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备注:以下内容均需熟悉掌握,文字加深加粗的多为曾出现真题考点的地方。)

◆中医学概述

(1)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2)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3)方法: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方法。

(4)主要内容: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5)原则:辨证论治。

(6)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7)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

(8)目的: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养生学概述

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中医养生的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治未病”概述

(1)“治未病”源于《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2)“治未病”的内容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作用“治未病”内容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

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己病防变”二级预防“瘥后防复”三级预防

◆中医的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相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后面逐渐演变为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为属性的概括。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之中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五行学说:五行最初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后逐渐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现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3)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4)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5)气血津液: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发病与病因: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是人体本身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即“病因”,大致可分四类,即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及其他。

(7)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正气为本。(补充知识)

◆阴阳的概念

(1)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2)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白天中又可再分阴阳,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白天的下午为阳中之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

(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如寒可以除热,热可以驱寒。

(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互相依存,互为根本,也相互资生和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就没有所谓的下。例如气能生血,血能养气。(3)阴阳消长: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如从夏至秋至冬,气候从热转凉变寒,就是“阴长阳消”。

(4)阴阳转化:事物内部阴和阳的比例发生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就会发生转化。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即所谓的“物极必反”。

◆五行的特性

(1)木:“曲直”(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特性)

(2)火:“炎上”(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特性)

(3)土:“稼穑”(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特性)

(4)金:“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特性)

(5)水:“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特性)

◆五行的转变及交互作用示意图

(1)相生:

①木生火(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②火生土(火灼热,能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③土生金(金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④金生水(销锻金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⑤水生木(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2)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3)制化。

(4)相乘相侮。

(5)母子相及。如子病及母。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简表

(很重要,务必记忆!)

◆藏象学说

(1)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

形象功能五脏

肝、心、脾、肺、肾实体性器官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管腔性器官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形多中空,形象似六腑功能似五脏

(3)中医中的肝、心、脾、肺、肾,每一个脏腑名称,意义类似于现在医学中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如“脾”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脾,及胰腺、胃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

(4)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脾。

◆经络学说

(1)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

(2)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3)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4)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联系作用(联系脏腑,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作用、濡养作用和调节作用。

◆经脉

分类

定义包括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

气血盛衰的作用。

督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气血津液中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

(1)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于肾。(因此,肾为先天之本)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3)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病因

定义具体病因

外感病因来自自然界,引发外感

疾病的致病因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如病

毒、病原微生物等。

内伤病因指内伤致病因素,包括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等。

(1)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2)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3)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过度安逸

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发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产物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

◆辨证论治

要点内容

辨证(前提和依据)(1)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证。

①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②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③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④切诊: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古代中医中主要指切脉。

(2)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论治(手段和方法)以辩证前提和基础,在获得对疾病的本质认识之后,确立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治则及治法,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

◆望诊

(1)望面色。①白主虚、寒;②赤主热;③黄主脾虚、湿困;④青主淤、寒、痛;⑤黑主肾虚、寒、水、淤。

(2)望舌。①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②舌苔,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病理舌象:①舌质淡白主寒、虚;②舌质红绛主热;③舌质青紫主寒凝血瘀;④白苔主寒证、表证;⑤黄苔主热证、里证。

◆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

◆体质调护

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群中的个体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分成若干类型。体质辨识以中医体质分类为基础,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除平和质之外,其余均为偏颇体质。

◆饮食养生

简称“食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营养机体、维持健康、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活动。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几个方面内容。

性温、热、寒、凉食物的四气属性,是古人根据食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归纳总结出来的。

味酸、苦、甘、辛、咸(还

有涩味和淡味)

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

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归经归经是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于某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饮食养生的要点:

(1)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

(2)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

(3)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四要因时因人而宜。

◆传统养生运动的特点:

(1)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养生运动。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

(3)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经络保健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穴位贴敷,是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基本点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调整经络、刺激腧穴为基本手段,以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从而起到和阴阳,养脏腑的作用。

(1)保健灸: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灸法多用艾灸。

(2)推拿:古称“按蹻”,是我国传统的摄生保健方法之一。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推拿人体一

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目的的养生方法。代表方法有:熨目、摩耳、摩腹、摩涌泉。

(3)穴位贴敷: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目前“治未病”领域最常用的为“三伏贴”,又叫“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和“春夏养阳”的理念,预防和减轻疾病的传统中医外治疗法。

◆药物养生

(1)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即药物养生。这类药物叫延年益寿药物,类型包括:补气类、养血类、滋阴类、补阳类。

(2)药物养生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辨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起居调养需注意:和谐自然、起居高常、劳逸适度。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春秋养阳,秋冬养阴。(补充知识)

◆各种娱乐养生活动,包括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可怡神养性,防病健身。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神之法,包括清静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开朗乐观,调摄情绪。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养生 2、中医养生学 3、“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5、养生原则 1、养生(保养身体)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道家养生 儒家养生 医家养生 释家(佛家)养生 武术家养生 5、养生原则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谐适度的宗旨 综合、辨证的调摄

适应范围广泛 独特的理论体系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 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选文档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

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

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从养生中学到许多,正是因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向周围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养生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

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

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 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 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中医养生学感悟

中医养生学感悟 12级药学一班李智真的很幸运可以选修此课程,因为一直都对养生健康生活有所憧憬,所以就很希望可以有机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养生,亦称摄生,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而中医营养学这门课,更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而启发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一门实用科学。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论述详细,历代名医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我国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在当下的社会,随着各种疾病的日益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也都在寻求治病养生之道,所以中医养生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渐渐摆脱了贫穷,疾病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癌症、中风、糖尿病、痛风、老年性痴呆、骨质疏松等等。 其实人们一直追求的健康,我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身体方面;二、精神方面;三、社会生活方面。只有达到这三方面的综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在身体方面,一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达到。饮食养生,即按照中医理论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法。食物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饮食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从而使得人体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进行相适应的养生方法。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理身体机能平衡,适应气候保持身体健康。通过良好的饮食调节,人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在的变化,从而很好地做到预防疾病的好处。总体上饮食的作用主要就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比如说,豆制品必须每天都吃,核桃、瓜子之类的坚果不宜吃很多(一天1~2个),人在35岁以后要注意饮食,尽量遵循“宁吃两条腿的不吃四条腿的,宁吃海里的不吃河里的”原则和离生物属性越远越好的进食原则·····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养生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促使我们在这方面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强,

中医学理论基础第一周作业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选题: 1.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 D )。 A.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 C.难经 D.伤寒论 2.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是( B ) A.恽铁樵 B.张锡纯 C.朱沛文 D.唐宗海 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 )。 A.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 B.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C.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D.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C )。 A.气学理论 B.阴阳学说 C.整体观念 D.辨证论治 5.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C )。 A.内与外 B.明与暗 C.水与火 D.上与下 6.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心为( C )。 A.阳中之阴 B.阴中之至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阳 7.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C )。 A.炎上 B.稼穑 C.曲直 D.从革 8.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C )。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气之湿 9.证概念确切表述是( D )。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10.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C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 虚热证 D.虚寒证 11.五脏之气旺于长夏的是( B )。 A肝 B.脾 C.心 D.肺 12.中医学的珍疗特点是( A )。 A.辩证论治 B.异病同治 C.同病异治 D.审因论治 13.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C )。 A.内与外 B.明与暗 C.水与火 D.上与下 1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D )。 A上午 B.下午 C.后半夜 D.前半夜 15.肝旺影响脾健运( C )。 A抑木扶土 B.土壅木郁 C.木旺乘土 D.木不疏土 二、多选题: 1.明清时期对命门学说的形成贡献较大的医家有(BD )。 A.王清任 B.张介宾 C.吴又可 D.赵献可 2. 明清时期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有(ABD )。 A. 吴又可 B.叶天士 C.傅青主 D.王孟英 3.中医学的基础特点是(BC )。 A.唯物观 B.整体观念 C.辨证论治 D.三焦辩证 4.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ACD )。 A.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B.自然界事物的协调性 C.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D.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