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总论

第一节人类寿命和衰老变化

一、人类的寿命

二、人体的衰老

三、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

四、衰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医对老年保健的认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未病先防的沿革

三、中医养生贵在培植精气

第三节老年人“虚弱”和“瘀阻”的生理病理特点

(略)

第四节老年人的调养

一、精神的调养

二、起居生活的养生

三、饮食的调理

第五节运动与健康

一、老年人运动的益处

二、老年人运动健身的原则

三、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选择

第六节老年人的用药

一、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用药的对策

四、如何正确使用滋补药

中医养生各论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节老年人肺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三节老年人感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五节老年人肺结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六节老年人肺气肿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七节呼吸衰竭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食管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三节慢性胃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四节脂肪肝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五节病毒性肝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六节肝硬化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七节上消化道出血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胃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九节原发性肝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十节大肠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心绞痛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二节心肌梗死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三节高脂血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四节高血压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心律失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心功能不全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七节心脏性猝死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四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脑动脉硬化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三节脑出血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四节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辩证分型)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震颤麻痹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老年性痴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七节老年抑郁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章老年骨关节系统疾病

第一节骨关节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三节老年骨质疏松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节颈椎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五节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六节肩周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章老年病的康复护理

一、老年人中医护理和特点

二、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四、老年人睡眠的护理

五、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1、中医理论 特点:整体观和恒动观 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精津学说、经络学说、中医病因学说 2、阴阳学说:阴阳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构成。 4、经络学: 5、中医病因学说: 6:中医诊断的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7、辩证施治主要内容: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诊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和诊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享的两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诊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8、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种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9、食疗: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10、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协调脏腑: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畅通经络: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清静养神: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其气即可绵绵而生;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常乐观,和喜怒,元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 节欲葆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不宜过分泄漏。节性欲,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过耗。 调息养气:保养元气;调畅气机。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山区老年大学 《中医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医保健 学时:16节 课程性质:选修课 面向对象:中老年 考核方式:实操 一、培训目标 【中医养生学】深入理解、掌握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对各个养生理论模块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在能够联系生活中实践,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两种以上基本中医诊法,熟练掌握四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培训学时 中医保健:理论+实训各16节 三、教学方法 以PPT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 四、考核 以实操考核为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中医与养生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掌握藏象、经络等在治未病中应用的理论要点。 [内容] 一、中医基本理论 (1)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与本质 (2)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脏腑学说及其辨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图) (4)疾病的产生(病因学说)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5)经络(经络学说、十二经、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中医养生基本理论 (1)一个关键——养肾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两个基本点——“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 (3)三个要素——养规律、养心态、养习惯。 (4)四个基本方法——环境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劳逸养生。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的适应症及其注意事项[内容] (1)经络及腧穴定位 (2)针灸基础理论 (3)推拿按摩基础理论及手法 (4)拔罐基础理论及手法 (5)刮痧基础理论及手法 (6)熏蒸基础理论及手法 (7)浸泡基础理论及手法 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技能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诊断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诊断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手诊 (2)面诊 (3)舌诊 第四部分中医养生延衰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 (2)损美性问题处理原则 (3)生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4)病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5)肩部护理、肠胃护理、肾护理、腰脊护理 四、教学实践环节安排 多媒体理论教学 五、时间分配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 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 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中医养生康复简答题

何谓经络?经络有何生理功能?答:经络是人体运行气都需要血液的濡养。③、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如何理解养生学中的形神合一观?答: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的生基础。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理功能是:(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体。(2)通健康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其四大基石是什么?答:健康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4)感应的三大要素是:(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对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传导作用。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效的社会活动和劳动的能力) 。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饮食调养的原则有哪些?答:(1)饮食有节,寒温适度。健康的四大基石是:(1)合理饮食(2)适量运动(3)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每日的饮食物应有一定的节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生活规律(4)心理平衡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到定时定量;饮食的寒热应该适合个人的温度(2)五味生理健康有哪些特征?答:(建康的生理特征1形体壮实,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调和,荤素结合。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五比例恰当2面色红润,须发润泽3牙齿坚固,要退灵便4药物养生的原则是什么?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味调和,五脏能得到全面的补益;荤素结合,机体的营养双耳聪敏,眼睛有神5呼吸从容,声音洪亮 6食欲正常,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1 养宜丰富,抗病能力强,方可延年益寿。(3)三因制宜。饮食二便通利 7舌态正常,脉象匀缓健康的心理特征 1精神适度。2 养勿过偏3 审因施养。七、持之以恒1 养生贯养生的原则是必须结合个体的体质、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季愉悦,情绪稳定 2思维清晰,记忆良好3人际和谐,适应穿一生2 练功贵在精专3 养生重在生活化节气候来指定。(4)顾护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社会中药养生保健的应用原则后天之本,所以在饮食调养时,一定要保护脾胃功能。气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1).预防为先治未病2).补虚泻实重扶正:虚者补之,实你认为饮食养生有何意义和作用?如何进行饮食养生?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血的主要功能者泻之.3).调整阴阳期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答:饮食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是:预防作用;滋养作用;治是营养和滋润全身。一、濡养二、化神血不断地为全兼顾三因制宜1)春季:不宜过用补药、注意抑肝气。2)疗作用。饮食养生的方法是:谨和五味,避免偏嗜;按身各脏腑器官提供营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简述夏季:加用清心火之药、冬病夏治、除暑祛湿。3)秋季:时节量;宜清淡,忌厚味;饮食卫生;进食保健:进食津液的主要功能。1、津液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可以滋易伤津。忌用耗气伤津、尽量不攻邪伤正。4)冬季:助宜缓,进食宜专,进食宜乐;食后养生:食后漱口;食后润皮毛、肌肤、眼、鼻、口腔,濡养内脏、骨髓及脑髓;阳、填精。因地制宜:我国西北天冷少雨,用药需温补;摩腹,食后散步。 2、津液可以化生血液,并有滋养、滑利血脉的作用,是东南地区,温热,需清补;北方人体强,用药宜峻重,南简述饮食不节。(1)过饥:指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进食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3、此外津液的代谢还有助于体温方人体弱,用药宜轻巧。5).药补最重脾胃6).药补忌偏不足,以致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化生无源,气血得不的恒定及体内废物的排出。忌滥。到足够的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导致脏腑机能衰弱而为病。睡眠有何作用?答:(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2)保护【四季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或因正气不足,抗病不力,继发他病。(2)过饱:指饮食大脑,促进智力发育(3)增强免疫,康复机体(4)充养恶抑郁而喜条达。在情志上,切勿暴怒,怒则气上,以悲太多,或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助消化能力,则会损伤脾精气血,促进生长发育(5)充养皮肤,利于美容,延缓制怒。春季的食补和药补宜选择甘平的食物和药物以健胃之气。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则可导致脘腹胀痛拒按、衰老(6)调整心理,振奋精神脾和胃,保证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健脾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厌食、嗳腐吞酸、泻下臭秽等症,此种病证多见于小儿。体育锻炼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起到哪些作用?答:春天肝本过旺而克脾。【夏属火,内应于心。心在志为喜,如何理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认为(1)提高人的沟通能力(2)增强对身体语言的理解能喜则气缓,伤心神。恐胜喜。饮食宜用清心泻火,西瓜、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力和使用能力(3)改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绿豆,切忌暴吃冷饮、生冷瓜果。【秋季阳气由疏泄趋向泰得以高寿。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技能。收敛,早睡早起,秋冻。秋季宜酸润,忌辛散。多吃水果、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运动在养生中有哪些作用?答:(1)可促进血液循环,蔬菜,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冬季易发慢性支气管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现代养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炎、心肌梗死、中风。冬天的食补和药补宜选用具有温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2)使心肌发达,增强心脏阳补肾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3)增加膈肌和中年的养生要点有哪些?有精神调摄、劳逸结合、饮食调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养和节制房事4点。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有利于消化吸收。(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心性养生法的通俗概念?心性养生法又称为精神养生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一是以科学的观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法,通俗地讲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6)增改变自己的不良

《中医养生学》论文[1]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 微课教学方案 学期:2017年春季学期授课内容痰湿体质的调理要点--健运脾胃 所属学科中医学所属专业中医养生学 所属课程中医养生学适用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旅游管理章节第十八章不同人群的养生应用 第四节辨体质施养 授课课时10分钟余 授课教师秦凯华职称讲师教研室中医养生教研室 教学方式讲授 教具多媒体、PPT 教学目的基本要求掌握:痰湿体质的调理要点——健运脾胃熟悉:痰湿体质形成的原因 了解: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教学要点痰湿体质的调理要点——健运脾胃 教学设计1、概述痰湿体质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 2、阐述痰湿体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人们采取的众多祛湿方法; 3、通过大家都熟知的赤小豆、薏苡仁的食疗方法,提出目前痰湿体质调理的误区,引出痰湿体质的调理要点; 4、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帮助大家理解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5、指出脾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6、提出痰湿体质的调理要重视健运脾胃。 教学进程1、痰湿体质的概念约30秒 2、痰湿体质的特点约1分30秒 3、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约40秒 4、湿气的危害祛湿的方法约1分 5、痰湿体质调理的误区约50秒 6、痰湿体质调理的要点——1.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约1分40秒 7、痰湿体质调理的要点——2.脾主运化水液约2分40秒 8、小结约40秒 9、思考题约20秒 思考题1、这种舌苔赤小豆、薏苡仁适合吗,为什么? 2、痰湿体质的人适合用冬瓜皮、荷叶、土茯苓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中医养生保健学》马烈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9月《养生康复学》马烈光、李英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8月《中医养生大成》陈涤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9月《中医养生大要》马烈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6月

2020年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练习的答案

课程:人工智能与健康 练习一:睡眠与睡眠障碍 1.睡眠是(B、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种主动调节过程 2.大脑神经元和相关组织的恢复、重建和再生,只能在(睡眠)状态才能完成 3.当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主动的身体运动(减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 4、睡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保护大脑、保存脑能量) 5、睡眠的心理作用不包括(积蓄能量) 6、梦大约占据每天睡眠时间的(),正常情况下,人每晚都会做()个梦 答案:1/5,4-6A 7、我国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全球水平 8、以下对失眠的描述错误的是(对白天的社会功能没有影响) 9、失眠的主要临床表现,下列描述错误的是(总的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 10.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对失眠症状的发生率要求是() 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11、根据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短期失眠的持续时间是(4周-6月) 12、引起急性失眠常见的原因中,错误的是(与身体或精神心理疾病有关) 13、关于失眠治疗的一般原则,以下错误的是(安眠药容易成瘾,不要使用) 14、引起失眠的高危因素不包括(长期压力过大) 15、失眠时,接受药物治疗的指征错误的是(经过心理、行为、暗示、音乐治疗等失眠已改善) 16、失眠治疗的目标不包括(再也不失眠) 17、睡前过饱/过饥,摄入咖啡、酒精、浓茶、吸烟等,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之一。 正确 18、如果晚上没睡好,白天要尽量多睡,把缺了的觉补起来。错误 19、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首先是要作息规律,每天包括周末都在同一时间起床、睡觉。正确 20、睡前锻炼能够帮助快速入眠。错误 练习二:中医养生 1、中医养生以()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 2、中医养生学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 3、以下哪个方面不属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八个方面之一(扶正祛邪)。 4、天人相应指的是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畜依存适应于天,其表现为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 5、一种疾病的首次急性发作,要判断它是否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也常以(7天)天为界限。 6、下列关于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中,不正确的一项是(宜动不宜静)。 7、“以平为期”由下列哪部著作提出?(《内经》) 8、在中医养生学中,后天之本是指(脾胃)。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医养生原则的是(动静互涵,以动为主)。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养(治)形的方法的是(心理和药物治疗并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