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2—15

作者简介:李蒙蒙(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李蒙蒙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学业拖延的概念内涵、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并指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业拖延;概念;相关研究;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01—02

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显示,大约95%的大学生和近1/3的中学生经常出现拖延行为,[1]

且比例不断上升。学业拖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学业拖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

(一)拖延的界定

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对拖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Solomon 和Rothblum 认为拖延是个体因对主观不适任务的体验而产生的延迟行为;Lay 认为拖

延是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2]

Steel 提出拖延包含三个因素:1.实际行动与行为意向存在差异;2.心境的变化;3.行为表现不良。

[3]

国内很多研究者认为拖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有意向做某件事情,

即个体的行为意向;二是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存在差异,该差异体现在开始和完成行动的时间比预期晚,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也未达到预期标准;三是拖延行为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学业拖延的界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拖延行为,具体是指学生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向,但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因延迟任务的开始时间而产生不

适的情绪体验。其中,王国燕认为学业拖延有以下

特征: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意向与行为表现不符;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习结果不符合标准;学业拖延通常

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4]

二、学业拖延的研究

(一)国外对学业拖延的研究

1984年,Solomon 和Rothblum 在《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中首次提出“学业拖延”这一术语。通过对国外学业拖延研究的梳理,总结出学业拖延有以下特点:

1.学业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而对中小学阶段的研究较少。

2.学业拖延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特质论阶段、动机论阶段和自我调节论阶段。特质论阶段(1980 1990),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主要分析了学业拖延与大五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因素的相关关系。大五人格中,严谨性是对学业拖延贡献最大的特质,它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其次是神经质,它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学业拖延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学生面临较难的学业任务时,为了逃避失败、保护自尊出现学业拖延行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能准确判断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会降低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期望,影响个体采取恰当的行动,最终导致任务拖延。

[5]

动机论阶段(1990 2000),研究者主要关注动

1

01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论文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 曹敏 [摘要]学业拖延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拖延研究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学业拖延的含义、类型和性质;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新近研究成果。本文以新的思路综述该领域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拖延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业拖延性质影响因素 前言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童年》这首歌描述了在校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学业拖延。它不仅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和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还会伤害自尊,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学业拖延研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学业拖延的理论研究 1.学业拖延的含义 学业拖延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Solomon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行为。Steel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个体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恶果仍拖延学习任务的行为。相反的,Ferrari 等人则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理性行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回避型拖延者拖延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唤醒型拖延者则是为了体验到学习冲刺带来的快乐。[1]接受程度相对较广的是Senecaletal等的定义: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推迟完成任务的倾向。 2.学业拖延的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学业拖延划可分为不同类型:从成因角度,学业拖延可分为计划失败型拖延和实施失败型拖延。前者是一种决策拖延,它包括认知失败、失去耐心和低能力等;后者是在计划完整的情况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拖延完成计划的行为。从应对方式的角度,可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前者害怕失败,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同时伴随着内疚和忧虑。后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通,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非理性思维,擅长为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2]从主观意愿角度,划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主动拖延者喜欢在压力下学习,有意图的拖延,能够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对结果感到满意。被动拖延者在压力下学习会紧张,常不自主的延迟学业任务,任务常无法及时完成,对结果感到不满意(Chu,2005)。[3] 3.学业拖延的性质 学业拖延一直被视为不良的、消极的行为。它容易造成考试焦虑和不良的学业成绩。如R. Ferrari (2000)研究发现高拖延者报告有更多的焦虑。王灵芝(2007)认为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业任务无法如期完成、学业表现不佳、错失良机。严重的学业拖延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易患免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维度一: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2、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3、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 4、我认为我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5、我认为我能够学以致用 6、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广泛 】 7、我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8、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老师所讲的内容 9、我经常选择那些虽然难却能够从中学到知识的学习任务,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0、即使我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也能平静地分析自己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 11、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好坏,我都从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维度二:学习行为效能感 12、学习时我总喜欢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13、当我思考某一问题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 14、我经常发现自己虽然在阅读书本却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15、阅读书本时我能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16、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以至于不能认真听讲

17、我常常不能准确地归纳出所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 , 18、我总是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划出重点部分以帮助学习 19、当我为考试而复习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复习 20、课堂上作笔记时我总试图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21、做作业时我总力求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以便把作业做好 22、即使老师没有要求,我也会自觉地做书本上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染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 和DeGroot(199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学习能力自我效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与自信。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每个维度有11 道测题,共22 道测题(Coronbachα=)。采用五分制评分方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即效能总和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中Coronbachα=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小学生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小教一班:庞雅楠 〔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将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了xx名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比较了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性别、年级、班干与非班干等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拖延对策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Pang Yanan Abstract: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refers to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time and ener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non rational behavior tendency one must complete the task of learning constantly delayed by the. This article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of XX pupils situ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compared the pupil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in gender, grade, class and the difference of non class dry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reason analysis. Keywor d: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词“pro”和“crastinus”的组合,“pro”指的是“向前、朝向,喜欢,赞同”,“crastinus”指的是“明天”,说明在拖延的概念中必定要包含“推迟、延迟、耽搁、迟滞”的意思。 虽然说拖延行为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由来已久了,但是对拖延开始关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1]。我国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更多

关于拖延症的成因及影响的调查报告

2015 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 赛 参赛团队主旋律 参赛成员买树月吴宇成王文丽王雪学校名称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朱瑞郎超

目录 一、设计调查方案 (2)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2) 1.调查目的 (2) 2.调查方法 (2) 3.数据分析方法 (2) (二)调查时间与调查对象 (2)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 二、统计样本分布 (3) (一)数据调查样本性别分布 (3) (二)数据调查样本年龄分布 (4) (三)数据调查样本学历分布 (4) 三、统计数据分析 (5) (一)现代人拖延症现状及具体表现 (5) 1.现代人对拖延症的了解程度 (5) 2.现代人对拖延症的自我认知程度 (7) 3.现代人的拖延症程度 (8) 4.现代人拖延行为的表现 (9) 5.现代人拖延症的行为类型 (11) (二)拖延症对现代人的影响 (13) (三)现代人对拖延症的态度 (14) (四)现代人拖延症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15) 1.拖延症形成的自身因素 (15) 2.拖延症形成的外界因素 (17) 3.预防和治疗拖延症 (18) 四、调查结论建议 (19) (一)调查结论 (19) 1.拖延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9) 2.拖延症的影响恶劣 (19) 3.内外因素造成拖延症 (20)

4.积极的态度可以预防拖延症 (20)

(二)调查建议 (20) 1.建立战胜拖延症的信念与信心 (20) 2.消除干扰、有效管理时间 (21) 3.加强锻炼、适当的放松自己 (21) 4.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分配适量化 (21) 附件一、参考文献 (22) 附件二、文献综述 (23) 附件三、网络问卷 (24) 附件四、纸质问卷 (26) 附件五、调研进度 (27)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析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是 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 习领域内的表现,具体指学生对于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主观评判。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个别访谈法对影响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探究。通过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 系和个体性格特质是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低的三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中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044-01 1 引言 1.1 研究综述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在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 学习领域内的体现,我国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不同表述。周健(2016)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探析一文中指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表现人们对 于自己学习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能够直接影 响到其学业成就的高低。阿拉坦巴根(2013)提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曹果果(2016)认为学业自我效能 感即学生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评估以及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 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 1.2 研究目的 深入研究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能够为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学业自 我效能感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关策略来帮助高中生提高学业自我 效能感,从而使更多的高中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 2 研究过程 2.1 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论文通过分析文献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的主要因素;在西安市西郊某小区以及西安市西郊某教育培训机构的高中部随机 选取了部分高中生进行个别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力求本次调查结果真 实有效。 2.2 访谈的结果 从与高中生的交流来看:他们整体意识到自己对于自身学业能力的主观评估 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业态度和学业行为,可以看到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高中生 在学业上的表现有重要作用,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促使他们对自身的学业能 力持乐观态度,学习成绩也更容易达到良好和优秀;如果学业自我效能感偏低, 学生在学业上则会表现的比较消极,且常常出现学业不自信的心理。此外,受访 问的几位高中生都认为影响他们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低的较为明显的因素有三种, 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个体性格特质。 3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往往会以命令的方式将自己想法强加给子女,忽 视子女的个人真实需求和想法。这种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 在父母强压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此时专制型教养方式就与高中生的学业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 璐,黄育艺

第31卷第4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4 2009年8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Aug. 2009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璐,黄育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以大一和大四学生为被试,考查了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在年级和性别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年级、性别、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完美主义等变量对学业拖延的预测力。结果发现:(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样本中存在学业拖延现象的大学生占较大比率(48%);(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存在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大四男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大一男生,而女生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3)自尊、完美主义和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自尊的预测力最大。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预测变量;回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4﹣0054﹣06 已有研究发现,相当比率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现象,即总是或几乎总是拖迟完成作业,并因此而体验到消极的情绪。[1]例如,Solomon和Rothblum早期的一项针对342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46%在写论文时、27.6%在准备考试时、30.1%在完成每周阅读作业时会拖延。[2]Milgram经调查发现,大约有10%~40%的大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拖延现象。[3]从国外各时期的调查研究来看,大学学习中的学业拖延现象似乎是日趋严重的。学业拖延不但使大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失去许多完成任务的良好机会。另外,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拖延者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帮助大学生纠正这一行为(倾向)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拖延问题,促进其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国外较早时期就已对学业拖延现象做了调查研究,但国内研究者于新近才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且多为综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4~7]从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多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动机等方面对学业拖延展开探讨。如Beswick等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自我报告的学业拖延还是实际的拖延行为本身,都与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8]Haycock等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9]另外Onwuegbuzie等关于动机与拖延关系的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主要是由惧怕失败以及任务难度引起的。[10]Lee的研究发现,高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相关。[11] 此外,新近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完美主义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设置高标准的人格特质,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倾向。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高标准的追求却伴随着与任务完成有关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低自尊。例如Eerde通过元分析发现,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12]Pullen研究博士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发现,完美主义与拖延、完成学期论文相关显著。[13] 综上,学业拖延是一种与多维因素相关联的消极行为,现有研究分别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学业拖延的有关因素和特点。本研究将结合国外关于学业拖延的新近研究结果(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综合考查自尊、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性别、年级等各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 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ABA060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锦坤(1979-),男,福建永定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 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维度一: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3、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我认为我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5、我认为我能够学以致用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6、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广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7、我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8、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老师所讲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9、我经常选择那些虽然难却能够从中学到知识的学习任务,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0、即使我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也能平静地分析自己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1、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好坏,我都从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维度二:学习行为效能感 12、学习时我总喜欢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了所

学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3、当我思考某一问题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4、我经常发现自己虽然在阅读书本却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5、阅读书本时我能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6、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以至于不能认真听讲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7、我常常不能准确地归纳出所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8、我总是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划出重点部分以帮助学习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9、当我为考试而复习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复习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0、课堂上作笔记时我总试图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1、做作业时我总力求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以便把作业做好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2、即使老师没有要求,我也会自觉地做书本上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染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 和DeGroot(199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 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 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的钱铭怡教授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极端的教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王才康、何智文(2002)等人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摘要:拖延症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应该了解拖延症的特点、拖延症人群的类型、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危害、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前因后果,才会对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找到解决的办法,战胜拖延症。 关键词:拖延症中学生成因克服 前言: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在字典中,动词“procraste”的释义是“推迟、延后、缓慢、延长”,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和“crastinus"。“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推到明天”亦即“以后再做”的意思。心理学家给“拖延”的定义是: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研究,比如刘文静的“关于拖延症的思考”[1],讲了拖延症的研究,有关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如何克服;岑文华的“和拖延症说再见”[2],讲述如何克服拖延症;顾琳珺的“拖延及其应对方式”[3],讲了关于拖延症的概念,原因,应对方式;孙萌的“对付拖延” [4]中,关于职场中的拖延现象,等等。 一、拖延症的特点。 1、自信心不足。每次完成任务都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从而对自己失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就越来越低,下次再有任务,就拖着不想去做。 2、总是推脱自己太忙。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太忙。 3、顽固。你催我也没用,我得准备好了才能做。 4、喜欢操控他人。别人急也没用,只有等我准备好了才可以进行。 5、抵制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时期一直被拖下来。 6、抱有受害者心态。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的自己却做不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2—15 作者简介:李蒙蒙(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李蒙蒙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学业拖延的概念内涵、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并指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业拖延;概念;相关研究;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01—02 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显示,大约95%的大学生和近1/3的中学生经常出现拖延行为,[1] 且比例不断上升。学业拖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学业拖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 (一)拖延的界定 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对拖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Solomon 和Rothblum 认为拖延是个体因对主观不适任务的体验而产生的延迟行为;Lay 认为拖 延是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2] Steel 提出拖延包含三个因素:1.实际行动与行为意向存在差异;2.心境的变化;3.行为表现不良。 [3] 国内很多研究者认为拖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有意向做某件事情, 即个体的行为意向;二是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存在差异,该差异体现在开始和完成行动的时间比预期晚,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也未达到预期标准;三是拖延行为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学业拖延的界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拖延行为,具体是指学生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向,但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因延迟任务的开始时间而产生不 适的情绪体验。其中,王国燕认为学业拖延有以下 特征: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意向与行为表现不符;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习结果不符合标准;学业拖延通常 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4] 二、学业拖延的研究 (一)国外对学业拖延的研究 1984年,Solomon 和Rothblum 在《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中首次提出“学业拖延”这一术语。通过对国外学业拖延研究的梳理,总结出学业拖延有以下特点: 1.学业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而对中小学阶段的研究较少。 2.学业拖延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特质论阶段、动机论阶段和自我调节论阶段。特质论阶段(1980 1990),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主要分析了学业拖延与大五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因素的相关关系。大五人格中,严谨性是对学业拖延贡献最大的特质,它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其次是神经质,它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学业拖延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学生面临较难的学业任务时,为了逃避失败、保护自尊出现学业拖延行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能准确判断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会降低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期望,影响个体采取恰当的行动,最终导致任务拖延。 [5] 动机论阶段(1990 2000),研究者主要关注动 1 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