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B)

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C)

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

A、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

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现代西方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

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

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5、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1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

D、伟人的真知灼见

18、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

A、地理环境

B、人口状况

C、生产方式

D、社会的政治制度

1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C)

A、是主观的

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

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

2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1、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2、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A)

A、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作用

C、决定性的作用

D、改变历史客观进程的作用

23、人在价值关系中(D)

A、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B、只能是价值的创造者

C、只能是价值的追求者

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2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6、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是(B)

A、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B、关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猜测到事物发展有规律的思想

C、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人类认识的终结

D、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27、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A)

A、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B、坚持唯心史观

C、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D、坚持形而上学思想

2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29、“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人本主义观点

D、科学主义观点

30、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

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3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D)

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

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3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3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35、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D)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36、运动是物质的(D)

A、发展过程

B、活动方式

C、转化形式

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3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1、“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机械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唯物论观点

D、外因论观点

4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C)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C、一分为二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5、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高于质变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

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49、“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

A、诡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5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5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4、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

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

5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体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重构

56、客观真理是(C)

A、认识主体

B、客观存在

C、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5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5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分别是(B、C)

A、思维与存在的结合与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与统一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有(A、B、C、D、E)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C、森林惨遭破坏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3、国家同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C)

A、按地域划分民族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部队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C、D)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A、D、E)

A、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提出了阶级斗争观点

C、实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B、C、E)

A、是永恒不变的

B、是由后天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C、是可以变化的

D、是先天决定的

E、是现实的、具体的

7、人类解放的涵义是指(C、D、E)

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8、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A、D、E)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B、个人职位的高低

C、个人权力的大小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满足的程度

E、个人对社会所承担责任大小和负责的程度

9、下列表述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有(B、C、D)

A、“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B、“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

C、“无独必有对”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B、C、D、E)

A、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E、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C、D、E)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12、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B、E)

A、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B、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C、成为自然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E、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13、认识主体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包括(A、B)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D、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E、思维和思维产物之间的关系

14、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C、D)

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D、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E、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

1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B、C、D)

A、整体是各部分的叠加

B、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E、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

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B、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C、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D、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

E、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

1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由选择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8、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一观点(B、C、D)

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煞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19、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贡献是(A、C)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

C、唯物史观

D、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20、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E)

A、叔本华

B、哥德

C、黑格尔

D、尼采

E、费尔巴哈

21、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C)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22、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2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4、二元论的错误是(D、E)

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

C、反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

E、主张世界上存在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的观点

25、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

A、黑格尔

B、德谟克利特

C、康德

D、休谟

E、赫拉克利特

2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7、意识是(B、E)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绝对观念”的产物

E、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A、E)

A、运动着的物质和时空不可分

B、时空和人的认识不可分

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

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的深刻哲理是(A、D)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时空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

E、运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受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感觉的能动性

3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E)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

B、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

C、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D、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E、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

32、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E、整体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

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E)

A、时间的重复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连续性

D、时间的客观性

E、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

34、发展本质上是(B、C)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含量变,而且也包含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35、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B、E)

A、它是辩证法的实质

B、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C、它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E、它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

3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C)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折衷主义

E、唯心论

37、“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揭示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8、下列变化中属于质变的是(C、D)

A、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到垄断时期

B、人由中年进入老年

C、货币转化为资本

D、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

E、人的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

39、因果联系是(B、D)

A、人的心理习惯

B、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先天形式

D、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

E、一切先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40、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C、E)

A、本质从属于现象

B、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D、任何现象都要通过本质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41、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种观点是(A、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42、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C、E)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E、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4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B、C)

A、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B、它们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C、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是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5、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有(A、D)

A、万有引力定律

B、闻到了玫瑰的清香

C、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E、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4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D)

A、经验论

B、天才论

C、诡辩论

D、唯理论

E、目的论

4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B、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8、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4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

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理念决定世界

D、天才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一切

E、存在就是被感知

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E)

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B、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一般

C、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不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E、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5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E)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多样性之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外

E、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

5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一维性(A、B、C、D)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失落黄金还能得,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D、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

E、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53、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B、D)

A、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B、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可变性

C、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可变性

D、时间的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

E、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5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是(A、B、D、E)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人脑是意识语言的物质承担者

E、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5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滞后性

5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E)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恰当的估计

57、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E)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E、树立全局观点,统筹兼顾

58、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E)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E、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59、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相互关系原理,就要(A、C、E)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坚持一点论,反对两点论

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坚持均衡论,反对重点论

E、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0、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E)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E、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61、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B、C、D)

A、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B、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

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统一起来

D、既反对因循守旧,也反对冒险蛮干

E、不间断地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6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C、D、E)

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被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E、生产粮食—粮食被消费—生产粮食

63、下列现象属于必然现象的有(A、B、C、D、E)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遵守纪律

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6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E)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65、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其特点是(A、B、C、D)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E、主观随意性

66、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B、C)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学生们读书

E、运动员跳水

6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运动总规律的原理表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知识是不可靠的

68、“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E、检验真理的尺度

69、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E、永恒性

70、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A、B、C、D、E)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

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

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E、认识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7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体现着(A、B、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C、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D、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E、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6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运动总规律的原理表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知识是不可靠的

68、“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E、检验真理的尺度

69、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E、永恒性

70、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A、B、C、D、E)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

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

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E、认识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7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体现着(A、B、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C、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D、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E、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72、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A、B、C、D、E)

A、主观认识同一定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结合

B、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C、反对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思想

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过程的冒险错误

E、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

7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包括(A、B、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74、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B、D、E)

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7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E)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永恒发展的观点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规律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C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生产关系是指(A)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

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公有制和私有制

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27、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A)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2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C)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30、英雄创造历史观点的前提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3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的制约的观点是(D)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3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的创造和消灭规律

36、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B)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37、人类解放就是(C)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8、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是要受到(A)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BC)

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C、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CDE)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ABD)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E、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6、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ABC)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

D、它有相对独立性

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历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D)

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

B、自发分工的存在

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

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

E、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阶级局限性

9、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是因为(ABCDE)

A、劳动是推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促使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力量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

D、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才能客观、全面的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E、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奥秘的中心线索

1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有(ABD)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或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在任何时代对物质生产都具有主导作用

D、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E、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有(ABCD)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们(ABCDE)

A、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

B、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C、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D、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E、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CDE)

A、社会基本矛盾

B、民主制度的建立

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D、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

E、社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

29、阶级产生经济前提是(BCD)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出现

C、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

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30、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BDE)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31、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BC)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3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3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3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DE)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BDE)

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期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7、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ABCDE)

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念

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C、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中的根本路线

D、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E、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38、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3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在于(ABCE)

A、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C、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认为人的本质是指共同的人性

E、认为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40、自由与必然的社会关系在于(CDE)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

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

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1、人类解放的实现(ACDE)

A、彻底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

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彻底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

E、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

4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BCD)

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程度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

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第四、五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 )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B)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4、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7、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D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10、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马原复习重点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 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 唯物主义(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和唯心主义(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 运动是个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5.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 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人特有 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四, 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第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 机能,意识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浙大马原题库120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 世界上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C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D 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联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运动发展的不同回答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 唯心主义的命题 B 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C 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D 朴素唯心主义的命题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认真学习教材 B 理论联系实际 C 认真学习马列哲学原著 D 更多地讨论一些理论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矛盾性 C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D 可知性 6.时间的特点是 A 多维性 B 一维性 C 二维性 D 三维性 7.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物质 B 实践 C 规律 D 自然 9.发展的实质是 A 运动 B 变化 C 质变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现实性是指 A 合乎必然性的现存事物 B 当前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当前存在的某些事物 D 那些偶然的存在 11.本质是 A 那些可以认识的东西 B 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 C 那些与人的认识相一致的东西 D 那些与必然性、规律同等程度的东西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3.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明显 B 事物变化的量是否特别大 C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强力 D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14.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5.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 实践论的观点 B 真理论的观点 C 相对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方式 C 自然环境 D 人口因素1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思想 C 法律思想 D 哲学思想

马原复习资料

下面的各些页码标注有关于本题的了解大家自己复习的时候记得连书一起看: 谨记 有些在书上没能找到的记得下去百度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哪些?P95第一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哪些?P160最后一段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时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功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在俄国、中国发生而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呢?(P111~113部分) 4资本家的收入为啥会高呢?P164 资本积累是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高 5.新自由主义含义是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当下的中国有哪些社会现象是类似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特点:(1)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 (2)倡导个人主义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4)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5)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6)主张私有化 大家结合他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发展的一些过程就能答二三两问 6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如何理解?P239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法杖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张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缺陷是没有找到社会改革的力量P217最后一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掲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P217) 8.苏联解体原因是啥?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3)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9.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0.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啥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1.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反映国企的社会主义性质 12按需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4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吧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10.十月革命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P221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11.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是社会主义革命最容易爆发的地方P218 12.犯罪是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制度最原始的方式P218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13.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并不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188 14.经济全球化是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P197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15.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濒死的时期不是资本主义在西欧国家兴起的原因 16.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P186 17.资本家利润率越来越高不是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P163 1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并不是为了计算资本周转的速度P159 23工资的本质是啥?P169

华中科技大学马原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P .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国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 .10-1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哲学基本问题P .20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

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P .21-22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时间和空间P .23-24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 .24-25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 .28-29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第一部分:单选题10个每个1分10分第二部分:多选题10个每个2分20分 第三部分:辨析题4个每个5分20分第四部分:简答题5个5选4 每个7分28分 第五部分:论述题2个2选1 每个10分10分第六部分:材料题1个每个10分12分绪论部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能动性实践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 真理与有用性问题真理与谬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影响 经济学部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价值规律的表现与作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工资问题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经济危机金融寡头 科社部分: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近五年的考研试题中马原部分! 马克思基本原理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在什么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①是哲学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②是人类认识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时物质,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考试修订版

马原复习 制作人:西南大学张文品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内容)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7、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