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练习题(含解析)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如图为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率。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协调 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

C.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阶段均有所增长,表明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故C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近代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官僚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依然存在,排除。D项,1911年至1920年期间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放松,排除。

2.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3.下图是民国年间“瑞中洋行”销售的瑞典产“凤凰牌”火柴的广告,这种火柴经过特殊处理,燃尽后即使落在衣服上也不会烧损衣服,因此在上海风靡一时。由此可知,“瑞中洋行”

A.产品物美价廉深受民众喜爱

B.对民族火柴业构成威胁

C.积极参与瑞典对华资本输出

D.完全占领了中国火柴市场

【答案】B

【解析】瑞典火柴在中国的畅销必然会对民族火柴业构成威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瑞典火柴的价格,A选项排除。资本输出主要体现在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下表是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额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它说明当时中国

A.机器纺纱业获得长足发展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纺织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D.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A

【解析】表格数据表明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额及消费量都有大幅增长,说明我国机器纺纱业获得长足发展,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世界其它国家数据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纺织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排除C;材料反映手工织机消费量占有很大比例,故D错误。

5.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答案】A

【解析】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出现的,说明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列强侵略”,排除B;材料说明荣氏企业的三次大规模的发展,无法体现“充满艰辛”,排除C;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

6.1912年4月16日,袁世凯发布《劝农保商令》,宣示:“现在国体确定,组建新邦,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这反映出此时的民国政府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可知,袁世凯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选择D选项;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12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B选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于1935-1937,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

7.下表是《中国工业分布统计(1933年)》(郑友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该图表

A.说明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

C.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特征D.揭示出近代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该时期工厂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领域,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畸形发展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图表中数据表明工厂数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方面,不能说明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D项,从图表数据只能表明工厂数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方面,没有当时其他经济成分的相关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近代工业是否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

8.1935年4月,国民政府在贵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随后,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指出“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B.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积蓄国力准备对日本全面战争

【答案】A

【解析】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A选项符合题意。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干预,C选项排除。对日本全面战争始于1937年,排除D。

9.1940年度,中央银行放款总额为509亿元,而贷给政府中央机关的为484亿元,占

95.1%.1947年6月中央银行垫款给财政部的余额高达126565亿元,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用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市场投机盛行

B.中央政府机关冗繁,财政出现赤字

C.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起步艰难

D.国民政府垄断金融,资源分配失衡

【答案】D

【解析】抗战时期看不出投机盛行,排除A;材料看不出政府机关冗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从1940年到1947年的中央银行的财政状况,没有反映出经济起步艰难,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是给了政府,说明国民政府垄断了金融,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故选D。

10.读下表,据此可知

A.我国石油在近代实现了自给自足 B.民族资本主义已建立起完整体系

C.西部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战时需要D.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得到改善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石油没有实现自给,排除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建立起完整体系,排除B;从1939年到1945年来看,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甘肃玉门油矿产量不断增加,说明西部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战时需要,故选C;材料美誉涉及我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的改善的信息,排除D。

11.下图是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1945年8月—1947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答案】A

【解析】国民党发行的法币数量是不断的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从1946年开始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所以1947年军费激增,法币发行量会大幅增加,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应该是在30年代,B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法币发行量增加无关,C错误;材料反映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结束以后,D错误。

12.美国商品涌进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集市上也可见到美国货。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货占其全部货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场上美货所占比重是59.16%。这种状况

A.激化了列强在中国的竞争 B.直接导致中国的货币贬值

C.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D.强化了中美战时同盟关系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甚至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这是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抗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及日本基本无力和美国抗衡,排除A项;当时直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的是国民政府政策,排除B项;当时二战已经结束,中美虽然还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但已不是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

13.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摘编自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答案】

(1)条件:①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②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③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

特点:①历史悠久;②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③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④以中亚为桥梁;⑤区域范围广。(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新特点:①政府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②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④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⑤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⑥外贸港口多;

⑦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

意义:①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②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⑦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践行:①传承古代和近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商贸精神;②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③作为倡议国,面对风险挑战,需要有大国心态,积极面对;④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的信息从交通、中国丝绸质量以及罗马帝国的需求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历史悠久、贸易范围、贸易动力以及中亚桥梁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等信息和所学从贸易背景、政府支持力度、贸易产品以及贸易范围等思考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丝绸之路对于边疆地区经济、政治以及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3)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一带一路”特点从深化改革、增强国力以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赢等角度思考回答。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编自《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史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

示例:启示一: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但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陷入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打击,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二: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技术薄弱难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导致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将其吞并的企图。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三: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解析】

启示可以提炼出很多,考生择其一即可。根据材料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可提出观点: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然后,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说明论证。最后,总结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新中国成立,我国实现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