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简介

一. 教育品质(Education Quality)

教育品质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详见本报告的相应部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确保了教育品质的持续提升。

(1)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

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完善专业课程的同时,增设和强化了与专业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地理和环境等领域的课程,包括城市概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政策分析、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其中,城市概论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启蒙课程,由10多位教授参与讲课,成为深受学生好评的课程。

(2)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重

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在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三门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城市居住区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习、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实践经验起到了十分积极和必要的作用。《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践》获得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3)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并重

为了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完善基本技能课程的同时,增设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城市规划思想史讲授城市规划新思想的演进历史;城市规划原理(三)由多位教授参与讲课,介绍、分析和评价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该课程采取开放形式,每年参与讲课的教授和讲课专题都有变化,经常会有海外学者参与讲课。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的标志之一,我系本科生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中获得特等奖。

二. 教育成果的获奖情况(Education Achievements Awards)

课程和教材建设是确保教育品质的基础条件,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对中国城市规划教育具有领引和示范作用,因而获得了各种奖励。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主持的《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获得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城市规划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践》分别获得2001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 社会责任(Social Commitment)

近年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把握国际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思想,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和研究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核心使命,但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影响的规划院校,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专业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承担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可以自信地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专业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程度,在其它国家是极其少见的。

城市规划专业简介

1952年,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几十年来,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实力、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和上海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率先”和“示范”作用。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始终遵循“把握世界趋势、保持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在教育、研究和社会责任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全面进展和重点突破。如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且显著地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影响程度。

作为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领引”作用。同济大学负责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参照标准,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学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济大学主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

作为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举办地、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地和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网站的所在地,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无疑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规划院校。全方位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确保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历史回顾

举办国际会议

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凭借强大的学术影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历来就是各种国际会议的举办地,近年来更为注重这些会议的学术影响力,举办学术会议呈现出高层化和大型化的趋势。

(1)2001年的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2001年7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是世界城市规划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空前盛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70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海外代表高达480余人。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来贺电,教育部副部长章新生、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和上海市副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大会分为18个专题会场,进行了100多场讨论会,来自各大洲的近700篇论文进行了学术交流。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全球的9个规划院校组织共同签署了“上海公告”,宣告了“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大事件,对于我国城市规划

与设计学科发展具有全面的和长远的影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举办地、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诞生地和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网站的所在地,无疑成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规划院校,对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后续推进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

(2)2005年的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继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作为全球层面的学术会议以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还举办国际层面的学术会议。

2005年的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是亚欧两大洲之间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亚欧两大洲著名的学者主讲。此次论坛的中方主办单位是同济大学,协办和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科技部和建设部;法方主办单位是法国文化部所属的建筑遗产之城,协办和支持单位包括法国文化部、装备部、外交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和驻上海总领事馆。

这次论坛包括主题报告、专题研究和各类展览三大内容。参加论坛的总人数约为610人,海外代表为226人。来自欧洲及亚洲的著名建筑师和规划师作了主题报告。

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是中法两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领域中涉及议题最为广泛、参加人数最多和参会人员背景最为多元、集聚中法两国著名专家学者最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中法两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3)2006年的生态城市规划国际会议

为推动中外生态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规划领域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传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建设部和其他院校,举办了生态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参会人数共550多人,发言嘉宾约20人,其中外方嘉宾约占2/3,分别来自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

(4)2007年的城市发展国际论坛

2007年5月,在同济大学的百年校庆之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了“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来自国内外的3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德国前总理斯诺德、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涛、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论坛包括“经济和产业”、“社会和文化”、“科技和教育”、“空间和环境”四个专题会场,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政府高官、资深学者、企业总裁和基金代表作了专题报告。

2. 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讲学

除了举办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或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全球层面(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公共交通协会主办的国际会议“机动性和社会整合:推进大都市的未来发展”)和区域层面(如“亚太区域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亚洲城市规划院校联合会年会”)的国际会议上均有学术报告,并且还被邀请担任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论文评论人或作主题报告(如吴志强教授担任“亚太区域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主席并作主题报告、李京生教授在国际燃气组织2006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唐子来

教授担任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协会第44届年会的论文评论人)。令人可喜的现象是一批青年教师在国际会议上崭露头角(如张剑涛博士在第七届亚洲城市规划院校联合会大会上的学术报告被评为2003年度亚洲城市规划专业的2篇最佳论文之一)。

3.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近年来,有150多批次的国外学者来访,其中包括P. Hall、J. Fredmann、M. Castells、D. Harvey等国际著名的城市规划思想家和理论家。在与一大批国际著名规划院校和国际机构保持长期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近年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从一般的学术访问走向更高层面的国际联合研究和更深层面的国际联合教学,对于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师资队伍和增强科研实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依托企业提供的赞助,从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每年举办暑期国际设计夏令营活动。2006年,城市规划系承办这一活动,设计主题为“文化、街区、城市更新”,以上海市多伦路历史街区为设计研究案例,参与此项活动的32位学员(其中的22位学生来自海外大学)来自9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南非)和15所院校。2006年的暑期国际设计夏令营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参与学生的广泛好评。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概要

目录 一、城市概况 (1) 二、编制背景 (1) (一)基本背景 (1) (二)发展形势 (2) 三、规划重点 (3) 四、主要内容 (4) (一)城市发展目标 (4) (二)城市性质、规划年限、范围和规模 (6) (三)市域规划 (6) (四)市区规划 (7) (五)中心城区规划 (7) (六)综合交通规划 (9)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0) (八)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1) (九)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 (12) (十)重大基础设施 (13)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布局 (14) (十二)近期建设 (16)

一、城市概况 常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沪宁线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北倚长江、南濒太湖,市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2009年常住人口445.18万人。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201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为2005年的2.1倍。随着“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形成“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突出城乡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背景 (一)基本背景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6年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城市规划一些概念的理解

对城市规划一些概念的理解 摘要:基底附加压力一般建筑物都埋于地表以下,建筑物建成后作用于基底上的平均压力减去基底原先存在于土中的自重应力才是新增加的压力,此压力称为基底附加压力。 关键词:土力学含水量应力 一、含水量 土壤的含水量是另一种有用的参数,尤其是对于粘土。它已被用于定义中的水含量中一定重量(或质量)的水与固体的比例,可以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新的独立参数,对于一个完全饱和的土壤,它遵循孔隙比大约是含水量的2.65倍的规律。对于孔隙度是一个正常的值,一定量级的干砂有一个正常值是常见的。如果该材料是完全饱和的,对于饱和砂土这是一个普遍的值。粘土的体积重量也可能是更小的值,特别是当水的含量是很小的时候。泥炭是经常要轻得多,有时比水重的几乎没有。2立方米干砂的卡车近似等于“3吨”以上的空卡车的重量,什么是沙子的体积重量,如果它是已知的砂粒材料的密度为2600 kg/m3,那么什么是孔隙度和空隙比,这将有可能以填充干砂的以前的问题与水的孔。什么是水沙能量,然后什么是饱和砂土的体积重量,在圩田土壤中粘土层的5米厚度处,具有50 %的孔隙率,在硬砂的深层的顶部水位粘土从1.5米处开始降低。经验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会降低到40%。什么是土壤的塌陷,砂的3.5的粒度约为1毫米。砾石粒子是1厘米大小。砾石的形状颗粒是大约相同砂颗粒。这是粒子大小对孔隙率的影响。 二、在土壤中的应力 1、应力 作为其他材料的应力可能在土壤中仅仅作为材料本身的外部负载和体积重量的结果。然而土壤有一个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的属性。首先,一个特殊的属性是土只能传输压缩正应力和无拉伸应力。其次,土壤只能传输剪切应力,该剪切应力相比于正常的应力是相对较小的。此外该剪切应力是应力的一部分,土壤具有水在孔隙中转移的特性。 因为在土壤中的正应力通常只有压应力,使用符号约定应力是标准的做法,这只是相对经典的连续符号约定力学,即压缩应力被认为是阳性的,而拉伸应力被认为是阴性的。应力张量被记为应力分量符号的正式定义是,一个应力分量为正当它在行为正坐标方向的平面上,其正常向外负坐标方向或当它作用在负方向的平面上,其向外的正常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所有应力分量的符号为正对面他们将不得不在大多数的符号连续介质力学和应用力学。据推测在指示应力成分的第一个索引表示的平面上的应力的作用下与第二索引表示应力本身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于例如该应力成分表示在y方向上的力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其正常的

城市规划-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精品

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反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尚 摘要:新加坡是赤道附近一个极小的岛国,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而今中国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新加坡的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借鉴。虽然身为大学在校学习的建筑系学生,但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与思考,对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及职业发展会有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及发展基本情况 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在战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经验是我国城市发展可借鉴的良好范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新加坡需要在狭小的641.4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完成诸如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对于其国家的生存尤显重要。 新加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有化,

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矛盾突出时期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为解决问题,合理进行土地的利用,新加坡于1985年出台第一个总体规划。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并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2.城市初步形成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因为活跃开展。期间为指导长期的城市开发推出了概念规划。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3.特色发展期 随着城市建造的不断发展,新加坡逐渐解决了市中心的拥挤问题,并于80年代开始将城市建设的中心转向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4.城市发展新时期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新加坡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政府面临的已不仅是人口过剩,其政策也相应地转变为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在经济方面,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更加适度。政府预留了充足的土地给商业、贸易和工业。港口、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将目标瞄准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城市的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的概念 1、国外有关城市规划的概念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 3)政策性、法制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6)地方性(结合地方特点设计规划方案) 7)实践性(规划方案充分反映建设实践的要求,同时要按规划进行建设。) 编辑本段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经验 中国高人口密度城市规划的借鉴典 13281150 泽英运输1305 摘要:透过新加坡城市规划成果,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思路与模式,探析城市规划新理念及新思路,寻求值得借鉴的城市规划经验,为我国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规划探寻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高人口密度城市、借鉴 新加坡作为著名的热带花园城市,成功平衡了城市发展与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关系的规划要素。新加坡的规划者和城市经营者们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最优化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两大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为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的高人口密度城市所面临的亟待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新加坡1965年建国初期,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国情与欧美不同,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及人口密度方面,大高于欧美各国。新加坡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管理,较好解决了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一个飞跃的提高,成为一个典型的、怡人的现代化热带花园城市。其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 1.制度设计合理

(1)建立统筹空间规划的专门部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统一协调规划编制.其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负责与空间利用有关的规划和管理。所有用地规划、土地售卖、发展管制、市区设计及旧屋保留等都由市区重建局完成.与土地局、建屋发展局等公共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不存在权力交叉和重叠。 (2)健全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协调的体制机制。新加坡从体制上将专业规划编制的权力赋予市区重建局.专业部、]不再单独编制专业规划。通过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来反映和落实各专业部门的用地需求,从而从体制上解决了规划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规划不协调的问题。(3)通过成立多部门委员会制度来协调各专业的规划编制。其委员会制度包括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总体规划委员会和发展管制委员会。概念规划需要所有的与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相关的部门参与,并且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由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发展管制委员会的职责是针对私人发展方案提出审定意见,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2. 规划理念先进 (1)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利用综合的规划理论,即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勒·柯普西埃的“现代城市”两种理论的有机融合。结合新加坡的实际,将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值得借鉴的创新理念广泛吸纳、整合。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功能完善的社会性城市,同时结合了技术的进步,以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常州市新行政中心区

常州市新行政中心区 规划范围 面积3.1K㎡。位于常橙路东,城北干道北,红菱路(生活性干道)两侧。规划区坐北朝南,地势平坦。三井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它是城市北部水系中的重要联系支河,常年水位变化不大,现状尚能维持等外二级的通航水平。 功能定位 规划区将成为常州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高科技开发区的商业中心。 用地规划 规划用地性质以办公、文娱、商业、文教、生活和绿地为主。 行政中心——纪念意义,市属办公区分布在规划区中央坐北朝南,面对中央绿化广场。 行政办公和其他综合办公等公建——沿三井河路北侧呈带状布置,与以三井河为主干的绿地系统并行,成为联系西面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面青龙分区的城市生活轴和绿化景观轴。 绿地——以中央绿化广场为起点,向南通过一系列由绿地和广场组成的雕塑公园形成另一条与老城联系的绿化景观轴。 商业、文娱用地——沿绿化景观轴南侧布置 文教、生活用地——沿城市生活轴北侧发展 建设分期 不同性质的用地按城市生活轴和绿化景观轴的格局布置。沿轴线带状分布的用地,非常有利于城市沿主干道做线形滚动地发展,而每一建设阶段,与轴线垂直方向,综合了不同功能的开发。每期约40ha左右,用2—4年建成,全区共分7期,用15—30年时间完成。 道路系统 城市快速路—常橙路和城北干道 城市干道——规划区北侧道路和穿规划区的红菱路 城市生活性干道——三井河路,宽40米,断面设计为中间绿化带和林荫大道。 三井河路和红菱路将规划区分为4大块,每大块在80ha左右。每大块再由区内主要道路划分为3中块,每中块用地在30ha左右。每中块再由区内次要道路分为2——4ha左右(特殊地块除外)。 景观设计

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 (4)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城镇体系 (8)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 (11)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 (14) 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 (15) 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 (16)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 (23)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3)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23)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 (25)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26)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9) 第一节居住用地 (29)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30) 第三节工业用地 (34) 第四节仓储用地 (36)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 (37)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41) 第七节旧区更新 (41)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43)

第一节对外交通 (44) 第二节市域交通 (49) 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50) 第四节公共交通 (54) 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 (57) 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 (58)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 (64)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71) 第二节历史城区 (71) 第三节古镇古村落 (73) 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 (73) 第五节文物古迹 (75)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76)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77) 第一节城市供水 (78) 第二节污水处理 (80) 第三节雨水排放 (84) 第四节燃气 (85) 第五节供电 (86) 第六节供热 (88) 第七节邮政 (90) 第八节电信 (91) 第九节广播电视 (92) 第十节信息化建设 (94)

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1城市规划原理(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李 明 (博士、副教授) 2009~2010第2学期 2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内涵解析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作用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结构 ·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与方向(注重公众参与,例) ·课程主要讲授内容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3 1 什么是城市规划? ·不同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理解也各有差异 ·城市规划在不同国家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 4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特点 界定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局限: 仅明确出城市规划是“做什么”,缺乏对城市规划性质的解析。

5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定义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涉及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2)特点 从方法论和规划的目的与作用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定义,揭示出城市规划的主要属性,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核心目的。 6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定义 为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的安排。 是为塑造和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一项政府职能,或一门专业技术,或者是这三者的融合。 7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特点 A.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内容集中在物质环境方面; B.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目标; C. 通过对社会活动、政府职能和专门技术的明确,揭示出城市规划属性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地位。 8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城市规划更偏向于文科,需要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有较高的把握,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个知识领域方法的能力,这与理科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显著不同。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城市的复杂性,缺少相关体验难以深入理解抽象问题;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能激发学习热情。将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9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续) ·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 城市规划涉及的因素太广,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人文、政治等,城市规划需要动态应对这些因素的变化,使之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吻合。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成功的城市规划师需要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哲学、方法论的自觉锻炼。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目前,美国城市已形成了建立官方行政地图和总体规划这样两套系统的工作。其中,经过改造的德式城市区划得到最广泛认同,而用于传播的总体规划的趋势仍在不断增长。 毛其智:今天,我们把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情况拿出来,回顾一下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看到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算是以他山之石来考虑我们中国的发展情况。现在学建筑和规划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了解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情况,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最熟悉的国家恐怕就是美国了。很多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有讨论。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可能看到大家过去不太熟悉的情况,等于是有一些知识的补充。 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五光十色的各种情况的建设,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不能光看其表面的情况。这是一张美国的地图(见图),夏威夷不包括在内,美国的国土面积在地理一般讲的是比中国略小一点,936万平米公里的范围。但是从2004年开始,很多材料都显示美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了中国,中国号称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现在是962万平米公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因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多托管的领土,其托管的领土加起来在目前的面积超过了中国,上升为世界的第二,第一是俄国。美国的人口这些年来也快速的增长,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美国有2亿人。但是到今年年初美国已经拥有2亿9500万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美国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解释。今天我选了一篇文章:问题和答案:美国为什么如此繁荣?为什么人家如此学习它?向往它?批评它?或者是反对它?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美国规划情况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的情况。这些都应该从美国发展的一系列的特点来看问题和答案,文章里讲美国是万花筒,美国是大熔炉。总起来最简单地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美国人的生命是在竞争中燃烧出火花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实际上是其巨大的社会创造力和发展动力。然后美国的人格原则是个人意志自由至高无上。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消除独特性的能力,其实际上是一个大熔炉,不管是什么民族融入美国的社会中,本民族的独特性就会消除。另外美国是一个金钱社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你赚钱的能力。同时美国的生活是一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唐子来 城市规划 一、国家发展部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发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主管形态发展和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城市重建局(URA-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地区政府(town councils)不具有规划职能。规划法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的主管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受理规划上诉、并可直接审批开发申请。 二、城市重建局 从1989年11月1日开始,原来的规划局并入城市重建局,形成统一负责发展规划、开发控制、旧区改造和历史保护的规划机构。城市重建局的最高行政主管是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除了各个职能部门以外,还设置两个委员会,分别是总体规划委员会(MPC-Master Plan Committee)和开发控制委员会(DCC-Development Control Committee),由总规划师兼任主席,成员则由部长任命(见下图)。

规划当局的机构框架 MPC的成员包括主要公共建设部门的代表,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政府部门的公共建设项目,提交部长决策。MPC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DCC的成员包括有关专业组织(新加坡的规划协会和建筑师协会)和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局和环境部)的代表,同样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非公共部门的重大开发项目。DCC可以修改URA的开发控制建议,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三、其它相关的政府机构 与形态发展规划有关的其它政府部门包括住房发展部(HDB)、裕廊工业区管理局(JTC)和公用事业局(PWB),分别负责居住新镇、工业园区和公共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因而与UBA的形态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MPC就是为了协调和落实这些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需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 (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2)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崇文区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 宣武区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 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 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 石景山区与门头沟新城共同构成城市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娱乐中心和重要旅游地区。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市形成因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场区小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专业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________****8* 姓名: ________88 _____________ 学号: 1214048iih 一导言: 1. 调研时间: 2014年寒假期间。 2.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上网、文字资料。 3. 考察内容:家乡近年来变化情况 二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30%,与低收入国家相近,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差更远。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区域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一、常州市总体的概况: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

常都市圈。常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68.68万人。 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二、常州市近年来的改革: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常州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常州专区改为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仍迁驻镇江市。常州市划归镇江专区领导。 1960年,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领导。[3]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镇江地区的武进、金坛、溧阳县划归常州市领导。市区设广化、天宁、钟楼、戚墅堰、郊区5个市辖区。常州市共辖3县5区。 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广化区,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归到钟楼区和天宁区。撤销溧阳县,改设溧阳市(县级)。常州市共辖1市2县4区。 1993年撤销金坛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金坛市。 1995年调整市与武进县行政区划:将武进县的龙虎塘镇、新桥镇、百丈乡、圩塘镇划入常州市郊区管辖。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武进县,设立武进市,市人民政府驻湖塘镇。 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郊区太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武进市雪堰镇 三、常州市经济的发展: 2012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1.6%。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54.5:42.4调整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2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