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四种同一性来源于对两个问题做"是或否"两种回答的结合,这两个问题是:个体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的活动吗?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吗(例如,对价值观,对学校,对职业生涯,对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对自我同一性的其他方面)?

如果一个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是",那么他就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我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教育、职业或个人行为的决定。例如,玛拉在仔细思考后决定以医学为职业,因为她认为学医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她的才干,并且更容易谋生。

有的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否",那么他正在经历同一性扩散,这样的人既不积极寻找同一性,也没有致力于任何有关同一性重要方面的行为。例如,杰罗此刻就处于此种状态,只要他感到舒服,要么做得太多,要么太少,而且从来不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是",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回答"否"的人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样的人寻找同一性,但是还没有做出决定。例如,伯特为了寻找自我,刚刚从一个宗教团体转到另一个宗教团体,但是相比他寻找自我之前,他还是一样不了解自己。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样的人已经做出了工作、上学或自我同一性其他方面的行为,但并没有积极寻找同一性。波妲和玛拉一样是医学预科生,但是她只是因为继承母亲的职业,而没有充分思考过她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做出的行为。这四种同一性详见下图:

(图: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艾里克森和Marcia都认为,一个健康的青年人有可能应该经历过同一性延缓状态,即努力寻找恰当的同一性但又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延缓期对于那些生活在琳琅满目的都市化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他们必须从多种选择中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事实上,社会的复杂性正是为什么同一性观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的一个原因。直到高二、高三,也只有大约20%的学生开始主动寻找同一性或者已经获得同一性。无论青年人自我同一性的寻找持续多久,其目标都是获得牢固的自我安全感,以及如何确认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行为。青年人(也是每个人)的自尊(self-esteem)就是他给自己评定的价值,我们把青年人对自己的看法称做自我概念(self-concept)(见第lO章)。青年人对同一性的寻找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产生深刻的影响,亲密的友谊有助于发展自我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综上所述,同一性获得似乎是四种同一性状态中最好的状态。实际上,在强调个人成就和责任的西方社会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延缓期和同一性获得要比同一性扩散和过早自认反映出更多的发展上的成熟。然而,许多非西方文化要比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成员的互相依赖。在这样的国家里,父母或社区领导可能是帮助青年人选择职业或婚姻伴侣的最适合人选,许多重要决策不是依据个人的期望,而是基于群体讨论做出的。过早自认被认为比同一性延缓或同一性寻求更为成熟。

分析性思考: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从而使他们趋于独立?如果希望他们互相依靠呢?为什么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文化模式是赞赏独立的还是赞赏相互依靠的? 提示如果希望独立,学生主要靠自己的学习;如果希望相互依靠,学生需要通过团体合作来完成任务。但是在大多数的美国学校里,学生的个体行为倾向于占主导地位。

对艾里克森和Marcia的理论的评价

艾里克森和Marcia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个人发展是相当有价值的,但与此同时就像许多理论一样,它们也存在局限。局限之一就是缺乏可证实的数据,这两个理论都没得到坚实的经验数据的支持。从这些理论首次被提出到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更迫切地需要重新验证理论。当然,Marcia的理论仅涉及了生命全程的一小段,而没有分考虑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正常的青少年的同一性也是不稳定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而改变,悲伤、愤怒往有导致出现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危险。

Marcia的同一性获得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树立获得同一性完成的榜样。尽管专家型的教师并不反对学生去寻找自我同一性,但他们更注重的是,那些能够带来坚定的自我感受的最终任务完成的价值。用那些通过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如文学人物,或者相关领域的真实人物,如科学家、当地领导或著名人士,为学生树立榜样将会有所助益。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其他成人要成为坚实的成人榜样,而不是儿童时代的伙伴。

■辅助学生对各种价值体系的探索,帮助他们认识到各种体系的优缺点。在语文或历史课上,学生们能够思考与学习很多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在自然科学课上,学生们通过参与科研以及阅读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能够学到科学的价值观。而外语课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另一种社会文化以及它与本土文化的异同。

■鼓励学生做出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决定。这些决定可以是在学校努力学习,完成家务,对朋友和家庭的忠诚或者是钻研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如何做出决定并持之以恒与完成某一特定的目标同样重要。

■考虑到文化差异。许多学生来自其他文化背景,同一性延缓在这些文化比在美国更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要让来自这些文化背景的学生寻找同一性,会使他们与家人以及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发生冲突。

■注意同一性形成的不问断特征。Marcia的理论主要适合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人们必须经常评价和再评价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标准。

张厚粲译,[美]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P77-78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学号:0911011001 姓名:潘建丽 班级:09应用心理要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质,先要明白其内涵。哪什么是人格呢?一般说,某人有人格,某人无人格。这里指的是尊严、独立性等。奥尔波特指出:要从心理结构来理解人格。艾森克说,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 这个阐释包括四个含义:1、人格是稳定的,不可能今天是这种,明天是那种。2、人格具有完整性,各种表征如情操态度等是相互联系的。3、人格是人的生理机制及周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格具有社会性。4、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特的。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有关于人格的发展问题,卡特尔注重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学习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人格分析: 我是具有社交型和协调型的人格特质。根据大五人格因素,我具有外倾性因素,回顾我往日的生活,我认为我的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又伴随着变化。 一、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我的爸爸具有外倾性的人格特征,虽然他是文盲但是他喜欢交友,个性豁达、开朗,而我妈妈则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农村妇女。而我则吸收了爸爸、妈妈的优点。 2、早期的童年经验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因为生活很艰苦,我必须早早的学习干家务和地理的农活,回忆那时的童年生活真的很充实、美丽。我从七岁就开始做饭、干家务,还得照顾妹妹。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形成过程 1、童年 我爱我的家人,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尤其是我的爸爸,虽然是文盲,但他凭借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起整个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学会了爸爸的乐观与坚强不屈,学会了妈

自我同一性量表

自我同一性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量表维度项目;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 (INA CH) 、延缓型 (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量表维度项目 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但在此,“危机”有着 者说是 会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通过阅读一些描述自我同一性的论文,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它的相关内涵,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表达一下对它的理解。 一、何为“自我”? 痴迷于各种悬疑惊悚电影的我,无意中从一部大卫?林奇导演的心理题材的电影《穆赫兰道》中得知了弗洛伊德先生及他著名的性心理学说。他相当于是我的第一位心理思想启蒙老师,因为在之前我一直都是自己摸索。他把人格结构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本着原始欲望、不计后果来行事的我的潜意识,“超我”即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加以行事的我的意识,并称“自我”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欲望和“超我”压制衡量在一种稳定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结果(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产物)。 这是我之前的认识,而直到最近,另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思想给了我新的启发。与弗氏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划分中是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它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然后结合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等加以控制(貌似它和“超我”结合为一体了)。如果说,弗氏观点中的“自我”比较被动,那么这时的“自我”就比较主动了。 对于上述两个观点,我并不想说我赞同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说,两者下的“自我”都是约束“本能欲望”的有着各种规则的正常人。

二、何为同一性? 我认为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达到一种同一,即两者在各方面差不多一致,没有太大差距。 而这个“自我“包括三种: 1、作为个体的”自我“,它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 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 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 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 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3、一种“感觉”。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 感觉。 简单的来说,就是到底你是个有着灵魂和思想的人或者仅是一个没有自知或意识的行尸走肉之间的差别,如果你能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达到了同一。 三、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埃里克森先生把自我和同一性结合起来,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而且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才称作自我同一性形成或确立。 而就我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否,我能说我现在已经达到了前两条的要求。首先,我发现了自己是谁,找到了我的意识,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其次,从最近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各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 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他深受Freud 和Anna Freud 的影响,将同一性纳入人格发展体系,创立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也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的同一性渐成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或发展任务,虽然每个阶段的矛盾在其他阶段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存在着,但由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它在某一阶段变得格外突出。在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因此同一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Erikson 的整个理论中同一性处于核心地位,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既不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止于青少年期,而是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之中。Erikson 并没有对自我同一性做出明确的定义,在他看来,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涵义异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不明确、不严密的定义,这种状况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同时也留下了不同的研究者为研究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伏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自我分析(性格分析+气质分析)

自我分析 ——11美术学(师范)蔡吟雪一、气质类型分析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动力特点就是气质。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特)于2500年前提出,人分四种: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大小,像普希金是典型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是典型的多血质特征,克雷诺夫有着明显的黏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又有着抑郁质特征,但他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过,不同的气质类型确实会影响到人对工作和对他人的态度及方法。 根据课上所做测试,我的胆汁质得分12,多血质得分20,粘液质得分0,抑郁质得分-7,综合来看我应该是多血质-胆汁质的混合类型。所以很多行为找到了依据,很多性格中的特点得到了印证。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根据测试的结果,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我的气质类型: 1、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就这点而言,在小的时候我和这点是完全不符合的。在幼儿时期的我是一个沉默寡言并且怕生的小女孩,当时我的妈妈发现了我的怕生后,便经常带我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出门玩,只要她有聚会她就会带上我。渐渐的,我变得没有原来的那么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外向,再也不会像小时候的怕生了,同时变得活泼好动,并且在新的环境里也不会感到那么拘束。我想这和我小时候妈妈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就这点我就能明显的发现,人的气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可以改变的。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中,我就特别的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并且勇于尝试。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每次有些什么新的发现都会告诉我,和我交流。可能就是在这种交流当中,造就了现在喜欢尝试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我。就思维敏捷这块来说的话,我认为这里的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小时候学的珠心算与奥数,它们让我的思维变的很是活跃,可以很快的反应一些事物。 3、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就这点而言确实是这样的,我是一个特变感性的人,在看电影与连续剧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情绪感染,但是哭完笑完马上就忘了。生活中的高兴与不高兴也都写在脸上,直到现在长大一些后才开始学会控制情绪,不那么外露了。 4、体验不深刻。这点我觉得体现在我的作文水平上,上了十几年学作文一直没什么起色,平平淡淡,没有太深沉的感受,写的东西不痛不痒,就连日记也是一堆堆地记些流水账,

“自我同一性”1

你的“自我同一性”达成了吗? “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是由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但是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生活当中说有人总说:“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她这样,还是像他那样,我好迷茫。”“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从事的工作吗?” 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早闭)、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大家可以观看以下示意图方便理解: 1.同一性达成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拒斥(早闭)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同一性分散

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延期偿付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按照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理论,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玛利亚根据探索和承诺分为四种状态理论,同一性达成是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同一性早闭没有进行探索但是在权威人物的压力下进行了确定;同一性扩散是不知道成为什么的人也不愿意进行探索;同一性延缓是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B。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处于哪一个同一性状态()。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属于“合法延缓期”,即处于同一性延缓,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D。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力量的科学研究,这种心理力量使得人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人格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意思: 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言行;面具下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性质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人格理论是 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框架。所以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重要的学科,它有利于我们充实和完备心理学 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优化了群体人格特征的合理配置。而且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下面我就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去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的方式分析我 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对我自己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 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 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 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喜 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 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人格心理学中,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也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 构的基本成分,就像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通过研究,他找到许多人格特质,并将 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从层次 上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关于人格动力,他提出动力特质,并分为能,外能和辅助。 后来卡特尔根据大量的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编制了著名的十六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十六种特质基本属于平均水平,自 律性偏低,敏感性,焦虑性,稳定性偏高。我既适合交际类型工作也适合偏精确性工作, 比较乐群,做事也理智不幼稚。这基本符合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不断发 展的,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的天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就我个人而言,我遗传了母亲脾气暴躁的特性,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乐观的、振奋的的。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把人看作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寻找既适合自己、又是个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初始动机。 他认为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就是说,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生理需求应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第二,安全需求应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

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第三、社交需求应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第四、尊重需求应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四种同一性来源于对两个问题做"是或否"两种回答的结合,这两个问题是:个体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的活动吗?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吗(例如,对价值观,对学校,对职业生涯,对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对自我同一性的其他方面)? 如果一个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是",那么他就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我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教育、职业或个人行为的决定。例如,玛拉在仔细思考后决定以医学为职业,因为她认为学医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她的才干,并且更容易谋生。 有的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否",那么他正在经历同一性扩散,这样的人既不积极寻找同一性,也没有致力于任何有关同一性重要方面的行为。例如,杰罗此刻就处于此种状态,只要他感到舒服,要么做得太多,要么太少,而且从来不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是",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回答"否"的人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样的人寻找同一性,但是还没有做出决定。例如,伯特为了寻找自我,刚刚从一个宗教团体转到另一个宗教团体,但是相比他寻找自我之前,他还是一样不了解自己。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样的人已经做出了工作、上学或自我同一性其他方面的行为,但并没有积极寻找同一性。波妲和玛拉一样是医学预科生,但是她只是因为继承母亲的职业,而没有充分思考过她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做出的行为。这四种同一性详见下图: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 人格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人格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幸福。本文是WTT小雅整理的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仅供参考。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一: 通过自我人格测验,结果为多血质12分,胆汁质3分,粘液质4分,抑郁质-9分。单单从结果上来分析,本人的气质类型为一般型的多血质。根据书本上对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描述,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表情外露,反应迅速,善于交往,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活泼型) 我觉得该测验结果不完全符合我对自己气质、性格的认识。根据该分析报告的要求表明,得分在20分以上者为典型气质类型,10~20为一般气质类型;而多种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当时,就可以划为混合气质类型。我个人还是倾向混合气质类型,因为我个人的行为习惯上许多与粘液质表现相符合。粘液质: 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反映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执。我个人举觉得此项也比较符合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气质类型测验结果的差距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个体差异的缘故。 人格分析报告,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概括了人的4种典型人格特征。然而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

对象是针对国外的心里情况现状。我们众所周知,人具有民族和人种特点,虽然生理结构上大同小异,但是思维、行为习惯和受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化上的不同,所以还有待我国心理学者开发属于国人的人格分析。 外向测验结果为78分,即稍外向型。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内一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提出的。外向是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二: 人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气质。气质具有天赋性,是一种典型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不要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在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中,人的气质特征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气质的研究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人。约520xx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根据上次老师给我们做的测试,得分结果如下:胆汁质2分;多血质6分;粘液质-2分;抑郁质-5分。我较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教学内容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 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 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 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 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 域上的成就型 (INACH) 、延缓型(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 IDDIF弥散性 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 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没做太多考虑,想随遇而安。 我觉得自己没有形成特定的人生观,我只想过得快乐 些。 我对政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场。 IDFOR排他性 我本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的工作,但自从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就听从了。 谈到选举等政治方面的问题时,我喜欢随大流。 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源于父母的教导,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父母为我确定了我应该从事的职业,现在我正按他们的计划行事。 父母对生活的观点对我非常合适,不需考虑别的观点 了。 我与我的家庭有同样的信仰,我没有真正地问过为什么。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