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考点

国际法考点

国际法考点
国际法考点

国际法考点

1 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是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待定)

2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1)国内法的法律主体是主要是自然人、法人,而国际法主体主要为国家。

2)制定程序不同。国内法由国内立法机关以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而国际法只要以缔约(协议)条约的方式制定。

3)强制实施的方式不同。国内法主要依靠国家强制机关保障实施,而国际法主要靠国家本身的自觉行动。

4)调整对象不同。国内法调整的是国内法律关系,国际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法律关系。

5)发达程度不同。近代国际法诞生仅仅几百年历史,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国际法从规则体系、国家实践、理论研究都不如国内法领域完善和发达。

3 国际法是法律?

国际法是法律。

1、国际法为国家规定一整套处理其对外关系的行为准则,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法具有强制性

3、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明确规定了国际法的效力,如联合国宪章。

4、国际实践证明,国际法不仅为各国公认,而且各国也是遵守的

5、所以,国际法是真正的法律

4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国家间的协议,为什么?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国家是国际法的制定者,因此,

只有国家之间达成的协议,才对各国具有拘束

力。

2、各国达成的协议是各国作为国际法的制定者,通过一定的立

法程序共同制定的法律文件,因此,成为各

国必须和应该遵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

范。

3、各国之间的协议是各国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根据。国际法的强

制性是国际法效力的本质表现,国际法之所

以不同于国际道德和国际礼让,就是因为国

际法具有强制性,国际法是依靠国家单独或

集体的力量来强制实施的,而强制实施的根

据既是各国之间的协议。由此可见,各国之

间的协议,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5 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条件

1)众多主权国家和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基

础。

2)威斯特法利亚和会订立的《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对国际法发展

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

头。

3)国际法学,对近代国际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格劳秀斯的《战

争与和平》对具有独立体系的法学的产生与

繁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4)法国大革命和此后的一系列战争,摧毁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体制,

在激烈的变革中产生了一些有利于新兴资

产阶级的有关国际法的民主原则,强调国家

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6 国际渊源的概念、种类

概念:国际法渊源指国际法规则作为作为有效的法律规则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待定)

1、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2、国际习惯也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3、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补充渊源

4、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的学说,此外还有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决议等文件,是确定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

7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1 )一元论:

基本观点: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但分国际法优先和国内法优先两派。

国内法优先:国际法效力低于国内法,是国内法的一个部门。弊端:结果导致取消国际法。

国际法优先:国际法效力高于国内法,国内法效力是国际法赋予的,国际法效力来源于“约定必守”、“法律良知”。弊端:否认了各个国家在制定国际、国内法上的作用,最后可能导致全面否定国家主权,甚至世界法代替国际法和国内法。

2)两元论:(平行说)

基本观点:法律体系不同、性质不同。效力根据、调整对象、适用范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互不包含。

3)国内观点

对一元论、二元论都不完全赞成,试图调和之,避免对立。一方面承认二者是独立的法律体系和不同,但强调联系而不是对立:联系密切、彼此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两个重要原则是:

1 国内立法不能改变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国家不得以国内立法对抗国际义务;不得以国内法规定为理由逃避国际责任。

2 国际法不得干预国内立法制订,(除非该国承担了相关的特殊义务)

存在问题:主要是国际法在国内的地位方面。

1 国际法本身没有要求,这是国内法的问题。各个国家的实践很不统一。

2 各个国家对条约和习惯的处理也不同。

3 条约在各国内适用实践不同。

4国际法和国内法冲突的解决在条约和习惯方面也都不同。

三、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问题

1 宪法虽然有原则的立场,但没有统一的规定。

2 民商范围内,我国缔结的条约和国内法不同部分,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3其他范围:宪法、基本法规定不明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待定)

8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

概念: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特征: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具有强行法性质

9为什么说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a 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增设的原则,否则就动摇了国际法的法

律基础,国际法就无法存在。

b基本的原则是判断其他原则。规章制度的标准,并对其有制约作用。

C基本原则是其他规则原则产生的确定基础。

10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内容(宪章第二条)

一会员国主权平等

二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四禁止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五集体协助

六确保非会员国遵守宪章原则

七不干涉内政

1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12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任何国家都拥有主权,各国都有义务相互尊重主权。在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各国具有平等的国际人格,各国在国际法面前处于平等的地位。

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指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任何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与联合国宪

章或其他国际法原则所不符的方式使用武力。

团结合作原则:(书本第五十一页)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外事务,同时也指国际组织不得干涉属于成员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13 国际法主体的概念、条件、范围

概念:也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条件:1)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2)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

3)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范围(书本第55页):1)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基本主体

2)国际组织。主要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争取独立的民族

注:关于个人是不是国际法主体问题

14 为什么国家是国际法基本主体(书本第55页)

A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B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C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

D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

15 国家的要素

A定居的居民

B确定的领土

C政权组织

D主权

16 国家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书本71页)

17 承认的概念、特征、性质

概念: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特征:a承认是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或新政府所作的单方行为

b承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二是指承认国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

系。

C承认引起一定得法律后果。因此承认是一种法律行为,引起一系列法律后果。

性质(书75页):构成说认为新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一个新国家即使完全符合国际法主体的条件,如果未经承

认,人不能成为国际法资格。所以承认是构成性的,它具有构

成或创造国际法主体的作用。(行不通的原因在书本第76页)

宣告说与构成说相反,认为国家的成立和他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并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承认。承认仅是一种

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既存事实的宣告。所以,承认只是一种

宣告性行为。宣告说认为新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不依赖于任

何国家的承认是正确的,但这一学说的缺点是对承认引起的法

律后果的估计不足。

18 继承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国际法上继承包括国家继承、政府继承、

和国际组织的继承,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是国家继承。

分类: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书81页)

19 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及其关系

国家承认: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导致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在相关国家间的转移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政府继承:指由于政变或革命而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府的权利义务新政府的所取代的法律关系。

二者的关系:对政府的承认于对国家的承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方面表现在,当心国家产生时,总是同时建立新政府,因此,

承认了新国家同时也就承认了新政府,反之,承认了新国家的

政府,当然也承认了他所代表的新国家。但政府不同于国家,

在既存国家仅仅发生政府更迭的情况下,则指发生对新政府的

承认,而不发生对国家的承认。

20国际的概念、取得方式

概念: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它表明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固定的法律关系。

取得方式(书201):一、因出生而取得1)依血统原则取得国籍

2)依出生地原则取得

3)依依血统原则和依出生地原则相结

合的混合原则取得

二、因加入取得

1)资源申请入籍

2)由于婚姻入籍

3)由于收养入籍

21 国籍的抵触(书206页)

国籍的抵触是指一个或同一时间内具有两个以上国籍,或者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一个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称为国籍的

积极抵触;而不具有任何国籍称为消极抵触。

一、双重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产生原因:由于出身、婚姻、收养、入籍、认领

出现问题:如服兵役的麻烦、第三国管理的不便等

解决办法:1)国内立法,避免产生双重国籍的条款

2)双边条约,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签订双边条约,

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双重国籍问题。

3)国际公约。如《关于国籍法冲突的若干问题的公约》、

《关于双重国籍情况下的兵役义务的议定书》

二、无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产生原因:由于出身、婚姻、收养、剥夺

常见问题:无国籍人处于不利的地位,难以取得外交保护

解决办法:国内立法

国籍公约,如《关于某种无国籍情况的议定书》

22 中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

1)各族人民平等地具有中国国籍原则

2)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3)在赋予原始国际上采取血统主义和出身地主义相结合原则

4)男女国籍平等原则

5)国籍的加入、退出和恢复采取自愿申请和审批相结合原则

23 外国人的待遇方式

A 国民待遇,指在一定事项或范围内,国家给与其境内的外国人与其本国国

民同等的待遇。

B最惠国待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家或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家或国民的待遇。

C 差别待遇,指一国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人的待遇,或给与不同国家的外

国人不同的待遇。

D互惠原则与普惠制,指一国给予外国国民某种权利、利益或互惠须以该外国给予本国国民同等的权益、利益或待遇为前提。

24 引渡的概念、规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概念:指一国应某外国的请求,把在其境内被该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该外国审理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规则:一有权请求的主体:犯罪本人所属国

犯罪行为发生的国

受害国

二引渡的对象被某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既可以是请求引

渡国的国民,也

可以是被请求引渡的国家的国

民,还可以是第三国国民。

三可引渡的犯罪,必须是请求引渡过和被请求引渡国双方法律都

认定为犯罪的行为。

四引渡的程序。通常在引渡条约或有关引渡的国内立法中加以规

定,引渡罪犯的请求与回复,一般通过外交途径

办理。

五引渡的效果请求引渡国可以根据其法律对罪犯进行审判。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1793《法国宪法》是该原则的立法的开端,1833比利

时制定第一个禁止引渡政治犯的法令。存在的问

题,书217页,

25 庇护的概念

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追诉或受迫害而

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或居留,给予保护,

并拒绝把他引渡给另一国。也叫领土庇护,是国

家的主权行为,属地有越权引申出来的权利

26 领土的概念、构成、领土主权的三层含义

概念: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以及

领陆和水域的上空和地下层。

构成:领陆、领水(内水、领海)、领空以及领陆和领水的底土

领土主权的三层含义:领土所有权、领土管辖权、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27 确定边界的原则、程序

原则:1、如果界线位置与地图所标的界线不符,应以地图为准

2、如果地图的画法与议定书所载的界线不符,应以议定书为准

3、如果一定属于条约规定不符,应以条约规定为准。

程序:首先,划界。签订边界条约,约定两国边界的主要位置和边界线的

走向(母约)

其次,勘界。由缔约双方依据边界条约设立划界委员会,实地进行

勘测,树立界桩,作为标志。

最后,制定边界文件。由双方起草边界议定书并绘制地图。议定书

和地图是确定边界线的根据,经双方代表签字

和政府批准后,作为边界条约的附件,称之为

边界条约的子约

28海域的划分、基线

海域的划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邻区、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航行海峡、群岛

水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

基线:正常基线:或称自然基线,是以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

位线,即以低潮线作为基线。

直线基线:是选取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的的若干适当基点,用直接

连而成折线作为基线。

29 内水领海公海群岛水域大陆架的概念法律地位

内水:指一国领海基线内的全部水域,包括一国的港口、海湾、海峡、以及

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等。(待定)

法律地位:内水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对内水如同对其他领土一样,行驶完全的、排他的主权。所有外国船舶非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水航行。一国对外开放的海港,可以允许外国商船进入,但得遵守沿海国为此订立的法律和规章。外国船舶进入一国内海,必须经过外交途径办理一定得手续。对于不可抗力或遇难船舶,沿海国通常允许他们驶入其内海,但应绝对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不得从事贸易、捕鱼以及任何违反沿海国利益的行为。据《海洋法公约》规定,采用直线基线法的国家使原为领海的考海岸部分的海域成为内水的,那么外国船舶在这部分海域仍享有无害通过权。

领海:一国领海基线以外毗邻一国领陆或领水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宽度不超过12海里。

法律地位:领海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领海水体及其上空和底土都处于沿海国的主权管辖和支配之下。与领土的其他部分不同的是,外国船舶在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

公海:指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法律地位(书145页):任何国家不得有效的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至于其主权下。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包括沿海国和内陆国。任何国家不得主张对公海本身行驶管辖权。

公海的六大自由:航行、飞越、

铺设海底电

缆、捕鱼、建

造人工岛屿和

其他设施、科

学研究群岛水域:(书144页)

法律地位:群岛国主权及于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所有国家船舶有通过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但必须按群岛国规定的航道通过。外国飞机也可以在指定航道飞越。群岛国可以为了安全规定一定得水域,禁止外国船舶通过。

大陆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地土。

法律地位:1)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驶主权权利。

2)这种权利是专属的,如果沿海国自己不勘探开发,任何人

未得到沿海国的同意,不得从事这类活动。

3)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取决于有效的占领、象征性的

占领或者明文公告

4)沿海国为了勘探开大陆架,有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

专属权利

5)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

空的法律地位

6)所有国家有权在其他国家大陆架海底铺设电缆和管道,但

其路线的划定要得到沿海国的同意。

7)资源开采的缴付比例书141页

30 条约的概念、特征

概念: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的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的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

特征:条约在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

条约具有法定约束力

条约以国际法为准

条约主要采用书面形式

条约的名称在国际法上没有统一的用法

31 缔约能力的含义

或称缔约资格,指在国际上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包括国家、国际组织、民族解放组织)

32 条约的缔结程序(书290页)

首先,谈判和议定约文谈判任务之一是议定条约约文,起草条约,完毕后进行条约约文认证阶段;其次,签署;再次,批准;最后,交换批准书(不是所有条约都经此四道程序)

33条约加入、保留的含义

加入:指未对条约进行签署的国家表示同意接受条约的约束,成为i条约当时方的一种方式。加入多由于开放性多变条约,可以加入的条约有条约本身规定或相关国家规定。假如是国家确定同意受条约约束的表示,因而加入一般不需再经批准。

保留: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一个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无论措辞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规定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保留是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缔约自由同意要件为根据的,是在条约得以缔结或其广泛性与条约的严格性、完整性之间一种平衡和妥协的工具或手段。

34 条约解释的含义及机关(书303)

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的整体、个别条款或词句的意义、内容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解释的机关:条约当事国有权解释、国际组织、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

35 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

外交关系:属于国家对外关系的范畴,国家对外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外交关系仅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一个特殊方面。国际法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主要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由外交机关通过访问、谈判、缔结条约、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此外,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依上述方式在外交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也属于外交关系的范畴。

领事关系:指一国根据与他国达成的协议,相互在对方一定地区设立领事馆和执行领事职务所形成的国家间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1)联系:首先,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意味这同

意建立领事关系。在两国建立尚未建

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建立领事关系

也时常构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但

是两国间断绝外交关系并不当然断

绝领事关系。

其次,在行政系统上,领事官一般与外交官

同属于外交人员组织系统,由外交部

门领导。外交使节也可同时执行领事

职务,当两国之间无外交关系的场

合,领事也有兼办外交事务。

2)区别:外交代表机构全面代表派遣国,与接收政府进

行外交往来,而领事机构通常只就护

侨、商业和航务范围内的事物与所在

国的地方当局交涉;外交代表机构所

保护的利益是全面性的,活动范围是

接收国全境,而领馆保护的利益是地

方性的;领事特权和豁免略低于外交

特权与豁免

36 外交机关体系

1)国内的外交机关:国家元首(在他国享有全部的外交特权和豁免)、

政府、外交部

2)驻国外的外交机关:a常设代表机关,包括驻外使馆、向国际组织

使

b 临时的外交代表机构,一国派遣到他国或国际

组织执行特定的临时外交任务的外

交使团

37 领事的含义及领事与外交代表的区别

领事是一国依据协定派遣到他国一定地区执行领事职务的政府代表。分

为职业领事和名誉领事。

区别:1)外交代表全面代表派遣国,同接受国就涉及到两国关系中

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涉,而领事则是在其职能范围内同接受国地方

当局进行交涉,他不能直接同接受国中央打交道;

2)在职务上,外交代表所保护的利益对派遣国来说,是发球僵性的重

大利益,而领事的主要职务是保护派遣国来说,是发球僵性的重大利益,

而领事的主要职务是保护派遣国关于商务及侨民的利益;

3)在工作地域范围上,外交代表可及于接受国全境,而领事一般以其辖区为限,仅与该地方当局交涉;

4)在享受特权与豁免上,领事享受的特权要比外交代表少。

接受国得随时不具解释通知派遣国,宣告使馆馆长或使馆任何外交职

员为不受欢迎的人员或使馆任何其

他职员为不

38 人权的含义

所谓人权,指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

利。人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权不

但包括个人基本权利,而且包括集体

权利,不但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

经济权利。

39 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并将这些权利、

规定在宪法中。中国在人权问题的立

场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重基本人权,反对一切践踏民族自决和实行种族歧视的政策。

②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思形态。政治标准

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③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加强人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

40 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

概念: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但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当的法律责任。

特征:1)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国际法的主体基本上相同。

2)根据是国际不但行为或损害行为。

3)任务是要确定国际不但行为或损害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41 国际组织的概念、特征

概念:广义包括若干国家或政府所设立的国际机构(如民航组织、欧洲

共同体),也包括若干国家的民间团

体及个人组成的机构(红十字、奥林

匹克)

狭义若干国家或政府通过签署国籍协议而设立的机构,既国际法

研究的若干国家或政府间的常设机

特征:1)国际组织的成员是国家

2)国际组织的宗旨是处理国际间的特定事务

3)国际组织根据国际条约创立,条约必须是符合国际法的条约,这

正是国际组织取得合法地位的法律

依据。

4)国际组织必须具有常设机构,并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活动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特征

a主要参加者是政府或国家

b权力有成员国赋予

c成员国主权平等是国际组织最基本的原则

d国家间的协议是政府间组织赖以存在和建立的法律基础

42 联合国的宗旨、主要机关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首要目的

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促进国际合作

协调各国行动

主要机关(书253页)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

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完整版)国际法练习题精选30题(有详解答案)

国际法精选30题(有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 ?甲乙两国以黑河为界,根据国际法的一般规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一般国际法的是() A. 黑河沿岸及水域分属甲乙两国,且两国对分属本国部分享有领土主权 B. 甲乙两国对黑河有共同的使用权,但不得损害对方国家的利益 C. 两国渔民可以在黑河上自由捕鱼,任何一国不得限制对方渔民到本国一侧捕鱼 D ?两国船舶只要有明显的国籍标志,即可在黑河上平等自由地航行,但一般不能到对岸港口停靠 ★★2 ?甲国货轮东风”号为驶往目的港途径中国领海,途中因对附近一艘遇难船舶实施救助而停船五小时,之后东风”号继续在我国领海内行驶,其间未征得中国同意该船船长协同船上两名科学家进行了两项科学实验活动,并将实验产生的有毒废物直接排放到我国领海,在该船即将驶离我国领海时由于船长操船过失与一艘正在水下潜行的乙国民用潜水艇发生碰撞,双方将该碰撞纠纷诉至我国某法院。已知甲乙两国与我国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员国。则下列判断何者为正确() A. 东风”轮在仅为驶往他国港口而穿越我国领海,不需要事先征得我国政府批准 B. 东风”轮为实施救助在领海内停止行驶违反了无害通过应迅速通过不得停止的要求 C. 根据海洋科研自由原则,东风”轮实施的科学实验活动是合法的,但其将有毒废物排入我国领海的 行为则是违法的 D. 东风”轮与潜水艇发生碰撞完全是由于该轮船长的过失,潜水艇没有任何违法行为 ★★★★ 3 ?甲乙两国均为1982年《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甲国与乙国就某岛屿的归属长期争执不下, 甲国渔民在该岛屿附近捕鱼时,经常遭到乙国军舰的驱逐。在最近一次类似事件中,乙国军舰使用高压水枪将两名甲国渔民冲至海中身亡。为彻底解决该岛屿归属,甲国与乙国拟将该争端通过国际司法途径加以解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双方可以选择将该争端提交国际法院或国际海洋法法庭 B. 如国际法院的法官中有一人为甲国人,则为确保公平审理,该法官必须回避 C. 由于海洋法庭可以受理自然人或法人为当事方的案件,因此甲国受害渔民家属可向海洋法法庭起诉乙国要求赔偿 D ?甲国在国际法院起诉乙国解决岛屿归属问题时,甲国受害渔民家属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参与案件的 审理 ★★ 4 ?甲国为沿海国,但从未制定任何关于大陆架的法律,也未发表过任何关于大陆架的声明,现乙 国在甲国不知晓的情况下,在甲国的大陆架上进行科研钻探活动和建造人工岛屿。对此,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 乙国的行动非法,应立即停止并承担相应责任 B. 根据海洋科研自由原则,乙国的科研钻探行为合法,但是修建人工岛屿非法 C. 乙国建造人工岛屿行为合法,科研钻探非法,因为甲国从来没有提岀大陆架的主张 D ?乙国行为合法,因为甲国从未在大陆架上进行任何活动或有效占领 ★★★5 ?下列关于大陆架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 床和底土 B. 国家对其大陆架的资源具有主权权利及相应的管辖权,但它又不属于国家的领土,国家对其大陆架不 具有领土的完整主权,大陆架上仍允许他国保持某些权利,且不影响其上覆水域及其上空的地位 C. 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但这种权利不是专属的 D. 大陆架不仅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其领海之外的延伸,而且是该国管辖范围之内的海底区域 答案:

国际法考试重点简答题

国际法考试重点简答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考点一 国际法律体制和国际法律制度的简称。 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 3.国际法是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各国之间的协议。 考点二 国际社会所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4.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共同点:国际法基本原则也属于强行法的范畴 区别:强行法规则并不必然包含全局性、普遍性的特点 考点三 同意自卫反措施不可抗力危难紧急情况 考点四 1.国家机关的行为 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3.国家官员的行为

4.经授权行使政府要素的实体行为 5.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6.越权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7.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 8.经一国确认并当作其自身行为的行为 9.私人行为 考点五 引渡指一国应有管辖权的他国的请求,依据国际法和被请求国的有关规定,将犯有可引渡之罪而被他国通缉的域内之人送交他国进行审判或惩罚。 特征 1.引渡的内容是一国将在该国受到他国通缉的人送交他国审判或惩处 2.引渡是国家间的刑事司法合作行为 3.引渡的法律根据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有关规定 4.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必须对所请求的事项具有刑事管辖权 5.引渡的对象是被请求国指控犯有可引渡之罪的人 一般原则 1.双重犯罪原则(相同原则):引渡所涉对象的行为只有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构成犯罪丙应受刑罚处罚时,才能引渡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3.专一原则(同一原则、罪行特定):指请求国对被引渡的人,只能就引渡请求书中所指控的罪行进行追诉或处罚。

阐述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阐述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互相关系的行为规则。 国内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或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 国际法与国内法都是法律,它们具有法律的共同性:(1)它们都在一定的社会之内发生法律的规范作用,无论是国际社会或国内社会。(2)它们都具有一套行为规则来调整社会关系,无论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或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3)它们都使用一定的外力来强制执行。(4)它们都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属于上层建筑。(5)它们都受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同时也受某些政治因素决定。 另一方面,国际法与国内法又呈现着显著的不同:(1)一般来说,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国内法的主体是个人,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2)国际法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法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3)国际法是由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协议的条约和习惯形成的,国内法是由一国的立法机关制定的。(4)国际法是以国家自己单独或集体采取强制措施来保证执行,国内法是以国家政权机关例如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来强制执行,国际法的强制性显然不如国内法强。(5)国际法是在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也就是主权国家之间实行的法律,国内法是一国之内主权者对其统治下的人民实行的法律。 二、国际法的主体是什么 国际法的主体是指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能力的国际法律的参加者,或者称为国际法律人格者。主要具有三个特点:A.具有独立参与国际关系的资格B.具体直接享有国际法上权利的能力C.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国际法主体包括国家(具有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主权、政府)、国际组织(最为典型的是联合国)、争取独立的民族(如阿富汗)。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是什么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原则,具体包括: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表现为三方面: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和自卫权。 (2)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过,依宪章有关规定采取的集体强制措施、殖民或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等,不受这一原则的限制。具体包括:禁止非法进行武装攻击、从事武力威胁、进行侵略战争宣传。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这一原则构成宪章解决国际争端各条款的基础,并成为国际法上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 (4)不干涉内政原则。不干涉内政是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简洁的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同时也指国际组织不得干涉属于成员国国内管辖的事项。所谓“内政”,一般是指国家不受国际法约束而能独立自主处理的那些事项,如一国的政体、内部组织、对外政策等。 (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条约必须遵守是传统国际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自觉善意。 (6)国际合作义务。国际合作已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将“促成国际合作”列为宗旨之一。《国际法原则》规定,各国

国际法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和答案

2014年国际法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和答案 国际公法形考作业1: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最先把国际法着作系统的译成中文的是(C)。 A.林则徐B.严复C.丁韪良D.张之洞 2.国际法的渊源主要包括(ABC) A.国际习惯B.国际条约C.一般法律原则D.联合国大会的决议 3.按照国际惯例,下列条约应予继承的是(BD) A.和平友好条约B.边界领土条约C.中立条约D.道路交通条约 4.国家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人相同的待遇的原则是(ABC) A.国民待遇原则 B.最惠国待遇原则 C.优惠待遇原则 D.互惠待遇原则 5.引渡的程序包括(ABC)。 A.提出引渡请求B.执行引渡C.被请求国审查D.引渡结果的报告 二、填空题 1.在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中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两件大事是威斯特伐利亚公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和格老秀斯的巨着《战争与和平法》于1625年发表。 2.确定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包括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学说和国际组织的决议。 3.国际法基本原则有如下特性: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约束性、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和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4.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人、主权、领土和政府。 5.拒绝引渡的理由有强制性理由和任择性理由。 三、名词解释 1.一贯反对是指一个国家一贯反对某项国际习惯规则对它的法律效力,即一个国家从一项习惯法规则形成的开始或最初阶段就表示反对,且其形成之后从不接受该规则的法律拘束力。 2.国家继承答:是指一国对某一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 3.外交保护答:外交保护泛指国家通过外交机关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利益进行的保护。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一项权利,可以由国家的国内外交机关或外交代表机关来行使。4.庇护答:庇护是指国家允许因政治原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国家对外国人的庇护通常在本国领域内,但不排除条约规定的或外庇护。 四、简述题 1、简述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条件国际法的主体亦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能独立进行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2)能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3)有国际求偿的能力。 2、简述新国家产生的情势(1)殖民地或附属国的独立(2)国家合并(3)国家分离(4)国家解体 3.简述国家不法行为的不法性在哪些情势下可以解除(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五、论述题 1.论述如何正确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答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它们在主

国际公法(正常答案)

2019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题库及答案 1、一国国际不当(不法)行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主观要件,是指根据国际法判断一国的的某一行为客归因于国家而构成的国家行为。有属于一国的行为,也有属于一国参与或介入的他国所从事的行为。 客观要件,是指该项行为违背国际义务。所谓违背国际义务,是指其行为不符合国际义务对他的要求。 2、《海牙公约》对于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及其管辖权是如何规定的? 答:(1)规定任何人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采取暴力或暴力威胁,或用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当属非法行为)。这种行为的未遂行为,以及实施这种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同行为均属犯罪行为 (2)《海牙公约》规定,对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非法行为,以下几类国家有管辖权:(1)航空器的登记国;(2)航空器的降落地国有管辖权;(3)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国或其永久居所地国有管辖权; 3、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作为一项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在序言中明确指出:“鉴于各国人民自古即已确认外交代表之地位,从各国主权平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国际间友好关系的宗旨出发,外交往来、特权及豁免之国际公约当能有助于各国间友好关系之发展,确认此等特权和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予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4、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答: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方面,安理会应断定任何对和平的威胁,和平的破坏和侵略行为是否存在,可以促请当事国遵行安理会认为必要或适当的临时措施。 5、什么是紧追权?其主要规则有哪些? 答:(1)紧追权,是指沿海国主管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本国法律规定,因而对其进行追赶直到公海并加以拿捕,带回本国港口审讯的权利。 (2)追逐必须在外国船舶系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或毗连区内时才可开始;追逐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不得中断;只有在外国船舶视听所及的距离内发出视觉或听觉的停驶信号后,才得开始紧追;紧追权只可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经正式授权的为政府服务的船舶或飞机行使;被追逐的船舶进入其本国领海或第三国领海时,追逐即告终止。紧追权又可比照上述规定,对违反沿海国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法律规章的外国船舶行使。行使紧追权不当而造成被追逐船舶损害时,应予以赔偿。 6、什么是国际习惯,国际习惯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一、国际习惯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学者们一般将该项规定的国际习惯论释为被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或通例。 二、国际习惯形成须具备两个因素:(1)有一般的实践或通例存在;(2)一般的实践或通例被各国所接受为法律,即不被各国接受为法律的实践或通例不是国际习惯。 7、如何理解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答: 一、国际法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以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表现形式。 二、国际法是由众多国家依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虽然不是由一国立法机关或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立法机关制定,但今天的国际公约都是众多国家通过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的形式,依一定的程序制定的(缔约程序)。 三、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为国际社会所承认。 四、国际法具有强制性。 8、简述国际条约在中国的效力和适用。 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二、(1)直接适用方式。 (2)间接适用或转化适用的方式。 (3)混合制,即兼采直接和间接适用两种方式。 9、简述国家承认的条件、方式及其法律效果。 答:一、(1)新产生的政治实体具备国家的要素;

最新国际法重点

国际法复习材料 (按照向老师所画重点进行整理) 1,国际法: 国际法是一个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它是国家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2,国际法的特征 答:国际法是法律,因为它具有阶级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这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但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相比,又有不同于国内法的特征。国际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来制定的。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而国际法是在国家平等的基础上协议制定。国内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国际法则是国家间的意志协议或协议意志。 <3>、国际法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实施方式。国内法主要依靠有组织的国家强制机关来实施,而国际法的实施,主要是靠国家本身的行动来执行。 3近代国际法的形成: 一,众多主权国家和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基础。 二,《威斯特法利亚合约》是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 三,《战争与和平法》对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4国际法的渊源 是指国际法规则作为有效的法律规则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一,国际条约二,国际习惯,三,一般法律原则 5国际习惯 各国在其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两个要素:必须有通例存在;存在的通例已被各国接受为法律。 6一般法律原则 是指能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国法律体系中的某些共有的原则。如(时效原则,禁止反言原则,善意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国际法基本原则含义 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一,国际社会公认 二,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

国际法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依据是 A.善意原则 B.国际道义 C.条约必须遵守 D.主权平等[C] 2.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这种管辖被称为 A.领域管辖 B.国籍管辖 C.保护性管辖 D.普遍管辖[A] 3.1907年,厄瓜多尔的外长提出以宪法程序为承认新政府的条件,这被称为B A.有效统治原则 B.托巴主义 C.威尔逊主义 D.艾斯特拉达主义 4.《南极条约》规定,缔约国此前对南极地区提出的领土要求应予C A.确认 B.放弃 C.冻结 D.重申 5.空间物体发射国应将其发射的物体报告给C A.联合国外空委员会 B.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C.联合国秘书长 D.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6.在我国,外交代表开始执行职务的日期为B A.外交代表到达接受国的日期 B.外交代表正式呈递国书的日期 C.外交代表经接受国同意的日期 D.外交代表经派遣国正式任命日期 7.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相关规定,外国航空器在一国领空B A.享有无害通过权 B.不享有无害通过权 C.享有“两项自由” D.享有“五项自由” 8.根据1969年修订的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的规定,禁排区是D A.距海岸50海里以内海域 B.距海岸100海里以内海域 C.距海岸150海里以内海域 D.所有海域 9.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A A.国家之间的关系 B.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D.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10.被称为“外层空间宪章”的国际条约是A A.1966年的《外层空间条约》 B.1968年的《营救协定》 C.1972年的《责任公约》 D.1979年的《月球协定》 11.下列选项中,不可归因于国家的不当行为的情况是B

浅论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浅论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 ——暨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中主权国家的 利益维护问题探讨 安徽大学法学院09法学2班范震 内容提要国际条约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了规范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条约的触角渐渐伸向了主权国家的某些内部事务。本文旨在探讨在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主权国家对于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与国家利益的维护问题。 关键词国家利益非协商性协调机制妥协国际条约与国内法主权国家国家利益 一、国际法及国际条约产生的原因——国家利益的妥协 (一)国际条约的含义 国际法(Internal law)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ies)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以国际法为准则而为确立其相互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国际条约包括一般性的条约和特别条约。一般性的国际条约通常是大多数或多数国家参加的,主题事项涉及世界性问题,起着创立一般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作用。特别条约,一般由两个或几个国家为特定事项缔结的。国际条约是国际私法规范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二)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产生的历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原始的国家形态产生开始,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萌芽便氤氲而生。国与国间的交往中,通过不尽其数的斗争与交往,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保全与延伸,国与国之间订立了一系列的“契约”。这些契约或是通过对一些传统经典的尊崇,或是通过外交使节的谈判形成的协议。不管这些契约的形式如何,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即国家间对于经常性国家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与国内规则并不相同。在一个国家内部,其国内规则,不管是通过立法形式还是统治者的命令,都享有最高效力,具有不可抗拒性和非协商性,因为在一个国家内部只存在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力量。于此不同的是,在国际社会,订立契约的国家间并不能区分哪一方的力量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国家间不管大小强弱,都有其存在并抗拒他国意志任意行使的能力,因为当一个国家不具备保留自身意志能力的时候,这个国家将很快不复存在,沦为殖民地或被吞并。这是基于国家间这种利益的冲突和力量的制衡双重因素的作用,才导致了国与国之间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依照某一国的意志,这就产生了妥协。这种妥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变迁而变化的。国际法与国际条约历经岁月变迁,从《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到WTO条约,每一项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背后都是国家利益与国家力量间妥协的不断运动。 (三)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实施保障

国际法练习题1-3章(修正版).doc

国际法练习题(1-3)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 %1.Indicate the nationality and one of his major works of the following scholars. (华东政法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15 points) 1. Grotius 荷兰《战争与和平法》 2. Lauterpacht 英国《国际法与人权》 3. Vattel 瑞士《万国法》 4. Kelson 美籍奥地利人《国际法原理》 5. Verdross 奥地利《国际法》 二、名词解释 1 Jus inter gentes(华东政法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briefly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3 points each)答案:国际法旧称之一。1650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兼海事法官邹奇(Zouche)在其《万国法的解释和一些有关的问题》一书中,开始使用Jus inter gentes (万国法,英语为I aw of nations )0之后,Law of nations 一词在西欧曾流行过一阵子。 2. 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law (武大2005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可将国际法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特殊国际法是指只能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某些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适用的那一部分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3. jus gentium(武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万民法,与市民法同为早期罗马法的组成部分。市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万民法适用于外国人之间,外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由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逐渐发展起来,本质上仍属罗马国内法。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用其指称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 4. retortion (武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反报,又称还报,是指受害国采取同样或类似性质的措施来回敬另一国的不礼貌、不公平或不友好的行为,使加害国停止其加害行为或迫使其接受和解,以此求得争端解决。 5.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武大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可将国际法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一般国际法是指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适用的那一部分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6.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武大200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3条逐渐发展与编纂国际法的主要机关。1947

法学 国际法 考试要点 8

名词解释: 一、law-making treaty 课本14页 二、recognition de facto 课本49页 三、universal jurisdiction 课本69页 四、Restrictive immunity 课本78页 五、reservation 课本103页 六、right of pursuit 课本131页 七、the continental shelf 课本127 八、right of derogation克检权 1、In time of public emergency which threatens the life of the n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which is officially proclaimed,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may take measures derogating from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the present Covenant to the extent strictly required by the exigencies of the situation, provided that such measures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their other oblig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do not involve discrimination solely on the ground of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religion or social origin. 2、No derogation from articles 6, 7, 8 (paragraphs I and 2), 11, 15, 16 and 18 may be made under this provision. 3、Any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availing itself of the right of derogation shall immediately inform the other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 the provisions from which it has derogated and of the reasons by which it was actuated. A further communication shall be made, through the same intermediary, on the date on which it terminates such derogation. 九、two-tier liability system双梯度责任制 1、strict liability:For damages arising not exceeding 113,000 Special Drawing Rights(1SDR =0.888671g ) for each passenger, the carrier shall not be able to exclude or limit its liability. 2、Presumption of fault:The carrier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damages arising exceed for each passenger 113,000 Special Drawing Rights if the carrier proves that: (a) such damage was not due to the negligence or other wrongful act or omission of the carrier or its servants or agents; or (b) such damage was solely due to the negligence or other wrongful act or omission of a third party

领土争端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领土争端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现状 我国当今的领土争端问题主要存有于南海和东海,岛屿争端逐渐成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焦点。南海,在国际上被称为南中国海,因海 洋生物资源丰富,海底蕴藏大量油气资源,导致这一区域成为兵家必 争之地,我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在南海划定九段线,确认了海域内诸岛 屿的主权,但因种种复杂原因,我国南海相当一部分的岛屿被越南、 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窃取,九段线名存实亡。不仅仅在南 海存有与诸多国家的领土争端,东海也存有同样的问题,中日钓鱼岛 问题构成了东海区域危机的主要内容,较南海问题而言,钓鱼岛争端 的矛盾更加突出,钓鱼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战后,日本窃据钓鱼岛,妄图将该岛据为己有,我国为保护领土完整,一直进行不懈的抗争。一直以来,我国致力于通过政治协商与谈 判来解决领土争端,我们相信在国际法日益健全的今天,领土争端问 题已经完全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解决。 二、领土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分析 现今国际上所承认的领土取得方式是先占,即对于无主地的长期有效 占领。很明显,先占成立的前提是该土地属于无主物,如果该地已经 为他国有效占领,则不适用先占。另外,先占的另一个条件是长期有 效的占领,即官方在宣示主权后必须实行有效统治,如果仅仅是短暂 的滞留,则不符合先占原则。如果对我国南海和东海的岛屿争端追本 溯源,我们可以从史料得知,早在明朝时期,中国政府便派遣探险队 登上南海九段线以内的岛屿,对其实施有效占领并宣示主权。钓鱼岛 也不例外,据我国史料可证明钓鱼岛在明朝以前就已经被我国所探索,明代已把钓鱼岛纳入其版图内。另一方面,我们从日本史料得知,在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特务机构曾派遣间谍到钓鱼岛及其海域周围进行 调查、巡视,同时策划把钓鱼岛划入日本管辖之下,但在一番探查后,日本自己也得出钓鱼岛已经处于清朝统治范围之内,因此日本便打算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3、中国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中国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从整体上缺乏立法规定,没有规定普遍性的适用原则,既没规定采纳方式或转化方式,也没规定国际法是否优先与国内法,而只是从一些法律、法规、外交声明和司法解释中作了具体规定,这带来了对中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判断的复杂性。 (1)国际习惯法在中国的适用 我国不少立法都有“国际惯例”的表述,如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率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 可以适用国际惯例。”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 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96条都有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的条文。 但对于国际惯例, 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王铁崖先生于1995年主编的《国际法》教材中指出, 我国《民法通则》的“‘国际惯例’可能不是‘国际习惯’, 或者可能包括‘国际习惯’在内”。在1998年出版的《国际法引论》书中他又认为:“一般说来,‘国际惯例’不是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国际习惯’,它对国家没有严格的拘束力……《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所规定的不是‘国际习惯’。”结合《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众利益”,王铁崖先生在该书中继续推定此条所规定的“国际惯例”并不是指“国际习惯”的理由:“从这条规定看,条约不受‘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照理而言,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国际习惯也应该不受‘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故中国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国际习惯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地位。

国际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大字版

1、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关系有法律拘束力原则规则制度总称性质法律性普遍性特征主体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制定者主要是国家/调整对象国际关系/实施靠国家本身的行为 2、国际法主体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地位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不同程度地参加国际组织有权采取包括武装斗争的不同方式来争取和维护独立,同时享有接受国际援助的权利特征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国际法权利义务的直接承担者 3、渊源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也是国际法的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场所分类形式渊源指制定国际法的程序和方式即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而缔结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示/主要渊源/约束缔约国/造法性条约{专门确立修改国际法原则规则制度条约多边}契约性条约{专为缔约国规定权利义务条约})习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默示/古老渊源/约束所有国家)和一般法律原则/实质渊源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包括成文法和习惯法 4、国际法与国内法一元论主张同属一个法律体系(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二元论平行说属于两个不同法律体系互不隶属地位相等/联系论 5、原则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特征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 6、原则内容国家主权(国家固有权力国家最高最重要属性)互不侵犯(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互不干涉内政(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政外交事务)平等互利(彼此尊重在法律享有平等地位不以损害他国利益的方法或手段谋取特权或利益)国际合作/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7、强行法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容抑损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特征普遍性整体性绝对性同:国基原属强范围异:强不仅包括国 二、国家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要素永久人口/确定领土/政府/主权基本权利独立权(国家按自己意志处理内外事务不受外界控制干涉)平等权(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自卫权(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独立)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事件及对其领域外特定的人物事件所具有的行使管辖/领域管辖/国籍管辖{国家对具有其国籍的人实行管辖}/保护性管辖{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家及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管辖}/普遍性管辖{对国际法规定的某些特定罪行,由于其危害国籍和平与安全,危及全人类共同利益不论其行为发生地为何地}2、国家豁免国家根据主权和平等原则不接受他过管辖特权分类管辖豁免未经一国同意不得在其他国家对其诉讼或以其财产作为诉讼标的/执行豁免未经一国同意其他国家不得对其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或依据法院判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诉讼程序豁免即使一国放弃管辖豁免未经其同意也不得对他的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包括不得强迫其出庭作证或提供证据及其他诉讼行为3、国家承认既存国家对新产生的国家给予的认可,接受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与新国家建立关系进行交往的行为特征单方面行为/承认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的事实及表明愿意与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引起一定法律效果性质构成说主张一个新国家通过承认才被升格为国际法主体/宣告说一个新国家在其成立时就已是一个国际法主体承认只具有宣告确认作用形式明示默示/法律上事实上4、不承认原则承认主体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后情势不得予以承认5、继承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的法律行为特征依主体不同可分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对象是国际法上权利义务/发生原因是领土变更的事实和政权更替6、国家继承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引起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条约继承国家继承发生时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是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政治类不继承地域类继承经济类不确定)国家财产继承国家继承发生时,按被继承国法律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利益原则国家财产随领土转移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所涉领土实际生存原则(不动产转属继承国动产所涉领土有关继承)7、国家债务(国债地方化债务)继承恶债{国家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举之债}不继承三、国籍一个人属某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意义是一项人权/确定属人管辖依据/提供外交保护依据取得因出生取得国籍{单双血统主义出生地混合}/因加入取得国籍{申请婚姻收养}丧失自愿解除国籍/取得外国国籍而丧失国籍/剥夺国籍中国双系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结合/不承认双重国籍/防止减少无国籍人2、外交保护国家对于在外国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违反国际法的侵害而得不到救济时,通过外交机关向加害国提出求偿的行为条件限制本国国民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非法侵害/受害人持续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用尽当地救济3、引渡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而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原则政治犯不引渡/本国公民不引渡(基于属人管辖)/双重审查制(司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审查缺一不可)/相同(必须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行为)/罪行特定(只能就作为引渡理由的罪行进行审判或处罚)对象请求引渡国国民/被请求引渡国国民/第三国国民本国公民不引渡4、庇护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行为对象从事政治或科学活动受迫害的人即政治避难依据宪法引渡法 四、人权经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所宣示予以保护的基本权利分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特征普遍性平等性相对性特殊性渐进性 五、国家领土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上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底土取得变更方式先占{国家对无主地有效占领取得领土主权}添附{因自然人和人为作用使国家领土扩大人为和自然}时效{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受干扰占有进而取得该地主权}割让{国家将自己领土依条约规定转让他国使他国得此地主权}征服{一国通过武力强占和兼并取得他国土地主权} 六、海洋法确定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各国在海洋利用各个领域中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基本问题综述

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综述 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性质问题、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国际法的渊源问题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等等。 一、国际法的性质 国际法的性质问题首先涉及到国际法是否是法律?由此出现了“国际法否定论”、“国际法弱法论”、“国际法无用论”等。 “国际法否定论”的早期代表是17世纪德国法学家普芬道夫,他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唯一的根据,在这个自然国际法之外,并不存在具有真实法律效力的国际意志法或实在法,“此外别无通行之公法,唯有性法,可令万国钦佩”(【美】惠顿. 【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世纪,奥斯汀主张,“法是无限主权者的命令。”(J.Austine,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 London:Weidenfeld&Nichoson,1954,p.184.) “国际法弱法论”。进入现代国际法时期,特别是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之后,国际法的效用不再完全取决于国家实力的强弱。“国际法否定论”在国际法学界逐渐退出市场。奥本海认为,“必须承认,目前可供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方法不足——特别包括在司法解决争端方面,没有真正的强制性安排——使国际法与国内法及其可供强制执行的方法相比较,在这方面,肯定是两者之中较弱的一个。”(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

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7.) “国际法无用论”。无论是“否定论”或是“弱法论”,都可能衍生出国际法无用的结论。“国际法虚无主义”认为,现实国际社会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分权的无政府状态,不但没有统一的立法机关,也没有任何具有强制力的司法和执行机关。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法不仅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且软弱无力、毫无用处。(刘志云.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法律科学.2006(2).) 国际法作为法律的一个部门,与国内法不同,有它的特殊性。王铁崖认为,国际法的特殊性在于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在国际上,不存在有组织的超越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而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靠国际本身或通过国家的行动。另一方面,国际法作为法律与国际礼让有区别。(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问题,解决的是国际法为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国际法上有各种不同的理论。 自然法学派以维多利亚、苏亚利兹和德国的普芬道夫为代表。该学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在于自然法,如人类良知、人类理性、人类法律意识等。这种观点脱离了国际社会现实,把国际法抽象化了。实在法学派以宾刻舒克和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实在法学派否定从自然抽象出来的概念作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认为现实的国家同意或共

新中国不懂国际法的八大败笔

新中国“不懂国际法”8大败笔 中国第一次接触“国际法”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一代人“不懂国际法”曾经留下了诸多伤痛,例如中英《南京条约》竟然留下“修约”的尾巴,上海“华洋分居”竟然“制造”了租界。而1949年中国发生政权更迭以后,竟然由于“不懂国际法”酿成一系列外交败笔。静下心来,笔者也就趁着开庭前的闲暇摘取8项予以点评,供法律专业者与国际关系爱好者参考。 1、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从国际法上讲,既不属于“民族独立”(中国不属于殖民地)也不属于“民族自决”(某民族不存在脱离中国),更不属于“新设成立”,而是典型的暴力更迭国家政权,因此只存在“政府承认”而不存在“国家承认”。这样一来,新中国只需要获得其他国家对“人民政府”取代“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予以承认,而不是新成立一个“国家”要求外交承认。民国政府为新中国留下了大批优秀的外交官与国际法专家,只要政务院“察纳雅言”就可以向全球发出“政府承认”照会,即任何国家只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继承原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际法地位,即可以恢复与新中国外交关系,那里还存在“重新承认”的麻烦?中国不是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些“殖民地国家”,因此中国不存在“国家承认”而是“政府承认”。新中国继承中华民国“一切国际法地位”就意味着许多国际组织中国无需另行申请加入。结果当然是

民国政府留下的诸多外交遗产被“清零”,一切重新开始。 2、驱逐外交官——其他国家派驻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从国际法上讲依旧是派给“中国”的外交官,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只不过是“国家名称”发生变更,人民政府替换国民政府也是“国家政权”发生更迭,并不影响中国的国际法地位。因此,中国需要按照国际惯例承认这些外交官的法律地位,并通过他们“恢复邦交”。其实看看1991年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做法就知道什么是“成熟的外交策略”,俄罗斯宣称继承原苏联国际法地位,于是承认俄罗斯继承原苏联国际法的国家也就迅速“恢复”与莫斯科的“邦交”,中国驻苏联外交官也就直接“更名”为驻俄罗斯外交官。 3、志愿军入朝——中国出兵朝鲜当然需要肯定,这是展示中国“势力范围”的一种方式。不过,中国出兵朝鲜却是采取“偷偷摸摸”的“志愿军”方式,即使是为了避免刺激美国,也应该通过《中朝军事协定》来保障中国在朝鲜半岛的主导地位,首先就要接过朝鲜半岛军事指挥权从而避免“朝鲜半岛局势失控”。一旦中国通过《中朝军事协定》获得军事指挥权,那么后来的战争策略就会遵循中国国际利益考量而不是受制于平壤,这也是美国一定要接管韩国军事指挥权的精妙之处。后来出现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领导人的冲突,关键就在于中国的地位没有明确,究竟是“援军”还是“打手”?后来的朝鲜停战协定也是以朝鲜为主,于是中国几年的流血牺牲只换回“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