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简介)

2012-09-14陆军121师npx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曾先后经历过七次对外战争。这七次对外战争中,中国的对手分别是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国、“超级大国”的联、“地区霸主”的印度和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通过几次战争,全世界认识了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国,一个面对强权毫不低头的中国,从而使这些国家头上的“桂冠”黯然失色。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也让世界意识到仅靠战争手段很难征服中国,直接遏制了阴谋家的战争企图,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这是一段不平常的历史,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1、抗美援朝战争时间:1950年10月1至1953年7月地点:朝鲜半岛导火索:美国侵朝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地区。对手:中国、朝鲜——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结果:迫使美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2、中印边境反击战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地点:中印边境导火索:印度在边界制造流血事件。对手:印度(美国、英国、联支持)结果:换来数十年的边境安宁。3、抗美援越战争时间: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地点:越南境导火索:美国军机入侵岛、、广西等地轰炸,威胁中全。对手:越南、中国——

美国结果:迫使美国与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4、中珍宝岛之战时间:1969年3月地点:珍宝岛导火索:联军队武装入侵珍宝岛,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对手:当时的超级大国联结果:常年驻军影响:中国让联震惊,让世界刮目相看。5、中越(南越)西沙之战时间:1974年1月地点:琛航岛导火索:越南贪婪地侵占南海诸岛对手:中国——南越结果:收复了西沙岛屿。6、对越自卫还击战时间:狭义:1979年2月-1979年3月;广义:1979年到1989年。地点:中国和越南边境导火索:越南1975统一后开始反华排华。开始时是南部反华排华,后来在1977年北部也开始反华排华,造成了华人华侨数十万人死亡,同时越南军方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骚扰并挑起武装冲突,打死、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等行为和事件,由此点燃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对手:中国——越南结果:迫使越南同意边境谈判,经过10年努力,目前基本完成边界划界立碑。7、南沙海战时间:1988年3月14日地点:南沙群岛永暑礁附近对手:中国海军——越南海军持续时间:50分钟结果:中国海军胜伤亡情况:中国海军1人负伤越南海军:2舰军舰被击沉、1舰重创。古人讲战争叫做: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再大,如果经常打仗,这个国家也必然会亡国;即使再和平,如果忘记战争,

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很危险。可是今天我们发现,忘战必危这个毋庸置疑,可好战必亡,却未必了。美国是现在世界第一强国,且每五到十年美国会发动一次对外战争,我们暂且不考虑其发动战争是为了转移国矛盾也好,是反人类也好,我们发现美国每打一次仗就强大一次,每打一次他的武器就先进一次,这似乎与我们的先贤讲的话是有冲突的。原来美国人每次发动战争都有明确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得到“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石油,可以是重要区域的势力围,可以是其它的资源,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渗透及战争后,美国在全世界重要交通要道及重要资源产地都建立了亲美政府,于是美国貌似越打越强(其实质是越来越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感和反抗!其国社会矛盾也是日益尖锐并频繁爆发!)。反观中国建国后的例次对外战争,往往都是被迫参与,没有哪次战争是我们主动发起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对世界的承诺就是:“永远不称霸”!中国人民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同时向全世界一再庄严宣告:“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称霸,就是现在、将来都不做超级大国,决不象超级大国那样用武力或政治、经济等手段去侵略、干涉、控制和掠夺别的国家。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剥削阶级统治下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的基础上。它们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对外扩,

谋求势力围。它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它们必然要这样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对外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强权政治和一切帝国主义、殖义和霸权主义,主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这从本质上决定我们不能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正如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中华人民国的成立,既消灭了我国屈从外国侵略的社会根源,也消灭了我国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列宁曾经严厉批判过那些支持民族压迫制度的“社会主义者”,说他们“口头上是社会主义者或国际主义者,而在实际上,他们则是些沙文主义者和并吞主义者”。今天,某些自称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凭借实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企图控制别的国家,以武力或政治、经济手段向外“输出革命”,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成为侵略、压迫其他民族的侵略者和压迫者,世界和平的破坏者。这是值得引为教训的。同志明确宣布中国“不称霸”,这是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和当代国际政治中一系列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恩格斯说过:“谁也不能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受惩罚”(按照民间说法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冤冤相报何时了!)。霸权主义政策损害别国人民的利益,也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在国际社会中,各个民族、国家的活动都是彼此影响、互相联系着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一致的,侵略其他民族的霸权主义

者,势必也要使本国人民付出代价。历史上搞霸权主义的从来没有好下场,当代霸权主义者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法则的惩罚。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称霸,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事业。中国决不称霸,还因为中国人民长期遭受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欺凌,对霸权主义深恶痛绝。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地位。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神圣的独立自主的民族权利,中国人民曾经同帝国主义、殖义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在获得解放以后,中国人民直到今天还受着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深知民族独立来之不易和可贵。正如中国的古话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面临共同的斗争;我们只有同它们团结合作、互相支持的国际主义义务,而绝不能有任何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想法和行为。有人说,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想充当第三世界的领袖。这样说的,有的是出于误解,有的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霸权主义者总想充当集团的、地区的、以至世界的领袖,以便它们挥舞指挥棒,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国人民利益之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平等的一员。我们既不能也决不会充当第三世界或任何

其他国家集团的领袖。这是中国决不称霸的国策所决定的。我们明确地提出“不称霸”是在七十年代初,实际上早从建国初期起这就是我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印会谈中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后又同印度和缅甸一起正式倡导了五项原则,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赞同。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我们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同12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了边界问题。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新独立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也是新独立的国家对当代国际政治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反对强权政治和一切霸权主义的有力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在国际关系中恪守不称霸的原则。我们没有侵占任何外国一寸领土,没有在任何外国驻留一兵一卒,没有侵犯任何外国的主权,也没有干涉别国的政,更没有把不平等关系强加于任何外国。同时,我们一贯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原则立场,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开国伊始,我们毅然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抗美援朝,同兄弟的朝鲜人民并肩战斗。一当完成了自己的国际主义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我们也曾全力以赴地支援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抗美救国的斗争,但在整个援越过程中,从未干涉它的

部事务,也未要求过任何特权。即使在黎笋集团恩将仇报不断侵犯我国边境,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给越南当局以应得的惩罚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也立即全部撤回本国境,没有在越南土地上留下一兵一卒。六十多年来,我们向第三世界友好国家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从来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一切都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它们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对外政策中不称霸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表格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 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 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 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 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 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防御战中牺牲。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同中外反动军队激战。曾国藩统率反 动武装,在外国侵略者配合下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不久,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俄、英侵略者先后承认这个伪 政权。 1867年美国借口美船水手被杀,派军队侵犯台南瑯王乔,被台湾人民击退。 1868年捻军失败。 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 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4年日本侵略军侵犯台湾瑯王乔,台湾军民坚决抵抗,日军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专条》。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下旬,法舰突然袭击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政府下诏对法国正式宣战。10月,刘铭 传的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1885年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十多个 州县。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 6月,《中法新约》签订。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汇总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超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时间重大事件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时期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林则徐编成了《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协定关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享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等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这是一种空想,加上连年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大打击了天朝上国的自尊心,也使国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衰落了,甚至落后于昔日的弟子。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折点,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取代了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影响中国的最大的外部因素。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头,中国在甲午战争后想要再次崛起,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舍此一途别无他法。以日为师谋求全面改革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中的少数人意识到没有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器物层面的变革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先见之明却不被认同。经过甲午战争的刺激,效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日本成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维新,若中国取法日本变法,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光绪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 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变法措施几乎全盘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维新变法以变革封建政治体制为目标,将中国的现代化从物质技术层面推向政治制度层面。虽然变法的思想来不及实施就遭到保守派的扼杀,但在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危机全面迫近的形势下,亲手绞杀维新派的慈禧不得不继承其衣钵,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但改革仍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系,至此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深人,也更全面。 在经济方面,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受到了刺激急剧膨胀,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伴随着列强的人侵,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即是地主阶级试图用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失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另一方面,为了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规定标志着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设立了商部,开办大清银行,并颁布了在省会及大城市成立工商两局的章程等,中国效法日本奖励实业,保护工商业。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突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民族工商业有了自发展的空间,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战前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中国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有了初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甲午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进一步侵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国救亡运动高涨,之后中国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C )。 A、英国 B、日本 C、沙俄 D、法国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C ),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5、在近代中国,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火烧圆明园发生在(B )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B)。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8、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10、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 C )后达到高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的谴责 C、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妥协 1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4、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16、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B)。 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17、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C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8、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D 孙中山 19、( C )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精品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考点导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 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18年,全国性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 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 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中国历史近代史大年事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时间表 1813年林清起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1842年8月年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42年8月签定《南京条约》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金田起义、武宣东乡称王、永安封王 1852年南王、西王先后牺牲 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5年湖口战役 1856年东征成功、全盛时期、天京变乱、英法提出修约、“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1861年辛酉政变、曾国藩被命为四省总督、洋务运动开始 1862年清军围攻天京、安庆陷落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1888年,成立北洋舰队。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到9月,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1894年10月到1895年4月,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定。台湾保卫战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 1895年夏,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记闻》。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月,康有为创办保国会。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6月21日到9月21日,百日维新。1898年秋,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1899年,袁世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转移到直隶.

甲午战争确实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确实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作者:张学博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344 2013-03-18 第09版:中外历史 编者按:本报3月4日刊发了徐剑梅的《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吗》一文,引起了读者较大关注。该文从甲午战争恰好暴露了清末虚伪的近代化这一角度说明,该战争与所谓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发表一篇不同见解的文章,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物资和一定程度的制度环境的准备,日本在1894年的入侵恰好打断了中国这一准备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现代化的起点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明治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1885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但是当时日本的国力仍然无法与中国相比。 日本的工业化真正完成还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发动战争直接为企业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联。一般认为日本工业化第一阶段为1868至192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阶段为1920至195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以及对整个亚洲的侵略战争;第三阶段为1950至1977年,虽然这个时段日本没有发动战争,但是却成为了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料供应基地;第四阶段为1977年至今,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时期,只是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才开始有所起色。 尤其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1905年的日俄战争又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甲午战争促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钢铁、煤炭、造船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独占了朝鲜、中国台湾的市场,扩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并确保了重要工业原料的产地,获得的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97年日本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的10年间,日本工业发展迅速,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机械、煤钢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禁止钢铁出口,并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已经达到317.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 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洋海陆军彻底覆灭。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是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就以北洋舰队为主力的海军而言,拥有较多的新式铁舰、快船和蚊船,军容之盛,远非南洋和福建海军所能比拟;就以直隶淮军为主力的陆军来讲,拥有精兵约21000人,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为各省驻防兵、绿营兵甚至湘军所望尘莫及的。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它的覆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 其次,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民族工业一蹶不振。《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因为列强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即正式承认了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上升为资本输出。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中国民用企业的纷纷破产。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非但无力继续投资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0903届韦建新 指导老师福建师范大学吕雪峰 【摘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中的影响。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但是,此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也刺激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甲午的战败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历时之久,百年延续。自甲午战后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展开, 70年代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本文就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方面,作简要论述。学识浅薄,敬请前辈专家指正。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虽然对西洋列强比较忌惮,但是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自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短短几年里,就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格局。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引起了

2020届二轮:板块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专题卷)

板块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这次考试( )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解析:D 某种程度上,科举考试试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非“虚伪”,考《四书》《五经》反映了清政府固守封建道德,折射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考中国治史论和各国政治、艺学策则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努力,D项正确,A、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的人才基础为留学生,并非科举学子,B项错误。 2.(2019·广东汕头二模)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A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救亡意 识增强,因此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不强烈,故选A 项;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由反对较多到反对较少,没有体现西学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中体西用”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2019·清华大学能力诊断性测试)《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 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A 材料中由“痛恨洋物”到崇洋媚外,反映了民众对侵略者痛恨、害怕等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不是学习西方,更不能表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巧学历史——中国近代史时间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