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渗氮及渗碳(碳氮共渗)常见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渗氮及渗碳(碳氮共渗)常见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渗氮及渗碳(碳氮共渗)常见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渗氮及渗碳(碳氮共渗)常见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渗氮与氮化处理

渗氮 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渗氮过程中同时渗入碳以促进氮的扩散,则称为氮碳共渗。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原理应用 渗入钢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里与铁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铁,一方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结合形成各种合金氮化物,特别是氮化铝、氮化铬。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弥散度,因而可使渗氮后的钢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畸变小,但由于心部硬度较低,渗层也较浅,一般只能满足承受轻、中等载荷的耐磨、耐疲劳要求,或有一定耐热、耐腐蚀要求的机器零件,以及各种切削刀具、冷作和热作模具等。渗氮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钢铁渗氮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以后获得工业应用。最初的气体渗氮,仅限于含铬、铝的钢,后来才扩大到其他钢种。从70年代开始,渗氮从理论到工艺都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适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扩大,成为重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之一。

气体渗氮 一般以提高金属的耐磨性为主要目的,因此需要获得高的表面硬度。它适用于38CrMoAl等渗氮钢。渗氮后工件表面硬度可达HV850~1200。渗氮温度低,工件畸变小,可用于精度要求高、又有耐磨要求的零件,如镗床镗杆和主轴、磨床主轴、气缸套筒等。但由于渗氮层较薄,不适于承受重载的耐磨零件。 气体参氮可采用一般渗氮法(即等温渗氮)或多段(二段、三段)渗氮法。前者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渗氮温度和氨气分解率保持不变。温度一般在480~520℃之间,氨气分解率为15~30%,保温时间近80小时。这种工艺适用于渗层浅、畸变要求严、硬度要求高的零件,但处理时间过长。多段渗氮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按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温度、不同氨分解率、不同时间进行渗氮和扩散。整个渗氮时间可以缩短到近50小时,能获得较深的渗层,但这样渗氮温度较高,畸变较大。 还有以抗蚀为目的的气体渗氮,渗氮温度在 550~700℃之间,保温 0.5~3小时,氨分解率为35~70%,工件表层可获得化学稳定性高的化合物层,防止工件受湿空气、过热蒸汽、气体燃烧产物等的腐蚀。 正常的气体渗氮工件,表面呈银灰色。有时,由于氧化也可能呈蓝色或黄色,但一般不影响使用。 离子渗氮

碳氮共渗

钢的碳氮共渗(第一讲) 碳氮共渗是碳氮原子同时渗入工件表面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最早,碳氮共渗是在含氰根的盐浴中进行的,故此又称氰化。渗碳与渗氮相结合的的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1.氮的渗入降低了钢的临界点。氮是扩大γ相区的合金元素, 降低了渗层的相变温度A1与A3,碳氮共渗可以在比较低的温度进行,温度不易过热,便于直接淬火,淬火变形小,热处理设备的寿命长。 2.氮的渗入增加了共渗层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了临界淬 火速度。采用比渗碳淬火缓和的冷却方式就足以形成马氏体,减少了变形开裂的倾向,淬透性差的钢制成的零件也能得到足够的淬火硬度。 3.碳氮同时渗入,加大了它的扩散系数。840~860℃共渗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几乎等于或大于930℃渗碳时的扩散速度。 共渗层比渗碳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比渗氮零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表面脆性。 按使用介质不同,碳氮共渗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固体碳氮共渗与固体渗碳相似,经常采用30~40%黄血盐,10%碳酸铵和 50~60%木炭为渗剂。这种方法的生产效率低,劳动条件差,目前很 少使用。液体碳氮共渗以氰盐为原料,历史悠久,质量容易控制,但氰盐有剧毒,且价格昂贵,使用受到限制。气体碳氮共渗的发展最快。 按共渗温度,碳氮共渗一般分为低温(500~560℃)、中温(780~850℃)和高温~880~950℃)三种。前者以渗氮为主,现在已定义为氮碳共渗,后两者以渗碳为主。习惯上所说的碳氮共渗,主要指中温气体氮碳共渗。 碳氮共渗零件的机械性能同渗层表面的碳氮浓度、渗层深度与浓度梯度有关。 共渗层的碳氮浓度必须严格控制,含量过低,不能获得高的强度、硬度与理想的残余应力,影响耐磨性与疲劳强度。反之,则不仅表层出现大量不均匀的块状碳氮化合物,脆性增加;而且会使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剧增,影响表面硬度和疲劳强度。 一般推荐最佳的碳、氮浓度分别为0.70~0.95%C和0.25~0.40%N。对于少数在高接触应力下工作的合金钢零件,当要求表面具有较多均匀分布的碳氮化合物颗粒时,表面含碳量可达1.20~1.50%,甚至2~3%,含氮量仍在0.50%以下。 共渗层的深度应该与工件服役条件和钢材成分相适应。心部的含碳量较高或工件的承载能力较低时,如纺织机钢令圈、40Cr钢制汽车

渗碳淬火质量缺陷分析

齿轮渗碳后淬火的质量分析 摘要:通过对齿轮渗碳淬火后出现质量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论述了齿轮淬火产生缺陷的原因,提出了控制淬火过程和合理选用淬火介质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齿轮渗碳淬火常见质量问题 (1)淬火后硬度不足、硬度分布不均匀、硬化深度不够;(2)淬火后心部硬度过高;(3)淬火变形超差;(4)淬火开裂;(5)油淬后表面光亮度不够。 这类质量问题的出现往往与齿轮的材质、前处理、淬火加热、渗碳碳势和淬火冷却有关。在排除材质、前处理和加热渗碳中的问题后,淬火介质及相关技术的作用就特别突出了。近年来国外对淬火冷却问题的研究证明,它是提高热处理质量最值得注意的问题。 渗碳齿轮淬火常用油作冷却介质。因此,下面将首先分析齿轮淬火产生质量问题与淬火介质特性和用法的关系,并指出了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的特点。最后介绍了常用淬火介质的特点和选用时的注意事项。 1.1 硬度不足与硬化层深度不够 淬火冷却速度偏低是造成齿轮淬火硬度不足、硬度不均和硬化深度不够的原因,冷却偏低又可以分为高温阶段冷速不足、中低温阶段冷速不足以及低温阶段冷速不足等情况。如对于中小齿轮,淬火硬度不足往往是中高温阶段冷速不足所致,而模数大的齿轮要求较深淬硬层时,提高低温冷却速度就非常必要了。 对于淬火用油,一般说,油的蒸气膜阶段短、中温冷速快、低温冷却速度快,往往能获得高而且均匀的淬火硬度和足够的淬硬深度。 工件装挂方式对淬火冷却效果也有明显影响。要使淬火油流动通畅,并配备和使用好搅拌装置,才能得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提高淬火介质的低温冷却速度,可以增大淬硬层深度。在渗层碳浓度分布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低温冷却速度高的淬火油,往往获得更深的淬火硬化层,因此,采用冷却速度快的淬火油,缩短渗碳时间,也能获得要求的淬硬层深度。要求的渗碳淬硬层深度越大,这种方法缩短渗碳时间的效果越明显。 1.2 淬火后心部硬度过高 这类问题主要与原材料淬透性、所选淬火油冷速过快或其低温冷却速度过高有关。解决办法之一是更换淬火油。办法之二是加入适当的添加剂来降低淬火油的中低温冷却速度。办法之三是改用淬透性更低的钢种。 1.3 淬火变形问题 引起变形的原因主要为冷却速度不足和冷却不均匀,比如,齿轮的内花键孔变形,往往是所选的淬火油高温冷速不足,或者说油的蒸气膜阶段过长的缘故。提高油的高温冷速并提高油在整个冷

渗氮及氮化处理

渗氮及氮化处理

渗氮 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渗氮过程中同时渗入碳以促进氮的扩散,则称为氮碳共渗。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原理应用 渗入钢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里与铁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铁,一方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结合形成各种合金氮化物,特别是氮化铝、氮化铬。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弥散度,因而可使渗氮后的钢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畸变小,但由于心部硬度较低,渗层也较浅,一般只能满足承受轻、中等载荷的耐磨、耐疲劳要求,或有一定耐热、耐腐蚀要求的机器零件,以及各种切削刀具、冷作和热作模具等。渗氮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钢铁渗氮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以后获得工业应用。最初的气体渗氮,仅限于含铬、铝的钢,后来才扩大到其他钢种。从70年代开始,渗氮从理论到工艺都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适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扩大,成为重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之一。

气体渗氮 一般以提高金属的耐磨性为主要目的,因此需要获得高的表面硬度。它适用于38CrMoAl等渗氮钢。渗氮后工件表面硬度可达HV850~1200。渗氮温度低,工件畸变小,可用于精度要求高、又有耐磨要求的零件,如镗床镗杆和主轴、磨床主轴、气缸套筒等。但由于渗氮层较薄,不适于承受重载的耐磨零件。 气体参氮可采用一般渗氮法(即等温渗氮)或多段(二段、三段)渗氮法。前者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渗氮温度和氨气分解率保持不变。温度一般在480~520℃之间,氨气分解率为15~30%,保温时间近80小时。这种工艺适用于渗层浅、畸变要求严、硬度要求高的零件,但处理时间过长。多段渗氮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按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温度、不同氨分解率、不同时间进行渗氮和扩散。整个渗氮时间可以缩短到近50小时,能获得较深的渗层,但这样渗氮温度较高,畸变较大。 还有以抗蚀为目的的气体渗氮,渗氮温度在 550~700℃之间,保温 0.5~3小时,氨分解率为35~70%,工件表层可获得化学稳定性高的化合物层,防止工件受湿空气、过热蒸汽、气体燃烧产物等的腐蚀。 正常的气体渗氮工件,表面呈银灰色。有时,由于氧化也可能呈蓝色或黄色,但一般不影响使用。 离子渗氮

化学热处理技术

化学热处理技术应用和发展 摘要:浅谈化学热处理原理、反应机理,以及化学热处理分类、应用和发展前景、技术特点 关键词:化学热处理;碳渗;氮渗;稀土化学 前言 化学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金属和合金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它的工艺过程一般是:将工件置于含有特定介质的容器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后保温,使容器中的介质(渗剂)分解或电离,产生的能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或离子,在保温过程中不断地被工件表面吸附,并向工件内部扩散渗入,以改变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通常,在工件表层获得高硬度、耐磨损和高强度的同时,心部仍保持良好的韧性,使被处理工件具有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一、化学热处理原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活性物质的原子渗入工件的表层中,改变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是表面合金化与热处理相结合的一项工艺技术。 二、化学热处理的过程 化学热处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即①化学渗剂分解为活性原子或离子的分解过程;②活性原子或离子被金属表面吸收和固溶的吸收过程;③被渗元素原子不断向内部扩散的扩散过程。 (1) 分解过程 渗剂通过一定温度下的化学反应或蒸发作用,形成含有渗入元素的活性介质,然后通过活性原子在渗剂中的扩散运动而到达工件的表面。 (2) 吸收过程 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吸附于工件表面并发生相界面反应,即活性物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吸附—解吸过程。

(3) 扩散过程 吸附的活性原子从工件的表面向内部扩散,并与金属基体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 三、化学热处理的分类 1.按渗入元素的数量分类 (1)单元渗:渗碳,渗氮,渗硫,渗硼,渗铝,渗硅,渗锌,渗铬,渗钒等。 (2)二元渗:碳氮共渗,氮碳共渗,氧氮共渗,硫氮共渗,硼铝共渗,硼硅共渗,硼碳共渗,铬铝共渗,铬硅共渗,铬钒共渗,铬氮共渗,铝稀土共渗,铝镍共渗等。 (3)多元渗:氧氮碳共渗,碳氮硼共渗,硫氮碳共渗,氧硫氮共渗,碳氮钒共渗,铬铝硅共渗,碳氮氧硫硼共渗等。 2.按渗剂的物理形态分类 (1) 固体法:颗粒法,粉末法,涂渗法(膏剂法、熔渗法),电镀、电泳或喷涂后扩散处理法。 (2) 液体法:熔盐法(熔盐渗、熔盐浸渍、熔盐电解),热浸法(加扩散处理〕,电镀法(加扩散处理),水溶液电解法。 (3) 气体法:有机液体滴注法,气体直接通人法,真空处理法,流态床处理法。 (4) 辉光离子法:离子渗碳或碳氮共渗,离子渗氮或氮碳共渗.离子渗硫,离子渗金属。 3.按钢铁基体材料在进行化学热处理时的组织状态分类 (1) 奥氏体状态:渗碳,碳氮共渗,渗硼及其共渗,渗铬及其共渗。渗铝及其共渗,渗钒、渗钦、渗错等。 (2) 铁素体状态:渗氮,氮碳共渗,氧氮共渗及氧氮碳共渗,渗硫,硫氮共渗及硫氮碳共渗,氮碳硼共渗,渗锌。 4.按渗入元素种类分类 (1) 渗非金属元素:渗碳,渗氮,渗硫,渗硼,渗硅。 (2) 渗金属元素:渗铝,渗铬,渗锌,渗钒。

渗氮工艺

渗氮工艺的应用研究 渗氮又称氮化,指使氮原子渗入钢铁工件表层内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它是利用氨气在加热时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零件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层,同时向心部扩散。氮化通常利用专门设备或井式渗氮炉来进行。气体渗氮在1923年左右,由德国人Fry首度研究发展并加以工业化,目前渗氮从理论到工艺都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适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扩大。由于经渗氮处理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耐高温性、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工件畸变小,已成为重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之一,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和矿山等行业的齿轮、凸轮、曲轴、工具、冷作模具、热作模具等零件和产品的表面处理。 一、氮化常用材料 传统的合金钢材料中的铝、铬、钒及钼元素在渗氮过程中,与初生态的氮原子接触时,就能生成安定的氮化物,尤其是钼元素,不仅是生成氮化物元素,还能降低在渗氮时所产生的脆性。其他合金钢中的元素,如镍、铜、硅、锰等,对渗氮特性并无多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如果钢料中含有一种或多种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较良好。其中铝是最强的氮化物元素,含有0.85~1.5%铝的渗氮结果最佳,如果有足够的铬含量,亦可得到很好的效果,没有含合金的碳钢,因其生成的渗氮层很脆,容易剥落,不适合作为渗氮钢。 二、渗氮过程控制 1.渗氮前的零件表面清洗 通常使用气体去油法去油后立刻渗氮 2.排除渗氮炉中的空气 将被处理零件置于渗氮炉中,并将炉盖密封后即可加热,但加热至150℃以前须作排除炉内空气工作。排除炉内空气的主要目的是使参与渗氮处理的气体

渗氮、渗碳工艺

1?前面已经提到了约99%的自攻螺钉采用碳钢,即渗碳钢制造;其中自钻自攻螺钉也可以采用热处理钢制造(实际上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渗碳钢,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C1018,C1022等材料来制造自攻螺钉各类产品 1、普通自攻螺钉的机械性能 (1)ISO2702、GB/T3098.5、DIN267T12 ①表面硬度:≥450HV0.3。 ②芯部硬度:≤ST3.9:270~390HV5,>ST3.9:270~390HV10。 ③渗碳层深度:。 M2.5 0.04~0.12mm M3: 0.05~0.18mm M4~M5: 0.10~0.25mm M6~M8: 0.15~0.28mm 2、纤维板钉的机械性能 (1)表面硬度:450~750HV0.3。 (2)芯部硬度:2.5mm~4mm: 320~450HV5;4.5mm~6mm: 320~450HV10。 (3)渗碳层深度:2.5mm~3mm:0.05~0.18mm;3.5mm~6mm:0.10~0.23mm。 (4)破坏扭矩:2.5mm:≥1.0Nm 3mm:≥1.5Nm 3.5mm:≥2.0Nm 4mm:≥3.0Nm 4.5mm:≥4.3Nm 5mm:≥6.2Nm 6mm:≥10.8Nm (5)弯折角试验:≥15°。 3、墙板自攻螺钉机械性能 (1)表面硬度:≥560HV0.3。 (2)渗碳层深度: 0.05~0.10mm。 (3)拧入性:拧入转速:2000~3000r/min;轴向总推力:150±3 N;板厚:0.6mm;拧入时间≤1s。 (4)破坏扭矩 3.5(6#):≥2.8Nm, 4.2(8#):≥4.2Nm 3.9(7#):≥3.4Nm, 4.8(10#):≥6Nm 一?渗碳工艺(气体渗碳——煤油):? 渗碳钢的碳含量一般在0.12%~0.25%之间,其所含主要合金元素一般是铬、锰、镍、钼、钨、钛等。? ○ 1?把炉温升到800℃左右,断开电源打开炉盖,放入装好工件的工装,关闭炉盖升温到930℃左右。在升温过程中,打开风扇及煤油阀门,以每分钟160滴的速度滴入炉内,进行排气,同时打开试样孔和排气管并点燃排气火焰。排气时间一般为60~80分钟(保证温度到渗碳温度还要排气30分钟左右);? ○ 在渗碳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火焰形状,正常的火焰是:火焰呈金黄色,无力不熄灭(断续熄灭,说明水气高了),火苗无黑焰和火星,火苗长100~150mm;若火苗出现火星,说明炉内炭黑过度;火苗过长、尖端外缘呈亮白色,说明渗碳剂供量过多;火苗短、外缘呈浅蓝色并有透明,说明渗碳剂供量不足或炉子漏气。 渗碳工艺曲线说明如下:? 赶气:其目的是赶走炉内空气,使炉内空气恢复到工艺规定的碳势气氛。?保温:其目的是使炉内工件温度均匀。保温时间一般是40min到1h。? 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渗碳温度一般为

渗碳渗氮工艺

渗碳+渗氮表面处理工艺 渗碳与渗氮一般是指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渗碳必须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渗碳三种。应用较广泛的气体渗碳,加热温度900-950摄氏度。渗碳深度主要取决于保温时间,一般按每小时0.2-0.25毫米估算。表面含碳量可达百分之0.85-1.05。渗碳后必须热处理,常用淬火后低温回火。得到表面高硬度心部高韧性的耐磨抗冲击零件。 渗氮应用最广泛的气体渗氮,加热温度500-600摄氏度。氮原子与钢的表面中的铝.铬.钼形成氮化物,一般深度为0.1-0.6毫米,氮化层不用淬火即可得到很高的硬度,这种性能可维持到600-650摄氏度。工件变形小,可防止水.蒸气.碱性溶液的腐蚀。但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氮化层薄而脆,不宜承受集中的重载荷。主要用来处理重要和复杂的精密零件。 涂层、镀膜、是物理的方法。“渗”是化学变化,本质不同。 钢的渗碳---就是将低碳钢在富碳的介质中加热到高温(一般为900--950C),使活性碳 原子渗入钢的表面,以获得高碳的渗层组织。随后经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抗力,而心部仍保持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渗碳钢的化学成分特点 (1)渗碳钢的含碳量一般都在0.15--0.25%范围内,对于重载的渗碳体,可以提高到 0.25--0.30%,以使心部在淬火及低温回火后仍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但含碳量不能太低,否则就不能保证一定的强度。 (2)合金元素在渗碳钢中的作用是提高淬透性,细化晶粒,强化固溶体,影响渗层中的含碳量、渗层厚度及组织。在渗碳钢中通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锰、铬、镍、钼、钨、钒、硼等。常用渗碳钢可以分碳素渗碳钢和合金渗碳钢两大类 (1)碳素渗碳钢中,用得最多的是15和20钢,它们经渗碳和热处理后表面硬度可达 56--62HRC。但由于淬透性较低,只适用于心部强度要求不高、受力小、承受磨损的小型零件,如轴套、链条等。 (2)低合金渗碳钢如20Cr、20Cr2MnVB、20Mn2TiB等,其渗透性和心部强度均较碳素渗碳钢高,可用于制造一般机械中的较为重要的渗碳件,如汽车、拖拉机中的齿轮、活塞销等。 (3)中合金渗碳钢如20Cr2Ni4、18Cr2N4W、15Si3MoWV等,由于具有很高的淬透性和较高的强度及韧性,主要用以制造截面较大、承载较重、受力复杂的零件,如航空发动机的齿轮、轴等。 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渗碳温度为900--950C,表面层w(碳)为0.8--1.2%,层深为0.5--2.0mm。 渗碳后的热处理---渗碳工件实际上应看作是由一种表面与中心含量相差悬殊码复合材料。渗碳只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含碳量,而其表面以及心部的最终强化则必须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才能实现。渗碳后的工件均需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淬火的目的是使在表面形成高碳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和细粒状碳化物组织。低温回火温度为150--200C 。 渗碳零件注意事项 (1)渗碳前的预处理正火--目的是改善材料原始组织、减少带状、消除魏氏组织,使表面粗糙度变细,消除材料流线不合理状态。正火工艺;用860--980C空冷、179--217HBS。 (2)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的工件,硬度不应高于30HRC。 (3)对于有薄壁沟槽的渗碳淬火零件,薄壁沟槽处不能先于渗碳之前加工。 (4)不得用镀锌的方法防渗碳。 防止渗碳方法

碳氮共渗缺陷

碳氮共渗质量缺陷 1 渗层不均: 产生原因:炉温不均,工件表面局部有炭黑或结焦。排气不充分,工件表面不清洁,气体炉内循环不畅。 危害:表面硬度低,性能不均匀,工件淬回火易变形和开裂。 防止办法:补渗 2 渗层过浅: 产生原因:炉温偏低,共渗时间不足。渗剂供给量不足,炉气碳势低及排气不畅。 危害:硬度、强度、抗疲劳性下降。 防止办法:补渗 3网状或堆积状碳化物: 产生原因:炉气碳势过高,或预冷温度过低。 危害:表面应力大,脆性大,易开裂。 防止办法:减少渗剂供给量,延长扩散时间和提高预冷温度。 4渗层残余奥氏体过多: 产生原因:炉气碳势过高,预冷温度高。 危害:降低表面硬度易变形和开裂。 防止办法:减少渗剂供给量,延长扩散时间和降低预冷温度。重新加热淬火或深冷处理。 5 心部铁素体过多: 产生原因:预冷温度过低,或一次淬火加热温度远低于心部的临界点。

危害:心部硬度不够,强度降低,使心部不能支持受力大的表面。防止办法:提高预冷和淬火温度。 6 黑色组织:钢中的合金元素发生内氧化,而导致淬透性下降,且氧化物质点又可作为相变的核心,使过冷奥氏体不稳定而发生分解生成黑色组织屈氏体、贝氏体等。 危害:降低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防止办法:减少炉内氧化性气氛(O2、CO2、H2O) 改善炉子的密封性,排气充分,提高淬火冷却速度,采用对内氧化敏感度小的钢(如含M o、W、Ni的钢) 喷丸处理。 7 黑色孔洞:(只在碳氮共渗和氮碳共渗中出现) 产生原因:氮介质的供给量较高,共渗温度过低。 危害:降低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防止办法:控制共渗层的氮含量,使其小于0.5%. 8 畸变: 产生原因:热应力。变形随表面碳氮浓度的增加和渗层深度的增加而变严重。 危害:增加校正工序,畸变严重时,工件报废。 防止办法:装料方法要合理。所用的渗碳吊具、料盘的形状、结构等应避免工件因加热和冷却不均而引起畸变;重新加热淬火的渗碳件应降低淬火加热温度;采用热油淬火;金属锻造流线要与渗碳工件外轮廓相似,严格控制正火后的带状组织和魏氏组织;采用压床淬火(大

淬火渗碳渗氮

请问"淬火"是什么意思? 我看见工业加工上,有对材料进行"淬火",这指的是什么意思?麻烦各位给讲讲,在这里表示感谢了. 最佳答案 1、材料能否淬火与含碳量有关,含碳量高的可以直接淬火,含碳量低的需要进行渗碳处理以提高需淬火层的含碳量才可以进行淬火处理。注意:淬火只可以进行一次!!因为淬火后材料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稳定的结构。再遇到高温会使材料的内应力导致材料碎裂。 2、渗氮主要用于粉末冶金或是轴承钢等特殊材料的表面处理,以增加材料的表面硬度,但硬度比不上淬火的硬度。然而由于氮的元素稳定性,所以对于材料的表面要求高而硬度要求一般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渗氮处理。 3、镀铬用于一般的材料表面处理,用途为防锈和增加美观。 4、3 5、45材料由于含碳量已经足够了不需要进行渗碳处理,可以直接进行淬火处理。35材料的淬火温度最高可以到50HRC左右,45材料可以到55HRC以上。相同材料淬火的硬度主要决定于淬火后回火的时间和回火温度。回火时间越短,回火温度越低,淬火后的硬度越高。但淬火的硬度越高材料越脆,韧性越低。所以硬度的选择是足够就好。如果需要高硬度可以采用65、70材料这些含碳量高的材料或是采用含Cr的材料,如40Cr、20CrMnTi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搂住可以将你们单位的常用材料说一下,然后让大家讨论一下 我们单位是这样的:常用的材料就是45钢、HT200,这两种材料都可镀铬、渗碳、渗氮,渗碳、渗氮后的零件颜色是不一样的,钢件的是黑色,铸铁件的黑中发红色,同时45钢也可以调质、淬火、正火,45钢淬火、渗碳可以达到HRC50-60,渗氮操作者的工艺了,有的和调质的硬度一样,有的也能达到HRC45以上 10楼说的不错。补充一些: 1、淬火多数针对整体材料 2、整体淬火后仍然可能中心最里面材料组织结构不好,比如硬脆等,因此采用低碳钢表面渗碳渗氮。 3、渗碳渗氮除了增加材料的表面硬度外,耐磨性提高很多。 4、镀铬有亮铬和硬铬2种,除了防锈和增加美观外,可以用来修补材料的磨损等。 补充一点,镀铬有两种的,一种是装饰铬,一种是硬铬,这种12楼的已经说了,其实镀硬铬是比较好的一种增加表面硬度的方法,但是它的优缺点很多,所以好多情况下都没采用。 优点一,表面光洁度好,优点二,不会生锈,一点锈斑都不会有;三,镀的过程中原零件变形小。四,如果零件尺寸不到位,可以通过加几丝铬来达到尺寸(如12楼所说的修补,当然了,这是优点,也是个缺点,所以要镀铬的零件都要放余量了)。优点五,表面比较美观。等等 缺点一,价格高,不光镀的费用高,而且镀后还要再加工。缺点二,不适合表面比较复杂的零件,缺点三,厚度太薄,一般只有0。05-0。15mm左右,缺点四,对零件表面的光洁度要求比较高。等等 淬火属于热处理工艺,提高零件硬度,一般中碳,高碳钢都采取淬火处理,低碳钢如20Cr,一般是先进行渗碳,然后在进行淬火处理,至于渗氮的作用是提高硬度和耐磨强度,镀铬分为装饰铬和硬铬,前者是为了美观,抗腐蚀,后者可以提高硬度 1、材料能否淬火与含碳量有关,含碳量高的可以直接淬火,含碳量低的需要进行渗碳处理以提高需淬火层的含碳量才可以进行淬火处理。 2、渗氮主要用于粉末冶金或是轴承钢等特殊材料的表面处理,以增加材料的表面硬度,但硬度比不上淬火的硬度。然而由于氮的元素稳定性,所以对于材料的表面要求高而硬度要求

(完整版)集美大学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复习思考题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题: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正火、退火、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热稳定性、淬透性、淬硬性、热疲劳、热抗熔蚀。 预硬型塑料模具钢:钢厂供货时已预先对模具钢进行了热处理,使之达到了模具使用时的硬度,可以把模具加工成形不再进行热处理而直接使用,从而保证了模具的制造精度。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模具零件在淬火(固溶)后变软,便于切削加工成形,然后再进行时效硬化,获得所需的综合力学性能。既保持模具的加工精度,又使模具具有较高硬度。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立方晶格,常用符号A表示。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常用符号F表示。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贝氏体: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 c3和A ccm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以得到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退火是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经保温后随炉冷却下来,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临界冷却速度:保证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全部过冷到M s线以下转变为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热稳定性:指钢材在高温下可长时间保持其常温力学性能的能力 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所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来表示。 淬硬性:指钢在正常淬火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热疲劳:(工件反复受热受冷,一时受热膨胀,一时又冷却收缩)在反复热应力作用下,模具表面会产生网状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热疲劳。 抗热熔蚀:防止金属在热冲击与挤压力的作用下与金属液体粘结,而损失材料的能力。

渗碳与渗氮的区别

钢的渗碳和渗氮 钢的渗碳---就是将低碳钢在富碳的介质中加热到高温(一般为900--950C),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面,以获得高碳的渗层组织。随后经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抗力,而心部仍保持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渗碳钢的化学成分特点 (1)渗碳钢的含碳量一般都在0.15--0.25%范围内,对于重载的渗碳体,可以提高到0.25--0.30%,以使心部在淬火及低温回火后仍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但含碳量不能太低,否则就不能保证一定的强度。 (2)合金元素在渗碳钢中的作用是提高淬透性,细化晶粒,强化固溶体,影响渗层中的含碳量、渗层厚度及组织。在渗碳钢中通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锰、铬、镍、钼、钨、钒、硼等。 常用渗碳钢可以分碳素渗碳钢和合金渗碳钢两大类。 (1)碳素渗碳钢中,用得最多的是15和20钢,它们经渗碳和热处理后表面硬度可达56--62HRC。但由于淬透性较低,只适用于心部强度要求不高、受力小、承受磨损的小型零件,如轴套、链条等。 (2)低合金渗碳钢如20Cr、20Cr2MnVB、20Mn2TiB等,其渗透性和心部强度均较碳素渗碳钢高,可用于制造一般机械中的较为重要的渗碳件,如汽车、拖拉机中的齿轮、活塞销等。

(3)中合金渗碳钢如20Cr2Ni4、18Cr2N4W、15Si3MoWV等,由于具有很高的淬透性和较高的强度及韧性,主要用以制造截面较大、承载较重、受力复杂的零件,如航空发动机的齿轮、轴等。 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渗碳温度为900--950C,表面层w(碳)为0.8--1.2%,层深为0.5--2.0mm。 渗碳后的热处理---渗碳工件实际上应看作是由一种表面与 中心含量相差悬殊码复合材料。渗碳只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含碳量,而其表面以及心部的最终强化则必须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才能实现。渗碳后的工件均需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淬火的目的是使在表面形成高碳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和细粒状碳化物组织。低温回火温度为150--200C 渗碳零件注意事项: (1)渗碳前的预处理正火--目的是改善材料原始组织、减少带状、消除魏氏组织,使表面粗糙度变细,消除材料流线不合理状态。正火工艺;用860--980C空冷、179--217HBS (2)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的工件,硬度不应高于30HRC。 (3)对于有薄壁沟槽的渗碳淬火零件,薄壁沟槽处不能先于渗碳之前加工。 (4)不得用镀锌的方法防渗碳。 防止渗碳方法

渗碳件常见缺陷

渗碳常见缺陷 1 渗碳层中有网状或大块状碳化物: 渗碳剂活性太高,使表面含碳量过高。渗碳后冷速太慢,预冷温度过低。 危害:增加了表面脆性,渗层易剥落,降低使用寿命。零件在淬火或磨削中易产生裂纹。 消除办法:进行A Cm以上的高温淬火或正火。 2 渗层中有大量的残余奥氏体: 渗碳剂浓度太高,使表面含碳量过高。淬火温度过高。 危害:降低表面硬度和接触疲劳、弯曲疲劳性能,淬火易变形。消除办法:进行高温回火后,重新加热淬火或冷处理。 3 黑色组织:某些合金刚渗碳以后,表层组织中出现断续的网状黑色组织,深度为0.03~0.05㎜. 产生原因:渗碳介质中的氧向钢内扩散,在晶界处形成铬、锰、钛、硅的氧化物,使得晶界处合金元素贫化,造成局部淬透性下降,而出现了奥氏体分解产物(屈氏体等) 危害:降低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缩短零件使用寿命。 消除办法:减少氧化性气氛,增加炉子的密封性,排气充分,提高冷速。已形成的可噴丸处理。 4 过热:渗碳时或渗碳后加热时过热,表现为钢的晶粒过大。 危害:增加脆性,增加表面碳化物的数量,并形成粗大碳化物,甚至

形成莱氏体,使零件报废。 消除办法:进行正火后再淬回火。 5 表面脱碳:渗碳后期渗碳气氛浓度过低,或渗碳后冷却及淬火加热时保护不良。 危害:降低了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也降低了接触疲劳强度,淬火时易开裂。 消除办法:补渗或磨掉脱碳层,喷丸。 6表面含碳量过低,渗层深度不足。 产生原因:渗碳气氛浓度过低,渗碳温度低,时间短,炉子漏气,零件表面沉积碳黑,装炉量太多,排气不充分。 危害:降低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消除办法:补渗 7 渗碳层过深: 产生原因:渗碳温度偏高,时间过长。 危害:淬火应力及脆性增加,韧性降低。 对严格要求渗层的产品只能报废。 8 渗碳层不均匀: 产生原因:零件表面不清洁或积碳,炉温不均,气氛循环不良或漏气,原材料带状偏析严重。 危害:性能不均,降低使用寿命。 消除办法:补渗为避免层深增加太多,可适当取低点的渗碳温度 9 表面腐蚀及氧化:产生原因:渗碳剂中含有硫及硫酸盐,零件表面

渗氮渗碳工艺

1 前面已经提到了约99%的自攻螺钉采用碳钢,即渗碳钢制造;其中自钻自攻螺钉也可以采用热处理钢制造(实际上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渗碳钢,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C1018,C1022等材料来制造自攻螺钉各类产品 1、普通自攻螺钉的机械性能 (1)ISO2702、GB/T3098.5、DIN267T12 ①表面硬度:≥450HV0.3。 ②芯部硬度:≤ST3.9:270~390HV5,>ST3.9:270~390HV10。 ③渗碳层深度:。 M2.5 0.04~0.12mm M3: 0.05~0.18mm M4~M5: 0.10~0.25mm M6~M8: 0.15~0.28mm 2、纤维板钉的机械性能 (1)表面硬度:450~750HV0.3。 (2)芯部硬度:2.5mm~4mm: 320~450HV5;4.5mm~6mm: 320~450HV10。 (3)渗碳层深度:2.5mm~3mm:0.05~0.18mm;3.5mm~6mm:0.10~0.23mm。 (4)破坏扭矩:2.5mm:≥1.0Nm 3mm:≥1.5Nm 3.5mm:≥2.0Nm 4mm:≥3.0Nm 4.5mm:≥4.3Nm 5mm:≥6.2Nm 6mm:≥10.8Nm (5)弯折角试验:≥15°。 3、墙板自攻螺钉机械性能 (1)表面硬度:≥560HV0.3。 (2)渗碳层深度: 0.05~0.10mm。 (3)拧入性:拧入转速:2000~3000r/min;轴向总推力:150±3 N;板厚:0.6mm;拧入时间≤1s。 (4)破坏扭矩 3.5(6#):≥2.8Nm, 4.2(8#):≥4.2Nm 3.9(7#):≥3.4Nm, 4.8(10#):≥6Nm 一渗碳工艺(气体渗碳——煤油): 渗碳钢的碳含量一般在0.12%~0.25%之间,其所含主要合金元素一般是铬、锰、镍、钼、钨、钛等。 ○ 1 把炉温升到800℃左右,断开电源打开炉盖,放入装好工件的工装,关闭炉盖升温到930℃左右。在升温过程中,打开风扇及煤油阀门,以每分钟160滴的速度滴入炉内,进行排气,同时打开试样孔和排气管并点燃排气火焰。排气时间一般为60~80分钟(保证温度到渗碳温度还要排气30分钟左右); ○ 在渗碳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火焰形状,正常的火焰是:火焰呈金黄色,无力不熄灭(断续熄灭,说明水气高了),火苗无黑焰和火星,火苗长100~150mm;若火苗出现火星,说明炉内炭黑过度;火苗过长、尖端外缘呈亮白色,说明渗碳剂供量过多;火苗短、外缘呈浅蓝色并

(完整word版)热处理试题

1.何谓钢的球化退火,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适用于哪些钢材? 是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 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为以后淬火做准备,减小工件淬火畸变和开裂;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的锻轧件及结构钢的冷挤压件等。 2.简述淬火冷却方法(至少说出五种)。 1)水冷: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工件,主要是调质件;2)油冷:合金钢、合金工具钢工件。3)延时淬火:工件在浸入冷却剂之前先在空气中降温以减少热应力;4)双介质淬火:工件一般先浸入水中冷却,待冷到马氏体开始转变点附近,然后立即转入油中缓冷;5)马氏体分级淬火:钢材或工件加热奥氏体化,随之浸入稍高或稍低于钢的上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用于合金工具钢及小截面碳素工具钢,可减少变形与开裂;6)热浴淬火:工件只浸入150-180℃的硝烟或碱浴中冷却,停留时间等于总加热时间的1/3-1/2,最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7)贝氏体等温淬火:钢材或工件加热奥氏体化,随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域(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工艺。用于要求变形小、韧性高的合金钢工件 3.简述淬透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即钢被淬透的深度大小称为淬透性。其影响因素有:1. 亚共析钢含碳量↑,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含碳量↑,C曲线左移;2.合金元素(除Co外)使C 曲线右移;3.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碳化物溶解越完全,奥氏体晶粒越粗大,使C 曲线右移;4.原始组织越细,使C曲线右移,Ms点下降;5.拉应力加速奥氏体的转变,塑性变形也加速奥氏体的转变。 4.钢的回火分哪几类?说出低温回火的适用性(目的)。 (1)低温:150-250℃,用于工模具、轴承、齿轮等。(2)中温:250-500℃,用于中等硬度的零件、弹簧等。(3)高温:500-700℃,用于各种轴累、连杆、螺栓等。 低温回火的适用性(目的):消除淬火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和开裂,一定程度上减少残余奥氏体量。 5.什么是碳氮共渗中的黑色组织?它的危害性是什么?防止措施是什么 黑色组织是指碳氮共渗表层中出现的黑点、黑带和黑网。它会使工件弯曲疲劳强度、接触疲劳强度降低,耐磨性下降。为防止黑色组织的出现,渗层中氮含量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通过提高淬火温度或增强冷却能力抑制屈氏体网的出现。 6.简述零件感应加热淬火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通入交流电的加热感应器在工件中产生一定频率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集肤效应使工件表面层被快速加热到奥氏体区后,立即喷水冷却,工件表层获得一定深度的淬硬层。 7.什么叫喷丸强化?对材料表面形貌与性能有什么影响? 利用高速喷射的细小弹丸在室温下撞击受喷工件的表面,使受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并呈现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的表面工程技术。8.为什么亚共析钢经正火后,可获得比退火高的强度与硬度? 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的冷却速度快,因而可以抑制铁素体的析出,增加珠光体量,且得到的珠光体组织更细小,所以可获得比退火高的强度与硬度。 9.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为什么能提高刀具使用寿命? 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后获得4%左右(体积分数)稳定残留奥氏体,稳定残留奥氏体中存在大量内部位错缠结而使其自身强化;深冷处理过程中转变的片状不完全孪晶马氏体,含碳及合金元素量较高,于是强化了α固溶体;深冷处理并回火后能析出比常规热处理尺寸小而多的片状MC型碳化物,使高速钢抗回火性、塑韧性和耐磨性提高。 10.简述激光热处理的原理,与感应加热淬火相比优点是什么?

氮碳共渗与碳氮共渗的区别

氮碳共渗:又称软氮化或低温碳氮共渗,即在铁-氮共析转变温度以下,使工件表面在主要渗入氮的同时也渗入碳。碳渗入后形成的微细碳化物能促进氮的扩散,加快高氮化合物的形成。这些高氮化合物反过来又能提高碳的溶解度。碳氮原子相互促进便加快了渗入速度。此外,碳在氮化物中还能降低脆性。氮碳共渗后得到的化合物层韧性好,硬度高,耐磨,耐蚀,抗咬合。常用的氮碳共渗方法有液体法和气体法。处理温度530~570℃,保温时间1~3小时。早期的液体盐浴用氰盐,以后又出现多种盐浴配方。常用的有两种:中性盐通氨气和以尿素加碳酸盐为主的盐,但这些反应产物仍有毒。气体介质主要有:吸热式或放热式气体(见可控气氛)加氨气;尿素热分解气;滴注含碳、氮的有机溶剂,如甲酰胺、三乙醇胺等。氮碳共渗不仅能提高工件的疲劳寿命、耐磨性、抗腐蚀和抗咬合能力,而且使用设备简单,投资少,易操作,时间短和工件畸变小,有时还能给工件以美观的外表。 碳氮共渗:以渗碳为主同时渗入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渗氮层硬度虽高但渗层较浅,而渗碳层虽硬化深度大,但表面硬度较低的缺点。应用较广泛的只有气体法和盐浴法。气体碳氮共渗介质是渗碳剂和渗氮剂的混合气,例如滴煤油(或乙醇、丙酮)、通氨;吸热或放热型气体中酌加高碳势富化气并通氨;三乙醇胺或溶入尿素的醇连续滴注。 [C]、[N]原子的产生机制除与渗碳、渗氮相同外,还有共渗剂之间的合成和分解: CO+NH3?HCN+H2O CH4+NH3?HCN+3H2 2HCN?2[C]+2[N]+H2 碳氮共渗并淬火、回火后的组织为含氮马氏体、碳氮化合物和残余奥氏体。深0.6~1.0mm 的碳氮共渗层的强度、耐磨性与深1.0~1.5mm的渗碳层相当。为减少变形,中等载荷齿轮等可用低于870℃的碳氮共渗代替930℃进行的渗碳。

渗碳件质量检查

渗碳件质量检查 零件渗碳前的检验: 1.根据GB699-88《优质碳素钢技术条件》和GB3077-88《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等标准,对零件材质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 2.零件表面不得有刀迹,尖锐角、氧化、生锈等,表面粗糙度应低于Ra3.2μm 3.零件内部应无偏析、疏松等缺陷,原材料带状组织应≤2~3级,魏氏组织≤1级,晶粒度≥5级 渗碳层总深度检验: 1.渗碳层总深度≤0.3mm的渗碳件,按GB9451-88《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的具体规定进行检验,常用显微组织测量法和显微硬度测量法 1)显微组织测量法是零件热处理后导致零件表层和心部显微组织的变化,测定零件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 2)显微硬度测量法是零件经热处理后导致零件表面至心部“维氏显微硬度” 的变化,测定零件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 2.日常生产渗碳层总深度一般用金相法检验,试样应是退火的平衡状态。 碳素钢渗碳层总深度为过共析层+共析层+1/2过渡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合金钢渗碳层总深度为过共析层+共析层+全部过渡层(过共析层+共析层应为总渗碳层深的60%~70%)之间的垂直距离 3.渗碳工艺过程中间检验以试样为主,常用断口目测法和磨片蚀显法 断口目测法是将渗碳中间试样出炉后淬火打断观察断口,渗碳层为银白色瓷状,未渗碳部分为暗灰色纤维状,交界处的碳质量分数约为0.4%,此处至表面的垂直距离即定为渗碳层下限深度 磨片蚀显法是将渗碳中间试样(淬火或正火状态均可)断面磨平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几秒钟后,出现黑圈,黑圈厚度即为粗略的渗碳层下限深度 4.同一批零件,渗碳层深度的波动,必须在图样规定的范围内同一零件渗碳层深度的波动范围是图样规定波动范围的1/2 碳深度梯度检验: 1.日常生产检验,可以用碳浓度(质量分数的)梯度和硬度的梯度检验互补,但质量仲裁应以硬度梯度(至心部硬度降)为准 2.常用剥层法,剥层检验交界处的碳的质量分数为0.4%,剥层在表面0.1mm内,碳浓度(质量分数)应达到图样要求,一般以0.8%~1.0%为合格,碳深度梯度过渡过应平缓,不得出现陡坡,浅层渗碳允许表面碳的质量分数低于0.8% 渗碳层淬火前的组织检验: 1.渗碳层淬火前的组织应是珠光体+碳化物+少量铁素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