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食医技术

古代食医技术

古代食医技术
古代食医技术

祖国医学,丰富多采,就医疗的性质古来分做四种:疾医、疡医、兽医三种是我们现在已经继承下来的,内中有一种叫做“食医”,几乎绝传,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在宋代以后,就已绝迹了,一直到今天,连影子也见不着。然而,这套宝贝学问,却还保留在少数丹道家手里,很宝贵的东西竟埋藏在故纸堆中,没有人去留心挖掘它,真是可惜!而被少数人保守起来,当作私有,更不合理了。

食医远在古代,是为广大人民服务和专门研究营养学和烹饪学的。后来逐渐被封建社会的帝王和士大夫、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所独占享受,而广大人民也逐渐看不到食医了。同时历代的封建社会里的经济情况,广大的劳动人民,都被封建统治阶级压榨得喘不过气来,假定食医大夫替他们拟好一个服饵方,用来营养营养、滋补滋补,结果饭都没有吃饱,那里来钱去配材料,还不是等于零么?因此,以食医为职业的人,自然没人来请处方,连食医大夫也落得一贫如洗,将不自保,那还能去保卫人民的健康呢?因此只有被迫改行了。这是食医失传的主要因素。

丹道家摄生服饵方法与近代营养学

食医的失传,已如上述,当中有少数人投降了封建统治阶级,变做了官僚,如光禄寺卿光禄寺大夫之类,它的本质因此而逐渐变成了御用品,不再与广大人民见面了。另有一种人研究养生之术,虽然自私保守,却还能保存这套学术,即所说的丹道家了。他们与反动阶级是素有联系的,所以他们也得安然享受,而把食医术变成专用品了。

所谓丹道家就是研究养生方法的一些人,大概都有宗教信仰,他们对祛病延年很有研究,掌握了一套气功疗法的丰富经验和饮食疗法的营养学理与技术,二者配合得非常合理。用气功疗法来调整全身的气脉循环,锻炼五脏六腑,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疾病的侵袭。用饮食疗法来补充人体内部的元气,增加人体内部的“水火相济”、“生化相需”,以求精力充沛,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理论和技术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它,完全是古代食医在那个时代里的科学创造。从政治观点上看它,对于人民保健事业,直接起了保卫作用,间接地于劳动生产和社会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再从近代科学的营养学来看它,祖国古代食医所研究的“五味相调”,“性味相胜”,“以类补类”,“所宜所忌”等等理论也都是比较科学的东西。所谓相调相胜的古老说法,也就是新式科学的化合道理。例如:酸、碱相化合,可以中和。假定我们的胃酸过多了,会胃酸水和呃逆气,吃些富有碱性的食品即能够中和胃酸,不药而愈了。所谓以类补类的方法,也等于近代科学对肝功能减退或者血色素不够标准的病员,主张吃猪肝、羊肝和打肝精针的道理是共同的。所谓宜忌的问题,例如近代科学对于胃病患者给予“半流”或“全流”的饮食;肾脏炎或腹水鼓胀的病员,不许吃盐也是不谋而合,古今同理、中西合辙的。

近代科学的营养学所说的蛋白质,动物脂肪,植物油脂,各种维他命,淀粉质,铁质,磷质,一切一切的营养品。讲究某种成分配合百分之几十,某种又配合百分之几,这种方法细细研究起来,似乎落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圈子里去了。我们再研究祖国食医的服饵方法和方式,那就大大的不同。它掌握了一套灵活运用的辩证法则,以病者的客观条件为对象,各人的身体需要不同,则各人的处方配合也有分别,连庖厨的方法,也各式各样,变化多端,决不是把一个圈圈生硬地套在每一个人的脖子上。因此用食医的方法与处方,调配的营养服食品,保证病者乐于接受,既合口胃,百食不厌,又能吸收,吃了才能确实发生营养的作用。反之,用机械的营养学来绐病人服食半流或者全流食品,那就不可能完全合理想了。这样说,不是故意歪曲事实来提高祖国食医的地位,而有意打击西医的营养学。同志们!不妨作一番了解,即可证明我的话不是胡说八道了。例如:“胃阳虚”的患者,如果你认为他是胃病,消化不良,应该吃全流,就硬性给他鲜牛奶喝,请访问这类患者,作个统计,你问他喝了牛奶好不好?他一定说:“哎呀!牛奶吃了半天不想吃东西,闷胀得很。”甚至“脾虚”的人吃了牛奶,会泻

肚子,这例子是根据客观的事实存在而提出的,可以证明我这意见是正确的,但,牛奶好不好呢?牛奶肯定是很好的营养东西,不过运用得太机械太死板,而不适合客观条件的需要罢了。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祖国食医的内容丰富多采,在科学原则上用得十分灵活,恰到好处,而且“惠而不费”,“各视所需”,在经济的观点上来说,它是符合“好”、“省”的要求,在病的营养观点来说,它是解决“现实问题的”。

食医有个最高的处方配料原则:它主张“法无定法”,“因人而施”,“因地制宜”。这意思是说,病者的对象不同,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又因病者的生活环境有别,地域风土习惯攸分,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而不是盲目的,笼统的,而是极其灵活的。运用五味相调相胜,五味入五脏等原则,因人因地因时而处方,既不机械,又切实际。也就是要根据病者的生活习惯,经济负担的力量,社会物质的有无,阴阳虚实的需要,天时气候的宜忌,精思熟筹,才能替人开出营养处方。这种理论,旧式的学理,叫做“天、地、人合一”。这是食医最精湛的立论。以辩证法的立场观点而言,是值得发扬的,也是与近代营养学出发点的不同之处。

祖国食医还有一种服饵方法,是值得特别一提的。他们在二千年前,就发明了科学培植,化学精炼,和高度的农业学、植物学、土壤学、化肥学等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所谓养生家服饵的“外丹”,最有名的专家,当推晋代的葛洪了(即抱朴子)。他的“烧丹炼汞”,即是化学产品。当中有一种叫做“再生丹”的食物,是专门在“芝圃”里用科学方法培植出的“灵芝”,有各种各式样子,相当于现代温床培植出来的“鲜蘑菇”。据旧说这东西“气香味鲜,醒脾开胃,驱除三尸,利湿安神。服之轻身不老”。依近代科学眼光看它,也不仅是限于营养学面已。

食医的五味、五脏调配原理

祖国食医的营养学理论,有很优越很精湛的唯物基础。它把食品分做五大类,配合到五脏,运化到四肢百骸,系一种全面观察而矛盾统一的运用法则,绝不脱离实际,闭户造车式地盲目开处方,兹大概介绍如下:

把食品就五味来分类,归纳成辛、甘、酸、苦、咸。把这五味又从实践经验中归纳到“五味入五脏”,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又把五味的性质,就阴阳的分别来观察它的作用,所谓“苦辛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泄”,“甘淡缓中”。从而运用这法则,变化出多种多式的滋补营养方案,建立了各个人实际所需要的营养处方,又通过对五味的性质和它相胜相调的作用的分析,而变化出各式各样的烹饪调味方法。例如:酸能胜辛,凡是辛辣一类的食品,放点酸味进去,辛辣的味道就会减轻,我们日常吃炒辣椒,习惯放醋,也就是这个道理。又如甘能和酸,我们日常吃酸梅汤,必定放入砂糖,就美味可口,生津止渴,如果单吃酸梅子则会觉得酸涩难过,牙齿口腔也张不开,毫无兴趣,也是这个道理。又从五昧入五脏的这个规律出发,正面运用五味直接去滋补五脏,但是又从反面去观察五味“太过”,因而产生的流弊,也做了一个统计,说明“太过”,“不及”的运用法则,作反正两面的“补泻”标准和方法的“所宜所忌”。这一点是食医在学理上最精到最优越的东西。例如:咸太过则渗透伤肾,甚则伤骨,甘太过则填[月真]伤脾,甚则伤肉。这些道理,是值得挖掘研究的。

又从以类补类的观点出发,运用血肉品以肝补肝,以心补心,以肺补肺。草木品的枝走四肢,肉走肌肉,皮走皮肤,诸花开上,诸子降下。根据这一系列的道理,以选定各个人所需要的营养品。

又在阴阳两性的滋补营养品中,讲究阴阳相调,不令过于阴凝腻滞,也不令过于辛热发火。因此在服饵营养品的处方和制做的方法当中,在养阴食品里面,必加入胡椒,花椒,茴香,八角,山奈,肉桂之类的东西,以调和养阴品滋腻太过的流弊。在扶阳益火的食品中,必加入白菜心,青菜心、蒿白芯、菊心芯、青笋、冬笋、春笋、兰花根、白茅根、嫩芦笋之类的东西,以中和扶阳品的甘温太过的流弊。

食医讲究服饵疗法,这套营养学方法,配合于气功疗法,综合拢来,可以收到营养五脏六腑、

灌溉筋骨皮肉的疗效,从而使精、气、神所谓的“人体三宝”累积充沛,达到祛病延年、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关于服食品的处方,应该适应需要和各个人的条件,而酌予采用。其目的是在疗养疾病,而不是叫人大吃大喝,造成奢侈和浪费。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要用。

服饵的发展与食谱的流弊

古代食医研究饮食疗法,系从若千年的经验实践中发现自然界的事物,与人们平常的饮食和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经过千千万万的观察和试验,证明了某种东西于人体有某种补益的价值,某种东西在某种条件之下,对人体会发生不利的作用。因此掌握了这套规律,总结出“所宜所忌”的饮食疗法,充分发挥了祖国食医营养学的理论,而应用之于临床,获得光辉的成就。

至少在茹毛饮血时代,这种经验的发现,已开始获得初步的成绩了。我们试对狗、猫一类的家畜,作一番观察,就可以证明这意见的正确。猫狗有病,它们会去寻找一种“青色”,“剑脊”的草药,自行咀嚼吞咽下去,能够达到“涌吐痰涎”的作用,或者“解热泻泄”的功效,人类在原始时代,与自然界接触,在客观条件下的经验累积,当然比较猫狗更能体会到药石和服饵的作用。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肯定地会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饮食疗法,营养学。这是我们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可以推想出来的。

从文献方面来推论,食医的营养学和方法,在周秦之间,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普遍,而又很丰富。讲究服饵的方法,已经把草木品的藜、藿、薇,蕨,血肉品的太牢、少牢,都运用起来了。稀有的鱼和熊掌一类的山珍海味,也一并广泛地运用了,在那个时代里,最讲究享受这套营养学的人,要首推齐桓公,他身边有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在当时是专门为齐桓公干这工作的。

后来,一直到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诸王朝时代,他们更讲究服饵的方法,连形式器皿都很考究,所谓“金浆玉液”,“列鼎而食”,“细乐歌舞”等等,发展到连音乐也配合整齐了。按:在进饮食的时候,响奏细乐,在丹道家是非常注重的,据经典著作所说:“脾脏闻乐则磨”,对饮食消化和吸收,有很大裨益。丹道家有一套“音符”和“梵音”的密部传授,它的内容,大概用“芦”为管乐的标准,以“丝”为弦乐的标准,配合金、玉、革、木,八音齐奏。采用“黄钟”定律,以“十三辙”为发音符的韵脚标准。大体主张采用柔和清越的音调,而不喜欢刚强激昂的节奏。按:刚强的音乐,大半在战阵交锋时候,或在军营里才使用这种音调。例如:曲子中的“胡马嘶风”曲,“十面埋伏”曲,乐器中的“箜篌”、“大吕”,在进饮食时一律不用。又在饮食的时候,配合些柔和清越的音乐,据说能够“陶冶性情,溶溶似醉,飘飘欲仙,元气归宗,乐以忘忧”。这意思等于科学观点,能够使大脑皮层真正的休息,能够抑制脏腑和神经的官能作用,十足地恢复精力。这套配合方法,在食医的学问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发展道路中,所发展进步的一个环节。近来苏联科学家发现奶牛用音乐可以增加牛奶的产量,对这道理是有力的证明。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饮食疗法的营养学,固然逐渐正面发展有了很好的总结,然而在发展的反面,却又逐渐地改变了食医的服饵疗法,以营养为目的的本质了。尤其在宋代,逐渐把食医的服饵方式方法,变作了“食谱”的滥觞,只是偏重考究如何可口好吃,而失去了营养的主旨。相反的结果,反而造成了“肥甘之所积”,“百病从口入”,替疾病开了一个大门。因为大吃大喝,肥甘腻滞了消化系统,损害了肠胃的功能,竟自招致了人造的疾病,所谓饮食劳伤“不内不外”的病因。这种相反的发展,遂成为服饵疗法的流弊了,是应当予以纠正的。

作者:武艺网jhl

刺法灸法学考试重点(非常全面)

一、单选题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决定毫针规格的部位是:针身 ◆药物消毒法,常用什么浓度的酒精浸泡,浸泡时间通常为:75%、30-60分钟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下面那种灸法属于非艾火类的灸法:天灸. ◆全面总结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的书籍是:《内经》 ◆针刺的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捻转法 ◆最早的拔罐法所用的“罐”是:兽角 ◆最早强调双手配合操作书籍为:《难经》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一般进针角度为45o时称斜刺 ◆如在临床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针时最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再针刺并将针拔出◆“得气”又称气至 ◆针下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以调节逆乱的气机,用于临床一时性的气血逆乱、经气失 调,虚实不明显的病症的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泻法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悸,恶心欲吐,面苍 肢冷,脉微细。此称:晕针 ◆当出针后,局部出血青肿明显时,下面那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先冷敷,再热敷 ◆当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甚至引起肢体瘫痪时,说明针刺:刺 伤了脊髓 ◆属于瘢痕灸的是:化脓灸 ◆雷火针属于:药条实按灸 ◆属于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温针灸 ◆观察毫针刺入的深度及提插幅度的部位是:针根 ◆现代毫针刺法应包括: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 ◆大部分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以什么为原则: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下面那种刺法不属于《内经》的浅刺法:短刺 ◆捻转补泻法的补法为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当针下得气后,用特定的方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行气法

《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针刺手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金元明时期 D. 明末清初时期 2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 A.内科病 B. 妇科病 C.外科病 D.神经科病 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 () A.孙思邈 B.王焘 C.葛洪 D.张仲景 4.徐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 A.《灵枢·九针十二原》 B.《灵枢·口问》 C.《针经指南·气血问答》 D.《难经·七十八难》 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A.针身的长短与粗细 B.针根+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 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 6.“候气”的含义是?() A.留针等待经气之法 B.催促经气速至之法 C.气至病所之法 D.守气之 法 7. 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 A.激发药性 B.保持药性 C.收敛药性 D.引药归经 8.“短刺”之“短”为何意?() A.接近“骨”的含义 B.使用短针的含义 C. 针刺浅表之义 D.接近“皮肤”之 义

9.“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 A.“寒气小深”之痹痛 B. “寒气博大”之痹痛 C. 病位表浅之痹痛 D.各类疾病 10.头皮针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 A.脑源性疾病 B.外感性疾病 C.传染性疾病 D.感染性疾病 E. 以上全不对 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百会-悬厘 D.百会-曲鬓 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悬厘 B.百会-前顶 C.颔厌-悬厘 D.头维-曲鬓 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神庭向前额方向1寸 B. 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 C. 本神向前额方向1寸 D.以上都不对 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 A.前神聪-百会 B.百会-前顶 C.通天-正营 D.前顶-后顶 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对耳轮上脚 B.对耳轮下脚 C.三角窝 D.耳轮 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垂 18.耳穴“风溪”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轮 C.三角窝 D.耳舟 19.耳穴“肝”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 A.耳甲腔 B.耳甲艇 C.三角窝 D.耳舟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医师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医师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建立、健全医院技术档案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我院的医师技术档 案,充分发挥医师技术档案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2.医师技术档案是反映卫生技术人员在医疗、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材料、数据、照片等技术资料。 3.医院各职能部门要把医师技术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中,保证医师技术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达到收集齐全、整理系统,并按制度及时归档。 4.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医师技术档案的基本原则,我院建立医师技术档案室,并配备相关人员进行管理。 二.医师技术档案资料的归档 1.医师技术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如下: 1)医师基本信息:姓名、政治面貌、毕业学校、毕业时间、学历、现任职岗位、入职时间、担任职务、职称、学习培训经历、工作经历。 2)医师在职期间发表论文信息:论文题名、是否通讯作者、是否第一作者、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页、归档时间。 3)医师在职期间出版论著信息:论著题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主编、是否副主编、归档时间。 4)医师在职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实际完成时间。 5)医师在职期间科研课题完成情况: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课题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 6)医师在职期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授奖单位、授奖时间、获奖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时间。 7)医师在职期间参与学术会议情况:会议名称、会议时间、参加地点、主办单位。 8)医师在职期间参加培训、进修情况:培训内容、培训起止时间、进修单位、考核成绩/鉴定结果。 9)医师在职期间担任学术职务情况: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受聘者。 10)奖惩情况:奖惩事由、奖惩时间、受何奖惩。 11)其他情况。 2.医师技术档案材料归档要求: 1)各部门、各科室要建立主动送交医师技术档案材料的工作制度,及时将属于收录范围的技术档案材料形成、积累、整理和交送到档案室归档。 2)收集的医师技术档案材料须经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属于收录范围的材料及时送交归档,不属于收录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需经档案主管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 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按者,插也” 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 铃一样,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 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 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 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子午捣臼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 式手法。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 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是 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 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 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 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杨氏针法 撚撅法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运气法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 提气法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

医师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年 姓名性别科室资格证号执业证号身份证号 相片(2寸)

目录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记录 三、出勤率考核记录 四、参加科研登记表 五、进修学习情况(包括业余进修学习)登记表 六、论文发表及交流登记表 七、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八、基础医疗技术操作考核成绩 九、专业理论考核成绩 十、专业技能考核成绩 十一、获奖情况登记 附件1:医师执业证书电子版 附件2:毕业证书电子版 附件3:医师资格证书电子版 附件4:专业技术准入证书电子版 附件5:学位证书电子版 附件6:职称证书电子版 附件7:其他相关证书电子版

填表说明 此电子档案为医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唯一医疗技术档案,由所在科室主任每年填报一次,并将电子版发送至医务部备案。 若工作过程中出现医师资质及相关情况变动者,则第二年由科室考核小组考核后由科室主任对此电子档案作出修改补充,并提供修改、补充的原始支撑材料作为附件,然后再将此电子档案上报医务部备案。 若医师资质及相关情况没有变化者,则由科室主任按表中规定每年考核一次,上报医务部备案,而不用重新提供支撑材料。 科室主任由科室考核小组及医务部共同考核,两部门双签名。

一、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健康状况政治面目 参加工作时间现从事专业 初始毕业院校及专业初始毕业时间学历、学位 最后毕业学校及专业 最后毕业时间 最后学历及学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称授聘现职时间 工作简历 年月至年月工作单位、科室从事工作年月至年月 年月至年月 年月至年月

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记录 时间项目优秀称职不称职备注科主任签名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考核方法:由科室考核小组每年考核一次。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6世纪”“黄河流域”“农书”等信息可知是《齐民要术》,故选B 项。 【答案】B 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按此说法,下列最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四大发明并没有直接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排除③; 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 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 【解析】A、C、D三项都是后人的记述和评价,并非原始资料,应排除三项。 【答案】B 4.(2011·沈阳联考)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刺法灸法学习题

第一章刺法灸法的概念 一、选择题` [A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竹针 C 青铜针 D 铁针 E 钢针 2.根据《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 A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3.根据《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 A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 4.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A 骨针、砭石、铁针 B 砭石、铁针、青铜针 C 竹针、铁针、钢针 D 砭石、青铜针、铁针 E 铁针、金针、钢针 5.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九针 D 不锈钢针 E 骨针 6.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7.九针中形如剑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8.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9.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10.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圆利针 11.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 A 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E 东晋 12.砭石主要用于() A 浅刺皮肤 B 按摩肌肉 C 刺血排脓 D 针刺放水 E 按压经脉 [B 型题] 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2.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D 银针 E 钢针 3.按摩分肉之间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4.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 A 鑱针 B 圆针 C 鍉针 D 锋针 E 铍针 5.针头微大,针身反小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6.针身粗圆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C 毫针 D 长针 E 大针 7.晋、唐时期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8.宋代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D 温针 E 天灸 9.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10.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 二、填空题:请在_____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容正确无误。 1.针法灸法学是研究______和______防治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2.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______,以激发_______,调整_______而达到防 病治病目的。 3.砭石起源于______时代,它主要用于_______等外症。 4.九针是由______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______,晋、唐时期出现了______,宋代出现了______,明代又 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 1.何为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什么是针法?什么是灸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欧洲制作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A依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导致文化传播受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造纸术的传入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促进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 2.(2018·浙江嘉兴期末)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解析:D“蔡侯纸”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纸,蔡伦之前已经有了纸,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不是东汉时期,故B错误。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故C错误。蔡

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成本低廉,质地便于书写,有利于信息的记录,故D正确。 3.(2019·浙江温州期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 A.《梦溪笔谈》 B.《武经总要》 C.《韩非子》 D.《萍洲可谈》 解析:A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故答案为A项。 4.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凭针盘而行”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5.(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期末)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A.在唐末至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B.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

_医务人员技术档案

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档案 姓名: 专业: 技术职务: 类别:□医疗□医技 建档日期:年月

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民族 出生年月籍贯参加工作 时间 毕业学校专业学历 学位外语 党派 语种 医师资格证书编码 取得时间 (医师) 医师执业证书编码 取得时间 (医师) 表2 其它资格证书取得情况(如各种上岗证等) 序号证书名称证书编号取得时间备注 表3 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单位技术职务技术职务受聘时间专业注:技术职务临床医师写见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各医技科室参照写。

学习进修情况 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主办单位备注 注:学习方式包括进修、短期学习班、培训班(含成人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外出讲学及参加讲座(院外)。表5 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发表时间发表论文或专著题目期刊名称获奖情况备注 注:至少是近五年内发表的论文、专著,为第一作者。 表6 科研情况 立项时间科研名称 完成情况 备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注:由科研立项者填写。

开展新技术情况 开展时间新技术名称 完成情况备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注:由新技术开展者填写 表8 各种医疗活动记录 时间活动记录备注 注:医疗活动包括外出义诊、救助等政府指令性活动。 表9 专业学会任职情况 时间学会名称任职情况

注:以下由医院填写。 表10 应用医疗技术权限记录表 时间权限名称权限内容 权限资格 备注授予除去 表11 培训考试、考核情况 时间培训考试、考核内容方式结果备注 表12 医疗安全行为记录 时间事件性质情况摘要 注:事件性质包括医疗投诉、纠纷、事故、表扬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科目:高二历史备课人:廖树浩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这节课内容繁多,首先要了解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和结构,把握古代科技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特点。然后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探究其对我国及世界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从而形成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对古代科技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部分细节不清晰,尚未形成整体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2.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3. 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手段 收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资料,引导对其进行整理和置疑。通过合作或独立学习,提出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是”,“怎么是的”,“是又如何”的问题。逐层深入,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 1、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 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 学做思一、 学生阅读教材,并填相关表格。 四大发明的完成过程和外传概况

科室各级医师医疗授权档案最新版本

1.《科室各级医师医疗授权档案》 1)目录 2)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 3)各级医师医疗授权表 4)各级医师处方授权表 5)各级医师手术授权表 6)各级医师操作授权表 7)一类医疗技术授权档案 8)各级医师的能力评价及医疗、处方、手术、操作再授权表 9)院内授权管理登记(POCT授权名单) 10)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1)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2.《科室各级医师医疗授权档案》 1)目录 2)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

处方制度 一、医院医师、药师应当严格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二、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三、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医师处方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四、注册地点为"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的执业医师可以依法在我院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在我院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须在医务股、药剂科、病案室及信息中心签名留样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在我院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须经拥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签字后有效。 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本院医师、研究生、进修生开具的处方,须经我院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有效。 医师被责令暂停执业、被责令离岗培训期间或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后,其处方权即被取消。 五、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

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六、处方为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七、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一)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加特殊要求的项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还应当包括患者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姓名、身份证明编号。 (二)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 "请取"的缩写)标示,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三)后记:医师签名,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 (四)急诊处方应在右上角加盖"急"字图印。 八、处方由医院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应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并在处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 九、处方书写必须符合下列规则: (一)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

内经刺法

内经刺法归类表 毛刺——皮肤浅刺,刺浮痹皮肤(九刺之一) 刺皮肤 半刺——浅刺疾出,以取皮气(五刺之一) 直针刺——引皮而刺,治寒气之浅者(十二刺之一)—— 刺皮下 浮刺——从傍针刺于肌肉,治肌急而寒者(十二刺之一) 分刺——刺分肉间,治肌肉病(九刺之一) 刺肌层 合谷刺——刺分肉间,如鸡爪,以取肌痹(五刺之一) 关刺——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五刺之一) 恢刺——直刺傍入举之前后。恢筋急治筋痹(十二刺之一) 刺筋 短刺——稍摇而深入,针至骨所,治骨痹(十二刺之一) 输刺——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五刺之一) 刺骨 输刺——直入直出,取穴少而深入,治气盛而热者(十二刺之一)——刺寒热 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治经脉病(九刺之一)——刺经 浅刺类 深刺类 类

巨刺—— 刺经(九刺之一) 左病取右, 缪刺——刺络(类似巨刺) 右病取左。 阴刺——左右并刺(十二刺之一)——刺寒热 输刺——刺诸经荥、输穴、脏俞,治脏病(九刺之一) 刺治 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合穴)府俞,治腑病(九刺之一) 脏腑 偶刺——一刺前,一刺后,直对病所,治心痹(十二刺之一) 络刺——刺小络之血脉,治络脉病(九刺之一) 赞刺——直入直出,多针浅刺出血,治痈肿(十二刺之一) 刺络 豹文刺——多针刺络出血,治红肿(五刺之一) 大泻刺——切开排脓泻血,刺大脓(九刺之一)——刺脓肿 傍针刺——正入一针,傍入一针,治留痹久居者(十二刺之一) 扬刺——正入一针,傍入四针,治寒痹广大者(十二刺之一) 齐刺——正入一针,傍入二针,治寒痹小深者(十二刺之一) 报刺——出针复刺,刺痛无常处之行痹(十二刺之一) 粹刺——燔针劫刺,以痛为输,取痹也(九刺之一)——火针 选穴类: 输刺(九刺)、远道刺、巨刺、偶刺、阴刺。 浅刺类:毛刺、扬刺、直针刺、浮刺、半刺 深刺类:输刺(十二刺)、短刺、输刺(五刺) 多向刺类:恢刺、合谷刺 刺法类 : 放血排脓类:络刺、赞刺、豹纹刺、大写刺 部位刺法:分刺、关刺、经刺 其他刺法:齐刺、傍针刺、报刺、焠刺 取穴原则刺类 刺血类 多针刺类 刺类操作方法类 方 法类

刺法灸法学习题

第一章刺法灸法的概念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B竹针C青铜针D铁针E钢针 2. 根据《内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 A东方B南方C中部D西方E北方 3. 根据《内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 A东方B南方C中部D西方 E 北方 4. 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A骨针、砭石、铁针B砭石、铁针、青铜针 C 竹针、铁针、钢针D砭石、青铜针、铁针E铁针、金针、钢针 5. 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 A砭石B青铜针C九针D不锈钢针E骨针 6. 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7. 九针中形如剑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8. 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铍针 9. 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 A锋针B圆利针C毫针D长针E大针 10 . 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 A鑱针B圆针C鍉针D锋针 E 圆利针 11 . 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A秦朝B西汉C东汉 D 西晋 E 东曰 12.砭石主要用于() A浅刺皮肤B按摩肌肉C刺血排脓 [B型题] 1.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B青铜针D针刺放水E按压经脉 C不锈钢针D银针E钢针

二、填空题:请在 _____ 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 _______ 和 ______ 防治疾病的 ___________ 、 _________ 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2. 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 _________ ,以激发 _______ ,调整 _____ 而达到防 病治病目的。 3. 砭石起源于 ______ 时代,它主要用于 _________ 等外症。 4. 九针是由 ______ 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 ________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 《内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 ______ 、 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 __ ,晋、唐时期出现了 ,宋代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代又 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 1 .何为针法灸法学? 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 科。 2 ?什么是针法?什么是灸法? 2. 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 A 砭石 B 青铜针 C 不锈钢针 银针 E 钢针 3. 按摩分肉之间用() A 鑱针 B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4. 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 A 鑱针 B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5. 针头微大, A 锋针 针身反小为( B 圆利针 毫针 D 长针 大针 6. 针身粗圆为() A 锋针 B 圆利针 毫针 D 长针 大针 7. 晋、唐时期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温针 E 天灸 8. 宋代出现() A 直接灸 B 间接灸 C 艾卷灸 温针 E 天灸 9. 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 C 鍉针 10. 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 A 毫针 B 鑱针 C 鍉针 锋针 锋针 E 大针 E 大针

刺法灸法论汇总

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 锋针 B 毫针 C 长针 D大针 E 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 圆针 B 圆利针 C 铍针 D 锋针 E 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 毫针 B 鍉针 C 铍针 D 长针 E 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 《针经指南》 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经指南》 D 《针灸大成》 E 《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 《针经指南》 B《金针赋》 C 《针灸大成》 D 《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 A 《千金要方》 B 《肘后备急方》 C 《曹氏灸方》 D 《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 清 B 明 C 魏 D 唐 E 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其中烧山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重点内容汇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归纳_技术工作归纳.doc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_技术工作总结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篇一:第二专题的技术与文化总结 第二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总结 2、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战国: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 1、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④科技本身存在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⑤重文轻技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 2、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同学可列举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