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力配套理论

动力配套理论

动力配套理论
动力配套理论

单项选择题

1.UPS一般标示要求供电频率是多少(

2.C)

3.

A.60Hz

B .55Hz

C .50Hz

D .45Hz

4.在线式UPS中逆变器的作用是下列中的(B)

A.将市电输换为UPS输出的交流电

B.将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或由电池来的直流电输换成UPS输出的交流电

C.在市电不合格时启动,将电池的电能变为光流电输出供负载使用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5.在通信电源直流供电系统设备告警中,以下(A)告警最有可能

引起通信电源中断,造成通信事故?

A.直流电压过低告警B。交流输入掉电告警

C.整流模块故障告警D。UPS故障告警

6.在通信电源供电设备中,以下那些设备不属于直流系统设备的是

(D)

A.整流器B。电池组C。交流变换器D。UPS

7.以下(D)不是UPS的主要功能。

A.防止电网污染影响负载

B.使负载得到稳定的电压

C.市电停电后负载不掉电

D.使同一负载使用两路市电

8.将低压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的设各是(A )。

A. 整流设备

B. 逆变器

C. UPS

D. 配电屏

9.UPS主路输入市电断电时,由(A)

A.电池逆变供电

B. 切换到旁路供电

C.电池和旁路一起供电

D.UPS停机

10.UPS的(A)反映UPS的输出电压波动和输出电流波动之间的相位

以及输入电流谐波分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A.输出功率因数

B.输出电压失真度

C.峰值因数

D.输出过载能力

11.UPS 应每(B)检查主要模块和风扇电机的运行温度.

A.每月

B.季

C. 半年

D.每年

12.配电设备布置必须遵循(A )原则,并应安装,操作,搬运,

检修,试验和监测。

A.安全,可靠,适用和经济等.

B.安全.

C.不违反有关规定.

13.20.基站设备中,重要设备电源的二次负载脱离电压为(C )。

14.22.电源系统型号PS48600-3B/2900中的600表示( A )

A.系统标称容量600A

B.负载电流600A

C.电池容量600AH

D.系统版本号3.00

15.23.将交流变成直流的过程叫( B )

A.逆变

B.整流

C.配电D稳压

16.24.关于“均流”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 C )

A.只有所有模块输出电流完全相同才算均流。

B.当模块输出电流在半载或半载以上时,均流效果越好。

C.均流指的是浮充状态下的均流。

17.25.开关电源的分流器的作用是( B )

A. 分配电流

B. 检测电流

C. 检测电压

D. 分解电流

18.26.开关电源系统扩容新增加整流模块,需要操作( C )

A.监控设置整流模块个数

B.监控需要设置整流模块序列号

C.插入系统上电工作,无告警即可

19.27.通信电源系统的接地方式采用( A )

A.联合接地,交流侧.直流侧和机壳均要接地

B.只需要交流部分接地

C.系统不需要接地

D.只需要交流接地和保护接地

20.28.电源机柜固定安装后,垂直倾斜度不超过(A)

A.5度 B 8度 C 10度 D 15度

21.29.电源交流输入电缆安装时,应该(C )

A.先接三相火线,再接零线,最后接地线;

B.先接零线,再接地线,最后接火线;

C.先接地线,再接零线,最后接火线;

D.先接地线,再接火线,最后接零线;

22.30.阀控式密封电池工作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A )

A.25℃

B.30℃

C.15℃

D.28℃

23.31.应多长时间对基站的空调进行来电自起动测试(C)

A.每星期

B.每半月

C.每月

D.每2个月

24.在通信网络设备中,存在各种类型负荷,如日光灯为(),空调设

备为()。(C)

A、感性负载,容性负载B.容性负载,容性负载C.感性负载,感性负载D.容性负载,感性负载

25.33.下列描述中,接地电阻在(D)条件下测量最正确。

A.白天

B.旁晚

C.梅雨季节

D.干季

26.34.有一空调制冷正常,但室内温度却出现远低于设定温度的现

象,请问哪种情况不可能导致此情况出现(A )

A.制冷剂异常

B.控制电路异常

C .压缩机接触器异常

D .温度探头故障

27.35.在精密空调整个循环系统中起着降温作用的部件是(B)A.压缩机B。蒸发器C。冷凝器D。膨胀阀

28.36.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流动的顺序为(C )。

A. 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器→压缩机

B. 压缩机→蒸发器→膨胀器→冷凝器→压缩机

C.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蒸发器→压缩机

D. 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器→压缩机

29.37.如果空调室外机冷凝翅片被异物堵住,则空调会发生(A)报警.

A.高压报警

B.低压报警

C.低水位报警

D.气流不足报警

30.38. 《中国电信通信电源割接技术要求》规定:进行新旧直流供

电系统带电割接,或同一直流供电系统内蓄电池组更换操作时,应对电压进行必要检查调整,尽量减小压差,一般控制在(B)以内。

A.0.1V B.0.5V C.2V D.3.0V

31.39.1000Ah的蓄电池,10小时率电流放电时,电流是(B)A。A.50 B.100 C.150 D.200

32.40.1000Ah容量的蓄电池,以500A电流放电,放电率是(A)A.1h B.2h C.3h D.10h

33.41.2000Ah容量的蓄电池,以1000A放电,放电率(B)A.0.5h B.1h C.2h D.10h

34.42.25℃,2000Ah容量的蓄电池,以500A电流放电,放电率是多

少(B)。

A.4h B.3h C.2h D.1h

35.2V电池在串联使用中,若有一个蓄电池反极,使电池组电压减少

(B)V以上。

A.2 B.4 C.6 D.8

36.VRLA蓄电池是指(A).

A.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B.富液电池

C.胶体电池

D.镉镍电池

37.蓄电池放电终了后,应立即进行充电,如遇特殊情况,其间隔时

间不得超过(C)h.。

A.8

B.12

C.24

D.36

38.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补充充电采取(B)方式进行。

A.限压限流

B.恒压限流

C.恒流限压

D.恒压恒流

39.C10代号的含义为( B )

A.电池放电20小时释放的容量(单位Ah)

B.电池放电10小时释放的容量(单位Ah)

C.电池放电20小时释放的能量(单位W)

D.电池放电10小时释放的能量(单位W)

40.有一组型号为6GFM1000的蓄电池,以10小时率放电,则放电电流

是( C )

A.50A

B. 80A

C. 100A

D. 150A

41.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组在搁置超过(C)时应进行充电。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半年

42.移动油机不用时,应( B )做一次试机.

A.半个月

B. 1个月

C. 2个月

D.3个月

43.当市电恢复或试机完成后柴油发电机需正常关机时,应(A )。

A.先切断负载,空载运行3~5分钟,再关闭油门停机

B. 直接关闭油门停机

C. 按急停按钮停机

44.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时,输出电源的频率47Hz,可能原因是(C)

A.负载太重

B.负载太轻

C.发动机转速低

D.发动机转速高

45.柴油发电机组的标定功率,是指在标准环境下(C)h连续运转的

功率。

A.10

B.11

C.12

D.13

46.若标称30KV A的三相变压器,最大使用的三相电流是多少(B)

A.40A,

B.45A

C.50A

47.国际上公认的高低压电器的分界线交流是(),直流是()(A)

A.1KV,1500V,

B.2KV,2000V,

C.1KV,2000V,

D.2KV,1500V

48.营业场所电源总闸应选用(C)。

A.30mA漏电断路器

B.300mA漏电断路器

C.断路器

D.闸刀开关

49.、万用表“ACV”表示的含义是(A)。

A.交流电压

B.交流电流

C.直流电压

D.直流电流

50.铁锂电池中内置的BMS是(A)的简称。

A. B.电池维护系统C.电池均充系统D电池浮充系统

51.一只100W的灯泡连续发光6h,共耗电(C)度。

52.以下(C)不能用来灭充油设备的起火。

A.1211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A.

53.以下关于三相正弦交流电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其相位相差60度

B.其频率相等

C.其电流相等

D.其周期不同

54.照明灯的单极开关应接在(C)上。

A.地线 B。零线 C。火线

55.直流供电系统蓄电池组放电后交流输入恢复,此时整流设备对蓄

电池组进行充电,下面关于整流设备描述正确的是(D)。

A.处于浮充运行状态 B。比浮充运行时电流变大,电压变高

C.输出电电压比浮充运行时要高 D。输出电流比浮充运行时要大

56.±(C)%

A. 0.5

B. 1.0

C. 1.5

D. 2.0

57.兆欧表是用来测量(B)。

A.接地地阻

B.绝缘电阻

C.以上两者都可以

58.75.一类通信局(站)联合防雷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A)。

A.1Ω

B.0.5Ω

C.2Ω

D.4Ω

59.在线式UPS输出正弦波的波形失真系数一般小于(C)

A.1%

B.2%

C.3%

D.5%

60.77.开关电源系统扩容时,需要增加( A )。

A. 整流模块

B. 监控模块

C. 整流模块和监控模块

D. 其他

61.电池组容量的测试方法视情况不同可用三种方法进行测量,下列

那种方法不适用于蓄电池组的容量测试:(D)

A.离线式测量法

B.在线式测量法

C.核对性容量测试法

D.直读测量法

62.高阻丝的阻值一般在( B )Ω左右。

A.0.1

B.0.5

C.1

D.2

63.市电来电后发现基站整流设备都正常工作,基站的5匹空调内机

正常送风,但室外机有较大的嗡嗡声,并且迅速发热,请问导致此情况的较大可能原因是( B )

A.市电缺相

B.市电错相

C.市电电压过难度

D.市电电压过高

64.当电池的连接条松动时会造成一些后果,以下哪条不是:(C)

A.电池外壳温度过高

B.电池的浮充电压或高或低

C.电池壳体破裂

D.连接条发热

65.关于电池电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电导是电池内阻的倒数

B.通过测量电池单体的电导值,可以准确知道电池的容量

C.电导测试仪可以用于在同一组电池中对故障电池进行判断

D.电导测试仪可以离线和在线测量。

66.所谓空气开关,意思是指:( B )

A.开关里面充满空气

B.当电流冲击过大时,会自动打下,起保护作用

C.与其它开关无区别,只不过制做材料不一样,所以取的名字也不一样

D.以上都不对

67.在这设备2206机柜内,若配置PSU,哪PSU是起怎么样的作用

68. D )

69.

A.DC-DC

B.DC-AC

C.AC-AC

D.AC-DC

70.铁锂电池单体电池浮充电压范围一般在(A)。

A.3.2V~3. 3V

~2.3V

71.艾默生开关电源外部告警AC Abnormal指的是(B)

A.电池低压

B.主电异常

C.市电不稳

D.电池损坏

72.91.接地导线采用的是(A)导线。

A.铜芯

B.铝芯 C 任意材料 D复合线缆

73.走线梯要求作(A)接地。

A.保护

B.工作 C 直接 D.安全

74.基站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宜控制在(A)以内。

A.10Ω

B.9Ω

C.5Ω

D.20Ω

75.我们使用的-48V蓄电池组通常采用( C )接地。A、负极B、

负极或正极C、正极D、其他

76.装设接地线时,应(B)。

A.先装中相B.先装接地端,再装两边相C.先装导线端

77.WLAN设备供电方式中从交换机网线接口给AP供电(网线布线距

离在电压正常范围内,不导致低压),称为(A)供电方式。

A.POE

B.本地

C.交换机

D.AP

78.基站停电应急发电时,若发电机功率不够,可考虑调低( A)的

方法,保证发电机向更大的设备负载供电。

A .浮充电压 B.均充电压 C.二次下电电压 D.一次下电电压

79.对电源系统故障的基本定义为(A)。

A.无法供给通信设备所要求的标称电源,所供给的电源指标达不到通信设备的要求。

B.稳压精度低于规定值

C.出现影响设备和系统工作或安全的告警

D.不能输出额定电流、电压超出允许的范围

多项选择题

1.造成漏电断路器动作的原因有(ABCD )

A.漏电

B. 短路

C. 过流

D. 漏电断路器损坏

2.监控模块上报交流防雷器告警,可能的原因有( ABCD)

A.交流防雷器损坏

B.交流防雷告警检测端子接触不良

C.监控制单元的硬件损坏,导致防雷信号检测错误

D.防雷器的视窗变成红色

3.整流模块黄色指示灯亮可能原因有( AB )

A.交流过欠压

B.模块过温

C.模块不均流

D.PFC过欠压

6.在24V开关电源系统中,将系统电压调低于23.4V,在BSC的告警终端上应出现(C )告警信息。

A.AC abnormal

B.Output volts High

C.Output V olts Low

D.mains fail

4.珠江电源系统中,整流模块至少有以下哪几种功能(ABC )

A.输出过压保护;

B. 模块过热保护;

C.电池反接保护;

D. 独立工作,不受告警模块控制.

5.对于蓄电池放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

A.每年以实际负载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放出额定容量的30%~40%;

B.每年应以实际负载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放出额定容量的50%~60%;

C. 每二年做一次容量试验,到使用6年后应每年做1次;

D. 每三年做一次容量试验,到使用6年后应每年做1次;

6.关于蓄电池结构特点,以下哪几项描述是正确的(BCD )

A.板栅的作用是导电与参与电化反应;

B.电解液的作用是导电及进行电化反应;

C.隔膜的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板短路.储存75%左右的电液及氧气扩散;

D. 安全阀的作用是当电池盈余气体达到开阀压力时进行排泄气体防止气体聚集,减少电池内压;当压力降到闭阀压力时关闭安全阀以防止气体进入电池而加速自放电。

7.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和开口式铅酸电池相比优点(ABCD )

A.不需加水

B.无酸雾溢出

C.安装即可立放.也可卧放

D.无需专用工作室。

8.通讯用阀控密封蓄电池进行容量检测采用的放电方式有

(ABD)

A .1小时率 B.3小时率 C.5小时率 D.10小时率

9.2组48V GFM-500Ah电池并联在一起均充补充电时,充电电流限

流在1.5Ⅰ10是指充电电流控制在(D )。

A.≤80A;

B. ≤100A;

C. ≤120A;

D.≤150A

10.蓄电池在安装后应做哪些检查:(ABCD )。

A.逐个检查导电连接螺栓是否拧紧;

B.电池正负极连接是否符合系统图的要求;

C.检查电池的总电压是否正常;

D.记录相关开关电源参数。

11.发动机停转,可能的原因有哪些(AC )

A.机油不足或劣化

B.机油太满溢出

C.燃油不足

D.电缆接线错误

12.在防汛.防台保障行动中发电,需注意以下几项(BC )

A.基站供电第一,人身安全第二

B.挑选一处高.平地放置油机

C.注意油机底部.机身防水

D.若雨势突然增大,有雨点溅到机身,为防治油机损坏,可动手擦拭

13.若发电过程中遇到业主不在,基站所在地点被业主锁住,处理方

法有以下几项(BCD )

A.砸开业主锁,强行进站发电,事后解释

B.联系业主,询问是否有保管钥匙的电工在附近,并尽量借其钥匙进行发电

C.如实在无法进入发电,向动力值班人员申请闭载波

D.如遇重点基站保障,低压等特殊情况,可采取特殊手段先行发电,但必须通知动力组值班

14.柴油机启动前检查的内容有(ABCD )。

A.柴油机各部分是否正常,连接是否可靠

B.冷却水是否足够

C.启动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D.机油是否在规定范围

15.按照屏蔽特性,双绞线可以分为(AB )。

A.屏蔽双绞线(STP)

B.非屏蔽双绞线(UTP)

C.以上都不是

16.触电方式包括(ABCD )。

A.跨步触电

B.单相触电

C.两相触电

D.三相触电

17.电力电缆是由(BD )和外层护套组成。

A.金属

B.导体

C.非导体

D.绝缘层

18.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前置机的功能有(ABC )。

A.数据采集

B.数据处理

C.数据上报

19.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了:数字采集技术.(A )技术和

( B )技术以有效提高通信电源系统.机房空调系统及环境维护质量的先进手段。

A.计算机

B.网络

C.开关电源技术

20.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自身的监控对象主要包括(ABCD )。

A.监控软件

B.监控用计算机设备

C.通信线路

D.监控采集设备

21.工程验收是对工程中(ABC )进行监督和检验。

A.采用的设备

B.保护接地

C.工程质量

D.工程财务

22.设备安装前要对机房作施工勘查,主要检查:(ABC )

A.设备安装的走线装置.接地装置完成情况,比如走线架.地板.走线孔等;

B.设备安装所需要的环境,如温度.湿度.粉尘等项目;

C.安装施工所需的条件,如供电.照明等;

23.下列哪些项目是柴油发电机组日常检查内容(ABD)

A 机油.冷却水的液位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B 启动电池电压.电池液位是否正常

C 发电机绕组的绝缘电阻是否达到要求

D 日用燃油箱是否充满

24.在高层建筑中应考虑接地方面的主要内容有(ABC)。

A.地网

B.接地电阻

C.防雷接地

D.保护接地

25.电池漏液可能有以下(ABCD)原因造成。

A.使用时间过长,密封材料老化.腐蚀穿透

B.壳盖密封不严

C.极柱密封不严

D.注液量过多,从安全阀溢出

26.蓄电池经常检查的项目有哪些?ABCD

A.测量各电池端电压和环境温度。

B.检查连接处有无松动.腐蚀现象。

C.检查电池壳体有无渗漏和变形。

D.检查极柱.安全阀周围是否有酸雾酸液逸出

27.铁锂电池与传统铅酸电池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ABCD).

A.体积重量小

B.循环寿命长

C.放电特性好

D.安全环保

28.放电条件对蓄电池组容量影响有(ABD )。

A.放电速率

B.环境温度

C.测量方法

D.终止电压

29.防火泥可用于封堵(D)的进线口。

A .电力线B.馈线C.空调管D.ABC均可

30.通信电源都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ABCD)

A. 交流配电

B. 直流配电

C. 整流模块

D. 监控模块

31.电力系统由以下那几部分组成(ABD)。

A.发电厂

B.电力网

C.电力变电所

D.终端变配电系统

32.普通钳流表一定可用于测量(AC)。

A.交流电流

B.直流电流

C.交流电压

D.直流电压

33.开关电源月维护项目有(ABCD)。

A .检查告警指示、显示功能,接地保护检查。

B.测量直流熔断器压降或温升。

C.检查继电器、断路器、风扇是否正常,负载均分性能。

D清洁设备。

判断题

1.一般来说,交流电缆采用不同颜色布设时,交流线A相为黄色,

B相为绿色,C相为红色,N线采用浅蓝色,接地线采用黄绿双色。(对)

2.基站要求提供稳定的交流电源输入,采用三相五线制进线方式,

其单相的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187V~242V,对于市电不稳定的基站,要安装交流稳压器。(对)

3.电气设备的某部分与大地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为

保护电力设备达到正常工作要求的接地叫工作接地,交流电力系统中一般称中性点。(对)

4.只有一组电池时,电池组应接在电池组一的熔丝上。(对)

5.当电源系统发生声光告警时,如需要对告警声暂时进行屏蔽,可

按如下操作:监控模块告警消音:监控模块告警时,按任一键(除复位键)即可消音。(对)

6.接地线可以使用裸导线布放。(错)

7.交流电缆与直流电缆在机房内不宜同上线井、同架、同槽敷设。

二次信号电缆与一次电缆不宜同沟敷设,二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

(对)

8.在机柜安装前,必须将监控单元背部的两个固定螺丝拆除。(对)

9.电缆线桥架敷设时,交流电缆与直流电缆敷设在同一个桥架里,

且不需要做任何隔离处理。(错)

10.电源系统内各个整流器提供的输出电流应该相等,其均流误差不

大于±5%。(对)

11.C10表示10 小时率电流放电至终了电压所能达到的额定容量;

I10表示10小时率的电流值,“C10”与“I10”的换算公式是I10= C10/10。(对)

12.PSU是电源供给单元。(对)

13.UPS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提供高质量电源,隔离干扰和防止

负载断电(对)。

14.通信电源系统-48V直流系统,采用正极接地的作用是减少电化学

腐蚀及消除串音提高通信质量。(对)

15.大容量变压器广泛采用干式变压器。(对)

16.发电中突遇降雨、降雪、雷暴,可将油机搬运至移动基站内发电

(错)。

17.所有发电机均可以并联使用。(错)

18.若环境空旷,人员稀少,可以不使用发电警示围栏(错)。

19.精密空调就是恒温恒湿空调。(对)

20.直流配电柜采用的各熔丝具有过流和短路双重保护功能。(对)

21.在同一供电系统中,三相负载接成Y形和接成△形所吸收的功率

是相等的。(错)

22.26、从空载到满载,变压器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是基本上不变

的。(对)

23.变压器的铜耗是通过空载试验测得的,而变压器的铁耗是通过短

路试验测得的。(错)

24.电力系统的不正常工作状态不是故障,但不正常状态可能会上升

为故障。(对)

25.在重复接地时,若零线对地电压大于50V,建议将零线直接接到

联合接地排上。(错)

26.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应将通信电源设备外壳接保护地。(对)

27.通信电源必须采用接零保护。(错)

28.铅蓄电池一般的连接方式是先串后并。(对)

29.铅蓄电池的安装投入使用时,一定要记录满容量时的开路电压。

(对)

30.蓄电池的均充电压和浮充电压一样,受到使用环境温度的影响,

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均充电压应该适当降低(对)

31.电源系统上电后,接触器仍不吸合,则接触器坏。(错)

32.UPS电池的选用应充分考虑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对)

33.热管是依靠自身内部工作液体相变来实现传热的传热元件。(对)

34.浮充充电是为了补足蓄电池每每昼夜能耗及维持电池内部氧物质

循环所进行的充电。(对)

35.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可安装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错)

36.必须在关闭移动发电机后,才能添加燃油。(对)

37.-48V通信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一般由12节串连而成。(错)

38.蓄电池的容量与端电压降低的快慢和环境温度有关。(对)

39.低压交流电的标称电压为110/220伏,三相五线,频率50赫兹。

(错)

40.一般来说,在基站使用电池中,不允许不同容量、不同型号、不

同厂家的电池混合使用。(对)

41.+24V双登电池浮充电压是26.76V,均充电压是27.6V,负载脱离

电压是22.2V。(对)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_基于动力系统理论_徐光辉

·儿童发展· 近年来,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系统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运用动力学语言,在理论(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层面探析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传统解释及困惑当我们在谈论儿童的动作发展时,常常会发问:动作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除了意味着儿童个体的生理成长外,更多的是指儿童新行为模式的不断出现,从而使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复杂了。分析这种新动作模式的起源及其产生机制,是儿童动作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儿童新动作模式的产生机制,传统上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后天环境刺激的作用,另一种认为是先天生物因素的约束(成熟)。 行为主义者持的是第一种观点,他们大多用学习理论去解释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他们看来,新动作模式的出现是环境刺激下行为强化的结果。〔1〕和行为主义者持相反观点的是成熟理论学派。他们认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由遗传因素控制 的有顺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其动作模式是有机体按成熟的顺序预先决定和表现的。〔2〕 传统动作发展理论主要受上述两派理论的影响。然而,不论是强调环境塑造作用的行为主义,还是强调生物约束机制的个体成熟论,均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争论焦点在于到底是环境还是成熟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去激发并控制行为。正是在这一共同假设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些我们熟知的传统的动作发展原则,如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动作发展遵循从近端向远端的顺序,新生儿的动作是无意识的,等等。然而,随着新的技术手段在动作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传统的发展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有脑伤的新生儿或早产儿,动作却能正常发展。又如,Loria 对 12名平均30周大的幼儿的上肢动作能力的研究发现,被试上肢的近端动作能力(伸手的能力)与远端动作能力(手部抓握的能力)的发展并不相关。〔3〕Hofsten 对婴儿伸手取物的研究也表明,婴 【摘要】动力系统理论是近年来运用于研究儿童动作发展的新理论。在动力系统理论看来,儿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通过自组织产生新的动作模式。关于儿童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解释:系统内部的涨落是新动作模式产生的动力源泉;临界点的变动造成动作模式的突变,是新动作模式的发生机制;行为空间的吸引子决定了动作的发展方向,而吸引子的势井深度又决定了新动作模式的稳定性。 【关键词】动力系统理论;动作发展;动作模式;吸引子【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35-04 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动力系统理论 徐光辉 秦金亮*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通讯作者: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qjl@https://www.doczj.com/doc/3e1225692.html,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年第6期(总第514期) No.6,2011General No.514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 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征 ①对象性 ②动力性 ③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 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分) 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2)财产安全。(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_以深圳市为例

75 【摘要】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发挥个体企业外部经济效应,提升整体的竞争力,但其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从产业生存的基本要素出发,强化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不断地将要素转化为机制优势,是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深圳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条件,提出强集聚因素和弱集聚因素对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在深圳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比较研究基础上,将深圳主要的行业类型进行空间集聚指引,以期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及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产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深圳MECHANISM OF AGGLOMERATING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LI Jiang; HE Chuanjiao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enefits to exert the external economic effect of an individual enterpris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industry.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agglomeration is occasional and inevitable.The internal reason is that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industry are transferred into institutional priority by a mechanism stipulating the agglomeration. With Shenzhen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ad-vantageous elements and disadvantageous elements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agglomeration mechanisms it makes a guideline for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 in Shenzhen. KEYWORDS: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mechanism; Shenzhen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聚合。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就会发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多倾向于在某一特定区域集中,全球经济格局中最具活力的地区恰恰也是产业集聚的 地区[1] 。迈克尔?波特(Porter)等人对这种现象做 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产业聚集不仅是地理位置、产业领域、相关人才等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产业价值链等的集合,是竞争、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 并由此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2]。目前对于产 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对集群案例的归纳研究上,而引用这些理论分析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潜力、指导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以期为产业的合理空间引导提供借鉴。 对深圳主要工业行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发现,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礼品、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9类行业在深圳集中程度较高,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由于产业差异的存在,各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许多必然的、规律性的因素。根据对世界现有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形成基本上可归于三种主要方式[3] :一是自发形成,这类集群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性”,一个产生于某地的集群是因为它最初公司就选址在 那里[4],这种最初诞生的企业往往就是龙头企业, 也称为关键性企业,它通过发挥其龙头带动效应,引起聚集、衍生、裂变与被模仿等行为发生,逐渐引致与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进行靠拢,形成产业集群。二是“自下而上”的培育与发展,这种方式往往都是在集群 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李 江 贺传皎 【作者简介】 李 江(1968-),男,博士,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城市规划师。贺传皎(1979-),女,硕士,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修改日期】2008-08-04 【文章编号】1002-1329(2008)09-0075-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F293.2【文献标识码】A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1. 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 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 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 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 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修正理论。 4.动机的认知理论 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归因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斯廷格( L. Fest in ger )。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 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每一种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王协舟 2012-12-22 16:31:04 来源:《档案学研究》(京)2009年3期【英文标题】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hinese Archives Science 【作者简介】王协舟,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1105 【内容提要】档案学人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天然好奇心和满足于成果认同的好利心,构成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微观动力基础。档案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上位学科的整体推动与相关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共同在理论上驱动中国档案学的繁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档案职业的需要,在实践上为中国档案学提供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由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联合形成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则从制度层面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The archival researchers' nature curiosity for science and their desire for success compose of the microcosmic impetus foundation of the archival science.The archival science is driven to boom by the inner logic of the archival disciplines, the push of the upper disciplines and the open learning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environment an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cience are provided practically by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archival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hich is formed by the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provide the safeguards on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

(201406)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集锦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以下,是我从过去的一些课题方案中摘录的“支撑性理论”,因为没有进行审读和修订,其中可能鱼龙混杂,也可能有错误,请“发展班”成员在引用时注意甄别、校对、修改后使用:三思而后“引”。 目录 01.后现代主义理论02.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04.发展性评价理论 05.人本注意教育理论06.生活教育理论 07.本能教育理论08.多元智能理论 0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10.主体性教育理论 11.教育系统论12.心理需要理论 13.新课程能力要求14.新课程理念 15.新课程评价理念16.习惯教育理念 17.动机与逆反心理学理论18.现代教育理论 19.语言学理论20.科教兴国政策 21.新农村教育22.教育科学理论 23.班级管理理论24.行为动力理论 25.家校社区三结合教育26.刺激与反应理论 27.陶行知生活教育28.“适性”教育理论 29.个性化教育理论30.个性化评价 31.对话式教学理论32.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 33. 认识的直观原理34.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35. 有意识与无意识原理 1.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这正符合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个性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引发学生去参与、创造。艺术教育理应是由教师、学生、艺术家、作品和世界构成的开放式的系统。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主要是打破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在自身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艺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4.发展性评价理论 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旨在促进发展,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5-0607-05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刘恒江,陈继祥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上海 200052) 摘 要: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其包含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将产业集群中包含的本地根植性蕴涵丰富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内生优势;外源动力机制分为政府行为、外部竞争环境等,其作用带来产业集群的外部优势。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研究为基础,产业集群内部治理与集群政策相结合的“从下到上”思路,是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竞争优势;发展逻辑;集群治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产业集群在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自发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如规模小和档次低、只能获取被动且初步的集群效应、对产业集群认识不够、政府和中介的作用未能发挥等[1]。许庆明等(2003)也披露了我国产业集群呈现出大量恶性竞争和衰退现象。这些的确令人担忧。经济全球化下,如何有效地发展我国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深刻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的重要课题。国内许多学者习惯于从政策角度借助政府的干预,以“从上到下”(T op to bottom)的政府主导方式寻求我国产业集群的新发展。当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发展我国产业集群中功不可没,但政府由于其集群知识贫乏、官僚控制、资源不足等原因一般只给予产业集群外力支持,而忽略对产业集群内在动力的培育,难以为我国产业集群带来发展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来寻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作为产业集群的内在核心问题,有着复杂的构成和作用原理,很难给出清晰的描述,其概念也一直比较模糊。国外学者经常用Dynamics、Dynamism、Dynamic mechanism等词来进行表述,国内有些学者也明确以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但很少有人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界定。 在牛顿的力学体系中,动力是外物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力量。而在系统科学领域,动力是“非平衡”,非平衡就是有差距,有差距才有力量,如人与人在经济生活待遇上的差异能激发改变社会的力量。什么是“机制”?机制就是系统内部的一组特殊的约束关系,它通过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来使系统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5]。“动力机制”就是把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即系统动力按照特殊约束关系所进行的演化运动。如汽车运动的动力机制,首先是汽油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成为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其次是汽车宏观层次的机械运动来自微观层次无规则混乱的热运动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将气体膨胀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推动活塞运动,然后又通过连杆和飞轮直到使车轮旋转,形成汽车的运动。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集群发展的核心,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3]。 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①内源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网络创新等。②激发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表现为外部竞争、区域品牌意识、集群政策等。 在最近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中,突出的转变是由内源动力机制或外源动力机制的单体分析到内外动力机制共同作用过程的描述[3]。内源动力机制和激发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组成集群的动力机制,它的作用使得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群体。S wann等人(2002)研究和比较不同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发现,产业优势、新企业进入、企业孵化增长等内源动力因素与本地气候、经济环境、外部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外源动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非线性关系作用是推动集群发展的关键力量。Brenner和G reif(2003)应用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发现集群内存在七种动力因素:人力资本集聚、非正式交流、企业相互依赖、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意见和当地政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它们系统化为集群的动力机制,并探讨动力机制对集群演化的作用。因此,要注重集群动力机制的整体作用。 2 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源、 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5,N o.5 Sep.,2005 收稿日期:2004-10-11;修回日期:2005-0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371043)的阶段成果。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1)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工程论文 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臣军LAI Chen-jun;王磊WANG Lei;卢恩平LU En-ping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054035)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Xingtai 054035,China) 摘要: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是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外力作用下通过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机理,这种动力机理可由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也可来自外在作用力的推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对邢台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顺利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formed by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by a new integrat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factors,and also can be a result of the push from outside forc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Xingtai to use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the Beijing-Tianjin industries,comple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 Key words: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ransfer;dynamic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 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 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 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 1 引言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 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2]。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城市

行为动力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 复件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四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动力理论(学时)—行为动力理论(6 学时)行为动力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的种类、相互作用及其激发与培养,情绪、情感的种类、区别与联系,意志的品质与行动特征。【重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的品质【难点】动机理论,意志的心理结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节动机一、动机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三节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四、学生的情感教育第四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作业和思考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心理学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教育感悟2009-07-22 11:56:20 阅读2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行为动力理论 一.名次解释 1.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互动和心理活动。 2.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4.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单选题 1. 成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

行为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行为的动力机制 教学重点:需要和动机的实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学难点:需要的分类;动机的动态结构以及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 本章课时:3学时 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个体进行着不同的行为活动,而在同一行为中不同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性。这是由于人们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决定的,所以,学习这一章,要求理解和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实质,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明确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以及它们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这对于调控个体的行为,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 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人有劳动、学习、交往、创造、维护道德、 娱乐和运动等方面的需要。 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愿望、意 图、兴趣、动机等。 2、需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对象性它总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需要。 (2)紧张性它是人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推动性需要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寻求满足的力量,推 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4)起伏性一般的需要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不是一次得到满足以后就永远消失,总是需要——满足——再产生需要——再次满足……。较复 杂的需要,则没有这种起伏性。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起源来划分的) 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其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它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需要则仅仅为人所独有。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也不相同。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的)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如对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

动态环境下基于行为动力学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文章编号:100624710(2008)0420411204 动态环境下基于行为动力学的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谢敬,傅卫平,李德信,杨静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移动机器人各种行为模式的演变,模拟人类路径规划方式,应用行为动力学方法对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路径规划的行为变量和行为模式,构建了机器人的航向角动力学模型与速度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不稳定不动点,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其次,为了得到更好的规划路径,采用竞争模型进行行为模式权值的自适应调节;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模型是正确的,以及权值调节是有效的。关键词:行为动力学;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动态环境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M ob ile Robot Pa th Pl ann i n g Ba sed on Behav i ora l D ynam i cs i n D ynam i c Env i ronm en t X I E J ing,F U W ei 2p ing,L IDe 2xin,Y ANG J ing (Faculty of M echanical and Precisi on I nstru ment Engineering,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Xi ’an,710048,China ) Abstract:Hu man behavi or of path p lanning can be si m ulated by evolving vari ous behavi or patterns of mobile r obots described by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 ons .Mobile r obot path p lanning in dyna m ic envi 2r onment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behavi oral dyna m ics in this paper .The behavi oral variables and behavi or patterns of mobile r obot path p lanning are s pecified first .The t w o models of the heading dy 2na m ic equati on and vel ocity dyna m ic equati on are constructed separately .The situati on of unstable fixed point is analyzed and the app r oach t o dis posing the unstable fixed point is p resented .And then competi 2tive model is utilized t o aut omatically regulate the weight of behavi or patterns f or a better p lanning path .The final si m ulati on results de 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is correct and the weight 2regulating method is ef 2fective . Key words:behavi oral dyna m ics;mobile r obots;path p lanning;dyna m ic envir onment 收稿日期:2008207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72160);西安理工大学校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102-210516)。作者简介:谢敬(19782),男,四川仁寿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自主车辆路径规划与导航。E 2mail :jingxie@xaut .edu .cn 。 傅卫平(19572),男,上海人,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为自主车辆导航、机器人行为动力学、多机器人系统。 E 2mail:wei p ingf@xaut .edu .cn 。 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一般分为环境信息完全已知的全局路径规划和环境信息部分已知的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需要寻优,往往存在算法的复杂程度与障碍物的数量成正比,一般不能直接应 用于存在运动障碍物的在线路径规划[1,2] 。局部路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时性与环境建模精度之间不相容[3,4] 。动态环境中由于存在静止、移动障碍物以及运动目标,相比传统的躲避障碍物问题更复杂。人类与其它动物都具有很强的与外界复杂环 境交互的能力,能很好地处理动态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比如有效地避开障碍物,拦截移动目标等,其智能性主要体现为基于行为动力演变的方式。移动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的动态环境中也表现出了这样的行为,如奔向目标和避障等行为,这些行为在动态环境中通过机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智能。行为动力学方法正是从基本行为模式出发,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综合各种行为的演变,模拟人 类的路径规划方式[5-7] 。因此,本文尝试将行为动 1 14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2008)Vol .24No .4

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487-05 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1 刘曙华,沈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200062) 摘要:近10余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化的任务艰巨,面临的矛盾十分复杂,而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空间行为的直接表现形式。文章把上海作为具体案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海城市扩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过程及其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做出了四阶段的划分。提出了新上海/一个中心,三个圈层,四个副中心,九个中等城镇0主体发展框架,并对城市扩展的模式、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扩展;空间扩张;动力机制;上海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因素聚合的产物,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而言,城市扩展的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和人一样有它的幼年期、成长期、稳定期和衰老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城市在地域空间的扩展上就有明显的差异。目前,我国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城市群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城市扩展过程的研究才刚起步。特别是在文献中,对城市扩展模式很少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借鉴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方面的经验,把上海作为研究案例,对上海城市扩展中的模式、动力机制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为城市学研究有所贡献。 城市扩展是指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和土地利用、地貌形态等自然因素在地域上的向外推进与扩散。它是建立在城市集聚和规划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包括城市服务功能、行政能力、教育娱乐功能、交通等扩展,是城市发展必然结果在空间上的行为和表现。伴随城市的扩展,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城市和城市密集区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 city)、巨型城市(sagac-i ty)、城市聚集区(ci ty 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1]。而城市扩展模式作为描述城市扩展的空间表现形态和规律,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1国内外关于城市扩展模式的研究 1.1城市扩展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在城市地理学中,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如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和经济学家罗什(Losch)分别于1930年和1940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分布模型,该理论或模型以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描述了在市场、交通及运输距离影响下的城市中心地系统或市场空间分布模式。1925年,伯吉斯(Burgess)通过分析不同职业人口的居住区特点及其地域分异行为的规律,创立了同心圆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但是,伯吉斯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和规则化,且其构造的是单一中心模式,忽略了社会属性的影响,特别是没有考虑城市交通对城市扩展产生的作用。作为补充,1939年霍伊特(Hoyt)研究了美国大量城市租金状况之后,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扇形理论[1],对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作了发展,但其主要缺点是忽视了与其他城市相互作用因素的分析。在此之后,哈里斯(Harris)和厄尔曼(Ullman)在揭示了城市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后于1945年提出多核心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符合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但对城市内部各区之间的职能联系以及城市核心的形成规律及其作用涉及较少[2]。 1.2我国城市扩展模式的案例研究 城市扩展模式和城市扩展的动力机制有关。周一星采用了市对县的扩散潜能强度来度量中心城市对近郊县域的影响,其实质是用全市年工业产值的差额探讨城市扩展的潜能和动力机制的一个侧面,不能用来对中心城市空间模式和地域扩展的阶段进行鉴别和划分。另外,程潞、严重敏等对1980年代中期上海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特点及其空间结构作了初步研究。杨万钟、史家明等则分析了上海的兴起及1980年代末期空间结构的一般演变过程。虞蔚利用了社会区分析方法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其非均质增长的特征[3]。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城市扩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的系统研究还不是很多。 2上海城市扩展的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 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然而,对于城市化进程会形成如此有规律的S型曲线有多种解释,如范登堡提出了/城市发展阶段说0,刘易斯提出了/城市周期发展规律说0,以及/产业结构变动说0和/人口转变说0等其他多种学说[4]。这些学说均表明,在城市扩展进程中,城市扩展的形态特征和内在动力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3 May,2006 1收稿日期:2005-04-14;修回日期:2005-11-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