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二政治9月月考

2015高二政治9月月考

高二模块学分认定(一)

政治试题

命制人:姚美娟审核人:程哲级部审核: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48分)

1.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到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遇送别,人们常会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

A.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B.文化决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交往方式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D.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目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逐步实施。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这充分体现了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③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即逝,或经久流传,或潜入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征”。这说明A.文化是时代生活在物质上的反映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文化在自身的传承中得以发展

D.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4.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了以“画说汉字”为主题的中国象形文字展,此次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起源和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激发了各国参观者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这表明

A.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D.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5.“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广两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衣、吃、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这表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B.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6.目前,全球有232项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我国的针灸、端午节、书法、剪纸、京剧、珠算等都在列。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却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我们应当

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立足实践推陈出新,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肯定自身文化价值,防止外来文化介入④坚定自身文化生命力信念,减轻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我国动漫产业,起步并不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远不及西方,特别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究其原因,就是创新精神不够。用影视行业中的话说就是剧本创作的程式化,千篇一律,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尾。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提高文化竞争力②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③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④充分弘扬民族精神,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8.多年前,单身老人再婚,被视为给子女找麻烦;现在支持单身老人再婚,被写进了2012年8月13日发布的新24孝标准中。这表明

①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已发生根本性改变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③要为孝文化注人新的时代精神④进行孝文化创新必须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0.“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云南滇红集团受邀参加冬奥会“中国之家”活动,让俄罗斯人民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是所有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共同信仰。2015年春节期间,央视陆续推出了“回家”系列公益广告片,包括《爸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春节回家》等,呼吁每个人都“别爱得太迟,常回家看看”。不少网友评价这些广告让人“心酸泪奔”。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3.歌曲《菊花台》中的“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等词句,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14.中秋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今的中秋之夜,人们仍“举杯邀明月”庆贺美好生活,“千里共婵娟”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这说明民族节日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引领着时代的风尚④支撑着民族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今年秋季将投入使用,教材共4册,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国学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终于使国学经典从深宅大院走进社会大众。推进传统国学教育是因为

①传统国学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200多年前,《周易》被译介到欧洲。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现象说明A.西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C.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D.文化发展是先进民族文化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的过程

18.《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体现了

①民族文化起着决定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民族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20.“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21.中国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国家,作为中国的服装品牌,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通过服饰文化诠释中国民族文化,让中国服装品牌屹立在国际舞台上,使中国民族文化成为国际的引领者。材料蕴含的道理有()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传播的广度决定文化的影响力④人口流动是文化传播更为直接的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我国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改造传统文化 B.吸收外来文化 C.挖掘创作灵感 D.立足社会实践

23.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C.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D.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24.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而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内容和时代精神,使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上述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A.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B.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C.文化创新对促进文化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第II卷

26.2014年3月,习近平出访欧洲,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茶酒文化”为话题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文明是平等的,茶和酒都是休闲和交际文化的精粹,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是共生共荣的,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得以保留,才会让“文明的共存和发展”变得更有前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的文明观所体现的道理。(15分)

27. 材料一作为一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廉政文化的大型纪录片,《鉴史问廉》一开播就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部分评论摘录如下:

题材严肃的纪录片,“消化”起来并不晦涩。一个个动人的历史小故事,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楹联诗词,悄然间将“不想腐”“尚廉洁”的理念吹拂入心。

回应解答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明晰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校正自己崇廉尚法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形可视的影视化表达,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也更爱看。

它有政治的热度、文化的温度、历史的厚度,反映了我国社会当下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

材料二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鉴史问廉》成功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找出借鉴古代的成功经验的两条文化依据。(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