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顔淵死1,顔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椁2。子曰:“才不才3,亦各言其子也4。鯉也死5,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爲之椁6。以吾從大夫之後7,不可徒行也。”

(顔淵死了,他的父親顔路想請求孔子把他的車讓出來去給顔淵做外棺。孔子說:“不管有才還是無才,但各人總是向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沒有外棺,我沒有讓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車子拿去給他做外棺。因爲我好歹也是一個大夫品級,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衞人迎新婦1,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2?”御曰3:“借之4。”新婦謂僕曰:“拊驂5,無笞服6。”車至門,扶7,敎送母8:“滅竈9,將失火10。”入室見臼11,曰:“徙之牖下12,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13,皆要言也14,然而不免爲笑者15,蚤晚之時失也16。

(有個衛國人迎娶新媳婦,新媳婦上車後,問:“驂馬,是誰家的馬?”駕車的人說:“是借來的。”新媳婦對駕車的人說:“打驂馬,別打轅馬。”車子到夫家門口,扶新媳婦進門,新媳婦對伴娘說:“把竈裏的火滅掉,防備失火。”到了屋裏看到舂米的石臼,新媳婦又說:“把石臼搬到窗戶下,妨礙來往的人走路。”主人都覺得可笑。這三句話,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免不了要受人嘲笑,是因爲她說話沒有選擇恰當的時機。)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3,吾如有萌焉何哉4?今夫弈之爲數5,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6,通國之善弈者也7。使弈秋誨二人弈8,其一人專心致志9,惟弈秋之爲聽10。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11,思援弓繳而射之1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

(孟子說:“不要對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種很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卻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有再生長的。我與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離開他,那些凍他的人就來了,所以王即使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又能有什麽幫助呢?比如下棋,那是一門小技術,可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學不好。弈秋是全國棋下得最好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一心一意,祇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呢,雖然也聽著,心裏卻總認爲會有天鵝飛來,想著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和那個人一起學習,他的成績一定比不上那個人。是這個人他的才智比不上人家嗎?我說,肯定不是的。)

荆人欲襲宋1,使人先表澭水2。澭水暴益3,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4,溺死者千有餘人5,軍驚而壞都舍6。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7,今水已變而益多矣8,荆人尚猶循表而導之9,此其所以敗也10。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11,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12,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爲治,豈不悲哉!

(楚國人打算襲擊宋國,派人先去給澭河的深淺做上標記。(做好標記之後,)澭河的水突然猛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沿著原來做好的標記在夜裏過河,結果溺死的人有一千多個,部隊受了驚嚇,叫喊聲就像房子崩塌了一般。過去在他們做標記的時候是能夠引導人渡河的,現在水位已經發生了變化,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仍然沿著原來的標記渡河,這就是他們溺死很多人的原因啊。現在這個時代的君王遵循先王的法律,與楚國人過河這件事有類似之處。他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與先王法律所適應的時代不同了,卻說這是先王的法律,因此因循不改,用來治理現在的國家社會,難道不是很讓人悲哀嗎?)

晉侯賞從亡者1,介之推不言禄2,禄亦弗及3。推曰:“獻公之子九人4,唯君在矣。惠、懷無親5,外內弃之6。天未絕晉,必將有主7。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8,而二三子以爲己力9,不亦誣乎10?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11,上賞其姦12;上下相蒙13,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14?以死,誰懟15?”對曰:“尤而效之16,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17。”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18。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19。”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緜上爲之田20,曰:“以志吾過21,且旌善人22。”

(晉侯賞賜跟隨他流亡的人,介之推沒有提及録位,録位也就沒有給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個,祇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國外都丟棄他,上天不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立它爲君,而他們幾位卻以爲是他們的力量,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做盜,何況貪心不足,把上天的功劳当作是自己出的力呢?下面的人把罪過當成合理,上面的人對欺騙加以賞賜,上下相互欺瞞,這就難和他們相處了。”他母親說:“何不去求賞?就這樣死了,又能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仿傚,錯誤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就不能吃他的俸録了。”他母親說:“也讓他知道一下,怎麽樣?”介之推回答說:“說話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將要隱藏,哪裏用得著文飾?那樣做就是去求顯露了。”他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嗎?我和你一起去隱居吧.。”於是就隱居而死。晉侯到處找尋他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作爲他的封田,說:“用這來記載我的過失,而且表彰好人。”)

梗陽人有獄1,將不勝,請納賂于魏獻子2,獻子將許之3。閻沒謂叔寬曰4:“與子諫乎!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5,今以梗陽之賄殃之6,不可。”二人朝7,而不退。獻子將食,問誰在庭8,曰:“閻明、叔襃在。”召之,使佐食9。比已食10,三歎。旣飽11,獻子問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憂。吾子一食之閒而三歎12,何也?”同辭對曰13:“吾小人也,

貪。饋之始至14,懼其不足,故歎。中食而自咎也15,曰:豈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歎16。主之旣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爲君子之心17,屬饜而已18,是以三歎。”獻子曰:“善。”乃辭梗陽人。

(有個梗陽地方的人與別人打官司,有可能打不贏,(因此)就想給魏獻子送禮物(請魏獻子幫助他),魏獻子打算接受禮物。家臣閻明(聽說了這件事後)對叔寬說:“我跟您一起去勸勸主人吧。咱們的主人憑藉清廉的品行而享譽於諸侯,現在卻因爲梗陽人的一點小禮物而敗壞了他的名聲,實在是不應該的。”(第二天)他們倆上朝,散朝之後就留下來沒有走。魏獻子正準備喫飯,(聽說還有人沒有退朝)就問是誰在朝堂上。身邊的人告訴他說:“是閻明和叔寬。”獻子就把他們倆叫了來,讓他們陪他一起喫飯。等到吃完一頓飯,閻明和叔寬慨歎了三次。獻子喫飽飯後,就問他們:“人們有這樣一句話:祇有喫飯的時候才能夠忘掉憂愁。你們倆一頓飯之間就慨歎了三次,爲什麽呢?”閻明和叔寬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我們是地位卑下的人,有點兒貪心不足。主人賜給我們的食物剛剛送過來的時候,我們擔心不夠喫,所以歎氣;喫到一半的時候,又責怪起我們自己來,心想,主人賜給的食物怎麽會不夠呢?因此又歎氣。現在主人已經喫過飯了,我們希望我們有的心腸主人也有:喫飯祇要喫飽就行了,(何必貪那麽多,)因此又第三次歎氣。”獻子聽過之後說:“你們說得非常好!”於是退還了那個梗陽人的禮物。)

曾子寢疾1,病2。樂正子春坐於牀下3,曾元、曾申坐於足4,童子隅坐而執燭5。童子曰:“華而睆6,大夫之簀與7?”子春曰:“止8!”曾子聞之,瞿然9,曰:“呼10!”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11,我未之能易也12,元!起13!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4,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15,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16。君子之愛人也以德17,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18。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19,斯已矣20。”舉扶而易之21。反席22,未安而没23。

(曾子臥病在牀,病已經很沈重了。(他的學生樂正子春和兩個兒子曾元、曾申都守在傍邊),樂正子春坐在牀下,曾元和曾申坐在腳那頭,有個家僮舉著蠟燭坐在角落裏。家僮(突然)說道:“席子又漂亮又有光澤,是大夫品級的人才配用的席子吧?”樂正子春制止道:“别说话!”曾子聽到了,吃驚地瞪大了眼睛,問道:“啊?!”(家僮)又說道:“席子又漂亮又有光澤,是大夫品級的人才配用的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氏送給我的,我沒能把它換掉。曾元!扶我起來,把席子換掉!”曾元說:“您的病已經很危险了,不能夠挪動。僥倖到明天早晨,(如果沒有什麽意外的話,)您再讓我給您換掉席子吧。”曾子說:“你們愛我還比不上那個家僮。君子是用他們的道德來愛護別人,小人卻用姑息的態度來愛護別人。我還求什麽呢?我能夠死得堂堂正正,就可以了。”(於是)大家一起把曾子扶起來,換掉了席子。把曾子扶回到牀上,還沒有安穩下来就過世了。)

晉侯夢大厲1被髪及地2,搏膺而踊3,曰:“殺余孫4,不義。余得請於帝矣5!”壞大門及寢門而入6。公懼,入于室。又壞戶7。公覺8,召桑田巫9。巫言如夢10。公曰:“何如?”

曰:“不食新矣11。”公疾病12,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爲之13。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14,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15,若我何16?”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17,達之不及18,藥不至焉,不可爲也。”公曰:“良醫也。”厚爲之禮而歸之19。六月丙午20,晉侯欲麥21,使甸人獻麥22,饋人爲之23。召桑田巫,示而殺之24。將食,張25,如廁,陷而卒26。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27,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爲殉28。

(晉侯夢見一個大鬼,披散着直拖到地上的長發,搥胸跳躍,說:“你殺了我的子孫,這是不義。我已经向天帝请求过了,并且得到了天帝的允許!”大鬼毀掉宮門和寢門走進來。晉侯害怕,躲進了內室,大鬼又毀掉了內室的門。晉侯醒來之後,召見了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說的和晉侯夢見的一樣。晉侯說:“怎麽樣?”巫人說:“君王喫不到新收的麥子了!”

晉侯病重,到秦國去請醫生,秦伯派醫緩給晉侯治病。醫緩還沒有到達,晉侯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孩子,一個說:“他是個好醫生,恐怕會傷害我們,往哪裏逃好呢?”另一個說:“我們呆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他)能拿我們怎麽樣?”醫生來了之後,說:“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砭石不能用,針刺夠不著,藥物的力量也到不了,不能治了。”晉侯說:“真是好醫生啊。”送給他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去了。六月初六日,晉侯想喫麥食,讓甸人奉獻新麥子,又讓饋人烹煮了。晉侯召見桑田巫人,把煮好的新麥子拿給他看,然後就殺了他。將要進食,晉侯肚子發脹,上廁所,跌進廁所裏死去了。有一個宦官早晨夢見背著晉侯登天,等到中午,他把晉侯背出了廁所,於是就拿他給晉侯殉葬了。)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1,瓜時而往2,曰:“及瓜而代3 。”期戍4,公問不至5。請代6,弗許。故謀作亂。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7,生公孫無知,有寵於僖公8,衣服禮秩如適9。襄公絀之10。二人因之以作亂11。連稱有從妹在公宮12,無寵。使間公13,曰:“捷,吾以女爲夫人14。”冬,十二月,齊侯游于姑棼15,遂田于貝丘16。見大豕17。從者曰:“公子彭生也18。”公怒,曰:“彭生敢見19!”射之20。豕人立而啼21。公懼,隊于車22。傷足,喪屨23。反,誅屨於徒人費24。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于門25。劫而束之26。費曰:“我奚御哉27?”袒而示之背28。信之。費請先入29。伏公而出30,鬭31,死于門中。石之紛如死于階下32。遂入,殺孟陽于牀33。曰:“非君也,不類34。”見公之足于戶下,遂弒之35,而立無知。

(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在葵丘駐守,瓜熟的時節前去,說:“到明年瓜熟的時候派人接替你們。”駐守了一整年,襄公也沒有派人去問候。連稱、管至父請求派人來接替,襄公也沒有同意。於是他們就策劃叛亂。

齊僖公的同母兄弟叫夷仲年,生了公孫無知,(公孫無知)受到僖公的寵愛,衣服禮儀等種種待遇的品級都和親生兒子一樣。齊襄公卻降低了公孫無知的待遇,因此連稱、管至父兩人就依靠他來發動叛亂。連稱有個堂妹在齊襄公的後宮,不得寵,(公孫無知)就讓他去窺探襄公的情況,(對她)說:“如果事情成功,我把你立爲君夫人。”

冬十二月,齊襄公在姑棼遊玩,於是就在貝丘打獵。看到一頭大野豬,隨從說:“這是

公子彭生啊!”襄公發怒說:“彭生竟敢來見我!”就用箭射它。野豬像人一樣站起來啼叫。襄公很害怕,從車上掉下來,腳也摔傷了,鞋子也弄丟了。回去以後,責令徒人費找鞋。費找不著,齊侯就鞭打他,打得鮮血都流出來了。費逃跑,出了宮門,在宮門口遇見叛賊,叛賊就把他抓住並捆了起來。費說:“我哪裏會抵抗你們啊!”解開上衣讓他們看自己的後背。叛賊(見到費後背上的傷痕)相信了他的話。費(表示願意和他們一起行動,)請求先進宮去,進去後把襄公藏了起來,然後出去和叛賊格鬥,戰死在宮門裏。石之紛如戰死在臺階下面。叛賊於是沖進了宮中,在牀上殺了孟陽,說:“不是國君,樣子不象。”一眼看到門下面襄公的腳,就把他殺了,立了無知爲國君。)

宋人有酤酒者1,升概甚平2,遇客甚謹3,爲酒甚美4,縣幟甚高5,然而不售6。酒酸,怪其故7,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8。倩曰:“汝狗猛耶9?”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10,而狗迓而齕之11,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12。”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13,大臣爲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14,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15。故桓公問管仲16:“治國最奚患17?”對曰:“最患社鼠矣18。”公曰:“何患社鼠哉19?”對曰:“君亦見夫爲社者乎20?樹木而塗之21,鼠穿其間22,掘穴託其中23。燻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24,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25,出則爲勢重而收利於民26,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27;內間主之情以告外28,外內爲重29,諸臣百吏以爲富30。吏不誅則亂法31,誅之則君不安32,據【腹】而有之33,此亦國之社鼠也。”故人臣執柄而擅禁34,明爲已者必利35,而不爲已者必害36,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爲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爲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37。如此,主焉得無壅38,國焉得無亡乎?

(宋國有一個賣酒的人家,酒的份量很公平,對待顧客態度很好,酒的味道很醇,懸挂的酒幌子很高,儘管如此但是酒卻賣不出去。酒都變酸了,(這個人)對此感到很奇怪,就問街坊中他認識的老人楊倩。楊倩說:“你家的狗很兇惡吧?”(他)說:“狗兇惡,酒爲什麽會賣不出去呢?”(楊倩)說:“人人都怕它呀。有人叫他們的孩子揣著錢、提著壺到你家去買酒,你家的狗迎上去就咬他們,這就是你家的酒放酸了也賣不出去的原因啊。”國家也有狗。有學問的人帶著他們的治國方針想讓國君知道,大臣就是猛狗,迎上去咬那些人,这就是國君受到蒙蔽脅迫而有學問的人得不到任用的原因。所以齊桓公問管仲說:“治理國家最怕的是什麽?”管仲回答說:“最怕的是社鼠。”桓公說:“爲什麽最怕社鼠呢?”管仲說:“您曾見過栽種社樹嗎?栽一棵樹,再用泥塗抹在上面。但是老鼠在樹底下挖洞,躲藏在裏邊。用煙火燻它吧,又擔心燒了那棵樹;拿水灌它吧,又怕把塗在樹上的泥弄掉了,所以社鼠沒辦法抓住。現在國君身邊的人,在外面就倚仗權勢而向百姓謀取利益,在朝廷上就相互勾結起來對國君隱瞞他們的罪惡。國君身邊的人窺探國君的一舉一動而透露給外面的人,內外勾結,相互倚重,其他大小官員都得依靠這些人纔能獲得好處。這些人,主管司法的官不去懲罰他們,他們就會破壞國家的法律;懲罰他們又會使國君感到不安,因爲他們已經佔據了國君的腹心地位,正好比國家的社鼠啊。”所以,大臣們手握權柄,專擅威禁。(他們)公開地(宣稱)對自己有助益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好處,而不幫他們的人就一定會有不利。這種人就是猛狗啊。那些大臣是猛狗亂咬有學問的人,而國君身邊的人又像社鼠一樣窺伺在側,可是國君對這些都不知曉,這樣,國君怎麽能不被壅蔽而國家又怎麽能不滅亡呢?)

十一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1,仰則觀象於天2,俯則觀法於地3,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4,近取諸身5,遠取諸物6,於是始作《易》八卦7,以垂憲象8。及神農氏結繩爲治9,而統其事10。庶業其繁11,飾偽萌生12。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13,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14,初造書契15。百工以乂16,萬品以察17。蓋取諸《夬》18,“夬,揚于王庭”19,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20,君子所以施祿及下21,居德則忌也22。

倉頡之初作書23,蓋依類象形24,故謂之文25,其後形聲相益26,卽謂之字27。文者,物象之本28;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9。著於竹帛謂之書30。書者,如也3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32,改易殊體33,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34,靡有同焉35。

周禮36:八歲入小學37,保氏教國子38,先以六書39: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40,“上”“下”是也41;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42,“日”“月”是也43;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44,“江”“河”是也45;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46,“武”“信”是也47;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48,“考”“老”是也49;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50,“令”“長”是也51。

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52,與古文或異53。至孔子書六經54,左丘明述《春秋傳》55,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56。其後諸侯力政57,不統於王58,惡禮樂之害己59,而皆去其典籍60。分爲七國61,田異畮62,車塗異軌63,律令異法64,衣冠異制65,言語異聲66,文字異形67。秦始皇帝初兼天下68,丞相李斯乃奏同之69,罷其不與秦文合者70。斯作《蒼頡篇》71,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72,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73,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74,所謂小篆者也75。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役,興役戍,官獄職務繁76,初有隸書77,以趣約易78,而古文由此絕矣79。

(古代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上觀天象,下察地理,觀察鳥獸羽毛花紋的不同和大地上所生長的各種植物的差異,近則取法於人自身各個身體部位的不同,遠則利用所觀察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區別,因此發明了《易》八卦,以此來體現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象。到神農氏統治時期,懂得了利用結繩來記録事情,管理天下。但是事務繁多,各種弄虛作假的事情也就發生了。神農黃帝的史官倉頡通過觀察鳥獸足印的差異,懂得了不同事物的紋理可以相互區別的道理,因此發明了文字。各種事務因此而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各種事物也因此而得到了分辨。(倉頡發明文字,)大概是從八卦的《夬卦》中獲得了啓發。《夬卦》的卦辭說“揚于王庭”,意思是說,文字是用來替君王宣明教化的,懂得文字的君子用文字給百姓帶來好處,如果只是自己佔有而不利用文字去教化民衆,那是不好的。

倉頡開始發明文字的時候,大概都是依照事物的不同來摹画其形象,所以管文字叫做文。後來懂得了文字的表義性和表音性特點,採用表義和表音相互配合構成新字,使文字數量大大增多,所以就叫做字。文就是本源於事物形象的意思,字就是能夠派生而逐漸增多的意思。把文字寫在竹簡絹帛之上就叫做書。書就是摹寫的意思。經歷了五帝三王時代,文字的形體發生了多次變化,封禪泰山(而刻石記事)的有七十二代,但所用的文字形體沒有彼

此相同的。

在周朝,根據當時的禮儀制度,貴族子弟八歲開始上學,(負責教育他們的)保氏首先教他們六書。其一叫做指事,指事就是一看字的形體就能認識,仔細觀察便能瞭解所表示的意義,如“上”“下”兩個字就是這樣。其二叫做象形,象形就是按照事物形體的樣子摹寫下來,“日”“月”兩個字就是如此。其三叫做形聲,形聲就是根據事物的名稱,取一個能夠表示該事物所屬事類的字和一個能夠表示該事物聲音的字相互組合,構成一個新字,“江”“河”兩個字就是如此。其四是會意。會意就是取兩個已有的字,把它們組合起來,把它們各自所表示的意義也合到一起,從而構成一個新字,“武”“信”兩個字就是這樣。其五叫做轉注,轉注就是根據事類的相同,取一個字作共同的部首,所構成的新字彼此可以相互訓釋,“考”“老”兩個字就是這樣。其六叫做假借,假借就是一種事物的名稱本來沒有專門爲它造的字,取一個聲音相同的字來表示它,(縣令的)“令”和(縣長的)“長”兩個字就是這樣。

到了周宣王的時候,太史籀寫了一部大篆字書,共十五篇。這部書中的大篆形體與從孔子舊宅中發現的“古文”的形體稍有不同。而孔子書寫六經、左丘明撰寫《春秋傳》,所用的都是“古文”。(大篆和“古文”,)其字義(根據形體就)能解釋清楚。後來諸侯彼此征伐,不再受周天子的約束,(他們)討厭禮樂制度妨害自己,因而把典籍都丟棄在了一邊。天下四分五裂,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土地不同畝、車軌不同距,法律不同據,衣冠不同制、語言不同音、文字不同形。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不久,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統一文字,將那些與秦國文字形體不同的統統去掉。李斯寫了《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寫了《博學篇》。這三部字書都是以史籀大篆爲根據,有些字有一些簡化改造,所形成的字體就是人們所說的小篆。那時,秦王朝燒毀了經書,將歷史上傳下來的典籍統統銷毀了,並且大規模徵發貧苦民衆,大興力役和戍守邊疆,因此官府事務和訴訟事務繁雜,爲了簡約易寫,於是出現了隸書,但是古文也從此消亡了。)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 晋楚城濮之战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 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译文: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告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如果丢开 宋国不管,宋国将与我们绝交;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不会答应.我们要是与楚国交战, 齐秦两国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先轸说:?让宋国不求我们,而把礼物送给齐、秦~通 过齐、秦两国向楚国请求退兵。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舍不得曹、卫~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而退兵的。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 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 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译文: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让申叔离开谷地~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结果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上天给与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能废除吗,《军志》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 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学习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不君:言行不符合为君之道。厚敛:重税。雕:刻画。辟:避。宰夫:厨师。胹(ér):煮。熊蹯(fān):熊掌。畚:以草索制造的容器。载:戴,以头顶物。士季:春秋晋国大夫。士之孙,名会。因先后受随邑(今山西介休东南)、范邑(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随会、随季、随武子、范会、范季、范武子。襄公卒,他与先蔑受赵盾命,入秦迎公子雍归国为君。灵公立,盾拒公子雍,士季奔秦。他为秦谋划,晋国畏惧,设计迎回。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惟他所率上军不败而退。七年,率师灭赤狄之甲氏(在今河北永年东北)、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在今长治)。归,升任中军。后聘周,修改法律。八年,致仕退休。入:采纳、接受。谏而不入:士季此话的主语是“赵盾”。莫之继:无人可继续进谏。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溜:即霤,屋檐下接水长槽。而后视之:按照《燕礼》规定,士会始进入门后,晋灵公要“降立阼阶之东南”,面朝南,迎接士会来到。〔51〕引自《诗经·大雅·荡》。〔52〕固:保障。〔53〕引自《诗经·大雅·民》。衮(ɡ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职:适,恰。阙:同“缺”。仲山甫:即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受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又称樊侯、樊仲甫、樊穆仲。〔54〕衮:以衮服比喻晋国政权。〔55〕鉏麑(chúní):又名鉏麛、沮麛、鉏之弥,晋国武士。贼:刺杀。〔56〕辟:开。〔57〕盛服将朝:穿戴好朝衣朝冠将朝见晋君并参与朝议。〔58〕假寐:闭目养神。〔59〕槐:赵盾家庭中之槐树。〔60〕提弥明:又作祁弥明、示眯明,赵盾的车右。〔61〕爵:饮酒器。三爵:往爵中三次注酒。过三爵非礼:古代国君设宴款臣,其中的小饮酒礼即小燕礼,饮酒不过三杯。〔62〕嗾(sǒu):使唤犬。獒(áo):长四尺的猛犬。〔63〕田:田猎。首山:即首阳山,又名雷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中国历史文选宋世风俗翻译 石大曲政编译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皇帝统治人民的方法,不过就是抑制轻浮的举动,制止竞争的行为。宋朝自从仁宗在位以来四十多年,虽然任用的也许并非是人才,然而风俗纯朴,崇尚品性端正,谈论时代的人士,称这是君子之道发扬。等到了宋神宗统治时,王安石主持朝政,过分奖励谄媚的小人,排除不支持自己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这些奸险小人,一时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士大夫便迎合王安石这些人。钻营禄位的人,趁机抨击他人缺点。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朋党的祸乱大举窜起,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变坏,国家的祸患就像已入膏肓的疾病,最终不可治理了。后代的人,只说“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法律是百姓的祸害,却不知道改变人心、变更官员的习性,是朝廷的祸患。祸害百姓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而祸患朝廷的,历经数百年,它滔滔不绝的势头,一旦触发便不可回头了。李应中说,自从王安石被任用,使人心沉沦,至今自己还没有察觉;人只趋向法令条文而不明白义节,那么势力就会一天天孤立。——他可以说是懂得言论的人了。《诗经》说,“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意为不要教唆人做坏事)。使得仁宗庆历年间官员的风气完全改变而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那样的,不是王安石教猿爬树的结果吗?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不?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不?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就是君子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就是否敬业?交友就是否守信?知识就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就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就是。”孔子走后,其她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她瞧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就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她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她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瞧人,她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瞧人,听她说,再 瞧她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与裘衣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2018年青岛大学招收硕士生初试自命题考试范围

2018年青岛大学招收硕士生初试自命题考试范围 001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简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01年版,中央党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最新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近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简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01年版,中央党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045102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参考书目:《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陈万柏、张耀灿,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政治学原理》王慧岩,200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张耀灿,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002文学院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册)袁行霈主编,第3版,2014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朱栋霖主编,第3版,2014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基本原理》童庆炳主编,第5版,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书目:《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第三版,2015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第二版,2016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050101文艺学: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修订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修订版,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试用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次不限,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次不限,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版次不限,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黄伯荣,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版次不限,1998年,中华书局。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试用书:《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著。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参考书目:《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版次2001年,出版时间2013年,中华书局;《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版次1997年,出版时间199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王力,版次1999年,出版时间2008年,中华书局。 加试用书:《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版次校订重排,出版时间2008年,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文选部分) 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六月)继续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 本资料主编:林荣举、于笛 郑伯克段于鄢 0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 0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生:逆生,足先出,“寤”通“啎”,不顺。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恶:憎恶,讨厌) 03.亟请於武公,公弗许。(亟:多次弗:不) 0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请制:请以制为封邑) 05.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严:险要佗:“佗”通“他”,别的) 06.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0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都:都邑,城镇城:都城的围墙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通“三”。 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 不度:不合乎法度不堪:不胜,不任,受不了) 08.姜氏欲之,焉辟害。(焉:何。辟:避) 09.姜氏厌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之:结构助词,助宾语前置。厌:满足) 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为之所:为他安排地方为:动词。之:间接宾语。 所:处所,直接宾语难图:难以对付) 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该句是一个前用“犹”推宕,后用“况······乎” 逼问的进曾复句。宠:地位尊贵) 1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比喻失败姑:姑且) 13.既而大叔西鄙北贰於己。 (既而: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贰:益,附益) 14.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 使······生) 16.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将自及:将自己于 祸) 17.可矣!厚将得众。(厚:指势力雄厚,多) 18.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 将启之。(启之:开城门) 1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连词) 20.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之 代大叔) 21.称郑伯,讥失教也。(讥:讥刺) 22.不言出奔,难之也。(难之:对这感到为难) 23.遂置姜氏于城(遂:表顺接的副词,就置:通 置,安置) 24.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 翳我独无:唯我一个人没有。翳:语气词) 2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何谓:谓何) 2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该句是一个双宾语句,“之” 都是间接宾语。“故”“悔”都是直接宾语) 2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君何患焉:国君您担心什么呢?若:如果 阙:通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里。其:表反 诘的语气副词) 2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融融:形容暖和舒适) 2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泄泄:形容舒畅愉快) 30.爱其母,施(yi)及庄公(施:延及) 3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意:该句用典,见《诗经·大雅·既醉) 32.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结构 助词,助宾语前置) 1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00536古代汉语

00536《古代汉语》自考学习笔记 绪论 1、汉语发展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 (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2、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所使用并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 古代文献语言。分为,文言和古白话。 3、文言的两大特点:超方言性和仿古性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世界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汉字属于构意文字。 2、许慎作《说文解字》。 3、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象形字也有表示实物性质或状态的,作形容词。 5、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为数最少。 6、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两种类型:形合会意字、义合会意字。 7、形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最早是增加声符构成,后是增加义符构成 8、转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非结构类型。

六书 例字 会意 9、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非結構類型。各类型例字: 形象 人 大 女 又 目 耳 口 齒 日 月 草 木 水 戈 戶 門 牛 羊 犬 豕 馬 鹿 弓 矢 高 向 眉 栗 血 指事 上 下 一 二 刃 亦 形合 从 牧 莫 舂 义合 臭 息 法(灋) 明 形声 江 河 星 雞 項 題 顏 顛 產 转注 考 老 假借 令 長 其 莫 10、古文字时期汉字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小篆以后,汉字进入今文字时期。 11、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字体扁方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鼠头燕尾,有波势挑法。 12、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文选译文 1) 夫子至于是邦也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2) 贫而无谄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 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 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 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按:此据热心网友整理,适当调整,仅供参考。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 (3) 齐桓公伐楚 (3) 宫之奇谏假道 (3) 烛之武退秦师 (4) 蹇叔哭师 (4) 晋灵公不君 (5) 齐晋鞌之战 (5) 楚归晋知罃 (6) 祁奚荐贤 (6) 子产不毁乡校 (7) 冯谖客孟尝君 (7) 赵威后问齐使 (8) 江乙对荆宣王 (8) 庄辛说楚襄王 (8) 鲁仲连义不帝秦 (9) 触龙说赵太后 (10) 学而 (11) 为政 (11) 里仁 (11) 公冶长 (11) 雍也 (11) 述而 (11) 泰伯 (12) 子罕 (12) 先进 (12) 颜渊 (12) 子路 (13) 宪问 (13) 卫灵公 (13) 季氏 (14) 阳货 (14) 微子 (14) 子张 (14)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15) 战于郎(檀弓下) (15) 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15) 大同(礼运) (15) 教学相长(学记) (16) 博学(中庸) (16)

诚意(大学) (16) 寡人之于国也 (16) 齐桓晋文之事 (16) 文王之囿 (18) 所谓故国者 (18) 夫子当路于齐 (18) 许行 (19) 攘鸡 (21) 陈仲子 (21) 弈秋 (2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1) 非攻 (22) 老子 (22) 北冥有鱼(逍遥游) (23) 不龟手之药 (24) 庖丁解牛 (25) 胠箧 (25) 百川灌河 (27) 庄子钓于璞水 (27) 惠子相梁 (27) 惠子相梁 (27) 运斤成风 (28) 曹商使秦 (28) 劝学 (28) 察传 (30) 五蠹 (31) 淮阴侯列传 (35) 魏其武安侯列传 (38) 艺文志诸子略 (42) 霍光传 (44) 哀郢 (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