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1

中药1

中药1
中药1

肉桂丁香细辛辛夷白芷浙贝母乳香藏青果没药石榴皮

胖大海盐橘核荔枝核醋乌梅木蝴蝶化橘红蔓荆子苍耳子小茴香八角茴香

醋鳖甲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拳参地骨皮全蝎鹿角片制地龙鹿角霜

首乌藤忍冬藤合欢皮蜜远志莱菔子葶苈子钩藤天麻片桔梗款冬花

桂枝桑枝桃仁酸枣仁郁金大血藤女贞子五味子狗脊

莪术三棱鸡血藤石菖蒲盐牛膝川牛膝巴戟天盐杜仲桑寄生威灵仙羌活独活菟丝子补骨脂牛蒡子

香附延胡索续断酒苁蓉桑葚木瓜生栀子焦栀子冬瓜皮冬瓜子黄芩黄连防风荆芥百合苦参

板蓝根白扁豆生麦芽炒麦芽决明子炒稻芽知母盐黄柏桑白皮

芡实莲子肉石斛益智仁防己吴茱萸麦冬金樱子六神曲生鸡内金

生大黄熟大黄生山楂焦山楂玄参太子参车前子紫苏子浮小麦淮小麦

生黄芪炙黄芪枸杞子酒萸肉生白芍炒白芍赤芍柴胡根

升麻炒枳壳麻黄炒枳实丹参生白术炒苍术炒白术炒蒺藜炒党参

陈皮炒青皮杏仁何首乌姜半夏法半夏苏木淡豆豉煨木香姜厚朴

生地黄熟地黄生甘草炙甘草生山药炒山药北沙参南沙参佛手香橼

川芎酒当归茯神茯苓泽泻牡丹皮干姜黑顺片

黄精玉竹粉葛天花粉红景天土茯苓高良姜粉萆薢生薏苡仁

炒薏苡仁

花椒胡椒山奈麻黄根枫斗三七头刺五加五灵脂枳椇子韭菜子柏子仁郁李仁

生牡蛎煅牡蛎紫石英瓦楞子石决明海浮石生龙骨煅龙骨生石膏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12. 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 炮制 B. 配伍 C. 剂量 D. 煎法 E. 服法 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根及根茎类中药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31.云头:指于潜术、白术根茎下部两侧膨大的部分,似“云头”状。 34.疙瘩头:指甘草加工斩下的芦头部分,习称“疙瘩头。” 35.扒耳:指附子上再生较小的附子,俗称“扒耳。” 36.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37.横环纹:指根类药材根头下着生致密的环状横纹。如西党参、奶参等 38.沙眼:指银柴胡表面呈凹陷,小点状(内含沙子),习称“沙眼。” 39.钉角:指盐附子周围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 40.铜皮铁骨狮子头:指质优的田三七。 41.虎掌:指虎掌天南星,块茎呈扁球形,由主块茎及多个附着的侧块茎组成,形似“虎掌 42.棕眼:指天南星块茎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习称“棕眼。” 43.菊花心:指药材横切面具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似菊花,故称“菊花心。”如黄芪、甘草、防风等: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中药试题

根及根茎类中药 A型题 1.木香的主产地是() A.云南 B.山西 C.四川 D.西藏 E.广西 2.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它是() A.外皮层 B.内皮层 C.形成层 D.木质部 E.石细胞环带3.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它是() A.形成层 B.木质部 C.外皮层 D.内皮层 E.纤维群 4.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药材() A.牛膝 B.附子 C.桔梗 D.人参 E.何首乌 5.以下哪种药材药用部分不是根() A.怀牛膝 B.北豆根 C.川牛膝 D.山豆根 E.银柴胡6.除哪项外均为板蓝根的性状特征() A.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B.质坚实,不易折断 C.断面皮部黄白色 D.木质部黄色 E.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 7.以下哪一种药材不是来源于豆科() A.苦参 B.地榆 C. 山豆根 D.葛根 E.黄芪 8.“蚯蚓头”是形容哪一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A.川芎 B.羌活 C.党参 D.前胡 E.防风 9.北沙参与人参的来源为() A.同科同属同种 B.不同科不同属不同种 C.同科同属不同种D.同科不同属同种 E.同科同属同种,不同产地 10.甘草的气味为() A.气微,味淡 B.气香,味淡 C.气微,味苦 D.气微,味甜而特殊 E.气香,味极甜 11.“粉甘草”为() A.粉性足的甘草 B.断面平坦的甘草 C.刮去栓皮的甘草 D.粉末状的甘草 E.质量好的甘草 12.当归的气味为() A.有香气,味苦 B.有香气,味酸 C.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D.气微,味苦 E.气微,味辣 13.丹参表面为() A.红色 B.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C.黄褐色 D.黄棕色 E.浅黄色

中药歌诀(超全)

超全中药歌诀分享,赶紧收藏一份!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 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解表药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

中药总论1.1

总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

《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昧四气和五昧 一、A1型题 (1)中药的作用包括: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治疗作用 D.药物的不良反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答案B (3)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 答案C (4)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 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B.脏象理论 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6)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 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7)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答案D (8)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答案D (9)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 A.温性 B.热性 C.平性 D.温、热之性 E.寒、凉之性 答案D (10)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答案E (11)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A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B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 25.断面角质样,具有明显放射状纹理的药材是() A 党参 B 葛根 C 甘草 D 黄芪 E 白芍 38.黄芩来源于() A 唇形科 B 伞形科 C 百合科 D 十字花科 26.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的是() A、甘草 B、黄芪 C、川芎 D、大黄 E 牛膝 27.粉性强的药材是() A 防己 B 远志 C 当归 D 巴戟天 E 柴胡 28.防风的地道产地是() A、东北 B、山西 C、四川 D、山东 E 甘肃 29.人参具有() A、芦头 B、珍珠盘 C、狮子盘头 D、朱砂点 E、筋脉点 30.断面皮部最窄的药材是() A 白芍 B 甘草 C 银柴胡 D 白芷 E 当归 31.黄芪() A、表面红棕色,味甜而特殊 B、表面淡棕黄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C、表面黄棕色,气芳香,味苦辛 D、表面类白色,气微,味微苦 E、表面具环节,味微甘,略苦,嚼之带粘性 32.断面中心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维管束,排列成2~4轮,该药材是() A.白芍 B.赤芍 C.板蓝根 D.牛膝 E.川牛膝 33.红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药用根 B、蒸后干燥 C、表面红棕色,半透明 D、断面淡黄白色,粉性 E、主根下部有2~3条扭曲的支根 34.党参尝味()A.微甜 B.微苦 C.咸 D.淡 E.辛 35.板蓝根的原植物松蓝为() A.十字花科 B.爵床科 C.蓼科 D.豆科 E.毛蓖科 36.新鲜使用的中药有() A.肉桂 B.地黄 C.麻黄 D.郁金 E.白及 37.绵马贯众来源于哪一种植物的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 A.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 B.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 C.乌毛蕨科植物单芽狗脊蕨 D.紫萁科植物紫萁 E.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 38.髓部有异常维管束的中药是() A,何首乌 B.商陆 C.牛膝 D.大黄 E.川牛膝 39.附子的来源是() A.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B.毛茛科植物北乌头侧根的加工品 C.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主根 D.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主根 E.毛茛科植物草乌的主根 40.川芎主产于() A.四川 B.贵州 C.云南 D.陕西 E.湖北 41.地黄的主产地是() A.河北 B.陕西 C.河南 D.江苏 E.山东 42.狗脊表面() A,被粗刺 B.被光亮的金黄色茸毛 C.被棱线 D.被硬毛 E.被鳞片 44.何首乌“云锦花纹”的存在部位为() A,栓内层 B.皮部 C.韧皮部 D.木部 E.髓部 45.延胡索的主产地为()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药物。 甘: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酸:收敛、固涩作用。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燥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温湿的苦味药适用于寒湿,寒性的苦味药用于湿热。 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淡: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升降沉浮: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 等作用。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通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药物炮制,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能散,酸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有清热作用,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汗热,各有所长,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应用药物的时候,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4、有毒与无毒:《神农本草经》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的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中药的应用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 一、配伍: 1、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有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中药的性能

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疾病的产生,不论外因或内因引起,均使体内脏气偏盛偏衰,因药物的气味也各有偏胜,故可借药物的偏胜之气来纠正病体的偏盛偏衰。比如热病用寒性药来治,寒病用热性药来治,体虚用补药,病实用泻药,都是利用药物的偏胜来调整病体的偏盛偏衰,也就是以偏救偏,使归于平,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致病因素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 (正常机体)←←←←←←←←←←←←(疾病状态) ↗ 药物偏性↗ 祛邪扶正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中药性能(偏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阴阳属性 四气 (性) 五味作用 趋向 趋 向 作用 病 位 病 势 质 地 阳温,热辛,甘 (淡)升, 浮 上 外 发汗解表、升阳、催 吐、开窍、透疹 表 上 下 陷 轻 阴寒,凉酸(涩), 苦,咸降, 沉 下 内 利尿、潜阳、收敛、 清热、泻下、止咳平 喘 里 下 上 逆 重 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味薄者升,气薄者降。 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药性歌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 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 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 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四气(也叫四性) ?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倾向)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四气之外,还有平气;平气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仍偏温偏凉,不过性质比较平和不太显著而已。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确定: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故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 ?.表示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例如石膏、知母等能治疗热病,便知其有寒凉性质;附子、肉桂等能治疗寒病,便知其有温热性质。 功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能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等。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充分说明合理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度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时临床用药及药后调配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躁等),是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而中药的性状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一、气和五味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除此五种外,又进一步区分为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凡寒凉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温离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等功效。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合理用药,具体有:A、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附子、干姜等。B、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有碍身体。C、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投,孰多孰少据病情而定。D、对于真寒假热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2.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酸、苦、甘、辛、咸等味,既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现,又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味是药物对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中又包括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各具体药物对人体的效用分述如下: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苦能泄能躁能坚。苦泄的含义有三点:一指通泄,如大黄苦寒,可泻热通便,热结便秘必用;二指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三指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燥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苦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二指坚厚肠胃,如少量投用苦味的黄连等有厚肠止泻作用。苦味药大多能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徵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甚。其他:*涩能收,收敛,同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乌贼骨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薏苡仁、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一、升降浮沉 1.含义:指药物在人体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 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确定依据 *药物的质地轻重 *药物的气味厚薄 *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效用 3.所示效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降表示 收敛固藏和泄利等。一般升浮药物,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去风散寒、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简言之,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

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归经的确定归经理论的形成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长期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如朱砂、远志能治心悸失眠归心经;桔梗、苦杏仁能治咳喘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胁痛抽搐归肝经等。 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中药的作用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影响,亦即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不良作用 不良作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常规剂量(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通过配伍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体质因素引起。 中药的功效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中药功效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词,亦即“功能”,它往往凝练为二、三、四个字,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主治,又称“应用”或“适应证”。从认识的先后来说,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应用的角度看,功效提示该药的适应范围。 功效的分类 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和性味归经毒性的枢纽。一味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所以不少药物往往具有对因治疗功效,又具有对症治疗功效。功效分类: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生药 1.地黄的主产地是( )。 A、河北 B、陕西 C、河南 D、江苏 E、山东 2.甘草粉末中常见( )。 A、草酸钙簇晶 B、草酸钙砂晶 C、晶纤维 D、草酸钙针晶 E、草酸钙柱晶 3. 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的药材是 ( )。 A.苦参 B.三七 C.人参 D.黄芪 E.远志 4.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性环状纹理。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的中药材是()。 A.板蓝根 B.甘草 C.三七 D.白芷 E.当归 5.正品大黄药材横切面()。 A.根有星点 B.根茎有星点 C.根或根茎都有星点 D.根茎均无星点 E.根有星点,根茎无星点 6.牛膝属于()。 A.苋科 B.唇形科 C.石竹科 D.商陆科 E.伞形科 7. 呈不规则长块状,表面被光亮的金黄色茸毛,上部有数个棕红色叶柄残基,下部残存黑色细根的药材是 ( )。 A.大黄 B.狗脊 C.虎杖 D.绵马贯众 E.何首乌 8.呈不规则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和纵皱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略有菊花纹及分散的棕黄色油点,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黏性,该药材为()。 A.白芷 B.白术 C.川木香 D.木香 E.沙参 9.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 A.根 B.块茎 C.根茎 D.母根 E.子根的加工品 10.根呈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的中药材是()。 A.独活 B.防风 C.羌活 D.当归 E.川芎 11.下列哪种药材粉末的韧皮薄壁细胞壁上常有斜格状纹理()。 A.大黄 B.三七 C.当归 D.柴胡 E.川芎 12.天麻的"鹦哥嘴"或"红小瓣"指的是()。 A.表面的纵皱纹 B.棕褐色菌索 C.表面的点状突起 D.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苞, E.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瘢痕 13.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木纤维长梭形,具纹孔,该药物为()。 A.川乌 B.牛膝 C.白芍 D.何首乌 E.黄连 14. 大黄的药用部分是 ( )。 A.根 B.根茎 C.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D.根及根茎 E.块根 15.三七加工的茎基、侧根、须根分别习称为()。 A.筋条、剪口、须 B.芦头、腿、筋条 C.剪口、筋条、绒根 D.芦头、绒根、筋条 E.筋条、剪口、绒根 16.大黄药材检查土大黄苷时,不得显的荧光颜色是()。 A.蓝紫色 B.亮黄色 C.蓝色 D.棕红色 E.绿色 17.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有类白色纹理

中药学总论试卷+答案

合肥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年度考试 中药学各论 指导老师------王勇 4.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5.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6.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苏敬 B.李 C.李时珍 D. 陶弘景 E.唐慎微 7.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证类本草》 B.《唐本草》 C.《本草求真》 D.《本草拾遗》 E.《滇南本草》 8. 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煎法、服法 E.以上均不是 9.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提高疗效 B.改变药物性能 C.便于服用 D.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 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先煎 B.久煎 C.包煎 D.另煎 E.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修制 B.水制 C.火制 D. 炮制 E.水火共制 姓名: 科室: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题,每题1分) 1.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2.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拾遗》 C.《神农本草经》 3.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分数: D.《本草求真》 E.《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A.公元前五世纪 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二世纪 D.公元四世纪 E.公元五世纪 A.《证类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草拾遗》 D.《本草纲目》 E.《本草经集注》 A. 675 种 B. 365 种 C. 844 种 D. 921 种 E.730 种

中药的性能58727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1.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是指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2.何谓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指药物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防治疾病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毒性等内容。 3.四气、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 (1)四气: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平五方面 (2)五味: 1)辛:发散、行气、行血,多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的病症 2)甘: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多用于虚证 3)酸(涩):收敛、固涩,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频尿,崩 漏带下等滑脱症。 4)苦:清泻、降泻、通泻、燥湿、坚阴,多用治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 旺证等 5)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多用于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徵瘕痞块等。 淡:渗湿利水,多用于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 4.升降浮沉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升降浮沉: 1)升,即药物作用趋向上;降,即药物作用趋向下;浮,即药物作用趋向外;沉,即药物 作用趋向内。升与浮、沉与降常并称。 2)凡药能针对病变部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其作用趋向为升 浮性质;凡药能针对病势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其作用趋向为沉降性质。 3)作用:升浮药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功效;沉降药有潜阳、降逆、泻下、渗湿等 作用。 4)影响因素: ①气味: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②质地: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③炮制: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者浮而上达巅峰。 ④配伍:少数药物的作用往往随多数药物而改变;此外,某些药物还能引导其他药物,改变其作用趋向。

中药的性能练习题(一)

中药的性能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性能内容的是() A.颜色 B.质地 C.气臭 D.润燥 2.中药的四气主要表示() A.药物的阴阳属性 B.药物的寒热药性 C.四时的气候变化 D.药物的香臭之气 3.药性偏于寒凉的是() A.利尿通淋药 B.祛风湿药 C.化湿药 D.行气药 4.芳香的药物一般为()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咸味 5.辛味药物一般不具有的作用是()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生津 6.寒性与苦味相结合才能表示() A.清泄 B.降泄 C.通泄 D.燥湿 7.泻下通便药多为() A.辛味 B.咸味 C 苦味 D.甘味 8.某药主要用于益智,其相应的归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9.习惯谓羌活归膀胱经,如按脏腑辨证定位其归经应为() A.心 B.肝 C.肺 D.肾 10.药物的毒性主要反应取决于() A.炮制 B.配伍 C.剂型 D.用量 二、填空题: 1.中药的性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四气又称为____。是指药物的___、____、____、____四种药性。 3.药物的五味不仅表示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____________的特性。 4.甘味可表示药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的作用。 5.中药的归经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立的。 6.在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____沉是____。 7.有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偏性,因而将____统称为“毒药”。 1.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2.四性,寒,热,温,凉 3.药物作用(在补、泄、敛、散等方面) 4.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 5.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 6.发散,收束闭藏 7.所有药物 三、简答题:

中药学题库总论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的本草是____。 2.____是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3.清代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补充和订正的本草是____。 二、简答题: 1.金元时期本草的特征和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2.《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学术价值是什么? 3.清代的本草学主要有哪些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一部什么样的药学专著? 三、选择题: 1.)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山海经 B.五十二病方 C.神农本草经 D.诗经 2.) 2.最先采用三品分类方法的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名医别录 D.炮炙论 3.) 3.初步确立了综合本草编写体例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4.) 4.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开宝本草 D.嘉祐本草 5.) 5.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6.) 6.当代著名的综合性中药著作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中华本草 C.中国药学大辞典 D.中药大辞典药典 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一、填空题: 1.中药材为什么具有地域性? 2.道地药材”的含义是什么? 3.常用药物中的道地药材有哪些?

4.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一、填空题: 1.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称为____ 2.将巴豆榨去油称为____ 3.炮制药物时加生产方式的辅助物质习惯称为____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炮制? 2.什么叫水飞? 三、论述题: 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 四、选择题: 1.) 1.加工盐杜仲的方法是() A.炒 B.炙 C.煨 D.煮 2.) 2.用葛根升阳止泻宜于() A.炒用 B.炙用 C.煨用 D.蒸用 3.) 3.生地黄加工成熟地黄的主要炮制方法是() A.蒸 B.煮 C.潬 D.煅 4.) 4.朱砂入丸散应当() A.煅潬 B.淬 C.煨 D.水飞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一、填空题: 1.中药的性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四气又称为____。是指药物的___、____、____、____四种药性。 3.药物的五味不仅表示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____________的特性。 4.甘味可表示药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的作用。 5.中药的归经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立的。 6.在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____沉是____。 7.有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偏性,因而将____统称为“毒药”。 二、简答题: 1.中药的性能与药材的性状有何不同? 2.认识中药四气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苦味药物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第一讲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第一讲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性能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四气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1)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2、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1)五味的产生 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3、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它与疾病所表

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简言之,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A、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B、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C、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4、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归经的确定归经理论的形成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长期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如朱砂、远志能治心悸失眠归心经;桔梗、苦杏仁能治咳喘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胁痛抽搐归肝经等。 5、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二、中药的作用 1、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影响,亦即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2、不良作用 不良作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规剂量(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通过配伍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 (2)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体质因素引起。 三、中药的功效 1、中药功效的基本原理 中药功效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词,亦即“功能”,它往往凝练为二、三、四个字,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