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_污秽与象征_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女性_污秽与象征_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女性_污秽与象征_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女性_污秽与象征_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中西宗教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论中西宗教思想 对 现代生活的影响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thought impact on modern life 学号:1422110215 姓名:万学远 专业班级:国际学院能源与动力二班

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举例等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宗教信仰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现代生活;影响 Summary:Through the imp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m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form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on the people and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god and other different attitud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belief, such as impact on modern life,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for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religious spiri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odern life; impacts. 1:前言: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因为其历史悠久,且在文化生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对现代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其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1.2研究方法:从“宗教性”强弱到“神性”强弱分析各个思想对人行为的影响,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宗教的定义:.“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 见,“宗”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在于人的祖先崇拜,在于一个家族的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教”字则是教化的意思。 从已有的宗教定义来看,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宗教下定义 第一,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无限存在物的认识和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因此,他给宗教所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就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 第二,有一批宗教学家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所谓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情感、行为和经验”。 英国著名宗教学者约翰·麦奎利认为,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和感通。 第三,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在杜克海姆来看,宗教乃是“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划分出来的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 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定义为“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第四,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美国宗教哲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面形式。 2、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又称宗教民族学或宗教人种学,是与人类学和民族学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利用田野考古学方法和宗教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原始宗教”或“无文字民族的宗教”。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狭义的宗教社会学,即以无文字体系之土著民族的宗教为其研究对象,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探讨、调查宗教问题的特殊领域的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最初是从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发展出来的。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 3、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是指超越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限制,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和共同信仰的宗教。它包括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 4、宗教史学 广义的宗教史学即宗教学。狭义的宗教史学是其他宗教学分支的基础,它以各种具体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勾勒其历史发展线索。因此,它与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它是宗教研究中的历史描述、语言考察和考古实践。 5、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这些原始宗教形式归纳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另一类是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因此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没有超出自然物的范围。 6、民族宗教 1. 民族宗教存在的社会实际上是民族集团所组成的早期国家,当时的民族宗教实际上是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从目前的传播学研究来看,对实际应用的层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传播的本质、传播的哲学思考则比较少。在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仅从操作层面去审视传播已显然不能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传播活动的本质、传播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影响上,来审视一切传播现象。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人类传播的意义,为当前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视野和理论范式。 一、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渊源 尽管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不管是在学科领域、理论背景、发展历史、实践功能等方面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理论渊源的。① 在文化人类学的各种理论中,最容易与传播学产生关联的是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传播论学派(diffusionistschool)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德国,后又影响到美国和英国。这里“传播”的英文词为diffusion,是一个取之于物理学的概念,是“扩散”、“漫流”的意思,与现在传播学中的英文词communication有所区别。但它们所关注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即在研究对象上基本是一致的。这无疑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架起沟通的桥梁创造了很好的理论前提。 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德国、奥地利为主的历史传播学派,另一个是英国的极端传播学派。就学术渊源而言,德、奥传播论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家F?拉策尔(1844-1904),他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论述了人种、文化的变迁,“其著作中已经提示了一种传播模式的思想,是为后来传播主义人类学思想的端倪。”[1](P114)这一学派的中坚人物是格雷布内尔和施密特,他们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都是在世界某一个地方一次产生的,然后开始向外传播,与其他文化结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圈。这种文化传播、借用和被借的过程,便构成了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英国的传播学派的理论支点在于:埃及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惟一摇篮。其代表人物是极端的传播论者里费斯,他认为世界文明都是由埃及传播而来,即所谓的“泛埃及论”。尽管这个学派的观点十分武断和偏激,但还是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美国,以博厄斯为首的一批人类学家对这种观点进行发挥和改造,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其实质是多中心传播论,主要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异之处与互渗影响。对于文化人类学中的 ?文化与传播研究?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梅琼林连水兴 [摘要]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 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 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传播学主体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148-05 作者简介梅琼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水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①就目前所见的文献而言,国内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并不多。刘强《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一文(载《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对本文写作启发颇多, 特此致谢。 2007年第7期148

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的建构过程:基于人类学的视野

2014年第3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4 总第117期 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Gen.No.117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的建构过程: 基于人类学的视野 林连华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艺术经典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的产物。经典并非经久不变,时人会根据自身需要重构经典。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化政府、文化工作者通过编纂志书等方式,将以前寡闻少知的何朝宗先后塑造为优秀匠人、陶瓷艺术家、文人艺术家,以此寻求地方工艺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地方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界等各方“共谋”下,何朝宗及何派艺术被确立为德化陶瓷艺术的经典。 关键词:德化;瓷塑;何朝宗;经典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3-0113-06 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工艺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一个地方工艺传统的形成,往往有赖于经典的开创,经典作为工艺传统的重要构成及形塑者,对地方民众特别是匠人的行为、信仰、审美有着规范性的典范作用。地方社区和匠人群体也常常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协商,加入到对传统的建造与延续中去。 本文以福建德化陶瓷雕塑工艺为切入点,呈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域文化认同的觉醒、多元艺术交流的增多,在当地匠人、文化工作者、政府以及外来学者等多方的“共谋”下,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经历了从不明晰到明朗,从工艺经典到艺术经典的建构和阐释过程。 一、无名的艺术家及其身后的工艺传统 德化,地处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是历史上以白瓷闻名的陶瓷古城。这里的瓷工自后唐开始烧制青瓷以来,从未中止过这项事业。德化,何朝宗的故乡———这对今天的德化人而言,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明代瓷塑匠人何朝宗的作品取材于德化特有的优质高岭土,将材质、工艺、造型和构思巧妙结合,塑造了经典的瓷塑人物形象,其中闻名于世的包括渡海观音、渡海达摩等佛教人物塑像,为德化瓷塑工艺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耀。 翻开历史书籍,何朝宗与德化的关系,并没有其与工艺的传承关系那般明朗。在文字记载方面,何朝宗与故乡德化的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用了近400年 收稿日期:2014-03-25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耳濡目染产生出)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 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 社会人类学(英) 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 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对人类的认识) 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 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 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刘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张猛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东方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魏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张亚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类学交叉学科: 《宗教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越南祖先崇拜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反思

思想战线 2010年第4期第36卷 4,2010V ol 36 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 越南祖先崇拜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反思 !越南?阮文政著,王晨娜,张家奇译* 摘 要:民族认同的问题在越南由来已久。一旦国家的主权受到外部力量威胁时,民族认同问题就会迅速升级并成为讨论的焦点。在革新的观念冲击下,曾被视为落后和迷信的地方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由于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在越南民族主义思想中就有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把祖先崇拜实践视为民族认同的象征,反映了越南人类学者和国家政要对祖先崇拜实践所赋予的全新意义。有理由相信,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可以被视为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用以保存和维持其国家文化的武器。在越南人类学界看来,祖先崇拜的实践显然是受到这种新民族主义精神的启迪。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主义;祖先崇拜;越南 一、文化认同与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 越南正按照自己的道路向未来的全球化经济迈进。面对区域化与全球化,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热烈的讨论,那就是:什么是越南人的文化认同?它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与意义? 民族认同的问题在越南由来已久,一旦国家的主权受到外部力量威胁时,它就会迅速升级并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外国学者通常把越南人的文化认同看做是中国模式的复制品。#由于历史因素,越南的政治体系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越南完全被西方殖民者统治的时期,越南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还是希望回归到中国的价值观和价值模式中,并试图通过发扬儒家思想来寻找政治和社会支持,同时希望通过儒家思想来强化他们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用儒家思想来定义越南的原因。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越关系紧张的时候,反对把越南人的文化认同视为中国模式的复制品的言论开始出现。受到民族主义的鼓舞,越南国内的学者开始寻找有特色的越南本土文化,以便与中国文化相区别。除去上层建筑的特征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模式影响,如政府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开始发展起来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这个研究途径主要关注大众文化,把民间生活视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正是基于这种民族精神,在越南青铜文化和古代青铜鼓的起源问题上,越南学者和他们的中国同行发生了激烈的论争。这一争论持续了好几十年,只在两国间的边境局势稳定下来时才逐渐缓和。& 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问题,在越南向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深层整合过程中,又一次成为热点。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儒家思想的争论中,村落文化或青铜鼓已经不再是被关注的重点了。学者们意识到,需要寻找越南文化认同的新象征,这个象征可以帮助巩固越南民族精神并在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祖先崇拜实践被视为?国教%,同时还被视为新越南文化认同的符号。从宗族本位和家庭本位的信仰实践来看,祖先崇拜的观念被视为举国民众所持有的一种普遍信仰。进一步地,越南英雄传说中的人物?雄王%(H ung K ings)被尊为?民族祖先%而受到膜拜,对他的纪念日被越南政府认定为重要的国家节日。可见,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在国际整合的过程中被扶持起来的一种 * #作者简介:阮文政(Nguyen Van Ch i nh),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越南河内, 10000);王晨娜,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张家奇,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博士(上海,200092)。 A lexand erW oodsi d e,Viet nam and t he Ch i n ese M odel:A Co mparative S tudy of N guye n and C h(i ng C i v il G overnm e n t in t he F irstH a l f of t h e N inetee n t h Century,Boston:H arvard Un i versity Pres s,1988.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两个重要的基本点: 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 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 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 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 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8.文化相对观: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的核心。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 己的特征和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 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12.情境论:民族认同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为了群体利益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13.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 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4.种族:传统的观点认为,种族又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5.种族主义: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的体质特征与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之间存在必然 的因果关系,机种族差异决定了人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思想。表现: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种族歧视。 16.集约农业(精耕):同一土地面积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的产量,从而增加产量。 17.核心家庭:由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形式,家庭中以夫妻关系为组织核心。 18.复合家庭:以一个共同的配偶,父亲或者是母亲为主线把数个核心家庭连接起来的家庭集合体。 19.扩大是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的核心家庭的集合组成。 20.亲属关系:是指人们通过婚姻和家庭而结成的相互关系。 21.继嗣:从文化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人为社会承认的,与其祖先之间的联系。 22.继嗣规则:强调亲属之间的一部分联系而忽视另一部分联系,使每一个人只和一部分划分清楚的亲属 发生关系,这种规则即为继嗣规则。 23.单系继嗣:人们形成世系群,这是一个成员彼此有亲属关系的集团,大家根据明确的谱系追溯到一个 共同的祖先。 24.氏族:相信共有同一祖先,但缺乏明确谱系,无法理清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 25.胞族:几个氏族因某种联系可组成更大的亲属集团,但每个集团仍承认原始共同祖先。 26.半族:一个社会裂变成两个对称组织,称为半族。

《文化人类》

《文化人类学》 一、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陈靓 七、课程简介: 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本门课程将介绍文化人类学所涉及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人类的生计方式、语言与文化、婚姻与家庭、亲属称谓与继嗣、政治组织、族群、以及人类的宗教等内容。运用整合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以一种谦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姿态静察人类,以期洞悉文化与社会,由此构建关于人类及其行为的总括性知识,达到不带偏见地认识人类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获得对人的实实在在的理解与关怀的目的。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 一、人类学 二、体质人类学 1.定义 2.研究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 一、考古人类学 二、民族学 三、语言人类学 四、狭义的文化人类学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萌芽时期 二、西方发展时期

三、传入中国时期 思考题: 1、何谓文化人类学?其研究领域是什么? 2、简述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4课时)第一节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泰勒的三阶段进化论 二、摩尔根的技术进化论 第二节历史特殊论学派 一、文化区域论 二、心理人格学派 第三节传播论学派 一、英国学派 二、德奥学派 三、美国学派 第一、二、三节2学时,教师讲授 第四节新进化论学派 一、怀特的文化马克斯主义 二、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第五节功能主义学派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 二、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第六节法国结构主义学派 一、结构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 二、主要观点 三、对结构主义学派的评价 第七节新民族志学派 一、新民族志学派产生的背景 二、新民族志学派主要观点 三、对新民族志学派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