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习班"应运而生,课后去"课外补习班"的中学生增加了,自然体验,生活体验的机会减少了,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今成为日本教育一大问题的"拒绝上学"等现象已逐年增多.为此,日本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1977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的"宽松和充实",预示着改革的方向.

4.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面对上述教育现状,1984年,中曾根首相主张设立"临时教育审议会",开始对日本的教育进行新的改革.在教育各领域开始确立"重视各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理念,新学力观.为配合改革,1989年修订学习指导要领,增设了"生活科",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社会科"解体,分为公民科,地理历史科,教育体系开始导向"终生教育".

随着21世纪的来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成为重点.1997年,"推进教育改革大纲"制定,同年文部省"教育改革实施本部"设立.此后,每年都对《教育改革计划》进行修订.2000年3月,日本首相个人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设立,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为中心的,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是现在亚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科技、政治以及国家软实力上都高于中国,甚至军事力量可能也在中国之上。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日本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后却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片废墟焦土中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我认为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提到日本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美国,战争刚刚结束的十年里日本人经历了“笋式生活”(人们一层层剥下自己的衣服去卖,以换取食物)而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恐怕连这样的生活都很难维持,更重要的是美国充当了日本的军事和政治保护者,这为日本崛起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更是奖11.3亿美元(一说24.7亿)的所谓“特需”订单交给了日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的工业。 美国的援助只是起到了加速日本崛起的推进剂的作用,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应该从制度层面去寻找。1947年日本接受了一部《和平宪法》,日本正是在这一宪法的指导下走上了战后重建、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繁荣富裕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部宪法的框架之下(也可以说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即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通过解散财阀并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系统创造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而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则使得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提高了国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建设的活力。通过彻底的改革,日本的政治形成了“1955年体制”这种特殊的体制,经济上则制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更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教育、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为其崛起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重视教育也是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明治维新时代起日本就开始在教育上面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实行了很多政策以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50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而我国在2008年才基本普及义务教育,1956~1978年间每年日本的教育经费更是占到行政经费的20%~30%。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日本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种人才都得到了足够的保证,与此同时日本的科技水平、工业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再加上日本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创新的大力支持,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 还有一点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也就是日本很高的储蓄率。家庭储蓄进入各种金融机构为工业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重要的低息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这对于战后初期资金紧缺的日本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则是其崛起的内在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长期面对紧张的生存压力,因此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勤勉肯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得整个大和民族在面对战后重建的艰难局面时能够不懈努力全民一心。另外日本人有着一种极端的认真细致,日本学者圆了源曾经说“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色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 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 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 ______的结果。 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 [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 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 ——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 出现两种趋势⒊特点①学科越来越 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 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 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 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科 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 70 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70 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日本军人素以野蛮和不要命著称。在二战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就发明了极其野蛮的战法,用以对抗美军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 美军b29重型轰炸机于1944年中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b29性能先进,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达到上万米。当时日军的飞机因为缺乏涡轮增压器很难飞到这样的高度。即使飞到了,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变得很差,而且不能装载太多的武器弹药。 而日军也缺乏能打到万米高空的重型高射炮。日军的雷达也十分落后,很难指引自己的战斗机提前爬升强占有利空域进行拦截。 怎么办?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撞!这样一来,战斗机本身就成了一个“人肉制导”的大型武器,可以将原先携带的机炮弹药和电台统统拆除,飞机就可以比较方便的爬升到高空。撞击需要的战术不复杂,也十分适用于很多经验不足的日本飞行菜鸟。撞击敌人在其他军队中一般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但向日军一样有组织的进行主动撞击作战,全世界没有第二家。 其实这么做纯属无奈,日本到了末期总共有十几种战斗机之多,可最快平飞速度都不超过650公里/小时!1945年欧洲战场喷气战斗机都出来了,700公里/小时超高速活塞式飞机一大堆了。

日本还在纠结于600公里量级设计取舍,而且就连这种量级的飞机都没法稳定投产!日本飞机都有一个死性就是高速下操纵性太差。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困难,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结构多增重几百公斤,可是日本人也没有这么做。 美军b29开始遭难。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根本就没想活着回去:他们的口号就是一人换掉美军10人(b29的乘员有10多人)。b29纵然再坚固,被一架战斗机直接撞中也难以幸存。 不过,日军中也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幸运儿:居然能从撞击战中幸存下来!他们一般在即将撞上的时候就迅速跳伞!有一个人居然参与了三次撞击作战仍然安然无恙。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撞击飞行员来不及跳伞就和目标同归于尽了。 日本进攻美国本土,至少有以下好处: 1、获得战略物资。美国的战略物资取之不尽。 2、攻占美国的兵工厂军事工业,获得先进武器。 3、吸引美军回师自就,减轻欧洲战场负担。 4、切断美国对盟国的物资援助,美国是二战盟国的大后方,攻击美国本土,就削弱了美国的海外支援能力。 5、扬长避短,日本陆军vs美国陆军。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最近读了《思想战—日本的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2006,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很有感触。作者巴拉克·库什纳(Barak Kushner)展示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日本宣传的全貌。 帝国宣传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有人叛逃,多数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宣传是“成功的失败”,不但维持了15年的战争,而且使民众接受失败,积极参与战后重建。 日本战争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国外和国内战线的统一,促使民众支持战争政策。1933年日本提出的口号是“解放亚洲”。 作者认为,日本战争宣传的核心不是天皇,而是所谓“现代化使命”—建设现代化的日本,把文化和进步带给亚洲,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和中心,成为进步、科学、文明的先驱,成为亚洲其它国家模仿的对象。 事实上,日本的帝国宣传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只不过是帝国宣传的延续。 多元化的宣传活动 日本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不同,它并没有单一的宣传机构,而是依靠政府和民间、军队和民间的合作,注重激发群众的 自发性。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只惩罚了几个军头,没有追究宣传人员的责任。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

不少西方人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压制民众,剥夺民众的自由,他们却忽略了日本民众对战争的主动支持。战时,日本的青年团体、儿童团体回收废品,支持战争;军人家属收集唱片、书籍,寄往前线慰劳军人;居民协会、村民协会动员本地居民支持战争;民众积极参与舞蹈比赛、歌咏比赛。 很多民众喜欢到火车站欢送日军。某小镇民众没有得到通知,错过了送别仪式,就写信给警察局表示不满。 1937年10月,有个年轻女性写信给《闪光旅》杂志,她说: 看到火车上的日本军人,我感到,这些日本男人变成了神。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我觉得,我似乎和他们在一起,身体闪闪发光,坚定的穿过中国大地。 旅游与宣传 日本认为,日本应该与亚洲其它国家不同,必须摆脱肮脏停滞、破旧不堪的落后形象。 日本注重旅游的宣传作用。政府改造了城市的厕所,以吸引国外游客。日本企图让游客相信日本是个热爱和平的伟大国家。 日本邀请美国的杂志编辑到日本旅游,以影响杂志的报道倾向,改变日本形象。 日本还雇佣美国写手,为日本说话。例如,美国记者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写了《中国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News in China),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指控在华传教士捏造报道。后来,邻居发现他常常去银行存钱,就报告了警方。 1942年6月1日,威廉斯遭到审判,被判有罪。 日本鼓吹,“新京”(中国长春)将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城市。日本还鼓吹,子弹头火车将要连接日本、朝鲜和沈阳、长春,当然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奥运狂热

战后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原因研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原因 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客观因素有大发战争财,美国的扶植利用,廉价能源,高科技技术和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主观因素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 客观因素是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掠夺式的战争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期发展特点 原因 20世纪50— 60年代 持续发展,出现战后的繁 荣。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战后广阔的国际市场;新 科技的推动;稳定的政局, 20世纪70年 代 经济地位下降,进入“滞胀” 时期 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 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0世纪90年 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 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答案:A 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涨”现象。 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苏联 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 A.持续发展时期 B.危机时期 C.调整时期 D.新经济时代 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 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 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 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 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 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

二战日本军装

二战时期日本军服大全 2008-12-22 16:16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中考强化复习(六)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课时内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考历史1+n) 1、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成立时间是性质是前身是,成立时间是 成立的原因是 成立后的措施有 成立的意义是 地位是 2、日本战后二十年成为仅次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 2、 (二)、基础巩固: 1、二战后,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3、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4、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5、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7、“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欧盟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0、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1、当今的世界主题(发展趋势)是什么?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三)中考直击 2012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54.下表有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表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安定的国际环境D.各国原有经济基础好55.李琳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等文字,他查找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60.始干2009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 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高通胀和高失业 B.军事化和城镇化 C.高速度和低失业率 D.信息化和全球化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分) 【全球经济成为一体】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根据材料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及促进这种趋势的因素。(3分)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2014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A思想自由化B政治民主化C经济全球化D文化多元化 2015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7、李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的货币”等文字,他查到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38、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39、肯尼迪说:“通过援外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策略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C、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经贸往来频繁 D、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影响 (四)、泰安市中考分析与展望 1、二战后的西欧崛起(2009、2010、2011、) ①、2009:“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整体” ②、2010: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③、2011:“欧元”“统一护照”“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组织 ④、2012:“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组织是 ⑤、2013: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备战2016】⑴二战后,西欧崛起原因 ⑵二战后,西欧哪一国家发展最快 ⑶最大的经济体 ⑷欧元 ⑸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 ⑹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高一级整体” ⑺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气焰嚣张无孔不入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十分重视通过间谍活动来获得情报。那么,二战中日本设立了哪些情报机构?日军的情报工作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战时期的日本情报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 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资料) 日本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任伪沈阳市长时使用的办公桌(资料) 一是中央的情报机构,主要包括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设立的情报部,以及政府所属各部,诸如外务省、拓务省、兴亚院、大东亚省设立的情报机构。1940年,近卫文第二次组阁时,为了协调各情报机关的工作,还特意增设了一个内阁情报局,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其中,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主要负责日本外派间谍的指挥、调遣与组织工作,它们派出的间谍多以使馆武官的身份为掩护,刺探所在国的各种情报。陆海军的情报组

织是两个系统,互不统属。但有时也有联合,例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陆海军就在缅甸共同设立了“缅甸机关”。 二是日本侵略军于侵占地设立的特务机关。这类特务机关的数量和规模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深日益庞大,系统缜密、分布广泛。日军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特务机关是关东军于1916年在奉天设立的,1918年又在哈尔滨设立了特务机关。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又相继设立了很多特务机关。到1945年,关东军在东北共设立了15个特务机关和20个分机关。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调查中国军民的动向、扶植汉奸、监视伪满的官吏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纷纷组建各类特务机关。这些特务机关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谍报和谋略活动,如设在宁波市的东机关的任务就包括了搜集共产党的情报、国民党军的情报和搜集英美在浙、闽沿海地区活动的有关情报,而设在上海的儿玉机关的任务则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掠夺战略物资并进行谍报谋略活动。日军的特务机关内除日本特务外,还搜罗、培植大批华籍特务。如设在上海日本海军武官府下的南城机关就有华籍特务59名,日本特务6名。类似情况在各地的特务机关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言而喻,这也是日军贯彻“以华制华”侵略方针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侧面。有些日军的特务机关为了便于活动,还设有外围机构,以社团、杂志社、经济实体等为掩护进行谍报活动。如设在上海的“梅”机关下面就有5个外围机构:第1工作委员会、第2工作委员会、东南贸易公司、海通贸易公司和富华贸易公司。 三是由一些殖民公司或大资本公司设立的情报机构,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调查课。 除此之外,日本中央警察机关———内务省的警保局及其下属的地方警察机关、隶属于日本陆军省的宪兵队都设有特别高等课(简称特高课),监管反间谍业务。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傀儡政权中也全部设有宪兵队和警察机关,它们因此成为搜集情报镇压中国人民抗日和侦缉抗日地工人员的血腥机构。 二战中国情报人员曾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