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课堂实录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课堂实录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课堂实录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课堂实录两则

《吆喝》课堂实录两则

《吆喝》课堂实录1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王皓

(该案例曾在2007年湖北省青年优质课竞赛中荣获教学和教案两项第一名)

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

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

【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

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4.【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

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

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风情。市井风情[板书]。

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生:想

【师】讲我们再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肠气回肠呀

生:真象京剧

(放PPT卖菜的。)

【师】怎么样?和周杰伦有一比吧。

(生点头笑,称是)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

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

【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生:小商贩

【师】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1: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生2:从第10段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北京冬天,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可这些人还是起一大早去卖东西,可见他们生活很艰辛。

【师】: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

生:收入微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两捆萝卜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一个铜板。

生2:“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

……

【师】: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同学们很善于品读文字。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就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生活状况[板书]

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一生举手强烈要求自己单独读.)

【师】这位同学要单独读,行,你先单独读吧。

生(用说书的口吻,娓娓道来,普通话字正腔圆,同学们自发掌声。)

【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哦。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肯定。

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作家这种品评式的介绍,朗读得很到位,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自己就是卖馄饨的,把这段文字当作自己的独白,又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我们再用独白的方式朗读一遍。

(生读)

【师】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1: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生2:还可以看出吆喝人的热情,把事情做得很好,尽管自己很辛苦,但是对顾客还是很真诚,很实在,所以,可以看出热情。

生3: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生描绘吆喝人面带笑容热情招待顾客的场景)……

【师】:有的品评,有的描绘,同学们都读出了生意人的热情、质朴、诚信,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1:对生活的热爱

生2: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

生3:很乐观。

【师】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师】:(课前音乐复现中,师边总结边板书)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人生境界[板书并勾画枝叶]

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北京有北京的吆喝,宜昌有宜昌的巴山舞、四川有四川的龙门阵……我们的武汉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武汉人,

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大家议一议

(分组讨论4、5分钟,师到各组点拔)

生1:汤包、热干面、睡竹床。

【师】这位同学一口气说了许多武汉的民俗风情,看样子,作为武汉人我们还是蛮自豪的,那从这些民俗中,我们读出了父辈祖辈们怎样的生活处境和生活态度呢?读出了我们武汉人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呢?

生2:汉绣、汉剧、码头号子,可以反映我们当时的文化,我们武汉人的智慧。

生3:别人觉得我们武汉人不文明,其实我们很热情,很豪爽,比如天热我们睡竹床,打赤膊,这表现了我们武汉人的热情豪放。

【师】: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

生4:把街当成自己的家,把外人当亲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这就是武汉人的豪爽。【师】:人与人之间日不设防,夜不闭户,足见民风淳朴,也能见其豪爽。

生5:我觉得说武汉风俗得用武汉方言

【师】呵呵,坚决支持!

生5:(用武汉话)我们武汉是三大火炉之一,(……学生从地理到历史,引名家篇章,从武汉人生存状态到武汉人性格特点,侃侃而谈,师适机追问,引出精彩。)不拘小节,热情豪爽,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武汉人。(生开始用方言,后时而普通话,时而方言,老师笑说这是为了照顾老师,怕老师听不懂)

【师】铃声将起,我们的课堂讨论暂时就到这里。(生叹气遗憾)最后,请允许我把一首反映老武汉人生活场景的歌曲送给大家,让这歌声和萧乾的一声吆喝,带着我们走向生活,去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播放《大武汉的热干面》)

温度源于深度

宜昌教研中心李祖贵

热闹的课不一定是有温度的课,有温度的课一定是有深度的课。

王皓老师执教的《吆喝》,如一杯温过的小酒,有劲道,有热力,在师生自然的对话中,渐入佳境,让人回味。让我们在陌生的民俗文化中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整个课堂设计,由三大部分组成:整体感知,感受风情——三读课文,三赏吆喝——回归生活,内化理解。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以读为线,层层剥笋——感受风情,欣赏艺术,了解民生,触摸精神。处理得简洁而不失深刻。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者能够站在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对文本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和深层解读。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核。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验热情与思考深度。

从“吆喝”到“吆喝人”,从昨天到今天,从北京到武汉,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精髓——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正是源于这样的深度,这堂课才没有上成喧嚣的“吆喝”。师生始终都在读《吆喝》,不仅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而且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教者才如此关注文本,深入语言,品读课文。品、演、读、想、说、评,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语言训练和个性体验中,润物细无声的感受着民俗的特性和人文的魅力。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教者才选择了深入浅出的设问方式。开课第一问“课文里介绍的叫卖物品有哪些?”看似毫无意义,实则为“你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张本,从而引领学生打通地域与时间的隔膜,走进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城。“最让你流口水的是哪句吆喝?”一个简单的问题拎起的是对文字的品读。就这样,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如饮佳酩般地领略着民俗文化的丰富意蕴。

正是源于这种深度,课堂才有了暖入心房的温度。整节课,学生从最初的不想说,到后来的我要说,甚至要用武汉话说,从最初的不肯读,到后来的我要读,直至要自己单独读。课堂好几次出现这种“意外”的精彩。冰冻的课堂何以有了笑声,有了掌声,有了激动的演讲声?正是从街头吆喝到声乐艺术,从生存状态到精神境界的观照与感动,才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才使得学生的思想能够站在精神生命和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解读民俗——这既是课堂的温度,也是心灵撞击的温度。

从冰点到沸点的温度不正来自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吗?

《吆喝》课堂实录2

南京晓庄学院附中华云

【内容提要】:众所周知,放置时间越长的酒越香,教学技能越高的教师也越受人青睐,原因就在于他们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年轻教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经验,迅速成长起来呢?我认为是磨课。本文即通过作者一次磨课的经历,并作前后比较得出心得体会,与年轻教师共勉。

《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一篇课文。经过不断地磨课,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现将第三次上课实录记录如下,其后是比较前两次试课分析得出的体会。

(一)导入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只可惜大家听到的是女生版。如今,作为民俗的吆喝声绝大多数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北京人萧乾笔下的《吆喝》,也许它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吧。(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

师:默读课文,回答: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生1:第6节“馄饨喂——开锅”、第7节“硬面——饽饽”。

生2:第11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

生3:第12节“荷叶糕”、“荞麦皮”。

生4:第10节“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

生5:第11节“小玩意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生6:第9节乞丐的乞讨声。第13节卖萝卜的和第14节卖冰棍的。

师:基本上找得差不多了,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的?

生1:有白天的。

生(齐):不对,是早上的。(板书)

生2:还有晚上的。(板书)

生3:还有一年四季的。(板书)

生4:有直接介绍卖什么东西的。

师:那就是吆喝的内容。(板书)

生5:还有从吆喝的声调及音韵节奏角度进行评价的。(板书)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部分):书中有的小节前已归纳好了。

师:这些部分之间又是用过渡句进行衔接的,大家能找到吗?

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

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

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

师:大家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学生朗读)

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三)细读课文

师:老北京城的吆喝有何特点?

生1:用“就剩两挂啦”中的“就剩”突出已所剩无几了,吸引人快来买。当然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了。

生2:引人发笑。主要是文中提到的两个乞丐的乞讨声,用低音吆喝。其中还有一个用了快板,显得很滑头。

师:“葫芦儿——冰塔儿”和“葫芦——冰塔”有何区别?

生3:这是儿化音,作者运用北京的方言来写吆喝,这样显得京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生4:在吆喝卖荞麦皮的时候,用了夸张的手法,说自己被吓了个“马趴”,语言中透露出幽默。

生5:“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柿子的甜。

生6:“萝卜赛过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萝卜的嫩。

生7:有的很简洁的吆喝出要卖的东西,有的却很复杂。

生8:有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韵的节奏变化。

(四)品读吆喝

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朗读并分析。

生1:喜欢。从第7节中“我更喜欢”一词可以看出。

师:能不能读出这种喜欢的感情?(学生朗读,重音在“更喜欢”三个字上。)

生2:怀念。第14节中:“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倒还剩”看出吆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怀念它,也流露出一种遗憾的心情。“倒还剩”要读得轻一些。(学生朗读)生3:喜欢。“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手里那把钳形铁铉。”那是外国人喜欢的器乐。而“更值得一提”就突出自己喜欢声乐。

师:朗读这一句。注意重读。(学生朗读)

生4:第八小节写了作者觉得听话匣子很累,更讨厌的是胜利公司的商标,由此和文章的吆喝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文章很仔细。集体朗读这一小节。(学生朗读)

师:我找到一句“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

你门前展销。”有谁能分析一下呢?

生5: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用一个“拆”字就是为了说明吆喝声很多,场面很热闹,小孩子是最喜欢热闹的了。

师:一起朗读,读出感情。

生6:第三小节中,“都不免会佩服”中的“佩服”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那些会吆喝的人的佩服之情。

生7:“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吆喝的高度评价。

生8:“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中的“热闹”就是生动形象的意思,也是对吆喝的夸赞。

(五)说说吆喝

师:现在吆喝大多已被广告所替代,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生1:有的时候觉得很讨厌广告,没完没了的,有时候接连放几遍重复的,太没有意思了。而吆喝不是连着喊,中间还有间歇,有时觉得声音挺有意思的,就会等着再重复。

生2:我还是比较喜欢广告,因为现在有的广告很含蓄,有时你不知道在宣传什么东西,等到最后你才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绝妙感觉,它的广告很有创意。

生3:吆喝声除了是要把东西卖出去,但里面更多的还有着文化气息,用一种或说或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广告有时运用了成语,但是却给人一种误导,总是出现错别字。

生4:广告已经结合了视频等很多效果,让你有一种美的享受。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吆喝》,对吆喝这一民俗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吆喝作为民俗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快乐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七)作业

到当地民间调查访问,收集当地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写一篇文章。

这是我第三次上课时的实录。我设计《吆喝》这篇课文的主要思路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分析吆喝——体验作者感情——拓展延伸。

第一次试课时,我是用录音导入,结果录音没有放出来,我就把后面一个环节——学生搜集的吆喝声即体验吆喝提到前面来。第二步品读吆喝中用“我认为

最有趣,因为“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学生找得不是很准确。接着分析作者的感情。第三步创作吆喝,由老师做示范。第四步教师小结。第五步作业。

[分析]缺点:⑴课前课件准备不充分。⑵学生没有找准确是因为事先没有预习课文,上课也没有给足时间看课文。因为是借的班级,学生也没有重视。这样也就直接导致文本扣得不够深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肤浅,整堂课像活动课。⑶很少朗读课文。

优点:⑴应变能力较强。⑵设计较新颖,特别是教师起示范作用。

第二次试课我用自己的方言吆喝直接导入。第二步品读吆喝中设计问题①: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又是通过一根怎样的线将纷纭复杂的吆喝声变得井然有序的?问题②:作者面对这样的吆喝有何感情?第三步再听吆喝,体味这种感情。第四步小结课文。第五步作业。

[分析]缺点:⑴学生一开始没有听懂我用方言吆喝的声音,改为普通话可能会好一些。

⑵文本抓的不够多。⑶问题①和问题②之间问得太突然。⑷民俗点了出来,但是内容有点多了。

优点:⑴作业的设计和黑板板书相联系,也把这堂课学到的一个知识点运用了起来,并

且能够联系写作。⑵再听吆喝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绪回到那个时代,因为学生对吆喝声是比较陌生的,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

经过三次的试讲,让我意识到上好一节课有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教法。如何让学生喜欢听课,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学好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能力有所提高,视野得到拓宽,这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就这三次的磨课,我谈一点体会:⑴一堂课的开头导入很重要。作文好的开头被称为“凤头”,其实一堂课的开头也应是“凤头”,即要能够吸引住学生进入境界。因此在不断的磨课之后,改为由教师的吆喝进入本堂课。我认为教师应该有勇于“下水”的精神。平时我们只是布置给学生做,而自己很少动手,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写起来都很生硬,更何况要求学生。况且这样既能把学生吸引住,也能打消他们在后面自己吆喝的不好意思的心理。

⑵开课不是为了热闹好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再跃出文本。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要有深度,还要多朗读。一堂课承载的东西不能太多,只能是一两点就足够了,否则学生没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课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很肤浅。

⑶课堂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教学形式要多样。这样不仅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保持兴趣的时间也会加长,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⑷一堂课既然有凤头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东西不能太多,而且这个内容应该是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

其实第三次的课也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只有慢慢地磨才能达到完美。每一次的磨课都会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磨课中才能切准新课标要求,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上来,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主要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预习提示】 1.搜集桥的图片,总结各种桥的共同特点。 2.在文中标注生字词。 【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课下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图片和知识,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图片或者你总结的桥的特点? 2-3位同学回答。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桥梁的世界,体会中国桥梁之美。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初读: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且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 明确:雄跨记载桥墩推崇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找同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同学齐读生字词。 (二)再读:默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出包含以上生字词的语句。 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在PPT中出示,请同学来读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明确: 1.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每两个石拱之间有两个桥墩 3.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4.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5.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精读课文,提取信息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2017年春《名校课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 20 俗世奇人

20 俗世奇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阔chuò(绰) gè(硌)牙下shǎng(晌) 想zhé(辙) 怵.(chù) 撂.高的(liào) 一瞅.(chǒu) 抠.下(kōu) 2.下面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在后面的横线上予以改正。 (1)逢场作戏痛改前飞飞—非 (2)左右逢源八面玲笼笼—珑 (3)看风使驼横冲直闯驼—舵 (4)一清二楚万赖俱寂赖—籁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海仑觉得这个呆呆地望看自己的农妇,很像自己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似的,随后才想起是在一张画片上所见到的,于是她也便饶有兴味 ....地凝视起那个农妇来了。 B.可别以为乡下人都是孤陋寡闻 ....,谈到五谷杂粮,他们可见多识广得很。 C.他是个大名鼎鼎 ....的俗世奇人,他的表演虽然稀松平常,却有着特殊的魅力,总能使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观看。 D.他没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丰富,说理时总能引经据典 ....,令人信服。 4.(西宁中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西宁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删去“在”和“上”) D.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将“并且”改为“和”) (解析:D.“提高”和“习惯”搭配不当,应删去“并且提高”。) 5.“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句中加点的“找”字能不能换成“捏、揉、做”等字眼?为什么? 不能。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 6.说说下面句子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而且这种强烈的夸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句式整齐,句句押韵,随着字数的逐步增多,在意思的表达上又有逐步推进的效果。 7.(长沙中考)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最新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各种因素,两个班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学初的月考中,2班不及格的人数近三十人,低分甚至只有二十几乃至十几分。1班成绩好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面对这种现状,我感到压力很大。我想,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也应适时地调整,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从基础入手,慢慢把学生们引入文学这扇大门。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两班学生不愿开口说话,不能主动回答问题,对语文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等特点,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以抓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重视朗读、培养朗读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充分发挥早读的作用,每天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高声朗读相关课文内容,并采取领读、自由读、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一学期下来,使学生充分地熟悉每一篇课文。对于课标要求背诵的内容(如古诗文、现代文必背语段),我把班级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订背课文,要求每个学生背书必须过关;之后再进行全班性的默写训练,并互批,出现错误马上订正,我特别注重帮助学生辨别常常出现的错别字。未过关的同学留下达到要求为止,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基础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2、重视书写,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从学生的作业和作文中,可以发现两个班学生的书写极不规范,写错字、别字,字迹潦草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更能影响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作业中,我重视对学生书写的严格要求,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课堂实录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执教者永嘉县实验中学范圣龙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 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 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 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

名校课堂八年级语文

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3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B.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 B.绿树葱茏,树上的鸟儿大约有一百多只。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 6、默写古诗(6分)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 (3)乡泪客中尽,____________________。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6)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字)(3分)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随笔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随笔 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这样的教学工作,让人敬佩。下面是五篇“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欢迎大家查阅观看。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 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 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 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 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 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 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 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 温暖、欣悦的感受。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

18 古文二则 解释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即意义比较具体,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几个考点,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解释实词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存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的词积累起来,以便顺畅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难以理解,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运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晓雾将歇.(xiē)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交相辉映)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全,都) (3)晓.雾将歇.(早晨)(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 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相与 ..

(9)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 如吾两人耳(只是)(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0)但.少闲人 .. 3.词语积累——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古义:鱼今义:鱼鳞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3)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4)但.少闲人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B.高峰入.云月色入.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C.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歌咏“月”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堂教学实录

《运用联想和想象让文思轻舞飞扬》教学实录 (播放音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听了刚才的一段音乐后,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鲜活的画面呢?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更是想象的魅力 那么如果把想象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想象,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文思轻舞飞扬。 (屏幕显示一个圆) 师:请同学们对图形展开想象。要求侧重从图形的形象方面展开。用“它 像,它可以为我们”句式来把你的想象说出来。 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随机提问(五六人),重点点评精彩回答,以赏识性点评为主)例如学生:圆像太阳,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温暖,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师:你的语句很精彩,你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学生还可能想到盘子,月亮,月饼等。教师尽量用名句、警句、诗意的句子作赏识性点评。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发觉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这么丰富的形象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原来这所有的事物都是借助于一个圆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想象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形象而产生。 师:那么,这种途径产生的想象,我们怎么运用到文章中去呢?请看下面的训练题: (屏幕显示两个三角形、两个线段、两个圆)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能用它们(至少用上五个)拼成新图形,并为图形取个名字,并用一段文字加以说明。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可选四组同学)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赏析式评价)师:还有没有与他们不一样的作品呢?(请生展示)看到大家这么多精妙的图案,老师也想设计一个,大家看我设计的图案怎么样? (屏幕显示范例:希望之灯 老师在设计的这个希望之灯的时候,我想到了光明与黑暗,想到了迷茫与希望,于是我从这个图案又引发出了一些小感想,请看屏幕: 温馨的灯光,伴我度过了多年的学习生涯,现在它又照亮了我的新的开始、

2017年春《名校课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 8 短文两篇

8 短文两篇 1.按照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yánɡ) 姮.娥(hénɡ) 一撮.灰(cuō) hào(皓)月高xuán(悬) 一shùn(瞬)间 2.根据课文填写词语。 (1)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2)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圆月有如一面镜子,高悬在蓝空。(比喻) (2)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反问) 4.(连云港中考)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D )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解析:D项应删去“为”和“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 5.仿写事物。 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从“竹笋、天平、流星”中任选一个,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仿写,要求仿写的内容符合事物特点。 示例:飞蛾:正面——为追求光明,不惜赴汤蹈火;反面——总想把火扑灭,真是不自量力。 示例:流星:正面——为追求速度,不惜牺牲自己;反面——总想超越时间,但是徒劳无益。 竹笋:正面——为追求阳光,总是奋力上长;反面——总想快速长大,却是腹中空空。 6.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练习题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句话的含义是( )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以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外交艺术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共同发展原则 C.互不侵犯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说:“如果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声明中提到的原则应该适用于( ) ①发展中国家 ②发达国家 ③弱小落后国家 ④资本主义强国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5.周恩来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表述中,属于周恩来在下图所示会议中的外交语言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6.《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行为准则。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面的史实中,最契合这种精神的是( ) A.提倡不结盟 B.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1954年12月,时任缅甸总理的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20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 20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一)随着新年的临近,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xxxx 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我坚持耐心、细心、有责任心的原则,真诚对待每位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学校坚持推行课堂改革,由于经验欠缺,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设想没有具体实施或者执行的很仓促,但整体上基本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本学期知识性教学主要侧重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并能区别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专业性知识。 情感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信念、爱国情操、个人修养等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拓展知识面,同时联系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 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氛围也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学生学习情况

知识性学习方面,学生整体上能把握教材基本的知识结构,大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拓展知识训练。能力性学习方面,本学期侧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每天的背诵书写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情感方面,通过综合拓展训练与写作练习,学生基本能形成自己的认知,通过自我感知,选材分析,能够达到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形成自我独立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经验总结 1、力求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为宗旨,根据教材训练重点,掌握每单元训练的项目和每课教材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精心思考和设计教材,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教材内容,并利用闲余时间向书本学习,以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 2、坚持问题导学,发挥小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始终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各学习小组的作用,上课时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合理提问、诱导,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始终坚持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3、情境体验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我校实施新课改的实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语文活动的尝试。小组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了语文知识竞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出题,自己主持,全班参与。还组织学生品评相声中的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2017年春《名校课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习题 30 诗五首

30 诗五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珍羞.(xiū) 金樽.(zūn) 布衾.(qīn) 投箸.(zhù) 塘坳.(ào) 大庇.(bì) 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 风掣.(cha) 狐裘.(qiú) 岑.参(c?n)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这样 (2)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3)高者挂罥长.林梢高 (4)玉盘珍羞.直万钱同“馐”,美味的食物 (5)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 (7)愁云惨淡 ..万里凝阴暗 (8)瀚海阑干 ..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 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翻译下列句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屋东的篱下采摘野菊,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掩护贫寒的士人,使他们都有欢快的容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一夜间忽然春风吹来,千万树梨花顿时盛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化作春泥培育更多新花。 5.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②鸟鸣山更幽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__①__ 下联:__⑤__ (2)上联:④__ 下联:②__ 6.根据所给的例句仿写句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里,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36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该班成绩好的学生寥寥无几。面对这种现状,我感到压力很大。我想,对于这些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也应适时地调整,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从基础入手,慢慢把学生们引入文学这扇大门。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不愿开口说话,不能主动回答问题,对语文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等特点,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

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以抓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重视朗读、培养朗读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重要内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因此,我充分发挥早读的作用,每天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高声朗读相关课文内容,并采取领读、自由读、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一学期下来,使学生充分地熟悉每一篇课文。对于课标要求背诵的内容(如古诗文、现代文必背语段),我把班级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订背课文,要求每个学生背书必须过关;之后再进行全班性的默写训练,并互批,出现错误马上订正,我特别注重帮助学生辨别常常出现的错别字。未过关的同学留下达到要求为止,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严

语文教学课堂实录介绍人物

语文教学课堂实录:介绍我的小伙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鲁迅的乐于助人。 生2:文章的表现手法。 生3:作者把闰土的特点描写得很突出。 生4:作者对闰土进行了细节描写,把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写好人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板书: 抓住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二、作文指导。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五”,然后说说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 生举手,踊跃发言。 生1、我知道短文要求我们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 生2:要抓住小伙伴的特点来写。 生3:要突出小伙伴的性格特点。 生4:要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 生5: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 …… 师:说得很好。那么如果教师现在要你写作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生1:抓住同学的爱好来写。 生2:抓住性格来写。 生3:抓住小伙伴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来写。 生4:为校争光。 学生轮流回答:语言、习惯、外貌、幽默、才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品质爱好性格习惯才干 师:知道了写哪些方面,那么,大家打算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人物呢?请先看《少年闰土》,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1:场景 生2:外貌 生3表面闰土的勇敢机智。 师:抓住外貌、动作、语言、性格、行为等多方面的人物特点是多方面的,要求抓住明显特点,抓表现特点的事例去写。根据这些要求,同学们谈谈怎样选择材料更好地表现人物?生1:从气质、爱好、性格、习惯、才干等方面去写。 生2:抓人物身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生3: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里活动等方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给大家提供机会,让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小伙伴来写好不好?生:好! 师:在写作之前,我们还得讨论几个问题。首先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写外貌呢?让:抓住人物与从不同的外貌去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这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时常觉得自己经验尚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遇到棘手问题总不能很好地圆满地解决。以下就针对我遇到的教学上的一个问题,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805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中等,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敏,有自尊心,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地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以说谎企图蒙混过关等情况,而以上问题又总不会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于是,我发现,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至少你不会发现某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恶习缠身的。 但805班的学生完成作业又是在年级中出了名的数量少、质量差,在语文科目上情况甚是严重,每一天的作业水平都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写、写少、没交等,而我时不时地抽查总是能发现,即便是交上来的作业也总存在一部分字迹潦草,抄袭他人,网上抄答案,更严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业上交等。我在学期初总会在语文课堂上直接“质问”、批评这些同学,总认为在班集体面前进行教育,能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也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也会罚学生写作业,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为了出气,为了让孩子屈服而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而且为了逃避再被惩罚而学会撒谎,别说学习了,已经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总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坏习惯的纠正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想,在下学期能否尝试以下方法: 一、请班主任协调好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的写和读记做到均衡,数量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处半年的经验告诉我,对805班的学生晓之以理总是比“暴力镇压”来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时得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动之以情。 二、细心发现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因懒和贪玩不写,因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无法写全。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那么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能对新课知识当堂吸收消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适当降低这类作业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质。发现懒和贪玩而不写,谈话和鼓励已经是用坏了的梗,围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厌学的心理,我倒认为应施力在培养优秀学生上,以学习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其他学生,大力表扬勤学好学者,而暂时忽略模糊这些“坏学生”。发现学习安排不合理的学生,先管以图不管,先让家长配合学生学习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放宽心胸,学会容忍学生错误。我想,有时老师知道,一份作业没有完成并没有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是气愤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甚至人格辱骂,这种语言上的说教,有时是一种“语言暴力”,以为学生好为名强迫他接受你的观点,然后乖乖听话。而罚写更是一种暴力手段,为让孩子暂时屈服老师的权威而不得不去写,当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你还能说出“我这是为你好”“写作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话吗?况且,学生为了躲避惩罚,势必会撒谎,找各种借口,有极端行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想学习容忍学生的错误,如果他们诚实向我说出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即使是说“我不想写”,一次两次我也会尝试着原谅,但是让他们放学留下补作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顺序搞错了,之前玩,现在就得学习”。 四、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常把作业与学习、成绩划分得很清楚,总是表示先完成作业,再有时间学习,作业与学习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业马虎完成也行。但我让805班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昨天完成的练习题答案,然后给分和针对性地点评,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对点,纠正其中错误。我发现,他们重视老师的评价,得到表扬会开心会笑,得分很低也会点头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来,他们会注意作业的量和质,希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