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1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 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 等。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2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3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4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

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5

《盐类水解》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 (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教学难点】 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中国科学家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片段。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带领大家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播放视频】憨豆先生的故事。 【总结】遵守实验呈规则是成功实验的关键。 【简介】实验室规则: 1. 了解实验要求,熟悉实验步骤; 2.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3.严禁在实验室喧哗、打闹; 4.严禁在实验室吃食物或尝药品味道; 5.废液不能倒入水池,应倒入废液缸。 【简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注意事项】1、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 2、割伤:用3%的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1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篇一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利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关于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明确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明确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关于部门,其中包含你了解的情况和改善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加强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整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目的要求: 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3: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4.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重点:1:知道什么是化学? 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难点: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教学要点: [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

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学策略 1: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通过趣味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魔术表演。(1)魔棒点灯。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目录CONTENTS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3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7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9 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 取用9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 与洗涤11 单元复习课1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 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15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17 课题2氧气19 课题3制取氧气21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 单元复习课25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27 课题2原子的结构29 第1课时原子内部的结构29 第2课时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 课题3元素33 第1课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 第2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 单元复习课37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保护水资源39 课题2水的净化41 课题3水的组成43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2课时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 单元复习课49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51 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51 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53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 单元复习课59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1课时金刚石、石墨和C6O61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 第1课时二氧化碳67 第2课时一氧化碳69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 单元复习课73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75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 第1课时燃料的合理利用77 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81 单元复习课83 附录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85 第1课时化学式与化合价4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学习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雪的形成与蜡烛的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的表格。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 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 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1:水 的沸腾;实验2:胆矾研碎;实验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 应;实验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投影:这四个实验的视频。 学生:观察,进一步比较实验现象。 课堂讨论变化前的观察变化时的观察变化后的观察三、交流展示生 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四、检测 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二、课后提升三、家庭作业《名师测控》完 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巩固: 记忆《考点必背》中的本课知识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学习的 多姿多彩、生动有趣,能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因此,事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乃至影响整个学年的化学课的教学。 不足之处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83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共83页) 目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3 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课题2 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五、教学用具 NaOH溶液,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5.6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 教材) 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 课时1 化学的基本概念 -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 导入: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呈现: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实践:安排简单的实验,观察一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

- 拓展:通过讲解物质分离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 归纳:总结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强化学生的记忆。 - 练:布置相应的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时2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 -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做到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常用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过程: -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呈现: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等。

- 实践:讲解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 拓展:通过讲解实验室安全常识,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 - 练: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依此类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编写)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上下册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上下册全套)1000字 我可以提供一些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的范例,但是具体包括 哪些内容可能需要您指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课程名称:化学单元-材料世界 课堂重难点:认识化学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了解材料的生产与应 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 第一节:材料常识 介绍什么是材料,材料的种类及其用途,以及几种常见的化学材料。第二节:树脂与塑料 分析什么是树脂和塑料,它们的生产工艺以及应用领域。向学生展 示一些树脂和塑料样品,让他们自行探究它们的性质。 第三节:玻璃与金属 介绍玻璃和金属这两个种类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制备、性质 和用途。通过课堂实验来观察玻璃和金属的不同特性。 第四节:纤维与涂料 介绍不同种类的纤维和涂料,包括它们的生产和应用。开展小型实 验来制作纤维和涂料,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材料的理解。 第五节:综合应用实验 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和制作材料的实验,以此进行综合应用和评估。2. 课程名称:元素与化合物 课堂重难点: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 构和特点,了解化合物组成的方式及其性质 课程设计: 第一节:元素和化合物

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学生可以分组利用电子填充模型开展活动,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第二节:元素周期表 深入学习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律。学生通过课堂实验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第三节:离子化学 介绍离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离子的生成和反应。学生可以开展小型实验来观察离子结构和离子反应的过程。 第四节:共价化学 通过共价化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课堂实验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 第五节:化学反应 分析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式。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学习这些反应的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范例,具体的教案可以根据您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共77页)

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共77页) 目录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3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水的组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化学,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 提问:那么,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讲解:因为化学上的很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今后的学习,也将有很多课堂实验陪伴我们。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神奇的药水 将碱溶液喷洒到刚出示的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引导:你想知道这个实验的原理吗?那就必须学好化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确实是有趣的,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还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为什么说化学是有用的呢?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能源、环保等各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衣服:利用化学知识合成各种新材料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衣服,如能调温的、能变色的防弹服、防火服、宇航服等。 粮食:利用化学技术生产的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 住房:利用化学知识生产各种建筑材料,我们的住房变得更加坚固、美观而且节能。 出行:利用化学知识生产的材料,我们的道路更加结实平坦,汽车更加漂亮、安全和节能,使我们的出行更加快捷、安全。 医疗:利用化学知识合成新的药物,制造先进的医疗器械,更好的保障人体健康。 能源:利用化学知识开发新燃料,新能源,更好的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环保:利用化学知识将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更好地保护环境。 总结:由此看来,化学确实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通过学习,保持和增添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起看看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欢迎查阅! 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试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洁的化学试验,表达所观看到的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受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试验,体验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添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试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沟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的纸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一套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协作,在3min 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试验,通过试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看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马上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试验,我们觉察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二、推动新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转变,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如今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请几位同学留神将固体收集到饮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元素的存有,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 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升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理解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 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 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 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持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 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理解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 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 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 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 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 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 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 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 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 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 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 同学们再次实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 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 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3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9 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9 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1 单元复习课1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 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15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7 课题2 氧气19 课题3 制取氧气21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23 单元复习课25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27 课题2 原子的结构29 第1课时原子内部的结构29 第2课时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1 课题3 元素33 第1课时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33 第2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35 单元复习课37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39 课题2 水的净化41 课题3 水的组成43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1课时化学式与化合价45 第2课时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47 单元复习课49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51 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51 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53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55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7 单元复习课59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1课时金刚石、石墨和C6061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63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5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67 第1课时二氧化碳67 第2课时一氧化碳69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71 单元复习课73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75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77 第1课时燃料的合理利用77 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79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81 单元复习课83 附录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85

2023年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旳】 1.认识化学所研究旳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旳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某些常见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试验培养学生观测、描述试验现象旳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旳爱好,增加学生学习化学旳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旳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措施】试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品】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

锰酸钾,浓硫酸,70%旳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演出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旳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旳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旳几种为何。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旳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旳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旳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旳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旳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如下试验时注意三个方面旳观测: 1.变化前旳物质 2.变化时发生旳现象 3.变化后产生旳物质。 演示试验1:水旳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旳不一样,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演示试验2:胆矾旳粉碎 边演示时边简介仪器名称、使用措施等。 讲解:蓝色块状旳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旳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旳不一样,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演示试验3:镁带旳燃烧 讲解:镁带旳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旳重要现象:放出大量旳热,同步发出耀眼旳白光。 演示试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旳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试验1、2有一种共同旳特性:就是物质旳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旳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平常生活中旳某些物理变化;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 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精通讲课节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援助! 人教版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全部教案1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援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 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 神奇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

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援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神奇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