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企业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我国“三农”中的许多问题莫不与之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在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分析与评价,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权内涵有多种解释。科斯是从产权与权力的关系解释产权;阿

尔钦从法律层面解释产权;登姆塞茨注重从产权在社会体制中的功能和作用来解释产权;巴泽尔从经济分析角度来分析产权。总之,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产权的概念至少包括以

下几点内容:第一,产权是一种权力,即某个主体对某个经济物品或某种稀缺资源或某

种可交易对象物的一种权力,是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这种权力是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第二,产权就是行为选择权。第三,产权是一组权力或产权束。至少应包括对财产

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引发的占用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这些权力既可以统一于

一个主体,也可以分解而属于不同的主体,即产权所包含的各项权力可以有不同的排列

组合与制度安排。第四,私有财产包括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转让权,而且产权不是绝

对的,是可变的。第五,产权边界并不是无限的,即产权的外部影响使得产权必须要有

一定的界限。同时产权是可以流动的,即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

作为产权束中的重要内容所有权,是各种物权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种。它包含了

对物支配和利用的一切权能,是其他物权的“母权”。因此,所有权常常被称为“绝对权”,它具有复归性的特征。所有权的社会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财产的归属;二

是实现财产的利用。现代所有权制度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所谓“从归属到利用”的趋势--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即法律制度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确认财产归属转向着

眼于财产的流转和利用。为此,法律不仅努力完善债权法制度(尤其是合同法),以鼓

励所有权人将他们的财产投入流转,而且创设出各种物权法制度和商法制度,来鼓励所

有权人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将财产转移给他人利用。产权概念的出现,正是这种联

系和影响的必然结果。产权制度主要关心市场交易以及通过这种交易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正如登姆塞茨所指出的:是一种具有规范意义而又担负着交易职能的社会

工具。

产权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所谓界定产权,就是要明确人们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

边界,以建立互通有无的前提。产权界定包含三层涵义:一是产权主体界定,即根据一

定原则,界定谁对特定“物”或“行为”拥有特殊权力——产权;二是产权客体界定,

即明确产权客体——“特定物”、特定“行为”;三是明确产权的内涵和使用规则,即

明确产权的权力束及其行使规则。科斯认为,初始产权的界定对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

最终经济绩效产生强烈的影响。因而,产权的界定应力求减少权力与权力之间冲突而造

成的交易成本。科斯在谈到交易成本时特别强调产权的界定也需要成本,如果成本太高,

产权的界定则无法实现。因此,政府应通过行政法律机构,将权力分配给最有效运用它

们的人,从而实现产权交易的低成本、高效率。巴泽尔认为,产权界定不是一次性的,

也没有一定模式,各国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选择与各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权制

度。[1]

二、当前中国农地产权制度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在土改中确立起来的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制度性"变异",致使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走上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它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别是国家意志和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多半个世纪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这些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消灭一切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兼并与农民两极分化、土地的公平与效率、土地福利化分配与国家粮食安全、土地私有化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因此从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和制约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入手,以澄清我国政界和学界长期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这对于下一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变迁:第一次是通过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变成农民的土地,实行了土地的私有私营;第二次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把农民的土地变成了集体所有,实行了土地的公有公营;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终建立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产权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农地制度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这一基本产权制度,而是维护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性质。农地的最终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共同占有,由集体组织代表农民具体行使所有权,体现了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我国现阶段的农地产权与集体公有共同经营相比,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农地所有权、经营权等各项权能集于一个主体--农民集体上的局面,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农地经营权归农民家庭,使得集体组织与农户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明晰。相对而言,农户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和市场主体,这就使得农地家庭经营制度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出了强烈的制度绩效:第一,家庭经营制度适应了农业生产的技术与耕作方式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业现代化有了初步发展,农业科技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以使用人力、畜力和简单农具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方式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的手工劳作还相当多。这种现状使得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小规模的农业家庭经营效率基本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家庭经营也便于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从根本上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同时,家庭经营制度还能够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生产管理,合理调配劳动力的使用,安排农业生产,达到节约劳动与高效生产的统一。

第二,在经营制度上建立起了有效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家庭经营使农户获得的报酬与自身的生产性努力程度有了较强的相关性。农地经营管理适当、投入较大,一般都会获得较高的收益,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农户的剩余索取权得到保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条件下,利益的约束机制在家庭经营制度中自觉建立起来了。

第三,家庭经营制度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户获得了农地经营自主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为了获取较高的收益,农户就会

自觉地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日益商品化,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农地经营的自然经济性、封闭性有了很大的突破,农村的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土地产权供给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产权对它的拥有者来说,应当具有的权能是: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目前,农村土地制度,虽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户拥有了承包经营权,但农户的权利并不是充分和完备的,我国农民在土地的所有权上,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处置权和收益权。农民土地产权的权利不充分使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

(2)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供给不足。我国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如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但在实践上家庭土地承包制基本采取按人平均承包的办法,以保障农民平等的经济权利。特别是由于婚丧嫁娶、新生人口不断形成调整承包地的内在压力,不少地方不得不采取"三年小调整"、"五年大调整"的办法,不断重新分配承包地,这使稳定土地承包成为一句空话。土地承包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土地所有权不确定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使得土地的粗放经营成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供给不足。家庭承包经营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农业经济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不完善。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严重失衡,土地产权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①农村用地保护制度缺乏。②农地市场制度发育不良。

③农地价格。④农地金融制度缺乏。此外,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存在着部分供给过剩。突出表现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封闭和凝固上,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农地市场化进程。[3]

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选择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和基本思路时,应考虑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设计成本。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是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做出的选择。而且沿着原来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可以比另辟蹊径来得方便,它至少可以节省大量的制度设计成本。农地产权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不应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发生冲突。现阶段,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是农民普遍接受并认为是最有效的,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结构,所以应当成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否则,只能导致改革手段与目标的人为异化。据此,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并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侧重于农地产权权能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建立以稳定的占有权、灵活的使用权、有保障的收益权和充分的处分权为特征的农地产权制度。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产权意义上来说就是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因为农民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天然享有与之相对应的对集体土地的占有权利。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严重缺失,非农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就决定了土地仍旧具有双重属性,

即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属性和作为农民生存和生活保障的社会属性。在目前政府无法建立起针对所有农民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农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稳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农地使用权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对农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用和运用的权利。当承包人对自己的农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时,农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就发生了分离,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了。建立灵活的使用权有利于农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避免农地资源的浪费。

农地收益权是农地产权中的占有权者、使用权者基于农地经营而获得经济收入的权利。有保障的收益权不仅意味着农民的收益权不会受到来自国家代理人和集体的侵犯,同时也意味着农地流转过程中收益分享界限分明,不存在因产权的界定模糊而出现纠纷的现象。

农地处分权是指,产权主体对农地有处置、决定农地用途的权利,包括农地的买卖、租赁、抵押、继承、赠与等权利。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处分权有利于加快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同时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这种制度设计能够避免由于国有化、私有化等激进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的风险,它采取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既符合我国一贯的改革思路,又可以节省大量的制度设计成本,因而也最容易为各方所接受。

其次,在实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思路的措施上,要重视产权主体界定、产权界限划分、产权流动、产权完善与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一,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明确界定所有权主体,规范所有权主体行为。考虑到现行农地所有权主体存在着法律上的虚置,而现实中村委会又在事实上行使着所有者的职能,故而应将村委会明确为农村的所有权主体,由此可以解决农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同时又使产权界定成本最低。如前所述,对农地由最初的重归属到后来的重使用,农地所有者地位逐渐减弱,使用者地位得到加强。即所有权弱化,使用权强化。国内外实践证明,农地所有制与农业发达程度并无必然联系,通过有效率的产权配置来激发本国的农业潜力,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因此,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关键是规范土地所有权主体行为而不是改变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在规范土地所有权主体行为上,最重要的是完善村级民主机制,着力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第二,明确产权界区,构建合理的农村产权结构。通过产权划分,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使权利和责任对称,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稳定承包经营权,使农民能够稳定地获得与努力程度相一致的预期收益,增加农地的利用效率。在农地产权分离的前提下,界定农地产权主要是将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在所有者、使用者及其他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集体向上受国土部门监督,向下对全体村民负责,其他任何组织无权侵占。二是保障农民永久使用权。在农地产权分离的基础上,农民作为经营使用土地的主体,获得体现永久使用权的实际占有权、直接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有限处置权。在无须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集体组织登记备案,可以对土地使用权出租、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三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权。国家作为社会的代表,为保障全社会利益,依法对土地这种稀缺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依法征用农地的范围应该限定在国防、环保、公共活动场所的需要,征地价格应与市场价格相一致。

第三,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仅能减少农地的闲置和浪费,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当前,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尚属探索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有关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的法律实施不久,一切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土地流转的主体主要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无法作出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价格定位。因此,农地流转的程序、契约规定、流

转价格有待进一步规范。一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同时,可以建立农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行为。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的形成一定要建立在对土地等级的合理评定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的地理位置、承包人的经济能力、转包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因素,以市场导向为主,以基层政权的间接调控为辅,实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定价。

第四,给予农民完整而稳定的土地产权特别是经营权。就所有权而言,完整的土地产权应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农村集体(村委会)享有该区域内土地所有权,依法将土地分配给集体农民使用,并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其二,代为国家处理相关的(农地)日常事务,并履行农民和国家之间中间组织的职能;其三,集体应享有部分收益权。就经营权而言,完整的农地产权应包括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赠与权与转让权)在内的一种全面的物权体系。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将土地自营或转与他人经营、或将使用权卖与他人或者转让一定年限的使用权,也可以将使用权作价入股、或将其作为财产赠与或者作为遗产交与继承人。总之,权利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支配该项权利,对于谁是权利主体无须约束。如有必要,农民可以向他人购买或以其它方式取得他人的土地使用权,但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用途。给予农民完整的农地经营权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

另外,要实现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还需要许多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如法律制度、征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这就注定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一改革措施都无法成功。[1]

参考文献:

[1]于学花,栾谨崇《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2]张新光.《我国农地平分机制形成的机理及其负面效应分析[J]》.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2004,(03):10-12.

[3]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论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重组与变革

论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重组与变革 国内现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类文献数量很多,但专门分析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论文则在少数。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国有大型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国有企业创造产值总量的绝大部分,并已这些企业还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就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否能对这些企业进行成功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由此,本文以“论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重组与变革”作为论文选题,希望能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有所帮助。论文超出了传统分析从国有企业整体出发的局限,从大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入手,深入对产权及其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并实证研究了国内国际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改革设想:重点是建立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利产权多元化。 最后将设想引入石化行业进行实践,提出有关石化行业大型国企的改革方案。论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及效率方面对企业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扩展; 2.由产权分析得出关于产权改革的五点重要启示,重点指出产权改革对于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3.对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4.提出建立专门负责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以国有资本管理代替国有企业管理; 5.提山建立以规范的董事会为主的内部治理结构; 6.对我国石化行业和领域内的四大企业集团的改革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改革方向。论文共七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篇,共两章。 第一章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在对古典学派、传统马克思主义学派和西方产权经济学派等基本经济学派大于企业本质理论进行比 较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产生的根源;然后由钱德勒对企业的研究开始,详细分析对企业规模扩张的事实,并阐述了大企业组织结构与效率的关系。这一章由此完成了对国有大型企业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论述的立论依据。第二章为理论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产权的配置及其效率。本章用前两小节介绍产权的基本理论:产权的定义、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通过对传统理论的叙述,得出几点启示,初步接触到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节以产权经济学派的理论为主,深入分析产权的最优配置问题,为以后提出的改革措施建立理论模型。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深刻掌握产权理论的深刻内涵,理清产权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对西方产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史做了梳理,对西方产权理论的重点理论成果做了罗列与分析,并对西方产权理论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明确产权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的指导意义,更好地运用产权理论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权理论;交易;财产 一、导言 随着经济实践探索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学理论界对产权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的产生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也没有必要对产权进行分析。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实际上是附着在商品上的产权的交换,研究产权理论范畴内的相关问题,是产权经济学及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产权的出现,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方面。德姆塞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产权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产权的出现最好从有利或有害效应的出现之相互关系中去理解,经济价值产生了相应的内部化效应,而经济价值的增加,正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旧的产权自然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所以新的产权就应运而生。德姆塞茨认为产权的起源可以理解为一种新产权的产生,即在旧产权的基础上不断变革之前不适用生产力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部分,不断产生新的产权。所以不论在哪个时间点上,都可以说是“产权的起源”。第二,经济发展方面。私有产权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西蒙-迪蒙赛尔的“交易费用节约说”,通过案例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导致了资源稀缺,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竞争会加剧这种状况,使得产权的建立更加必要和迫切。阿尔奇在《产权经济学》中提到,“产权在任何国家、社会中都能得到启示。”产权的形成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风度习惯、约束机制、国家暴力等。张五常认为,当潜在寻租成本大于寻租成本时,要降低成本,需要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这样新的产权就产生了。巴泽尔进一步指出了,在社会中权利是产生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同时产权也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放弃的,因此产权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动态的情形来分析。 总而言之,产权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产权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分工和交换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使得产权的存在发挥着激励的作用,使得拥有财产的人将财产用于能带来更多收益的用途,促进财产的高效利用,资源得到整合。产权理论对于理解具体经济运行的制度建设和运行、以及实现经济绩效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指导个人的经济行为更加有利于他人。我国学者注重从财产的实际运用上来划分财产,不论财产的性质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能够运用产权理论来分析。 二、西方产权理论主要成果总结 1.产权与所有制问题 产权用英文来表示,是propertyrights,即财产权利的复数,由此可见产权是一组权利束。产权是包含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一些权利。产权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产权的界定有很大的相关性,从经济现实角度考虑,需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产权的界定必须要明确,并建立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产权关系,以明确各种权利的界限问题,使得产权成为既定物品权利的载体,保证既定权利能够通过对物的权能来确定。所有权分配关系是经济基础,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就是产权制度。所有制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从基本的层面对经济利益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做了规定,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国企改革两种理论

国企改革两种理论:产权决定论和外部环境决定论 第一种:产权改革决定论该理论 以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为代表。核心观点是认为产权改革是对企业模糊不清的产权进行界定,明晰投资主体,明晰产权归属,明确资产经营的盈亏责任。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这是因为国企改革从整体上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经营者选择机制的问题。企业制度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几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第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要尽可能地匹配,即权力与责任(风险)的分布应尽可能地对称。否则,控制权就会变成一种廉价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并不对使用权力的后果负责,从而不可能真正负责任地使用权力。第二,剩余索取权要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重要的成员,因为他们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成败最为关键。第三,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具信息优势,最难以监督的成员,因为对他们最有效的监督方法是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拥有成为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对保证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真正的资本所有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产权改革决定论者认为产权改革能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产权改革最关键。 第二种:外部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这种理论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国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出了问题。单从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与私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它们都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在企业外部构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所有者可以根据市场平均利润率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所有者才可能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的充分信息。在这一条件下,国家作为所有者没有必要干预企业的经营细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设计激励机制,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是一项可行的制度安排,改革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企业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农地产权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我国“三农”中的许多问题莫不与之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在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分析与评价,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权内涵有多种解释。科斯是从产权与权力的关系解释产权;阿 尔钦从法律层面解释产权;登姆塞茨注重从产权在社会体制中的功能和作用来解释产权;巴泽尔从经济分析角度来分析产权。总之,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产权的概念至少包括以 下几点内容:第一,产权是一种权力,即某个主体对某个经济物品或某种稀缺资源或某 种可交易对象物的一种权力,是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这种权力是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第二,产权就是行为选择权。第三,产权是一组权力或产权束。至少应包括对财产 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引发的占用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这些权力既可以统一于 一个主体,也可以分解而属于不同的主体,即产权所包含的各项权力可以有不同的排列 组合与制度安排。第四,私有财产包括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转让权,而且产权不是绝 对的,是可变的。第五,产权边界并不是无限的,即产权的外部影响使得产权必须要有 一定的界限。同时产权是可以流动的,即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 作为产权束中的重要内容所有权,是各种物权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种。它包含了 对物支配和利用的一切权能,是其他物权的“母权”。因此,所有权常常被称为“绝对权”,它具有复归性的特征。所有权的社会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财产的归属;二 是实现财产的利用。现代所有权制度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所谓“从归属到利用”的趋势--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即法律制度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确认财产归属转向着 眼于财产的流转和利用。为此,法律不仅努力完善债权法制度(尤其是合同法),以鼓 励所有权人将他们的财产投入流转,而且创设出各种物权法制度和商法制度,来鼓励所 有权人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将财产转移给他人利用。产权概念的出现,正是这种联 系和影响的必然结果。产权制度主要关心市场交易以及通过这种交易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正如登姆塞茨所指出的:是一种具有规范意义而又担负着交易职能的社会 工具。 产权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所谓界定产权,就是要明确人们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 边界,以建立互通有无的前提。产权界定包含三层涵义:一是产权主体界定,即根据一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 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

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企业理论述评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企业理论述评 徐传谌张东明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在对新古典企业理论修补过程中形成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企业理论,现在已经成为主流的企业理论,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介绍信制度经济学派的几种主要企业理论,笔者希望通过这些企业理论的介绍会对一些入门的学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古典学派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作一只“黑箱”,把企业归结为投入产出的技术性生产函数,并且假定技术是外生的而且是同质的,认为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能够将其拥有的和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从事成产活动,即在现有可支配资源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利润,也就是使未来时期的利润值之和达到最大。因此,新古典学派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供求问题、价格问题、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问题,以及企业如何调整产量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问题上,而完全忽视了市场上交易费用存在。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找不到企业产生的理由,只能假定为天然的存在,并且是有效率的,企业的内部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企业通过价格机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这造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制度的生成、演进的原因以及企业边界等问题,没有关注企业组织内部如企业的权力配置、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及团队的激励问题等问题。因此,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的企业组织的复杂化,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生产函数理论面对企业出现的新现象显得十分的匮乏。直到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空白,标志着企业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制度学派时期。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由科斯开创,然后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因、罗斯、张五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以及泰若勒、莫尔、杨小凯和黄有光等加以继承和拓展,在他们之后又涌现出不少的新一代学者加入到其中。下面笔者将介绍信制度经济学几种主要企业理论。 一、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成功的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之中,提出了以交易费用为核心的产权理论,有效的解答了企业的产生及边界问题。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的最初设定不会对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会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任何外部性的都会被内在化契约中。这就是被乔治·斯蒂格勒(G.Stigler)称之为的科斯定理,即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交易费用为零时,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不存在外部性问题。科斯指出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是不存在的,真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正是由于以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存在正的交易费用,才会使人们产生寻找市场交易的替代物——企业——以便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建立企业,“一种生产要素(或其所有者)无须与那些同在企业内部与之进行合作的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合约,如果这种合作是由价格机制的运作直接完成的,则签订这一系列的合约就是必要的。这一系列的合约被一个合约所替代”1,一系列较短期的市场契约被一个较长期契约所替代——企业取代了市场,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权威关系,即企业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行为的指挥和命令,但是这种权威关系又不是绝对的,“当然,要划出一条严格和可靠 1杨晓康.《科斯的企业理论及其假设选择》.《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8月.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明二者具有对立性而且表明二者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或相通性。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构造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别;科学综合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进而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对象: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有形制度也包括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中有形制度包括政府、公司、工会、家庭、垄断集团、社会组织。无形制度包括国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等。正式制度包括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是指导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行解剖。社会制度既包含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也包含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一定的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马克思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制度范畴的内涵就是社会形态的“生理学结构”,它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这是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广义的制度是指整个社会制度,即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是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的制度结构框架中,各个制度因素之间不是平行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而在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内部,又包含了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在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存在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在社会政治结构内部存在着法律、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子系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之间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在马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doc

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来分析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指他对人的行为的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指的是: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的是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诺思则主要从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分析主要是针对事后的交易费用的形成。诺思关于商品和服务的 多为属性与信息。 威廉姆森根据所有者拥有产权的完整性或残缺性把产权分为三种形式,即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他还对共有产权的过度利用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分析了共有产权向私有产权转变的必然性。他认为,②简单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的应付简单交易的需要,然而,随着合约风险变得错综复杂,简单的治理结构就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向更为复杂代价也更高的以专断取代规则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增值的源泉。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

织》一文标志着企业产权理论的形成。该文分析了了古典业主制企业剩余索取权,监督权和经营决策权安排给企业主,为什么是最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监督者激励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同时还指出,只有报酬严格按照个人生产力进行分配,才会对个人投入产生足够的激励。 巴泽尔将产权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他还具体分析了反垄断侵蚀、产权和盗窃的关系、发明创造方面的产权问题、价格信息方面的产权。他指出,③消费者与竞争者能否按照价格买卖产品,这种能力取决于他们自己能否签订并履行适当的合约。如果合同成本过高,买卖双方按竞争性价格所得到的产权很可能就会丧失,掠夺性定价者就可以趁机攫取垄断权力。 二、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也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人物是诺思(Douglass C. North)。他将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重新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即国家的兴衰。 他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从中世纪的庄园制度开始分析西方在兴起过程中制度的演化。他认为:④当所有权还是不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 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周明生 苏 炜 卢名辉 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30年中,产权改革的重要性日见凸现。马克思和科斯是走上中国改革前台的两位产权理论大师。其中,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它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性地位;科斯产权理论的独特视角,为中国产权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两位产权大师理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人们多视域、多层面、多方位考察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并有益于推动中国产权制度和产权理论的继续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产权理论 科斯产权理论 中国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与科斯:中国改革进程中 引人注目的两位产权大师 (一)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先驱 产权理论是一门涉及哲学、法学、历史学以及经济学的综合性理论。因此,要对产权理论展开完整并且深入的研究,对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很高的要求,而马克思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马克思先后毕业于波恩大学及柏林大学的法律系,在此期间他掌握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对哲学和历史学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 莱茵报的主编,并参与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贫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进行了坚决的辩护。这次辩论,不仅使马克思懂得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使他首次遇到产权问题。由此,马克思又踏上了研究经济的道路。 莱茵报被封以后,他迁居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于1844年4~ 8月间完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产权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但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解释私有产权的起源,在方法上还带有唯心的色彩,直到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才标志着产权研究科学方法的真正确立。在这部著作里,他们通过分析!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产权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生产力对产权结构的决定作用。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建立的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来马克思在 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对产权理论进行详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对于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产权理论体系。当然,在马克思关于产权理论的著作中,一般都只出现!所有权?,而很少提!产权?。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当马克思所论述的所有权属于广义的范畴时,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产权或财产权的意思。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2)财产和产权属于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3)产权存在不同性质的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第一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由第一规律转变而来的。(4)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和继承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5)所有权是基础性的权利,在产权结构中具有决定性意义。(6)!社会的物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

2010年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10 第24卷 第1期J ou rnal of X i nxi ang Un i versit y(Soci al Sciences Ed iti on)V o.l24N o.1 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 产权理论比较 杨培培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无论我们主观上承认与否,产权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都是构成客观经济生活的根本,同样也是构成生产关系变革意义上的经济改革的根本。然而产权又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范畴,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产权的存在及其运动的复杂性。正是由于其复杂性,不同的学者得以从不同的目的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产权,由此导致了产权研究上的深刻分歧。将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作一简要对比,可在此基础上阐明定义和解释产权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产权;所有权;马克思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1-0074-03 收稿日期:2009-11-27 作者简介:杨培培,男,河南临颍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学者中,从亚当斯密直到19世纪末,对于财产权问题,表现出三个基本倾向:一是将财产权的核心归结为对资产的所有权,产权即为所有权;二是进一步将这种所有权理解为!天赋人权?,即平等的排他性的资产权利是历史永恒的自然,因而法权式的所有权而不是特权式的所有权应成为社会的制度基础;三是财产权作为制度前提被作为假定存在条件,被排除在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和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之外。正统经济理论承认私有产权很重要,但并不以为经济学应该分析它。进入20世纪,在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批判中产生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其中不仅包括了被人们称为产权学派的贡献,也包括了法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自由竞争学派等众多学者的贡献。 (一)将产权重新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最初努力 进行产权理论研究,首先必须把以往被正统经济学排除在经济学分析之外的产权重新纳入经济学视野。这种重新引入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由两位学者,即弗兰克奈特(Frank Kn i g ht)和约翰康芒斯(John R.Co mmons)来完成。尽管他们的工作不是直接建立产权理论,但他们重新强调引入产权分析的确是现代产权理论产生的必要准备。1921年奈特发表了#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文,从考察风险以及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相联系的冒险、投机入手,把产权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对于制约冒险和机会主义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从而从风险和产权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上,把产权纳入经济分析,并且抓住了企业产权制度的要害:界定产权以使责任与权利对称,克服机会主义和道德上的随意性。显然,奈特从制约冒险的角度提出了明确企业产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的贡献在于:一方面界定企业产权的重要功能在于使产权权利受到财产责任约束,特别提出企业只能由具有财产权进而具有财产责任能力的人来支配,而且在制度上支配者也必须承担财产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产权与风险的联系把产权分析纳入市场机制分析之中,并且把产权与市场运行的最突出的特点%%%风险及不确定性联系起来。奈特的这两方面贡献,恰恰是正统的微观经济学所忽视的。与奈特同时代的康芒斯在1934年出版了#制度经济学?一书,鲜明地提出了明确企业产权的必要性, 74

从现代产权理论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收稿日期]2002-09-13 [修回日期]2003-04-29[作者简介]黄新华(1968-),男,福建三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制度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研究。 从现代产权理论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黄新华 (厦门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构建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看,现代产权理论关于产权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一系列观点,对于深入 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 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04(2003)02-0010-05 现代产权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6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随后得到了大力发展。由于该理论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某些缺陷和不足,重新确立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角,从而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系统研究和透视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产权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产权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较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的定义与功能。由于对产权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统一或不完全统一,因而现代产权理论中产权的定义不只一个。登姆塞茨认为 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1](P97)阿尔钦认为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1](P166)而路易斯!埃勒斯则定义 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2]菲吕博腾和佩杰威 齐在?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中,通过对产权理论文献进行总结,把产权经济学家的各种定义归结为: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因此,对共同体中通行的产权制度可以描述的,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1](P204)。 现代产权理论不仅探讨了产权的概念,而且深入研究了产权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即产权的功能。%激励功能。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若当事人的利益通过明确产权得到肯定与保护,则主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有了保证。&约束功能。产权界定确认了产权主体的利益边界,如果产权主体侵权或越权必须为此承担代价。?资源配置功能。产权的变动会改变资源的配置格局,甚至影响和变更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收入分配功能。产权是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只要产权规则是明确的,收入分配就是规范的。)外部性内部化。产权界定后,经济活动的成本都将由活动主体自己承担,在权衡收益和成本的前提下,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 励 [3](P98)。?减少不确定性。明晰化的产权可以使经济交往环境变得比较确定,所以产权 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减少了不确定性 [4]。 第11卷 第2期鹭江职业大学学报Vol.11 N o.1 2003年6月Journal of L ujiang U niversity Jun.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