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就像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可是在1969年它却被毁夷为平地,使该地区永兜氖チ苏庖徽涔蟮穆糜巫试础B糜巫试吹恼庵执嗳跣院筒豢稍偕跃龆似浔;さ闹匾浴?br> 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限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距北京仅70余公里的“天漠”是一种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反思,控制这种水土流失的现象,那么终有一日,不仅“天漠”这个景观会从地球上消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会被沙漠所替代。

二、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提倡保护旅游资源并不是说对旅游资源不予以开发。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旅游资源也会受到破坏,

如果因为顾忌开发会导致破坏而不去利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我们所主张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虽然开发与保护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如果能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是有可能达到完满的统一的。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我们所要追求的旅游业发展是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旅游资源呢?旅游资源的保护要能对症下药,就需要寻求其衰败和破坏的原因。造成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损害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

2.1自然衰败:旅游资源,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是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

1997年8月12日,夏威夷岛上最古老的瓦吼拉神庙,被基拉威火山喷出的熔岩全部淹没,一座七百年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在瞬间毁于一旦。这种因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出现而发生的、旅游资源突然性的自然衰败现象被称为旅游资源的灾变性破坏。

由于寒暑变化、风吹雨淋以及动植物原因,旅游资源在自然状况下也会发生缓慢的改变本身形态和性质的变化,这种缓慢性风化是旅游资源的另一种自然衰败现象。埃及的基奥斯普大金字塔,近一千多年来风化产生的碎屑达5万立方米,即整个金字塔表层每年损耗约3毫米。我国的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这样的破坏。

以上所说的这些衰败现象都是自然力作用造成的,人类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产生,只能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去延缓或补救这种破坏,尽可能降低它的破坏程度。除了自然衰败现象,旅游资源还存在着破坏力更强的人为破坏现象。

2.2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的破坏,有的甚至是完全毁灭。按其破坏的根源可以分为建设性破坏和管理性破坏。

2.2.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是指工农业生产、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

设中规划不当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其破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农业生产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污染对于旅游区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在旅游区如果发展带污染性的工业,将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空气污染导致酸雨的产生,不仅会损害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而且还会腐蚀破坏旅游资源。水体的污染同样是旅游环境衰退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杭州西湖周围有一百根烟囱,年均降尘量400吨,西湖湖水水体常年呈黄绿色,水质混浊,透明度仅为0.5米。为此,杭州市政府投资2.32亿元进行西湖清淤工程,目前已收到初步成效。光是治理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彻底改变旅游区工业生产不合理的规划布局,从根本上防止工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如把一些污染性强的工厂迁离河流上游,使它们与旅游区隔离开来等。

市镇建设表面上看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没有重要的联系,实际上关系密切。吴江市平望镇本来是一个河网密布的水乡古镇,但近十年来为了市镇建设填平了镇上的大部分河流。如今,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实在是对潜在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吴江市的同里镇则因为完好的保护了古镇面貌而得以发展旅游业。数不清的事实告诫我们,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应注意建设市镇不忘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不仅严重,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常常不可逆转。在一些旅游景点,如云南路南石林,成批的农民到风景区采石,全然不顾自己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破坏,以致路面石林伤痕累累,不复往日风采。“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昝”的桂林漓江,也由于上游森林过度砍伐,蓄水功能下降,出现了86公里游览河段竟然仅能通航6公里的现象。对此我们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健全法律条例,并引导当地农民致富,使他们不致因为贫穷而去破坏旅游资源以图改善自身困境。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特色及景观的破坏。云南大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一度由于片面考虑古城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路改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的特色。以前曾有人主张学国外在天安门广场放养万只鸽子,后因考虑到鸽粪会影响故宫文物保护(鸽粪对建

筑和雕像的分解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而未实行,实为北京文物保护的一大幸事。

2.2.2管理性破坏旅游区是为游客服务的,若管理不善,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旅游活动加速石刻、雕塑、壁画古迹的损坏

古代丰富多彩的石刻、雕塑、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也要经历风化作用使其衰竭,但其风化较为缓慢。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不断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受到的损坏已极为严重。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控制来访游客数量以及对古迹作适当仿古重修来维护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2)游客踩踏带来的破坏

旅游业逐渐发展,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游客增多,游客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较大而严重磨损。要发展旅游业,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颐和园蜿蜒700多米的长廊路面的砖,因踩踏每隔几年要更换一次。

(3)游客素质低,直接破坏旅游资源

由于游客中层次不一,其中不乏素质低下的人,这部分人对景物随意刻划、涂抹,任意毁坏旅游资源。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人在景点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痕,曾有相声演员创作过一个段子专门讽刺这种现象。此外,有些游客乱扔果皮纸屑,也给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扩大旅游环保宣传范围和强度、制定旅游区旅游资源保护条例、以及加强旅游管理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4)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游客的进入、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都会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游客行、游需要的交通设施所排出的废气、废油污染了大气和水体,满足游客生活必须的食宿条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环境。这些废气、废水、垃圾物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衰败和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人为破坏,但也不乏自然衰败,所以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也应该多元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对策:

3.1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对策

不少旅游资源的破坏都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其资源的保护,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干涉和惩罚。旅游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人们难以制定全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但建国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不少直接或间接的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它们已经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采取宣传、立法等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损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还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3.2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对策

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条例颁布之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旅游区,旅游资源至今仍在受着这样或那样的人为破坏。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对旅游业发展给旅游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副作用认识不足;二是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针对这两点,可采取以下措施:

3.2.1纠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能正确认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旅游业并不是什么“无烟工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生产并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乐观,不注意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必将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和旅游区的毁灭,从而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加大宣传力度,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在宣传工作上,要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譬如可以利用相声、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使群众在哈哈一笑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教育。还可以在旅游食品包装上,印上“请别随便抛弃我,我要回家”之类轻松活泼的保护性口号以防止旅游垃圾污染。更可以在景区增加一些趣味性强、造

型精美的垃圾箱,引导一些孩子将垃圾丢入箱中。

3.3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对策

旅游资源的破坏大多是由于管理不当所造成的。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旅游资源和利用中的旅游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3.1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

开发旅游资源必须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潜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备军,对这类资源,应以保护为先。开发有先有后,既要考虑到目前,又要考虑到未来,绝不能与子孙后代“抢饭吃”。“暂时不开发的先保护起来,留待后人去开发。”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开发观。西安周围有秦始皇陵及许多汉、唐帝陵,大部分没有开发而加以保护,一方面是考虑到目前科技水平尚未达到能保证地下文物一旦出土不致变质的地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开发对象。杭州的南宋故城出土后予以回填,部分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如果潜在旅游资源在开发前就已遭破坏,则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所以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的头等保护任务。

3.3.2开发中的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缺乏科学指导和保护措施不当,使不少旅游资源及环境在开发中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失真、变味,失去吸引游客的能力。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中,应有专业人才来计划和实施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真正把旅游资源保护落到实处。此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适度开发,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并且要注意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周围社会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保证其原汁原味的气氛环境,保护吸引游客的魅力。否则,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便是旅游资源破坏的过程。

3.3.3利用中的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

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可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破坏,具体表现在景点的破坏和景区环境质量的下降两个方面,其保护措施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开展:

(1)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景区接待的对象是游客,而游客是一个较为松散的

群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必须对游客加强管理:1)宣传措施,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游客进行旅游环保教育,帮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2)奖励措施,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维护景区环境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3)惩罚措施,对某些破坏景区资源和环境(如在景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游客按相关条例给予应有的惩罚,情节较为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2)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景区的环境据其性质差异又可区分为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在对景区环境的管理中,首先要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对那些会导致景区水体、空气及环境污染的旅游项目应予以撤除,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要控制游客的人数,因为游客过多涌入会对景区的旅游气氛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再次,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旅游景区卫生管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以保证景区随时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3)要建设一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建成的大批旅游景区,需要大量的专业旅游管理人员。而我国目前缺乏这种专门人才,现有的景区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其他行业转来或由当地居民和农民充当,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造成许多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出现破坏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1)必须对在职人员进行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培训;2)积极培养景区专业保护人才。

另外,还可以通过区别景区性质、确定保护措施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等实施全方位的保护。

3.4旅游资源保护的建设对策

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了。也有一些古建筑,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都很高,虽然已经衰败和破坏,甚至不复存在,但仍可以采用培修和重建恢复其风采;有的旅游区的环境和资源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我们也可以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继续发展旅游业;而对那些珍贵文物旅游资源,则应尽量减慢其自然风化的速度。

3.4.1培修复原,整旧如故

在培修一些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破损、变色的历史建筑时,可采取原材料、原构件,或在必要时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但必须以保持原貌为准则,切忌

因“翻新”而失去“古”的特色。2001年4月2日开始的“乐山大佛美容工程”既达到了培修的目的,又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原样,可以说是培修复新历史建筑的成功之作。

3.4.2仿古重修

历史上一些著名建筑物,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已在地面上消失,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为了满足人们旅游的需要,可进行重修,重现古建筑的风貌。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武昌黄鹤楼的仿古重修保持了原有的塔式阁楼造型风格和江、山、楼三位一体的意境,是古建筑重建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3.4.3生态建设

许多旅游景区由于某些原因,景区的环境质量下降,如太湖和昆明滇池,湖水污染较为严重,许多旅游项目难以开展,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努力治理这些景区的空气、水体及环境污染,进行必要的生态建设,重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3.4.4减缓珍贵文物的自然风化

出露地表的历史文物古迹,由于大气中光、热、水环境的变化引起自然风化而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减缓它的自然风化是完全可能的。譬如可以将裸露的、风吹日晒下的历史文物加罩或盖房子予以保护。

去年底,栖霞山千佛岩“中102窟”龛顶发现了两身彩绘飞天,这是我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壁画形式的飞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敦煌学界的极大关注。如何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形成新的旅游热点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认为,对这样珍贵的文物首先是保护,保护好了,才有人来看。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这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旅游资源为基础。而旅游资源中多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盲目开发及过度消耗,会破坏和毁坏旅游资源,从而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话。从这种角度看,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工农业发展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个沉痛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绝不能再重蹈环境问题的覆辙!

参考文献

1、黄震方《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思考》《旅游学刊》2001年2月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

3、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

5、周进步、庞规荃、秦关民《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青岛出版社

6、雷明德《旅游地理学》西北大学出版社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doc 10页)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doc 10页)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就像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可是在1969年它却被毁夷为平地,使该地区永兜氖チ苏庖徽涔蟮穆糜巫试础B糜巫试吹恼庵执嗳跣院筒豢稍偕跃龆似浔;さ闹匾浴?br> 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限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距北京仅70余公里的“天漠”是一种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反思,控制这种水土流失的现象,那么终有一日,不仅“天漠”这个景观会从地球上消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会被沙漠所替代。 二、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提倡保护旅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的保护》教案 陈瑞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并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提高旅游从业者的保护意识和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是旅游业的迫切要求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形成图片、文字等综合运用,采用直观展示和分组探究发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问题分享:世界上最长寿的鸟? 一、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 播放图片,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触动心灵,感触旅游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具体原因如下: (一)、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1.天灾(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2.自然风化(风蚀、日晒雨淋、水浸等) 3.生物原因(某些鸟类、白蚁等) (二)、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1)战争性的破坏 如圆明园,被1860年英法等八国联军纵火烧毁 (2)建设性的破坏

人们对一些陈旧的建筑不感兴趣,拆毁了很多融合东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 物 (3)因工业污染而造成的损害和破坏 (三)旅游者的破坏 探讨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在游览过程中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1、对于由于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破坏 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如室内展览馆、隔离装置等。因条件限制不宜采取类似措施的,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和修缮。 2、对于由于旅游者的原因造成的破坏,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提高价格 ?限制旅游者人数 ?架设隔离装置 ?禁止乱画乱刻乱写 ?禁止到处乱扔 例子:“封闭轮休”---确保黄山景区青春永驻 3、对于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如:关于污染、对树木乱砍滥伐、偷猎野生动物等则必须采取法制措施予以解决。 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回顾,重难点强调,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布置作业: 1、根据本节课,总结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2、巩义有哪些旅游资源,为它设计一个保护方案?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 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ft然的美对人们 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丁?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 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 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 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 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兴的旅游资源,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极具代表性的磁器口古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开发和保护这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民俗旅游磁器口古镇开发保护 民俗旅游又称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其旅游客体是以某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以其传承的文化为载体,通过发掘整理或复原再生等手段,将古代或者传统的民俗风情呈现在今天游客面前,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 一、重庆磁器口古镇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磁器口景区概述 磁器口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嘉陵江畔,距重庆市中心14公里,距沙坪坝区商业中心3公里。东有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连童家桥,北临石井坡,依山傍水,可用“三山、两溪、一江、四街来”概括。三山:马鞍山、金碧山、凤凰山,两溪:清水溪、凤凰溪,一江:嘉陵江,四街:磁器口正街、新街、横街和小街。 据史料显示,磁器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800 年,其名称曾有白崖场、龙隐场、龙隐镇等,最后因其“蜀瓷厂”所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又因“ 瓷” “ 磁” 二字相通,便叫做了磁器口。抗战时期,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沙坪坝作为文化中心,磁器口也成了文化名人聚集之地。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众多的艺术家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磁器口可谓是山城文化的代表,重庆历史发展的缩影,体现着水陆交界码头文化的历史,也是巴渝民俗文化、红岩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的孕育地。 2.磁器口古镇开发与保护现状 2.1 主要旅游景点以及传统商业 磁器口素有“九宫十八庙”之说,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和传统民居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2001年起,相关部门对宝善宫、钟家院、童家院、张家院、李家院、深水井、帝祖宫等四合院和传统民居,以及宝轮寺大雄宝殿、药师殿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宝缮宫作为陶瓷博物馆对外开放。钟家院作为清代官宦人家文化的代表,现被开辟为民俗风情馆。张家院是磁器口的另一传统院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就像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可是在1969年它却被毁夷为平地,使该地区永兜氖チ苏庖徽涔蟮穆糜巫试础B糜巫试吹恼庵执嗳跣院筒豢稍偕跃龆似浔;さ闹匾浴?br> 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限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距北京仅70余公里的“天漠”是一种逆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反思,控制这种水土流失的现象,那么终有一日,不仅“天漠”这个景观会从地球上消失,连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会被沙漠所替代。 二、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提倡保护旅游资源并不是说对旅游资源不予以开发。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旅游资源也会受到破坏,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旅游管理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叶曼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社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格外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而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践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文化积淀较深,基于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经济发展内容,基于此,在本文中将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一、前言 传统民俗是指在特定的居民生活区域中,所积累下来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服饰搭配以及节日形式等社会生活习俗。民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民俗的社会性以及传承性较强,而建立与民俗基础上的旅游开发,能够从不同部落的文化传播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是一种参与性比较高的文化旅游。 二、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发展文化特色。传统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文化特色。在发展本地区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基础上,在旅游中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项目。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只有实现独一无二,才能够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发挥出色。 (二)资源保护原则。旅游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对旅游资源开发,在实际的开发中,一经不慎,将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

永久性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的保护。(三)传播民俗文化。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参观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实际的资源开发中,注重向社会中传递民俗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度挖掘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弘扬民族文化。 三、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观念 无论在何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都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实现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提高消费者以及旅游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在旅游行业中树立生态观念。在旅游行业注重生观念,主要强调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寻求生物环境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平衡,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生态观念的树立,需要从旅游环境出发。而基于传统民俗旅游的环境保护与一般的旅游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加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中的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对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将其生态意识提升。(二)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 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民俗差异性较大,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需要注意尊重本土文化风貌,进行因地制宜的项目开展计划,切记拒绝盲目开发。在进行实际旅游项目开发与保护的环节中,首先需要对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掌握具体情况之后,在科学规划下,寻找出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对策,并制定资源保护措施。旅游资源的保护从民俗特点上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与环境资源的结合。传统民俗旅游业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明显。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中,需针对不同民俗之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班级: 姓名: 学号: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极其保护[摘要]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 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

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 点: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

尔雅《民俗资源与旅游》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

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民俗资源旅游超星

民俗资源与旅游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民俗旅游的发展 [摘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民俗旅游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宜感受,宜识解,宜参与的特点,以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入其中;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民俗旅游范畴广泛,近年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民间文化习俗、历史文化特点而推出了不同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首先要民俗气氛浓厚,如山东传统的民俗节目有大秧歌、抬花轿、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等。其次民俗旅游离不开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再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农业生产生活、家庭礼仪、衣食住行、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民俗游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

1民俗由()和风俗(customs)组成,全体生活的需要1.0 分 A、民间 B、人间 C、上流社会 D、万物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1.0 分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人力资源和知识 D、资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上海市民俗文化资源需要多方保护,下列哪项不属于多方保护()1.0 分 A、学者的研究性保护 B、无组织性保护 C、团体的组织性保护 D、主见性保护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4上海文化的底色是()1.0 分 A、工业 B、农业 C、纺织业 D、商业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51991年3月公布了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不属于这四个名镇的是()1.0 分 A、松江区的松江镇 B、嘉定区的嘉定镇 C、嘉定区南翔镇 D、周浦镇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旅游是一种()的实践活动1.0 分 A、跨文化 B、跨国界 C、跨民族 D、跨种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开埠后,上海取代()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1.0 分 A、大连 B、深圳 C、广州 D、连云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上海人与商贸有三种联系方式,不包括()0 分 A、参与到运输贸易中 B、从事商业买卖 C、成为市场商品的生产者 D、参与到租赁业中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9关于“神话”的表述错误的是()1.0 分 A、讲述关于神的故事 B、归类于叙事民俗学 C、通常放置在宗教仪式中 D、对维护秩序无任何作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0关于旅游资源的属性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旅游资源是活动客体 B、有吸引力 C、产生经济效益 D、是活动的主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1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一种()1.0 分 A、封建迷信 B、实物崇拜 C、精神信仰 D、原始宗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关于朝鲜族农乐舞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模仿田地劳动 B、节奏紧凑 C、活泼欢快 D、悲哀的色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3田山歌起源于()1.0 分 A、鱼塘 B、捕鱼归来的路上 C、田间男女的打情骂俏 D、庆典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4不属于叙事民俗学范畴的是()1商业买卖 C、成为市场商品的生产者 D、参与到租赁业中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9关于“神话”的表述错误的是()1.0 分 A、讲述关于神的故事 B、归类于叙事民俗学 C、通常放置在宗教仪式中 D、对维护秩序无任何作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0关于旅游资源的属性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旅游资源是活动客体 B、有吸引力 C、产生经济效益 D、是活动的主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1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一种()1.0 分 A、封建迷信 B、实物崇拜 C、精神信仰 D、原始宗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关于朝鲜族农乐舞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