试要求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特别注意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关溶解度曲线:能看得懂溶解度曲线图,能根据图上的数据进行计算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 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符号为:) (1)溶解度定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第九单元复习溶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溶液》知识梳理课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6)、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以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 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复习重点、难点扫描】 本单元教案的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课题1溶液的形成2九年级化学第9单元

课题l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 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 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溶液这部分内容 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第二部分的知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 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理解这两 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分析 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 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授第二部分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 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 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的正确与否。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 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展示) 展示以上四种溶液。 (设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试管中的液体,这么漂亮,你 想到了什么? (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 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白己 的见解。 五颜六色的溶液,让 学生体验到化学的 美,并让学生在猜想 假设中对即将学习 的内容产生浓厚的 兴趣。对学生提出的 见解不急于回答,为 下面的学习留下悬 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优选)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基础巩固】 1、溶液是一种或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溶液是由和组成,溶液的特点有性和性。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质可以是体、体、体,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把叫溶剂,的一种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溶剂。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其有功能。用汽油除油污,是因为其能油污。 3、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吸收热量,另一种是,当吸收和放出热量不等时,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如NH4NO3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填升高/降低/不变),当NaOH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当NaCl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4、在下,里,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在下, 里,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 () 5、对于大多数物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6、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7、溶解度 Ⅰ、概念: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的质量。Ⅱ、四要素:(1)条件(2)标准(3)状态(4)单位 Ⅲ、固体的溶解度的含义:例:某物质在20oC的溶解度为25克,其含义是:在时,该物质在中达到状态时的质量为。或说:在时,该物质在水中最多能溶解25克。 Ⅳ、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1)(2)(3);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减少/不大,下同)如。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如。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 ) ( ) ( ) ( ) Ⅴ、溶解度(20℃)与溶解性的关系: 0.01g 1g 10g 8、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为和下时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随温度降低而。 9.结晶的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前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_____________的物质,后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_____________的物质。 10、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与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后,的质量不变。 1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以配制10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1)所需仪器:、、、、、 (2)实验步骤有:①计算:需氯化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 ②称量:用称量氯化钠,左盘放右盘放。把氯化钠倒入中。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ml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用搅拌(其作用为)。 ④装瓶:装入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写明药品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2)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3)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属于溶液。() (4)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5)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6)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7)以下溶于水能够形成溶液的是②③⑤。() ①沙子②蔗糖③氯化钠④花生油⑤面粉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5)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有晶体析出。() (6)下图所示的溶液①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在t2℃时,将15 g甲物质溶解于5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5 g。() ②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③将t2℃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2)完成下列填空: ①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②P点的意义是。 ③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g,在t2℃时将25 g甲物质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④将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甲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⑤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⑥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