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第一节材料费用要素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的原始凭证

领料单、限额领料单等

注意:“假退料”

二、材料发出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按实际成本核算:材料发出的计价方法:

(1)个别计价法

(2)先进先出法

(3)加权平均法

(4)移动平均法

(5)后进先出法(新准则取消)

(二)材料发出按计划成本核算:在按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情况下,材料的收入和发出都按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计价,材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通过“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核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三、材料费用的分配

(一)定额比例法

1.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2.定额费用比例法

(二)重量(体积、产量)比例法:见教材

(三)标准产量比例法(系数比例法):见教材

1.定额消耗量比例法:首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其次,计算单位原材料消耗定额应分配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即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再次,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当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若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则:

(1)某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材料消耗定额×该产品实际产量

(2)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3)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

=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账务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做一个按实际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即可。

若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计价,则:

(1)(2)(3)与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同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原材料计划单价

(5)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材料成本差异率

账务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先做一个按计划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再做一个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分录。

1,略)

要求: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200×5=1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 100×4=4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 300×2=600

合计:2000

(2)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5000/2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000×2.5 =2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400 ×2.5 =1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600 ×2.5 =15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2500 ×4 =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000 ×4 =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500 ×4 =6000

(5)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原材料——A 20000

1,略)

要求: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200×5=1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 100×4=4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 300×2=600

合计:2000

(2)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5000/2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000×2.5 =2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400 ×2.5 =1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600 ×2.5 =15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2500 ×4 =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000 ×4 =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500 ×4 =6000

(5)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10000×1%=1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4000×1%=4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6000 ×1%=60

(6)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1: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原材料——A 20000

(7)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2: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

——乙40

——丙60

贷:材料成本差异——A 200

2.定额费用比例法:首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其次,计算单位原材料费用定额应分配原材料的实际费用(即原材料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当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则

(1)某种原材料费用定额=该种原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2)某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该材料费用定额×该产品实际产量

(3)原材料费用分配率=原材料实际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之和(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账务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做一个按实际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即可。

1,略)

要求: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200×5×4=4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100×4×4=16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300×2×4=2400

合计:8000

(2)A材料费用分配率=(5000×4)/8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4000×2.5=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600×2.5=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2400×2.5= 6000

(4)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原材料——A 20000

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计价,则

(1)(2)与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同

(3)原材料费用分配率=原材料计划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之和(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

=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5)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材料成本差异率

账务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先做一个按计划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再做一个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分录。

1,略)

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200×5×4=4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100×4×4=16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300×2×4=2400

合计:8000

(2)A材料费用分配率=(5000×4)/8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4000×2.5=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600×2.5=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2400×2.5= 60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10000×1%=1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4000×1%=4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6000 ×1%=60

(5)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1: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原材料——A 20000

(6)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2: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00

——乙40

——丙60

贷:材料成本差异——A 200

总结评价:

1、在多种产品耗用同一种材料时,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与定额费用比例法都可以

用,计算结果一样,但定额费用比例法不利于加强材料消耗的实物管理。2、在多种产品耗用多种材料时,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可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

但准确性不如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1,略)

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或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

计分录。

答案:(以定额耗用量比例法为例,定额费用比例法略)

A材料实际消耗量: 29700/10=2970

A材料分配率:2970/(150 × 6+120 × 9)=1.5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150 × 6 ×1.5 =135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 120 × 9× 1.5 =1620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 1350 ×10=13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 1620 ×10=16200

B材料实际消耗量: 7920/8=990

B材料分配率:990/(150 × 8+120 × 5)=0.55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消耗量= 150 × 8×0.55 =66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消耗量= 120 × 5× 0.55=330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费用= 660 ×8=528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费用= 330 ×8=2640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 13500 +5280=18780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 16200+2640 =18840

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18780

——乙18840

贷:原材料——A 29700

——B 7920

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简化的方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答案:

材料费用分配率

=(29700+7920)/(150×6×10 +120×9×10 + 150×8× 8+120×5×8)=37620/34200=1.1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费用= 150×6×10×1.1=9900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费用= 150×8×8×1.1=10560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2046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费用=120×9×10×1.1=1188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费用=120× 5×8×1.1=5280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17160

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20460

——乙17160

贷:原材料——A 29700

——B 7920

可见,简化的方法准确性不够,甲多分配而乙少分配了1680,误差大,应慎用。第二节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一、支付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借:应付账款——供电公司

贷:银行存款

二、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辅助生产成本——××车间

制造费用——××车间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应付账款——供电公司

思考:分录中为何使用“应付账款”?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用“应付账款”?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方法:见教材

第三节工资及福利费用要素的核算

一、工资总额的构成: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

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关于奖金的范围: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

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

4、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等。

关于津贴和补贴的范围:

(一)津贴。包括:

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具体有:高空津贴、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野外工作津贴、林区津贴、高温作业临时补贴、海岛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微波站津贴、高原地区临时补贴、冷库低温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勤工作补贴、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学校班主任津贴、三种艺术(舞蹈、武功、管乐)人员工种补贴、运动队班(队)干部驻队补贴、公安干警值勤岗位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广播电视天线岗位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人员岗位津贴、殡葬特殊行业津贴、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收容遣送岗位津贴等。

2.保健性津贴。是为保障专职从事或长期接触有毒有害、有传染危险工作的人员的身体健康设立的津贴。我国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采取保健津贴的方式以期对从事某些健康风险工作的一种经济补偿,用于购买营养品,增进健康。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我国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更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当时食品匮乏,不少部门曾实行过供给保健牛奶、鸡蛋、肉类的做法,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类工作者的特别关怀。具体有: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各种社会福利院职工特殊保健津贴等。

3.技术性津贴。主要是针对有特殊技术和技能的员工设立的津贴,是对员工这种特殊技术和技能的稀缺性所支付的等价物。具体有: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

4.年功性津贴。具体有:工龄贴、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等。

5.其他津贴。具体有: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火车司机和乘务员的乘务津贴、航行和空勤人员伙食津贴、水产捕捞人员伙食津贴、专业车队汽车司机行车津贴、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伙食补助费、少数民族伙食津贴、小伙食单位补贴等)、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以及书报费等。

(二)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如肉类等价格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粮价补贴、煤价补贴、房贴、水电贴等。如在物价上涨时有的企业发放“CPI补贴”,等。

加班加点工资:加班专指在节假日工作,而加点是指在普通工作日,八小时以外的工作。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见教材

二、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

(一)考勤记录

(二)产量记录

三、工资的计算

(一)计时工资的计算

应付的月工资额=日工资率×出勤日数或=月标准工资-日工资率×缺勤日数

日工资率的确定是关键,具体有3种方法:

(1)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30日,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长期固定不变,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照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照扣工资。

(2)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20.83日,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长期固定不变,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不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双休日不扣工资,出满勤者满工资。

(3)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月实际制度日数,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日工资率每月不同,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不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双休日不扣工资。

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最接近实际,但由于不同月份的实际制度日数不一定相同,因此,实际应用起来显得较为繁琐。

应付月工资额一般有6种算法:

(1)按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2)按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3)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4)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5)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6)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1,略)答案:

(1)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30=66(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66×4=264(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66×3×20%=39.6(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264-39.6=1676.4(元)

(2)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30=66(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66×(30-4-3)=1518(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66×3×80%=158.4(元)

应付月工资额=1518+158.4=1676.4(元)

(3)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20.83=95.0552088(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 95.0552088×4=380.22(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 95.0552088×3×20%=57.03(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380.22-57.03=1542.75(元)

(4)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20.83=95.0552088(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 95.0552088×(30-4-3-8)=1425.83(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 95.0552088×3×80%=228.13(元)

应付月工资额=1425.83+228.13=1653.96(元)

(5)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该月的制度工作日= 30-8=22日

日工资率=1980/22=90(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 90×4=360(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 90×3×20%=54(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360-54=1566(元)

(6)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该月的制度工作日= 30-8=22日

日工资率=1980/22=90(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 90×(30-4-3-8)=1350(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 90×3×80%=216(元)

应付月工资额=1350+216=1566(元)

思考:计时工资6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及差异原因?

如,在本例题中:

(1)= 1676.4

(2)= 1676.4,为什么与(1)没有差异?为什么教材P61-62的例题有差异?(3)= 1542.75

(4)= 1653.96,比(3)多111.21,多几天工资?为什么?

(5)= 1566,

(6)= 1566,为什么与(5)没有差异?

请思考总结:

1、上述6种方法的利弊?

2、“病、事假期间不包含节假日、周末休假”与“病、事假期间包含节假日、

周末休假”(见教材例题)在计算上存在哪些不同?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明确月工作日20.83天,月计薪天数21.75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该通知是基于国务院新的假期时间的调整,由原来的法定假日10天变成了11天,月工作日由原来的20.92变成了20.83天。而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所以月计薪天数应该是21.75天。2007年之前的加班工资不论是按制度工作时间和日工资折算,都要以每月20.92天为依据;2008年之后计算是否加班时,要以制度工作时间20.83天为依据,计算日工资则要用月工资总额除以计薪天数21.75计算。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印发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其规定与

以前相比有五个方面的调整。根据《通知》,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企业的人工成本,可划分为工资和福利两大类。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二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通知》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他同时指出,《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与以前的财务规定相比在五个方面做出了调整:一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二是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工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等。三是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四是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通知》印发后,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五是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二)计件工资的计算

1.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应付工人的计件工资,是根据产量记录中登记的每一工人的产品产量,乘以规定的计件单价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应付工人计件工资=∑…﹙合格品数量+料废数量?×计件单价?(公式一)=∑…﹙合格品定额工时+料废定额工时)×小时工资率?(公式二)

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相同。由于产量记录中填有每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而且每个工人完成的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可以加总,因而后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加工完毕才发现的料废品,才可以同合格品一样计算按

计件单价计算计件工资。但料废品不一定都是在加工完毕时才发现的,如果是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的,其计件工资就不能按计件单价计算,而应按照生产工人所完成的定额工时计算。

?假设教材P65的…例3-15 ?中,本月李颂加工的B零件180个中,合格品177个,

工废品1个,料废品2个,且料废品都是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的,2个料废品完成的定额工时为18分钟,那么李颂生产的B零件计件工资的计算如下:

…177 ×(36/60) +18/60 ?×6=(106.2 +0.3 )×6=639(元)

1,略)

答案:(950+10 )×0.5+(500 +8 )×0.8=886.4(元)

2.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可分两步进行。首先按生产小组等集体共同生产的产品产量(合格品和料废产品的数量之和)和计件单价计算出小组等集体的计件工资;然后,将该计件工资在小组等集体内部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工人的工资标准一般能体现工人劳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出勤日

数一般能体现工人的劳动数量,因而,集体计件工资在集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分配就通常以成员的工资标准和出勤日数的乘积为比例进行分配。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的标准来分配。

四、工资结算和支付的核算

应付工资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计入工资总额的奖金+工资性津贴+非工作时间的工资

实发工资=应付工资+各种非工资性社会补贴-代垫代扣款项

*计算出的应付工资额,往往不等于实发工资额。

五、职工薪酬分配的核算

各个部门、车间工资福利等薪酬的核算与分配(见教材P69-74)

注意:

“五险一金”。“五险”讲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用人单位应当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5%至1%的比例缴纳生育保险费。

按新准则,职工薪酬包括:(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二)职工福利费;(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四)住房公积金;(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六)非货币性福利;(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八)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第四节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的核算

第五节折旧费用的核算

第六节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的核算

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的形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变动收益(减去损失)+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的利得或损失。 2、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产生,不能也不需要与相关费用配比。 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的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罚没利得、以及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与企业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等。) 5、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应按规定分配,如果企业有以前年度发生的亏损尚未弥补,应先弥补亏损,然后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在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经过上述分配后结余(剩下)的未分配利润,形成企业留存收益的一部分。 二、 主要设置的账户 1、投资收益 借方发生的投资损失,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净收益(减少) 贷方取得的投资收益(增加) 2营业外收入 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减少) 贷方登记取得的营业外收益 2、营业外支出 借方登记放生的支出 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支出。 3、本年利润 所有者权益类过渡性账户, 借方登记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费用数(减少)发生的亏损;将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贷方登记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收益数(增加)实现的利润;将本年发生的亏损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4、所得税费用 借方登记本期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增加) 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费用(减少) 5、利润分配 借方登记利润分配数额(减少) 贷方登记从“本年利润账户转入的全年实现的净利润(增加)

利润形成资料与分配的核算

【课题】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目标】 掌握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的账户设置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润核算的主要账户和主要业务的核算。 2、教学难点:"所得税"账户和"利润分配"账户的应用。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1、教学媒体: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五节 2、教学方法: ①引导学生用"演绎法",学习损益账户的结转规律。 ②引导学生用"比较法",牢记"所得税"的核算。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Ⅰ、导入(5分钟) 在学习销售过程核算之后,接下来是关于利润形成和分配的内容。销售给企业带来收入,当收入大于成本,形成盈利;当收入小于成本时,形成亏损。利润形成的核算就是要把企业的盈利或亏损体现出来。利润形成后,还涉及到利润的分配,企业盈利扣除国家规定上交的所得税后,一般称为净利润,净利润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为扩充企业实力追加投资)和用于防范风险的资金(如出现亏损时进行弥补);还应按照协议、合同、公司章程或有关规定,在企业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作为企业所有者投资的回报所得。 Ⅱ、新授课(70分钟) 一、利润的形成 教师演示教学光盘并讲解: 总的来说,企业的利润包括三大部分,即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板书: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 教师讲解:

三年级下列竖式计算340道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题340道 列竖式计算: 27×16=39×66=17×51=43×22= 175÷5=460÷8=8405÷7=9160÷4= 3664÷6=2360÷4=18×34=19×25=27×32=45×12=33×12=32×69= 23×31=142×23=32×37=45×12= 114×25=433×36=25×43=302×24=

59×27=420÷8=793÷8=816÷4= 217×7=16×14=38×62=616÷7= 0×125=179÷8=74×53=75×24= 0÷155=834÷8=32×29=46×53= 13×13=525÷5=738÷2=23×41=

18×17=62×27=297÷3=28×56= 28×47=47×31=75×28=12×123= 36×58=219÷3=139÷4=240÷3= 49×68=791÷7=64×67=7×123= 46×79=76×22=518÷14=786×6=

88×66=61×29=98×23=77×23= 35×7=179÷8=99×33=59×12= 208÷3=110÷4=455÷5=412÷4= 840÷7=35×45=43×21=33×33= 489÷3= 6.4-2.7= 509÷5=65×34=

623÷7=416÷8=73×69=82×24= 10-0.9= 7-0.7=782÷6 =69×24 = 463÷3=506÷7= 78+266= 920-538 = 53×55 =72×87 =500÷6 =37×29= 49.5+56.7= 16-5.4= 46×80= 13+9.1=

三年级列竖式计算

三年级列竖式计算 35×12= 359÷3= 567+284= 602-394= 46×22= 606-208= 603÷7= 198+303= 426÷4= 23×37= 46×58= 326×5= 482÷8= 370÷7= 784-685= 76×15=486÷2= 607÷5= 900-807= 915÷3= 560÷4= 458+542= 423÷3= 87×19= 362÷6= 525÷3=254÷5=192÷4=602÷7=839÷9=726÷6=51×16 =

78×22=416÷4=823÷8=63×43= 367÷4= 795÷5= 42×53= 15×82= 79×97= 28×32=54×25 =48×61= 39×42 =168÷8= 370÷5= 640÷7= 19×64= 470÷9= 522÷6= 312÷7= 570÷8= 810÷9= 660÷5= 804÷7= 462÷3=780÷4=729÷9=624÷6=

2500+300=156-97= 386+479= 321×12=125×23=18×250=52×49= 34×54= 106×51=48×34=82×16= 45×93=66×65= 55×18= 75×26= 816÷8= 79×29= 43×36= 62×71= 38×44= 865÷5= 984÷8=437÷3= 4137÷9= 31×81= 97×22= 57×21= 42×79=

5.5-4.7= 6.6+2.6= 6.4-2.8= 1-0.5= 0.3+0.6= 1.5+0.9= 3.2-1.5= 5.3+2.7= 8+2.18= 2.7+2.3= 10.8-2.8= 7.2-3.2= 14.6+16.74= 10.7-2.8= 15.15-8.8= 1-0.3= 4.8+7.7 5-1.8= 12.45+3.6= 9.4+6.42= 27×16=39×66=17×51=43×22= 175÷5=460÷8=8405÷7= 9160÷4=

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六)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1)20日,企业收到A公司的违约罚款收入50000,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 2)22日,企业用转账支票向地震灾区捐款25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25000 贷:银行存款25000 3)企业对外投资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利润15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15000 贷:投资收益15000 4)31日,将损益类有关收入账户的余额结转“本年利润”账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70000元,其他业务收入20000元,营业外收入50000元,投资收益15000元。借:主营业务收入170000 其他业务收入20000 营业外收入50000 投资收益15000 贷:本年利润255000 5)31日,将损益类有关费用账户的余额结转“本年利润”账户。其中:主营业务成本106000元,税金及附加1105元,其他业务成本10000元,销售费用3000元,管理费用19365元,财务费用2100元,营业外支出25000元。 借:本年利润166570 贷:主营业务成本106000 税金及附加1105 其他业务成本10000 销售费用3000 管理费用19365 财务费用2100 营业外支出25000 6)31日,按本月实现的利润总额88430元,计算并结转应交纳的所得税。 借:所得税费用22107.5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22107.5 7)31日,年末,结转全年累计实现的净利润500000元。 借:本年利润5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00000 8)31日,按全年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0000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5000 9)31日,经研究决定本年向投资者分配利润200000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200000 贷:应付股利200000 10)31日,经批准,将企业的盈余公积150000元转增注册资本。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150000 贷:实收资本150000 11)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其中:法定盈余公积50000元,分配股利200000元。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第八节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一)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 (1)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构成。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能够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期间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又称税前利润,企业获取的营业利润加上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

关系的营业外收支净额,就是企业在该会计期间取得的总经营成果。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 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净利润指利润总额扣除向国家上交的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4.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 + 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25%) 在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的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 即: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25%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设置 A、利润形成的核算 1.“本年利润”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用途: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和发生的亏损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 明细账设置:不需要 借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类) 贷 注意: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贷方(或借方),结转后本账户

小学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200道.

班级:姓名:分数: 364×59= 35×12= 359÷3=426÷4= 46×58=46×22=603÷7=23×37= 326×5=482÷8=370÷7=254÷5= 76×15=486÷2=607÷5= 423÷3= 915÷3=560÷4=726÷6=525÷3=

班级:姓名:分数: 87×19=362÷6=839÷9=602÷7=51×16 =78×22=416÷4=823÷8=63×43=367÷4=795÷5= 42×53= 15×82=79×97=28×32=54×25 =48×61=39×42 =168÷8=370÷5=

班级:姓名:分数: 640÷7=19×64=470÷9=522÷6= 19×64= 470÷9= 522÷6=312÷7= 570÷8=810÷9=660÷5=804÷7= 462÷3=780÷4=729÷9=624÷6= 321×12= 156-97= 192÷4=25×43=

班级:姓名:分数: 125×23=18×250= 52×49=34×54= 106×51=48×34=82×16=45×93=66×65=55×18=75×26= 816÷8=79×29=43×36=62×71=38×44= 865÷5=984÷8=437÷3=4137÷9=

班级:姓名:分数: 31×81=97×22=57×21=42×79= 27×16=39×66=17×51=43×22= 175÷5=460÷8=8405÷7=9160÷4= 3664÷6=2360÷4=18×34=19×25=27×32=45×12=33×12=32×69=

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列竖式计算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列竖式计算练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792÷8= 525÷5= 696÷ 4= 546÷7= 348÷6= 594÷3= 832÷8= 288÷ 9= 984÷8= 684÷4= 728÷7= 846÷6= 483÷ 3= 584÷8= 774÷9= 488÷8= 875÷7= 636÷ 6= 875÷5= 276÷4= 177÷3= 672÷2= 576÷ 9= 968÷8= 567÷7= 366÷6= 763÷7= 909÷ 9= 490÷5= 392÷4= 498÷3= 552÷8= 868÷ 7= 954÷6= 355÷5= 256÷4= 756÷7= 452÷ 2= 351÷9= 744÷8= 545÷5= 944÷4= 447÷ 3= 142÷2= 234÷9= 627÷3= 392÷4= 635÷ 5= 224÷4= 232÷4= 332÷2= 432÷9= 594÷ 9= 972÷9= 392÷8= 588÷7= 588÷4= 685÷ 5= 428÷4= 824÷8= 535÷5= 824÷4= 624÷ 3= 495÷3= 950÷2= 240÷8= 936÷9= 820÷ 4= 924÷7= 896÷8= 834÷6= 280÷8= 399÷ 3= 954÷6= 918÷9= 308÷7= 294÷6= 388÷ 4= 648÷6= 297÷9= 392÷8= 282÷6= 849÷ 3= 384÷6= 395÷5= 396÷4= 428÷4= 790÷ 5= 594÷9= 840÷8= 294÷7= 595÷5= 680÷ 4= 639÷9= 796÷2= 792÷4= 954÷9= 944÷ 8= 945÷7= 903÷7= 498÷6= 749÷7= 765÷ 5= 940÷5= 753÷3= 194÷2= 618÷6= 912÷ 8= 798÷6= 906÷6= 930÷5= 936÷4= 932÷ 2= 192÷3= 932÷4= 925÷5= 924÷6= 592÷ 8= 749÷7= 693÷7= 981÷9= 721÷7= 856÷8= 792÷6= 590÷5= 735÷ 7= 798÷6= 594÷2= 892÷4= 890÷5= 690÷ 3= 804÷2= 848÷8= 288÷6= 880÷5= 885÷ 3= 188÷2= 855÷9= 742÷7= 873÷9= 876÷ 6= 684÷3= 840÷2= 483÷7= 865÷5= 828÷ 3= 820÷5= 861÷3= 816÷2=864÷8= 861÷7= 858÷6= 852÷4=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 59×198=689÷4= 105÷5= 504×32= 358÷5= 538÷3= 986÷9= 133÷7= 603×36= 812÷7= 860÷3= 647÷7= 786÷4= 689÷2= 783÷8= 45×368= 750×40= 188×25= 274÷6= 343÷3= 480÷6= 270÷3= 986÷9= 25×480= 905÷5= 450×78=899÷6= 367÷9=

907÷5= 740÷8= 864÷7= 562×65= 528÷4= 952÷6= 965÷6 = 562×56= 513×56= 65×545 = 432×85= 212÷5= 222×15= 528x55 = 422÷5= 452÷6= 424÷5= 524÷8= 561÷5 = 452x 54= 854 x 4= 552 x 65= 465 x 52= 456x 5 = 156÷5= 612÷4= 446÷5= 125÷5 =

452÷5= 589÷9 = 623÷3= 958÷6= 364x59= 35×12= 359÷3= 5 67÷8 602÷9 =46×22= 606÷8= 603÷7= 198÷8= 426÷4=23×37=46×58= 326×5=482÷8=370÷7= 784÷5= 76×15=486÷2=607÷5= 90 0÷8=

915÷3=560÷4= 458÷5= 423÷3= 87×19=362÷6=525÷3= 254÷5= 192÷4= 602÷7=839÷9= 726÷6= 51×16 =78×22=416÷4=823÷8= 63×43=367÷4=795÷5=42×53= 15×82=79×97=28×32=54×2 5 =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 理

第五节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补其支出,并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报酬。企业盈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利益,表明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最终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统称为盈亏。财务成果是一个计算的结果,而正确计算盈亏的关键在于合理地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并使二者正确地配比。企业实现的利润,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因此,确定企业实现的利润和对其进行分配,便成了财务成果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的主要内容。 一、利润形成的会计处理 (一)利润总额的计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销售过程将产品卖给购买方,实现收入。收入扣除与其相配比的费用,再加减非经营性质的收支及投资收益(或损失),即为企业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其有关的计算公式为: 1.利润的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2.净利润的计算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或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从以上计算过程可以发现,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形成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取决于该

期间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的对比,因而正确计算某一会计期间的盈亏的关键在于合理确认该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其中有关销售过程的会计处理已在上一节说明,本节主要介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及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会计处理。 (二)账户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利润的构成部分、形成过程以及分配情况,应设置如下账户:1.“管理费用”账户 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它是损益类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费用,期末该账户结转后无余额。 借方管理费用贷方 企业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的费用 2.“财务费用“账户 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各项费用。它属于损益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比如利息费用,金融机构的续费等,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费用,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借方财务费用贷方 企业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 费用 3.“应付利息”账户 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按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应付短期借款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的利息,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它属于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应付的利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

825÷25= 9864÷48= 900÷22= 57×307= 59×198= 689÷34= 1105÷55= 504×32= 358÷25= 538÷33= 986÷29= 13320÷70= 603×36= 812÷57= 860÷30= 647÷27= 786÷94= 689÷21= 783÷58= 45×368= 750×40= 188×25= 2704÷26= 343÷32= 4800÷600= 2700÷300= 986÷29= 25×480=

905÷45= 450×78= 899÷36= 367÷29= 99007÷45= 7403÷68= 864÷57= 562+865= 528+462= 952-653= 965+652 = 562*56= 513*56= 2565-545 = 432-85= 2132+52= 222-15= 5258x552 = 422+52= 4521-655= 424+536= 524-855= 56+578 = 452*54= 854-465= 552+652= 465-52= 4562-565 =

156x56= 6125+46= 446x58 = 125+65 = 123+665= 122-45 = 135-62 = 123+56= 452-125= 589-69 = 623+533= 958-652= 364x59=35×12= 359÷3= 567+284= 602-394= 46×22= 606-208= 603÷7= 198+303= 426÷4=23×37=46×58= 326×5=482÷8=370÷7= 784-685= 76×15=486÷2=607÷5= 900-807=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基础会计教案职高

【课题】利润形成的核算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三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影响利润形成的业务; 2.掌握损益类账户和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 能力目标:1.会正确运用损益类和本年利润账户; 2.能熟练地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损益类结转和利润结转业务的核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以利润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思维方式; 2.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难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幻灯片 比较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5分钟) 【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 第二环节新授课(55分钟) 第五节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一、影响损益的其他业务(20分钟) 【讲解】 除了上述经济业务影响企业的损益外,还有以下经济业务会引起利润的变化。 【讲解】 【幻灯片演示】

配套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P135~136例38~40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逐一讲解 【分析】例38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营业外收入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收入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分析】例39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减少,营业外支出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支出借增贷减 【幻灯片演示】 借:营业外支出25000 贷:银行存款25000 【分析】例40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投资收益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投资收益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投资收益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15000 贷:投资收益15000 二、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20分钟) 【讲解】 月末,为了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对全部的收入、费用进行配比,这些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以计算企业的利润总额。

实验室计算公式讲义

一、含量的计算 1.原料药(按干燥品计算) 计算式: 100%m m ??测样量 取样量百分含量= (1-水分%) 2.制剂标示量及含量计算 %100%= ?测得含量 标示量标示量(规格) (1)片剂标示量:(每一片的标示量) (2)针剂标示量:(每一的标示量) (3) 3.容量分析法: (1)直接滴定法: 公式一: 100%s V F T m ???供试品(%)= C C T 实测规定 F-浓度校正因子.F= (表示滴定液的实测浓度是规定浓度的多少倍)V-滴定体积(ml ) —滴定度.每ml 滴定液相当于被测组分的mg 数。 供试品的质量 公式二:()100%s V V F T m -???样空供试品(%)= V 样-供试品消耗滴定液的体积 V 空-供试品消耗滴定液的体积 例:非那西丁含量测量:精密称取本品0.3630g ,加稀盐酸回流1小时后,放冷,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010 )滴定,用去20.00ml 。每1ml 亚硝酸钠滴定液(0.1 )相当于17.92的C 10H 13O 2N ,计算非那西丁含量测量。 0.1010 17.92200.1 0.36301000 100%99.72%?? ??=百分含量(%)= (2)剩余滴定法:

公式: ()100%s V V F T m -???空样供试品(%)= 4.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含量: (1)对照品比较法: 100%s A C D A m ? ??供对对百分含量%= (2)吸收系数法: 1% 1100 100%cm s A D E m ???百分含量= s D m --稀释倍数 供试品的质量 例: 利血平含量的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利血平对照品20,置10容量瓶中,加氯仿4使溶解,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置50量瓶中,加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0.0205g ,照对照品溶液同法制备。 测定法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分别置10量瓶中,各加硫酸滴定液(0.25)1.0与新制的0.3%的亚硝酸钠溶液1.0,摇匀,置55℃水浴中加热30分钟,冷却后,各加新制的5%氨基磺酸铵溶液0.5,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另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除不加0.3%的亚硝酸钠溶液外,分别用同一方法处理后作为各自相应的空白,照分光光度法,在390±2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为0.604,对照品的吸收度为0.594,计算利血平的百分含量。 0.604 200.594100%99.20%0.02051000 ? ?=?利血平%=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 (1)内标法: 校正因子(f )= () / () 其中 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者峰高; 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者峰高; 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者峰高; 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者峰高。 含量 * ( / (’’) )

练习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练习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一、根据企业2010年12月发生的业务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1、取得罚款收入300现金。 2、以银行存款100000元捐赠给地震灾区。 3、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罚款2000元。 4、取得房屋租金收入5000元现金。 5、出售库存闲置材料,售价20000元,增值税率17%,款项存入银行。 6、结转售出材料成本实际成本15000元。 7、假如该企业期末应纳税所得额为100 000元,所得税率25%,计算应交所得税。 8、以银行存款实际上缴所得税。 二、根据有关业务,年终进行有关的账务处理 (一)资料:大华公司20101年12月份有关损益类账户的如下: ①主营业务收入950000;②其他业务收入200000;③营业外收入56500; ④主营业务成本650000;⑤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36000;⑥其他业务支出150000; ⑦营业费用40000;⑧管理费用122000;⑨财务费用25000;⑩营业外支出;70000 (二)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完成以下计算(要求写出计算公式) ①主营业务利润②营业利润③利润总额 ④计算应交的所得税(所得税率33%),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⑤净利润 2、编制年末结转的有关会计分录: ①结转收益类科目的余额②结转费用、支出类科目的余额 3、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并做会计分录) 4、按净利润的80%计算应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并作会计分录) 5、年终,结转全年实现的净利润 6、年终,结转全年分配的利润 7、计算年末未分配的利润。 三、根据以上资料编制该企业“利润表” 利润表 编制单位:年度单位: 1

药物分析实验讲义(本科)

药物分析实验讲义 负责教师:杨玉萍 新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目录 药物分析实验规则 (1) 实验一10%氯化钾注射液含量的测定 (2) 实验二葡萄糖中的杂质检查 (4) 实验三阿司匹林片的分析 (8) 实验四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质量检查 (10) 实验五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分析 (13) 实验六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 (15)

药物分析实验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明确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步骤、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认真考虑每个思考题所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迟到;不得在实验进行中擅自离开;实验未完成时,不得提前退出。 3.进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除所用的笔记本、实验讲义及参考书外,其它物品不宜带入,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4.实验室须保持安静、严肃,不得喧哗、嬉笑、打手机和吸烟。 5.学生自药架上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仔细核对,以免发生误差,称量完毕时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6.实验过程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注意节约,保证安全,并要求实事求是,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学生因故请假缺实验者可以补做,无故缺席者不予补做,试验失败要求重做时,须征得老师同意。 7.实验室的药物、用具不得携带出室外,要爱护实验仪器及设备,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老师,并作报损记录。 8.实验结束后,须将所用仪器洗涤清洁,妥善保管,并整理好药品和实验台,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同学轮流值日,负责实验室的清洁及安全检查工作。

实验一 10%氯化钾注射液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简述药物折光率因素的测定方法及用折光率因素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并能进行测定及有关计算。 2.学会阿贝折光计的使用方法及维护。 二、实验原理 根据药物浓度与折光率的关系式: F n n c 0 -= 可知,计算药物的浓度,必须先测出药物在一定浓度(与所求供试品浓度接近)范围内的F 值,然后再把,值代入上式,根据测定的折光率(n)与同温度水的折光率(n 0),计算药物的浓度。 三、实验药品和器材 仪器:容量瓶,洗瓶、阿贝折光计等 材料:10%氯化钾注射液,氯化钾,乙醚等。 四、实验内容 (一)氯化钾折光率因素(F)的测定 1.配制标准氯化钾溶液取130℃干燥至恒温的氯化钾(A .R)约5g ,精密称定,用水溶解后,转移至50ml 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同法共配制四份标准氯化钾溶液。 2.测定折光率‘用已校正的阿贝折光计按折光计的用法中所述的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以上配制的四份标准氯化钾溶液的折光率:并同时测定同温度水的折光率,按实验表l 作妤记录,用下式分别计算氯化钾的折光率因素(F)值,并取其平均值为结果。 标c n n F 0 -= 实验表1 10%氯化钾溶液的F 值 次数 氯化钾注射液浓度% 折光率 同温度水折光率 计算F 值 F 平均值 1 2 3 4

列竖式计算三年级下册

列竖式计算528÷3=414÷9=64×82=37×75=504÷8=228÷6=45×92=74×79= 1.4-0.8= 7.8+0.5= 3.8-1.9= 6+0.6= 5.3-1.7= 4.6+4.2= 4.5+2.3= 1.4+0.8= 6.2+3.9= 2.7-1.5= 1.1-0.3= 8.4-7.5= 1.2-0.6= 41×22= 16×42= 21×43= 27×34= 31×32= 18×65= 22×13= 56×39= 23×14= 65×84= 12×63= 32×98= 26×39= 76×18= 45×36= 89×46= 38×21= 39×43= 1

2 59×64= 65×31= 37×82= 86×13= 44×59= 22×74= 53×27= 15×21= 34×41= 45×34= 36×25= 15×62= 48×31= 42×28= 27×14= 63×52= 24×36= 19×19= 23×34= 54×13= 39×27= 17×28= 21×32= 12×41= 22×24= 31×31= 23×33= 39×11= 21×23= 34×12= 42×11= 22×23= 32×13= 41×21= 23×32= 12×44= 21×34= 22×14= 32×12= 41×21=

3 11×25= 43×12= 33×31= 24×12= 238+647= 412-298= 204×3= 920÷8= 783÷6= 824÷4= 720÷3= 481÷6= 959÷9= 230÷2= 550÷7= 492÷7= 254÷5= 214÷3= 400÷6= 810÷2= 281÷6= 165÷4= 142÷7= 876÷3= 242÷4= 417÷6= 896÷8= 644÷7= 753÷5= 250÷3= 544÷6= 428÷7= 564÷7= 262÷6= 403÷8= 517÷5= 608÷4= 680÷4= 360÷3= 306÷3=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144÷9= 97×3= 352÷5= 296÷4= 860÷2= 220×9= 153×5=357÷6= 75÷5= 42×3= 615÷5= 74×5= 74×8= 50÷6= 200÷7= 121×4= 510÷9= 194÷2= 516×6= 100÷2= 43×8=

125×5= 415÷4= 453÷6= 705÷7= 321×3= 874÷3= 870×3=352÷5= 429÷6= 54×8= 594÷7= 569÷4= 498÷7= 197×2= 974÷5= 483÷8= 320×2= 408÷2= 890×6= 825÷5= 132×2=

285×6= 267÷3= 67÷3= 434×8= 375÷2= 567×6= 362×4= 75×6= 203×8= 168×9= 365÷6= 804÷4= 685÷5= 308÷7= 600÷9= 204÷5= 428÷7= 942÷3= 612÷3= 635÷9= 690÷6=

416÷4= 416÷4= 724÷4= 129÷8= 805÷5= 735÷5= 176÷4= 7200÷9= 4816÷4= 2106×2= 57×28= 744÷2= 118×2= 4702÷2= 96÷3= 726÷6= 917÷7= 252÷2= 906÷6= 96÷4= 84÷7=

705÷5=585÷5=745÷5=847÷7=98÷7=426÷3=784÷7=447÷3= 256x9= 384÷4= 111x9= 110÷5= 222x7= 184÷2= 122x7= 75÷3= 188x5= 440÷5= 133x5= 56÷2= 154x3=

利润形成的核算

课题:利润的形成核算 孙明凯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三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影响利润形成的业务; 2.掌握损益类账户和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 能力目标:1.会正确运用损益类和本年利润账户; 2.能熟练地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损益类结转和利润结转业务的核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以利润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思维方式; 2.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难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幻灯片 比较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5分钟) 【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 第二环节新授课(30分钟) 第五节利润形成的核算 一、影响损益的其他业务(15分钟) 【讲解】 除了上述经济业务影响企业的损益外,还有以下经济业务会引起利润的变化。 【讲解】 【幻灯片演示】

配套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P135~136例38~40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逐一讲解 【分析】例38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营业外收入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收入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分析】例39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减少,营业外支出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支出借增贷减 【幻灯片演示】 借: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 【分析】例40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投资收益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投资收益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投资收益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 15000 贷:投资收益 15000 二、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15分钟) 【讲解】 月末,为了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对全部的收入、费用进行配比,这些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以计算企业的利润总额。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300道

825÷25= 986÷8= 900÷2= 57×307= 59×198= 689÷4= 105÷5= 504×32= 358÷5= 538÷3= 986÷9= 133÷7= 603×36= 812÷7= 860÷3= 647÷7= 786÷4= 689÷2= 783÷8= 45×368= 750×40= 188×25= 274÷6= 343÷3= 480÷6= 270÷3= 986÷9= 25×480= 905÷5= 450×78= 899÷6= 367÷9=

907÷5= 740÷8= 864÷7= 562×65= 528÷4= 952÷6= 965÷6 = 562×56= 513×56= 65×545 = 432×85= 212÷5= 222×15= 528×55 = 422÷5= 452÷6= 424÷5= 524÷8= 561÷5 = 452× 54= 854 × 4= 552 × 65= 465 × 52= 456× 5 = 156÷5= 612÷4= 446÷5= 125÷5 = 123 × 65= 122 × 45 = 135 × 62 = 123 × 56=

452÷5= 589÷9 = 623÷3= 958÷6= 364×59= 35×12= 359÷3= 567÷8= 602÷9 = 46×22= 606÷8= 603÷7= 198÷8= 426÷4= 23×37= 46×58= 326×5= 482÷8= 370÷7= 784÷5= 76×15= 486÷2= 607÷5= 900÷8= 915÷3= 560÷4= 458÷5= 423÷3= 87×19= 362÷6= 525÷3= 254÷5=

三年级数学上册列式计算

15)37 加上 16 的和是多少? 16 )37 加上 16 ,得多少? 列式计算练习题 (1)130 加上 9 与 5 的积 ,和是多少? (3)100 减去 24 除以 8 的商 ,差是多少? (5)51 减去 6 个 7 得多少 (6)6 的 7 倍加上 32 得多少 (8)85 减去 16 除以 2 的商 ,差是多少 (11)3 乘 8 的积除以 4 得多少 (12)62 加上 4 的 3 倍是多少 (13)23 与 33 的和除以 8 得多少 (14)4 乘 45 与 39 的差 ,积是多少(9)18 减去 5 乘 2 的积 ,差是多少 (10)34 加上 6 个 6 得多少 (2)7 除 63 的商减去 5,差是多少? (4)8 与 5 的积加上 70 得多少? (7)145 比 9 的 6 倍多多少 ?

17 )350 减去80 ,差是多少?18 )350 减去80 ,得多少? (19 )35 个2 是多少?70 里面有几个2? (20 )11 的6 倍是多少?66 是 11 的几倍? 21)48 除以6 的商是多少?8 与6 的积是多少? 22)60 减去49 ,差是多少?17 乘以3 ,积是多少? (23)19乘23与17的差,积是多少?(24)873比25的8倍多多少? 25)从56与7的积里减去161与125的和,差是多少? 26)75除以3的商,再加上142乘5的积,和是多少?

(27)47加上19的3倍,和是多少?28、比125与4的积少352的数是多少? 29)甲数是乙数的5 倍,已知乙数是38,那么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30)55加上8的和减去96除以6的商,差是多少? 31)甲数是乙数的5 倍,已知乙数是38,那么乙数与甲数的和是多少? 32)把39 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多少? (33)57是3的多少倍?(34)324与189的差乘2,结果是多少? 35)17与3的积再减去19与21的和,差是多少? 36)51加上18的和,再乘29与24的差,积是多少? 37)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