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觉

29. 韩非子认为:君主进行分守,设官分职,并明定其所应管之事—中国官文化的来源。

30. 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大受道家影响。

31. 小幸福:得;大幸福(儒家):付出为幸福之来源

秦始皇的幸福观

l 让人们在道德下幸福地生活-心理平衡—统治者要公正

l 秦始皇的法中不设任何的特殊性(抛弃道德,完全利用法制)-但下面的差别性大,尤其是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出

现,很难处理。

l 因为有特殊情况,所以需要设公平的,通权达变的官。--将特殊情况公布出来,看人们是否赞同(大家公认) l 一般百姓还是看“利”—秦(完全用法家)始皇不合人情,引起人民的愤—汉初(完全用道家,修养生息,要

有基本的物质保障),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幸福观

1. 董仲舒-西汉群儒之首-《春秋繁露》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董仲舒设五经博士,立太学,由博士授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 大同社会的想法是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民心的历史基础

5. 董仲舒首次采用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为今文经学的理论。(对日后观念有影响)

6. 中国较容易接受唯物辩证法--中国学术传统基础。

7. 董仲舒的幸福之路:与天地参(平等)

8. 天人合一:儒家研究自然但更关注社会秩序的建立;人类社会要按天道进行社会秩序(借助人们公认的权威,

通过天的秩序论证人的秩序);人按天的秩序而享有不同层次的幸福;

9.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10. 阴阳家的学说与道家学说的区别:*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阴阳家的天可以是有认知能力和有意识的天;*道家去

规则*阴阳家立规则;*道家对皇家园林的建设影响比较大*阴阳家对民间园林

11. 儒家注重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注重其象征意义

12.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音不全;礼崩乐坏;(土黄色在正中央,所以黄色最好,5数字最好)

十二律

13. 通过模仿和练习形成自己的“范“

14. 天干地支五行搭配

15. 董仲舒认为:木,火,金,水各主四时之一气,土居中以策应之,四时之气的盛衰因阴阳使然

16. 董仲舒认为:自然由天地阴阳木火金水人这十者组成

17. 天人之间紧密相关,若人之行为有不当,则阴阳之气受感应而有非正常的现象出现,此现象为灾异。 18.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19.

20. 人之性未能全善,故需以王治之。王承天意以治。

21. 历史的变化亦随天道之规律。

22. 王字中的三画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23. 白统,黑统,赤统

24. 历史按三统或称三正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

25. 董仲舒因为把阴阳学派扶正而造就了中国独特的皇家天人合一的艺术文化和天人感应的民间文化。在中国故宫、

天坛、地坛等建筑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

26. 阴阳学派如果不被扶正,则不会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持来建造那么宏伟的建筑。

27. 红黄和5成为了皇家喜爱的对象

28. 从民间影响来说,人们把病和灾都与作恶多端联系了起来,中医也建立在这种学说的基础上。所有这些又影响

了中国人追寻幸福的方式。

29. 秩序等级分明,无论人多么伟大。

向秀与郭象的幸福观

1. 向秀和郭象为南北朝时期的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2. 向秀清悟有远识,好老庄之学,振起玄风。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3. 向秀与郭象的地位,与玄学的地位相关联。

4. 西汉末东汉初,纬学等书出现及盛行。

5. 东汉及三国之际,道家学说复兴。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之玄学。

6. 玄学家虽宗奉道家,而其中一部分人仍以孔子学说为正统。

7. 郭象与向秀之学:切中儒家不足之处;为佛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条件;

8. 幸福之路:逍遥与至人

9. 独化:世界万物自然而然,更无所待。相互独立而不依赖;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想关联。

10. 唇亡齿寒,主观并不是要为别人,但客观上对其他事物有所帮助。

11. 运动是绝对的。

12. 圣智:能让人各任其能,各安其性;让人做他们擅长或喜欢的事,就算再沉重,他们也觉得很轻松;反之。

13. 逍遥:不要因为自己擅长的事情而去显摆,也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而过于苦恼。各司其职

14. 小者慕大,卑者慕尊,愚者慕智,一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免除羡慕别人的类,首先让人知“齐物”之意,即

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

15. 至齐物忘我之境界之人为至人,圣人,无待之人,这种人已忘一切区别而与物冥,故能体天地而合的变化。

16. 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

17. 虽然道家思想有不少被吸收到儒家思想中,然而道家的价值观仍然是独立的。

18. 道家思想对于进取的人来说是消极的哲学,而对于绝望的人或普通人来说,

他是有积极意义的。

19. 信仰道家哲学使在事业上绝望的人和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能重新来理解

道家的幸福观。

慧能的幸福观

1. 六祖檀经,神会语录(他人作)

2. 公元一世纪前佛教传入,三四世纪佛经译文增多;五世纪,佛经译文如潮涌,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

续用道家的名词术语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 中国佛学—禅宗,已被中国化的哲学;佛学在中国,没有进行中国化,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有对中国社

会产生影响。

4. “佛学在中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限,而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解禅宗的兴起;禅宗对中国

文化影响深远。

5. 在中国各种流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和最为外国人知晓的是禅宗。

6.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始祖

7. 小乘佛教认为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摩尼。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可以有无数种佛同时存在。

8. 世界的本质是空的

9. 禅宗认为:普通人受到“俗谛”的认识的影响,认为万事皆有或万事皆无。

10. 事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认识到真谛时则什么也不可说了。所以禅宗第一义是不可说。

11. 儒家的处事方式-用心;道家-无心;佛家-空心

12. 儒家有心做事,有目标;道家无心做事,顺其自然;佛家空心做事,心不在焉。

13. 人虽在无净土的世界里却能无痛苦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