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新冠病毒仿真试题四

4.新冠病毒仿真试题四

4.新冠病毒仿真试题四
4.新冠病毒仿真试题四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八届年会 参评材料 参评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参评项目:□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课例□教学资源 题目: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 作者姓名:陈萍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陈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六节的 部分内容。教材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病毒防治软件NortonAntivirus 清除病毒的方法。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级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在学生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重要性。通过模拟使用瑞星杀毒软件,让学生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并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2)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育成。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试验法 六、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曾经收到这样类似的信 息: 由于跟这位朋友很熟,因此我就随手点了那个链 接,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紧接着,我的电脑就开始 变得异常缓慢,不断弹出对话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电脑怎么了?(学生回 答:电脑中病毒了) 小调查: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有过电脑中病毒的 经历呢? 学生倾听老 师的经历,唤 醒记忆中相 似的情形;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 积极举手,参与 调查 创设一个计 算机中毒过 程的情景,激 起学生的共 鸣,引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通过调查使 学生意识到: 计算机感染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惠阳中山中学徐秀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领域: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2.操作领域: (1)能够利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防治病毒的某些方法。 (2)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 (3)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3.情感领域和扩展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负责任地、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如何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机病毒、后门、木马、肉鸡等名词术语。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任务驱动: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经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根据教学任务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设计的课件里已对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录制成演示文稿,该文稿在局域网上共享,当学生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时,学生可自主浏览课件、自主学习操作。 3、分层教学:课件上设计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高手之路”栏目,让学生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较深层的相关知识。 4课堂评价设计: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经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结合信息安全简单介绍了一下病毒和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病毒的日益变种、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各种病毒的变种越来越多,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使用计算机良好

第四章 病毒与亚病毒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溶源性溶原性是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特性。即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存在,但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的能力 2.类病毒指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单链环状RNA分子,但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其复制完全利用宿主细胞酶的专性寄生于高等生物的一种亚病毒。 3.温和噬菌体指侵入宿主后,因生长条件不同,可具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可选择的生长途径。一条是与烈性噬菌体相同的生长路线,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种是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该细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使宿主细胞溶原化的噬菌体 4.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重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6.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因子,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因子。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形体微小,活细胞内专性寄生,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二.填空

1.TMV 是螺旋对称体,腺病毒是多面体对称 T 偶数噬菌体是复合对称_ 2.通过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其两个重要的特征参数,分别是潜伏期和裂解量 3.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时期. 4.昆虫病毒的种类有核型多角体、质型多角体、颗粒体和无包含体病毒四类 5.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尾丝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蛋白质),壳体内是(核酸),二者共同构成(核壳体);有些大型病毒(病毒体)外还包有封套,主要是有(脂类)或者(蛋白质)组成 7.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植物病毒多为(RNA)病毒,噬菌体多为(DNA)病毒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释放 9.温和噬菌体能以(原噬菌体)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溶原性)细胞,该细胞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具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等几个特征 10.前噬菌体是噬菌体感染宿主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将这种细菌菌株称前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1.亚病毒是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的统称 12.噬菌体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和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3.病毒的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高度寄生性、特殊的抵抗力。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堂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体现的“倡导主动探究学、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核心概念、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许多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本章介绍的是特殊的生命形式——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个体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用典型的病例,如肝炎、流感等来证明病毒的存在,并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病毒产生直观的认识。同时,应当用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而且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病毒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易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安排学生搜集并充分交流资料,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安排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其中病毒与其他生物不同,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因此掌握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3)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的信息,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后,课堂上将小组的学习 成果进行展示。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就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得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得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与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得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与肺得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与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与室颤,II度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然而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病毒的来源;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 3、了解计算机病毒感染后的常见症状;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应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教学重点] 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有关计算机病毒的信息,每位同学可以从其特点、危害或具体实例来介绍自己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前言:(引课)教师点题:与计算机打交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名词——病毒,许多同学是早有耳闻,因为她已让许多用户谈“毒”色变,只不过有些同学和她碰过面,也有的同学还未曾“谋面”。到底,病毒来了会怎样?她有什么危害呢?先来听听大家的“声音”吧! (启发)学生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有关病毒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长知识,对病毒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讲解: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 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 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 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 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 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 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 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 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 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4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第四章非细胞型生物 4.1 概述 1892年俄国植物病理学家D.Ivanovsky 研究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认为它是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1898年荷兰学者M.W.Beijerinck 独立进行了烟草花叶病病原的研究,首次提出其病原是一种“传染性的活性液体”或称“病毒”。1935年美国的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非细胞型生物包括:1.病毒(euvirus)、2.亚病毒(subvirus)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4.2 病毒(Virus) 4.2.1 病毒特征 病毒是既有生活特性又具有非生活特性(living and nonliving characteristics)的感染因子。能够感染动物、植物、甚至其他的微生物。只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bacteriophages);只感染真菌的病毒叫真菌噬菌体(mycophages)。(1)病毒的生活特征:它们在活的宿主细胞内以极快的速度增殖;能变异。(2)病毒的非生活特征: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acellular);不能独自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机制。它们不能生长和分裂,新的病毒组件必须在已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组装;它们具有DNA 或RNA,不能兼而有之。(3)病毒的判定标准: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核酸(nucleic acid )即DNA 或RNA,不能兼而有之;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是严格的非细胞寄生物;新的病毒组件必须在已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粒子(virions )后才能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4)病毒的实验室培养:由于病毒缺乏新陈代谢机制,它们完全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病毒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动物病毒在动物体、无菌卵(embryonated eggs)、或细胞内增殖。而合成细胞必须在合成培养基内生长。 4.2.2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1)病毒的大小(Size):病毒常常比细菌小,它们属于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绝大多数病毒的大小在5~300 nm (nanometers);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es)能达到14,000 nm。 (2)病毒的形态(shapes) ①螺旋型病毒(Helical viruses ):由螺旋状的中空蛋白圆柱体——衣壳包围着核酸。 ②多面体病毒(Polyhedral viruses ):由多面体或多边(many-sided)的壳——衣壳包围着核酸。常常是呈二十面体(icosahedron )。 ③有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 ):具有由螺旋型或多面体型的蛋白质外壳包围的核酸核心。在其外有包膜(envelope)包围。 ④复合病毒(Complex viruses ):既非非螺旋型又多面体型,属于复合型或不规则型。(pleomorphic,irregular shaped or complex structures)。 4.2.3 病毒的分类 (1)病毒分类的指标包括:基因组核酸;衣壳(capsid)的形状;是否有包膜(envelope)。

《病毒》教案3

《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运用一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 教学难点: 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看一组图片(流感、禽流感、口蹄疫、艾滋病、狂犬病等),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病毒的发现 (1)设疑:究竟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 (2)讲解,插入图片: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有一个科学家叫伊万洛夫斯基,它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有细菌引起的。 (3)观看动画: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将汁液通过一种过滤器,这种过滤器能将细菌滤去,也就是说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过滤器。然后将过滤器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4)学生思考:要是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这片正常的烟叶会不会患病。 (5)观看动画,进行分析:为什么会患病。 (6)讲解:滤过性病毒。引出问题是细菌大还是滤过性病毒大。引出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口蹄疫时,也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2、病毒的形态 (1)讲述:人类首次看到病毒的结构师在20世纪初期电子显微镜发现的时候。 (2)展示图片:19世纪的显微镜、20世纪的电子显微镜。

(3)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结构。引出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态,展示几种别的病毒结构图。 3、病毒的结构 (1)展示图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病毒结构。 (2)互动:比较三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病毒很小 (1)设疑:病毒到底有多大? (2)类比:如果将细胞比做一座摩天大厦,那么细菌只有篮球那么大小。 (3)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观察一毫米的长度。 (4)讲解:病毒的单位要以纳米来表示,一纳米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 5、病毒的种类 (1)互动:展示几组病毒或患病生物图片,让学生自行分类。最后计较哪种分类方法比较好。 (2)总结:依照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6、病毒的生活 (1)提问: 1、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2、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什么? (2)设疑: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不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3)讲解: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4)设疑:细胞是怎样繁殖的?那么病毒是怎样繁殖的呢? (5)展示动画:病毒的繁殖过程。 (6)提问:生物有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是生物吗?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自学并根据总结病毒总类的方法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2)互动: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哪些疾病分别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 三、巩固知识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天华中学朱海敏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本节的重难点.以病毒发现的过程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的过程.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从科学家、病毒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 解.SARS、禽流感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作用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有意识地搜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病毒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 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史,就是人们认知病毒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遵循这一规律。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采用“情境-问题”教学策略。科学家们的研究史实,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驱动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认知病毒的目的。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问题,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问题: ①前需问题,学习新知识之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对新概念产生表象认知; ②内容问题,直接支撑学习,帮助局部理解概念; ③单元问题,每章节“聚焦问题”,是对内容问题的整合,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构建概念; ④综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综合应用。每一类型问题的内部可以细化成问题链,形成驱动,不同类型问题之间又体现思维引导过程,也具有驱动力。 2、教材分析 2.1、教材地位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 ①学习细胞之后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与《生物的特征》相呼应,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为学生对生命诞生的认识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②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③病毒分布十分广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2、“问题”剖析 本节内容提到的问题4个,其中“想一想,议一议”一个,旁栏“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有3个问题,课本正文没有以问题形成呈现的内容。另外课本后面的“练习”栏涉及的习题若转化成问题形式,也有5个问题。 “想一想,议一议”一个问题只是引导学生知道病毒的“小”,学生很难从图看出病毒结构与细胞的不同,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力,在新课导入选用价值不是很大。 本节聚焦“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这几个问题反映了该章的重点知识,教学应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问题细化成内容问题,形成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链。 联系栏问题,多为记忆和理解型问题,其中最后一个属于开放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到问题当中,逐步解决。 2.3 教学目标: 2.3.1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能识别病毒的种类。 2.3.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发现和研究病毒的历史历程,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病毒的图文资料并相互交流,进一步形成获取和运用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4.第四章病毒

第四章病毒与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1、病毒、 2、噬菌体、 3、温和噬菌体、 4、溶源性细菌、 5、效价、 6、亚病毒、 7、类病毒、8、拟病毒、9、辅助病毒、10、朊病毒 二、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______。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______、科名的词尾是______、亚科名的词尾是______,目名的词尾是______ 。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______和______。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______性质设计的。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______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______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______将糖链的______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______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______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5个阶段。 11.动物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动物病毒基因组DNA转录产生的初始转录要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修饰才能成熟为功能性mRNA。 三、判断题 1.病毒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 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3.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4,ICTV是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缩写。 5.分离病毒的标本为避免细菌污染须加入抗生素除菌,亦可用离心或过滤方法处理。6.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7.在病毒分离时,经盲传3代仍无感染症状出现,便可认定没有病毒存在。 8.在终点测定中,病毒效价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对数值表示。 9.病毒包膜系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自细胞膜衍生而来,故其结构和脂质种类与含量皆与细胞膜相同。 10.病毒具有感染性,且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故所有病毒的基因组核酸都是感染性核酸。 四、选择题(4个答案选一)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 (1)具有感染性(2)独特的繁殖方式 (3)体积微小(4)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 (1)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2)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

病毒教学设计20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难点。我利用了每年春、秋季节容易流行的流感季节,导入新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整个课堂中始终贯穿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和困难小组内讨论、分析共同解决的小组互动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完成“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的生命活动”的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用模拟动画来演示病毒的自我复制的繁殖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病毒”一节的初衷是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导学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 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能通过细菌滤器; 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 ?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 ?培养液变清澈 ?细菌过滤器 ?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培养液变清澈 ?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 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 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 ★什么是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 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 (二)病毒的形态 (三)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1.病毒粒的结构 2.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3. 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可用肉眼观察, Eg: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噬菌斑(plaque); 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plaque); 由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lesion,病斑)。 4. 噬菌体的形态 从结构上噬菌体可分为六个类群 Ⅰ类:有头有尾,尾部可收缩,双链DNA

病毒性心肌炎药物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药物研究进展 柯蓓蕾1,2,张卫东2,单 磊2*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在实验及临床上的研究,从西药、生物制剂、中药三方面 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药物研究方向。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西药;生物制剂;中药 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3)02-0070- 05收稿日期:2012-11- 15作者简介:柯蓓蕾(1987-),女,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通讯作者:单磊(1981-) ,男,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Medicine Treatment of Viral My ocarditisKe Beilei,Zhang Weidong ,Shan Lei(College of Pharmacy,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350108,China)Abstract:The article is summarized the advancement of exp 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o cureViral Myocarditis.Western medicine,biological ag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included to treat Viral Myocarditis.Thearticle pointed out the q ues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future.Key  Words:Viral Myocarditis;Western Medicine;Biological Agent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1 心肌炎概述 心肌炎是心脏病理炎症病人在40岁之前引起的心功 能失常[1] 。约10%~20%的病人有心肌炎组织学特征, 然而有些病人无明显症状,发展为慢性疾病最后导致扩张型 心肌病(DCM)[2] 。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30多种, 其中柯萨奇B3病毒(CVB3)最为常见。病人在急性阶段引起直接的细胞损伤,一小部分病人继而发展为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 心肌炎[3] ,伴随自身抗体循环为心肌肌凝蛋白和其他心脏 抗原,有时会导致心衰和DCM最终死亡。因而人们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药物治疗更加重视,众多研究人员致力于良效抗心肌炎药物的探索。 2 西药治疗 2.1 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心功能下降是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有研究表明,VMC心功能下降与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结构蛋白改变、能量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陈建斌等[4]研究 显示,急性VMC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提示氧自由基产生增多。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 位于线粒体内膜,参与线粒体呼吸作用,均能产生关键酶,CVB3感染心肌细胞,CCO、SDH活性明显降低,直接导致ATP生成量减少,而ATP为心肌提供化学能和润滑剂的作用。 维生素C分子结构中含有烯醇式羟基,可提供电子,具 有抗氧化的作用,张福明等[5] 在心肌体外培养中加入维生 素C后发现,MDA含量降低,病毒滴度降低,心肌活力增强, 死亡减少。维生素C抗氧自由基能力与剂量正相关,大剂量维生素C抗氧自由基能力超过超氧化物歧化酶。 2.2 免疫抑制剂 大量研究表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主要包括T细胞、NK细胞等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自身免疫反应对心肌细胞结构、代谢及功能的损伤,持续的免疫损伤是 心肌炎转变成心肌病的重要机制[ 6]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 环孢素(CsA)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 — 07 —

病毒优秀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病毒》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内容,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介绍了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后,接着介绍病毒,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几大类群。 教材内容组织上与细菌十分类似,主要从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种类,病毒的繁殖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几方面呈现。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了解病毒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通过向学生推送课前判断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认识。 2、学生需求:通过学生投票,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3、熟悉病毒的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病毒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病毒结构,比较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比较分析能力。 3、运用多种方式呈现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活动,认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辩证看待每一种生物。 三、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结构特征。 2、病毒的繁殖特点。 四、教学难点 病毒的繁殖特点。 五、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1、学情调查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收集文字、视频资源。 八、教学策略

第四章 病 毒(习题)

第四章病毒 一.是非题 1.一个病毒的毒粒内既含有DNA又含有RNA.。( ) 2.一个病毒的毒粒内既含有双链DNA和双链RNA。( ) 3.一个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 4.植物病毒侵入依靠细胞受体吸附。( ) 5.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 6.(+)DNA即是与mRNA序列互补的DNA。( ) 7.朊病毒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 8.原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DNA上的DNA片段,它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 9.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即某一种病毒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 二.填空 1.病毒是侵害各种生物的分子病原体,现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两大类,而亚病毒包括__ __、_ __和__ __。 2.病毒纯化方法 有、、、、和等,其纯化标准

是和 。 3.毒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__ __和___ ___,有包膜的病毒还含有__ __和__ ___,有的病毒还含有__ __和____ __等组分, 它对大多数抗生素__ __,但对干扰素___ ___。 4.毒粒的形状大致可分为___ _、___ ___和____ ___等几类,病毒壳体的结构类型有__ __、___ ___ 和___ __。 5.病毒核酸存在的主要类型___ _、___ ____、___ ___和____ __4种。 6.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可分为(1)___ ___和 (2)___ _两类,其中(1)又有___ ____、___ ____和___ ______。 7.裂性噬菌体以裂解性周期进行繁殖,从生长曲线上可将其分为___ __、___ _和___ ______三个时期。 8.病毒是严格的_ _,它只能在__ ___内繁殖,其繁殖过程可分为 __ _、___ ___、___ __、___ ___和__ ___五个阶 段。 9.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形式即___ ___、__ ____和___ ___。 10.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有__ __、__ ___、__ ___和__内吞___等方式。 三.名词解释 噬菌斑病毒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溶源菌溶源转变类病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