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类文本《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南帆《文化亵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回应时代挑战,离不开顶层设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中医药万面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也于2019年10月25日召开。中医药迎来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保持中医药的本色。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长期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产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保证传承不走样。目前,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展需要坚持守正创新,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医药要想老树发新枝,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

(摘编自《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B.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其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正式开启。

C.中医药典籍、中医药的观念和理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应该好好传承。

D.只要坚持中医思维,选好药材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中医就能治病救人,妙手回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述了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时机。

B.文章通过分析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的原因,论证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C.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列举《黄帝内经》、明清时期瘟病学、青蒿素等,有力论证了创新与守正的关系。

D.文章运用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多个方而论述了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的途径和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材好,药才好。如果药不地道,纵使切脉准,方子好,中医药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B.中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以西律中”、中药西管,势必导致中西医无法并重并存。

C.读不懂《黄帝内经》,不懂得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诊疗方法是做不好中医的。

D.要想很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就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1.A(3分)

2.C(3分)

3.B(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

2017学年—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复习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求大家做到: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哈尔滨市2019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卷

哈尔滨市2019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填空题 1 . 加一加,组成新字再组词。 木 + 对 =(_____)_____ 小 + 大 =(_____)_____ 白 + 水 =(_____)_____ 爫 + 木 =(_____)_____ 2 .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黄河入海流。 (2)敕勒川,__________,______ 穹庐,笼盖_______。 (3)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____________ 。 (4)云朵像_______。梧桐树叶像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读下面的习作导图,完成填空。 假如我是________ 开头:自从看过《哈利·波特》后,我心里就无时无刻不在想:如果我 能拥有魔法,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中间:写假如我是魔法师,会为人类 做出的贡献。(段落排比法) 1.来到森林——散发芬芳。 2.来到医院——救治病人。 3.来到灾区——救助灾民。

3 . 请阅读习作导图后,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 A. 4 . 假如你是主人公,你最想去哪里?去干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枝杈弯下来。(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仿写句子) 爱心浇灌片片绿叶,________,________。 3. 照样子写句子。 例: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1)爷爷在地里干活,累得___________。 (2)______得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蚂蚁的壮举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

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①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②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③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④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⑤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10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10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至少《百家》的拥护者大多是非学院派,而非正统的学术精英),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1.下列有关“流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所讲的“流行”,主要指“大众流行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品味”。 B.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成为《百家讲坛》长期的话题,这就是一种“流行”。 C.电视剧的某些流行元素,不少成为了《百家讲坛》讲座内容的话题由头。 D.易中天迎合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成为学术明星,再又成为“流行”作家。 解析B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成为《百家讲坛》长期的话题”有误。

2019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精选卷(4)(含答案)

2019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精选卷(4)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读拼音,把词语规范地写在田字格里。(8分) qiào lì yì rán qí zhì jiān áo 2.把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4分) 唱和.(hé hè)塞.外(sài sāi)要.挟(yāo yào)呻吟.(yíng yín) 恶劣.(lüè liè)避.免(bì pì)号.叫(háo hào)石缝.(fèng fèn)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然大物全神()注粉()碎骨技高一()()惊肉跳忘乎()以居()临下排山倒()4.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1)易:①改变,变换;②容易;③平和;④交换。 交易.()轻易.()平易.近人()易.名() (2)怒:①愤怒;②形容气势很盛。 怒.号()怒.涛()恼怒.()怒.斥() 5.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在括号里。(3分) (1)挺拔静谧妻凉泥桨倒霉介意()()(2)犹虑魁梧滋闰威胁眷恋岔道()()(3)行色匆匆惹人讥笑兴高彩烈自做自受()()6.写出四个各包含一对反义词的词语。(4分) 例:七上.八下. 、、、 7.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 (1)老支书在瓢泼大雨的夜晚镇定地指挥村民过木桥。(2分)

缩句: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2分) 改为陈述句: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奔去。(2分) 仿写: (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2分) 改为夸张句: (5)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2分) 改为“被”字句: 改为“把”字句: (6)开展“手拉手”活动可以增强友道。(2分) 修改病句: 8.课文回顾与积累填空。(8分) (1)在《七律·长征》中, 把乌蒙山比作 ,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了“ ”的感叹。长征的意义是 。(2分) (2)《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 在 河边小镇上听到有位失明 的女孩在弹奏他的乐曲,听到他们因 而无法参加演奏会,于是为 弹奏了一首曲子,之后又在环境的感染下谱写了 。(2分) (3)《穷人》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简要写出来: 。(2分) (4)南朝四百八十寺, 。(1分) (5)一水护田将绿绕, 。(1分) 二、阅读理解。(19分) (一)只有一个地球(节选)(7分)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yíng yín)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 (bó báo)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cu ǐ璨c àn 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分)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

广东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

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9年黄侃先生二三事(传记) 2010年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新闻:新闻评论) 2011年梁宗岱先生(传记) 2012年寂寞出学问(新闻:人物访谈)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2013年? 一、传记 2011年梁宗岱先生(传记)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主旨)

2009年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完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 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 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 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 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 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 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 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 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 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 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 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 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 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 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 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 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 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 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 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 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 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 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 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

蚂蚁的壮举

蚂蚁的壮举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败退,他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无别的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乎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冲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它们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精神是否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呢 1、把最后一段缺漏的标点补上。 2、选择文中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一()草丛()火海()的事 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分散——()缓慢——() 4、写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5、读蚂蚁的壮举给了你什么启示。 阅读短文练习 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闻名的大桥。它的桥身很高,超过上海国际饭店。全桥共长6700多米,其中江面上的正桥有1570多米,火车经过正桥足足要花上两分钟。大桥为什么要造

得这么高,这么长呢?长江是我国内河航运要道,船只往来繁忙。在长江水位最高时,要让大轮船从桥下安全通过,必须将桥造得很高。正桥造得高,两岸的引桥就要有足够的长度,否则桥面的坡度大,火车和汽车就无法开上去,下坡也不容易把车刹住。 【练习】 1.用“‖”把这段话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2.南京长江大桥造得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鲁班造伞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⒈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⒉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 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礼学与理学

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 (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习题: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练案2含答案

练案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本练案共4页,共12题,共36分,训练时间36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小学三四年级阅读训练100题及参考答案(31-40题)

小学三四年级阅读训练100题及参考答案(31-40) 31. 蚂蚁的壮举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败退,它们几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无情地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那“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河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它们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精神是否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呢?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绝处逢生——略 临危不惧——略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分散——(聚拢)缓慢——(迅速)贪生怕死——(临危不惧) 3. 人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飞快——(迅速)触目惊心——(惊心动魄)忽然——(突然) 4. 用“~~”画出无数蚂蚁出人意料的壮举。 5. 蚂蚁的壮举给人们什么启示?你知道生活中具有蚂蚁这样壮举的人吗?请简单介绍一两个人的事迹。(略) 参考答案:(在上) 32. 抉择 这是平常的一天,两列火车正从相反方向向着同一个小火车站驶来。为了避免两车相撞,一位扳道工赶紧走向自己的岗位去扳道岔,好把其中一列火车引向岔道。 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路上玩耍! 怎么办?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吗?但是,迎面的两列火车上有近百人啦! 扳道工强忍巨大的痛苦,向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飞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眨眼间,一列火车安全地驶进了岔道。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千钧系于一发;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安全一个高尚的心灵()忍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 当火车停下后,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狂奔而去,他不敢想象儿子惨不忍睹的样子然而,他的儿子活着,而且没有受一点儿伤! 原来他的儿子平素就习惯了服从命令。听到父亲的命令,他丝毫也没有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两条铁轨中间,就这样,列车从他的头顶上呼啸地开过去了。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1)、“千钧一发”的近义词是。描述当时千钧一发的情景: 。(4分) (2) 、撕心裂肺的意思是。在这里“撕心裂肺的痛苦”是指 。(4分) (3)、短文中的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2、用﹏﹏﹏画出描写扳道工发现儿子在铁路上玩耍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2分)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全国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