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

第一节市情概况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4)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6)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12)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2)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13)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6)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6)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8)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4)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4)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五章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9)

第一节粮食主产区范围和建设 (29)

第二节稳固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 (30)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2)

第四节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

第五节建立耕地保护的新机制 (36)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8)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8)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39)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40)

第四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41)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2)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5)

第一节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45)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5)

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46)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9)

第一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规模 (49)

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1)

第九章对县级土地利用的调控 (53)

第一节对各县级《规划》的整体控制 (53)

第二节各县(市)土地利用指标调控 (54)

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61)

第一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61)

第二节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64)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7)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67)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 (68)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68)

第四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69)

第十二章附则 (70)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市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和城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统筹城乡建设和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规划》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科学评价,全面分析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供需面临的形势,阐明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明确了**市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任务,落实了河南省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制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市情概况

**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东邻**市和**市,南接湖北省的**市和**市,西与陕西省的**市相连,北与**市、**市和**市三市毗邻。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之间。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土地总面积********公顷,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全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2005年总人口1074.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万人,城镇化率27.8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5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市东、西、北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2212.5米之间。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部和南部倾斜,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地理单元。境内山地面积967567公顷,丘陵面积795260公顷,平原面积888042公顷,分别占到区域总面积36.5%、30%和33.5%。

**市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6个县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为国家优质棉基地。

**市是中国矿产品密集的地区之一,天然碱、蓝晶石、金红石等矿产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红柱石、矽线石、蓝石棉、银矿、金矿、石油、石墨、水泥用灰岩、水泥用大理岩、大理石、滑石、萤石、透辉石、冶金橄榄岩及玉石类等矿产位居全省前列。

**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311、G312、G207、G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

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前列。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

**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实现**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品牌化运作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深入挖掘开发**市楚汉文化、医药文化、衙署文化、曲艺文化、玉文化等特色文化,保护开发文化名胜和文化遗产,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构筑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

南阳府衙、**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巩固了**市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基础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逐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市、县、乡、村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实现了耕保责任“进村入户”,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1997~2005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9532公顷,实际补充耕地9788公顷,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上轮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64000公顷,2005年的基本农田实际保有量867598公顷,高于上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997~2005年**市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共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35000公顷,夯实了**市粮食生产主产区耕地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加强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积极、有序地为重点建设项目及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坚持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积极为宁西铁路、日南、二广、沪陕及新泌高速公路(南阳段)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及城乡批次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促进了**市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三、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996年与2005年相比,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27.16万元增加到76.47万元,增长了1.82倍,土地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加大城镇用地内部挖潜力度,截至2005年底,**市共盘活存量土地56公顷,其中闲置土地12公顷,空闲土地41公顷,批而未供土地3公顷。全力推进以“空心村”为主的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等三项整治,新增耕地4600公顷,提高了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四、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力度,有效遏制了耕地减少的态势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加大了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力度,重视用规划来引导,用典型项目作示范。2001~2005年,全市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省级项目1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6700公顷,新增耕地约2700公顷。同时,全市通过积极实施市、县级占补平衡项目,有效遏制了耕地减少的态势。

五、加大了土地生态建设力度,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997~2005年,全市加大了对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力度,累计退耕还林1342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30.02%提高到30.9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大力建设和保护生态林业,构筑林业生态屏障,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等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好转。

六、上轮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管地用地观念的转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是规划地位显著提高,规划用地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提高了按规划管地用地的

意识,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三是规划实施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但是,由于上轮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预测低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造成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规划调整频繁、部分类别新增用地超标等问题,现行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新一轮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005年**市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公顷,占**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公顷,占13.20%。

(一)农用地

耕地:面积99216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分布在**区、**区、邓州、社旗、方城、唐河、新野和镇平等8个县(市、区)。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园地:面积528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果园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南召两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县。

林地:面积8197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0.08公顷。**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7%;依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

牧草地:面积45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依次是社旗、邓州、内乡、西峡、方城、**区和**区。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二)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31%;建制镇面积22943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6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5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3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

水域:面积259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公顷,占全市水域用地面积的99.96%;湖泊水面面积10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其中:滩涂面积56781公顷,占全市滩涂沼泽面积的99.67%;沼泽地面积187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主要分布在南召、桐柏、内乡、唐河。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

**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个三级地类中**市占了31个。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

2005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93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3026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的1.37倍。近年来**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

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2005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00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既是**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现期。人口增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生态安全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契机。

一、面临的不利形势

(一)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

**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199万人,人均耕地分别下降到0.089公顷和0.083公顷。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随着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侯十高速公路、武西高速公路(南阳段)、二广高速张华岗至新野歪子段高速公路及**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00公顷。2005年,**市城镇化率为27.82%,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6%和50%。推进城镇化使得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市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主产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未来可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全市行业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土地利用矛盾将日益突出,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行业间土地利用目标的的多元化,使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市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市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偏少、水污染、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和空气污染等问题。规划期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任务艰巨。

二、土地利用转型面临的机遇

(一)粮食主产区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契机

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借助**市粮食主产区建设

的政策机遇和投资支持,通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重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既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能缓解**市经济建设土地供需的矛盾。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

规划期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6.3:50.3:23.4演变为19:55:26,实现“二、三、一”的结构比例;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

(三)新农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

规划期间,**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200个试点村、5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1782个村容村貌整治任务。制定村镇规划,大力推进空心村整治,为城镇建设发展腾出必要的建设空间。

(四)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建设为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

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市按照国家“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调水原则,“建设绿色**市,确保一库清水”。实施封山育林,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规划期间,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系列工程建设为**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了契机。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保障**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并且由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业建设优先考虑利用未利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安全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用地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通

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妥善处理区域各类用地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市。

(五)可持续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贯彻环境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统筹安排农用地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补充耕地质量,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合理调整其他农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农用地整体利用水平。

二、统筹安排各行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相结合,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保障**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改变低效、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

三、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期间,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制定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四、优化结构和布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城乡和行业土地利用。

五、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扎实推进基础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监控、调整机制,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确定**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

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010年、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991000公顷、9889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853000公顷以上。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发展用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以及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和能源建设用地。其中,中心城区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9028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6500公顷。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各行业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单位用地产值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城镇范围内闲置、空闲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09平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08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市新农村建设走向节约集约化。

四、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总体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76.47:10.33:13.20,优化到2020年的78.01:11.35:10.64。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48.94:2.61:40.44:0.23:7.78调整优化到2020年的47.82:2.74:42.47:

0.22:6.75;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的结构由2005年的74.69:25.32调整到2020年的70.38:29.62;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23.18:76.82调整到30.70:69.30。

表1 **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五、基本形成城乡和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2006-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2500公顷,2011-2020年增加4700公顷,规划期间共增加7200公顷。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城乡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25.18%增加到27.05%,2020年增加到32.64%。

六、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耕地整理取得明显成效,现有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2010年、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成补充耕地分别为6304公顷、18258公顷。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以落实省级规划下达**市土地利用的控制指标、确定了区域布局、重点工程用地等为重要目标,实现**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一、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2005年全市农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47%;2010年增加到********公顷,占77.12%;2020年增加到********公顷,占78.01%;与2005年相比,2010年、2020年农用地分别增加了17220公顷、4091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重增加了0.65%、1.54%。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006~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5998公顷以内。保质保量完成耕地补充任务,2006~2010年全市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6304公顷。2006~202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7369公顷,补充耕地18258公顷。至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991000公顷和98890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853000公顷以上。

适当增加园地。规划至2010年园地面积增至54560公顷,2020年增至56660公顷,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700公顷和38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99%分别增加到2010年的2.06%和2020年的2.14%。

逐步增加林地。规划至2010年林地面积增至840660公顷,2020年增至878360公顷,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0900公顷和58600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6T10:17:21.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叶礼斌 [导读]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大朗分局 523770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三轮土地规划回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对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引言 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耕地、建设用地等状况与规划修编时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土地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影响到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从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角度重新优化配置资源,仅仅按照自身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将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供需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是惟一不可移动而又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资本的流向总是向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注重比较利益的原则下,根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角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益。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该改变“一刀切”的土地利用政策,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建设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下,给予更多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重点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对于建设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重点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二、三轮土地规划回顾 1.应宏观管理要求而生 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耕地大量减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规划编制的初步探索,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土地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第一轮规划的意义是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地规划体系框架,为后来土地规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五级规划实现国土全覆盖 由于过于强调耕地保护,对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明显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太适应。第二轮规划的意义是实现了五级土地规划全覆盖,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辅之以配套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等实施制度,规划得到较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3.保护与保障的双重使命 规划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确立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方针,采取了“试点探索、上下结合、充分论证”的工作模式,针对前两轮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了规划指标设置,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划定了“三界四区”,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探索基本农田多划后占,提高了规划弹性;建立层层汇交的规划数据库,实现了全国“一张图”监管。 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 1.土地资源家底不清,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土地利用还未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的真正转变,实际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虽然我国实施了“占一补一”的土地政策,但近年来建设占用的耕地,近1/2是水田和菜地,补充耕地中水田和菜地不足1/5,造成实际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查明的耕地面积中有部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根据国家生态退耕工作总体部署逐步调整,这样一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还会有所减少。 2.规划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划只有具有科学性,才能具有权威性,才能有效实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专门的章节对规划编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使规划的编制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然而,主要由于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规划专业队伍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决策者规划意识不强,致使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科学性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3.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协调衔接不紧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具体操作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且数量不得突破,城市规划则强调根据预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保证城市的建设用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具体操作上,二者在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人口及用地统计口径和范围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别。由于指导思想、技术方法及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等预测上都有明显不同,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完成后的实施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争执不休。 四、完善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除了要对土地利用变更情况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调查,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国家尽快出台新的技术细则和验收方法。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比性。②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由各个单位组织学习,进行培训,针对本轮土地现状更新调查的针对性,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③测量手段的先进性。在目前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任务。 2.预测弹性区间 新一轮规划应引入弹性化的理念,对有些指标的预测不是一个数据而是一个区间。早在20世纪60年代波兰、法国等国家就开始探讨弹性规划的方法,并且编制出了许多不同特色的弹性规划方案。实践证明,弹性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类别划分及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目前我国采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获取是一项复杂庞大且 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术、专业人才、物力的配合进行全面调查。 2.1.1土地利用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对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类。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 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将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为全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了分类依据。为进一步摸清城镇土地的状况,原国家土地 管理局于1989年实施,又于1993年6月修改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镇土 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城镇土地的分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中“城镇”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一套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这套分类体 系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土地管理部门掌握各类土地的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标准自成体系和交叉重叠的 现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要求,根据《土地管理法》 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试行《土地分类》 的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采用新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办法,原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同时废止。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采用三 级分类方法: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15个,三级类设71个fail。为适应新的形式与全省乃至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仙桃市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见表1(三级地类略)。 2.2.1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结构 2002年仙桃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51983.27 公顷,其中农用地18762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47%,建设用地29119.3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5%,未利用地35238.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98%。 2.2.2农用地结构 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农用地面积的71.77%,园地、林地面积都比较小, 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33%和2.36%,其他农用地占24.54%,牧草地面积仅有11.59公顷。 1)耕地 耕地面积13464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4%,分布在各乡镇。耕地 中灌溉水田面积最大为70995.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73%;其次是早田, 面积为56690.6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10%;菜地面积为6834.10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5.08%;望天田和水浇地面积极少,分别为28.91公顷和100.08 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02%和0.07% o 2)园地 园地面积为248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主要分布在陈场、三 伏潭、沙湖和西流河等镇。其中果园2274.9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1.46%; 其它果园面积为201.49公顷,占园地面积的8.10%;桑园面积仅为10.97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0.44% o 3)林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8年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协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236条) 1.基本名词(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53条) (10)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