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迟脉类有哪些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迟脉类有哪些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迟脉类有哪些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迟脉类有哪些

1、缓脉

脉象特征:缓脉有两种意义,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可见于正常人。亦称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博粹堂中医介绍。

临床意义: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所致。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迟脉、涩脉、结脉。

2、涩脉

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故可理解为不流利脉。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等证。涩而有力为实证;涩而无力为虚证。

如精血衰少,津液耗伤,不能濡养经脉,致血行不畅,往来艰涩的涩脉是涩而无力;痰食胶固,脉道不畅,及血瘀气滞,导致血脉痹阻,则脉涩而有力。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迟脉、缓脉、结脉。

3、结脉

脉象特征: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脉经》载有:"结脉往来缓,时一至复来。"《诊家正眼》"迟滞中时见一止。"提示脉象以脉率慢、节律不齐为主要特征。

结: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促: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抑,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则脉结而无力。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迟脉、缓脉、涩脉。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长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长。长脉见于古籍亦很早,尽管早期没有记载它的指征,但《内经》、《难经》中是屡屡提及的,说明它是一个重要常见的脉,博粹堂中医介绍。 在《内经》提到季节脉时已见到长脉的一些端倪,例如在《索问·平人气象论》上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如循长竿,日肝病……”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难经·第五难》的提法亦大致相同,当然这种说法还不能与弦脉完全分开,正式提出长脉在《内经》上亦不少,例如:“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肺脉搏坚而长……,肝脉搏坚而长,……胃脉搏坚而长……,脾脉搏坚而长……,肾脉搏坚而长……”(《素问,脉要精馓论》)。在《难经》上有“……然牢而长者,肝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难经·第四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长;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难经-第七难》)。按此文亦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但阙三阴经之文。又如:“诊病若闭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难经-第十七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难经·第二十难》) 《内经》、《难经》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长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沦述亦给后人以启发,因而迢迢、长竿等都为后人作为长脉脉形的解释了,在《脉经》的二十四脉中没长短二脉,这可能是在内、难中长与弦联系密切有分有合,而短又极易与涩脉相台,故尔《脉经》就没有另立长短二脉,但揆诸实际,长短二脉还是有它们独立意义的,故而后世脉书多数是有长短二脉的。 正式提出长短二脉并记载了它们的脉形是自《中藏经》开始的,说是“长人脉长”,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的解释,另外《中藏经》是宋人伪撰,亦非华佗所着,再就是伪撰《脉诀》提出:“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日长。过于本位亦日长。”除“举之有余”不确当以外,基本上对脉形的说解还是对的。李时珍的解释是:“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又说:“过于本位脉名长。”(《濒湖脉学》)李时珍肯定了过于本位这个提法是很正确的。因为长脉亦和缓脉有相类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是正常脉,亦可以是病脉,故尔在正常脉形的基础上,加上过于本位是正常人出现的长脉不算病脉,且果既过于本位,力度又强则是长脉的病脉,李时珍说:“实、牢、弦、紧皆兼长。”实际这些脉不一定都有过于本位的脉形,实、牢、紧兼有弦的因素是肯定的,前人所提实、牢等脉的长是受古人弦长不甚分别的影响,因此亦认为与弦紧都兼有长了,紧确实是弦再加上一些条件所构成的。 历代脉学书籍所说长脉脉形,虽然有简有繁,但大多与《脉诀》、《脉学》相似。如崔氏《脉诀》说:“过于本位,相引日长。”《诊家枢要》说:“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过于本位。”《脉诀图说》说:“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医学入门》说:“长脉过指出位外。”《太素脉秘诀》说,“过于本位,通流而长。”《脉诀汇辨》说:“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医碥》说:“溢出三指之外为长。”《医灯续焰》说:“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唯其

中医脉象之短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短脉的介绍 短脉亦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短绌。它与长脉是相对的。短脉见于古医籍亦很早,它与长脉可以说是同时,它与长脉是有相同重要意义的,博粹堂中医介绍。 《内经》、《难经》所提到短脉的经文见于长脉所引,虽然没有提出短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论述,尤其是与长脉对比(长脉亦是如此)亦给后人以启发,《脉经》的二十四脉中设有短脉的问题解释及看法见长脉。《中藏经》开始记载长短二脉的脉形,对短脉说是:“短人脉短。”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脉形的具体形象说解,伪《脉诀》说:“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日短。”这是很确当的,得到后世的承认。李时珍虽然亦对《脉诀》全书持否认态度,但在《濒湖脉学》上一开头就引用了《脉诀》不及本位的说法。其他脉书说法亦大都相似例如:《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往来短曰短。”“不尺本位亦曰短。”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诊家枢要》说:“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外科精义》说:“短脉之诊,按之则不及本位。”其他如《脉诀指掌》、《医经小学》、《医学入门》、《太素脉秘诀》、《脉语》、《新着四言脉诀》、舒诏《辩脉篇》、《脉法统宗》、《三指禅》、《诊脉三十二辨》、《脉如》等书都引用了不及本位之说,《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诀汇辩》、《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脉确》、《医灯续焰》、《脉法统宗》、《医醇剩义》等书又提出“不能满部”但两者含义并没什么明显的区别。 关于形象的比喻描述在短脉不多,在《脉诀刊误》中说:“如龟缩头曳尾之状。”《四诊抉微》说:“如龟藏头缩尾。”《诊脉三十二辨》中提到:“状如米粒日短。”亦可备参考。《脉诀刊误》说:“以其阴阳不及本位,故日短,若关中短,上为寸脉下不至关,下为尺脉上不至关,是阴阳绝脉,此皆不治决死,故关中不以短脉为诊。”《医灯续焰》说:“唯其不能满部,乃见短脉,气不足非病而何,然此唯尺寸见之,设若在关而不满本部,则与尺寸不相接矣,理无是脉。”按关脉确不应出现短脉,但后世脉法有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两手关之后为“神门”之说,见《四言举要》,实脉是指寸关之间并说:“人无二脉,病死不治。”在临床及偶然的情况下,可以见到这种中断的脉确是决死无疑的。但从性质上和指感上都应当是断脉而非短脉。 短脉可以与一些其他脉象因结合而构成其他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例如黄官绣的《脉理求真》说:“凡微、涩、动、结皆属短类。”实际除动脉如豆具有短象外,其他数脉都是易兼短象而非绝对的。 在短脉的说解中历代医籍亦有一些不够准确,乃至错误的说法,不可不辨。例如:《脉确》说:“日短,不能满部,两头缩缩。“本位不能及,缩缩其形短。”舒诏、陈修园等人亦提到具有“缩”这一因素,但临床上可以见到有收缩表现的脉,它是久按之后无论从大小、长短、浮沉、力度等上看都是由大而小,由长而短,由浮而沉,由有力而无力,这是本虚标实证或是假实证的脉象,这不能算是短脉,短脉应当应指即短。黎民寿说:“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都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这种说法概念是错误的,长短亦即过于本位和不及本位这就是它们的定体。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说:“短脉是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他亦许是寸、尺皆有所不及亦即两头短的意思,但从文字上极易误认为是关脉之短,上到不了寸,下到不了尺,所以起码说是语病很大的。《崔氏脉诀》说:“短则不及,来去乖张。”《脉诀》说:“短不及本位,来去乖张日短。”

二十八脉脉象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虚脉 8、实脉 9、长脉10、短脉11、洪脉12、微脉13、细脉14、濡脉15、弱脉16、紧脉17、缓脉18、弦脉19、动脉20、促脉21、结脉22、代脉23、革脉24、牢脉25、散脉26、芤脉27、伏脉28、疾脉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中医知识】中医脉诊,二十八脉分脉脉歌

【中医知识】中医脉诊,二十八脉分脉脉歌 【中医知识】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分脉脉歌【温馨提示】点击进入《长庚书库》“置顶”中有很多精彩马年春节《拜年音画贺卡》可寄给亲朋! 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

一息。【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说明滑脉。如《医宗说约》说:“滑脉行动不涩也。”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说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所以说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领在滑脉中加入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脉经》的说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可以认为都是流利的说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说》、《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着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这是因为流利之说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 滑脉的形容除了《脉经》的“前却”、“展转”、“替替然”、“漉漉如欲脱”等具有说明流利这个原则说法的意义并为若干脉学书籍采用以外(多为《干金方》等早期着作),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动珠子”,后人继承了这种说法如宋崔紫虚《脉诀》说:“如珠”亦有人再补充为“珠走玉盘”、“如珠走盘”、“荷珠”、“荷露”等等来形容滑脉的流利与指感,很生动形象,在学习中也容易掌握多了,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客观的感受去反映滑脉的脉形,同时滑脉在指下亦确实有如珠滚动向前的感觉,因而成为滑脉脉形最主要的描述。自崔氏《脉诀》以后有《察病指南》、《诊家枢要》、《医经小学》、《医学人门》、《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脉语》、《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诊家正服》、《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三指禅》、《医学探骊》、《渗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脉如》等,其中如徐灵胎在《脉诀启悟注释》中说:“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黄琳的《脉确》说::“流利如珠便是滑。”都很生动具体简要,尤其以康应辰的《脉学探骊》说:“往来流利,如珠应指,比拟最妙。”又说:“通行流动贯如珠,一串牟尼指下摸,营血根深能胜气,去来滑利自无拘。”将指下如珠的感觉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观各脉学书以《濒湖脉学》形容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为最全而,且少语病。并解释说:“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28部诊脉顺口溜

28部诊脉顺口溜 人体脉气在病理因素影响下,反映出不同的脉象,称为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脉象名称很难记得完整准确,临床上更不容易掌握脉象,没有记忆规律,给初学者带来学习难度,有许多中医大夫,不一定能够完整记下28部名称。 强记四句顺口溜,让你记住28部脉象名称,以便进一步掌握脉理和诊脉要领,对中医临床医疗过程中准确使用“脉诊”,有重要作用。 浮沉迟数缓滑涩,虚实微洪紧弦革, 牢伏散动长短芤,促细濡弱疾代结。 四句顺口溜,二十八个“字”,一个“字”代表一部脉象名称,即指28部常见病理脉象。 分别依次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缓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微脉、洪脉、紧脉、弦脉、革脉、牢脉、伏脉、散脉、动脉、长脉、短脉、芤脉、促脉、细脉、濡脉、弱脉、疾脉、代脉、结脉。 其脉象和主病是: 一、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漂木。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象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证。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数脉:脉象是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二、缓脉: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主湿病。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病痰、湿、实热、胎妊。 涩脉:往来坚涩,状如轻刀刮竹,极不流利。主病: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虚脉:脉象轻按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松软无力,甚至更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证。如暑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三、实脉:脉象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主实证。热藴三焦。微脉:脉象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气血俱虚。 洪脉:脉象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势如波涛汹涌。主阳热亢盛。 紧脉:脉象绷急,往来有力,弹击于指,状如牵绳转索。主病寒、痛、宿食。 四、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主病:肝病。胸胁胀痛,疟疾。 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病: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牢脉:脉象似沉似伏,实大弦长。主病:沉寒痼冷,疝,癥,瘕。

重编二十八脉象

二十八脉象 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是指手指轻按即得,重按稍弱的脉象。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裏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3、实脉:的脉象是浮、中、伏都可能出现的,指下充盈、有力的脉象。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4、长脉:是脉象的一种,其脉象表现为首尾端长,超过本位。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5、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6、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多见于大出血之后的脉象。 7、沉脉:是脉象之一。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脉经》:“沉

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8、微脉: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似有似无。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脉象的一种。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至数不明。由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休克﹑虚脱﹑慢性虚弱病症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9、伏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衰。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10、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11、虚脉: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为无力脉的总称。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气血不足,气不足以推行血脉,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脉按之空虚。脏腑功能低下,精血津液亏损,即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可见虚脉。高热伤阴,失水,出血,或吐泻后津液不足,血脉难以充盈,其虚脉无力之象更为显著。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12、牢脉:脉象的一种。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浮 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 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 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脉数是有热的症候。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气血不足则虚。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主实症,热蕴三焦。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血少、伤精,不能濡养经脉,所以脉气来往艰涩。故见于反胃、亡阳、大汗出之后。也有寒湿凝滞血分的血痹,血行阻 滞难通,故脉现涩象。 8、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食、实热、胎妊。滑阳气有余的象征。气盛血涌,脉象充实,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饮内盛,饮食停滞,邪实成热,多见滑脉。但有无气衰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 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 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沈脉:(附伏脉、牢脉、弱脉) 沈脉的脉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脉象。用轻的指力,是无法取得的。主病为里症、阴症与脏病。在沈脉相类脉象中,又包括伏脉、牢脉与弱脉。凡是沈而着骨,隐伏不现的叫做伏脉,主病是病邪深沈在里之症;脉来大而弦实,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脉,主病是坚积寒实之症;脉来细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脉,主病是阳气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种脉象与病症,都是以沈脉为纲。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 迟脉的脉象是脉来次数减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两至,主病的内容是内脏阴寒之症。在迟脉相类脉象中,包括缓脉、涩脉、结脉、代脉。凡是脉来宽缓和匀,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缓脉,

中医脉象主病

脉名脉象 浮脉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迟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二至一至,又迟也。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 虚也。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长脉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 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寒证(虚寒或积冷)。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 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 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 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 而空。 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 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 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 多虚。 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 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 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 盛之病脉。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 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中医脉象之涩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涩脉的介绍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由于“肺为血府”、“营行脉中”、“脉气流经”等根本原因,血脉总是流动的,滑脉是超过正常的过分流利,涩脉就是不及正常的不流乖j,它的脉形亦就是因为这种不流利而造成指下的艰涩感。如果我们将脉的流利程度与滑混作一示意就是:流利不及、正常流利、流利太过。 基于以上原因自《内经》起就将滑涩两脉并称对举是有道理的。涩脉在临床上虽然不算太少见,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的脉象,。它不像浮、沉、迟、数那么易于领会,与滑相比亦较之为难,因而从历史文献到实际操作上就存在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方法上的不当,有的是概念的不清,也有的显然就是错误,由于这些问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影响,就必须加以分析澄清。 本来涩脉的性质是很明显的,就是脉来涩滞,与滑正相反,但由于指感不如滑脉易于领会,亦就是在操作上较难些,所以生出许多不恰当的说解和形容。古代文献对涩解释最合理而无弊的要算唐·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注解中所说的:“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可谓一语破的,无游词蔓语混于其间。涩的性质亦罢,指感亦罢,只是个涩滞,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这亦和滑脉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一样,否则不但乱了涩脉脉形,亦会乱了其它有关因素的脉形(如常提到的短、迟、散等等),这应当是定义定理界限界说问题,不能混淆含糊的。 可能是由于涩脉的指感不太易于掌握领会,所以古人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以使学者领会,因为这种作法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事与愿违,反而使涩脉的面貌不是更清楚而是更模糊了,甚至于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对不上号,深研者往往质疑,或再为之曲解,粗浅者甚至以指下难名为口实,根本不能掌握,这些问题的来源最早在于《脉经》。《脉经》上解释涩脉说:“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日短而止。”除去往来难以外,其他解释几乎都有问题。因为一种脉象的形成要有它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要清楚明确,不能有所游移的。另外必须将其脉必备的条件和它常与之相兼并见的条件分开,否则必致混乱,历代脉书犯这个毛病的问题不少,涩脉即是较为突出的一例,由于涩为亡血失精、气滞血塞,亦多见于重证病人,所以它更易于与细、迟、散、短、不整等脉相兼而至,但不等于涩脉就定要与这些脉相兼,实践中涩而大,涩而弦长、涩而重数分明无歇止,乃至涩而数的脉都可以见到,把易于相兼出现的情况视为绝对是不合宜的,再将这些定人标准条件中显然就更不合理了,至于浮就更不恰当,可以说是错误的。 受《脉经》的影响,历代脉书在论述涩脉脉形时很少避免此弊,全部抄录引用《脉经》者有之,引用一部分者有之,按照这种思路方法增益、改动者有之,总之都是不当而徒增缴绕的。如《千金方》说:“或如数”。《千金翼方》加上:“促数……轻平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人而少出……”崔氏《脉诀》说:“无力缓涩。”《诊家枢要》叉加上“虚”的条件等,试问或如散,究竟散不散,或如散是个甚么脉形,这就是“玄虚”的话头,无法订为指标,无法令人领会掌握。促、数、虚等说之弊与迟、缓等说相似,无庸再辨。至于多人少出,人出当指脉的来去起伏,多人少出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一般论涩脉都有个脉来艰难的条件这是对的,但多数,尤其是较早期明代以上多加上这些不恰当的条件就有问题了。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六纲脉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六纲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浮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如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如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故脉多浮数。 浮脉亦见于里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虚阳外越,可见脉浮无根,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故《濒湖脉学》说:“久病逢之却可惊。”这种浮脉实际上是举之相对有余,按之非常不足,故称虚浮脉。 除病理性浮脉外,桡动脉部位浅表,或因夏秋时令阳气升浮,而出现浮脉,则不属病脉。 浮脉类其他脉对比: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以理解为"深脉"。 临床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沉脉类其他脉对比:伏脉、牢脉、弱脉。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迟脉为寒证的主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但邪热结聚,经隧阻滞,也可以出现迟脉,其指感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发热等胃肠实热证,如《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即属此类,所以,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缓和。正常人入睡后,脉率亦可见迟,都属生理性迟脉。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缓脉、涩脉、结脉。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是热证的主脉。亦可见于虚证。 张景岳说:“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数无力或细数;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 此外,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脉率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儿童脉搏一息约六至左右(每分钟110次左右);婴儿脉搏一息约七至左右(每分钟120次左右),均为正常生理脉象。 数脉类其他脉对比:疾脉、动脉、促脉。 5、虚脉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 (1)浮脉 浮脉脉图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沉脉脉图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迟脉脉图 [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 数脉脉图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