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压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的由来。

3.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和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掌握“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施方案一分析论证一评估矫正”等基本环节。

3.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

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推理得出压强的概念。

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依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起来的初中物理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结合“压强”知识,贯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设计本节网络化课堂教学方案.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教学,达到新课标要求。使学校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教学媒体的总体设计如下:

1.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构成了学习资源库。资源库设置情况包括学习资源、目标检测、学习在线、名师在线、应用创新等栏目。其中学习资源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目标检测中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这是为什么?从而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探究规律的兴趣。学习在线、名师在线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如E—mail、QQ、BBS等,从而使学生进而借助于与电脑、学习伙伴或教师的交流,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实现由学生自定步调,自主探索,交流反馈,及时强化,及时评价,自主矫正,不断修正的协作式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航道上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2.多媒体(模型、实物和实验等)具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可触摸性等特点,能为教学创设具有真实体验感的学习情景。例如在引入新课过程中,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景: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展示: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运动员在雪地上飞速滑行,卡车有

很多轮胎在行驶,这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PPT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以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师: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实验: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

问:为什么笔尖的一端手指感到痛?是压力大吗?

(二)压力的教学

教材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为了引出压力的概念,设计了多媒体动画模拟:书放在气球上,气球的形状慢慢变化。问:气球的形状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这个力的施力物是哪个物体,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概念。进一步扩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PPT演示一些常见物体压力图示的画法。

总结出共性:一、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三)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1.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多媒体动画模拟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手指压住铅笔头,然后再压住铅笔尾。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的探究性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易获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等。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方案”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进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在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1)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的关系。(2)实验方案:应控制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3)选择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写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压力

(大或小)

受力面积

(大或小)

压力作用效果

(明显或不明显)

(5)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对话、人机交互和网络交互等多元化的信息交互方式,进行信息搜寻、矫正、完善,学生是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不动手做实验,而是直接利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源,动画模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四)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

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PPT播放物理学家帕斯卡的简介)

(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组织学生自学课本79页“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部分,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教师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分析哪些图片是需要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减小压强的?

①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六)小结

引导学生应用所受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七)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物体重G=10N,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40N,且F与墙壁垂直,这时墙壁受到的压力大小是()

A 10N

B 40N

C 30N

D 50N 2.一质量分布均匀的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若任意把它截去二分之一后仍放在地面上。关于剩下砖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有三位同学作如下判断:甲认为有可能为p/2,乙认为有可能仍为p,丙认为有可能为2p。以上判断中:

A、只有甲正确

B、只有乙正确

C、甲和乙正确

D、甲、乙、丙都正确

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

●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一堂研究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与教师、学生、学习伙伴等进行多元化的信息交互,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探究的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