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一、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

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教育、风俗等等。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等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

文化有时代性(历史性),也有民族性。第一民族都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

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应是在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之下形成的。所谓“共同心理”的基本内容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哲学主要学派的分合与消长

先秦时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散佚,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是隐士思想,虽非显学,而影响广远。

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主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中”要求维持现有制度,具有保守倾向。但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中”还是必要的。

墨家提出“兼爱”、“尚贤”等十大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非命”、“非乐”。墨家的特点是尚“力”贵“用”。尚力,故非命。贵用,故非乐。在阶级社会,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非命之说很难被人接受。非乐,完全否定艺术的价值,既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亦不能满足劳动者的愿望。虽然如此,墨家“尚力贵用”的思想,仍有一定的价值。

道家提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一词,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用的)。对于本体论有重大贡献。但是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虽然有批判专制制度的意义,而无助于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道家反对知识文化,宣称、文灭质、博溺心”,但事实上却比较注意探索自然规律。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诸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从两汉到明清,儒学虽有盛衰,但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亦流传不绝。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形势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墨家“尚力贵用”的精旨湮没不彰。汉末佛教输入,后来流传渐广,到隋唐时代,形成儒佛争胜、三教鼎立的形势,亦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向。中国的佛教徒接受中国固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中国佛学。儒家学者也汲取了道家、佛教的若干观点。到宋代,理学继承、宣传孔孟的基本思想,采纳了道有、佛教的若干思想资料,开辟了儒家的新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又突破了理学的局限,达到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到近代,西学输入,进步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观点。顽固派则盲目守旧、拒绝新知。这样,出现了新旧对立、中西争胜的形势。大势所趋,新学终于战胜旧学。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日益深入人心。30年代也有部分学者企图建立融合中西的体系。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领导地位。现在的任务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之下,进一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三、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倾向

中国哲学有一些基本观点,表现了一些基本倾向。

1.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2),这是天人合一观点的开端,但孟了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

孟子认为性的内容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尽心就能知性。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而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3)。心性是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知天。孟子此说,简而未明。

《易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4)又提出“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5)及“范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6)的原则,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7),以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8)但是荀子也不否认天与人的联系,认为“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9)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0)这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

王充全面批判了“天人感应”思想,断言:“天本而人末也”,“天至高大,人至卑小”(11)。天与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唐代刘禹锡进一步批判天人感应,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以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强者胜弱,“力雄相长”,是“天之能”;建立规范,“左贤尚功”,是“人之能”(12) 。刘禹锡比较明确地肯定了自然规律与人类道德的区别。

到宋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但也承认天之道与人之道有分别。张载强调“天人合一”,旨在批判佛教。他认为佛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是根本错误的:“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13)天和人都是实在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14),充满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

唐诗文化精神

唐诗文化精神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 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 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 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近体诗的定型,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 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 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 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 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 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 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 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 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 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 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 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 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 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 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 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新颖满分问题详解

(一)唐诗的繁荣与唐代文化关系 1.1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单选题】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A、文言文 B、白话文 C、秦书 D、汉诗文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 A、唐代小说 B、唐代小史 C、唐代碑帖 D、唐代诗歌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隋朝 B、明朝 C、唐代 D、五代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多选题】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我的答案:BCD 得分:33.3分 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 A、小作坊老板手中 B、农民手中 C、商人手中 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 A、十 B、九 C、三 D、二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唐诗发展的阶段 1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 B、离骚 C、建安 D、楚辞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 A、四 B、一 C、二 D、三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二)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 2.1南北文风的区别 1 【单选题】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中的南方汉人,他们的文化以()为主。 A、贵族化 B、农庄化 C、民族化 D、平民化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五乱华的少数民族包括()。 A、匈奴 B、鲜卑 C、氐 D、姜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

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一、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但我们不得不去提及一笔。《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2.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是先秦时期的三大特征。 《诗经》《左传》《孟子》《庄子》和屈原和楚辞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精华。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成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历史散文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D)。?A、 文言文 ?B、 白话文 ?C、 秦书 ?D、 汉诗文 2 (C)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 隋朝 ?B、 明朝 ?C、 唐代

?D、 五代 3 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B) ?A、 七十二 ?B、 二千三百多 ?C、 四万八千九百多 ?D、 五万多 4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A、 唐代小说 ?B、 唐代小史 ?C、 唐代碑帖

?D、 唐代诗歌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正确) 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D)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 法律 ?B、 思想 ?C、 文明 ?D、 华夷 2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BCD)?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3 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错误) 4

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错误) 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B)科。 ?A、 十 ?B、 九 ?C、 三 ?D、 二 2 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D)。?A、 小作坊老板手中 ?B、 农民手中 ?C、 商人手中 ?D、

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3 佛教从(A)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 武则天时代 ?B、 唐玄宗时代 ?C、 唐明宗时代 ?D、 唐太宗时代 4 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正确) 5 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确)唐诗发展的阶段 1 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C)?A、 诗经 ?B、 离骚

唐诗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诗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诗发展的背景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A、隋朝B、明朝C、唐代D、五代我的答案:C 得分:分 2 【单选题】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 A、七十二 B、二千三百多 C、四万八千九百多 D、五万多我的答案:B 得分:分 3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唐代小说B、唐代小史C、唐代碑帖D、唐代诗歌我的答案:A 得分:分 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我的答案:√ 得分:分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法律 B、思想 C、文明 D、华夷我的答案:D 得分:分 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我的答案:×得分:分 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我的答案:×得分:分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A、十B、九C、三D、二我的答案:B 得分:分 2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A、小作坊老板手中B、农民手中C、商人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 得分:分 3 【单选题】佛教从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A、武则天时代B、唐玄宗时代C、唐明宗时代D、唐太宗时代我的答案:A 得分:分 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我的答案:√ 得分:分唐诗发展的阶段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A、四B、一C、二D、三我的答案:

A 得分:分2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 B、离骚 C、建安 D、楚辞我的答案:C 得分:分 3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对我的答案:×得分:分4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我的答案:×得分:分南北文风的区别已完成成绩:分1 【多选题】以下哪几项不是北人对南朝文风的态度?A、排斥B、拒绝C、崇拜D、厌恶我的答案:C 得分:分 2 【多选题】五胡乱华的少数民族包括。A、匈奴B、鲜卑C、氐D、姜我的答案:D 得分:分3 【判断题】隋朝被唐朝取代,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在南北分割,学术异流的南北朝,人们认为北学粗朴。我的答案:√ 得分:分南北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在唐太宗的一生中,最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100分答案讲课稿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 统》100分答案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 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B、正统的儒家 12、滕王阁是谁建的D、李元婴 13、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C、九 14、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A、传统王权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A、《山居秋暝》 16、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D、崔王李郑 17、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B、王绩 18、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D、《燕歌行》 19、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C、唐代 20、执政指的是D、李权 21、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B、募兵制 22、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B、陈子昂 23、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B、近体诗 24、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武则天时代 25、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D、沈约 26、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D、禅趣 27、《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C、当下事实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唐诗话长安》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5分) 关中平原自古便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东面有崤函险要之地作为屏障,还有东南的武关、西南的散关、西北的萧关等重重关塞来拱卫,可谓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同时并不缺少广接四方的交通要道。 A. 错 B. 对 2 【判断题】(5分) 杜甫在《曲江对雨》一诗中有:“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之句,其中“金钱会”也称“承天门上宴”,是皇帝宴饮群臣的盛事。 A. 对 B. 错

3 【判断题】(5分)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一诗中的名句。 A. 错 B. 对 4 【判断题】(5分)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代的大兴城,宇文恺是其主要的设计者。 A. 对 B. 错

5 【判断题】(5分) 唐代的“三大内”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与兴庆宫。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5分) “秦中自古帝王州”,请问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王朝在长安定都? A. 13 B. 12 C. 14 D. 11

2 【单选题】(5分)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唐代哪位诗人描写长安城的名句 A. 李白 B. 杜牧 C. 杜甫 D. 白居易 3 【单选题】(5分) 唐代诗人王维“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句描写的是哪座皇宫的早朝场景? A. 华清池 B. 阿房宫 C.

大雁塔 D. 大明宫 4 【单选题】(5分) “承天门上宴”也被称作什么? A. “金钱会” B. “白银会” C. “天门会” D. “金陆会” 5 【单选题】(5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杏为梁》一诗中所言的“魏家宅”指的是哪位名臣的故宅? A. 魏征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沿用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之予以解释和评判,但都不能真正领悟其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才可能更好的领悟和解释中国古代美学的内在价值和其独特性。 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美学的许多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中国古代哲学观。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于西方的一分为二哲学观。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强调矛盾两极的对立、斗争和转化。这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认为对立、斗争是主要的、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两极对立、斗争的结果。因此,矛盾的两极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一分为三的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但它强调的是守住中庸,扬弃两极,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相反,它认为矛盾的两极都是片面的、暂时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永恒的、长久的。例如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有“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扬弃天人相分,天人相斗。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不同,中国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从不认为是对立两极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相反它认为是“中和”这种第三种形态产生、孕育万物,正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无限。在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指导下,中国美学一直紧守和沿用“中和”美学原则,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伦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都始终按照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予以塑造。由于受“中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美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质性的,这点有别于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寻找各门艺术自身的特质,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较明晰的分野和界限,而中国却从未寻找这种特质,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在的,例如诗歌的韵律美的讲究,使中国诗歌与音乐一直相连;同时诗歌与绘画相连,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都是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且诗歌直接与书法相联系,字画是联为一体的,中国国画线条艺术也与书法艺术直接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反之,这些艺术部类,也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特质性的存在。 二、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同样中国古代美学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用中国人自身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这种历史主义的思维逻辑,带给中华文化以下特点:一是经验的理性。中国人文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案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但它们却发展成“经验的理性”、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当代价值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 当代价值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当代价值 古今中外,国家或大都市的名称,无不是历史文化发展积累凝结成的丰碑。“长安”作为历史名称的内涵价值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极具影响力的“地名遗产”!名称就是无形资产,无价的名称就是无价的无形资产。在中国的城市名称中,其价值之巨大,没有哪一个能比得过古都长安的。 在世界中,长安的是3100年,建都1152年,名都遗产,西安的价值在长安;西安的优势在古都,古都的优势在汉唐,汉唐的象征是长安。 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开放门户对外交流,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唐诗与长安、日本文化与长安、宗教文化与长安、长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长安与丝绸之路等,都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可以立出许多的研究课题,它们都与长安血脉相通。再比如,长安文化,这本身就是大品牌,可囊括汉文化、唐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这样表述,顺天地,合历史,在情理。且研究开发起来,路广阔,识厚深,对振兴中华文化,形成中国和陕西文化产业,都多有推动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是汉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汉唐都曾执世界之牛耳。唐之后的封建社会,总体说来步步滑坡,没有哪个王朝是能够望汉唐之项背的,所以今天把"振兴中华"、"和平崛起"又借喻为"重振汉唐雄风"。长安是汉唐首都,不消说,她是"汉唐雄风"的象征。 汉族和汉文化,始于大汉;发扬历史沉淀下来的优势,要知道“长安”一词对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影响力;以便充分利用其对经济的催化作用,一些国家的唐人街,来自对大唐的自豪。类似事实很多,都有着巨大的"长安价值"和深远的"长安意义"。既说明对"汉唐雄风"的怀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唐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多少年的动乱, 使唐朝成为了世界上的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 ? ?
A、100 年 B、200 年 C、300 年 D、500 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唐朝诗歌风格单一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唐诗数量目前大概多少
? ? ? ?
A、3 万 B、4 万 C、5 万 D、6 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朝诗歌题材全面
-1-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全唐诗》加上今人补辑部分总共有多少首唐诗?
? ? ? ?
A、2300 多 B、23000 多 C、48900 左右 D、50000 以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
唐诗繁荣和唐代统治者实行的儒释道并存, 广开言路等没有太多 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政治清明与否与诗歌有很大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看镜有感》是谁的作品
? ? ?
A、李白 B、杜甫 C、鲁迅
-2-

?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代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什么路径?
? ? ? ?
A、海运 B、大迁徙 C、侵略,扩张 D、丝绸之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耳听清渭洗”是说的关于谁的典故?
? ? ? ?
A、周文王 B、蚩尤 C、许由 D、晁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琵琶,二胡等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并不是中国传统乐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3-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灕、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