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末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A B.B C.C D.D

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2

B.3:1

C.1:1

D.2:3

3.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5.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6.如图所示为硫化氢(H2S)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硫、氢元素质量比为1:2

B.丙代表的是纯净物

C.34g硫化氢完全燃烧至少需48g氧气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7.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8.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9.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属于氧化物

B.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C.C2O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一定质量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125g

B.当滴入15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反应完全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D.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03220

反应后质量/g X282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7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尾气催化转换器”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B.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个数不变

14.某密闭容器内的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AgNO3Ag O2X

反应前质量/g340100

反应后质量/g021.6m9.2

已知X为氮的氧化物(X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数目比为最简整数比)。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避光保存B.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C.X的化学式为NO2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 g

15.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824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248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②Y、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9

③Z是反应物,X、Y、Q均为生成物④反应后X的质量为0 ⑤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A.①②④B.③④C.④⑤D.②④⑤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7.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化学与生活B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化学与安全D认识微观粒子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②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①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②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18.将m g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 g,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A.30% B.27.3% C.20% D.15.8%

19.实验室测定大理石主要成分的含量时,取16g含杂质的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加入到2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205.6g,则该大理石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A.62.5% B.72.5% C.80% D.82.6%

2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2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

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

水,振荡

C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颜色

D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A.A B.B C.C D.D

2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足量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C.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④等质量形状相同铁和锌加入到足量的同一种稀硫酸中

23.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24.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1.3 g A与一定

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13∶44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图中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如图2所示。

(1)X曲线表示的是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2)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前实验后

测量项目烧杯中水的体积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80.046.4126.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

27.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请回答:

(1)指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上A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3)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A装置,符号表达式为______,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将CO2和CO(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液体药品均足量),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滴入广口瓶中,此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符号表达式为______,欲收集该气体,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5)为了证明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有CO2气体产生,某校兴趣小组的学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室只用嘴吸气和呼气)。回答:

①图中瓶Ⅱ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中若猛吸猛呼,会造成不安全后果。猛吸时会使装置Ⅰ中的溶液进入口腔,猛呼时会使装置Ⅱ中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只有A、B、C、D、E含有相同的一种元素, A、B组成元素相同,C、D均为白色固体,C难溶于水,只有E为气体且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图中“→”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试推断: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是我们已学过的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E能使火星的木条复燃,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名称为_____。

(2)D可能是过氧化氢或_____。

(3)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反应③的实验条件为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

(5)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0.图中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G为氧化物,其中A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C、D、E和F为单质,其中F为红色固体;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己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其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过滤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而酒精和水是互溶物质,所以不能用过滤操作分离水和酒精,故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故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错误;D.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可以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故正确。

故选:D。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

B 、

C 三种物质各15g ,充分反应后生成

D 物质30g ,此时C 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 、B 的质量总和是15g ,若再加入C 物质5g ,与A 、B 反应生成10gD ,此时A 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 、20gC 和B 反应生成40gD ,则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40g-15g-20g=5g ,故参加反应的A 与B 的质量比=15g:5g=3:1。 故选:B 。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 42-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

2-

x -24SO

X+(-2×4)=-2 X=+6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别对比A 、B 、C 、D 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的前后质量增或减少的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B 、C 反应后质量增加,说明它们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B 的生成质量21-10=11g ;C 的生成质量10-1=9g 。D 反应后质量减少,说明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25-9=16g ,反应物总质量16g 小于生成物总质量(11g+9g ),所以A 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11g+9g-16g=4g 。因此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A + D

B +

C 4g 16g 11g 9g 。

【详解】

A 、根据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中生成

B 与

C 的质量比为11:9,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不正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

C、设反应中反应物A、D的计量数之比为x:y。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

xA+ yD B+ C

xn2yn

4g16g

xn4g

=

2yn16g

x1

=

y2

因此,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A+D B+C

→,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以及计算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该题较快的解决方法是排除法解答。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硫化氢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2222SO H S+3O +2H O 点燃

A 、甲是硫化氢,硫、氢元素的质量之比=32:(1×2)=16:1,故选项A 不正确;

B 、丙中含有多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B 不正确;

C 、设34g 硫化氢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22222H S+3O 2SO +2H O

689634g

x

点燃

6896

=34g x

X=48g 故选项C 正确;

D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A 正确;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B 正确;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故选项C 不正确;

D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故选项D 正确。 故选:C 。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B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分析;

C 、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D 、根据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详解】

A 、三氧化二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物,A 正确;

B 、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

C 2O 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B 正确; C 、根据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C 2O 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 2,C 正确;

D 、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因此C 2O 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错误; 故选:D 。 【点睛】

此类试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三氧化二碳实际是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考查。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由坐标图可知,加入稀盐酸质量为0时,固体的总质量为25g ,即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25g ,A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1g ,继续加入50g 稀盐酸,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65.1g ,恰好增加50g ,说明后面加入的50g 稀盐酸没有参与反应,故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B 选项的分析可知,当滴入100g 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15.1g=9.9g ,C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根据C 选项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设生成9.9g 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有:

3222CaCO 2HCl CaCl H +=++10044x

C g

O O 9.9

由100x

=

449.9g

解得x=22.5g,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2.5g

100%=90%

25g

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2+20=X+28+2+0,因此

X=15g;甲、丁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乙增加,是生成物;甲反应掉了20g﹣15g=5g,丁的反应质量为20g﹣0g=20g,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g﹣3g=25g.数据可以如下处理: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故正确;

C、物质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0g:25g=4:5≠4:7,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故要把化学反应前后相同的分子去掉,故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比为2:2:2:1;由分子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属化合物,生成物中有一种是单质。故选C。

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1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AgNO3见光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Ag的化学式中只有一个银原子,AgNO3的化学式中也只有一个银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34g+10g-21.6g-9.2g=13.2g,说明反应生成氧气3.2g,已知X为

氮的氧化物,硝酸银中氮元素、氧元素质量为:34g×14

170

=2.8g,34g×

48

170

=9.6g,则X中

氮元素质量是2.8g,氧元素质量为:9.6g-3.2g=6.4g,故X中氮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

2.8g 14:

6.4g

16

=1:2,故X的化学式为NO2,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g-21.6g-9.2g=3.2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2+40+5=待测值+24+8+23,可求得待测值=0,根据反应前后XYZQ 的质量变化可知,XZ为反应物, YQ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故错误;

②该反应中不能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故不能确定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XZ为反应物,故错误;④由①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0,故正确;⑤由表可知,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32,故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正确。故选C。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等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质量,与图像相符,故A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

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故反应结束时,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与图像不符,故B 错误;C 、在未加入双氧水时,氧气的质量为0,与图像不符,故C 错误;D 、刚开始加热时达不到氯酸钾分解所需温度,不会放出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产生,与图像不符,故D 错误。故选A 。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7.A

解析:A 【解析】

A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②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易升华且大量吸热,常用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B 、焚烧植物秸秆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错误;

C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②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错误;

D 、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错误。故选A 。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 g 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 g ,则与铜反应氧气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6/﹙64+16﹚×100%=20%,故选C 。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溶液增加的质量为205.6g-200g=5.6g ,增加的质量为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差,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44100-44=56x

5.6g

溶液质量增加的量

x 100

=5.6g 56

x=10g ,

石灰石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为:10g

16g

×100%=62.5%。

故选A。

20.D

解析:D

【解析】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守恒,物质总重量不变。故A错误。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物质中仍有固体,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故B 错误。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故C错误。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1.D

解析:D

【解析】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

B、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样品和等体积的空气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盛呼出气体的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盛空气的瓶内无明显现象,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色气体;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后,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2.A

解析:A

【解析】A、红磷和氮气不反应,氮气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减少了氧气的质量),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增加,但是反应前铁丝为固体,所以固体的质量不能为0,故C错误;

D、相等质量形状相同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但是锌比铁活泼,因此锌比铁快,故D错误。

23.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24.C

解析:C

【解析】根据“反应2A+5B═2C+4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22a,又因为1.3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

成4.4gD,设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

则2A+5B═2C+4D

18a 88a

x 4.4g

,则x=0.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3g+B的质量为0.9g+4.4g,故B的质量

为4g,则反应中B、D的质量比为:4g︰4.4g=10︰11;故答案为C。

点睛:根据“反应2A+5B=2C+4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

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22a,又因为1.3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4.4gD,则可求C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B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

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故选B。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温度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同时消耗氧气,使气压减

小;BC段燃烧放热造成的压强增大强于氧气减少造成的压强减小×100% 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解析:温度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同时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BC段燃烧

放热造成的压强增大强于氧气减少造成的压强减小

80mL-46.4mL

80mL-46.4mL+126mL

×100% 红

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解析】

(完整word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全部知识点(史上最全),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氯气分子(Cl 2)。 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金属镁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镁原子(Mg ) 2、①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② 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③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 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箭头”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不是哦!】 ①加水 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 ②降温 ③蒸发溶剂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 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 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B、碳和氧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不能通过反应转化成氧气;C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D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选B 点睛: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掌握物质间的转化方法。 2.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

分开。故选A . 3.向盛有一定质量MgO 和MgCO 3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42 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0 g 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A .5.3% B .5.6% C .12.7% D .1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22MgO 2HCl=MgCl H O 409540 ++溶液增加质量 3222MgCO 2HCl=MgCl H O CO 848444=4044 +-↑++溶液增加质量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MgCl 9540x 150g-142g=8g 溶液增加质量 95x 40=8g 解得x=19g ;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g 100%12.7%150g ?≈。 故选:C 。 【点睛】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4.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CO (CO 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MnO 2粉末(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FeSO 4溶液(CuSO 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 .Na 2SO 4溶液(NaCl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答案】B

上海市初三化学酸碱盐经典习题

酸碱盐经典习题 下列物质不能跟稀盐酸反应的是 A. 氢氧化钠 B. 氧化铜 C. 镁条 D. 二氧化碳 今有失去标签的盐酸和硫酸,若要把稀硫酸鉴别出来,最好选用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硝酸银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的酸最好是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稀硝酸 D. 浓硫酸 2.盐酸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这是因为盐酸 A. 具有吸水性 B. 能跟碱反应 C. 能跟金属反应 D. 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3.等质量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 铁 B. 锌 C. 铝 D. 镁 4.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既不生成沉淀,又无气体放出,且溶液显无色的是 A. Na2CO3 B. AgNO3 C. MgO D. Cu(OH)2 5.下列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C. 食盐水 D. 石灰水 6.人体胃液里的胃酸,是胃壁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帮助消化,胃酸的主要成分是 A. 碳酸 B. 硫酸 C. 硝酸 D.盐酸 7.要完成下列变化,能通过稀硫酸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Cu→CuSO4 B. Al2O3→Al2(SO4)3 C. Fe2O3→FeSO4 D. Fe→Fe2(SO4)3 8.能除去HNO3中少量的盐酸的试剂是 A. NaOH B. AgCl C. Zn D. AgNO3 9.只有一种试剂可直接将NaCl、Na2CO3、AgN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是 A. 稀硝酸 B. 稀盐酸 C. 酚酞试液 D. 蒸馏水 10.下列物质中,能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分开的是 A. 食盐水 B. 酚酞试液 C. 蒸馏水 D. 硝酸钾溶液 11.下列物质与硫酸反应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A. Fe B. Zn C. Cu(OH)2 D. NaOH 12.下列固体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硝酸中,固体物质不能消失的是 A. 氧化铜 B. 氢氧化铜 C. 硫酸钡 D. 碳酸钠 13.下列各组溶液中,可用稀硫酸加以区别的是 A. Na2SO4、BaCl2、KNO3 B. NaOH、Ba(OH)2、K2CO3 C. NaNO3、Ba(OH)2、NaCl D. NaOH、NaNO3、BaCl2 14.将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的共同变化是 A. 颜色发生变化 B. 发生化学变化 C. 质量减少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页脚

上海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上海市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4.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8.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化学】2019-2020最新上海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中考化学】2019- 2020最新上海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选择题:共20分。 1.(1分)(20xx?上海)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O2B.N2C.H e D.C O2 A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O2占21%,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N2占78%,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C、氦气属于稀有气体中的一种,体积分数小于0.94%,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 误. D、二氧化碳占0.03%,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2.(1分)(20xx?上海)属于氮肥的是() A.K2CO3B.N a2SO4C.N H4HCO3D.C a(H2PO4)2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B、Na2SO4中不含氮元素,不属于氮肥. C、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1分)(20xx?上海)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沪教版(上海)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3.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7.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完整版)上海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docx

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上海版)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 2 点燃 2MgO 现象:剧烈燃烧 .耀眼白光 .生成白色固体 .放热 .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 点燃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2 Fe O 4 3 3、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3O 2 点燃 2Al 2 O 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 +O 点燃 22 2H O 2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5O 点燃 2 2P O 5 2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 2 点燃 SO 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 2 点燃 2 现象: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石灰水变浑浊 CO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O2 点燃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CO 2 高温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O 2 点燃 2CO 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CO 2+H 2O H 2CO 3 12、生石灰溶于水: CaO+H 2O Ca(OH) 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 CuSO 4+5H 2O CuSO 4·5H 2O 点燃 2NaCl 14、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Cl 2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 MnO 2 2H 2O+O 2 ↑ 2H 2O 2 16、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K2MnO4+MnO2+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 2 O 通电 2H 2↑ +O 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H CO 3 H2O+CO ↑ 2 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 CaCO 3 高温 CaO+CO 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 4 FeSO 4+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 Zn+H SO 4 ZnSO 4 +H ↑ 2 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 Mg+2HCl MgCl +H ↑ 2 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 H 2+CuO Cu+H 2O

上海初三化学教材知识梳理(全册)

上海初三化学教材知识梳理 注:标注“※”的内容不在考试要求范围内。 第1单元《化学的魅力》知识点 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两种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两种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举例: 3、实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燃烧匙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垫石棉网—受热均匀)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等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取液体体积所用的实验仪器有:规格合适的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用于固体药品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2)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称量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添加酒精使用漏斗和玻璃棒。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外焰的温度最高)。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或灭火器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民间常用川乌、草乌泡制药酒。川乌、草乌含有少量有毒物质乌头碱(化学式为 C34H47NO11),药酒使用不当会造成中毒。下列关于乌头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乌头碱由四种元素组成 B.乌头碱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34:47 C.乌头碱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D.每个乌头碱分子由93个原子构成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4.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5.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7.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9.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上海初三化学教材知识梳理(全册)

上海初三化学教材知识梳理注:标注“※”的内容不在考试要求范围内。《化学的魅力》知识点单元1第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节的基础科学。变化规律以及组成、结构、性质、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1 、两种变化2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两种性质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举例:活性炭的吸附性,酒精、盐酸等物质的挥发性,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硬度,颜色,常见的状态,味道等。物理性质常见的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可燃性,助燃性,一氧化碳的毒性,还原性,氧化性等。化学性质、实验3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名称↑+2HCl→CaCl 产生气泡固体逐渐溶解、O+CO+HCaCO 大理石和盐酸反应2223观察化学表化中↓+H→CaCO O + COCa(OH)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白色沉淀2322 的现象点燃生成白色固体耀眼白光、镁带在氧气中燃烧 Mg+O2MgO 2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节 1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燃烧匙——(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受热均匀)的仪器是—只能间接加热(垫石棉网——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量筒、漏斗、集气瓶等——不可加热的仪器(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取液体体积所用的实验仪器有:规格合适的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托盘天平(一般用于固体药品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三)称量器)克。0.1 。”左物右码“)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1(注意点:)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2(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称量纸,在纸上称量。潮,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称量。(四)加热器皿--酒精灯: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三不“)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1(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添加酒精使用漏斗和1/4也不应少于2/3)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玻璃棒。)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外焰的温3(。度最高))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4(抹布或灭火器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NH 4HCO 3 NH 3 ↑+ CO 2 ↑ + H 2 O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氮肥、液氮用作冷冻麻醉剂等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 蒸馏;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1)加热易分解Cu 2(OH) 2 CO 3 CuO + H 2 O + CO 2 ↑ 现象: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试管口出现小水珠,③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②产生气泡 7、CO 2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沪教版(上海)2021年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上海)2021年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4.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5.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2+③Cu 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0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待测8 6.4

上海初三化学知识点

上海初三化学知识点 【篇一:上海初三化学知识点】 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 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 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 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 氯气分子(cl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同种 微粒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 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1、在一 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箭头”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不是哦!】加水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变化与性质)(组 成与结构)(质量守恒定律)(溶液)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熟石灰的温度变化恰好相反: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 法是:加水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 溶液的浓度相同。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中初三化学初三化学试卷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中化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3.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5.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6.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7.“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8.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沪教版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全集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 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