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吕丽萍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忽视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其实能否上好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但目前大多数第一课时听下来存在形式单一呆板,目标确立含糊不清,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有效等问题。具体来讲,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误区。

【误区一】目标不明确

问题一:空洞

很多老师第一课时上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也不清楚。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有时一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会一直漫无边际地深究下去,到后来效果没有,课时目标也完成不了。有时课堂上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教学为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为朗读课文而朗读课文,教和学严重脱离。

问题二:越位

我们时常也会听到这样的课:说是第一课时,但又涉及到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领会文本意韵等。说是第二课时,又觉得是一锅“夹生饭”,感觉不过瘾。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学生认识规律不甚了了,忽视阅读教学最基础的是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感知内容。试想,学生

连文通字顺都没有达到,如何能深入感悟呢?

对策:务本求实把握有度

1、朗读指导有度

一老师让学生感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蒲公英》第二小节,具体指导如下。

师:我们来听听太阳公公是怎么来嘱咐蒲公英种子的呢?

一学生读,但把湖泊(pō)读成了湖泊(bó),黑黝黝没有进行朗读变音。

老师强调哪里读错之后,就紧接着问学生

师:谁还想来当当这个太阳公公,可要注意太阳公公说话的语气哦!(另一学生学着太阳公公的语气去读,但句子读得不够通顺。

师:你们觉得太阳公公像不像,谁比他读得还要像呢?(再指读)……

第一课时对于读书上的目标是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基于此我们就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连字音障碍都没扫除,句子都读不连贯,让学生再去有感情地读课文,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显然也是无效的。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我一直坚持这一原则,把读好课文放在第一位。为了达到目的,我有时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有时让他们把长句断开读,有时我领读、范读,总之,读好文章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突破难点。绝不能急于求成,但最终都要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2、字词教学有度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8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的一段词语教学:

教师:“谁能将“蓄”、“蓬乱”、“裹”、“趿拉”几个词语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归纳?”

学生:“衣衫不整”。

教师:“说的好,你再读一读“冷不丁”,发现这两个“不“读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个轻声,一个是去声。(教师指导学生读两遍。)

教师:爱因斯坦衣着马虎,生活随意,书上用的是“衣衫不整”来形容,你还可以用书上什么词语来归纳?

学生:“一塌糊涂。”

教师:现在你从“衣衫不整”“一塌糊涂”两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体会到爱因斯坦的生活马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工作和研究上,是一个忘我工作的人……

这个片段教学,当学生说出“一塌糊涂”后就可以了。但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你从“衣衫不整”“一塌糊涂”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这就是深究文章的内涵了,这样的教学有点牵强附会,教师显然是拔高了要求,将本来是后续教学的任务提前了,这时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完全到位,显然像一锅夹生饭。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适当把握好度,不能随意深究,要保持教学的

程序性和连续性。

【误区二】感知不到位

感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读上。有时读书要求不明,一味地请你读,请他读,老师没有要求,没有评价,学生也云里雾里。有时读书不充分,有的课上学生读书时间都不超过5分钟。更有甚者,一堂课教师只安排学生读生字词,课文一遍不读,随后就是师生一问一答的对话。

对策:时间到位明确要求

1、读书时间要充分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朗读指导

师:老师给你们五分钟自由读书时间,请你们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老师没喊“停”不要停下来。坚持就是胜利,看谁能坚持读五分钟。

(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

师:(巡视时欣喜地)读书贵在坚持,为自个儿读,这叫真读书!

师(不到三分钟,书声渐弱):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吗?

生:看过。

师:她们说话好听不好听呀?

生:好听!

师:为什么她们说话特别好听呢?

生:因为她们把每个字都读得很准确,每个音都读得很饱满。

生:因为她们认真练习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都是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啦,继续认真练读吧!把每个字的音读饱满,把每句话都读得准准的,把句子读通顺了。可以互相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当你最忠实的听众。

(书声又起,学生再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体验中)

这一片段,教师给足时间,激励学生充分朗读,培养读书的毅力。多数学生读书存在一个功利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追求“读好”,只要“读完”即可,没有阅读期待与梦想。该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鼓励学生真读书,进行一场读书持久战,培养读书的耐性,发展语感,加深体验,这叫“真训练”。

2、读书目标要明确

例:《卧薪尝胆》(国标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2课)

第一次读: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第二次读:分节检查读书情况,重点纠正字词的读音和一些难读句子的朗读。

第三次读: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和了解每小节的意思。

第四次读: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教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要有实际的效果。往往有的课,你读,他读,看似学生们参与面很广,但课堂平面化,读书没有层次性。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每安排一个环节,都要明确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做,这样学生感知课文才扎实,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都这样去教,可以因对象、年段、教材、学情的不同而灵活设计,但宗旨是目标要明确。

【误区三】阶梯不分明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随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认知能力有限,故字词教学为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中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所提升,视野不断拓宽,故花在字词教学上的时间则相对减少,重点是段的训练。高年级应重点放在篇章教学上,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最后整合全文,归纳拓展,提升认识。

对策:明确重点有所侧重

结合各年段概括主要内容来谈一谈:

低年级: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为例:可以就黑班上给出的几个词“翅膀、奖杯、得意洋洋、退化、坚硬”连起来说几句话,即便概括不全,也不要做硬性要求。

中年级: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为例:通过交流和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每小节大概写了什么,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高年级: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直接让学生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字数控制在50字之内,而且能把握文章要点。

低年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是学习重点,所以要求低一些。中年

级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所以方法的指导很重要。高年级学生要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所以要训练学生独立概括的能力。当然除了概括文章内容有所侧重,学习字词、读书指导等也要根据年段不同有所侧重,如低年级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很重要,中年级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误区四】操作僵硬化

有些老师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是指导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此外,更无新鲜的话题。而这八股式的教法,直接造成了教学的僵化,不利于创新,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认识上片面性,认为第一课时仅仅是为了第二课时作准备,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追求,因而,很少自发地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1、活化词语教学

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中,“屈辱”一词。

读完第三小节后,老师问学生

师:这小节中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呢?(一学生提出“屈辱”)师: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越王在吴国穿的是什么呢?住的是什么呢?又做着哪些事呢?(一学生再读)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什么是石头房,什么是粗布衣,什么是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师:你看堂堂的一国之君,在吴国穿的是……,住的是……,你仔细听一听,定睛看一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1:听到了辱骂声,鞭打声。

生2:越王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

生3:身上被打得便体鳞伤。

……

师:这就是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板书:屈辱)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教学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如果教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理解词语,建立词语和句子、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那词语的解释就会富有意蕴,富有感情色彩。教学中让字词教学与阅读同步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加立体,更加灵动,更加深刻。

2、变化检读方式

一教师在检读苏教版第六册《槐乡五月》课文时的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一小节你读得最棒呢?能不能向大家展示一下?

同学们来了劲儿,很有信心地把小手举了起来。

有些老师习惯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检读,因为一层不变,所以学生乏味了。偶尔还会听到同学们小声的埋怨声“怎么又是开火车读呀!”首先学生情绪上就开始抵触了,再让他们提起读书兴趣谈何容易。而且一个接一个按顺序读下去,大部分同学认为轮不到自己,思想上就

开始放松,别人在读时,做小动作的有,思想开小差的也有。这位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供学生们展示的舞台,也让学生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到差距,不断向读书棒的学生们靠拢。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第一课时同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常态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的“三读”

常态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的“三读”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应强化初读,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不读熟不开讲”确实有其合理之处,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下面以人教版四上《白鹅》的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常态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读文的三部曲:一次读文 【场景扫描一】 1.师:正式上课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漫画,有兴趣吗?(屏幕出示丰子恺的四幅漫画)来了位小女孩子,像是在给凳子穿鞋,旁边还写着,凳子四只鞋,阿宝两只鞋。谁看懂了?能随便说说吗?(学生自由谈)又来了位小男孩,旁边写着花生米不满足,再看看小男孩好像不高兴,你知道原因吗?(学生自由谈)再欣赏一幅,还是那位小男孩,看懂了吗?(学生自由谈)再看一幅吧,是个小妹妹,个子太矮了,很努力才够得着桌子,所以写字的时候――(让学生接下去说) 这些漫画真有趣,能欣赏到这么幽默有趣的漫画,我们得感谢一个人(出示丰子恺的头像),他就是丰子恺。(板书:丰子恺)他是个画家,尤其擅长漫画。他还精通音律,更是

一位出色的作家。今天,我们准备一起读读他写的文章《白鹅》。(板书,并指名读)这是一篇19世纪的文章,带有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难度,有信心读好它吗? 2.师:请大家打开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读读这篇有趣的文章,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开始吧! (学生自主读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都读完了,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第一次读后感悟) 师:真能读书,第一次接触课文就有那么多收获。这篇文章生字、陌生的词语特别多,挑你认为难读的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谁能一气读下来?(生读) 伸长头颈狂吠一丝不苟京剧严肃郑重饮水 倘若脾气供养不周邻居一日三餐蹲着奢侈 譬如窥伺堂倌颇像侍候 师:我们再来看这些四字词语,词语不多,一下子读下来,可不容易,谁能读?(生读)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师:虽然说的都是鹅的叫声,但毕竟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来看下列几个句子,谁帮老师来读一读?(生分别读第①②③④⑤句)五个句子对应五个词语,你能找到吗? ①鹅伸着脖子,放开喉咙大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偏离: 困惑一:观念落后,方式死板 对策:扩散思维,真正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教师在教学时,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注重统一、过于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步步学习都是老师规定好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不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 困惑二: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克服片面,追求多样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效仿和专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追求名人效应,如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教学法影响面广,效果好,就不管是新授课、练习课,也不管知识难易,都放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偶尔启发一下,以为这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不想学习,学习成绩明显比不上同年级班级。这就是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教学方法,做法上的片面性导致的不良后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要始终使学生兴趣浓厚地自主学习,真正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困惑三:教材处理,舍本逐末 对策:依据实际,灵活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

你认为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解决,势必歪曲课程改革精神,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以下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 一、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二、重视主体失主导。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基于此,教师只有还原“阅读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阅读主体即学生,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也如吕叔湘先生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致力阅读过程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是阅读教改的必由之路。教师也要珍视、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统编阅读策略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统编阅读策略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阅读策略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这是摘自《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的这一本书当中的一个概念,他说——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者培养某一项具体的技能,经过慎重思考后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摘自《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阅读策略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但是呢,从这句话当中,其实我们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呢,我们可以从这样一段话当中,这是我们的统编教材的主编陈先云老师说的一段。当中可以进一步去理解,他说: 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但是它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的调节,以达成阅读目的的这个手段。 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这句话说清楚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之间的关系。然后说,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但是它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的调节,以达成阅读目的的这个手段。 那么在这一段话当中,我们可以提炼这样三方面的信息。第一个方面那就是,选择方法。既然前面已经说到阅读方法是阅读策略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时候,主要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展开阅读。 第二个信息,那就是灵活的调节。灵活调节什麼呢?灵活调节的是之前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学生选择了方法进行阅读的时候,他规定能够帮助他有效的达成这样一个阅读目的,或者说去完成这样一个阅读的任务。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需要调整原有的方法。那么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修正阅读理解的方向。这是第二个信息。 第三个信息呢就是,有目的的阅读。选择方法也好,调节方法也好,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阅读目的。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也就是学习阅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吕丽萍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忽视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其实能否上好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但目前大多数第一课时听下来存在形式单一呆板,目标确立含糊不清,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有效等问题。具体来讲,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误区。 【误区一】目标不明确 问题一:空洞 很多老师第一课时上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也不清楚。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有时一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会一直漫无边际地深究下去,到后来效果没有,课时目标也完成不了。有时课堂上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教学为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为朗读课文而朗读课文,教和学严重脱离。 问题二:越位 我们时常也会听到这样的课:说是第一课时,但又涉及到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领会文本意韵等。说是第二课时,又觉得是一锅“夹生饭”,感觉不过瘾。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学生认识规律不甚了了,忽视阅读教学最基础的是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感知内容。试想,学生

连文通字顺都没有达到,如何能深入感悟呢? 对策:务本求实把握有度 1、朗读指导有度 一老师让学生感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蒲公英》第二小节,具体指导如下。 师:我们来听听太阳公公是怎么来嘱咐蒲公英种子的呢? 一学生读,但把湖泊(pō)读成了湖泊(bó),黑黝黝没有进行朗读变音。 老师强调哪里读错之后,就紧接着问学生 师:谁还想来当当这个太阳公公,可要注意太阳公公说话的语气哦!(另一学生学着太阳公公的语气去读,但句子读得不够通顺。 师:你们觉得太阳公公像不像,谁比他读得还要像呢?(再指读)…… 第一课时对于读书上的目标是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基于此我们就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连字音障碍都没扫除,句子都读不连贯,让学生再去有感情地读课文,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显然也是无效的。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我一直坚持这一原则,把读好课文放在第一位。为了达到目的,我有时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有时让他们把长句断开读,有时我领读、范读,总之,读好文章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突破难点。绝不能急于求成,但最终都要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这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在认真地落实。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小学第一学段(1 ~ 2 年级) 阅读要求中提到一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记得在上《可爱的西沙群岛》的第一课时,我通过翻阅教材,决定把阅读课文与积累词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更为方便教学,我把文本的内容逐段做成幻灯片,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每段文字中我都把我自认为很好的词语标记成红色(但词语量相当大,但我无法取舍)。当美丽的画面和文字同时出现时,孩子们是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一遍一遍指导学生朗读,他们通过齐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完之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好词语好句子,词语进行理解运用并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而好句子可以课后背诵(我还给学生推荐了我准备了但是他们没有找出来的,因为词语容量大,摘抄花了不少时间,因此拖了堂才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小状况,在学习“懒洋洋”这个词语时,有一个学生造句时把它和动画片中的“懒羊羊”混为一谈,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赶紧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辨别,在辨别字形的基础上,我又跟他们分析字义。突发情况圆满解决,但我也在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方式的指导太过单一,阅读重点不够突出,在这段时间学习了《阅读学与小学阅读教学》后,我知道了课前一定要研教材,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现在想想,给学生推荐的词语这一环节我就得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教材编排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安排适合的词语。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当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措施 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

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3、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4、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很少有人说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了,除了谈到写作时,会有人露出一句“读写一家”或“读是写的基础”。 这里有客观原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要分四个部分:科技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散文阅读(新课改卷又将其设置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其中有客观性选择题,也有主观性表述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掩盖了他们作为阅读题的共性。当然忽略它们的更主要原因在主观方面。阅读题考查既要考查师生的阅读经验,也要考查师生的阅读技巧,加上阅读时见仁见智的歧见。所以,阅读题的解答,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见效。因此,长期以来许多人讳言于此,即使有,堂而皇之又空洞无物的一句“多读”便大而化之地塞住众人之口。基于上述原因,了解阅读的过程,探讨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对阅读能够心中有数,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而发展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便不应当一味的沿袭小学初中一贯的串讲课文的语文教学法。的确,文选式的教材编写惯例让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

也促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从入选的几篇文章中追寻微言大义。一学期下来,匆匆忙忙的学习,紧紧张张的练习,还没有读几篇文章,时间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情感体验,老师的指导尽量简要,甚至只要点拨即可,这或许是高中语文应当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给学生讲了那么多,分析了那么多,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个目的,这个认识,只有从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没有学生大量的感性认识、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便是一句空话。毕竟,澡盆里练不出游泳健将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便应认识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绝不是一个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如上所述,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年(以前是两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这种少慢差费的文选式教学中的“精心研读”中度过的,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由老师的精讲细讲要转变为学生的理解分析,直至写出正确答案,除了几个有天赋的几个有运气的,大多数的人只能牺牲了。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从高中入学开始,语文学习就应当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并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规课堂模式流程图(第一课时)1

阅读教学常规课堂模式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揭示课题→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高年级的课文有时还需 法导入引出课题、板题、→要简单对作者进行简介, 读题、释题。说一下文章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具体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 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把长句读顺,把难读的段读好。 做法:1.会认的字关注音的教学: 生字新词的教学→ 2.会认会写的字,从音、形、义、 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同时,先 课内后课外进行积累;3、新词的 教学,重在读记、积累,若要理 解的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去理解; 4.抽出一些字词当堂听写。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读完后老师要检查;2.指名读,检 生字新词回归课文读→查学生读的效果,对读得好的表扬; 3.对读得不达要求的,教师要指导 ,读通顺,读流利,不放过任何一 个后进生。 做法: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什么,即课文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 2.师生共同概括主要内容,并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做法: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课文 选取什么材料、什么结构,先写什么, 再次默读课文,→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进行布局谋篇 理清脉络。的,清晰地把文章的脉络梳理出来, 最后,教师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文章的 脉络(写作思路)加深认识。

做法:可以音读,可以自读,也可以 朗读课文,在课文→同桌互读,或组与组之间展开赛读, 中走一个来回。尽量形式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加深 理解后的记忆。 1.抄写生字新词。 布置作业→ 2.背一背课文或喜欢的语段或者抄一抄。 3.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讲出来。 4.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些巩固性练习。 第二课时 巩固上节课文→做法:听写生字新词;或者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的学习内容络,加深布局谋篇的认识,导出新授课的内容。 散文:执其神,感其形,选出课 按照不同文体特点悟其言。最具单元新授课内容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并小说:环境描写、情节导读需要 结合单元导读要求推进,人物刻画。→训练的知 训练的知识点编者说明文:用词的体会,说识点的典 意图展开教学。明方法表达运用,训练概行段展开 括能力。教学。 典型段教学:1.要让学生弄清楚“写什么”; → 2.“写什么”是通过“怎么写”来体现的, 而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3.归纳段 规律,明确构段方法,方法迁移让学生展开 “怎样写”的训练;4.总结段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忽视阅读尤其忽视课外阅读。这样,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功底薄,考试时最头疼阅读分析题,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是个重要问题。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看一些知识性强又喜闻乐见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一、教给孩子合适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章融为一体。做到读有作用,用有所长。 1、浏览,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细读。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3、回味。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 1、多读。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不太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待学生自主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这样,学生读书水平就可以大幅提高。 2、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4326208.html,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刘国林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0期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在阅读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加强,考试和考查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已经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我们英语教师应注重把握《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由原来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向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转变。所以我以为英语教学应在词汇语法知识梳理的基础上,侧重语篇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还普通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材料单一 教师教学中使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外,其余的大多来自阅读练习题。绝大部教师没有根据书的内容和学生的个体水平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材料。所以很少有学生去涉及那些时事性强的学生英文报,去了解最近发行的英语刊物和书籍。即使有些学生想读,也没有人导读。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是阅读类试题。 2.课本阅读资源处理不合理 (1)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不少教师把课文出现的所有阅读材料都作“精读”来处理。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成为其教学的主线,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新授Go for it教材八年级下 Unit 1SectionB 3a 的阅读材料时,有的教师整堂课实行满堂灌,讲解操练fall in love with,live alone ,keep a pet parrot ,probably等生字,词汇,逐句翻译等,整节课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2)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常见的授课模式为:Vocabulary learning ,接着 Read quickly and answer , 接着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然后 Read again and do some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阅读教学困惑

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困惑: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舞台。老师们因循着既定的教案,不厌其烦地把学生赶进设置的埋伏圈。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似乎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生,对课文的朗读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没有内化的东西,自然就会当堂回生。这种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人文精神缺失。课堂上,老师不会在事情的矛盾处,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不会在文中的省略号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不会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不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课讲讲读读,问问答答,从头至尾一直处于窜讲的单调状态。好象除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就想不出招数了。即使偶尔用上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撒开了场子,收不拢摊。不象名家上课,或讨论或论辩或打擂台,一切方法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恰倒好处。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叹山是山,水是水,山山水水都是绝美的风景。 5、没有尊重个性差异。表现为教师不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有的问题设计过难,没有化难为易的坡度;有的问题设计偏简,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没有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往往是好学生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有对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不能表现出尊重的态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2、善于提出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 3、善于创设情境,在问题情景中阅读。 4、、善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扩大阅读量。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教育理想,新课程下,人人平等。只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吃透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新课程也一样能在高年级课堂精彩纷逞,理想变成现实。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 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现状:阅读教学的现状:课时占语文教学总课时数的70%,但绩效低下。教学观念陈旧、视野狭窄、方法单调。 问题: 一、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在教材、教法研究范畴内,主要以课堂教学设计、流 程、环节、方法及教学原则的研究为主,而对阅读活动的本质、过程(特别是阅读的心理过程),对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所需的心智技能,对基于母语的阅读教学的特质和规律等则所论甚少。 二、重课文,轻思考。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字词句,段篇思, 即写词,解词,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教师只注重了课堂气氛的热闹和花样形成了表演课,把教学定位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缺乏理性思考,忽视了课文的描写。教学中淡化了阅读,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花样。以议代读,以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来代读。我认为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丢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充分说明了在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理解文章。充分说明了在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理解文章。而我们有些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校园里只听见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三、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造成的短视,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许多教师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带有极大的功利性。 四、教材容量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教学内容重复多,教学过程中缺乏"问题情景"的呈现,也缺乏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意识训练, 六、学生对阅读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没有广泛阅读的兴趣。 解决方法: 一、学生自己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自己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我觉得教师在此时要做的只是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潘建平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04期 摘要:伴随着语文统编教材的逐步推行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也频频亮相。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呈现出随意性、无序性。为此,研究依托统编语文教材,寻找教材与整本书的契合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整本书“三级阅读体系”,整体规划阅读进展,开启课堂阅读模式,使整本书阅读体系化、有序化、课堂化,以期助力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探索、开发、实施。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统编教材课程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整本书阅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整本书阅读而言,教,不是随心所欲地教,而是要把它纳入课程、走进课堂,规范指导;学,不是放任自由地学,而是把它衔接于教材,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做,即把整本书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把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教材为依托,构建阅读体系 依托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把整本书阅读纳入阅读教学计划,构建包括国家课程体系、自主阅读体系、校本阅读体系在内的“三级阅读体系”。国家课程体系包括统编教材中的必读和荐读的名著阅读书目。自主阅读体系是从经典性、趣味性、知识性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筛选出初中各学段的自主阅读书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校本阅读体系是学校教师在充分研究校情、学情的基础上,经过团队合作探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开发出与统编教材相匹配、与学情相符的校本阅读体系。 二、以整体为导向,规划阅读课程 课程体系中的“整本书阅读”需要整体的课程规划。首先从时间上来规划:每一单元完成一本书的指导任务,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由阅读时间,每周开设两节阅读指导课,每个月师生共读一本书,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节活动。然后从内容上来规划,为了让整本书资源真正构建到学生的学习中,采用了整本与单篇相融、与教学进度同步、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完成整本书的课堂教学内容。最后,从方略上来整体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1.压缩整合法

如何让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更精彩

如何让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更精彩 兴宾区陶邓乡中心小学-----黄麟 我校进行校本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的展示,已经快一年多了,虽然都是第一课时,但却呈现了和第二课时同样的精彩,教师们异样的设计理念,异样的课堂风格,异样的教师素养,却都是那么精彩纷呈,让人回味无穷。每次听完课,我除了感叹之余,更多的是赞叹、惊叹,老师们怎能把第一课时上得如此从容不迫呢?怎能让第一课时之花绽放得如此美丽呢?如何让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更精彩呢?下面我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预习,加强指导。 1、利用早读课,加强课前初读指导。 “书不读熟不开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的确,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读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为理解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们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今天的两节课,低年级的预习要求是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而六年级的预习要求明显提高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带着问题读课文。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

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2、注重预习作业,提供具体预习要求。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但是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可以提高预习作业的难度和深度,或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词语,或是请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紧扣课题,激发兴趣。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第一课时要留给学生怎样的第一印象?这很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掌握,决定着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喜爱,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精彩的导入是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的追求。例如:《山中访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到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已有六个年头,经历了六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好比寻病医治无除病根。一直以来,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