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鲟鱼饲料是由各种复杂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其主要成分如下。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施氏鲟饲料中的重要成分,占总量的35-55%。施氏鲟仔、稚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在45-55%之间,商品鱼对食物营养要求较幼鱼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6-40%之间。饲料中使用动物蛋白质较植物性蛋白质好。动物性蛋白质易被鲟鱼消化利用,而植物性蛋白不易被鲟鱼吸收。因此饲料中蛋白质应

以动物性蛋白为主,如鱼粉。

(二)、脂肪

施氏鲟饲料中脂肪含量一般控制在9~12%。应指出的是脂肪是湿重,通过添加豆油、猪油和鱼油等,使饲料的含脂量达到这一水平。

(三)碳水化合物

施氏鲟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和一般肉食性鱼类相近在12%左右。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生物机体正常发育、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鲜活食物中。鲟鱼饲料一般要添加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以满足鲟鱼生长发育所需。

二、鲟鱼饲料的种类

用于鲟鱼人工养殖的饲料大致上可分为3大类:第一大类是生物饲料,即所谓的“活饵”,第二大类是混合饲料,第三大类是配合饲料。养殖上根据鲟鱼的不同发育阶段选用不同的饲料,不同的养殖方式所使用的饲料类型也不相同,如止水池塘养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饲料,集约化程度高的养殖方式则必须使用配合饲料;鱼苗培养的前期需使用生物饲料,后期则要驯化使用配合饲料。

(一)生物饲料及生物饲料的种类:

生物饲料即活饵,是通过人工培育或从自然水体收集到的,鲟鱼苗或鲟鱼终身喜食的生物,如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鱼类:泥鳅、杂鱼等。

(二)混合饲料

1.混合饲料也称糊状饲料,即以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为主、将其加工成肉酱后,

掺入相应比例的配合饲

料,酵母等,混合成营养较全的饲料。这种饲料也常用于类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的养殖中。在鲟鱼养殖中主要用于池塘和作为驯化的过渡饲料。

2.混合饲料比较接近天然饵料,诱食作用强,池塘养殖中从鱼种开始即可以使用。

3.混合饲料的配制:除主要用低值杂鱼外,也可以用生畜屠宰厂的下角料加10~30%鱼粉制成。用于育苗上的糊状饲料基本成分可以参照:70%碎鱼肉,20%配合饲料,5%水解酵母,4%磷脂,1%添加剂。这种混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为7左右。混合饲料不宜保存,必须随加工随投喂。

(三)配合饲料

1. 配合饲料亦称全价饲料,颗粒饲料或商品饲料。是根据鲟鱼生长发育不同阶

段的营养需要,通过各种原

料配合制成的不同规格颗料。通常这种颗粒是干的硬的,水份为8~10%。其营养全面,运输保存方便,利用率高。但在驯化鱼苗接受这种饲料时要经历一个较

为细致的工作过程。

2.鱼苗饲料的配制:

鱼苗配合饲料的制作方法:

所有原料经过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一般颗粒机最小只能加工到2mm颗粒。因此需破碎、过筛,取30目筛下,40目筛上颗粒做为鱼苗饲料。

饲料粒径0.2~0.5㎜。

(四)鲟鱼商品鱼饲料的配制

1.商品鱼饲料的营养成分:

施氏鲟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界中以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的蛋白水平较高。我国目前商品鱼的上市规格一般为1~1.5㎏,此种规格的鱼仍为幼鱼,营养需求较鱼苗低些,但生长发育仍需较高的蛋白。试验表明用蛋白含量较低的鲤鱼饲料喂养,施氏鲟生长缓慢,实际上较长时间投喂,鲟鱼根本不爱吃。因此,商品鲟鱼的饲养用饲料仍须以较高蛋白和脂肪为主。蛋白含量应为40%左右,脂肪含量12%左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饲料厂目前生产鲟商品鱼饲料的基本配比,为动物性原料60~70%,植物性原料25%左右。其它为粘合剂、添加剂、防腐剂

等。

2.加工制作:

①原料必须新鲜,无变质。

②原料经过充分粉碎、过筛。

③混合原料,根据鱼的规格加工成不同颗径的硬颗粒。

高温期水产饲料投喂与管理

高温期水产饲料投喂与管理 夏季高温期饵肥充足,鱼类摄食旺盛,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但是,此期间气温偏高,安全隐患多。高温不利于鱼类生长繁育,当水温在33℃以上,许多鱼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因而对于集约化养殖的池塘,饲料投喂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选择优质饵料 对于配合饲料来说,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夏季是鱼类的快速生长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比较重要。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由于目前鱼饲料没有统一的营养标准,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参差不齐,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都要能满足鱼类生长之需,且要求配方科学,配比合理,质量过硬。如果使用鲜活饲料(小杂鱼虾),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为防止饲料不卫生,可以用二氧化氯或高锰酸钾浸泡进行消毒杀菌。 二、把握投喂时间 夏季天气变化较大,在投喂时应选择每天溶氧较高的时段,根据水温情况定时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下时,每天投喂1次,时间在上午

9时或下午4时;当水温在20℃~25℃时,每天投喂两次,在上午8时及下午5时;当水温在25℃~30℃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上午8时、下午2时和6时;当水温在30℃以上的闷热时间,每天投喂1次,选在上午9时。 三、控制投饲数量 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需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防止污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调整。久雨时水体溶氧条件差,鱼类进食有所减少,此时若大量投喂,既浪费饲料,又因剩料过多败坏水质,诱发病害。因此,投喂时应控制在正常投喂量的70%左右,待天气略晴好、水质清新时可适当多投。在闷热天气时,应再进一步减少投喂量,或适当停食。投喂时以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讲究粗精搭配。投饵次数也需少量多次,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3次,投饵要求定点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饵料台,以方便投喂并观察鱼类吃食情况。 四、把握投喂方法 高温期投喂饲料时宜讲究方法。一是掌握投喂标准,高温期,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应防止剩料。二是区别养殖种类。不同种类的鱼,在高温期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喂量与投饵料品种也应有区别。三是把握吃食时期。高温期原则上以喂七成饱为佳。选择定点投喂观察,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2小时吃食情况而定。1小时内吃完表明要加料,2小时还没吃完,要适当减量。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吃食时间突然减短至2小时,说明鱼体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

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细菌性肠炎1、病症与病因此病多由细菌引起。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2、防治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鲟鱼肿嘴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症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2、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鲟鱼车轮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2、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鲟鱼斜管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2、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鲟鱼小瓜虫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又称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处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引起鱼体组织坏死最终导致死亡。2、防治方法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鲟鱼拟马颈鱼虱病1、病

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2、防治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鲟鱼三代虫病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投喂量与投喂方式

浅论投喂量 江门市惠乐渔药有限公司汤晓张保勇 在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投喂量与投喂方式好像约定俗成一样,很少有人 去深入研究和思考其合理性,一般都根据投喂八成饱来确定投喂量,依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来调整,但在实践中却发现这些标准都只是定性标准,每个人 对此把握程度不一样,其最终养殖效果及经济效益千差万别。由于投喂量多少 关系到残饵问题和水质问题最终关系到养殖效益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与 思考,以期指正。 1.关于投喂量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投喂量的依据是存塘量和其营养需求来确定投喂量。如假设 每天投喂量为a,存塘量为T,饵料系数为r,投喂比例为k,日增重率为ε。也 就是说a=T*k,一般k为鱼体重的3-5%。而从营养需求上来说投喂量a=T*ε *r才是合理的,才不会浪费饲料,使饲料效率最佳。这样只有当k=ε*r时,投喂才是合理的。 例如假设每亩放养草鱼400尾来计,从规格1斤/尾养殖到规格2斤/尾时,需要30天,饵料系数为1.7,那么日增重率为ε=0.023,平均每天投喂比例为4%才是合理的。当k>ε*r时,饲料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污染。当k<ε*r时饲料投喂过少,达不到养殖目标,鱼类生长过慢。 从k=ε*r可以看出,当饲料越优秀,其饵料系数会相应下降,其投喂比例 也会相应下降。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优秀的饲料需要调整其投喂量才能使饲料 的优势发挥出来,否则很容易出现水质过浓等饲料浪费的现象。从另外角度来看,投喂比例为鱼体重3—5%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投喂比例只适合于某个档次的饲料,如果饲料足够好的时候,投喂比例可以降低到1.3-1.5%左右,比如中华鳖、鳗鱼、罗非鱼养殖过程中使用高档饲料时,投喂比例一般可以降低到1.3-1.5%左右,否则容易出现水质富营养化情况。 而且根据公式当鱼虾处于应激状态,或水质恶化时,其日增重率ε下降甚至 为0,此时投喂比例k应下降或停止。 有时由于存塘量估计比较困难也比较麻烦,日投喂量a实际上比较难估计,我们可以根据饲料投喂量总量来估算,假设第n天投喂量为a n,之前饲料投喂

水产养殖中怎样测算配合饲料的用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4641934.html, 水产养殖中怎样测算配合饲料的用量 作者:李庆红邹广明 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1期 一、测算配合饲料用量的意义和作用 1. 养殖周期开始之初,按照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需求,较准确地预测全年配合饲料的用量,有助于生产者及早筹措资金购买饲料,以规划全年生产,确保生产有序开展。 2. 近年来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遭受药害、污染和逃逸等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事发后评估损失往往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评估损失离不开养殖成本的测算,而生产中投喂的配合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约为2/3左右,因而准确地把握配合饲料的用量,可以为测算养殖成本,进而为评估损失提供依据。 3. 可以检验生产中塘口记录所记载的饲料投喂量是否科学合理。 二、测算配合饲料用量的方法 1. 全年配合饲料用量的测算 全年配合饲料用量=净产量×饲料系数。净产量是指摄食配合饲料的水产养殖动物所增长的重量,可根据放养水产养殖动物的数量与规格以及预计产量算出;再根据提供配合饲料的质量,确定其饲料系数,最后测算出全年配合饲料用量。 例如,1口10亩的池塘放养情况如下,那么该池塘全年需要准备多少配合饲料呢? 上表中放养的鳜鱼摄食小鱼小虾等活饵,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因而在计算配合饲料用量时,不需算出其净产量。若所使用的配合饲料系数为2,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就可以算出全年配合饲料的用量:净产量×饲料系数=(河蟹净产量+青虾净产量+异育银鲫净产量)×饲料系数=[(600-6000÷150)+(300-100)+(500-60)]×2=2400千克=2.4吨。也就是说,这口10亩的池塘全年需准备2.4吨配合饲料,方可满足池中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需求。 2. 月配合饲料用量的测算 确定了全年配合饲料的用量,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某个养殖品种的饲料当月分配百分比,推算出配合饲料的月使用量,即月配合饲料用量=全年配合饲料用量×当月饲料分配百分比。现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宗养殖鱼类为例,将其各月投喂饲料占全年的百分比列表如下: 在表中的某一月份的30天左右的时间里,其饲料用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10天左右就需调整1次,因此每个月的饲料用量又分上、中、下三旬进行动态安排,一年中,3~11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鲟鱼饲料营养需求及投喂技术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鲟鱼饲料是由各种复杂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其主要成分如下。 (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施氏鲟饲料中的重要成分,占总量的35-55%。施氏鲟仔、稚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在45-55%之间,商品鱼对食物营养要求较幼鱼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6-40%之间。饲料中使用动物蛋白质较植物性蛋白质好。动物性蛋白质易被鲟鱼消化利用,而植物性蛋白不易被鲟鱼吸收。因此饲料中蛋白质应 以动物性蛋白为主,如鱼粉。 (二)、脂肪 施氏鲟饲料中脂肪含量一般控制在9~12%。应指出的是脂肪是湿重,通过添加豆油、猪油和鱼油等,使饲料的含脂量达到这一水平。 (三)碳水化合物 施氏鲟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和一般肉食性鱼类相近在12%左右。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生物机体正常发育、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鲜活食物中。鲟鱼饲料一般要添加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以满足鲟鱼生长发育所需。 二、鲟鱼饲料的种类 用于鲟鱼人工养殖的饲料大致上可分为3大类:第一大类是生物饲料,即所谓的“活饵”,第二大类是混合饲料,第三大类是配合饲料。养殖上根据鲟鱼的不同发育阶段选用不同的饲料,不同的养殖方式所使用的饲料类型也不相同,如止水池塘养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饲料,集约化程度高的养殖方式则必须使用配合饲料;鱼苗培养的前期需使用生物饲料,后期则要驯化使用配合饲料。 (一)生物饲料及生物饲料的种类: 生物饲料即活饵,是通过人工培育或从自然水体收集到的,鲟鱼苗或鲟鱼终身喜食的生物,如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鱼类:泥鳅、杂鱼等。 (二)混合饲料

1.混合饲料也称糊状饲料,即以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为主、将其加工成肉酱后, 掺入相应比例的配合饲 料,酵母等,混合成营养较全的饲料。这种饲料也常用于类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的养殖中。在鲟鱼养殖中主要用于池塘和作为驯化的过渡饲料。 2.混合饲料比较接近天然饵料,诱食作用强,池塘养殖中从鱼种开始即可以使用。 3.混合饲料的配制:除主要用低值杂鱼外,也可以用生畜屠宰厂的下角料加10~30%鱼粉制成。用于育苗上的糊状饲料基本成分可以参照:70%碎鱼肉,20%配合饲料,5%水解酵母,4%磷脂,1%添加剂。这种混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为7左右。混合饲料不宜保存,必须随加工随投喂。 (三)配合饲料 1. 配合饲料亦称全价饲料,颗粒饲料或商品饲料。是根据鲟鱼生长发育不同阶 段的营养需要,通过各种原 料配合制成的不同规格颗料。通常这种颗粒是干的硬的,水份为8~10%。其营养全面,运输保存方便,利用率高。但在驯化鱼苗接受这种饲料时要经历一个较 为细致的工作过程。 2.鱼苗饲料的配制: 鱼苗配合饲料的制作方法: 所有原料经过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一般颗粒机最小只能加工到2mm颗粒。因此需破碎、过筛,取30目筛下,40目筛上颗粒做为鱼苗饲料。 饲料粒径0.2~0.5㎜。 (四)鲟鱼商品鱼饲料的配制 1.商品鱼饲料的营养成分: 施氏鲟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界中以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的蛋白水平较高。我国目前商品鱼的上市规格一般为1~1.5㎏,此种规格的鱼仍为幼鱼,营养需求较鱼苗低些,但生长发育仍需较高的蛋白。试验表明用蛋白含量较低的鲤鱼饲料喂养,施氏鲟生长缓慢,实际上较长时间投喂,鲟鱼根本不爱吃。因此,商品鲟鱼的饲养用饲料仍须以较高蛋白和脂肪为主。蛋白含量应为40%左右,脂肪含量12%左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饲料厂目前生产鲟商品鱼饲料的基本配比,为动物性原料60~70%,植物性原料25%左右。其它为粘合剂、添加剂、防腐剂 等。 2.加工制作:

DB21∕T2060-2013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DB21∕T 2060-2013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B 50 DB21 辽宁省地点标准 DB 21/T XXXXX—XXXX (报批稿)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XXXX - XX - XX公布XXXX - XX -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提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本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本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叶远涛孟照勇郭海军孙玉芝高冰李晓晨孙兆旭吴焱明宋庆波马志坚吴玉庭吴长春。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在流水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鱼种培养和食用鱼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殖设施,养殖模式,养殖方法 及饲养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鲟鱼鱼种培养和食用鱼流水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关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ll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l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农业部1224公告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条件 养殖场要选择在淡水水源丰富,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便利,电力 充足的地点。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 水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ll607 的规定。 3.3养殖用水 养殖池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要求水质清新,无浑浊、无污染。池水透亮度>30cm;溶氧量>6mg/l;温度10℃~28℃;氨氮<0.5mg/l。 4 鱼种培养 4.1 鱼种培养设施 4.1.1 圆形玻璃钢培养缸

论饲料投喂量与体重控制

论饲料投喂量与体重控制 赛鸽作为空中飞行运动的鸟类,必须依靠双翼的上抬与下扑的动作来抬升身体并向前运动。而自身体重的数值大小直接影响它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飞行时间的长短。我们根据五百公里空距竞翔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飞行时间的关系来看,在赛鸽的飞行速度达到一千米的分速时完成500公里的竞翔仍然需要八小时以上的时间,因此,赛鸽饲料的喂量与体重控制必须适应速度与耐力飞行运动的需要。有关赛鸽饲料投喂量与体重的控制,一直是爱好者关心的问题,由于不同饲料的营养价值的差异,加上鸽子消化吸收功能的特殊性,每日鸽子投喂量多少的掌握一直困扰着众多爱好者。特别是处于饥饿状态的鸽群表现出来的求取食物的欲望及其行为,很容易让鸽友出于怜悯多喂一些饲料,甚至有的饲养者将饲料整日放在鸽舍,任鸽子自由在取。或许正是这种饲喂方式导致赛鸽体重的过量增加,使得那些具有优良遗传素质的赛鸽在五百公里的决赛中丢失或者延期归巢。本文就是根据对饲喂量与体重控制存在的认识问题,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和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与爱好者共同控讨。 一、关于投喂量的认识问题 我有两次亲耳所闻的经历,一次是本地区一位赛鸽高手,饲养了一百五十多羽鸽子,他参加本年度三百公里至五百公里级别的竞翔,绝大多数的冠军及高位名次都与他饲养的赛鸽有关。当他听见另一位鸽友诉说饲料费每个月消耗的数目时很是吃惊,他说:你养的鸽子数量还不及我的一半,为什么每月需要消耗几百元的饲料费呢?我作为多年的研究者在一旁即刻得出结论,过量饲喂的结果导致饲料费用的增长。另一次是在某省某市一次众多鸽友的交流中,涉及鸽子日喂量的问题,每位鸽友的看法都不相同,甚至出现了看见鸽群饥饿求食的状态,鸽主根本无法控制喂量。从我们现在饲养赛鸽的科学性来看,能够根据不同饲料的营养价值合理搭配,并且依据赛鸽每日的能量消耗多少来控制饲喂量的鸽友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爱好者对饲料喂量与体重控制处于模糊认识的程度。虽然我们都知道赛鸽的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但就是有两位鸽友在同一位鸽友家里,同一时间引进了同一种系的鸽子,其结果完全相反,其中一位真正弄懂了饲喂量与体重控制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它培育和饲养的鸽子不获冠军的概率很小。而另一位鸽友同一品种的鸽子则不同。多少次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之前上手体验,感觉鸽体的重量较沉。这位鸽友就属于那种典型的不能自我控制饲料喂量行为的人,他也知道多喂的不良后果,但每次见到鸽群表现出来的求食状态,还是不忍心地多喂了许多饲料。在现实的饲养过程中,我相信有更多的爱好者属于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因此,赛鸽每日饲喂量与体重控制,即是对科学饲养管理的认识问题,也是调整和控制自身心理活动的问题。只有让赛鸽在竞翔比赛活动中不断获得优异的赛绩,控制饲喂量的心理才能得到巩固。 关于赛鸽控制饲料投喂量的标准,国外相关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参考学习的经验标准。如欧洲许多国家的赛鸽高手的成功经验是当赛鸽进入训练和竞翔比赛阶段,有的饲主每日喂食量的控制在每羽15克至20克之间。还有的控制在每日每羽20至30克之间。2010年日本优秀鸽舍获奖者座谈会中,主持人根据“赛季中维持鸽子状态需要供给多少满足质和量的饲料”问题时,吉田鸽友的回答是:“量比质更为可控,每日大概是35克”。八田鸽友的回答是:“我会视飞行方式决定饲料量(如家飞训练,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的方式)。”新井鸽友的日喂食量控制在15-16克,加藤控制食料量是13克,大概的喂量控制在15 克左右。从他们提供的日喂量标准来看,控制在13克至30克之间的饲喂量,即是赛鸽获得优异竞翔成绩和高位名次的需要量,也是科学饲喂量控制的结果。试想一下,我国众多赛鸽运动爱好者中有多少人能按这样的标准来控制喂量呢? 二、体重对飞行能力的影响 赛鸽在空中飞行运动时,身体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它们的飞行运动能力。鸟类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赛鸽身体较重在空中持续飞行的时间较短。根据运动科学研究发现,赛鸽双翼肌肉收缩运动带动双翅羽毛的上抬与下扑动作,肌肉的收缩运动需要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物质,其中包括糖类、脂肪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转化为能量供给赛鸽飞行活动时,双翼肌肉收缩运动的力量大小及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机体内无氧代谢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身体较重的赛鸽在飞行运动时,双翼肌肉收缩的承载力较大、肌肉收缩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因此,机体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增加,而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下降。随着机体无氧代谢产生物——乳酸的堆积,鸽子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许多赛鸽受体重过量的影响,在家飞训练活动中也能表现出喜欢飞翔活动的特性,但明显出现间歇性较多的特征。每次出棚飞翔十几分钟就降落下来,出现张开喉管喘气的现象。虽然它们能多次地重复这种间歇性起飞与降落的飞翔活动,但始终不能一次性持续一小时以上。而那些身体重量适中,并且能够适应长时间飞翔特性的赛鸽则不同,许多优秀高位名次的赛鸽握在手中的感觉是身体较轻。身体中气囊的功能使身体充满了气体的感觉。依据运动生理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发现,幼鸽期的气囊功能水平并不是很高,随着它们家飞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持续飞行时间的延长,优秀赛鸽的气囊功能水平才能逐渐地发展和完善,并能适应竞翔运动的需要。如果幼鸽期身体质量超过了

水产养殖中饲料的投喂及水质的强化调节(精)

水产养殖中饲料的投喂及水质的强化调节 在水产养殖中,配合饲料得到广泛的应用,占到养殖成本的50%-70%,饲料的合理选用及其高效投饲技术成了养殖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生物饵料,提高配合饲料的利用率,生态养殖增产增收,是提高养殖技术和效益的热点课题。 饲料的投喂技术,包括鱼儿授食面、授食时间及授食量等因素。传统的人工投饲方法由于费时费力,受人为的情绪影响较大,已逐渐被机械投饲所替代。生产实践得知,机械投饲时授食面广、授食均匀,在通常情况下所饲养的个体均匀,生长速度也较快,鱼儿的生长成绩也较人工投饲有好的表现。 1 投喂方法 投饲要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原则,在生产之初,就应驯化鱼儿形成有规律性的摄食习惯。机械投饲,撒料均匀,鱼类受食面大,既节省饲料又利于个体弱小鱼种的生长,生产效果普遍比人工投饲的效果要好得多。人工投饲的随意性较大,因此,投喂应注意以下两点。 目前,高密度的池塘养殖往往不设饵料台,池塘面积较小的多数养殖场直接将饲料均匀撤入池塘;池塘面积较大的,又只是沿池塘边投饲,这样饲料直接落入池底淤泥上,既不利于观察鱼类摄食,容易引起投饲过量或投饲不足,也不方便鱼类觅食,残饵还容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因此,应合理设置饲料台,方便观察鱼类摄食,及时清除残饵,调整投饲量。 网箱养殖中,网箱底部和四周的网衣,网目往往大小相同,为了便于网箱中水质交换,网箱的网目随鱼生长而由小到大逐渐更换,投饲时,未被鱼类及时摄取的饲料,就会穿越网箱的底层造成浪费。为了避免浪费、少投饲料,又不利于鱼类生长;如果使用小网目的网衣做箱底,又容易造成箱底水流不畅,污物沉积,诱发鱼病;如果按“少食多餐“或慢投饲,延长鱼类的摄食时间,又要消耗太多的劳动力。网箱养殖,可以直接在网箱底部用密眼网纱做底衬,投喂后,及时检查箱底残饵情况,调整投饲量,定期清洗和更换网箱底衬,以减少饲料流失,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避免箱底污染,诱发鱼病。 2 投饲量 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投饲量,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一般来说,水温越高,则投饲率越大;随着鱼体长大,投饲率逐渐减少;草食性的鱼类与肉食性的鱼类相比,草食性鱼类的投饲率较大。鱼类的摄食量不仅与鱼种类、规格和水温有关,还受配合饲料的基本投饲量所限,应根据鱼类的摄食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 在正常情况下,鱼类活动反应灵敏,抢食激烈,投饲后很快被吃完,饵料台无剩饵,说明投饲量偏少;假如投饲后饵料台尚有较多剩饵,而鱼类已经不再争食,则说明投饲量偏大;假如刚开始投饲,鱼类就不积极摄食,说明上一次投饲过量或两次投饲时间间隔太短。这时就不能完全按照已设定的投饲量来投饲,而应该适当增加或减少投饲量,根据观察到鱼类摄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 强化水质调节 强化机械增氧。在养殖中要充分利用阳光、水体及廉价肥料,培养生物活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大腊子。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翌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3、形态特征(图1-62)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5、食性中华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温和性肉食鱼类。在天然条件下开口后的稚鱼以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蚤类为食;降河至长江下游常熟一带的幼鲟,以虾、蟹为主要食物;进人河口水域的幼鲟,食物以鱼类(鲐属、舌鳎属、虾虎鱼、鲻类等)、沙蚕类、虾类为主,间或摄食蚬类和蟹类。中华

不易溃散的小丑鱼冰鲜饲料及其设备制作与投喂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不易溃散的小丑鱼冰鲜饲料及其制备与投喂方法,属于水产饲料领域,所述饲料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组成:鲜虾40%、鱿鱼肉40%、贝肉15%、裂壶藻3.6%、复合维生素1%和25%含量的大蒜素0.4%。将鲜虾、鱿鱼肉和贝肉消毒洗净;鱿鱼肉去皮搅碎,再依次加入鲜虾、贝肉继续搅碎,最后加入裂壶藻、复合维生素和大蒜素,搅拌均匀;分块冰冻;投喂时拿出冰鲜饲料块融化后,用粗糙塑料棒沾取冰鲜饲料,粗糙塑料棒的另一端设有红色浮球,放入养殖池中投喂。本技术冰鲜饲料制作方法简单,营养及适口性,不需要添加化学粘合剂,就能够在水体中保持45分钟不溃散,长期投喂不会破坏水质,还易做药物载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不宜溃散的小丑鱼冰鲜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冰鲜饲料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组成:鲜虾40%、鱿鱼肉40%、贝肉15%、裂壶藻3.6%、复合维生素1%和25%含量的大蒜素0.4%。 2.权利要求1所述冰鲜饲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鱿鱼去头和内脏,将贝类去壳,然后将鲜虾、鱿鱼肉和贝肉在0.02%的高猛酸钾中浸泡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将鱿鱼去皮,切成小块,放入绞肉机中搅碎,加入鲜虾后再搅碎,接着加入贝肉继续搅碎,再加入裂壶藻、复合维生素和大蒜素,搅拌均匀;将搅拌均匀的鲜料倒入附有锡箔纸的托盘,摊平至厚度3-5毫米,放入冰箱冷冻区冰冻;待鲜料冻结实后,用刀切成2-3厘米宽的长条,长度根据存放的容器来定,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

3.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冰鲜饲料的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投喂前根据投喂量将冷冻保存的冰鲜饲料放入冰箱冷藏区化冻;投喂时用头部打磨粗糙、直径5-6毫米的塑料棒插入饲料中,轻轻转动塑料棒,冰鲜饲料紧密黏附在塑料棒的粗糙端,塑料棒另外一端固定在红色的塑料泡沫或者浮漂上,放入水中供小丑鱼啃食,待不再有鱼啃食后将塑料棒连同红色的塑料泡沫或者浮漂取走洗刷干净。 技术说明书 一种不易溃散的小丑鱼冰鲜饲料及其制备与投喂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观赏鱼饲料领域,具体说是一种不易溃散的小丑鱼冰鲜饲料及其制备与投喂方法。 背景技术 小丑鱼是雀鲷科海葵鱼亚科棘颊雀鲷属和双锯鱼属所有鱼类的俗称。小丑鱼是世界观赏鱼爱好者最受欢迎的海水鱼之一,目前国内饲养的也越来越多,但我国海水鱼市场售卖的小丑鱼多为进口的国外捕捞的野生鱼,成活率低,对产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急需加大人工繁殖,解决人工繁殖中的各项关键问题,例如饲料营养问题、疾病治疗给药等等。 目前针对于小丑鱼的商品饲料几乎没有,市面上售卖的都是通用饵料,颗粒过大、营养也不够全面,为了给小丑鱼幼鱼及种鱼提供丰富的营养,主要采用新鲜鱼虾贝类搅成肉糜来投喂。肉糜投入水中极易溃散,并且成分来源也不够丰富,长时间投喂不仅污染水质,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缺乏问题,使得幼鱼生长缓慢、种鱼产卵质量下降。在养殖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小

养鱼经验: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历史悠久,外形比较特殊、最古老的一种鱼类。在我国生活的野生鲟鱼有八种,常听说的有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但是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可以捕捞,现在有些食用的鲟鱼是人工养殖的,多数是从外国引进的俄罗斯鲟、欧洲鲟等鲟鱼。养殖鲟鱼,怎么养殖,会跟其他的鱼养殖方法不一样。 1、建设养殖场 养殖鲟鱼,由于鱼体型会长的比较大,所以最好有池塘养殖,如果没有池塘要修建水泥池来养殖,一般一个池子大概是长4米、宽3米、深2米以上。池养的鲟鱼数量,可以根据鲟鱼大小来决定。附近要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培育鱼苗的地方,要单独建设,一般可以做棚室,用大型的塑料容器育苗。小鱼苗看起来跟其他的鱼类差不多。要准备一些单独的设备。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重新灌水进来水位在1.5米左右的水深。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放养入池。放养前要准备饲料,还要准备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比如,一开始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及时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浸洗盐水的鱼容易适应池水温度。放养的鱼苗要大小一致。生长均衡。下池前先放几条,看水温适不适合,适合再全放。 4、喂养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如果水泥池养殖,一般没有水生动物。要自己投放,不像池塘。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可以喂食。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骨粉、鱼粉,等健康的饲料。喂食的食物要干净、消毒。 5、管理任务

草鱼营养需求与饲料投喂

1 草鱼营养需求与饲料投喂 小榄站汤建 均 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因其肉质鲜嫩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珠三角地区是养殖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在四大家鱼中,草鱼是唯一一个投饲喂养的种类,从鱼种到成鱼上市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青饲料、少量豆类及其制品等,因而在养殖过程中须掌握草鱼的营养需求、饲料选购及投料等技术。以下就这几方面问题作简单的介绍,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饲料的化学成分、作用及草鱼的营养需求 1.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是维持生命和供促进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最主要营养物质,及构成酶及激素等物质。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蛋白质占饲料重量,下同)在鱼苗期(或养殖前期)为32%,鱼种(或养殖中期)为25-27%,成鱼、亲鱼期(或养成期)为21-25%。丰富的蛋白质对鱼类的生长是关键的,但并非越高越好,每种鱼类都有一个最适合的需求量,过高会因吸收不完全造成浪费,且在构成饲料时会因选择高价原料使饲料造价升高,养殖成本随之升高。蛋白质的吸收受多方面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鱼类的生长期:苗种期代谢旺盛对蛋白质要求高,成鱼生长减慢要求就低一些。 (2)鱼类的生理状态:处于疾病状态要求低些;代谢旺盛或性腺趋于成熟则要求高些。

(3)环境条件:水温、溶氧等环境条件合适,或水中饵料生物少,则要求高些;相反则低些。 (4)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构成饲料的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些(饲料品质好),蛋白质消利用率高,则鱼类对总体蛋白质要求低些,反之则高。2 (5)集约化程度:密度增大,必须补充高蛋白质饲料才能使鱼类得到最佳生长,密度下降则鱼类对蛋白质要求就适当降低。 2.脂类是脂肪和类脂及它们的衍生物的总称。油脂的营养价值有(1)供能物质。 (2)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生长。 (3)对各种内脏、组织起连结及缓冲作用。 (4)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进食欲。 (5)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 草鱼对脂肪的需求量是3-7%。在饲料使用过程中须注意的是油脂的氧化及酸败,产生醛、酮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使鱼类产生厌食现象,降低饲料转化率,还会使鱼类产生“瘦脊病”,即鱼体消瘦,尤其是背部两侧瘦削,肌肉坏死,肝脏细胞萎缩。在某些添加量过较高、放置时间长的饲料更易产生脂肪氧化。蚕蛹由于脂肪含量高也容易产生变质。 3.维生素是维持鱼类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虽不是构成鱼类的主要成分,但对维持鱼体的代谢过程和生理机能,有极为重要且不能被其它营养物质所替代的作用。如果长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鱼类物质代谢障碍、生长迟缓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并产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根据研究,至少有15种维生素是鱼类所必须的包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鲟鱼的营养需求和饲料

鲟鱼的营养需求和饲料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鱼不但个体大,肉氏拭溃??移渎炎涌勺龀擅?蟮挠阕咏矗?虼耍?嘤悴坏?哂泻芨叩难?跹芯考壑担??揖哂泻芨叩木?眉壑担??城熬笆?钟杖恕D壳埃?嘤愕娜斯し敝臣际酢⒂??枨蠛退橇系鹊难芯恳讶〉昧艘欢ǖ某晒?斯づ嘤?闹置绮唤鼋鲇糜诜帕鳎?丫?幸恍┯糜谏桃敌缘难?场1疚慕樯荟嘤愕挠??枨蠛退橇稀?BR> 1、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是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由于鲟鱼在物种进化上的原始性,其消化系统结构也有独特的地方,既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又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因此,鲟鱼的营养要求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1.1、蛋白质和氨基酸 鲟鱼属肉食性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较高。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几种鲟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非常接近,西伯利亚鲟、美洲鲟和史氏鲟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对饲料蛋白质含量的最低要求分别是40.5+1.6%,40+2%合39.8%。 对鲟鱼的氨基酸需求研究还不多。一般来说,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类的必需氨基酸十分相似,因此,鱼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常常被用来估算鱼类的必需氨基酸需求,同样道理,鱼卵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也被用来估算幼鱼的必需氨基酸需求。即使亲缘关系更疏远的鱼类的氨基酸组成都非常接近。 1. 2脂肪 鲟鱼获得最佳生长时所需的饲料脂肪水平还不清楚。通常用作鲟鱼幼鱼和亲鱼饲料的鳟饲料的脂肪含量为10%-20%,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史氏鲟幼鱼在饲料脂肪含量为8-10%时生长最好。鲟鱼对脂肪的来源没有特别的要求。

池塘养鱼喂什么饲料一天喂几次

池塘养鱼喂什么饲料一天喂几次? 池塘养鱼喂什么饲料? 池塘养鱼饲料配方推荐: 1、鲤鱼饲料配方(%)麸皮43、鱼粉30、豆饼15、大麦10、添加剂2,饲料系数2。 2、草鱼饲料配方(%)玉米粉70、鱼粉10、豆饼粉15、麸皮5,在基础饲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添加:红薯粉12、食盐0.5、生长素2、磷酸氢钙2,饲料系数4.8。

3、罗非鱼饲料配方(%)米糠45、豆饼35、蚕蛹粉10、次粉8、骨粉1.5、食盐0.5,饲料系数2.27。 4、青鱼饲料配方(%)青干草粉40、棉籽饼粉30、豆饼粉10、菜籽饼粉 5、蚕蛹粉5、鱼粉5、大麦粉5,饲料系数为8。 池塘养鱼一天喂几次? 配合饲料投喂时间与养殖方式有关。通常情况池塘养鱼条件下,每天**次投喂次数为2次,早晚各1次。

池塘养鱼喂食方法 准确掌握饲料投喂量是养鱼成功的保证。它既能使鱼吃饱吃好,又不至于造成饲料浪费。一般养鱼户对“四定”投喂中的定时、定质、定点不难理解,但对定量的概念比较模糊,现介 绍几种确定池塘养鱼饲料投喂量的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以鱼净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计算年投喂量、月投喂量、日投喂量。 (1)年投喂量。根据鱼净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进行推算,即鱼种放养量净增重倍数饲料系数。鱼净增重倍数一般为4~5。全价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为2~2.5,混合性饲料则为3~3.5,如果是几种饲料交替使用,则分别以各自的饲料系数计算出使用量,然后相加即 为年投喂量。 (2)月投喂量。即年投喂量当月饲料分配百分比。一般3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4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4%,5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8%,6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5%,7月份、8月份、9月份均投喂年投喂量的20%,10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9%,11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