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法治,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中,法治既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根本保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提升全面的法治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是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是允许我们做的,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是不允许我们做的,现在正在所热议的依法行政,但作为普通人,也应该依法言行,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习惯以法理政,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进行社会活动,只有这样小康社会建设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根本的保障。

从所周知,现在以及以后的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关键阶段,所以要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全社会普遍存在金钱为上的观念作祟,社会公德缺损、法制意识淡薄,某些企业的不良行为、不法行为,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不作为、乱作为,都在社会产生了不好影响,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上执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给社会稳定、人民安定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依法治国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

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和权利 ,是依法治国的目的取向所决定的。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一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前提,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依据宪法和法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人民才能通过法定的各种形式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自己的权利得以实现。所以,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有保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四、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认识小亮(一) 设计理念:根据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为课堂提供真实的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设问:十三、四岁的年龄应该干什么?(学习)但是我们的同龄人小亮却失去了人身自由,怎么回事?请让我们一起认识小亮。展示视频: 导入语:看了《今日说法》后,你有什么感 触?小亮是怎样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呢?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设计意图及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良行为”的后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环节二〗以案说法:走进小亮(一)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拓展思维、激发灵感、兴趣盎然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体验过程。 一、师: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中发现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独立思考) 结论: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那么,违反了法律叫什么?(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请看法律专家的意见: 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师: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情节比较轻微,而犯罪的违法情节较重。 三、走进小亮(一)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法定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对我们党严格执法执纪优 良传统作风的传承,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化。历史地看,我们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 就陆续制定和颁布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规定,为新生红色政权的依法产生和依法办事,为调动一切抗日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者,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宪法性依据和法律遵循。遵守法纪、依法办事成为这一时期党政工作的一大特色。尽管从总体上看,为适应战时需要,当时主要实行的还是政策为主、法律为辅,但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军事力量对比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我们党依然能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坚持探索和实践法制建设,充分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博大胸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经典习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经典习题 (建议用时:45分钟)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需要() ①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③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执法功能 ④发挥人民政协的立法职能,民主立法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C[党坚持依法执政,但不履行执法职能,③错误;人民政协不具备立法职能,④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2.“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条被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说明()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本题强调法治的重要性,A、D与题意不符;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错误。] 3.为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更好地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共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意在() ①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②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③提高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④充分发挥党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A[党依法执政不是依法行政,③错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④错误。] 4.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的健身意识逐步加强,广场舞风靡盛行。但广场舞制造的噪声饱受诟病,扰民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此() ①广场舞参加者应遵守社会公德,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②政府应完善市政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活动场所③社区居委会应遵照国家关于噪音的相关规定,对超出标准的娱乐活动进行禁止④人大应依法规范广场舞行为,加强对公共娱乐活动的执法检查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依法治国的目标

依法治国的目标刍议 王云成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依法治国提出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除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十六字含义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本文所说的两层含义。依法治国的的目标就是要求实现法治,而法治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涵两个基本点:良法之治;良法得到普遍的遵守。本文什么是良法之治理和怎样才能使良法得到普遍的遵守这个角度来阐释依法治国的含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良法;普遍的遵守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the rule of law Wangyunche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Liaoning Shenyang 11004) Abstract: the rule of law put forward more than a decade of time, set by leaders in addition to the meaning we usually say, but I think we should include the paper said has two meanings. Goal of the rule of law i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rule of law,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rule of law should bear two basic points: Good rule of law; good law has been generally observed. What is a good method of this treatment and how to make good law of universal adherence to this point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good law; universal adherence 现代法治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若想实现良好的法治“,必须做到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有良法,二是良法能得到普遍遵从。所谓“良法“,就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遵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小康社会是我国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法治,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中,法治既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根本保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提升全面的法治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是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是允许我们做的,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是不允许我们做的,现在正在所热议的依法行政,但作为普通人,也应该依法言行,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习惯以法理政,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进行社会活动,只有这样小康社会建设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根本的保障。 从所周知,现在以及以后的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关键阶段,所以要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全社会普遍存在金钱为上的观念作祟,社会公德缺损、法制意识淡薄,某些企业的不良行为、不法行为,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不作为、乱作为,都在社会产生了不好影响,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上执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给社会稳定、人民安定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依法治国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依法治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 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和权利 ,是依法治国的目的取向所决定的。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1.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主要内容: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5、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6、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党领导的关系) 1)坚持党的领导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2)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3)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的依法治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概述: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且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行使被授予的各种权力并且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实行依法治国,对执政党本身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党的方针、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同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主张。执政党要提高治理国家的法治化水平,

必须加强对立法的领导,善于把正确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长期稳定和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法律既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反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 保证司法公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司法机关执法不力、不公,就不能体现法律的神圣。加大司法改革的力度,让司法公开透明,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但往往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依法行政,要求国家公务员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依法治国不仅是依法治民,更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对执法者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发展。 法律的贯彻实施,也就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贯彻实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在法律层面得到了落实。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

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李林 在党的十七大作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总体情况是良好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或者问题。 一是在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理解上,还缺乏应有的高度、深度甚至存在错误认识。例如,有的干部认为法律是用来治老百姓的,依法治国在有的地方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不是尊重保障人权、造福人民,而是蜕变成某些干部“依法治民”的工具;有的干部认为法治无用,法律无能,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有的人把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坚持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提出“法大还是党大”、“权大还是法大”等问题,似乎推进依法治国就不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要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在法治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依法办事、不遵守宪法法律的现象不在少数。从行政机关执法方面来看,既有行政执法不作为的问题,例如屡屡见诸报端的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安全生产问题、交通秩序问题、物价监管问题、黑势力欺行霸市问题等等,某些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不断呼吁的这些问题,经常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告而不理;也有行政执法乱作为甚至是违法行政的问题,诸如“钓鱼执法”、“报复执法”、“野蛮执法”、“违法拆迁”、“刑讯逼供”、违法审批、乱罚款、乱处罚等现象层出不穷,个别执法机关的人员甚至与社会上黑恶势力相勾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发生在云南晋宁县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上海闵行区执法大队的“钓鱼执法”迫使司机自断其指证清白事件,河南打工农民为证明自己在工作中患上了“尘肺病”而被迫“开胸验肺”事件等等,所有这些事件,都给中国法治抹上了历史的污渍。 从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方面来看,司法腐败和“打官司难”、执行难等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某些部门和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司法审判,批条子、打招呼,权法交易,为当事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某些司法人员收受贿赂、“吃了原告吃被告”、“法官消费,律师买单”、滥用司法权、司法不公等现象仍未杜绝。

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这次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这次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一步深化,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部署,有必要回顾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体上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如何执政?采用什么方略治理国家呢?在这个问题上,党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年动乱之后,在总结“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谈话,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准确而简洁地概括为16个字,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民主与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准确地描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内核,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进一步指明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方向。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立法工作。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该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最早表述,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基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对人民而言,它是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对我们党来说,它是执政兴国的法制保证。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恢复重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开始推进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等一系列重要的民事、经济法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法制建设稳步前进。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开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这一时期,国家赔偿、行政复议、公务员等法律制度相继建立,政府的行政行为逐步被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权益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与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治理相适应的司法体系。 在这一阶段,依法治国方略虽然尚未提出,但“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宪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订出台,清晰阐释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开始形成,这为依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⑵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在实际行动中做个自觉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美人靠衣装,水去了无痕,滴滴润亭台,院内生玉香。——依法治国 导入1: 前几天,老师的硬盘数据线断了,就在淘宝上买一根数据线,插上去,显示灯是亮的,可是硬盘读取不出来。当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卖家有权不退货吗?是什么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师:对!是法律!那么,你知道我们的生活还跟哪些法律有关吗?

师: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假如生活中没有这些法律会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发言,启发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 教师总结:俗话说,“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⑵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从而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师:那么,究竟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又有怎样的要求? 【自主学习,思考回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9-50,思考以下问题: 1、依法治国的地位? 2、什么是依法治国? 3、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出示材料: 1980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建设要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他希望全党同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治理国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6日/第002版 社会透视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执笔人李林蒋熙辉翟国强张凡 1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十年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由此开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与会者回顾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十年来的实施情况,认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会者普遍认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和实施10年以来,在依法执政、民主立法、司法改革、依法行政、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依法治国的进展,认为依法治国从概念提出、理论阐释及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法治道路是曲折和坎坷的,必须充分认识封建历史传统、官本位和以言代法等在我国的顽固性;充分认识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对法律实施造成的障碍;充分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排除一切障碍,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学者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在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推进法制的民主化;坚持依法执政,在广大党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有学者回顾了我国的法治历程,指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28年和从1978年到2006年的后28年两个历史发展时期。前28年包括法制初创(1949~1956)、停滞不前(1957~1966)和彻底破坏(1966~1976)三个阶段。后28年以1996年为界,经历了先期的理论准备和认真实践以及后期的正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并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两个发展阶段。 依法治国由一系列要素构成。有学者分析了法治的要素结构,并指出法治理念和精神是观念上的法治,体现法治理念最集中的指导是法治精神。需要注重法治各个层面内容的研究,避免将法治抽象化;注重丰富性,避免简单化;注重具体性,避免抽象化;注重过程性,避免运动化。有学者认为,法治硬件标准主要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法律至上、保护人权、司法公正等一系列制度。一般理解,法治社会是大社会、小政府,但并不排除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功能的扩大。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并不排除政策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法治是党和国家正确政策的表现,要把党内生活的法治化和国家、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既认真抓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认真抓执政党党内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有学者认为,在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同时,建立全国垂直管理的独立的监督结构体系,形成全面统一的反腐防变的严密体系。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加强执政党自身的监督和建设,必须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在我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会者对于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予以了充分肯定。有学者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政府推

(统编版)2020年中考政治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8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教材重点回顾: 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重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依法治理社会秩序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依法治国目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主体:广大人民 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依法治国关键:执法必严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要求。 3、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 。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专题十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核心热点】 1.2015,法治中国进行时 (1)[刑法修正案(九)]惩治贪腐、保护妇儿、慎杀少杀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三大亮点引人关注。其一,更严厉惩治贪腐。其二,更有力保护妇女儿童。其三,再取消9个罪名的死刑。 (2)[特赦服刑罪犯]40年来第一次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对2015年1月1日前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 2.《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报告称,整体而言,被评估的100个城市,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较去年、前年都有所提高。但有38个城市——即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评估城市,其法治水平处于不及格状态。 3.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2015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该系列宣传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设问猜想】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九)》说明了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和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 (3)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8)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一) 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就是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西方发达国家搞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一套资本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

依法治国方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依法治国方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求是》王利明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核心要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虽然“法治”和“法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很大差别,即不再仅仅将“法”作为一种治理工具,而是作为国家制度的依据和基础,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后,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层面的有法可依,而法治体系则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囊括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方面。 ■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经验

表明,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这次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作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这次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一步深化,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部署,有必要回顾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体上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1978年到199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如何执政?采用什么方略治理国家呢?在这个问题上,党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年动乱之后,在总结“文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