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二)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A、选择题

1、以下哪些动物不会感染口蹄疫?(B )

B.马

2、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特殊结节。(B )

B.结核杆菌病

3、俗称猪喘气病。(D )

D、猪支原体肺炎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 )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5、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C )

C.死亡率

6、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B )

B.最长潜伏期

7、缩写的S P F是指(C )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8、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发展阶段为(A )。

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9、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天。(D )D.21

10、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B )

B.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幼年畜比成年畜发病多。

11、以下关于炭疽流行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

B.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

12、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以下哪条是错误的?(A )

A.所有品系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都易发。

B、判断题

1、患病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可称为传染源。(×)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3、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4、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鹿等偶蹄类牲畜动物。(√)

6、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病死率也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7、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家禽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本病春季多发。(√)

9、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非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10、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11、传染病的概念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12、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3、传染源是指:在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

14、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15、死亡率是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16、病毒的持续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17、什么是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C.简答题

1、至少列出5种动物RNA病毒名称。

答: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口蹄疫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

2、新城疫的典型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主要病变是出血和坏死,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明显。腺胃乳头和乳头间有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气管、直肠粘膜多见出血。

3、鸡新城疫主要传染源和自然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新城疫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新城疫的自然感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其次是眼结膜,也可经外伤及交配传染。

4、猪瘟临床剖检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有哪些?

答:体表有紫斑或出血点,淋巴结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变,脾脏出血性梗死,盲肠、回肠、结肠内形成纽扣状肿胀,肾脏表面有针尖状出血,严重时呈麻雀卵样变化,膀胱粘膜有针尖状出血。

5、炭疽的特征病变是什么?

答: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和皮下、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

6、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家禽的主要感染途径有哪些?(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有哪些?)

答: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包括病禽和健康禽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污染物和健康禽间接接触传播两种。家禽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禽病毒的

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都能成为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

7、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答: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因此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其致死率可达100%。

8、简述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鸡新城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在春初、秋冬季节变换时易发。流行时以鸡易感性最高,鸽子、鹌鹑、鹦鹉、火鸡、鹅、鸭、鸵鸟等都可感染发病。其中鸽子和鹦鹉对本病的流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病死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鸡接触病鸡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发病。

9、口蹄疫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

(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10、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人也可被感染。结核病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11、牛结核病以哪几种临床类型最为常见?

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12、口蹄疫有哪几个血清型?

答:A、O、C、亚洲I(Asia-1), 南非I(SAT1)、南非II(SAT2)、南非III(SAT3)。

13、马传染性贫血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有哪些?

答:马传染性贫血病的特征是:临床反复发作,呈现发热并伴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衰、浮肿和消瘦等症状

14、能引起母猪流产、死胎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答:有猪瘟、母猪繁殖与障碍呼吸综合症、细小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猪弓形虫病等。

15、能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主要有哪些?

答:(1)败血支原体:引起猪喘气病;(2)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胸膜肺炎;(3)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肺疫;(4)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5)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肺炎、胸膜炎;(6)链球菌:引起育肥猪咳嗽、肺炎。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猪圆环病毒2型:又称仔猪断奶全身消耗性综合症(PMWS);猪流行性感冒病毒;伪狂犬病病毒(PRV)。

16、能引起鸡产蛋下降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减蛋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产蛋鸡非典型新城疫(ND)、鸡肿头综合征(SHS)、禽流感(AI)、禽脑脊髓炎(AE)、禽痘(POX)、败血霉形体(MG)、传染性鼻炎(IC)和禽霍乱(FC)等。

17、能引起奶牛流产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答:1、病原微生物引起奶牛传染性流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钩端

螺旋体病、弧菌病、病毒性腹泻、传染性气管炎、霉菌性流产、衣原体病、李氏杆菌病、流行性热等;2、寄生虫性流产:如滴虫病、肉

孢子虫病、新孢子虫病等。

18、马立克氏病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类型?

神经型、内脏型、眼型、皮肤型。

D、问答题

1、生猪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食、流涎、口腔内及鼻镜、乳房、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有水疱或破裂后形成红色糜烂。病理变化:(1)在口腔、蹄部有水疱和烂斑;(2)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虎斑心)。

2、试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来论述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特点。

(1)易感动物是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

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3)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

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

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3、动物传染病的常见流行形式有哪些?

答: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四种表现形式:(1)散发性(sporadic):发病数目不多,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只有个别的零星发生,称为散发。

(2)地方流行性(endemic):在一定的地区或畜禽群中,发病动物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大,带有局限性传播的特征。

(3)流行性(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禽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4)大流行性(pandemic):发病数量大,流行的范围可达几个省甚至全国或几个国家。

4、监测采样过程中抽样方式有哪几种?(回答4种以上)

(1)简单随机抽样

(2)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类型抽样)

(3)整群抽样

(4)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5)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

(6)双重抽样(又称二重抽样、复式抽样)

(7)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简称PPS)

5、什么叫人畜共患病?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至少说出五种)?

答:人畜共患病: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其病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

主要的疾病种类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日本血吸虫、乙型脑炎、猪丹毒、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猪囊虫病、钩端螺旋体、旋毛虫病、肝片吸虫等。

6、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是以妊娠母猪和一个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自主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

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2016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 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

第二章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 第一节实验动物 药理学实验常用的动物有蛙、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猫和犬等。常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由于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故所选用的动物应能较好地反映试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符合节约的原则。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尽量选择与人体结构、机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 2、选用的实验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应符合实验目的; 3、根据人与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选用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 4、根据生物医学研究必须达到的精确度,选用结构功能简单又能反映研究指标的动物; 5、选用患有人类类似疾病的近交系或突变系动物; 6、选用与实验设计、技术条件、实验方法等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 7、在不影响实验目的与结果的前提下,选择最易获得、最经济、便于操作管理的动物; 8、供实验用的动物应具备质量合格证。 (二)、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 1、蛙和蟾蜍 离体心脏能较持久地有节律地搏动,常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标本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或横纹肌的作用;蛙的腹直肌还可以用于鉴定胆碱能药物的作用。 2、小白鼠 是实验室最常用的一种动物。易于大量繁殖,且价廉,适用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如药物筛选、半数致死量测定、药物效价比较、抗感染、抗肿瘤药物及避孕药物的研究等。 3、大白鼠 与小白鼠相似。一些在小白鼠身上不便进行的实验可选用大白鼠,如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常选用大白鼠踝关节制备关节炎的模型。此外,也可用大白鼠直接记录血压、作胆管插管,或用大白鼠观察药物的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大白鼠的血压和人相近,且稳定,现常用于抗高血压药物实验。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XXXXX小学 春季传染病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细菌、病毒也不例外,它们加速繁殖,再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也使春天成了一个疾病好发的季节。春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

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一、实验动物抓拿固定 (一)小白鼠(mouse) 右手抓住其尾,放在鼠笼铁纱网上,然后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沿其背向前抓住其颈部,并以左手的小拇指和掌部夹住其尾固定在手上(图3-1)。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mouse固定在金属或木制的固定器上。 (二)大白鼠(rat) 实验者应戴帆布手套,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抓住鼠尾向后轻拉,左手抓紧两耳和头颈部皮肤,余下三指紧捏鼠背部皮肤,如果rat后肢挣扎厉害,可将鼠尾放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住,将整个鼠固定在左手中,右手进行操作(图3-2)。若进行手术或解剖,则应事先麻醉或处死,然后用棉线活结缚四肢,用棉线固定门齿,背卧位固定在大鼠固定板上。需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其固定在大鼠固定盒里,将鼠尾留在外面供实验操作。 (三)豚鼠(cavy) Cavy具有胆小易惊的特性,因此抓取时要求快、稳、准。一般方法是: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两前肢及头部,使整个颈胸部皆在手掌中(不要抓得太紧以免窒息),左手抓住两后肢,使腹部向上,而后进行操作(图3-3)。 (四)蛙或蟾蜍(frog or toad) 捉拿方法宜用左手将动物背部贴紧手掌固定,以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压住其左腹侧和后肢,拇指和食指分别压住左,右前肢,右手进行操作(图3-4)。 在捉拿toad时,注意勿挤压其两侧耳部突起之毒腺,以免毒液射到眼中。 实验如需长时间观察,可破坏其脑和脊髓以后放在蛙板上固定进行操作。 (五)家兔(rabbit) 用右手抓住其颈背部皮毛,轻提动物,再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家兔的体重主要落在左手掌心,然后按实验要求固定(图3-5)。作兔耳血管注射或取血时,可用兔盒固定。作各种手术时,可将家兔麻醉后固定在手术台上。固定方法常采用仰卧位固定,四肢用粗棉线固定,头用兔头固定夹固定或用棉线钩住家兔门齿再固定在兔台头端铁柱上。 (六)狗(dog)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1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5、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6、脊髓灰质炎

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最新【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 2016.09.16 培训地点:鹿湾小学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授课老师:郭克信 培训内容: 1、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2、接种证查验相关知识: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3、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 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 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 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 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 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

兽医传染病学

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 兽医硕士 《兽医传染病学》 I . 考查目标 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对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兽医传染病学的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一、兽医传染病学总论 通过学习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的一般性措施,理解传染病从个体发生发展到群体发生发展(流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根除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以这些理论方法为指导,制定特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对策或措施。 二、兽医传染病学各论 了解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措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重大动物疫病、外来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兽医传染病学总论30% 兽医传染病学各论7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理解 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简答题 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分析论述题 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填空题 30个空,每空0.5分,共计1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编动物传染病总论 感染的概念和类型 传染病概念及其特征 传染病病程经过及其意义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的防控意义 传染病群体度量的基本指标及其意义 掌握传染病三间分布类型及其防控意义 传染病综合性防控措施制订的基本原则 疾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消灭的定义 传染病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和发病时应急处理措施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在传染病诊断中的优缺点 传染病诊断中的常用术语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的常用技术及其结果分析方法 患病动物隔离、疫区封锁和疾病净化的定义、操作程序和处理措施动物检疫的概念和类型 疫苗类型和选用原则 免疫程序定义、制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传染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传染病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评价的方法 第二编动物传染病学各论 一、重要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二、分类 原定的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甲类传染病(2种)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26种)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传染病知识讲稿培训资料

传染病知识讲稿

山盆镇高雄小学传染病知识 讲话稿 山盆镇高雄存卫生室杨华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很高兴来到风景如画的南屏,与大家一起探讨学校传染病的防治问题。我在天台人民医院工作,姓王,大家叫我王医生好了。我与南屏有着深厚的感情,从2006年开始,每过几个月,我会来南屏卫生院参加义诊活动,也是从那时开始,南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当有这里的乡亲来我们医院看病,我都会把他当成我的亲人和朋友。 近几年来,我县的部分学校常常在春天出现传染病疫情,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引起了天台县政府和县教委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的领导特别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组织了这么一次大型的传染病知识健康宣教活动。我有幸受你们学校的邀请,为同学们作大约40分钟的讲座,主要内容包括:1、传染病基础知识;2、肺结核;3、麻疹;4、水痘;5、感冒;6、腮腺炎;7、流脑;8、疟疾;9、脊髓灰质炎。 1、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如糖尿病、阑尾炎和心脏病等)不同,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征。其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②有传染性; ③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如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一定条件影响下,传染病可在易感人群中造成程度不等的流行,从散发以致造成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可能造成世界大流行。 ④有一定潜伏期; ⑤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传染病在病程中体温升高,有皮疹、毒血症和肝脾肿大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使传染病终止流行。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有三类:①病人;②病原携带者;③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很多,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疾病易感者):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总之,传染源是病原体生存繁殖的客体,它能向外界环境排出病原体;而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才能进入人体;只有易感染的机体才能发病。这三个条件,在传染病发生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要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

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培训

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培训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C,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三、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 10 天开始 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 7-18 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 3- 7 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 4 天内有传染性。任 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 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 直到疹子出现后的 4 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 隔离患者。 ③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 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 生, ⑤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 2、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 性呼吸道传染病。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 病, 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 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 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 药物预防 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 的感冒病。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 流感与普通感有着区别。 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 高热、昏迷、 抽搐,有时能致人死亡。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 般人在受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接种后 12 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 由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方法 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难点: 统计学方法: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二、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4.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 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小结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调查的率 板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二、调查种类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基本知识(DOC)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